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2016学年第1学期自然辩证法思考题1.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 举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把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加快我过科技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而实践证明, 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是靠市场买不来的。在我们牺牲资源、
2、环境、劳动来促成 经济增长的这三十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创新科技一直在迅猛发展,它是发源 于 20 世纪中期美国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延续。这 次产业革命有的国家抓住了机 会,有的国家失去了机会,由此形成信息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在信息科技发展得最为迅猛的时候,在它成为部分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时候,我 们却在兴高采烈地牺牲资源、环境、劳动搞积累。我们只是按住了信息革命的一 点尾巴, 一直在引进信息技术, 可是至今依然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没有抢占到信息技术革命的制高点,没有成为这次革命浪潮的弄潮儿,因此在诸 多技术领域受制于人。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
3、客观需要。为了在竞争中 赢得主动, 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总体目标是: 到 2020 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 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 著增强, 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历史证明,得科技者得天下,哪个国家 占据科技发展制高点,哪个国家就是世界的历史中心。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是综 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
4、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 主动。 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 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必须贯穿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把建设创新型 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刻不容缓。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 学生的参与。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 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 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 光。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 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所谓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
5、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人们在社会中 生活,不仅要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其中,人们 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人的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又随 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 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 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不同时代的 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 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20 世
6、纪的中国历史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 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 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开辟的, 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 安康的成功之路。 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不懈奋斗。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前辈开 创的伟大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破浪前进。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位同 学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同学们要珍惜历史机遇,自
7、觉把人生 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 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业绩。 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 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发展 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也是对 当代大学生的挑战。 一是面临着世界技术文化发展的挑战。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 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 未来的科学技术还将产生新 的重大飞跃。各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 有渗透有抵御,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
8、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文化竞 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 发展的主动权。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 略,把发展本国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增强科技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面对 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缺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斗争,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这样 才能把握先机, 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 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法非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 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 二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 流。 国际局势正发生新的深刻
9、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 中发展, 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 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 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 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应 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 保持清醒的头脑, 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远 见的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三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 定的新世
10、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当 代大学生肩负着特殊的责任。 在世纪之交, 江泽民曾向全国大学生明确提出: “从 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你们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代。我们现代化 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在你们这一代手中实现。你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 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 能否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直接面对 的带有根本性的挑战。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 只有敢
11、于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才能把握和创造未来。同 学们应该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树立为祖国繁 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砥砺品格,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二、 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历史使命对大学生 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 在青年人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同学们从进入大学校园起,就 应当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12、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以 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 展为目标,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 调发展。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智大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 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的重要基础。在智育方面,同学们需要刻苦学习, 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不断 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 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 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是中 华民族旺盛生
