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详细版电子教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692577 上传时间:2024-07-1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详细版电子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详细版电子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详细版电子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详细版电子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详细版电子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理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思想和成就: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2)孟子思想: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3)荀

2、子思想: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张:派别主张或特点代表代表的思想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见上面见上面道家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影响了古代文化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转化是无条件的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原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消极态度庄子认为万物没有界限与差别,主张逍遥自得法家主张

3、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入用严酷的刑罚确立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定爵;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吸收道家学说,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墨家推崇夏朝政治,学习大禹刻骨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墨翟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尙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学“察类明故”(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 阶级基础:当时处于社会大

4、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各阶层、各集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社会基础:当时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士”的形成;其他因素: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等(3)百家争鸣的意义:人教版必修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十院校中国古代史:对当时的社

5、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中国历史先秦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2000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外)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启示。(或见人民版教材7页知识链接最后两句)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原因(了解):秦依法治国,却因暴政速亡;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方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解决不了王国势大、土地

6、兼并等问题;战国以来各家学派出现融合趋势,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创立新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要求,以文化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儒家提倡仁政、倡导礼制,着眼于社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适合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而汉初经济恢复后,国家生活逐渐转入正轨。)(2)表现: 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 太学建立的意义: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

7、入仕机会,一定改变大官富子嗣垄断教育局面;进一步推动了入学的传播和发展。(3)影响:结束了各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汉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理学兴起的原因(了解) 东汉末年以后,由于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唐宋韩愈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导致理学的产生。(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或贡献: 北宋周敦颐:构建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北宋邵雍:重新排列周易

8、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北宋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 宗旨和精神;北宋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认为天理的最高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核心也是“仁”。 南宋朱熹:理气关系:理先于气,理不离气; 修养论: 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审思明辨和格物致知。 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道掌握在儒家手里,儒家拥有敢于政治的天然权力、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四书集注(3)陆王心学: 特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人教版:强调内心修养)意

9、义:心学出现,标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心即理也; 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王守仁(阳明)主张: 灵明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灵明产生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即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主张修养的关键是“致良知”,并强调“知行合一”。(4)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即理学的特点和评价: 发展特点: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吸收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主张;(即“三教合一”)把儒家传统道德修养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有机结合起来,(即将儒家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高度)使儒家思想深入到哲学层次,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客观评价:(来自岳麓版教材:)理学是宋明时期的

10、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P18人名时间主张文章李贽明朝中后期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即理存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以孔子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事之至论”。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11、文学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摹古文风。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黄宗羲明清之际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君主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认为工商皆本。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明清之际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即“以天下之权,奇之天下之人”;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明清之际政治观:主张“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哲学观:在“气一元论”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船山遗书唐甄清初批判专制君主:自秦以来,凡为天下帝王皆贼也。寄托贤

12、君明主:天下之主在君,君之主在心。潜书6.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1)发展特点: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理学、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主要主张: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要求限制君权甚至实行“众治”; 反对理学和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束缚,最求个性解放; 反对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和空谈,提倡唯物论和经世致用。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根本动摇其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2)明清之际思想活跃或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层壮大,要求自由和精神解放。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和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明朝后期政治黑暗,阶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专题

13、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1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名称发明外传世界贡献造纸术考古文物证明,西汉已经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纸的普及8世纪(唐朝)传入阿拉伯,以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往欧洲。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使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进步指南针战国出现“司南”北宋文献记载了人工磁化制成的指南鱼和指南针宋代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海路传到阿拉伯,再传入欧洲。应用于方向测定,对军事、经济尤其航海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为明代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火药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东晋葛洪抱朴子提到火药(唐代有现

14、今最早的火药配方记载)唐末至送出开始使用火药箭,火药武器产生明朝发明自动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12、13世纪传到阿拉伯,后传到欧洲(用于采矿等,发展生产;制造烟火,丰富生活)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印刷术隋唐出现雕版印刷,如金刚经卷子宋代毕升发明胶泥制作的活字印刷技术元代王帧发明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铜活字更多应用经由波斯传到西方。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为欧洲走出黑暗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2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特点:(本题课程标准中没有直接规定)P30.(1)重视社会人文问题,忽视对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

15、和自然的关系。(3)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即重视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3.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1)高度发达的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障。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成果充实和发展自身,在历史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保证了中华文明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2)没有发展成

16、为近代科技的原因:固守农耕经济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以及环境气候、语言与文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成熟的市场(3)启示: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明清科技滞后是农耕经济与工业文明较量的必然。4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1)书法艺术:含义: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特点: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

