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小升初数学期末试卷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一个正方体木块,各个面上分别写上A、B、C、D、E、F这六个字母,A的对面是F,B的对面是E,C的对面是D。这个木块如图放置后按剪头所示方向滚动,滚动到最后一格时,木块上方是( )。
A.字母A B.字母B C.字母C D.字母F
2.一种服装提价10%后是220元,求这种衣服的原价.正确的算式是( ).
A.220×(1+10%)
B.220×(1-10%)
C.220÷(1+10%)
D.220÷(1-10%)
3.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4∶3∶2,这个三角形是( )。
A.钝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锐角三角形
4.一块正方形花圃和一块长方形花圃面积都是4公顷,比较它们的周长,结果是( )
A.相等 B.正方形的周长长 C.正方形的周长短
5.涛涛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个物体,下图分别是他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涛涛摆成的这个物体的体积是( )。
A.4立方厘米 B.5立方厘米 C.6立方厘米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长方体、正方体都是棱柱
B.六棱柱有18条棱、6个侧面、12个顶点
C.三棱柱的侧面是三角形
D.圆柱由两个平面和一个曲面围成
7.与奇数a相邻的两个奇数是( )。
A.a-1和a+1 B.a-3和a+3 C.a-2和a+2 D.a-1和a+3
8.一家药店经营的防暑药品,在连日高温的情况下提价100%,物价部门查处后,限定其提价只能是原价的10%,则该药品现在应降价的百分率是( ).
A.45% B.50% C.90% D.95%
9.下面三幅图是在同样大的正方形中分别画出的图形,三幅图中的阴影面积相比较,结果是( ).
① ② ③
A.①面积最小 B.②面积最大 C.③面积最大 D.同样大
二、填空题
10.我国是全球通信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0年底,我国互联网人数就达到十亿七千八百五十万零七百人,横线上的数写作(______),改写成用“亿”作单位保留一位小数约是(______)亿人。
11.( )÷36=20∶( )=( )(填小数)==25%。
12.如果(a、b都是非零自然数),a、b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a、b最小公倍数是(________)。
13.一张长方形纸,长12cm,宽10cm,在这张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________)cm,面积是(________)cm2。
14.一笔奖金共1800元,现在两种分配方案可供选择。分配方案一:甲、乙、丙三人平均分;分配方案二:甲、乙、丙三人按2∶3∶5分配。将方案一改为方案二分配,(________)将分配多的奖金,多(________)元。
15.两个城市的实际距离大约是900千米,画在地图上的距离是15厘米,则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______);如果画在比例尺是1∶4500000的地图上,两个城市的图上距离是(______)厘米。
16.一个圆柱体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_____立方分米。
17.小林期中考试考了四门功课,语文78分,科学83分,英语51分,数学得分比四科的平均分多7分,问:数学考试得了(_____)分.
18.甲乙两人同时分别从相距1000米的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走100米,乙每分钟走150米,甲带一条狗,狗每分钟跑200米。这条狗同甲一起出发,碰到乙的时候,它就掉头朝甲跑,碰到甲的时候,又往乙那边跑。直到两人相遇。这条狗一共跑了(________)米。
19.下图中,有一个直角梯形与一个半圆,其中梯形的上底、下底与高的比是1∶2∶1。已知半圆面积比阴影部分的面积大17.1cm2,那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 cm2。
三、解答题
20.直接写出得数。
1005-896= 4.57+6.3= 0.2÷0.125= 0.25×2.4=
21.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22.解方程或比例。
1.2-1.5=7.5 += ∶=∶54
23.一本书共240页,小红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小红第二天要从第几页看起?
24.商场出售一台洗衣机,如果按定价的九折卖出,商场赚80元;如果按定价的七五折卖出,商场赔70元.这台洗衣机的定价是多少钱?
25.某校六年级有甲、乙两个班,甲班人数是乙班的.如果从乙班调3人到甲班,甲班人数是乙班人数的.甲、乙两班原来各有多少人?
26.一艘游船从A码头驶往B码头,然后在B码头停靠了一段时间,再沿原路线返回A码头,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问:该游船往、返的速度相差每小时多少千米?
27.有一张长方体铁皮(下图),剪下图中两个圆及一块长方形,正好可以做成一个圆柱体的油桶,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10厘米,那么这个圆柱形的油桶能盛多少升的油?
