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模拟试卷测试卷(含答案)
一、填空题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000千克=( )吨 6厘米=( )毫米 2分30秒=( )秒
2.看一看,填一填。
(1)火车在晚上( )时( )分开车,在晚上( )时( )分停止检票。
(2)李叔叔从家到火车站检票口要25分,他最晚要在晚上( )时( )分从家出发才不会误车。
3.一副羽毛球拍78元,张老师买了3副羽毛球拍,估一估,大约花了( )元。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小红身高123( ),体重35 ( )。
(2)数学书厚约7( ),汉语词典厚约5( )。
(3)小华跑100米用了20( ),上一节课用了40( )。
(4)一条大鲸鱼重约13( ),一头牛重500( )。
5.用、、三张卡片组成的最大三位数与最小三位数的和是( ),差是( )。
6.138比690少( ),比450多150的数是( )。
7.□7×2,要使积是三位数,□里最小应填( )。
8.比68多256的数是( );750×8的积的末尾有( )个0。
二、选择题
9.陈老师调查了育英小学三(2)班阿学喜欢喝的饮料后做了下面的图。
(1)刘老师一共调查了( )人。
(2)喜欢喝果汁的有( )人,只喜欢喝酸奶的有( )人,两种饮料都喜欢喝的有( )人。
10.下面的质量中,最重的是( )。
A.2吨 B.1000千克 C.3000克 D.800千克
11.钟面上秒针走1圈,分针走( )。
A.1小格 B.1大格 C.1圈
12.三(1)班有45人参加了美术小组和音乐小组,其中参加美术小组的有35人,参加音乐小组的有29人,既参加美术小组又参加音乐小组的有( )人。
13.爸爸和3位同事一起乘动车去外地出差,1张动车车票218元,他们往返车票共需( )元。
A.1308 B.1744 C.872
14.下面涂色部分不能用表示的是( )。
A. B. C.
15.用两个边长7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最短是( )。
A.22厘米 B.30厘米 C.36厘米 D.28厘米
16.红旗小学三年级学生都订了报纸,订《英语报》的有156人,订《语文报》的有164人,两种报纸都订的有45人,三年级一共有学生( )人。
A.275 B.320 C.365
三、计算题
17.直接写得数。
47+33= 800-140= 700-320= 86-44=
550+360= 77-35= 302+298= 760-260=
18.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
19.计算下面各题。
37×(8-5) 300×2+117 40×8-150
20.在方格纸上画周长为8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边长都是1厘米)。
十四、应用题
21.
妈妈带了300元,买一个和一台,够不够?
22.看图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23.
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再解答出来。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①兔哥哥拔了多少个萝卜?
②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5.一块长方形菜地,长7米,宽5米。四周围上篱笆,如果一面靠墙(如下图所示)。篱笆至少长多少米?
26.一个蛋糕,爸爸吃了,明明吃了,剩下的留给妈妈吃。妈妈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谁吃得最多?
27.把2张长度都是8厘米的长方形纸条部分重叠粘贴在一起(如下图),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长多少厘米?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8 60 150
【解析】
1吨=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8吨;
1厘米=1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1分=60秒,所以,2分30秒=150秒。
8000千克=8吨
6厘米=60毫米
2分30秒=150秒
【点睛】
熟练掌握各个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1) 7 49 7 39
(2) 7 14
【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将19.49用普通计时法表示即可,提前10分钟停止检票,用开车时间减10分钟即可;
(2)根据上一题求得的停止检票时间,减25分钟即可解答。
(1)
19.49是下午7时49分;
7时49分-10分=7时39分
(2)
7时39分-25分=7时14分
【点睛】
此题考查了普通计时法和24计时法的互化,以及经过时间的推算,应熟练掌握。
3.240
【解析】
先把78看成80,用80乘3,求出大约花了多少元。
78元看成80元;
80×3=240(元),则大约花了240元。
【点睛】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时,把两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再进一步解答。
4.(1) 厘米##cm 千克##kg
(2) 毫米##mm 厘米##cm
(3) 秒##s 分##min
(4) 吨##t 千克##kg
【解析】
由情境根据长度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填上适当的单位即可,注意根据题意判断。
(1)
小红身高123(厘米),体重35(千克)。
(2)
数学书厚约7(毫米),汉语词典厚约5(厘米)。
(3)
小华跑100米用了20(秒),上一节课用了40(分)。
(4)
一条大鲸鱼重约13(吨),一头牛重500(千克)。
【点睛】
本题考查了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实际生活、计量单位和数据大小来选择。
5. 1231 495
【解析】
