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承台施工质量管理手册182020年4月19日文档仅供参考承台监理承台钢筋质量检验标准(监理抽检10%)项次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和频率1受力钢筋间距(mm)两排以上排距5尺量:每构件检查2个断面同排202箍筋、横向水平钢筋间距(mm)10尺量:每构件检查10个间距3钢筋骨架尺寸(mm)长10尺量:按骨架总数30%抽查宽、高54绑扎钢筋网尺寸(mm)长、宽10尺量:逐边测网眼尺寸10尺量:测5个网眼5弯起钢筋位置(mm)20尺量:每骨架总数30%抽查6保护层厚度(mm)10尺量:每构件沿模板周边检查8处承台模板安装质量标准项次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1轴线偏位(mm)15用全站
2、仪检查2模板高程(mm)15用水准仪检查3模板尺寸(mm)30用钢尺量长、宽、高4表面平整度(mm)5用2m直尺检查5相邻模板高差(mm)2用尺量每接缝检查6预埋件中心线位置(mm)3用尺量,每件抽查承台混凝土质量检验标准项次检 查 项 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和频率1混凝土强度(Mpa)在合格标准内按标准检查2平面尺寸(mm)B30m30尺量:测2个断面B30mB/10003结构高度(mm)30尺量:测5处4顶面高程(mm)20水准仪:测5处5轴线偏位(mm)15全站仪:纵、横各测2点6平整度(mm)82m直尺:每侧面每20测1处,且不少于3处,每处测竖直、水平两个方向承台质量控制要求序号
3、部位具体流程要求1施工准备开工审批在开工前应上报开工报告内容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及进度计划,检查工、料、机进场,材料抽检试验,地质资料复核、安全专项方案等。2主要机械进场钢板桩施工机械及操作员、信号员应执行报检程序,并对机械进行挂牌,标明机械名称、操作员、安全负责人、施工负责人等。3原材料拌和站、钢筋加工场应严格按照标准化指南有关规定要求,落实标准化建设。水泥、石材、钢材、外加剂必须经过总监办验收后方允许使用。混凝土应完成配合比试验。钢筋接头应完成工艺试验。支架、模板等周转性材料应按设计或方案规定进行验收。4仪器现场配备全站仪、钢尺等测量仪器,塌落度筒等试验仪器。仪器应经过标定或复检。
4、5人员交底培训交底包括质量安全注意事项、报验程序;钢筋、模板等原始记录要求,交接班工作纪律等。6环境施工前应进行周边杆管线的调查工作,并进行妥善处理。基坑开挖时应注意周边设施的观测与保护。7钢板桩围堰钢板桩围堰设计围堰应进行专项设计围堰的平面尺寸宜根据承台的结构尺寸、安装及放样误差等确定,且宜满足承台施工操作空间的需要,围堰内侧距承台边缘的净距不宜小于1m。8验算对围堰结构进行计算时,应考虑施工荷载及结构重力、水流压力、浮力、土压力等荷载。必须经过具有相关资质人员的验算,验算人员对验算结果负责。9验算要求围堰结构应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工况,按最不利荷载组合进行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在围堰内设
5、置支撑,除应对内支撑结构本身进行局部验算外,尚应将其与围堰作为整体进行总体稳定性验算;设置内支撑时,应考虑对其承台及后续墩身施工的干扰影响。10钢板桩验收钢板桩的材质、性能和尺寸应符合产品的相应规定。钢板桩在存放、搬运和起吊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其变形及锁扣损坏。经过整修或焊接后的钢板桩应采用同类型的短桩个锁扣经过试验,合格者方可继续使用。11施工准备钢板桩施打前应设置测量观测点,控制其施打的定位。钢板桩在施打前,其锁扣宜采用止水材料捻缝,防止在使用过程中漏水。12施工步骤1、 施打钢板桩应有导向装置,应能保证桩的位置准确。2、 施打顺序应按既定的施工技术方案进行。3、 施打时应随时检查其位置和垂
6、直度是否准确,不符合要求的应立即纠正或拨起重新施打。4、 施打完成后所有钢板桩的锁扣均应闭合。13异型钢板同一围堰内采用不同类型的钢板桩时,宜将不同类型桩的各半拼焊成一根异性钢板桩,分别与相邻桩进行连接。接长的钢板桩,其相邻桩的接头位置应上下错开。14钢板桩拔除1、 拔除钢板桩应按方案规定的步骤、顺序进行,拔除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地面沉降和移位,发现异常应暂停施工。2、 拔除的钢板桩应对其锁扣进行检修并涂油,堆码妥善保存。15钢筋钢筋钢筋制作钢筋制作应在坚固的工作台上进行,钢筋制作完成后,应采取措施使其不受机械损伤。钢筋应平直、无局部弯折,成盘的钢筋和弯曲的钢筋均应调直。用冷拉方法调直钢筋时,R2
7、35 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 2%;HRB335、HRB400牌号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16钢筋外观钢筋的表面应洁净,使用前应将表面油渍、漆皮、鳞锈等清除干净。受力钢筋应平直,表面不得有裂纹及其它损伤,铁锈、焊渣清除干净,骨架支撑稳固。17钢筋绑扎接头骨架绑扎拼装时应按设计图纸制作,确保不变形,接头应错开。钢筋的绑扎接头应符合规范4.3.7的规定:1、搭接长度的末端距钢筋弯折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2、受拉区域内,HPB235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HRB335、RB400级钢筋可不做弯钩。直径不大于12mm的受压HPB235级钢筋末端可不做弯钩,但搭
8、接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0倍。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3、受拉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规范表4.3.7的规定。18钢筋安装1、 安装钢筋时,配置的钢筋级别、直径、根数和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绑扎或焊接的钢筋网和钢筋骨架,不得变形、松脱、开焊。2、 多层多排的钢筋,宜根据需要安装一定数量的架立钢筋或短钢筋,但不得伸入保护层内。3、 立柱钢筋(骨架)预埋时应就位、焊接准确。19钢筋交叉点绑扎1、 钢筋的交叉点宜采用直径0.7-2.0mm的铁丝扎牢,结构或构件拐角处钢筋交叉点必须全部绑扎;2、 中间平直部分的交叉点可交错绑扎,但绑扎的交叉点宜占全部交又点的40%以上。钢筋绑扎时,
