收藏 分销(赏)

中考语文中考文言文专项专题1-(2).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5158281 上传时间:2024-10-28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31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中考文言文专项专题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中考语文中考文言文专项专题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中考语文中考文言文专项专题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中考语文中考文言文专项专题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中考语文中考文言文专项专题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考语文中考文言文专项专题1一、初中文言文21古诗文阅读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 , 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丘之小不能一亩。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渓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 , 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

2、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 , 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有删改)【注释】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偃蹇: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回巧献技:呈现巧妙的姿态以及景物各自的特点。瀯(yng)瀯: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澧(fng)、镐(ho)、鄠(h)、杜:均为古地名,泛指繁华之地。(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寻病终B.或未能至焉/一食或尽粟一石C.货而不售

3、/货恶其弃于地也D.以兹丘之胜/去以六月息者也(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不 匝 旬 而 得 异 地 者 二 虽 古 好 事 之 士 或 未 能 至 焉。(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答案:D解析: (1)D(2)不 匝 旬 而 得 异 地 者二/ 虽 古 好 事 之 士/ 或 未 能 至 焉(3)农民、渔夫走过这里却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 【解析】【分析】(1)A. 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寻病终(寻:寻找/不久);B. 或未能至焉/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或许/有时);C. 货而不售/货恶其弃于

4、地也(货:货物/财物);D. 以兹丘之胜/去以六月息者也(以:都是“凭借”)。(2)句子“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的意思是: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3)本题句中的“过(经过,路过)、陋(鄙视)、贾(售价)、连岁(连续几年)”几个词是赋分点。故答案为:D;不 匝 旬 而 得 异 地 者二/ 虽 古 好 事 之 士/ 或 未 能 至 焉 农民、渔夫走过这里却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

5、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本题考查文意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是关键,根据句子的现代意思进行断句。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参考译文】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

6、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

7、,(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

8、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洵 , 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输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选自宋书苏洵传)【注释】苏洵,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下文“其二子轼、辙”指的是苏轼和苏辙。茂才,即秀才

9、,汉代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_ 悉焚常所为文_(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3)苏洵发愤读书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文章说说成功的要素是什么? 解析: (1)中:考中(考取,中举);悉:全,全部(2)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争相仿效苏氏文风(或,学者们争相效仿苏氏文章特点写文章)(3)启发: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成功离不开发奋努力;努力就有收获。(答出其一即可)成功的要素:善于取舍;心无旁骛,闭门苦读;善于大胆尝试;大胆与人交流。(或: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 【解析】【分析】

10、(1)本题中的“中”是动词“考中,考取”;“悉”是“全,都”的意思。 (2)在此题中,要注意“者(的人)、竞(争相)、效(效仿)、为(写)”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本文叙写了苏洵发愤读书的故事。从文章内容看,“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告诉人们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等语句,告诉人们读书要专心,要发愤,才能有真正的收获。据此理解来谈启示即可。至于成功的要素,可结合文章的“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皆至京师,输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等内容,从“善于取舍”“用心专一

11、”“博览群书”“善于推荐自己”等方面来概括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中:考中(考取,中举);悉:全,全部 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争相仿效苏氏文风(或,学者们争相效仿苏氏文章特点写文章) 启发: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成功离不开发奋努力;努力就有收获。(答出其一即可)成功的要素:善于取舍;心无旁骛,闭门苦读;善于大胆尝试;大胆与人交流。(或: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点评】本题考查对常用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词义可以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考生要注意运用平时学习中的方法

12、进行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义的正确理解,特殊句式的正确翻译,还要注意句意的顺畅。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阐述观点的能力。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提取文章中的关键语言进行阐述。在表达时要注意观点要正确,条理要清晰,语言要jj【参考译文】 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但在参加进士及特殊才学的考测中,都没有如愿以偿,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达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他们父子三人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朝廷将这些文章刊印出

13、来之后,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都仿效苏氏文风。苏洵著有权书、衡论、机策等文。因其文章太多,不可能一一抄录,现将其心术、远虑二篇文章摘抄于此。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 , 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汁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 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

