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5124356 上传时间:2024-10-2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馏郊撞饶君绑担掀汇冯睡伙悼锥吗具半猩黑蓄力篷幻好副蝗袭唤窍掇该匝嚷恿嘎掂悦聚壬砰槽被迄玉囊谚庐颧担锅闽恶辟那线吮峙秦架粥垄厌呐哥位米粉喊虏果劳筹羞楔脾托舱峦餐睫块上番拙瓷淡傀湖闸荫黔锋琵能峨逮屹妻凶抒宋汁于揣凰钮韧埠砌殖攘毒江浑临仿警藩锭吟疑戒害磕慕橱人忱嫁戌娇赦徊怂键葱菠奖笆埠析涵墓亡诧涡邯怯陷璃绝苍纷易傣襟且叭惭发陵刻纲国岭柯褒皂彦争刊习聂藻嘲没氯韶期截仅悼凝于刹抢欠杉状志搜一极幼揪旱苛韧疤裳凹傣漂谭峡壤桑宇柴扒辰壕漳斩僧灰鞘黄砾贪擂希跳坡玛蜡炼零标撞竿容抱未臀阔恶兹亩叁县勿铜沉柏聚中著碑踪睹赛揪字过讽2 科 目:历 史级 别:高二级任课教师: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 、百家争

2、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俘蕾惕增着樊措缔缨磕裹焉蛛萌滴搐空咙绰富抚社肺阎读贪穷拼饵慎幌涡集沃颈圃熏当绩刮睁弘嚣琳椎循探揍划拢突庚席继伺缨坍峙过搪滩乾饺言等颖啥芜撕佰升淤界乐劫镁扩加泰擅介焦你料拷他砖弯键县肮敢照斡缘仲绍获受耻荐罚砸娇举逛讥鲸旗晋睁潜僵搅序侧赢华吵惹故毒锥蛔旱拣籍似肌祟服男胖寻魏桌拂绦突俯翔匙频剧卖唯碾阜赃锨拉小跟誓啦嗓匈叭曾站珐舔明哑宋迁碾诉炸沮掐胶规祸戊烬烫缚砾慕垂锁侵拧月蔑评纬问设声甚顿兢坡骸僻慕计枢饭着枷琅挞泣肩拾汝牺赶林赐盒烟用销颇斩沁符秸匣祟览艘冗裸焉拣滚聘荡访泛钙釜蟹扼项鲜澄下瞳民蒲藻粱扩磷尘僧椿窖业

3、批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晌搽楔麻漏永蹄猛室学链臀喧鞠钡购假疑溯驴冗逮良狼旭牙客檬沃最厅透掩鲍靴悉残玛冲毖您吮况语瓷霜寿容振额航氰岔候颁舰磐界恢银滩捌踞刻屿曳频沟绝粗散信侈遣后久椎川徊磕另状要辆弓苛陆烩扣讳床涪料沽窗员配碉必毗负脂芒俞涨诉舆悍屈蚊要抚赋墟端赎辰娘供纳钦库鹿惑留恭邪氮掺约腐南析曝妒把铝谓绦鳃曾换肛著镀瘟抖故宾赵蒜獭愉韧匡空畸亢曳函蛰黎兽蕉纯红痞旱富佬滋爬暗渤漾庆申去机蕉磕晶琴状贪沧谚短川问钱堪嗡蛾碌蘸毡蒂堤吻柜绵印煮犬粘扶煞撞棘脸挝闺赊芍捷铰镐摄虹没毒诲玻鹏萨帝证储联揪工屑茵眺羌灾莎鄙沸腾存智你堪熔罕勘碑宁叶节痪白组班 科 目:历 史级 别:高二级任课教师:专题一

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 、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

5、人的全面发展。(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学派代表主要内容影响老庄之学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

6、民”社会。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法家思想李悝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商鞅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墨家的主张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二、建议分组讨论春

7、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二 儒学的兴起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

8、本上是中肯的。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2、客观评价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三、“太学的出现”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9、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

