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专项知识点题型经典
一、初中文言文2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元命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
②教学相长也 长:________
③朕向为群凶未定 向:________
④躬亲戎事 躬: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B.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C.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D.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4)【甲】、【乙】两文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如何学习,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C
解析: (1)甘美;促进;从前,过去;亲自
(2)C
(3)①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②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
(4)【甲】文:议论;【乙】文:记叙。【甲】文侧重教学相长;【乙】文侧重告诉人们做人有学问,乘着年轻多读书多学习。这样才能明理少走弯路否则便会“莅事惟烦”。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旨”:甘美。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躬”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亲自”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C。即: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译为: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是故”:所以。“困”:困惑的地方,不懂的地方。“自”:亲自。“执”:拿着。
(4)一问,考查【甲】【乙】两文表达方式的类型。【甲】文论述了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是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记叙了唐太宗认为读书的好处的一段话,所以使用了记叙这种表达方式。二问,【甲】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乙】文可分析“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等句。古人说:“不学,等于面对墙壁,临事就遇到麻烦。”这确实不是句空话。再想想小时候做的事情,就觉得很不对头了。这是在告诉人们做人有学问,乘着年轻多读书多学习。
故答案为:⑴甘美;促进;从前,过去;亲自;
⑵C;
⑶①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②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
⑷【甲】文:议论;【乙】文:记叙。【甲】文侧重教学相长;【乙】文侧重告诉人们做人有学问,乘着年轻多读书多学习。这样才能明理少走弯路否则便会“莅事惟烦”。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附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应该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天下太平,我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中。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会感到麻烦。’这不只是说说,回想我年轻时的处事行为,觉得很是不对。”
2.阅读文言文《<庄子>二则》,回答问题。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悬挂
B. 《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C.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全:完全,完备
D. 请循其本 循:遵照
(2)下面各句中,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
A.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B. 南冥者,天池也
C.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一开始就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庄子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B. 甲文本文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运用了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C. 乙文故事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这种诗意的感染。
D. 乙文中对庄子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反驳,“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回答体现了他的巧辩、机智和从容。
答案:D
解析: (1)D
(2)B
(3)B
【解析】【分析】(1)D.“请循其本”的“循”是“追溯”的意思,不是“遵照”。句意是:请追溯话题本源。故答案为D。
(2)A句是倒装句;B句是“者……也”判断句;C句是倒装句;D句是倒装句。故答案为B。
(3)甲文主要运用的是寓言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故答案为B。
故答案为:⑴D;⑵B;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用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词义可以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考生在平时学习文言时要注意读i文艺句式进行区别及积累,注意各句式的结构特点,明显的特征。运用知识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辨析与判断。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结合文章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乙)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的。"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juān)人:国王的近臣,即中涓。官名,俗称太监。担任宫廷内洒扫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有何用?③捐:白白费掉。
(1)关于“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以下几种,文中“反以报君”中的“反”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 背叛,违反 B. 反而 C. 对立 D. 同“返”,返回
(2)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与《马说》中的千里马命运截然不同,请简述其不同。
答案:D
解析: (1)D
(2)《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因为君主渴求并能采纳正确的建议,得以脱颖而出。(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分析】(1)“反以报君”:返回来回复(报告)君主。所以“反”同“返”,返回。选D项。
(2)做此题时要注意“不同”的提示,细读选文并结合两文中心可以很容易看出两文中“千里马命运”的不同。《马说》中的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即指人才被摧残、埋没,选文中的“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指人才得到了重视。
故答案为:⑴ D ;
⑵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因为君主渴求并能采纳正确的建议,得以脱颖而出。(意思接近即可)
【点评】⑴一词多义是常考的文言实词内容。平时学习要注意积累。具体到做题时,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判断。
⑵本题考查对《马说》和《千里之马》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要认真阅读全文,找出体现千里马命运的句子加以概括,注意要语言简洁。
【附参考译文】
古代有一个国君愿意出一千两黄金来购买一匹千里马,可3年过去了,千里马仍没买到。这时,有个侍臣向国君请求出去寻求千里马。侍臣找了3个月,终于找到了线索,可到地方一看,马已经死了。侍臣拿出了500两黄金买回了那匹千里马的头骨。国君非常生气:“我所要的是活马,怎么能把死马弄回来而且还用了五百两黄金呢?”侍臣回答说:“(您)连死马都要花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呢?消息传出去,很快就有人把千里马给你牵来。”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到了国君手中。
4.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 , 同平章事② , 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
【注】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官职名,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③允:符合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选贤与能________
②女有归________
③及为相________
④上常临镜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3)下列划线的字与“大道之行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B.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D. 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4)在【甲】【乙】两文中,谈到大同社会,他们提出了什么相同的观点?
