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闻大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900236 上传时间:2024-10-18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大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新闻大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新闻大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新闻大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新闻大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的提出近年来,*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社会综治优秀城市、省环保模范城市。 *市的发展思路是,“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再造一个新*,把*打造成三楠第一靓丽名城、中部地区生态名城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2008年*市委制定的“三三”战略的科学发展构想,燃起了*未来5年,乃至今后更长时间又好又快发展的希望之火。*的经济掀开了新篇,“西洽会”、“沪洽会”、“港洽会”、“中博会”跨出山,走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整体走强,一路高歌。未来的*将建设成为实力*、魅力*、和谐*。在这种

2、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市新闻宣传的水平,充分展示*市城市魅力,促进城市向更高水平发展已显得非常重要。但*市现有的新闻办公设施已显得陈旧落后,与*市作为“魅力城市”的风格不协调,也不能满足新时期城市发展对新闻宣传的要求。因此提出*市新闻大楼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既有地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实用价值的精品建筑。1.2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市新闻大楼2、建设性质:新建3、建设单位:*市日报社、*市广电局4、建设地址:东至屈家庄用地,南至屈家庄用地,西至西一环路,北至如茵西街。 5、项目总用地面积:87.19亩 1.3可研报告编制依据和范围1、 编制依据(1)新建*市新闻大楼项目

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委托书;(2)建设部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试行办法;(3)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4)*市新闻大楼项目建议书;(5)*市新闻大楼建设项目规划图;(6)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国家发改委);(7)现行的行业政策、规定、法律法规、设计标准;(8)其它相关资料。2、 研究范围该项目位于*市一类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地段潜在价值大。因此,项目选择在本地区建设高层建筑方案,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是显而易见的。受项目承办单位委托,参与本可研编制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在项目承办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对该项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具体研究范围如下: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目标及主要

4、内容; 建设规模的确定; 工程建设方案的确定;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3、可研究报告编制原则(1)项目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综合配套、兼顾发展的原则。(2)受建设场地相对固定的制约和本着节约投资的原则,本项目要在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简洁、端庄、大方。(3)方案设计本着功能合理、变通性强、包容和开放性明显的建筑特点:安全、可行、经济的结构特点,技术先进,运行可靠、节能环保的设备特点进行创作,并在创作中始终贯彻安全、卫生、公益和环保的原则。(4)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节能、环保、消防等规定、标准和规范。1.4项目建设的内容及规模1、 建设规模拟在*市如茵西街南侧新建市新闻大楼,总建筑面积

5、约为48000平方米。2、 建设内容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闻大楼主楼(广电大厦、报业大厦)、裙楼、停车场及配套设施。1.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 总投资项目总投资14977万元。其中:工程费12820万元建设工程其他费用1047.3万元预备费1109.38万元2、 资金筹措本项目需筹措资金14866万元,全部由*市财政拨款解决。 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项目总用地面积亩87.192总建筑面积m2480003建筑总高度m92.94建筑物占地面积m27851其中主楼m21295 裙楼m265565容积率1.08含旧建筑6建筑密度%13.57绿化率36%8项目

6、总投资万元148669停车位辆2001.7研究结论(1)该项目的建设适应我国传播事业的发展要求,对完善*市宣传体系,加强政府舆论导向职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积极作用。(2)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现代化的一流水平的新闻大厦,彻底改变*市现有新闻机构业务办公规模不足,硬件设施落后,严重影响整个信息传播产业发展的现状。(3)本项目已作了大量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项目建设无论从选址、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上,还是客观需要上,都是十分必要的。综上所述,该项目从社会需要、技术条件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均具有广阔前景,符合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要求,建设条件已具备,建设规模合理,建筑标准适当,具有显

7、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认为本项目是必要可行的,建议尽快组织实施。第二章 项目建设基本情况及必要性*市新闻大楼建设项目由*市委宣传部提出,包括*市广电大厦和*市报业大厦两大部分,由*市广播电视局和*日报社使用。2.1*市概况*市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国内陆陇海兰新铁路中段北侧,能源重化工基地东南部。全市辖两区一市十县,土地总面积13896平方公里,总人口326万人,距楠娜223km,是省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商品集散中心,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中等综合性工业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峰峦叠嶂,群山拱翠,山河壮美全市有大量不同时代的历史古迹文化和古建筑艺术珍品。壮丽的山川和悠久的历