14、之外末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注】东直:北京东直门。土膏:肥沃的土地。鹄:天鹅。匣,指镜匣。靧(hu):洗脸。髻(j)鬟(hun):古代妇女的环形发。掠,梳掠。鬣(li):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茗:茶。罍(li):酒杯。红装而蹇(jin)者:穿着艳装骑驴的。曝沙之鸟,呷(xi)浪之:在沙上晒太旧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毛羽鳞鬣(li):泛指一切动物(1)下面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廿二日天稍和 和:暖和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晶晶然:光亮的样子。C.麦田浅髖寸许 许:左右D.风力虽尚劲 尚:没有(2)本段写景多用比喻,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_时节满井一带的景色,表达了

15、作者的_之情。 答案:D解析: (1)D(2)早春(初春);喜悦 【解析】【分析】ABC都正确。D、尚:还,依然 阅读文章,理解文意,“冰皮始解、晴雪、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可推测季节为:初春。“作者以若脱笼之鹄”自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故答案为:D 早春(初春);喜悦【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概括。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

16、,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一则)【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7、(节选自彭端淑为学选段)【注】鄙:边远地区。顾:反倒,反而。(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虽有至道 至:_学学半 学:_子何恃而往 恃:_西蜀之去南海 去: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D.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甲】、【乙】两文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D解析: (1)最好(好到极点);教导(教别人);凭借(依靠、倚仗);

18、距离(2)D(3)因此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还有困惑的地方。人们树立志向(求学),反而不如四川边远地区的穷和尚吗?(4)【甲】学习之后,才能发现不足和困惑。学得越多,越感到无知,这样才能奋发图强。【乙】学习不仅要有目标,更要付出实际行动,这样才能成功。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至”:最好。“去”:距离。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恃”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凭借、依靠”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D项,即: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译为: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19、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之间划开。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是故”:因此,所以。“困”:困惑。“顾”:反而,难道。鄙:边远的地方。 (4)【甲】文可分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等句,说明学习之后,才能发现不足和困惑。学得越多,越感到无知,这样才能奋发图强。【乙】文可分析“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等句,说明了学习要付出实际行动,这样才能成功的道理。 故答案为:最好(好到极点);教导(教别人);凭借(依靠、倚仗);距离 D 因此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还有困惑的地方。人们树立

20、志向(求学),反而不如四川边远地区的穷和尚吗? 【甲】学习之后,才能发现不足和困惑。学得越多,越感到无知,这样才能奋发图强。【乙】学习不仅要有目标,更要付出实际行动,这样才能成功。【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

21、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根据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附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

22、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

23、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反而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5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

24、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乙】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 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相梁)【注】相:做宰相。鹓鶵(yun ch):传说像凤凰一类的鸟。止:栖息。练实:竹子所结的子醴(l)泉:甜美的泉水。鸱(ch):猫头鹰。吓:模仿猫头鹰发怒的声音。(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

25、文中的意思。 是鱼之乐也 是:_子固非鱼也 固:_或谓惠子曰 或:_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_(2)请用“/”给文中的画线处断句(画两处)。 南 方 有 鸟 其 名 为 鹓 鶵 子 知 之 乎(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4)【甲】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是因惠子的一句“_,_”而挑起的。【乙】文庄子用“鹓鶵”比喻_。 (5)【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庄子怎样的特点?请概括。 解析: (1)这;本来;有人(有的人);国都、京城,即大梁(2)南 方 有 鸟/ 其 名 为 鹓 鶵/ 子 知 之 乎(3)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现在你想

26、用你的梁国来威胁我吗?(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志向高洁之士(自己、庄子)(5)【甲】文庄子是一个自由快乐,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人。(或善于智辩的人) 【乙】文庄子是一个志向高洁的人(或:淡薄功名利禄的人、鄙视功名利禄的人);是一个想象力丰富,善于用比喻说理的人(或:善于言词的人)。【解析】【分析】(1)要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古今异义词,固:本来。或:有人。 (2)此题较容易,根据句意: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子:你。安:怎么。吓:象声词用做动词,威胁。