9、除设计有特殊规定者外,箍筋应与主筋垂直。3、 绑扎钢筋的铁丝丝头不应进入混凝土保护层内。20混凝土垫块混凝土垫块垫块制作1、 钢筋与模板之间应设置垫块,凝土垫块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密实性;2、 采用其它材料制作垫块时,除应满足使用强度的要求外,其材料中不应含有对混凝土不利影响的成分。3、 垫块的制作厚度不应出现负误差,正误差应不大于lmm。21垫块安装垫块在结构或构件侧面和底面所布设的数量应不少于3个/m2,重要部位宜适当加密。垫块应与钢筋绑扎牢固,且其绑丝的丝头不应进入混凝土保护层内。22验收混凝土浇筑前,应对垫块的位置、数量和紧固程度进行检查,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处理。应保证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
10、厚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23模板模板设计模板和支架均应进行施工图的设计,经批准后方可用于施工。包括以下内容:1、工程概况和工程结构简图;2、结构设计和依据和设计计算书;3、总装图和细部构造图;4、制作、安装的质量及精准要求;5、安装、拆除时的安全技术措施及注意事项;6、材料的性能质量要求及材料数量表7、设计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24模板的构造要求1、 模板背面应设置主助和次助作为支撑系统,主助和次助的布置应根据模板的荷载和刚度要求进行。2、 模板的配板应根据配模板面的形状、几何尺寸及支撑形式决定。配板是宜选用大规格的模板为主板,其它规格的模板作为补充;配板后的板缝应规则,不得杂乱无章。3、 因设
11、置对拉螺杆或其它拉筋,需要在模板上钻孔时,应使钻孔的模板能多次周转使用,应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在模板上钻孔。模板制作要求1、 模板的版面应平整,接缝处应严密且不漏浆;2、 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涂刷隔离剂,不得采用废机油等油料,不得污染钢筋及混凝土的施工缝。3、 当模板接缝采用平缝时,应有防止漏浆的措施;转角处应加嵌条或做成斜角。25模板安装要求4、 模板应按设计要求准确就位,且不宜与脚手架连接。5、 安装侧模板时,支撑应牢固,应防止模板在浇筑混凝土上时产生移位。6、 模板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防倾覆的临时固定设施。7、 模板安装完成后,其尺寸、平面位置和顶部高程等应符合设计要求,节点联系应牢固
12、。8、 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和预留孔洞均不得遗漏,安装应牢固,位置应准确。模板的拆除1、 模板的拆除期限和拆除程序等应严格施工图设计的要求进行,设计未要求时,应根据结构物特点、模板部位和混凝土所应达到的强度要求决定。2、 非承重侧模板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2.5MPa,且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致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3、 在低温、干燥或大风环境下拆除模板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4、 拆除模板时,不得损伤混凝土结构。26混凝土混凝土混凝土混凝土混凝土混凝土施工前准备工作4、 根据浇筑结构物的情况、环境条件及浇筑量等制定合理的浇筑工艺方案,工艺方案应对施工缝设置、浇筑顺序、浇筑工
13、具、防裂措施、保护层的控制等作出明确规定。5、 应对支架模板、钢筋预埋件等进行检查,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及钢筋上的污物应清理干净。模板如有缝隙或孔洞,应堵塞严密不漏浆。全面检查验收并留影像资料。混凝土运输1、 运输能力应与混凝土的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相适应,应使浇筑工作不间断且混凝土运到浇筑地点时仍能保持其均匀性和规定的坍落度。混凝土的运输宜采用搅拌运输车进行运输。2、 用搅拌车运输已拌成的混凝土时,混凝土的装载量宜为搅拌筒几何容量的2/3。途中应以24min的慢速进行搅动,卸料前应以常速再次搅拌。现场塌落度控制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后发生离析、泌水或坍落度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第二次搅拌,二次搅拌时不
14、宜任意加水,确有必要时,可同时加水、相应的胶凝材料和外加剂并保持其原水胶比不变;二次搅拌仍不符合要求时,则不得使用。27一般混凝土质量要求1、 混凝土的试配强度,应根据设计强度等级,并考虑施工条件的差异和变化以及原材料质量可能的波动,按照规范附录B2计算确定;2、 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工作性能宜根据结构物情况和施工工艺要求确定,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宜采用低坍落度的混凝土施工。经过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应经批准后方可使用。28一般混凝土质量控制1、 混凝土拌合物应搅拌均匀、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2、 混凝土搅拌完毕后,应按检测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应在搅拌地点和浇筑
