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XX旗XX和
XX镇土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
申报单位:XX旗国土资源局
编制单位:内蒙古XX国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日期:
项目特性表
名称
单位
数值
备注
一、项目概况
-
-
—
1.建设规模
hm2
356.22
—
2.总投资
万元
515.39
—
3.新增耕地
hm2
119.18
—
4.新增耕地率
%
33.46
—
5.项目性质
-
土地整理
—
6.项目类型
-
自治区投资重点
—
7.地貌类型
-
沙土质丘陵低地
—
8.建设期
年
1
—
二、建设内容
-
-
—
1.土地平整工程
万m3
12.16
采用方格网法预算
2.农田水利工程
-
-
—
(1)灌溉工程
-
-
—
a)新打机井
眼
24
新建井房30座
b)灌溉渠道
m
-
衬砌渠道30438.64米
c)低压管道
m
-
低压管道6170.63米
3.道路工程
-
-
—
(1)田间道
m
24024
其中新建7696m,维修1722m,路面宽4m
(2)生产路
m
88327.66
其中新建20779.56 m,维修2122m,路面宽2m
5农田防护工程
-
-
—
(1)防护林
株
36813
道路及边界防护林共36813株
6.电力工程
-
-
—
(1)高压线
m
500
规划10KV高压线500 m
(2)低压线
m
500
规划380V低压线500m
7设备
-
-
—
(1)变压器
台
2
规划容量为50KVA的变压器
(2)水泵
台
39
规划型号为200QJ50-78/3的水泵29台
规划型号为200QJ80-78/5的水泵10台
(3)柴油机
台
39
—
(4)配电箱
套
6
—
三、综合经济指标
-
-
—
1.投资标准
元/hm2
14468.25
—
2.年效益
万元
169.93
—
3.静态回收年
年
4
—
目 录
1综合说明 1
2 项目背景 3
2.1 XX旗简况 3
2.2 项目提出的缘由 4
2.3编制依据 5
3 项目区概况 7
3.1 自然条件 7
3.2 自然资源条件 7
3.3 社会经济状况 8
3.4 自然灾害 10
3.5 土地利用现状 11
3.6 基础设施条件 12
4 项目分析 13
4.1 项目合法性分析 13
4.2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13
4.3 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13
4.4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13
4.5 土地适宜性评价 17
4.6 公众参与分析 20
5 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21
5.1 规划原则 21
5.2 建设标准 21
5.3 规划方案比选 21
5.4 总体布局 23
5.5 建设内容 24
5.6 项目工程量 34
5.7 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 35
6 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36
6.1 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 36
6.2 土地权属调整原则 36
6.3权属调整范围 36
7 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 38
7.1 实施措施 38
7.2 工程管理 40
8 施工组织设计 41
8.1 施工条件 41
8.2 施工布置 41
8.3 主要工程施工 42
8.4 施工进度 43
9 投资预算 45
9.1 编制说明 45
9.2 预算算费用构成 45
9.3 资金筹措 49
9.4 投资进度计划 49
10 效益分析 51
10.1 社会效益分析 51
10.2 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 51
10.3 经济效益分析 51
11 后期管理建议 53
附表:
附表1:内蒙古自治区XX旗XX和XX镇土地整理项目板滩井片土方工程量计算表
附表2:内蒙古自治区XX旗XX和XX镇土地整理项目南深井片土方工程量计算表
71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和雅布赖镇土地整理项目
1综合说明
1.1 项目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XX旗XX和XX镇土地整理项目。
1.2 项目类型
自治区投资重点项目。
1.3 项目性质
土地整理项目。
1.4 项目建设规模
a) 建设规模
项目区总面积358.35hm2,扣除农村宅基地等不动工面积2.13hm2,项目区建设规模为356.22hm2。其中XX镇建设规模为130.98hm2,XX建设规模为225.24hm2。
b) 投资规模
项目总投资预算515.39万元,单位面积投资为964.55元/亩。
1.5 项目区位置和范围
项目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XX旗XX镇和XX境内,涉及XX镇和XX的沙林呼都格嘎查。项目区分板滩井、南深井两片。
南深井项目区在XX镇内,地理位置在东经102°59′49″~103°00′59″、北纬39°29′35″~39°30′27″之间。
四至范围:南深井项目区东起原有道路,南边以原有道路为界,西至原有井房,北至原有渠道。
板滩井项目区在沙林呼都格嘎查内,地理位置在东经104°04′00″~104°04′59″、北纬39°25′32″~39°26′54″之间。
四至范围:板滩井项目区东起田间道路,南至网围栏,西以原有道路界,北至原有道路。
1.6 项目区地貌类型
项目所在地区XX旗位于内蒙古高原的阿拉善台地的阿拉善槽背斜及巴彦浩特槽背斜部位上;XX旗地貌分6种类型,即石质土中山地貌、石质土中低山地貌、石质土中低山丘陵剥蚀地貌、沙丘地貌、沙土质丘陵低地和石质、石砾质戈壁。
项目区位于XX山脉山南XX盆地,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属沙土质丘陵低地。
1.7 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
南深井项目区地处阿右旗XX镇东部,据镇政府所在地贡湖都格20公里,权属阿右旗XX镇西尼呼都格嘎查集体所有;板滩井项目区土地集体所有权经苏木会议讨论决定归沙林呼都格嘎查所有。
1.8 项目新增耕地面积及比例
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119.18公顷,新增耕地率为33.46%。新增耕地来源于项目区中的荒草地。