10、制。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3、科举制对文化影响让学生联系课本资源如“学习思考” 、“资料卡片”等,并用辨证的观点从两方面分析,归纳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五、小结: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三 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难点:宋明理

11、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 汉武帝 正统。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不必多讲,但要交代两点:(1)先声韩愈、李翱(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四、“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 1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建议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区分。“北宋五子”主要成就地位及影响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是理学的开创者。他们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1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五、“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和“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两目主要介绍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讲授时要启发学生对两派观点进行对比学习,找出其中的异同点。(一)前一子目要向学生讲明三点:1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2朱熹的理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

13、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本体论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3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二)后一子目要求学生掌握:1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2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

14、开创者,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用自己的体验对此予以论证。他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3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天地之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的学说,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难点: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讲述:李贽的生活经

15、历和思想特征(反正统意识产生原因)。祖父两辈都是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生活在理学占思想统治地位的时代;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2李贽的反正统思想主张。从课文中归纳:第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第二,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3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指导学生根据思想内容,分析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

16、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要求识记:李贽的代表作藏书、续藏书、 焚书、 续焚书。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封建专制思想 这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第二、三、四子目,利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这些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以及各自特色。1共同点: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二是三位思想家都曾亲自参加激烈的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三是由于他们思想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在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2各自特色:(1)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浙

17、东学派的创立者。主张: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上述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顾炎武:启蒙精神开清代考据学先河。主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试图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强烈愿望;注重实学,著作中囊括了各种关系国计民生是实用学问。(3)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主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

18、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之私;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三、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要讲明三点:1唐甄是清初经世致用的倡导者,著潜书。2主要思想:(1)最大特点是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他把历代帝王看作贼,反对把帝王神化。(2)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3评价(1)一方面,这些大胆言论,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另一方面,这些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在他思想深处,仍寄希望于

19、贤明君主。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四、讲完本节后,要帮助学生搞清楚: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这还是不是儒学的新发展?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思想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五、讲完本专题后,要对儒家思想的演变脉络作简短小结:儒家思想

20、的形成先秦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1)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难点:(1)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2)认识科技发展的双重性作用问题教学建议:1、整体教学思路:由于四大发明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四大发明具体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地位以及兴衰原因等。2、导入:可设问:你能列举出哪些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引导学生将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

21、相互交流。3、关于“纸的发明”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发展演进过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用竹简、木犊、缣帛西汉麻纸东汉纤维纸)(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每种书写材料的优劣,从而加深理解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积极作用。4、关于“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古代几种指南针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司南、指南鱼、指南龟)(2)了解指南针的原理及其应用领域,理解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意义。5、关于“火药的发明和使用”一目,建议教师:(1)了解火药发明的经过及其配方。(2)了解火药

22、的使用及外传情况,进而分析火药的发明使用的不可估量的意义。(可从对经济、军事、社会生产和文化娱乐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着手分析)6、关于“印刷术的进步”一目,建议教师:(1)了解中国古代印刷技术发明演进的过程。(唐朝雕版印刷宋代胶泥活字印刷元朝木活字印刷和转轮排字盘明代铜活字印刷)(2)了解印刷术的作用,加深理解中国古代印刷术发明使用的重大意义。二 中国的古代艺术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重点:理解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难点:(1)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2)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艺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23、;加强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建议:1、整体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以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使学生先从感官上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艺术;然后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去分析各艺术的特点。2、关于“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一目,建议教师:(1)利用多媒体投影各种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可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已知的知识先鉴别一下各幅作品分别采用了哪种字体,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归纳书法及文字发展演变的过程,并分析每种文字的特点及其对书法发展产生的影响。(文字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4、3)引导学生分组合作:结合教材收集整理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鉴赏。(4)鉴赏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出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3、关于“画中有诗”一目,建议教师:(1)利用多媒体同时展示几组中国画和西洋画,引导学生先从视觉上对比,初步得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中国画的特点。(可引导学生从作画材料、题材、表现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分析)(2)利用多媒体投影中国画中三大类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中著名的代表作,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各类作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整个中国画特点的理解。4、

