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33181.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5124413 上传时间:2024-10-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3318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3318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3318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3318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3318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 教育基础一、 教育的概念1、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2、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二、 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育具有继承性。(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三、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是:个体发展功能四、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五、教育的起源说。1、神话起源说。

2、代表人物:朱熹 基本观点:教育与其它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依于神或顺从于天。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桑代克 基本观点: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 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3、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六、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社会性、无产

3、阶级;非专门的社会活动;方式原始(口耳相传、观察模仿)2、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奴隶社会:第一、教育阶级性的出现不断强化;第二、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中国: 夏代:“序”“校” 西周:政教合一 “国学”“乡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私学兴起西方: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雅典-德智体美(政治家和商人) 斯巴达-军事教育(军人)封建社会: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基本上与生产劳动脱离。中国: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隋唐:科举制、六学、二馆宋:四书五经成为基本教材。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

4、、书、诗、礼、春秋明代:八股文成固定格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3、近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近代:公立教育崛起;教育世俗化;初等义务教育普及;教育法制化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实现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终身化、全民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七、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简述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

5、平,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八、教育制度的类型1、双轨学制: 代表国家:英法德2、单轨学制: 代表国家:美国3、分支型学制: 代表国家:中国、前苏联九、简述学制确立的依据1、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制约2、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制约3、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4、受人口状况的制约5、受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的制约6、受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制约 简答题部分:一、 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和人才培养规格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6、(“两再一新”)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二、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和制约着

7、教育内容 (3)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观念(4)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古代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1)核心:“仁”“礼”(2)社会作用:庶、富、教(3)教育对象:有教无类(4)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学而优则仕;(5)教学原则:学、思、行相结合;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

8、温故知新;孟子的教育思想:性善论、明人伦荀子的教育思想:性恶论、化性起伪;闻-见-知-行墨家墨翟的教育:兼爱、非攻;重视文史知识、逻辑思维、实用技术;亲知、闻知、说知道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道法自然学记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1)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预防性原则(3)及时施教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学习观摩原则:(6)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7)启发诱导原则:(8)藏息相辅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古代西方)(1)苏格拉底:“产婆术”第一步: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助产术(2)柏拉图:理想国 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

9、治者为宗旨;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倡导者(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注重人的发展;教育最高目的是追求美德;(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培根)2、独立形态阶段(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教育观点: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首次论述);教育适应自然;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康德: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

10、的教育家;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2)规范教育学建立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代表人)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观点: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两个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教学四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传统教育三中心:课堂、教材、教师杜威:(现代教育代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观点: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及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五步探究教学法;教育无目的论;3、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2)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我国第一部:杨贤江新教育大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

11、教育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一)古代的小学教育殷周-产生小学西周-建立小学,设在官府春秋-兴私学后面各朝-官私学并存(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近代小学教育1878年,张焕纶,上海正蒙书院-近代小学开端1897年,盛宣怀,南洋公馆(外院)-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1898年,清政府改州县书院为小学堂-推行现代小学的开端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第一个正式颁布的)1904年,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又称-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首次得到实施)2、中华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1912年,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六岁入学,修业四年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3、建

12、国以后的小学教育1986年起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核心是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三)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二、小学教育的特点1、基础性(打好基础) 2、义务性 3、全民性 4、全面性 5、启蒙性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校长负责制-办学自主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课程基本原理一、课程概念狭义:某一门学科广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二、课程类型(选择)1、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学科课程:各种不同学科-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直接经验2、根据课程的选择性必修课程:必须学习选修课程:自主选择修习3

13、、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显示课程:具有实际形态并以外显方式出现-计划性、学习的内容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潜在影响-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课程表4、根据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综合课程: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分科课程:不同的教学科目5、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全国范围统一设置地方课程:突出地方特色与文化校本课程:学校自己设置6、综合课程之下又分为:广域课程和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涵盖整个知识领域融合课程: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三、课程理论1、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基本观点:以学科教学为核心2

14、、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基本观点:社会问题3、学习者中心课程论(经验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基本观点:儿童活动心理学化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杜威认为,课程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和目的,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这是衡量课程价值的标准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杜威认为,传统学科课程的逻辑组织只适用于成人,儿童作为初学者还没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经验。所以课程组织应该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斯克里文提出斯滕豪斯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提出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四、课程的内容组织1、课程计划:开设哪些科目2、课程标准:每门学科的编写形式、教