17、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演变:时代字体特点或地位代表作品或书法家石器时代陶器刻画符号中国文字的起源商代甲骨文比较成熟的文字周代金文刻在青铜器物上的铭文秦代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李斯秦汉魏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居延汉简汉末始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元代赵孟頫形成汉末盛行晋代行书兼有楷书和草书长处,即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王羲之丧乱帖等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起源汉初 成熟东晋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怀素、张旭等(2)中国画:形成过程:石器时代: 陶器图形先秦两汉: 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逐渐成熟分类

18、 以题材的不同,中国画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中国画有工笔与写意。山水画的特点: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文人画的艺术特点: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文人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5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P35(1)渊源:秦汉魏晋南北朝:乐舞百戏;隋代: 四方散乐;唐代: 杂技歌舞;(2)产生:宋朝 杂剧和南戏(3)成熟:元杂剧(4)繁荣:明传奇(其中昆山腔形成水磨调,即昆

19、曲产生)和清京剧(5)京剧:来源:以徽戏和汉戏为基础,吸收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优点形成:始于乾隆年间的四大徽班进京正式形成于道光二十年以后(1840年)特点:音乐属于板腔体,二黄、西皮;角色为生旦净丑等地位:比较全面集中提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国粹”之一。6知道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1)诗经和楚辞比较内容诗经楚辞反映时代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四世纪产生(战国)语言特点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句式灵活,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创

20、作手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代表作品风平民生活揭露压迫雅贵族生活和感情颂祭祀典礼用,歌颂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离骚政治抒情诗等后世影响“风”“骚”对后世文学产生重大影响;诗经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楚辞还促进汉赋产生(2)汉赋:散文与韵文并用的文体。时代代表作家、作品特点西汉早期贾谊吊屈原赋、鹏鸟赋借物抒怀,意境深远汉武帝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气势恢弘、辞藻华美西汉后期杨雄东汉时期班固、张衡东汉后期短篇的小赋兴起,意境更为清新活泼(3)唐诗: 附:唐诗繁荣的原因: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奠定基础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科举制以诗赋取士的推动民族融合、南北、中外交往频繁提供丰富的营养素材唐政府较为开明开放的文

21、化政策对前代诗歌的继承发展姓名时代风格李白盛唐浪漫主义杜甫唐朝由盛转衰忧患意识和人道主义;严整格律、沉郁顿挫(4)宋词: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制歌词附:宋词繁荣的原因随着商业城市的繁荣,扩大的市民阶层需要更多精神食粮宋代阶级、民族矛盾尖锐的影响词比诗形式更自由,更适合表达丰富深刻的情感苏轼、柳永等人对词的改革代表作家时期风格柳永北宋以切身感受、市井风光、清浅婉约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词,用白描的笔法,不避俚俗,铺叙绘写,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苏轼北宋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描写广阔社会人生,清新俊逸,刚健奔放李清照两宋之交(晚年)蕴含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辛弃疾南宋强烈的爱国情怀,豪放词派集大成者(5)元

22、曲:包括散曲与杂剧,其中散曲又包括套曲和小令。散曲特点:在音节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而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对后来的诗歌与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散曲题材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形式活泼,描绘生动,手法多样等杂剧: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 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 流行原因: 元代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和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 瓦肆、勾栏及农村戏台提供场所。 附:元杂剧盛行的其他原因,了解: 开封、大都、杭州等城市兴起为杂剧提供了依据;农村的节日和庙会是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保持

23、了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百姓怨怒已极,有口难言,要求在艺术上得到反映;元初废科举,许多文人与民间艺术相结合,从事杂剧创作;元杂剧本身是种很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形式。(6)明清小说: 繁荣背景:1.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 2. 封建专制空前加强和封建制度由盛转衰 多数作品的共同主题:反封建、反礼教,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 发展阶段:时间特点和成就代表作元末明初产生章回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为后来历史演义小说

24、和英雄传奇小说创作树立楷模三国演义水浒传明代中后期长篇白话小说创作空前短篇白话对社会风俗和人情世界的描绘更加精彩西游记“三言”“二拍”等清代前期描绘人生世情方面有更为成功表现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揭示封建盛衰晚清小说创作与近代政治生活创作密切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P48 代表人物时间相关背景主张或事迹作用林则徐、魏源鸦片战争前后鸦战前清朝国势衰落,矛盾尖锐读书人多埋首经书远离现实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林则徐等人提倡“经世致用”思潮英国坚船利炮的惊醒作用编译

