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压轴难题试题及答案解答
一、选择题
1.如图,∠B的同位角是( )
A.∠1 B.∠2 C.∠3 D.∠4
2.下列现象属于平移的是()
A.投篮时的篮球运动 B.随风飘动的树叶在空中的运动
C.刹车时汽车在地面上的滑动 D.冷水加热过程中小气泡变成大气泡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1,m2+1)一定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4.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
A.两个角的和等于平角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B.内错角相等
C.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D.对顶角相等
5.直线,,,,则( )
A.15° B.25° C.35 D.20°
6.下列说法:①两个无理数的和可能是有理数:②任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③是三次二项式;④立方根是本身的数有0和1;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7.如图,一条“U”型水管中AB//CD,若∠B=75°,则∠C应该等于( )
A. B. C. D.
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一条长为2021个单位长度且没有弹性的细线(线的粗细忽略不计)的一端固定在点处,并按的规律绕在四边形的边上,则细线另--端所在位置的点的坐标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9.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3,则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_____________.
10.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
11.如图,已知OB、OC为△ABC的角平分线,DE∥BC交AB、AC于D、E,△ADE的周长为12,BC长为5,则△ABC的周长__.
12.如图所示,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72°,则∠AED′=__.
13.如图,沿折痕折叠长方形,使C,D分别落在同一平面内的,处,若,则的大小是_______.
14.已知M是满足不等式的所有整数的和,N是满足不等式x≤的最大整数,则M+N的平方根为________.
15.,则在第_____象限.
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轴,轴,点、、、在轴上,,,,,.把一条长为2018个单位长度且没有弹性的细线(线的粗细忽略不计)的一端固定在处,并按的规律紧绕在图形“凸”的边上,则细线的另一端所在位置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
三、解答题
17.计算.
(1);
(2).
18.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1)(x+1)3﹣27=0
(2)(2x﹣1)2﹣25=0
19.推理填空:如图,已知∠B=∠CGF,∠DGF=∠F;求证:∠B+∠F=180°.
请在括号内填写出证明依据.
证明:∵∠B=∠CGF(已知),
∴AB∥CD( ).
∵∠DGF=∠F(已知),
∴ //EF( ).
∴AB//EF( ).
∴∠B+∠F=180°( ).
20.如图,一只甲虫在5×5的方格(每小格边长为1)上沿着网格线运动.它从A处出发去看望B、C、D处的其它甲虫,规定:向上向右走为正,向下向左走为负.如果从A到B记为:A→B(+1,+4),从B到A记为:A→B(﹣1,﹣4),其中第一个数表示左右方向,第二个数表示上下方向,那么图中
(1)A→C( , ),B→D( , ),C→ (+1, );
(2)若这只甲虫从A处去甲虫P处的行走路线依次为(+2,+2),(+1,﹣1),(﹣2,+3),(﹣1,﹣2),请在图中标出P的位置.
21.阅读理解.
∵<<,即2<<3.
∴1<﹣1<2
∴﹣1的整数部分为1,
∴﹣1的小数部分为﹣2.
解决问题:已知a是﹣3的整数部分,b是﹣3的小数部分.
(1)求a,b的值;
(2)求(﹣a)3+(b+4)2的平方根,提示:()2=17.
二十二、解答题
22.求下图的方格中阴影部分正方形面积与边长.
二十三、解答题
23.如图①,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沿对折,使落在的位置;
(1)若的度数为,试求的度数(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如图②,再将纸片沿对折,使得落在的位置.
①若,的度数为,试求的度数(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②若,的度数比的度数大,试计算的度数.
24.问题情境
(1)如图1,已知,求的度数.佩佩同学的思路:过点作,进而,由平行线的性质来求,求得 ;
问题迁移
(2)图2,图3均是由一块三角板和一把直尺拼成的图形,三角板的两直角边与直尺的两边重合与相交于点,有一动点在边上运动,连接,记.