13、命力的体现。在体育方面,同学们要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 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身 体健康,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工作职责。 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 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育方面,同学们需要提 高文化艺术修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认清什 么是美,什么是丑。 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大 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 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
14、长为健康发展、和谐发展、主动发展 的一代新人。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当代大学生承担历史的重任,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生命力的群体。良好的形 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同学们要适应 时代要求,自觉地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勇于奉献的形象,把自 己的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 民幸福为己任。同学们生逢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极好历史机遇,理应树立起“舍我 其谁”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把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 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当代大学生应当发挥朝气
15、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 少陈旧观念、最多创造活力的诸多优势,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断夯实科学文 化知识基础,掌握善于创新的技能,努力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和 人民需要的、 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努力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 化知识,以造福国家人民。没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就不能发展经济,更谈不上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司马 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就是说,只有用“德”
16、来统 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只有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 人民。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社会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 德才关系的警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是衡量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 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新时代的大 学生,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 民利益的过程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知行统一、脚踏实地。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将书本知识和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 塑造“
17、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良好形象。“知行统一”式和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 起的。 一个人能否做到言行一致,是他能否在立身处世等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条 件。在任何人的相处中,既要重视言,更要重视行。要看他能否做到言行一致。 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要时时提醒自己, 比如应该做的事情, 认识到了, 但是是否做到了;应该改正的错误,认识到了,但是否改正了。一个大学生如果 能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做到言行一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的道 德人格必然会不断完善 2.怎样认识和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1)机遇是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
18、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具有意外性和偶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外的发现了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与现象,加以研究,取得与研究目标不同的重大发现;另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预期不同的事物与现象,经过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手段,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来的研究目标。2)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a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了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b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c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3)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a丰富的知识储备。b深厚的哲学理论修养:从认识论
19、高度提高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保证正确的方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c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等,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的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机遇是相对于原来预定的研究计划和 目的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外性。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据在于自然界本身就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统一。 偶然性以必然性为支柱,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机遇是一种偶然性,但又不是纯粹的偶然性。 机遇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在于科学研究的目的性、探索性与自然现象的错综复杂的矛盾。观察实际是探索性 很强的认识活动,出现未曾发现过的新
20、情况,常常是必然的。同时实践活动必然有一定的盲目性,出现与预先 设想的计划和目的不符合的现象是完全正常的。 面对机遇,我们要吸取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 1.必须正确理解和重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如果把意外出现的现象看作一种纯粹的偶然性,就会放弃它;反之,如果意识到或感觉到偶然性背后隐藏 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或者尚未被揭示,或可能与原有的科学认识相悖,就不会轻易放过了。 2.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机遇是科学发现的一种因素,它只提供了科学发现的一种线索,并没有提供全面解决问题的答案。能够抓 住机遇的关键在于有认识能力的准备,要留心意外之事,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突破传统束缚和敢于提 出新思想的
21、精神。机遇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是十分有价值的机会,但它可遇而不可求。不能指望依靠偶然的机遇 或靠碰运气去发现真理。而机遇一旦出现就要善于捕捉它,紧紧抓住它,穷追不舍,直到取得成功。3.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实践是纽带1.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
22、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2.人类过度地利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而且利用程度远远超过环境的再生能力。工业三废的排放,使得很多生物失去了它们最适宜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虽有所改善,但仍是不协调的。大量物种的数量正在锐减,可见人类还是没有好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 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
23、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不仅指自然生态、还包括经济和社会方面。自然持续性要求经济发展要与自然承受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性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社会持续性强调社会公平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公平性原则 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两个方面。代际公平强调在发展问题上要足够公正的对待后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代内公平强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别的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
