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900350 上传时间:2024-10-1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个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

2、+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官场+军队+财政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政治:沙皇*、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

3、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 (一)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

4、是独立存有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有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4、矛盾分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等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高中历史的必背术语 1.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 从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来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同时增强了皇权。 从三省间的关系来看:三省之间互为补充,既牵制监督,又分工合作,提升了办事效率。 从历史影响来看: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严密完备的体现,对后世影响长远。 2.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合了统

6、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体现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3.如何评价古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政治方面: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 文化方面:促动了古代西方奴隶制文明的繁荣。 对世界民主政治的影响:对后世民主政治的实施和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实质:是奴隶主维护统治的工具。 4.评述英国内阁、首相、议会之间的关系 内阁: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对议会负责。 首相:内阁的首脑是首相,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

7、家的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议会:掌握立法权;议会如果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 三者之间既有协作,又有制衡,是一种民主制的政治体制。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比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在中国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联邦体制,规定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它所确立的联邦体制、三权分立有力地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在美国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6.从近代化角度评价洋务运动 经济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

8、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路;思想方面,“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在一定水准上冲击了封建顽固派的保守思想;教育方面,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冲击了封建传统教育,培养了一批可用人才;军事方面,创办军事企业,编练新式军队,筹划了海防,有利于提升国防水平。 7.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比较 前者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而后者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前者是政协会议通过的,后者是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前者体现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后者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8.比较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 相同点:都是以革命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都与大规模的战争相关(分别是普法战争和一战);都

9、与阶级矛盾尖锐相关。 不同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十月革命则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巴黎公社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十月革命则开辟了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9.比较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在当今世界主要经济区域集团中,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合作领域当前局限在经济方面;东盟是由东南亚国家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欧盟是经济、政治、安全一体化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它不是一个经济、政治联盟,成员之间仅仅一种贸易伙伴关系。 10.如何评价两极格局 积极方面:有利于缓解

10、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实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消极方面: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实行军备竞赛争夺势力范围,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高中历史的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

11、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个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国内: 1、经济: 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 腐败:官场+军队+财政 阶级矛盾。 3、思想: 愚昧自大。 国际: 1、经济: 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 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经济背景=生产力

12、+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国内: 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政治:沙皇*、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 (一)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

13、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有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有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14、 内因: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 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 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 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我们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本质、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所谓根本原因,是指促使历史事物产生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因素,是历史事物能够产生的土壤,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种

15、因素,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事物便不会产生。 主要原因:是指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主导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则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甚至不会产生。 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诱导性因素。“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一种偶然性因素。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

16、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4、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 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 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5、目的、动机: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 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是原因,仅仅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

17、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特点与特征、性质与实质 特点与特征: 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如果问一个历史事件或一次革命运动的特点,就应该把同类事不件或革命运动实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其一是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掌握革

18、命的领导权(这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其二是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也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 再如:黄巢起义的特点就是流动作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2、性质、实质: 性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点,看它的特征,看它的实质。 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点苗头来,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 倘若是指一本书的性质,这就是具体说明它是属于哪一方面(或哪一类),以什么体例写出来的著作。是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等等。 如果问的是革

19、命的性质,就必须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看它革命的动力是以哪个阶段为主体,在其斗争纲领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哪个阶级谋利益,代表哪个阶级说话等等,最终要确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 3、特点与特征、性质与实质 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理解,必须透过现象来掌握本质。 如:俄国1861年改革,就其性质来说,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实际是对农民实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 有时候性质和实质会合二为一,如“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无论其性质还是其实质,都是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集团

20、。不过,性质偏重于军事侵略,实质偏重于帝国主义。 三、经过与内容 经过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如:“五四”运动的经过怎样?就要答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结局(取得初步胜利)三部分内容。 1、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 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2、经济内容:生产

21、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 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

22、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

23、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四、效果、结果、后果、意义等 1、效果、结果、后果 效果: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 结果: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后果:是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 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后果是贬义词。在历史问答题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最常用的是结果,有时用后果。 例如,简述德国十一月革命

24、的经过和结果。在这个道题中就不能用后果。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如何?后果怎样?在这个题中用“后果”好。 一般情况下,结果能够代替后果。 2、作用、影响、意义 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