答案:A
解析: (1)与,通“举”,推举,选举;指女子出嫁;等到;面对
(2)①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②我重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3)A
(4)善于纳谏,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与”:通“举”,推举。“归”:女子出嫁。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故”:所以。第一个“亲”:以……为亲。第一个“子”:以……为子。“用”:重用。“社稷”:国家。“身”:自己。
(3)A项划线的字与“大道之行也”的“之”用法相同,都是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B项,结构助词“的”。C项,代词,“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句,“之”为前置宾语。D项,代词,指韩休。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两文的内容,然后归纳出两文的中心,看看两文都表明什么共同观点。如甲文可分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乙文可分析“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⑴与,通“举”,推举,选举 指女子出嫁 等到 面对
⑵①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②我重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⑶A;
⑷善于纳谏,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及迁移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词义有时可根据知识的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的训练,掌握翻译的方法,注意重点词语的正确翻译和句意的顺畅。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考生要注意平时对课本内文言虚词的掌握,积累,要结合句子的翻译进行理解虚词的用法。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阅读理解文章,疏通文意,注意文章抒情和议论的文字,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找出共同点。
【附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唐玄宗任用韩休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涉及名誉权势。等到担任宰相后,所作所为很得当时民心。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偶尔玩得过度,就对左右的人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常常对着镜子默不作声,左右的人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我的容貌虽然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萧嵩禀报事情常常顺从旨意,他退下以后,我无法安睡。韩休经常据理力争,辞别以后,我睡得很安稳。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啊。”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有间② , 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木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③也。”有间,有所默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离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④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③为人:作曲的人。④《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③可以益矣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志也
B.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不知其善也 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D.有所默然深思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中孔子一直不换学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日:教学相长也。
②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答案:B
解析: (1)味美;自我反思;增加,加深
(2)B
(3)D
(4)①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我己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5)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旨:味美。
(2)A项,表示推测/代词,代曲子。B项,都是“表并列”。C项,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反问语气,呢。D项,语气词,不译/兼语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故选B。
(3)D项,“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错误,孔子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加上对这首曲子的理解。故选D。
(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故:所以。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习:熟悉。
(5)必须扣住“学”和“不足”来解答。结合孔子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发现自己“未得其技”“未得其志”“未得其为人”,最后通过学习一步步解决的过程来分析。、
故答案为:⑴① 味美 ;② 自我反思 ;③ 增加,加深
⑵ B
⑶ D
⑷ ①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我己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⑸ 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⑸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注意举例说明,抓住 孔子学习 的变化来印证。
【附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_______
②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你认为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解析: (1)同“鳏”,老而无妻;女子出嫁
(2)所以人们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只以自己的孩子为孩子。
(3)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纲领;二是基本特征,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人人安居乐业,满足人的精神愉悦需求;三是美好前景。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矜”,通假字,通“鳏”,老而无妻;“归”,女子出嫁。
(2)本题翻译重点字词:“故”,所以;“子”,以……为子。
(3)结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分析:社会纲领;结合“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分析得出基本特征:第一方面,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第二方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方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结合“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得出:美好前景。