15、学内容3、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声像制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概述1、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8次课程改革)2、基本理念: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总体目标:爱国、法制、素养、技能、四有新人2、具体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重点)(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与时俱新、联系实际)(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评价多元

16、化)(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1、课程结构的改革2、课程内容的改革3、课程评价的改革4、课程管理制度的改革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6、教育观念的改革(素质教育)7、学习方式的改革(自主合作探究)四、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1、综合性(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法制) 2、选择性3、均衡性(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五、新的教学观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4、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教师专业发展一、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教师劳动不仅有体力付出,

17、还有脑力付出,是复杂的脑力付出。复杂性体现在:首先,教育目的全面性。其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最后,劳动对象的差异性。(2)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师的“教育机智”三个方面。(3)示范性。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5)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教育影响据有滞后性。(6)系统性。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指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专业道德(2)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

18、、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等。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3)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4)专业自我的形成。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三阶段理论-福勒和布朗关注生存阶段(人际关系)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时:“学生是否喜欢”“同事如何看我”“领导觉得我干得咋样”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成绩)如何上好

19、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关注学生阶段(因材施教)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能否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2、五阶段理论-叶澜非关注阶段(正式教师之前) 虚拟关注阶段(师范学习,包括实习)生存关注阶段(新教师) 任务关注阶段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五、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终身学习 2、行动研究 3、教学反思4、同伴互助 5、专业引领 6、课题研究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简单题)1、学生为本 2、师德为先

20、3、能力为重 4、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七、教师的职业素养(1)教师的知识素养 (2)教师的能力素养(3)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4)教师的职业心理素养教育科学研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及性质科学研究的形式之一,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1、研究选择课题 2、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3、制定研究计划 4、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次文献: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二次文献:题录、书目、索引、提要、文摘三次文献:综述、评述、手册

21、简述一个好的研究课题的特点:1、选题必须有价值2、选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3、选题必须明确具体4、选题必须新颖,有独特性5、选题必须有可行性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教育观察法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二)教育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三)教育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

22、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的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四)历史研究法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史料分为文字和非文字两种。历史法第二步是对史料的鉴别。第三步是对史料进行分类。(五)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查和反思。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六)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七)叙事研究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口头或书

23、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叙事研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师自传型叙事,即通过教师个人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促进自身经验的积累和生长。包括:教学叙事、生活叙事、自传叙事第二章学生指导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内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注意情绪情感过程-情感、情绪、注意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注意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二、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心理学之父诞生标志: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

24、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感觉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3、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温度觉: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视觉: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如从光照的室外走入电影院,或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等。明适应是指

25、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2)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马赫带现象: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如,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更甜从冷水里出来后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感觉后效。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声音停止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的

26、持续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4)感觉的相互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如盲人的听觉灵敏。(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等。知觉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2、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2)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们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3

27、)知觉的整体性是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注意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2、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无需意志努力,所以在工作、学习中可以减少脑力的消耗,避免身心过度疲劳。但这种注意是自发产生的,人们不可能通过它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完成艰巨的任务。(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

28、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的参与。(3)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兼有两种注意的部分特点,是一种高级状态的注意,它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3、注意的品质(简单或选择)(一)注意的广度也成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一目十行)(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 有无坚定目的 个

29、人的主观状态(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四)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影响注意转移的条件:原来注意的强度 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的分散:不是主观意愿上的。记忆1、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2、记忆的分类:(一)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二)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形象记忆(画面场景、外显)、逻辑记忆(定理、公式)、情绪记忆、运动记忆(技能,如及自行

30、车)(三)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无意识的、广告)(四)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陈述性记忆(文字类)、程序性记忆(操作类)(五)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3、记忆的过程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4、遗忘艾宾浩斯- “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A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B学习程度(过度学习150记忆效果最好)C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D识记者的态度遗忘的原因A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桑代克B干扰

31、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代表人物:詹金斯、达伦巴希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C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D提取失败说:代表人物图尔文。5、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第一,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第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2、第三,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第四,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第五,复习方法要多样化第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思维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况的反映。2、思维的特征间接性(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概况性、对经验的改组(问题解决)3、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4、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想象1、想象的概念: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2、想象的种类: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从内容对否新颖的角度: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幻想、理想和空想情绪情感1、情绪的基