8、史,淳朴的民风和光荣的传统,构成了*市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弘扬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如茵精神,坚持“创环境、调结构、全面建小康”的总体工作思路,形成群体优势,奠定*新型工业和全面建小康的产业基础,从而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整体推进。从2005年开始,全市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增长9%、9.5%、11.6%、14.8%和15%,绝对额由163亿元增加到318.47亿元,增长95%,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973元提高到200

9、9年的9928元;*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近年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注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力实施“新百强”发展战略,力求经济、环境、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2.2项目背景当今世界是信息传播、沟通、交流的世界。随着全球社会信息化的浪潮,人们日益重视信息传播活动并关注信息。中国的新闻、传播、出版事业遵循“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和出版事业飞速发展。截至2005年,全国拥有公开发行的报纸2000多种,公开发行的期刊近8000种,出版社500多家,每年出书10万多种。现有音像出版单位

10、300余家,每年发行音像制品近2亿盘。现有广播电台1200多个,电视台近千家。目前的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6.2,电视机社会拥有量达3亿多台。报刊、广播、电视已经日益成为城乡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多媒体、光缆传输、卫星通讯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新闻、传播、出版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中国新闻传播和出版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中国的电视信号已经通过多种渠道走向世界,先后开始向亚洲、独联体、东欧、北非、大洋洲和北美洲传送和播出节目,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是用社会主义思想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重要阵地。新闻以事实为基础,以报导事实和评价事实为主要

11、手段。新闻事业是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它以反映生活在时间上的迅速性和空间上的广阔性为优势,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言论、出版自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民主权利的一部分,是在舆论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和各种信息,参与对国家事务和各项社会事务的管理,对国家机关和各级干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发表各种意见,进行自由讨论,在讨论中逐渐克服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落后观念和错误思想,在人民内部进行自我教育。新闻宣传要加强热点问题的引导和舆论监督,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密切党和

12、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热情。这一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体现。 社会主义的新闻传播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要求做到新闻的客观性、准确性与党性原则的高度统一。国家高度重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对新闻传播媒体的管理中,强调中央对新闻传播事业的统一领导;强调党报、党刊、国家通讯社和电台、电视台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 中国的出版业在出版规模和品种上位居世界前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出版业中的市场主体、市场行为的范围不断扩大。在新的形势下要着力提高出版物质量,及时反映国内外新的优秀文化成果,重

13、视出版传统文化精品和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新闻传播事业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其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受到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方因素的制约,科技革命对新闻事业发展具有多重重要影响,而且影响越来越明显和直接。纵观近代三次科技革命的过程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过程,科技革命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传播手段、传播模式、事业性质和组织形式四个方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科技”在影响传媒的多种因素中的地位大为提升。2.3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1、现有业务办公用房已不能满足现代传播事业的发展的需要。*市

14、广播电视局包括四个电视频道、两个广播频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中心、节目报社、电视剧中心、农村广播电视传输中心等十三个单位,600余名职工,办公用房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现办公楼建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1995年增加到五层。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目前人员是原来的20倍,节目总量是原来的400倍,办公、编辑、技术、演播等工作场所十分拥挤紧张,技术用房很不规范,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在全省各市广播电视系统中该市是唯一一家条件比较差的市级电视台。*日报社包括两报三刊、一个印刷厂、一个发行部、两个广告中心、一个广告公司,400余名职工,办公用房面积3500平方米。目前,*日报社的采编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