1.9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该项目在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还需进行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配套、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高低压电力网等项工程建设。具体建设内容有:土地平整工程土方12.16万立方米;新增机电井24眼;布设低压管道6170.63米;衬砌渠道31956米;新建井房30座。新建农渠进水闸61座;新建毛渠进水闸550座;新建道路涵12座。布设高压电线500米、低压电线500米、安装配电箱6套、容量为50KVA变压器2台。维修田间道1722米;新建田间道7696米;维修生产路2122米;新建生产路20779.56米。种植防护林(杨树)36813株。
1.10 土地状况
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差,生产条件落后,耕地质量低下、土地产出率低。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在现有的土地中,仍有部分土地尚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干旱、风灾、水土流失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能有效的解决干旱、水土流失等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带动项目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1.11 项目建设目标
按照土地整理规划,对田、水、路、林综合整治,实现节水灌溉,扩大水浇地,建设田间道路网和农田防护林网,将耕地建设为稳产、高产田。达到治理水土流失、旱涝保收的目标。
1.12 项目建设工期
项目建设期为1年。
1.13 项目预算投资
该项目总投资515.39万元,单位面积投资为964.55元/亩,回收期为4年(包含1年建设期)。投资资金来源全部申请自治区投资。
2 项目背景
2.1 XX旗简况
2.1.1 地理位置
XX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在龙首山与合黎山北麓,位居北纬38°38′~42°02′,东经99°44′~104°38′。东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甘肃省民勤县,南邻甘肃省的金昌、山丹、张掖、高台、临泽、金塔诸市县,西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45.25公里。全旗东西长415公里,南北宽375公里,总面积73443平方公里。
2.1.2 自然条件
XX旗位于阿拉善台南缘和高家窖—乌拉特后旗—化德—赤峰深大断裂带两侧,属于地槽、地台分界线、活动性大陆边缘。境内地层较发育,地址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
XX旗位于内蒙古高原的阿拉善台地的阿拉善槽背斜及巴彦浩特槽背斜部位上,南高北低,总趋势仍是西高东低,中间地段趋于缓冲。平均海拔1200~1400米。最高峰为龙首山的额莫勒其希力,海拔3052米。最低处为思格日乌苏一带,海拔885米。境内南部、东南部、中部为山地,海拔高度1600~1900米。西北部为巴丹吉林沙漠,海拔高度1400~1600米,最高达2040米。东部、北部、西部为戈壁荒漠、丘陵地带,海拔高度900~1500米。
XX旗深处内陆高原,为暖温带荒漠干旱区,形成典型的干燥大陆性气候特征。热量丰富,日照充足,寒暑剧变,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干燥多风,俗有“十年九旱”之说。冬季漫长寒冷;夏季酷热,降水集中;春秋两季气温变化明显。四季分明。
XX旗地处干旱内陆区,降水稀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境内无常年性河流,地表水奇缺。无论是城镇供水、牧区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主要靠地下水。全旗水资源总量3.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6亿立方米,地下水2.3亿立方米。
XX旗在极端干燥的气候下,土壤具有明显的荒漠土特征,表现为龟裂结皮、表土层砾质化、沙质化以及覆有薄厚不等的浮沙层。XX旗土壤划分为10个土类、17个亚类、27个土属。
XX旗植被是典型的以灌木、半灌木为主体的荒漠群落。全旗植被覆盖度为13%~15%。分草场植被、林木植被、农作物植被。
2.1.3 社会经济情况
XX旗现辖3个镇、6个苏木,1个园区管委会、39个嘎查和9个居委会,即:额肯呼都格镇、XX镇、塔木素镇,阿拉腾敖包苏木、孟根布拉格苏木、XX、额日布盖苏木、阿拉腾朝克苏木、努尔盖苏木、巴彦高勒有机农业建设园区管委会,全旗东西长415公里,南北宽375公里,总面积73443平方公里。其中旗府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全旗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6158人,占68.4%;蒙古族人口为7316人,占31%;其它少数民族人口为152人,占0.6%。
2005年,全旗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76002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62万元,同比增长15.1%;第二产业增加值46022万元,同比增长31.1%;第三产业增加值20318万元,同比增长16.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2068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14%、65%、21%转变为13%、60%、2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增速高达55.8%。2005年,全旗财政总收入达863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4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8%和39.5%。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9.8%提高为11.4%。全年财政总支出26328万元,比上年增加8944万元,增长51.4%。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近年国家为拉动国民经济整体上升,连续几年大范围调整职工工资,加上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和私营个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以及农牧业生产的丰收,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明显的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14.5元,比上年增加944.4元,增长14.0%。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626元,比上年增加571元,增长18.7%。