25、西书,了解外情(如四洲志、华夷事言、海国图志等)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参考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二鸦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太平天国等人民运动兴盛。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暂时“和好”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洋务运动破产,甲午战后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进化论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倡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

26、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爱国性:为挽救民族危机进步性:发展资本主义启蒙作用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革命派20世纪初维新变法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受挫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工具民族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章太炎邹容著作同盟会纲领革命派改良派论战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国方案初步确立2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的主张和贡献:人物代表作主张和贡献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原因: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

27、养也有一定的关系。梁启超变法通议 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变官制谭嗣同仁学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批判严复天演论提倡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思想理论武器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非课标直接规定内容)P53(1)兴起背景: 北洋军阀为复辟抵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新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盛行,使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2)兴起过程: 标志: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的创办);代表人物及各自独特贡献: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发表文学革命论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

28、传十月革命胡适: 提倡新文学尤其白话文,反对旧文学鲁迅: 写作白话文小说,批判封建礼教前期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办学方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运动中心(活动基地):北京大学4概述(前期)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即四个提倡四个反对P54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即文学革命)。 其中:科学指自然科学和科学精神;民主指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人权思想; 旧道德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或儒家传统道德); 新道德指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自由平等的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 文学革命包括普及白话文,提倡写实文学、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等5

29、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P55 (1)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科学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全面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如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各种主义传入中国,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促进民众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关心。 (3)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4)局限:存在着对传统文化全面否定和西方文化全面肯定的绝对化倾向。6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P57(1)传播原因(了解):近代以来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提出实施的各种能够救国方案先后失败,深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国人民寻找救国救民的新的理论武器。中

30、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为之奠定思想基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巨大威力,指明方向)和五四运动的推动(马克思主义扩大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结合)在社会实践和与传入中国的各种思潮论战中,马克思主义显示了其正确性和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革命性(2)传播途径: 发表文章,办刊物,出版发行书籍: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讴歌十月革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1920年新青年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刊物等开设课程,讲坛传授与反马克思主义者论战 三大论战:问

31、题与主义之争、与改良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与无政府主义者交锋成立学会,组织会员学习,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举行演讲等 如李大钊在北京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有组织宣传,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3)传播特点: 与各种“主义”同时传入中国,但经过社会实践和相互论战,显示了其强大生命力,并进一步传播经历了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 李大钊重视理论建设,陈独秀突出战斗色彩,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观点注意与工人运动相结合(4)历史意义(或作用): 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1

32、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P64 比较项目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即民族革命反对帝国主义,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创立民国”,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增加“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历史作用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

33、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指导辛亥革命,对推翻帝制、建立民国、颁布约法等起了巨大作用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品格局限(了解)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地土地革命纲领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相比,缺少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彻底实现人民权力等内容中共还有一个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 附: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

34、义的相关原因: 吸收护国护法运动等失败的教训,孙中山本人对民主革命不懈地追求;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革命的新形式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等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P68(1)发展历程:发展阶段时间相关文章理论内容意义或其他诞生(形成)井冈山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会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典范,成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成熟延安时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从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方面系统论述新民主

35、主义革命的理论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造同时并举的理论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2)科学定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深远影响:(引自人教版相应教材)毛泽东

36、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P74(1)形成过程:时间事件理论成就意义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

37、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认为改革和革命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等坚持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路线,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有一个解放思想的宣言书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了邓小平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和南方谈话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把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引中共继续前进的旗帜(2)主要内容(了解):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建

38、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包括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动力:强调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包括经济、政治、精神改革目标(其中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和平外交和对外开放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战略步骤:“三步走”的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战线和人民军队;祖国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3

39、)伟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它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引自中共党章等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1)提出背景:世纪之

40、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2)基本内容:中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重要意义: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重大问题;同马毛邓理论是一脉相传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共和中国人民继续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方针。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P82(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

41、步展开(2)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3)时间:1956年(4)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5)地位: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6)影响:导致一大批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文艺作品涌现(详见83页)(7)破坏:由批判海瑞罢官引发“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洗劫文物和文化典籍,文艺工作者被政治批判、迫害致死或劳动改造,许多文艺作品被封杀,八个“样板戏”一枝独秀。(8)恢复和新发展: 背景:三中全会后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化事业开始复苏;标志: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提出“二为”方针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措施:设立一批文艺奖项设立机构奖项名称奖项特点中国作家学会鲁迅文学奖为鼓励优秀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等设立中国作家学会矛盾文学奖鼓励优秀长篇小说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