15、由编辑、记者手工完成的传统作法水平上。新华社的文字和图片稿,通过卫星接收、传真等方式接收后,由打印机打印输出;选稿、编辑、签发等工作都在纸介质上完成,定稿后在照排机房重新录入,并完成组版,这种传统的工作方式,不但工作效率低,而且重复工作量大,更严重的是采编过程权限管理不严格、不科学,责任不易分清,容易出现甚至丢失稿件。这与信息时代的要求极不适应,特别是在信息产业中,这一与时代滞后的矛盾越发显得和突出。因此必须努力实施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新闻工作手段,以使*日报社及其子报的编排出版与时代同步,更好、更有效地发挥其窗口作用。目前全国有70%以上的地市党报都建起了报业大厦,作为中共*市委机关的重要新闻

16、机构,*日报社的办公场所拥挤、设备陈旧、印刷发行及经营条件十分落后,仍然停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水平。*市新闻大楼的建成使用,将彻底改善*市新闻工作者的业务办公及学习条件,也为报社采编、组稿、制版、印刷等先进设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提供了场所。2、是新闻综合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时效”是新闻媒体的生命,在信息极为发达的今天,各级新闻单位,都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提高其工作效率,以体现新闻工作所特有的个性。目前,全国各级党委机关报,为了更好地完成党和政府的“喉舌”任务,逐渐承担起重要的对外宣传任务,纷纷实现新闻综合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以提高新闻的时效性

17、和网上发布新闻,强化对外宣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比之下长社日报社作为见证*发展的强势媒体,承担的任务十分繁重,而其新闻手段却远远落后于兄弟市的党报和其它一些有实力的报社,这一现实的确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报业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告别铅与火”的时代,将编排工人从繁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地提高了报社办报的效率,同时使新闻的时效性有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正在迎来新闻媒体的第二次革命“告别纸与笔”的时代,对内实现新闻采编、信息检索、财务管理、发行管理、广告管理、稿酬管理和办公流程的全面自动化和现代化,对外实现信息收集、交流、传输的自动化和现代化,以便更好、更有效地适应时代的

18、要求,全面准确迅速地完成党和政府赋于的使命。因此建设适应时代的智能网络工程,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对于站在时代前沿的新闻媒体业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急需的,否则大有被时代所遗弃之险。项目的建设将提高*日报社工作效率,以符合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并将对省新闻工作现代化起到示范作用。3、是进一步发挥广播电视和报刊新闻舆论宣传的需要新闻舆论宣传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精神食粮,肩负着上传下达及下情上报的艰巨任务。同时新闻宣传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闻媒体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城市文

19、明的象征,也是先进文化传播的载体。为了切实提高对外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服务大局,全面展示*良好形象,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高对外宣传工作整体水平,提升外宣效果、拓展渠道、壮大力量,不断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亲和力、说服力,*市委、市政府强调要加强领导,增强对外宣传工作的合力,强化责任夯实格局,*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从战略高度,把对外宣传工作纳入整体工作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要树立精品意识,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特色,不断进行挖掘和整理,努力把*的地域文化很好地传播出去。新建*市新闻大楼,对进一步发挥广播电

20、视和报刊宣传的作用,促进*市社会和经济健康发展,同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项目的建设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第三章 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3.1项目目标*市新闻大楼建设的目标在于加快*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建筑风格要力求体现城市特征和历史文化沿革,要有时代气息,环境要优美,功能要齐全。其建筑规模既要满足现在的各个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有长远的发展规划。3.2建设规模1、*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1)人口规模*市2008年全市人口326万人,其中城区人口40.52万人口,郊区人口29.31万人,市区非农业人口58.16万人,占市区总人

21、口的88.3,较1998年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扩大了28(1998年市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0),充分证明了近年来*市的飞速发展。从远景规划来看,到2010年*市人口将达到341万人,2020年*市人口达到364万人,年均增长0.74。*城区和郊区人口在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73.06万人和79.34万人。其中预计暂住人口数量还将进一步呈上升态势。(2)工业发展趋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大推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市将在工业上,通过重组、兼并和联合开发等形式,组建并壮大一批产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医药、工矿、机电、健身器材、家用电器、煤炭、化工、运输等企业集团。*市是楠东南地区对外开放