15、地点分别取样检测,每一工作班或每一单元结构物不应少于两次。评定时应以浇筑地点的测值为准。如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起至浇筑的时间不超过15min时,其坍落度可仅在搅拌地点取样检测。29泵送混凝土质量要求1、 泵送混凝土宜符合规定:混凝土拌和物的出机坍落度宜为100200mm,泵送入模时的坍落度宜控制在 80180mm之间。2、 应经过试验掺用适量的减水剂、泵送剂和掺合料。30泵送混凝土质量控制1、 混凝土的供应宜使输送混凝土的泵能连续工作,泵送的间歇时间不宜超过15 min。在泵送过程中,受料斗内应有足够的混凝土,应防止吸入空气产生阻塞。2、 输送管应顺直,转弯处应圆缓,接头应严密不漏气。3、 向低
16、处泵送混凝土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混凝土离析或堵塞输送管。31混凝土浇筑控制1、 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离析,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超过2m时,应经过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等设施下落;倾落高度超过10m时,应设置减速装置。2、 混凝土应按一定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注,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凝土。上下层同时浇筑时,上层与下层前后浇筑距离应保持1.5m以上。在倾斜面上浇筑混凝土时,应从低处开始逐层扩展升高,保持水平分层。混凝土的分层浇筑厚度不宜超过规范6.11.3表的规定。32混凝土振捣控制1、 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时,移动间距不应超过其作用半径的1.5倍,
17、与侧模应保持510cm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2、 对每一振捣部位,必须使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宜为2030s,振动密实的混凝土应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平坦、泛浆。33温度控制1、 大致积混凝土混凝土温度控制,内部最高温度不得大于75、内表温差不大于25。2、 大致积混凝土的浇筑宜在气温较低时进行,入模温度不低于5;热期施工时,入模温度不宜高于28。34混凝土施工缝处理1、 处理层混凝土表面的松弱层应予以凿除。对处理层混凝土的强度,当采用水冲洗凿毛时,应达到0.5MPa;人工凿毛时,应达到2.5MPa;采用风动机凿毛时,应达到10MPa 。2、 经凿毛处理
18、后的混凝土面,应采用洁净水冲洗干净。3、 重要部位及有抗震要求的混凝土结构或钢筋稀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宜在施工缝处补插锚固钢筋;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其施工缝宜做成凹形、凸形或设置止水带;施工缝为斜面时宜浇筑或凿成台阶状。35混凝土施工期管理1、 在环境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大的条件下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过快失水。2、 浇筑混凝土期间,应随时检查支架、模板、钢筋、预应力管道和预理件等的稳固情况,并应及时填写混凝土施工记录。3、 新浇筑混凝土的强度达到2.5MPa之前,不得使其承受行人、运输工具、模板、支架及脚手架等荷载。36混凝土养护方案对新浇筑混凝土的养护,应满足其对温度、
19、湿度和时间的要求。应根据施工对象、环境、水泥品种、外加剂或掺合料以及混凝土性能等因素,制订具体的养护方案并严格实施。37养护措施4、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在其收浆后尽快予以覆盖并洒水保湿养护。对干硬性混凝土、高强度混凝土、炎热天气浇筑的混凝土等大面积裸露的混凝土,应加强初始保湿养护,具备条件的可在浇筑完成后加设棚罩,待收浆后再予以覆盖和洒水养护,覆盖时不得损伤或污染混凝土的表面。混凝土面有模板覆盖时,应在养护期间使模板保持湿润。5、 混凝土的养护不得采用海水或含有害物质的水。混凝土的洒水保湿养护时间应不少于7d,对重要工程或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应根据情况,酌情延长养护时间,并应使混凝土表面始终
20、保持湿润状态。6、 当气温低于5时,应采取保温养护的措施,不得向混凝土表面洒水。当采用养护剂对混凝土养护时,养护剂应不会对混凝土产生不利影响,应经过试验验证其养护效果。38特殊条件下的养护1、 新浇筑的混凝土与流动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接触时,应采取临时防护措施,保证混凝土在7d以内且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以前,不受水的冲刷侵袭;2、 当环境水具有侵蚀作用时,应保证混凝土在10d以内且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前,不受水的侵袭。3、 混凝土处于冻融循环作用的环境时,宜在结冰期到来4周前完成浇筑施工,且在混凝土强度未达设计强度等级的80%前不得受冻,否则应采取技术措施,防止发生冻害。本手册执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 及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 ;文中所指规范即指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手册应与项目施工图纸结合使用,两者要求不一致时,以相对严格的指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