24、家和地区的需求。 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着眼的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发展,而是全人类的发展。(4)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
25、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5)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
26、资源不会枯竭; 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4.怎样理解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建立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有哪些类型?地位和作用: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假说说是引导科学研究走上深入、启发科学思维的重要方法。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之一。也是科学发展的一般
27、形式和必经途径。假说作为科学研究中的核心要素,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预订的目的性。科学假说应当是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知识为基础,是能够真正揭示自然本身奥妙的猜想。 他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首先,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科学假说是科学发展的一般形式,可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事实资料的积累,不能自然而然的导致科学理论的简历,只有通过科学假说这个中间环节,科学认识运动才能由事实资料的积累达到科学理论的创立。其次,科学假说具有指导作用,科学假说的提出进一步确定了继续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内容、方法和方向,指引这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某一科学领域提出的科学假说,对于该领域
28、在观察和实验中所继续获得的事实资料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且对于其他科学领域的亚牛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成为其他学科linguistic研究工作的一半方法和理论工具。第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繁荣并促进科学的发展。由于科学假说具有多样性,似的不同假说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不同观点的争论,可以开阔思路,相互补充,启发思考,揭露矛盾,激发研究者的创新思维,引导学术界的繁荣。最后,假说可以唤起众说,促进科学发展。科学假说的建立:科学假说需要科学家精心策划、准备,按照有效的方式去寻找各种线索。首先要搜集一定数量事实、资料的基础上,提炼出科学问题;然后,灵活的展开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
29、、类比和想象等各种思维活动,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并以此构成假说的核心;最后,要推演出各相关现象的理论性陈述,使假说发展成比较系统的形态。 科学假说的分类:一种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材料,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之下,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提出关于现象之间某种联系的普遍的假定。另一种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材料,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之下,不仅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方法,而且更突出的是应用类比、想象、抽象等方法,提出关于现象之间具有普遍性的某种联系是如何形成的假定首先根据科学假说认识事物的范围大小、深刻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狭义性假说和广义性假说。前者是关于某事物或某事物个别属性的猜测性判断和说
30、明。后者是关于事物的一半规律的说明和判断,往往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判断、推理等组成的一定结构的复杂体系。其次根据科学假说解释说明、预见推测的内容不同那个,可以将其分为理论假说和事实假说。最后,根据科学假说检验的结果,可以把假说分为证实性假说和证伪性假说。5.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生态自然观的产生:第一,马克思、思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思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是:1自然界是
31、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思格斯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第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科学是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
32、平均寿命延长如此等等。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通的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人口激增。(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3)环境污染;生态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生存之科学”。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思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
33、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体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生物因所以被称为生态困,就是因为它普通存在着生命现象。在整个生物困中,森林、草原、海洋等地带有大量的生物生存,即使“死寂”的沙漠或冻土带中,也有生命存在,也分别构成了沙漠生态系统和苦药生态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生态系统的活力是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
34、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雹大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购个方面: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二是每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铭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万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入维持。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
35、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循环和转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天机元素合成的有机物质,经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一级一级地转移,组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被微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和元家,再回到环境中。这种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利演化的动态过程。 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冈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那种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任何厂预都是破坏生态平衡的观点是错误的。当人们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时,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不去
36、打破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生态系统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之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6.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技术创新是以技术成果的商品化
37、为目的、 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 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 新服务的活动过程。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的过程和结果。它包括原始 创新、集合创新和自主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这种新的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 (以前不曾进入);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 出来;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是把一般微观性的创新活动上升到国家宏观层面,把一个国 家内的各种创新活动看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我国怎样才能成为
38、一个创新型国家1、政府在国家创新中具备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宏观管理体系,发挥市场配置 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转变增长模式;整合北京、上海等地研发能力,使之成为先进的制造中心,生 产中心、研发中心、运营中心。 2、使企业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平台,让它们扮演好信息守门人、创新倡导者、创新构思者,技术难 题解决者、项目管理者这五种角色。 3、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4、 紧跟世界“绿色浪潮” ,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上花大力气,大力发展我国新能源 技术和产业。5、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完善