22、的窗口,具有较好的城市功能和工业基础。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加快工业改组改造,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培育一批标志性企业,发展规模经济。*市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达到43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3.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3.5;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56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5万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以8递增)的1.7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1.8。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2万元,平均每年递增7.8。国内生产总值中三产比例结构由目前的10.760.029.3,转变到2010年的1053

23、37和2020年84745。到2010年*市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2番,综合经济实力,产业整体素质、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中西部地区先进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3)农业发展趋势加快农业、农村、农民融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是“全面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农业方面要调整单纯追求产量为目标的政策,尽快制定以树立品牌,提高品质,增加品种,增加科技含量与附加值等。注重科技兴农、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精品农业、城郊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形成“名品、精品、新品”的农业开发新格局。农业发展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加大产业结构调

24、整力度。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将成为城市化建设的战略性重点。加快农业人口城市化进程,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实现农业经济多元化,与农产品加工工业相结合进行生产。初步形成区域专业化、集约化和商品化为特征的农业发展格局。大力促进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为市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规划至202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左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目前的31提高到40。充分利用农村的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积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以农促工,以工富农,全面提高市域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为市域经济的起飞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标

25、准,全面完成扶贫攻坚计划。(4)其它产业发展趋势第三产业是*发展的薄弱环节,今后应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使第三产业成为*发展的强大支柱。第三产业应突出“四个重点”,实现“三个优先”。即重点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和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行业;重点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重点发展科技教育信息咨询等先导性产业;以及重点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优先发展投资少,收效快、就业容量大的行业。2、建设规模的确定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作为楠东南区域的门户,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及辐射能力将明显增强,尤其是在入选全国四十座魅力城市之后的*,更加体现出了该市的综合实力。在现代社会,新闻传媒总是走在最前沿,总是在传播

26、最新的文化价值观及时事要闻。新闻传媒这种最为广泛的文化载体,对*市今后社会发展及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市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根据*市新闻大楼的用地规划,结合*市社会经济发展及新闻事业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和需要并预留部分发展空间,按照有关设计规范要求,进行建设方案技术、经济的多方案比选,确定该项目的建设规模如下:新闻大楼建筑是集广播电视和报刊发行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建筑。建筑总面积48000平方米,总高度92.9m。主楼为地下一层,地上23层,分东西两个塔楼,东楼属*市报业用房,西楼属*市广电用房。裙楼无地下层,地上3层。3.3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本项目设计建筑总面

27、积48000平方米,分为主楼和裙楼。其中主楼建筑面积25900平方米,裙楼建筑面积22100平方米。 广电大厦广电大厦拟建总建筑面积26800平方米,按其主要功能分配:A、节目制作场所中演播厅1个 600平方米小演播厅1个 400平方米新闻演播室4个 400平方米节目制作室6个 300平方米节目库2个 200平方米广告拍摄棚1个 100平方米广告制作室2个 100平方米节目编、排、制作室 150平方米电视剧制作室2个 100平方米B、节目播控场所电视播控机房1个 300平方米广播播控机房1个 200平方米数据控制机房1个 100平方米微波机房1个 100平方米专用配电室1个 50平方米C、电视

28、会议室1个 1000平方米D、办公场所 8600平方米E、大会议室1个 1000平方米F、中会议室1个 300平方米G、附属用房 3100平方米H、备用房 8100平方米 报业大厦报业大厦拟建总建筑面积为21200平方米,按其主要功能分配: 日报新闻大楼 1400平方米晚报新闻大楼 1400平方米日报采访部 500平方米晚报采访部 500平方米职工培训部 500平方米物业管理中心 500平方米报栏服务中心 500平方米人才开发中心 300平方米日报广告中心 600平方米晚报广告中心 600平方米印务中心 1500平方米新闻策划中心 1500平方米职工活动中心 500平方米电脑制作中心 500平

29、方米新闻摄影中心 600平方米两报发行中心 1000平方米大会议室 600平方米中会议室 300平方米小会议室 150平方米新闻展馆 1000平方米附属用房 2700平方米备用房 4050平方米第四章 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4.1项目建设地址*市新闻大楼建设项目选址在市如茵西街原正大学校院内,北面与拟建的市体育中心隔路相望。该区域地理位置地势平坦,地区地震烈度为7度。近五十年没有发生过洪涝和地震灾害。4.2建设条件1、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场地属*盆地地貌,地势平坦,地层分布稳定,层面坡度小于10%。拟建场地自上而下各土层的地质特征如下:第一层为黄褐色粉质粘土层(Q4),黄棕色渐变为褐黄色,层厚1区2.