①如图2,当点在两点之间运动时,请直接写出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如图3,当点在两点之间运动时,与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25.如图,在中,是高,是角平分线,,.
()求、和的度数.
()若图形发生了变化,已知的两个角度数改为:当,,则__________.
当,时,则__________.
当,时,则__________.
当,时,则__________.
()若和的度数改为用字母和来表示,你能找到与和之间的关系吗?请直接写出你发现的结论.
26.如图,直线m与直线n互相垂直,垂足为O、A、B两点同时从点O出发,点A沿直线m向左运动,点B沿直线n向上运动.
(1)若∠BAO和∠ABO的平分线相交于点Q,在点A,B的运动过程中,∠AQB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其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2)若AP是∠BAO的邻补角的平分线,BP是∠ABO的邻补角的平分线,AP、BP相交于点P,AQ的延长线交PB的延长线于点C,在点A,B的运动过程中,∠P和∠C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P和∠C的度数;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分析】
同位角就是: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旁,又分别处在被截的两条直线同侧的位置的角.
【详解】
解:∠B与∠3是DE、BC被AB所截而成的同位角,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同位角,解答此类题确定三线八角是关键,可直接从截线入手.同位角的边构成F形,内错角的边构成Z形,同旁内角的边构成U形.
2.C
【分析】
判断是否是平移现象,要根据平移的性质进行,即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详解】
解:A. 投篮时的篮球运动,不是沿直线运动,此选项不是平移现象 ;
B
解析:C
【分析】
判断是否是平移现象,要根据平移的性质进行,即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详解】
解:A. 投篮时的篮球运动,不是沿直线运动,此选项不是平移现象 ;
B. 随风飘动的树叶在空中的运动,在空中不是沿直线运动,此选项不是平移现象;
C. 刹车时汽车在地面上的滑动,此选项是平移现象;
D. 冷水加热过程中小气泡变成大气泡,大小发生了变化,此选项不是平移现象.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性质是解此题的关键.
3.B
【分析】
应先判断出点的横纵坐标的符号,进而判断点所在的象限.
【详解】
解:因为点(﹣1,m2+1),横坐标﹣1<0,纵坐标m2+1一定大于0,
所以满足点在第二象限的条件.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平面直角坐标系里象限的坐标,熟练掌握每个象限的坐标符号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4.B
【分析】
根据内错角、对顶角、补角的定义一一判断即可.
【详解】
解:A、两个角的和等于平角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为真命题;
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故错误,为假命题;
C、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为真命题;
D、对顶角相等,为真命题;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命题与定理、内错角、对顶角、补角的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属于基础题.
5.A
【分析】
分别过A、B作直线的平行线AD、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完成.
【详解】
分别过A、B作直线∥AD、∥BC,如图所示,则AD∥BC
∵∥
∴∥BC
∴∠CBF=∠2
∵∥AD
∴∠EAD=∠1=15゜
∴∠DAB=∠EAB-∠EAD=125゜-15゜=110゜
∵AD∥BC
∴∠DAB+∠ABC=180゜
∴∠ABC=180゜-∠DAB=180゜-110゜=70゜
∴∠CBF=∠ABF-∠ABC=85゜-70゜=15゜
∴∠2=15゜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等知识,关键是作两条平行线.
6.A
【分析】
根据无理数的运算、数轴的定义、多项式的定义、立方根的运算逐个判断即可.
【详解】
①两个无理数的和可能是有理数,说法正确
如:和是无理数,,0是有理数
②有理数属于实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关系,则任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说法正确
③是二次二项式,说法错误
④立方根是本身的数有0和,说法错误
综上,说法正确的是①②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无理数的运算、数轴的定义、多项式的定义、立方根的运算,熟记各运算法则和定义是解题关键.