28.先阅读下面的材料,再解答。
从2018年10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每月工资、薪金所得扣除5000元后,余额不超过3000元的部分按3%的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公布:从2019年1月1日起,除计算5000元基本减除费用外,还可以享受专项扣除。如子女教育项,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等教育,每个子女每月享受扣除1000元。两种扣除方式,选择一:父母分别扣除50%;选择二:一方扣除100%。
李叔叔2019年1月的工资、薪金所得是7500元,他只有一个孩子,正在上学前班,在子女教育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方面选择了“父母分别扣除50%”,并再无其他附加扣除项。他本月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29.如图①、②、③、④四个图形都是平面图形,观察图②和表中对应数值,探究计数的方法并解答下面的问题.
(1)请完成下列表格:
图
①
②
③
④
顶点数(m)
4
7
8
10
边数(n)
6
9
区域数(f)
3
3
5
6
(2)根据表中的数值,写出平面图的 m、n、f 之间的关系;
(3)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有 20 个顶点和 11 个区域,求这个平面图形的边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分析】
正方体木块经过三次滚动,只要知道第三次滚动后正方体的下方的字母,就能根据相对字母的对应关系推断出木块正上方的字母。
【详解】
第一次滚动下方是F,第二次滚动下方是E,第三次滚动下方是D,D的对面是C。所以滚到最后一格时,木块上方是字母C。
故选择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可以动手操作一样,既可以培养动手能力也可以加深印象。
2.C
解析:C
【详解】
略
3.D
解析:D
【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已知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4:3:2,由此排除B选项;这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的度数占内角和的 ,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即可求出最大角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按照角的大小分类的标准即可确定属于哪一种三角形;据此解答。
【详解】
180°×=80°
因为最大角是80度,其它两个角小于80度,三个角都是锐角,所以是锐角三角形。
故答案为: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按比例分配问题,解题时要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及三角形的分类标准。
4.C
解析:C
【详解】
略
5.B
解析:B
【分析】
按照涛涛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可以得出,这个物体共用了5块正方体,它的体积是5立方厘米。
【详解】
根据涛涛看的的图形,可以用实物拼摆,也可以想象出这个物体如下图所示:
它的体积是5立方厘米。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的关键是观察物体,确定立体图形的摆放,要运用空间想象力。
6.C
解析:C
【分析】
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圆柱由两个平面和一个曲面围成,据此判断。
【详解】
根据棱柱的特点可得:
A.长方体,正方体都是四棱柱,说法正确;
B.六棱柱有18条棱、6个侧面、12个顶点,说法正确;
C.三棱柱的底面是三角形,侧面是四边形,说法错误;
D.圆柱由两个平面和一个曲面围成,说法正确。
故选: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认识立体图形,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注意认识生活中的几何体。
7.C
解析:C
【分析】
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其他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两个相邻的奇数差是2,据此解答。
【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奇数a与它相邻的两个奇数是:a-2,a+2。
故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偶数和奇数的初步认识,以及字母表示数的方法,明确相邻奇数的差2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A
解析:A
【详解】
略
9.D
解析:D
【详解】
略
二、填空题
10.10.8
【分析】
从最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求亿以上的数的近似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对千万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结果要加一个“亿”字。
【详解】
十亿七千八百五十万零七百写作:1078500700;
1078500700≈10.8亿
【点睛】
本题考查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求近似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11.9;80;0.25;
【分析】
根据分数、百分数、小数、比和除法的关系,直接计算填空即可。
【详解】
9÷36=20∶80=0.25==25%。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数、百分数、小数、比和除法的关系,属于综合性基础题,填空时需细心。
12.b a
【分析】
根据可知,a和b存在倍数关系;两个数为倍数关系时:最大公因数为较小的数,较大的那个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如果(a、b都是非零自然数),a、b的最大公因数是b,a、b最小公倍数是a。
【点睛】
明确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C
解析:4 78.5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圆的直径等于长方形的宽,根据圆的周长C=πd,圆的面积S=πr2,代入数据计算即可。
【详解】
3.14×10=31.4(厘米),圆的周长是31.4厘米;
3.14×(10÷2)2
=3.14×25
=78.5(平方厘米),圆的面积是78.5平方厘米。
【点睛】
此题考查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先确定出圆的直径是解题关键。
14.丙 300
【分析】
分别计算出按照两种方案分配,三人所得的钱数,再比较所得钱数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方案一:甲、乙、丙三人平均分,每人1800÷3=600(元)
方案二:
甲:1
解析:丙 300
【分析】
分别计算出按照两种方案分配,三人所得的钱数,再比较所得钱数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方案一:甲、乙、丙三人平均分,每人1800÷3=600(元)
方案二:
甲:1800×=360(元)
乙:1800×=540(元)
丙:1800×=900(元)
900-600=300(元)
故丙将多得奖金,多得300元。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按比例分配问题。
15.1∶6000000 20
【分析】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据此解即可。
【详解】
900千米=90000000厘米
画在地图上的距离是15厘米,则这幅
解析:1∶6000000 20
【分析】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据此解即可。
【详解】
900千米=90000000厘米
画在地图上的距离是15厘米,则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15厘米∶90000000厘米=1∶6000000
如果画在比例尺是1∶4500000的地图上,两个城市的图上距离是:
(厘米)
【点睛】
本题考查比例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16.9
【分析】
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所以可用圆柱的体积乘即可得到圆锥的体积。
【详解】
27×=9(立方分米);
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分米。
故答案为9.