30、22.3米,2区1.52.0米。第二层为黄白色粉质粘土(Q3),大孔,白色钙质纹路,层厚1.54.5米,承载力特征值为120Kpa。第三层为黄红色,红色粉质粘土(Q2),层厚3.86.7米,承载力特征值为180Kpa。第四层为浅黄色粉质粘土(Q2),层厚2.714.5米,承载力特值为190Kpa。第五层为以灰绿、灰红等杂色的粉质粘土(Q1),厚度为11.726.6米,承载力特征值为250Kpa。第六层为以灰绿、灰红等杂色的粘土(Q1),有蜡烛光泽,韧性很高,本次最大揭露厚度为46米左右。控制孔深60米,承载力特征值为400Kpa。2、 自然条件*市位于中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大陆

31、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季风强盛,春季干燥多风,十年九旱。全年日照数 2572.8h年平均气温 8.9年最高气温 33.9年最低气温 -19.4 年相对湿度 66% 年降雨量 580mm 年平均风速 2.7m/s年平均无霜期 152d 主导风向 sw、w 冻土时间 10月到次年3月 最大冻土深度 730mm 3、公用条件水源:拟建场址附近市政供水管网管径能够满足市新闻大楼的用水量要求。排水:如茵西街主干路已敷设有市政雨、污水管,雨水可经过场地雨水井等设施收集,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场地内污水可经化粪池沉淀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热力:内设换热站统一管理,并输送二次水供冬季采暖使用,一次

32、热网由城市集中供热热源提供。电力:由附近两个开闭所分别引入10KV高压至新闻大楼配电室,以保证双电源供电。交通:其主入口正对如茵西街,交通十分便利。第五章 土建工程建设方案5.1规划原则力求构思新颖、特色突出、分区自然、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展示未来。 根据有关要求,争取有所突破,建设一个富有新时代气息的标志性建筑。 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环境意识,力求建筑空间、环境高品位。 各种配套设施完善,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5.2设计要求 新闻大楼总平面布局要充分考虑广播电视和报业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分区明确,又要有便捷的联系,各自既有独立的出入口,又要有公享的大堂。对室外场

33、地作概念性规划,通过总图设计将室内外空间有机地与城市空间相结合,充分考虑地面停车与文化广场的关系,有意识地让利给城市,尽量提供城市开放空间。为社会公众提供广场、绿地,以体现新闻大楼的人文精神、亲民性与开放性。 应提供给新闻工作者一个良好的内、外部工作环境,平面空间设计在满足各功能用房的前提下,使各部分使用空间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力求以科学化、智能化、系统化的设计,使整体功能适应多功能性质的使用要求,以适应高科技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超前意识。 按照市委提出的“标志性建筑、精品工程、文化品味、现代气息”的城市建设总体思路,新闻大楼要表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创作思想,注重当地环境,

34、体现人的精神和人的内涵,造型设计力求现代、轻松、开放、朴实,从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5.3建筑设计1、 设计依据*市规划勘测局提供的现状地形图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Y5067-2003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JGJ67-89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规范 GB50045-95(2005年版)城乡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2-9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GB50325-200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 GB50189-20012、设计思路该建筑物在设计与布局上,充分考虑周边的环境和*