2.1.4土地利用情况
XX旗总土地面积10768.94万亩。全旗一级地类8个,二级地类32个。境内东北部、中西部是沙漠,属难利用土地类型;牧业用地主要集中在旗境东部、东南部几个苏木;种植业集中分布在额肯呼都格镇、巴音温都日、XX苏木境内;城镇建设集中在额肯呼都镇、XX镇;耕地面积仅占土地面积的0.002%。全旗耕地面积2419.2亩;园地面积628.4亩;林地面积264.7万亩;草地面积6348.2万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12.9万亩,交通用地面积5.3万亩,水域面积5.5万亩。未利用地面积4140.4万亩。
2.2 项目提出的缘由
为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加强新农村建设,依据《XX旗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对项目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限制因素等分析,项目区内新增耕地潜力明显。项目区实施土地整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对当地的农业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项目区内耕地利用主要限制性因素为干旱。产生干旱的原因是当地独特的气候及土壤渗透性较好,土壤不保水所致。由于常年遭受干旱的困扰,造成项目区粮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本次规划通过打井、配套衬砌渠道的灌溉系统、排水系统、田间道及防护林的建设,可以达到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治理水土流失、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2.3编制依据
2.3.1 相关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1998]256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1998]257号);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8)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
9) 《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
2.3.2 相关政策
1)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
2) 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58号);
3) 《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1]64号);
4)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26号);
5)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
6)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2]68号);
7) 国土资源部《关于2003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96号);
8) 《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3]287号);
9) 《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363号);
10)《关于改进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入库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115号);
11)《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
12) 国土资源部《2005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国土资发[2005]79号)。
2.3.3 有关技术规范与技术标准依据
1)《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2);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4)《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5)《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6)《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7)《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1995);
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9)《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10)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规定》(2005);
11)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试行稿)(2005);
12)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试行稿)(2005)。
3 项目区概况
3.1 自然条件
3.1.1 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XX山脉山南XX盆地,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属沙土质丘陵低地。