7.C
【分析】
直接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AB∥CD,∠B=75°,
∴∠C=180°-∠B=180°-75°=105°.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熟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8.B
【分析】
先求出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10,得到2021÷10的余数为1,由此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A(1,1),B(-1,1),C(-1,-2),D(1,-2),
∴四边形ABCD的
解析:B
【分析】
先求出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10,得到2021÷10的余数为1,由此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A(1,1),B(-1,1),C(-1,-2),D(1,-2),
∴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10,
2021÷10的余数为1,
又∵AB=2,
∴细线另一端所在位置的点在A处左面1个单位的位置,坐标为(0,1).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规律型:点的坐标,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求出四边形ABCD的周长,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二、填空题
9.【分析】
设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x(x>0),由题意得x2=3,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解决此题.
【详解】
解:设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x(x>0).
由题意得:x2=3.
∴x=.
故答案为:.
【点睛
解析:
【分析】
设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x(x>0),由题意得x2=3,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解决此题.
【详解】
解:设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x(x>0).
由题意得:x2=3.
∴x=.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面积以及算术平方根,熟练掌握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0.(3,-1)
【分析】
让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可得所求点的坐标.
【详解】
解:∵-3的相反数为3,
∴所求点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1,
故答案为(3,-1).
【点睛】
本题考查关于y轴
解析:(3,-1)
【分析】
让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可得所求点的坐标.
【详解】
解:∵-3的相反数为3,
∴所求点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1,
故答案为(3,-1).
【点睛】
本题考查关于y轴对称的点特点;用到的知识点为:两点关于y轴对称,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不变.
11.17
【详解】
∵0B、OC为△ABC的角平分线,
∴∠ABO=∠OBC,∠ACO=∠BCO,
∵DE∥BC,
∴∠DOB=∠OBC,∠EOC=∠OCB,
∴∠ABO=∠DOB,∠ACO=∠EOC,
解析:17
【详解】
∵0B、OC为△ABC的角平分线,
∴∠ABO=∠OBC,∠ACO=∠BCO,
∵DE∥BC,
∴∠DOB=∠OBC,∠EOC=∠OCB,
∴∠ABO=∠DOB,∠ACO=∠EOC,
∴BD=OD,EC=OE,
∴DE=OD+OE=BD+EC;
∵△ADE的周长为12,
∴AD+DE+AE=AD+OD+OE+AE=AD+BD+CE+AE=AB+AC=12,
∵BC=7,
∴△ABC的周长为:AB+AC+BC=12+5=17.
故答案为17.
12.36°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知∠DEF=∠EFB=72°,由折叠的性质求出∠D′EF72°,然后可求∠AED′的值.
【详解】
解:∵四边形ABCD为长方形,
∴AD//BC,
∴∠DEF=
解析:36°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知∠DEF=∠EFB=72°,由折叠的性质求出∠D′EF72°,然后可求∠AED′的值.
【详解】
解:∵四边形ABCD为长方形,
∴AD//BC,
∴∠DEF=∠EFB=72°,
又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EF=∠DEF=72°,
∴∠AED′=180°﹣72°﹣72°=36°,
故答案为:36°.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折叠的性质,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70
【分析】
由题意易图可得,由折叠的性质可得,然后问题可求解.
【详解】
解:由长方形可得:,
∵,
∴,
由折叠可得,
∴;
故答案为70.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及折叠的性质,熟
解析:70
【分析】
由题意易图可得,由折叠的性质可得,然后问题可求解.
【详解】
解:由长方形可得:,
∵,
∴,
由折叠可得,
∴;
故答案为70.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及折叠的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4.±2
【分析】
首先估计出a的值,进而得出M的值,再得出N的值,再利用平方根的定义得出答案.
【详解】
解:∵M是满足不等式-的所有整数a的和,
∴M=-1+0+1+2=2,
∵N是满足不等式x≤的
解析:±2
【分析】
首先估计出a的值,进而得出M的值,再得出N的值,再利用平方根的定义得出答案.