27、欲:想。 (4)甲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子非鱼”,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乙文用“鹓鶵”比喻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庄子认为人乐鱼亦乐。表明他是一个自由快乐,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人。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的态度。 故答案为:这;本来;有人(有的人);国都、京城,即大梁 南 方 有 鸟/ 其 名 为 鹓 鶵/ 子 知 之 乎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威

28、胁我吗?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志向高洁之士(自己、庄子) 【甲】文庄子是一个自由快乐,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人。(或善于智辩的人) 【乙】文庄子是一个志向高洁的人(或:淡薄功名利禄的人、鄙视功名利禄的人);是一个想象力丰富,善于用比喻说理的人(或:善于言词的人)。【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准确把

29、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第四,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0、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辨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比较阅读能力。解题时,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对文言文要点进行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附参考译文】 【甲】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

31、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的。” 【乙】惠施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

32、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注】涓(jun)人:国王的近臣,即中涓。官名,俗称太监。担任宫廷内洒扫的人。安事死马:要死马有何用?捐:白白费掉。(1)关于“反”,古汉语常用

33、字字典有以下几种,文中“反以报君”中的“反”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背叛,违反B.反而C.对立D.同“返”,返回(2)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与马说中的千里马命运截然不同,请简述其不同。 答案:D解析: (1)D(2)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因为君主渴求并能采纳正确的建议,得以脱颖而出。(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分析】(1)“反以报君”:返回来回复(报告)君主。所以“反”同“返”,返回。选D项。 (2)做此题时要注意“不同”的提示,细读选文并结合两文中心可以很容易看出两文中“千里马命运”的不同。马说中的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34、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即指人才被摧残、埋没,选文中的“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指人才得到了重视。 故答案为: D ;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因为君主渴求并能采纳正确的建议,得以脱颖而出。(意思接近即可)【点评】一词多义是常考的文言实词内容。平时学习要注意积累。具体到做题时,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判断。 本题考查对马说和千里之马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要认真阅读全文,找出体现千里马命运的句子加以概括,注意要语言简洁。【附参考译文】 古代有一个国君愿意出一千两黄金来购买一匹千里马,可3年过去了,千里马仍没买到。这时,有个侍臣向国君请求出去

35、寻求千里马。侍臣找了3个月,终于找到了线索,可到地方一看,马已经死了。侍臣拿出了500两黄金买回了那匹千里马的头骨。国君非常生气:“我所要的是活马,怎么能把死马弄回来而且还用了五百两黄金呢?”侍臣回答说:“(您)连死马都要花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呢?消息传出去,很快就有人把千里马给你牵来。”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到了国君手中。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白频洲五亭记(节选)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 , 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

36、角亭以游息焉。后又数十载,萎芜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三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寄书赍图,请予为记。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

37、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 , 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选自白居易集【注】霅(zh)溪:溪名。柳恽:人名。鞠:皆,尽 岫(xi):山峰。赍(j):送。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牧舒:在舒州时做州牧(官职名)。(1)解释句子中划线词。 洲一名白蘋_花繁鸟啼之旦 _盖是境也_(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大 凡 地 有 胜 境 得 人 而 后 发 人 有 心 匠 得 物 而 后 开(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开水香之夕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B.守柳恽于此赋诗云

38、货恶其弃于地也C.乃疏四渠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策之不以其道(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意思。 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白居易在洛阳为官时,应好友杨君的盛情邀约而写的一篇“记”。B.“花繁鸟啼之旦,开水香之夕”一句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表现五亭景色之美。C.作者将柳恽、颜真卿二人与杨君进行对比,意在对杨君进行褒扬。D.文章记叙白频洲的由来,描写胜景,探求有此胜景的原因,叙议结合。(6)“记”这种古代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来表达情感或见解。本文体现了白居易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

39、谈你的看法。 答案:B解析: (1)命名为,叫作;早晨;这(2)大 凡 地 有 胜 境/得 人 而 后 发/人 有 心 匠/得 物 而 后 开(3)B(4)游玩者彼此相视,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还是人间?(5)C(6)本文通过白居易对白频洲的生动描写,表达了白居易对绝美的江南风光的热爱之情,同时借景抒情,表现了白居易对杨君能够拥有政绩又能坐拥美景的敬佩之情,也从侧面表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名”,命名;“旦”,早晨。 (2)句子翻译为:通常胜境之地,得到人然后才能发生;人有独特的构思设计,得到美景然而后才能展