故答案为:⑴① 同“鳏”,老而无妻 ;② 女子出嫁
⑵ 所以人们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只以自己的孩子为孩子。
⑶ 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纲领;二是基本特征,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人人安居乐业,满足人的精神愉悦需求;三是美好前景。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的概述,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文章的段落层次,概述层次内容。
【附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茌平人马周① , 客游长安,舍与中郎将常何之家。六月,千午,以旱,诏文武官极言得失。何武人不学,不知所言,周代之陈便宜②。二十余条。上怪其能,以问何,对日:“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草耳。”上即召之:未至,遗使督促者数辈。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③门下省,寻除监察御史,奉使称旨。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马周:唐初大臣。②便宜:指有利国家,合平时宜之事。③直:进入。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①及谒见________
②寻除监察御史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草耳。
(3)选文中的唐太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解析: (1)等,等到;不久
(2)这不是臣写的,是臣的门客马周为臣详写的。
(3)唐太宗是个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唯才,英武果断的明君。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及”,等,等到;“寻”,不久。
(2)本题翻译重点字词:“此”,这;“具”,详细。
(3)结合“上即召之:未至,遗使督促者数辈。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寻除监察御史,奉使称旨。”的意思“太宗立刻召见马周,马周没有及时赶到,太宗皇帝接连派使者多次催促。见面以后,太宗皇帝对马周的谈话非常满意,下令让他进入门下省,不久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得出:唐太宗是个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唯才,英武果断的明君。
故答案为:⑴① 等,等到 ;② 不久
⑵ 这不是臣写的,是臣的门客马周为臣详写的。
⑶ 唐太宗是个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唯才,英武果断的明君。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事件或人物描写,揣摩表现的性格特点。
【附参考译文】
马周西行去长安,中途走到新丰,住在一家旅店里。店主人只顾招待照顾一些有钱的商人,而顾不上照顾马周。马周于是命人拿酒悠然自得地独自喝,店主人感到他很奇怪。游历到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的家中。当时太宗诏令文武百官上书畅谈得失。常何因为是武官,没有浏览过经书,马周便代他陈述对国家有利建议二十多条。这些事都合乎旨意。皇上对常何的能力感到惊异,问常何。常何应答说:“这不是我能写的,而是我的客人马周代我起草的。”太宗立刻召见马周,马周没有及时赶到,太宗皇帝接连派使者多次催促。见面以后,太宗皇帝对马周的谈话非常满意,下令让他进入门下省,不久任命他为监察御史。马周奉使出巡也非常符合太宗皇帝的旨意。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①者,诸暨②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③ ,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④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安阳韩性⑥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⑦。
(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王冕(miǎn):明初著名画家、诗人。②诸暨:地名。③蹊:践踏。④策,通“册”指书。⑤恬:心神安适。⑥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⑦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或牵牛来责蹊________ ②琅琅达旦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3)选文主要写了王冕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解析: (1)有人;早晨
(2)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于是(他)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3)①在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在佛像腿上,伴长明灯夜读。
②表现了他渴望读书、刻苦读书的品质。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或牵牛来责蹊”: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有人把牛牵过来,责备说(王冕家的牛)践踏了(他的田)。或:有人。“琅琅达旦”:书声琅琅一直读到早晨(天亮)。旦:早晨。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异”:意动用法,以……为异。“录”:收。“通儒”:博学多能的儒生。
(3)一问,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可概括为放牛时溜进学舍听读书,坐在佛像的膝盖上伴长明灯夜读这两件事。二问,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通过因听读书而丢了牛、坐佛膝上读书而不害怕等情节即可概括出他渴望读书、刻苦读书的品质。
故答案为:⑴有人;早晨;
⑵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于是(他)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⑶①在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在佛像腿上,伴长明灯夜读。
②表现了他渴望读书、刻苦读书的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把牛牵过来,责备说(王冕家的牛)践踏了(他的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B.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C.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耶
B.策之不以其道 以其境过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伯乐不常有
D.马之千里者 大道之行也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就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发人深省。
B.文章第三段中连用几个“不”字,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C.《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不满。
D.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C
解析: (1)C
(2)C
(3)D
【解析】【分析】(1)C项错误。“策之不以其道”的“策”解释为:用马鞭驱赶,动词。故选C。
(2)A项的“其”解释为:代词,指千里马/加强诘问语气;B项的“以”解释为:按照/因为;C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D项的“之”解释为:定语后置标志/主谓间;故选C。
(3)D项,错误。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故选D。
故答案为:(1) C;(2) C;(3) D
【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