【点睛】
解析:9
【分析】
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所以可用圆柱的体积乘即可得到圆锥的体积。
【详解】
27×=9(立方分米);
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分米。
故答案为9.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17.80
【分析】
设数学得x分,根据“总数÷科目数量=平均数”用未知数表示出四门功课的平均数,进而根据“数学分数﹣四门功课的平均分=7”列出方程,解答即可.
【详解】
解:设数学得x分,由题意可得方程
解析:80
【分析】
设数学得x分,根据“总数÷科目数量=平均数”用未知数表示出四门功课的平均数,进而根据“数学分数﹣四门功课的平均分=7”列出方程,解答即可.
【详解】
解:设数学得x分,由题意可得方程:
x﹣(78+83+51+x)÷4=7
x﹣(212+X)÷4=7
[x﹣(212+x)÷4]×4=7×4
4x﹣212﹣x=28
3x﹣212=28
x=80
答:数学得80分.
故答案为80.
18.800
【分析】
狗一直没有停,所以求相遇时间即可.设甲乙二人相遇时用了t分钟,则根据题意列出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100+150)t=1000,即250t=1000,然后通过解方程求得t值;最后将
解析:800
【分析】
狗一直没有停,所以求相遇时间即可.设甲乙二人相遇时用了t分钟,则根据题意列出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100+150)t=1000,即250t=1000,然后通过解方程求得t值;最后将其代入路程=速度×时间,解得小狗跑的路程即可。
【详解】
解:设甲乙二人相遇时用了t分钟,则根据题意,得
(100+150)t=1000
250t=1000
t=4
则小狗跑的路程是:4×200=800(米)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理清:狗一直没有停,所以求相遇时间即可.找出这一条件,可列出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然后再由路程公式(路程=速度×时间)求解。
19.3
【分析】
设梯形的上底为xcm,那么下底为2xcm,高为xcm,阴影部分的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等量关系为:半圆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17.1,据此列方程解答,进而求出半圆的面积,再减17
解析:3
【分析】
设梯形的上底为xcm,那么下底为2xcm,高为xcm,阴影部分的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等量关系为:半圆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17.1,据此列方程解答,进而求出半圆的面积,再减17.1,即为阴影部分的面积。
【详解】
解:设梯形的上底为xcm,那么下底为2xcm,高为xcm。
×3.14x2-[(x+2x)×x÷2-×3.14x2]=17.1
×3.14x2-x2=17.1
0.855x2=17.1
x2=20
×3.14×20-17.1
=31.4-17.1
=14.3(cm2)
故答案为:14.3
【点睛】
考查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解题的关键是弄清题意,找出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
三、解答题
20.109;10.87;;0.6
;;;
2.2;
【详解】
略
解析:109;10.87;;0.6
;;;
2.2;
【详解】
略
21.28;17;
2.7;
【分析】
第一题先计算除法再算乘法,最后计算加法;
第二题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即可;
第三题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乘法,再算括号里面的减法,最后算括号外面的除法;
第四题先计算
解析:28;17;
2.7;
【分析】
第一题先计算除法再算乘法,最后计算加法;
第二题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即可;
第三题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乘法,再算括号里面的减法,最后算括号外面的除法;
第四题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计算中括号里面的乘法,最后计算括号外面的除法。
【详解】
=4×1.8+20.8
=7.2+20.8
=28;
=
=9+8
=17;
=
=
=2.7;
=
=
=
22.(1)x=7.5;(2)x=;(3)x=36。