要想组成的数最大,要把数字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从高位到低位排下来;要想组成的数最小,要把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从高位到低位排下来,但是最高位不能是0,再求它们的和与差。
最大三位数是.863
最小三位数是.368
863+368=1231
863-368=495
【点睛】
本题是根据指定数字组数,根据指定数字组数时,把指定数字从大到小排列组成的数最大,反而最小,但最高位不是0。
6. 552 600
【解析】
用690减去138求出138比690少多少;用450加上150求出比450多150的数;
690-138=552;
450+150=600;
【点睛】
熟练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7.5
【解析】
17×2=34,27×2=54,37×2=74,47×2=94,57×2=114,据此解答即可。
□7×2,要使积是三位数,□里最小应填5。
【点睛】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8. 324 3
【解析】
求比68多256的数,用68加上256解答。先求出750×8的积,再看积的末尾有几个0。
68+256=324
则比68多256的数是324。
750×8=6000
则积的末尾有3个0。
【点睛】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判断两个数积的末尾0的个数,可以先求出积,再进行解答。
二、选择题
9.(1)37
(2) 27 10 5
【解析】
(1)观察图片可知.只喜欢果汁的有22人,只喜欢喝酸奶的有10人,两种都喜欢的有5人,将人数相加即可解答;
(2)把只喜欢喝果汁的人数和两种都喜欢喝的人数相加就是喜欢喝果汁的人数,再根据图示直接写出后两个空即可解答。。
(1)
22+5+10
=27+10
=37(人)
刘老师一共调查了 ( 37 ) 人。
(2)
喜欢喝果汁的有 ( 27 ) 人,只喜欢喝酸奶的有 ( 10 ) 人,两种饮料都喜欢喝的有 ( 5 ) 人。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懂图,借助图形解决问题。
10.C
解析.C
【解析】
根据1吨=1000千克,先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再进行比较即可解答。
2吨=2000千克,
800千克<1000千克<2000千克<3000千克。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考查质量单位的认识,关键掌握吨与千克的换算进率。
11.A
解析.A
【解析】
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即1分;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即1小时,据此即可解答。
根据分析可知,钟面上秒针走1圈是60秒,即1分,分针走1小格。
故答案为.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钟面相关知识的掌握。
12.A
解析.19
【解析】
根据“参加美术小组的有35人,参加音乐小组的有29人”可得两者的总人数.35+29=64(人),这其中把两种兴趣小组都参加的人数多计算了一次,所以根据容斥原理可得两种兴趣小组都参加的人数是.64-45=19(人),据此解答即可。
35+29-45
=64-45
=19(人)
【点睛】
本题是典型的容斥问题,解答规律是.既A又B=A+B-总数量(两种情况)。
13.B
解析.B
【解析】
先用1张动车票的钱乘4计算出4人单程车票的总钱数,然后再用4人单程车票的总钱数乘2即可解决问题。
1+3=4(人)
(元)
(元)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了普通行程路费的计算,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14.C
解析.C
【解析】
根据分数的意义,把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分母是分成的份数,分子是要表示的份数。据此分析各个选项即可。
A.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圆的;
B.把8个六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六边形,是8个六边形的;
C.观察图形可知,不是平均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
分数的意义.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注意是平均分。
15.B
解析.B
【解析】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因此要使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最短,则应将一个小长方形长的一边与另一个小长方形长的一边拼接在一起,依此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宽,再根据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计算即可。
7厘米>4厘米;
4+4=8(厘米)
(7+8)×2
=15×2
=30(厘米)
故答案为.B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组合图形周长的计算,熟练掌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A
解析.A
【解析】
把订《英语报》的156人和订《语文报》的164人相加,去掉重复的两种报纸都订的45人,即可得出答案。
156+164-45
=320-45
=275(人)
故答案为.A
【点睛】
此题考查容斥原理的实际运用,掌握基本计算方法.总人数=A+B-既A又B。
三、计算题
17.80;660;380;42
910;42;600;500
;1;;
【解析】
略。
18.2842;299;717
【解析】
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在那一位的下面写上相应的积。
计算整数的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当十。
406×7=2842 *578-279=299 428+289=717
验算.