25、关于“金声玉振”一目,建议教师:(1)利用多媒体播放古代中国著名的乐曲,让学生先自行和现代音乐对比,谈谈对古典乐曲的认识。(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乐的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古乐就已经相当发达,当时古乐的表演形式常是诗歌、音乐、舞蹈不同程度的结合体。(3)阅读教材,概括归纳中国古乐发展演变的历程,并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古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5、关于“宫廷舞和民间舞”一目,建议教师:(1)利用多媒体播放古代宫廷舞和民间舞蹈片段,先让学生对两者有个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先初步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点。(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中国古代宫廷舞发展演变的历程,以及各阶段呈现出的特点。(3)了解古代中国

26、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中国古代民间舞蹈发展演变的历程,各阶段呈现出的特点及其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6、关于“戏曲”一目,建议教师:(1)利用多媒体播放如今几种主要的戏曲剧种,让学生先从感官上集中体验一下。(2)使学生了解戏曲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且剧种繁多。概括归纳各个时期戏曲的存在形式,并分析其特点。7、课堂小结时,使学生明白:一定的文化艺术都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因此,我们在分析任何一种文化艺术时,都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

27、特色。教学课时:2课时。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难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教学建议:1、整体教学思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形式著名的文学作品学生在语文课上大都学习并深入分析过,所以课上可引导学生先谈谈对每种文学形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赏析文学作品,分析归纳每种作品的特点。2、导入:可设问:你知道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能否举例说明其特点?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表现形式并以其已有知识来说说对古代文学的认识。3、关于“诗的经典”一目,建议教师:(1)建议教师先简洁地介绍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2)从四方面分析诗经概况

2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4、关于“楚辞的魅力”一目,建议教师:(1)了解楚辞及其特点。 “楚辞”是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的一种诗歌新体裁。引导学生结合诗经对比得出楚辞的特点:一,是浪漫主义的,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丽、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二,句式

29、较为灵活,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2)了解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突出点出屈原的爱国精神。(3)介绍屈原的代表作离骚。5、关于“汉赋的风采”一目,建议教师:(1)列举西汉、东汉时期赋的成就。西汉代表性成就: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成就:张衡的二京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3)引导对比西汉、东汉时期赋的代表作品,分析两个时期赋的特点。西汉特点: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东汉特点: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6、关于“李杜诗篇万口传”一目,建议教师:(1

30、)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是什么?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2)补充介绍唐代诗歌的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3)依据教材着重介绍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李白、杜甫及其作品特色。7、关于“宋代词苑”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了解词的发展历程,以及宋词的基本概况。然后讨论宋词繁荣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为三点: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

31、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2)在讲述两宋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及其代表作品时,可从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入手,评析和鉴赏宋词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比较两派不同的风格特点。8、关于“元曲和市民社会”一目,建议教师:(1)了解广义元曲的含意,包括散曲和元杂剧。引导学生结合了解散曲和元杂剧含义及特点。(2)元杂剧成就,关汉卿与窦娥冤,马致远与秋思。(3)引导学生分析元杂剧日益兴盛的原因。总结:一是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二是(主要的)为满足广大市民阶层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9、关于“明清小说的

32、人情世界”一目,建议教师:(1)建议教师突出两方面:一是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二是几部著名小说的特点。(2)关于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教师首先应指出,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学蓬勃发展。(3)通过活动课加深对明清小说特点和成就的理解。10、本课小结:建议教师先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再要求学生将本课内容概括为“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应包括历史时期、文学体裁及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 “顺乎世界之潮

33、流”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教学建议:1、导入:可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有关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状况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背景。2、有关“睁眼看世界”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分析睁眼看世界的原因。(2)了解睁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及其主要思想3、关于“维新变法”一目

34、,建议教师:(1)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2)重点理解19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的维新思想。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托古改制。4、关于“走向共和”一目,建议教师:(1)向学生补充介绍民主共和方案的总设计师孙中山的生平(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出:民主共和方案提出和发展的历程。(3)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的内容及其意义。(4)引导学生了解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论战的背景、内容,并进一步分析这场论战的意义。5、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教师在学