【分析】
(1)和(2)遵循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成立)和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0除外)相同的数,等式仍
解析:(1)x=7.5;(2)x=;(3)x=36。
【分析】
(1)和(2)遵循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成立)和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0除外)相同的数,等式仍成立)来进行解方程;(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乘以内项等于外项乘以外项。据此进行解答。
【详解】
(1)1.2x-1.5=7.5
解:1.2x-1.5+1.5=7.5+1.5
1.2x=9
1.2x÷1.2=9÷1.2
x=7.5;
(2)x+x=
解:x+x=
x=
x÷=÷
x=×
x=;
(3)∶x=∶54
解:x=×54
x=24
x÷=24÷
x=24×
x=36。
【点睛】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1和2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23.240×16+1=41(页)
【解析】
【详解】
略
解析:240×+1=41(页)
【解析】
【详解】
略
24.1000元
【分析】
九折就是原价的90%,七五折就是原价的75%.把原价看为单位1,那么它的(90%-75%)对应的数量就是(70+80)元,由此用除法求出原来定价。
【详解】
定价为:(70+8
解析:1000元
【分析】
九折就是原价的90%,七五折就是原价的75%.把原价看为单位1,那么它的(90%-75%)对应的数量就是(70+80)元,由此用除法求出原来定价。
【详解】
定价为:(70+80)÷(90%-75%)=150÷15%=1000(元)
答:这台洗衣机的定价是1000元。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是,一个需要得到两个折扣之间的差值,另一个是赔和赚两者钱数之间的差值,然后利用除法的意义进行求解。
25.乙班:63人;甲班:45人
【详解】
3÷(-)=108(人)
乙班:108÷(l+)=63(人)
甲班:63×=45(人)
解析:乙班:63人;甲班:45人
【详解】
3÷(-)=108(人)
乙班:108÷(l+)=63(人)
甲班:63×=45(人)
26.10千米
【分析】
看图可知,去时用了40分钟,返回时用了130-100=30分钟,将分钟换算成小时,分别求出去时和返回时的速度,相减即可。
【详解】
40分钟=小时,30分钟=小时
20÷=30(
解析:10千米
【分析】
看图可知,去时用了40分钟,返回时用了130-100=30分钟,将分钟换算成小时,分别求出去时和返回时的速度,相减即可。
【详解】
40分钟=小时,30分钟=小时
20÷=30(千米)
20÷=40(千米)
40-30=10(千米)
答:该游船往、返的速度相差每小时10千米。
【点睛】
本题考查了折线统计图和简单的行程问题,路程÷时间=速度。
27.28升
【解析】
【详解】
3.14×102×10×2=6280立方厘米=6.28立方分米=6.28升
答:这个圆柱形的油桶能盛6.28升的油。
解析:28升
【解析】
【详解】
3.14×102×10×2=6280立方厘米=6.28立方分米=6.28升
答:这个圆柱形的油桶能盛6.28升的油。
28.60元
【分析】
根据“应纳税所得额=收入 -扣除金额”先计算李叔叔1月份的应纳税所得额是多少;再找出应纳税所得额对应的税率;再根据“纳税金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进行计算。
【详解】
7500-(
解析:60元
【分析】
根据“应纳税所得额=收入 -扣除金额”先计算李叔叔1月份的应纳税所得额是多少;再找出应纳税所得额对应的税率;再根据“纳税金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进行计算。
【详解】
7500-(5000 +1000 ×50%)
=7500-(5000+500)
=7500-5500
=2000(元)
2000 元对应的税率为3%,
2000 ×3% =60(元)
答:他本月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 60 元。
【点睛】
熟记: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扣除金额、纳税金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9.(1)12,15;
(2)m+f-1=n;
(3)20+11-1=30
【详解】
略
解析:(1)12,15;
(2)m+f-1=n;
(3)20+11-1=30
【详解】
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