【详解】
解:∵M是满足不等式-的所有整数a的和,
∴M=-1+0+1+2=2,
∵N是满足不等式x≤的最大整数,
∴N=2,
∴M+N的平方根为:±=±2.
故答案为:±2.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估计无理数的大小,得出M,N的值是解题关键.
15.二
【分析】
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列方程求出a、b的值,再根据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解答.
【详解】
解:由题意得,a+2=0,b-6=0,
解得a=-2,b=6,
所以,点(-2,6)在第二象限;
故答
解析:二
【分析】
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列方程求出a、b的值,再根据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解答.
【详解】
解:由题意得,a+2=0,b-6=0,
解得a=-2,b=6,
所以,点(-2,6)在第二象限;
故答案为:二
【点睛】
本题考查了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特征,记住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是解决的关键,四个象限的符号特点分别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16.(1,0)
【分析】
先求出凸形ABCDEFGHP的周长为20,得到2018÷20的余数为18,由此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A(1,2),B(-1,2),D(-3,0),E(-3,-2),G
解析:(1,0)
【分析】
先求出凸形ABCDEFGHP的周长为20,得到2018÷20的余数为18,由此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A(1,2),B(-1,2),D(-3,0),E(-3,-2),G(3,-2),
∴“凸”形ABCDEFGHP的周长为20,
2018÷20的余数为18,
∴细线另一端所在位置的点在P处,坐标为(1,0).
故答案为:(1,0).
【点睛】
本题考查规律型:点的坐标,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求出“凸”形的周长,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三、解答题
17.(1)3;(2)
【分析】
(1)根据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法则求解即可;
(2)根据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定义先化简,然后合并求解即可.
【详解】
解:(1)原式
(2)原式
【点睛】
本题考查有理数
解析:(1)3;(2)
【分析】
(1)根据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法则求解即可;
(2)根据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定义先化简,然后合并求解即可.
【详解】
解:(1)原式
(2)原式
【点睛】
本题考查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实数的混合运算等,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注意运算顺序是解题关键.
18.(1)x=2;(2)x=3或x=-2.
【分析】
(1)根据立方根的定义进行求解即可;
(2)根据平方根的定义进行求解,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1)(x+1)3-27=0,
(x+1)3=2
解析:(1)x=2;(2)x=3或x=-2.
【分析】
(1)根据立方根的定义进行求解即可;
(2)根据平方根的定义进行求解,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1)(x+1)3-27=0,
(x+1)3=27,
x+1=3,
x=2;
(2)(2x-1)2-25=0,
(2x-1)2=25,
2x-1=±5,
x=3或x=-2.
【点睛】
本题考查了立方根和平方根,熟练掌握立方根和平方根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1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AB∥CD,CD∥EF,求出AB∥EF
解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AB∥CD,CD∥EF,求出AB∥E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即可.
【详解】
证明:∵∠B=∠CGF(已知),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GF=∠F(已知 ),
∴CD∥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B∥EF ( 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
∴∠B+∠F=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故答案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能灵活运用定理进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
20.(1)3,4,3,﹣2,D,﹣2;(2)见解析
【分析】
(1)根据向上向右走为正,向下向左走为负,可得答案;
(2)根据向上向右走为正,向下向左走为负,可得答案.
【详解】
解:(1)A→C( 3
解析:(1)3,4,3,﹣2,D,﹣2;(2)见解析
【分析】
(1)根据向上向右走为正,向下向左走为负,可得答案;
(2)根据向上向右走为正,向下向左走为负,可得答案.
【详解】
解:(1)A→C( 3,4),B→D(3﹣2),C→D(+1,﹣2);
故答案为3,4;3,﹣2;D,﹣2;
(2)这只甲虫从A处去甲虫P处的行走路线依次为(+2,+2),(+1,﹣1),(﹣2,+3),(﹣1,﹣2),请在图中标出P的位置,如图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用有序实数对表示路线.读懂题目信息,正确理解行走路线的记录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1.(1)a=1,b=﹣4;(2)±4.