25、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 3、经验、教训、启示: 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 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 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 五、其他常用术语 1、情况、状况 情况和状况都是指情形。所以二者基本相同,能够通用。例如:“试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一题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点和影响。 它们的差异在于情况偏重于动态,状况偏重于静态。所以在题目问情况的时候就要着重答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 2、简述、综述、概述 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

26、但是历史问答题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简单叙述题,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二是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增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措施及影响”;三是综合叙述题。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综述就是综合叙述。历史问答题中如果含有“综述”二字,就肯定属于综述题。不过,在历史问答题中,综述题直接用“综述”作提示语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简述”作提示语,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语。 所以,判断一道问答题是不是综合题,主要应该看全题意思是否以综述作为主要解答方法。 综述题和简述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从答案内容来看,简述题只要求叙述一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集中

27、;综述题则要求叙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分散。 第二,从解答方法来看,简述题主要概括叙述,而且采用的是“详细概括法”,综述题虽然也要概括,但它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综合。 第三,由上述两点就决定了简述题属于普通题或“基础题”,而综述题属于综合题或“提升题”。 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概述和综述的意思基本相同。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叙述。如“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3、评述、评价、评论 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 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

28、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实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评价)偏重于结论。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 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不赘。 4、联系、结合 例,“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 “联系”、“结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说是与之发生关系,

29、实际上则是以之作背景用依据,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题中要求“联系(结合)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主要答案所在。那么前者究竟答不答呢?当然要简明扼要地回答,但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 下面再看一例,就更清楚了:“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 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700年间的“经济”、“阶级关系“、“议会”、“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个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关系。 所以,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

30、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后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 5、说明、表明 “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如1995年高考历史第22、24、30、32题). 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实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能够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 6、体现、反映 “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

31、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 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个现象,通过刘迎的诗“反映”出来了。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 7、指出、举出 指出直接说出某个(或某此)史实或结论;而举出(列举)则为举列性质,如不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

32、结论)。 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举两个例子就行了。 但当年有的考生却是想到哪件事就把前因后果都阐述一遍,最终却未能归纳出什么潮流,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是因为没掌握解题要领,尤其是没搞清楚题目要求的缘故。 8、基本、根本 “基本”是指绝大多数、总体上或主体来说。 “根本”则是指根源、实质和内部、深层来说。以原因为例,“基本原因”能够说是几方面原因的和(一些次要的或技节性的原因能够不计),而“根本原则”则要追根溯源而挖掘出深层次的原因。 如199

33、5年高考历史第14题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选A项“金融贵族的统治防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如果选“基本原因”,则还要加上B项“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了人民强烈愤怒和C项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这两点。 9、主要、简要 “主要”是指几者中最重要的;“简要”即简明扼要,是要精炼而准确地把主要的部分概括性地表述出来。 关键在于抓住主要之点,否则是简而不要;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则又不成其为主要,而是庞杂了。 如:分别指出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这些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都有很多特点,而要求答“主要特点”,每个人三五

34、句话就概括了。 10、现象、表现 “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来说,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 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 11、是什么、什么是、为什么、怎样 是什么是指具体的有条件的现成的东西,不得不单凭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去任意编造或杜撰。如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是什么能够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是和“是什么”相当,所不同的是只不过在语句结构形式上来一个颠倒,问法明显,回答时容易掌握住中心,如,什么是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5、 二是相当于名词解释,着重点是需回答一个事物或词语的定义或概念,条文性没有第一种解释原因那么强烈。例如,什么是“明治维新”? 为什么是询问原因和目的。考生要凭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理解、分析,针对问题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作全面的回答。例如,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历史回答题中,分析论证题常用“为什么”作提示语。 怎样是疑问代词,询问原因、性质、动作、状况、方式或情况等。当它出现在一个疑问句子中间时,一般包括以下两种形式;一是问原因和经过;二是经过和结果,并且以前者出现的机会居多。 例如,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这就要求答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和经过。再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怎样?这个题就是要求答出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结果。 12、谁、几 谁一般指人,而且仅指一个人。几,一般专指问人物或事件的数目,比如,几人(几位)、几件、几次等。 13、哪、哪些 哪是疑问词,哪些是哪的复数,不止一人一事如此。哪一般专指地名,如,西汉建都在哪里?在历史问答题中,哪些常用于句子中间或末尾,只用于疑问,并且一般不必答出它的总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