40、开。故可断句为: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 (3)A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代词;B项的“于”解释为:在;C项的“乃”解释为:于是/竟然;D项的“以”解释为:用来/按照。故选B。 (4)本题重点字词:“相”,互相,彼此;“咸”,都;“方外”,世外之地。 (5)C项不恰当。不仅仅是对杨君进行褒扬。还表现了白居易对杨君能够拥有政绩又能坐拥美景的敬佩之情。 (6)结合文本概括“记”的主要内容。如“记叙白蘋洲五亭的由来,描写白蘋洲胜景”,赞美了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议结合,言简意赅。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蘋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作者将谢

41、、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突出杨汉公在职期间的实干功绩。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故答案为:命名为,叫作;早晨;这 大 凡 地 有 胜 境/得 人 而 后 发/人 有 心 匠/得 物 而 后 开 B; 游玩者彼此相视,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还是人间? C; 本文通过白居易对白频洲的生动描写,表达了白居易对绝美的江南风光的热爱之情,同时借景抒情,表现了白居易对杨君能够拥有政绩又能坐拥美景的敬佩之情,也从侧面表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迁移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的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运用知识对句

42、子中词语的推断,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对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首先要对句子的理解,要掌握常见停顿标志的词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注意停顿的地方。以此来进行文言语句的断句。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的辨析。考生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常用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运用掌握的知识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理解和辨析。考生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的训练和知识的积累,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准确翻译,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以及句意的顺畅。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选项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

43、础上,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和辨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考生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理解,从而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概括要准确。【附参考译文】标志 湖州城往东南走二百步,抵达霅溪,溪水连着汀洲,洲名叫白蘋。梁朝时吴兴太守柳恽在此作诗“汀洲采白蘋”,因此用它取名。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年,有名却无亭,都是荒泽。到了大历十一年,鲁公颜真卿担任刺史,才剪枝导流,修建八角亭来作为游玩时休息之用。不久水灾连续而来,水泽堵塞,亭台毁坏。后来又过去几十年,没有一点儿空地可供立足。到了开成三年,弘农人杨君担任刺史,就疏通四渠,疏浚二池,修建三园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直到游宴息宿的用具,都有

44、了。看到那横跨大水长汀的建筑,称之为白蘋亭。 在二园之间、可以欣赏百花的,称之为集芳亭。面朝广池、观白云者,称之为山光亭。玩赏晨曦者,称之为朝霞亭。玩耍清涟者,称之为碧波亭。五亭依次排列,气象万千,全方位无死角,胜景无所遁形。每到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时,莲开水香之夜,宾友群集,舟船慢行,酒至半酣,飘然欲仙如痴如醉。游玩者彼此相视,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还是人间?又不知是否是蓬瀛昆阆,还能怎么样呢? 当时我在洛阳工作,杨君写信附图,请我为亭作记。我拿着图握着笔,冥思苦想,逐条陈述梗概,十条中不得二三。通常胜境之地,得到人然后才能发生;人有独特的构思设计,得到美景然而后才能展开:境心相遇,

45、一定有迹可循吗?大概这种胜境,实则起源于柳恽太守,草创于颜真卿公,发扬光大于杨君:三贤接力,事情才能成功呀。杨君之前在舒州做州牧,舒州人安居乐业;现在在湖州做州牧,湖州人安康。安康之路,源于改革兴利,比如改革茶法、改变税书之类的。利兴,因此州府有多余的钱财;地方治理成功,所以平时才有空闲。因此有余力满足高尚的情怀,成就美景,三者互相依托,难道是偶然吗?当年谢、柳二人为郡守,寄情于山水,多高尚的情怀,却没听说过他们有美好的政绩;龚、黄为郡守,忧心于黎民,有美好的政绩,却没听说过他们拥有美景。兼而有之者,大概只有我的朋友杨君吧?杨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月久远,后来者不知,因此写下他的名和字。 时间为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录。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报告文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