【分析】
(1)根据被开饭数越大算术平方根越大,可得a,b的值,
(2)根据开平方运算,可得平方根.
【详解】
解:(1)∴,
∴4<5,
∴1<﹣3<2,
∴
解析:(1)a=1,b=﹣4;(2)±4.
【分析】
(1)根据被开饭数越大算术平方根越大,可得a,b的值,
(2)根据开平方运算,可得平方根.
【详解】
解:(1)∴,
∴4<5,
∴1<﹣3<2,
∴a=1,b=﹣4;
(2)(﹣a)3+(b+4)2=(﹣1)3+(﹣4+4)2=﹣1+17=16,
∴(﹣a)3+(b+4)2的平方根是:±=±4.
【点睛】
本题考查了估算无理数的大小,利用被开方数越大算术平方根越大得出4<<5是解题关键.
二十二、解答题
22.8;
【分析】
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可得到所求的正方形的面积为8,然后利用正方形面积公式求8的算术平方根即可.
【详解】
解:正方形面积=4×4-4××2×2=8;
正方形的边
解析:8;
【分析】
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可得到所求的正方形的面积为8,然后利用正方形面积公式求8的算术平方根即可.
【详解】
解:正方形面积=4×4-4××2×2=8;
正方形的边长==.
【点睛】
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
二十三、解答题
23.(1) ;(2)① ;②
【分析】
(1)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由折叠的性质可知,∠2=∠BFE,再根据平角的定义求解即可;
(2) ①由(1)知,,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 ,再由折叠的性质及平角的定义
解析:(1) ;(2)① ;②
【分析】
(1)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由折叠的性质可知,∠2=∠BFE,再根据平角的定义求解即可;
(2) ①由(1)知,,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 ,再由折叠的性质及平角的定义求解即可;
②由(1)知,∠BFE = ,由可知:,再根据条件和折叠的性质得到,即可求解.
【详解】
解:(1)如图,由题意可知,
∴,
∵,
∴,
,
由折叠可知.
(2)①由题(1)可知 ,
∵,
,
再由折叠可知:
,
;
②由可知:,
由(1)知,
,
又的度数比的度数大,
,
,
,
.
【点睛】
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属于综合题,有一定难度,熟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及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4.(1)80;(2)①;②
【分析】
(1)过点P作PG∥AB,则PG∥CD,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PC的度数;
(2)①过点P作FD的平行线,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PE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析:(1)80;(2)①;②
【分析】
(1)过点P作PG∥AB,则PG∥CD,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PC的度数;
(2)①过点P作FD的平行线,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PE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过P作PQ∥DF,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β=∠QPA,∠α=∠QPE,即可得到∠APE=∠APQ-∠EPQ=∠β-∠α.
【详解】
解:(1)过点P作PG∥AB,则PG∥CD,
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BPG=180°,∠C+∠CPG=180°,
又∵∠PBA=125°,∠PCD=155°,
∴∠BPC=360°-125°-155°=80°,
故答案为:80;
(2)①如图2,
过点P作FD的平行线PQ,
则DF∥PQ∥AC,
∴∠α=∠EPQ,∠β=∠APQ,
∴∠APE=∠EPQ+∠APQ=∠α+∠β,
∠APE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PE=∠α+∠β;
②如图3,∠APE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PE=∠β-∠α;理由:
过P作PQ∥DF,
∵DF∥CG,
∴PQ∥CG,
∴∠β=∠QPA,∠α=∠QPE,
∴∠APE=∠APQ-∠EPQ=∠β-∠α.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过拐点作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结论.
25.(1)30°,70°,20°;(2)15°,5°,0°,5°;(3)当时,;当时,.