39、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 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 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大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 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 学人员回国创业。 7.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并述一、两个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科学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但是科学理论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必须经过从实践到感性 认识,再到理性认识,最后上升到理论的过程,也就是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过程,观察和实验 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2)科学观察和实验在科学研究
40、中起着重要作用。科学观察是科学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科 学理论、科学假说的重要实践形式;也可以导致科学发现,为科学开辟新的研究方向。科学 实验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它有很多优越性,它可以通过实验材料把事物的内在联系进一 步揭发出来。在科学实验上不断检验为正确的假说,在经过科学家的不断抽象和概括,就可 以逐渐过渡成为科学的理论。 (3)例子:牛顿,通过对一个苹果的思考,观察,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牛顿 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密切相关。牛顿进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凡物体都有吸 引力,这就是经典力学中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就是通过从实际出发,经过科学的观察和实验,在科学研究中创造一
41、个又一个成果,这就说明了观察和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 要作用。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爱迪生与电灯 1879 年 10 月 21 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有 实用价值的电灯。为了制造出价钱便宜,经久耐用,而且安全方便的电灯,他翻阅了大量的 有关电力照明的书籍,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了详细的试验计划, 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 1600 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 灯泡有高真空度。在遵守客观规律的精神上,爱迪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明了电灯,将 光明带进了千家万户。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961 年 ,面
42、对当时严重饥荒,袁隆平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 育试验。 经过 9 个春秋的观察试验, 逐穗检查 14000 多个稻穗 ,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 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反复进行繁殖试验,直到培育出杂交水稻,将使水 稻大幅度增产,为解决全球的粮食危机作出卓越贡献.从袁隆平的身上, 我们看到观察与实验 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8. 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 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 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
43、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 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 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 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科学家的伦理规范构建仅靠舆论支持、道德示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体制上缺乏科技道德行为的惩戒机制,对社会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暗示作用。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对科技界的非道德行为通过法律的手段坚决予以惩治和消除,新的伦理规范确立才可能有效的保证。现代科技伦理的建构,需要借助科技立法和执法,才能规范科技行为
44、。利用法律对科技活动有效调控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当前,我国科技立法取得一定的成绩,制定了一些科技法律、法规条例,但仍存在着科技法规不健全的现象,在科技活动中钻法律漏洞的大有人在。只有严于执法,依法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才能规范人们的科技行为。起到规范科技行为的作用。科学活动的过程需要社会道德的规范。要想使现代科学积极而有效地运行,就必须对科学内部的各种关系进行协调和规范,而这些关系中最基本最广泛的关系就是伦理道德关系。这些关系主要表现在科学工作者如何对待前人,如何对待名利,如何对待真理,如何进行科技合作,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如何处理个人奋斗与集体荣誉之间的关系等等。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之后,科学才能有
45、条不紊地、健康与快速地发展,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关系都没能协调好,那么现代科学将会是寸步难行。怎样理解科学的社会规范与科学家的伦理责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科技工作者应遵循的职业道德(1)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科学精神气质,深信科学真理具有普遍指导作用,认为科技发现和科技发明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不谋私利将探索真理作为自己职业的最高追求,同时应该具有怀疑精神,但不是盲目的怀疑应该有理有据。(2)在长期的科学技术研究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自己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利用创造新的观察方法和实验手段,构建自己新的科学理论体系。(3)科技工作要有追求真理的热情和百折不挠的顽
46、强意志,才能获得科学的成就。(4)科技工作者要有科学的批判精神。科学的批判精神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对他人及其研究成果要有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批判和否定的精神,不迷信任何权威。另一方面,对自己的研究及研究成果也要敢于批评和否定,并欢迎别人批评和否定,绝不自我欣赏、自我维护、妄自尊大。(5)科技工作者要有科学的职业道德。因为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里的确存在着各种违背科学职业道德的行为。科学伦理道德源于对世界的科学认知,体现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是科学界应该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恪守的行为规范,是科学界继承、发展的文明传承,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因此科学伦理道德4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科
47、技发展对科学伦理的冲击。与科学技术作用的两面性一致,科技发展对社会伦理观念和规范的影响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应;其次,对于狭隘科学功利主义的影响。有些科学工作者过于看重自己的声誉、地位以及生活与工作条件,做出与科学道德、科学良心相违背的行为;而且我们要承受全球化市场经济的考验。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的全面开放对原有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最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在时刻的鞭策着我们。积极引导和激励科技工作者秉持“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传统,继续倡行“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科教兴国、创新为民的价值追求,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48、以人为本、开放和谐的发展理念,竞争合作、严谨有序的行为规范。要大力倡导科学家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经得住诱惑,反对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研道德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体系。继续坚持把科研道德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建立和完善全院教育、倡导、监督、约束、惩戒机制;建立和完善机构的科研道德建设监督管理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继续改进和完善科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和检查。在加强科技工作者自律的同时,大力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与检查,坚决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继续强化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我们将同科教界的相关部门及
49、广大科教工作者一起,矢志笃行,努力在科教领域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从本质上看,科学伦理道德源于对世界的科学认知,体现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是科学界应该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恪守的行为规范,是科学界继承、发展的文明传承,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科学创新的目的在于其普及性和应用性,特别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化的创新活动,在创新同时把科技的成果、知识迅速地传播给整个社会,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科学是实证的知识系统,它追求的目的是“真”,它发现的是客观的规律,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科学技术的应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