19.111;717;170
【解析】
(1)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乘法;
(2)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7×(8-5)
=37×3
=111
300×2+117
=600+117
=717
40×8-150
=320-150
=170
20.见详解
【解析】
根据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周长为8厘米的长方形,可以是长3厘米宽1厘米。根据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周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边长为2厘米。据此画图。
【点睛】
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根据公式求出长方形的长与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再画图即可。
十四、应用题
21.不够
【解析】
先计算出一个和一台的价钱总和,用加法计算,然后与300元比较即可,依此计算并解答即可。
230+80=310(元)
310元>300元,不够
答.妈妈带了300元,买一个和一台,钱不够。
【点睛】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的加法计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2.连环画有多少本?147本
【解析】
文艺书有120本,科技书有92本,连环画的本数比文艺书和科技书的总数少65本,求连环画有多少本。先将文艺书和科技书的本数相加,再减去65本,即可求出连环画的本数。(答案不唯一)
连环画有多少本?
120+92=212(本)
212-65=147(本)
答.连环画有147本。(答案不唯一)
【点睛】
本题考查千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及应用。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23.见详解
【解析】
根据题意可提问柳树的棵树有多少棵,或者提问柳树和松树共多少棵;再解答出来即可。
问题1.柳树的棵树有多少棵?
105×3=315(棵)
答.柳树的棵树有315棵。
问题2.柳树和松
解析.见详解
【解析】
根据题意可提问柳树的棵树有多少棵,或者提问柳树和松树共多少棵;再解答出来即可。
问题1.柳树的棵树有多少棵?
105×3=315(棵)
答.柳树的棵树有315棵。
问题2.柳树和松树共多少棵?
105+105×3
=105+315
=420(棵)
答.柳树和松树共420棵。
【点睛】
根据题意提出合适的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24.(1)18个
(2)兔妈妈拔的萝卜是兔妹妹拔的几倍?3倍
【解析】
(1)已知兔妈妈拔了9个萝卜,兔哥哥拔的是兔妈妈的2倍,要求兔哥哥拔了多少个萝卜,用乘法计算即可。
(2)已知兔妈妈拔了9个萝卜,
解析.(1)18个
(2)兔妈妈拔的萝卜是兔妹妹拔的几倍?3倍
【解析】
(1)已知兔妈妈拔了9个萝卜,兔哥哥拔的是兔妈妈的2倍,要求兔哥哥拔了多少个萝卜,用乘法计算即可。
(2)已知兔妈妈拔了9个萝卜,兔妹妹拔了3个萝卜,据此可以提问.兔妈妈拔的萝卜是兔妹妹拔的几倍.用兔妈妈拔的萝卜个数除以兔妹妹拔的萝卜个数即可。
(1)9×2=18(个)
答.兔哥哥拔了18个萝卜。
(2)9÷3=3
答.兔妈妈拔的萝卜是兔妹妹拔的3倍。
【点睛】
熟练掌握求一个的几倍是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5.17米
【解析】
考虑到最少,则靠墙的一面不需要围篱笆。只需要围其它三面,如图.长边靠墙,是由一条长和两条宽组成,即篱笆的长度=长+宽×2,代入数据计算即可。
7+5×2
=7+10
=17(米)
解析.17米
【解析】
考虑到最少,则靠墙的一面不需要围篱笆。只需要围其它三面,如图.长边靠墙,是由一条长和两条宽组成,即篱笆的长度=长+宽×2,代入数据计算即可。
7+5×2
=7+10
=17(米)
答.篱笆至少长17米。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长方形周长公式的实际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篱笆的长度是由一条长和两条宽组成,然后加起来即可。
26.;爸爸
【解析】
根据分数加法的意义,将爸爸和明明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分别相加,即得一共吃了几分之几;然后将这个蛋糕看成1,根据分数减法的意义,用1减去他们一共吃的几分之几,即得妈妈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解析.;爸爸
【解析】
根据分数加法的意义,将爸爸和明明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分别相加,即得一共吃了几分之几;然后将这个蛋糕看成1,根据分数减法的意义,用1减去他们一共吃的几分之几,即得妈妈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最后根据同分母的分数大小比较,只比较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也就是谁吃得最多,进行解答。
+=
1-=
因为4>3>1,
所以>>,故爸爸吃得最多。
答.妈妈吃了蛋糕的;爸爸吃得最多。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分数的加减法、以及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
27.3厘米
【解析】
8厘米纸条乘2,得出两张长方形纸条总长度;重叠部分长度=两张长方形纸条总长度一重叠部分的图形长度。
8×2=16(厘米)
16-13-3(厘米)
答.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长3厘
解析.3厘米
【解析】
8厘米纸条乘2,得出两张长方形纸条总长度;重叠部分长度=两张长方形纸条总长度一重叠部分的图形长度。
8×2=16(厘米)
16-13-3(厘米)
答.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长3厘米。
【点睛】
本题主要先用乘法求出两张长方形纸条总长度,再用减法进而求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