【分析】
(1)先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和高的性质分别得出和的度数,进而可求和的度数;
解析:(1)30°,70°,20°;(2)15°,5°,0°,5°;(3)当时,;当时,.
【分析】
(1)先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和高的性质分别得出和的度数,进而可求和的度数;
(2)先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和高的性质分别得出和的度数,则前三问利用即可得出答案,第4问利用即可得出答案;
(3)按照(2)的方法,将相应的数换成字母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1)∵,,
∴ .
∵平分,
∴.
∵是高,
,
,
,
.
(2)当,时,
∵,,
∴.
∵平分,
∴.
∵是高,
,
,
;
当,时,
∵,,
∴ .
∵平分,
∴.
∵是高,
,
,
;
当,时,
∵,,
∴.
∵平分,
∴.
∵是高,
,
,
;
当,时,
∵,,
∴.
∵平分,
∴.
∵是高,
,
,
.
(3)当 时,即时,
∵,,
∴ .
∵平分,
∴.
∵是高,
,
,
;
当 时,即时,
∵,,
∴ .
∵平分,
∴.
∵是高,
,
,
;
综上所述,当时,;当时,.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是解题的关键.
26.(1)∠AQB的大小不发生变化,∠AQB=135°;(2)∠P和∠C的大小不变,∠P=45°,∠C=45°.
【分析】
第(1)题因垂直可求出∠ABO与∠BAO的和,由角平分线和角的和差可求出∠BA
解析:(1)∠AQB的大小不发生变化,∠AQB=135°;(2)∠P和∠C的大小不变,∠P=45°,∠C=45°.
【分析】
第(1)题因垂直可求出∠ABO与∠BAO的和,由角平分线和角的和差可求出∠BAQ与∠ABQ的和,最后在△ABQ中,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各定理可求∠AQB的大小.
第(2)题求∠P的大小,用邻补角、角平分线、平角、直角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知识求解.
【详解】
解:(1)∠AQB的大小不发生变化,如图1所示,其原因如下:
∵m⊥n,
∴∠AOB=90°,
∵在△ABO中,∠AOB+∠ABO+∠BAO=180°,
∴∠ABO+∠BAO=90°,
又∵AQ、BQ分别是∠BAO和∠ABO的角平分线,
∴∠BAQ=∠BAC,∠ABQ=∠ABO,
∴∠BAQ+∠ABQ= (∠ABO+∠BAO)=
又∵在△ABQ中,∠BAQ+∠ABQ+∠AQB=180°,
∴∠AQB=180°﹣45°=135°.
(2)如图2所示:
①∠P的大小不发生变化,其原因如下:
∵∠ABF+∠ABO=180°,∠EAB+∠BAO=180°
∠BAQ+∠ABQ=90°,
∴∠ABF+∠EAB=360°﹣90°=270°,
又∵AP、BP分别是∠BAE和∠ABP的角平分线,
∴∠PAB=∠EAB,∠PBA=∠ABF,
∴∠PAB+∠PBA= (∠EAB+∠ABF)=×270°=135°,
又∵在△PAB中,∠P+∠PAB+∠PBA=180°,
∴∠P=180°﹣135°=45°.
②∠C的大小不变,其原因如下:
∵∠AQB=135°,∠AQB+∠BQC=180°,
∴∠BQC=180°﹣135°,
又∵∠FBO=∠OBQ+∠QBA+∠ABP+∠PBF=180°
∠ABQ=∠QBO=∠ABO,∠PBA=∠PBF=∠ABF,
∴∠PBQ=∠ABQ+∠PBA=90°,
又∵∠PBC=∠PBQ+∠CBQ=180°,
∴∠QBC=180°﹣90°=90°.
又∵∠QBC+∠C+∠BQC=180°,
∴∠C=180°﹣90°﹣45°=45°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垂直,角平分线,平角,直角和角的和差等知识点,同时,也是一个以静求动的一个点型题目,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几何综合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