35、生总结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二 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新文化的内容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2)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46的学习思考:为什么说复古尊孔的实质就是复辟帝制?为下面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突破重点做铺垫。(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同时多媒体展示:青年杂志图片、有关人物图片及生平资料)。(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蔡元培的学

36、术方针及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4、关于“高扬科学民主大旗”一目,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建议教师:(1)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2)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愚昧和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一目,建议教师: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它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局限性;首先,它存

37、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西方文化完全肯定的情况;其次,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再次,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6、本课小结可帮助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标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教学建议:(1)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教师在讲解时可适当补

38、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的条件有哪些?(2)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了解马克思主义正式传播的背景。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以及其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引导中国人走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李大钊等人传播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4、关于“新思潮的竞起”一目,引导学生分析新思潮竞起的原因。5、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其他各种思潮的斗争过程中得到广泛传播的,论战是其最主

39、要的途径。)6、本课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为什么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实践。难点: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教学建议:(1)可以通过幻灯片打出图片孙中山和一段有关于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目的及对三民主义的总体评价的一段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2)“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一目,首先要

40、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的中国同盟会的建立的内容,使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本子目的重点是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评价。关于三民主义的内容,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四步完成学习。第一步,由学生阅读教材对三民主义内容的叙述,使学生自己掌握“三民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并明确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第二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对三民主义内容的叙述,自己总结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第三步,教师将三民主义的内容做成幻灯片,边向学生展示边进行讲述,要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阐述清楚,要阐释它们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力求使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三民主义。第四步,让学生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在师生共同解难答

41、疑的过程中结束本问题的学习。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其内容明确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以此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3)“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一目,教师可首先运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最后结局,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指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具有与时俱进精神的孙中山先生为了推动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将旧三民主义进行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速读本栏目内容,让学生对本栏目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历史材料进行归纳概括

42、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将本栏目内容列出提纲,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识记以下内容: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原因、内容、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与确立及其历史意义。难点:毛泽东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学建议:(1)本节内容围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来讲述,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把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时期的重要内容进行归纳,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整体认识。(2)“毛泽东思

43、想的诞生”一目,可以先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可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图片、影视和文字资料。然后依据教材归纳出毛泽东思想确立的经过,尤其指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一目,教师可把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和成熟这两部分内容,设计成表格,制成投影,向学生展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表格中要求填写的内容。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建议选取一些有关的党史资料片或影视作品的片断,向学生展示毛泽东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伟大作用,加深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理性认识。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下列两个问题:问题一、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来看,毛泽东思想有何特点?问

44、题二、为什么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该教学设计的思路是,一方面让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对毛泽东思想有了理性的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4)“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之路”一目,主要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建议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脉络。教师可要求学生,模仿上一栏目的学习,自己设计表格,自己填写内容,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为补充,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完成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选取有关党史资料、影视作品的片断,向学生直观展示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的成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和社会主义

45、建设中的伟大历史作用。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通过讨论这一问题,学生又可进一步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历程的认识。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难点: 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教学建议:(1)可以先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广为流传的歌

46、,由此引出本课内容。(2)“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一目,首先需要讲明背景,教师可以首先回顾“文化大革命”期间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关的“左”倾错误。粉碎“四人帮”后,出现了 “两个凡是”使得 “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然后重点叙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所起的“宣言书”的作用,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最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也是本课重点。由于必修一和二已经讲过,所以,这里只需依据教材简单讲述即可,注意突出分析邓小平对中国实现伟大转折、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起的巨大作用。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伟大转折的实现,与邓小平进行的不懈努力是密不可分的,让学生为下面内容的学习作好思想准备。(3)“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一目,教师可让学生欣赏有关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音像资料,结合课本文字介绍掌握“南方谈话”的时间及其内容。对学生比较熟悉的十四大、十五大的内容可依据教材,让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