35、地区的文化,地域特征,以独特的设计手法赋予该项目一种固有的属性和形象特征,通过功能分析,将各种尺度的空间交差渗透,量度结合,使整个空间新颖,却不张扬,恰当而不夸张,通过造型的合理组合,整个建筑与地块完美结合,与周边环境充分相融,通过细节的设计,整个建筑既现代又时尚,既洋溢着文化气息,又散发着*人民的豪迈。3、建筑设计该建筑主楼地下一层,地上23层,裙楼无地下层,地上3层,建筑高度92.9m,主楼分A、B两个塔楼,A座属*市报业用房,B座属*市广电用房,A、B塔楼沿平行布置。建筑物立面以简洁明快的手法,强调新闻建筑的特点,突出时代精神,并部分加以相应的艺术处理,形成建筑物形象的独有特色。由于本工

36、程功能复杂,平面设计立足于功能第一的原则,用构成的手法把各功能用房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创造合理的室内外空间。建筑主入口设在中部,东、西两侧各设一安全出口。主门厅两侧各设一部自动扶梯,从而满足建筑人流、物流、消防及立面处理、垂直交通等的要求。本工程为一类高层建筑以每层为一个防火单元,楼上工作人员通过东西两侧的楼梯疏散。建筑外装修的原则是力求在经济适用的条件下,充分体现建筑的形象特点。本楼外墙表面基本为浅色系,一层入口部分辅以石料装饰,上部采用玻璃幕墙以及铝塑板墙面。建筑物内部装修以一层门厅部分为重点。以石材铺贴地面,墙面为高档装饰板材。每层的过厅给予相应的装修。主要的使用房间及过道等处以磁砖贴地面

37、,墙面及顶棚用高档耐刷洗涂料,具有特殊要求的房间则另作处理。4、结构设计 规范规程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9-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砼结构设计规范 5001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TB-97建筑结构可靠度统一标准 50068-2001高层建筑砼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9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1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94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 JGJ16-99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G

38、B50025-2004 基本数据抗震设防烈度7度。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乙级。地下防水等级二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荷载永久荷载:荷载值按实际计算,分项系数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第3.2.5计取。活荷载: 如下表活 荷 载 表序号荷载类别标准值(KN/m2)准永久值系数1办公用房2.00.52走廊、门厅2.50.53厕所、盥洗室2.00.44消防疏散楼梯3.50.35通风机房、电梯机房7.00.86导演室5.07控制室3.58磁带库12.0(4)结构选型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基础类型为桩筏基础,地上高度为92

39、.9米。裙楼为框架结构,基础类型为桩基础,地上高度为18米。 第六章 公用工程设计方案6.1供电工程设计1、 设计依据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技术规范JGJ/T16-9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2000年版)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J1339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200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011698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20094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SO03112000高层民

40、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2001年版)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94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Y5067-2003电视演播室灯光系统设计规范 GYJ45-92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2、设计范围本建筑物内的高、低压配电及变电系统设计本建筑物低压、动力、照明系统本建筑物防雷、接地系统本建筑物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本建筑物公共广播系统本建筑物电话系统本建筑物卫星接收、闭路电视系统本建筑物电视监控系统本建筑物计算机网络系统强电部分包括10KV/0.4KV高低压配电系统、电力照明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总等电位联结

41、系统。弱电部分包括电话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3、高低压配电系统电源:本工程广电与报社分别单独设变配电系统,均按一级负荷用户供电,均由两路独立的10KV外电源供电,用电缆引至本工程室外附设变配电室。楼内供电采用低压380/220V,由变配电室引来。一般电力负荷均采用放射供电,消防用电设备、安保系统、计算机系统、交换机系统、电梯电力采用双电源末端自投自复方式供电。重要设备就地设UPS电源做为第三电源。高低压配电系统:10KV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中间设母联开关的接线方式。正常时,两路10KV电源同时分列运行。当一路10LV电源故障,手劝或自动合母联开关,由另一路10KV电源承担全中心的供电。报社系统设2台变压器,广电系统设3台变压器,分为2组,其中1号变压器带工艺、照明负荷。2号变压器带空调动力负荷两台变压器同时分列运行,互为备用。当一台变压器故障时另一台变压器可带其中需保障的负荷。3号变压器带演播室灯光负荷。广电系统对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直播用工艺负荷采用UPS供电。在变配电室安装一套300KVAUPS,蓄电池可供30分钟供电。工程中对消防负荷及其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