33、本分类:(1)快乐(喜)(2)愤怒(怒)(3)恐惧(惧)(4)悲哀(哀)2、情感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意志1、意志的概念:指人们为了一定的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2、意志的品质:(可能简答)坚韧性:是指一个人在执行决定时,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底的品质。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适时而合理的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品质。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对行动的目的及其社会意义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自觉调节自己行动的品质3、动机冲突: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性

34、格、气质与能力1、性格(后天养成的、可以改变的):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2、气质(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的、无好坏之分):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就是我们所说的脾气和秉性。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3、能力(有强有弱):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4、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先天素质的影响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实践活动的影响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气质、性格)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主体通过动作完成

35、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可以分为:同化和顺应同化(不改变原有的观念)顺应(改变原有的观念)(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征:可逆性、守恒、传递性、去自我中心、分类、序列化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二)心理发展观-核心思想-内化说(三)最近发展区-教育启示教学的可能性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以及智力活动的特点。二是教学创造着最近

36、发展区。教学应适应着学生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布鲁纳-教学支架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次数的反复)核心观点: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S与反应R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欧巴桑死啦(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狗)、华生(二)联结主义理论-桑代克(猫)(三)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老鼠)强化、惩罚、消退分类作用 方法 举例 强化增加频率 正强化 +良好刺激 负强化 -厌恶刺激 正强化:考试100分 负强化:犯人立功减刑。 惩罚减少频率 正惩罚 +厌恶刺激 负惩罚 -良好刺激 正惩罚:上课捣乱巴掌 负惩罚:迟到扣全勤奖! 消退无刺激

37、 消退:乱问问题不理你。(1)强化正强化(实施奖励)负强化(撤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2)惩罚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刺激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35岁孩子)1、学习的实质学习的实质就是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2、理论内容(1)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2)社会认知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3、观察学习的过程班杜拉认为学习经历四个过

38、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4、强化分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强化的三种形式:(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2)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3)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观能动性)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苛勒( “顿悟”猩猩)(二)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三)加涅信息加工理论(四)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接受学习(被动)发现学习(主动)机械学习:就是学习者并没

39、有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死记硬背。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有意义学习(理解了)机械学习(不理解)接受学习: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不是以定论的形式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先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然后再把这些内容与已有知识相联系。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罗杰斯罗杰斯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育理论,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理论之一。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知识观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

40、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二)学习观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三)教学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师引导促进者)学习迁移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二、学习迁移的类型(重要)(一)按照迁移的性质正迁移(推进)负迁移(阻碍)零迁移(二)按照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水平水平迁移(认知-无变

41、化)垂直迁移(上位、下位)(三)按照迁移内容的不同普遍迁移(一般迁移)方法、经验具体迁移(特殊迁移)(四)按照迁移过程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三、主要的学习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概括化迁移说-贾德关系转换说-苛勒认知结构迁移说-布鲁纳、奥苏泊尔产生式迁移理论安德森(思维的适应控制理论)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的含义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二、学习策略的分类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时间、次数、方法上重复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谐音记忆法)、做笔记、类比组织策略列提纲、做图标、系统结构图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设置学习

42、目标、浏览阅读教材监视策略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调节策略发现问题、采取补救措施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管理策略第三章班级管理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体一、班级的概念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二、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1、班集体是班级的最高发展形式。2、班级发展成为班集体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三、班集体(1)班集体的发展阶段(可能简答)1、组建阶段:同学们尽管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2、核心形成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

43、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但是,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尚未形成。(班干部是班级舆论的风向标)3、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不仅学生干部,多数学生也能互相严格要求。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也无须外在监督,已能自己管理和教育自己。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4、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2)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可能简答)1、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3、健全的组织机构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有强大的凝聚力6、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第二节:班级管理一、班级管理的模式:1、班级常规管理: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2、班级平行管理:通过对集体的管理间接影响个人,个人的直接管理影响集体马卡连柯“平行影响”3、班级民主管理:管理者发动被管理者,积极参与班级管理4、班级目标管理:共同确定班级总目标,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德鲁克) 5、自主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