3.1.2 气候
项目区地处中温带,气候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89.3mm且多集中在7-8月份,多以暴雨方式。多年平均蒸发量可达3329.5mm,为降雨量的37倍。无霜期达227天。多年平均风速3.4m/s,以西风和西北风为主要方向。
3.1.3 土壤
项目区土壤为淡棕钙土和棕钙土,土昙较厚,土壤肥力低,表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6.0克/千克,水解氮平均为27.6毫克/千克,速效磷平均为3. l毫克/千克,速效钾平均为188毫克/千克。PH值一般为8.5左右,土壤无盐化,土壤表层盐分含量平均为0.46毫克/千克。土地条件较适宜作物生长。
3.1.4 水文地质
沙林呼都格区出露地层有第三系渐新通查干布拉格组。沙林呼都格区属于板滩井第四纪盆地的一部分地下水为第四纪孔隙水、承压水、沟谷冲积层潜水,所处部位为第二代向第三代过渡。
水质类型为CL.SO4 –Na 型水,矿化度2.62-2.68g/L,潜水水位1248.2米,埋深平均4.5米。含水层平均厚度9.20米。
南深井区由第四系沙粒层组成潜水含水层,结构疏松,空袭度大,沉积厚度200以上,补给条件好,所以储存丰富的空隙水。水质类型为SO4-CL-Na和CL-SO4-Na,地下水力坡度千分之0.74-2.5。水质好,矿化度0.589-2.4.37g/L,PH值7.3-7.7,地下水位深5.10-1.65米。承压含水岩组平均厚度33.188米,含水层厚度57.55米,岩性以粉细砂为主。
根据现有灌溉机井资料,单井出水量平均50吨/小时。区内浅水水质较好,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完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基本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项目区地下水补给主要是降水入渗补给、灌溉入渗补给、区外侧向补给及河流侧向补给。
3.1.5 植被
当地植被以白刺、霸王等小灌木和冷蒿等草本植物为主。
3.2 自然资源条件
3.2.1 光热资源
a) 光能
光能的主要指标是光量和光时。项目区地处中纬度地带,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3000~3200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70%以上。每年5、6月份日照时数最多,平均为298.7小时;12月份日照时数最少,年平均为180.4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平均为153.1千卡/平方米,有利于牧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增加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可安装太阳能发电,进行家庭照明等。
b) 热量
项目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干燥少雨,风大沙多,日照充足。大于等于0℃的积温在3700~3900℃,持续天数237~242天。大于等于5℃的积温在3600~3900℃,持续天数204~207天,为大多数牧草生长期。大于等于10℃的积温在3100℃以上,能够满足两季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大于等于15℃的积温在2550~3200℃,持续天数113~118天。
3.2.2 水资源
a) 地表水
来源于石洋河流域,地下水系总补给量1.01-1.24亿立方米,承压含水岩组总厚度16-35.4米,单层厚度4.5-11.6米。
b) 地下水
径流条件不佳,潜水矿化度为1.92-2.834 g/L,水质类型为CL.SO4 –Na 型水,含氟量超过2.4mg/L,不能做生活用水,总碱度8.15,PH值8.9;承压水矿化度小于1 g/L,PH值7.9。总天然补给量1051.6万方/年。
项目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埋藏深度60-150米,单井出水量50-60吨/小时。地下水矿化度0.5克/升,可以满足项目区农田灌溉及人畜饮水。
3.3 社会经济状况
3.3.1 人口
XX镇现辖5个嘎查、3个社区。2006年末,全镇总人口4167人,其中城镇人口3196人,农牧民971人,蒙古族419人;XX现辖七个嘎查,其中四个牧业嘎查,为锡林布拉格嘎查、呼德呼都格嘎查,固日班呼都格嘎查,夏拉木(原浩木肯高勒)嘎查,三个农业嘎查,为沙林呼都格嘎查、浩雅日呼都格嘎查、巴音呼都格嘎查。苏木共有人口638户1718人,其中农牧民592户1517人。
西尼呼都格嘎查位于XX镇东北部,东与甘肃省民勤县接壤,西与巴丹吉林沙漠相邻,总面积26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0亩。现有牧户102户,人口288人,其中蒙古族20户,共计65人。嘎党支部现有党员19名,其中妇女党员7名,少数民族党员11名,支部委员会由5人组成。嘎查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计生、调解、综治、共青团等各种组织健全,能正常的开展各项工作。
3.3.2 社会经济现状
XX镇位于XX旗东部,是一个以工业为主体、农牧业为基础、旅游业为新亮点的新型集镇。镇人民政府驻地贡呼都格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110公里,辖区内有5个嘎查、3个社区;有国家二级企业雅盐集团及所属的4家骨干企业(XX中泉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XX染料公司、XX实业有限公司、XX兴亚公司)等驻镇企业;有金融、税务、工商、卫生、教育、公安、通讯、邮政、国际导航台等28个驻镇单位。全镇土地面积11717.6平方公里,乌山公路横贯全镇,蒙西电网220KV输变电线路建至贡呼都,城镇电视覆盖率达100%。2006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亿,其中财政收入31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4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46元。
2004年XX旗推行牧区养老保险政策,西尼呼都格嘎查有12户21人自愿退牧,享受牧区养老保险。2005年嘎查被整体纳入国家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区,实行全面禁牧,有55人被确定为护林员,42户被确定为分支户,2006年,西尼呼都格嘎查有271人享受医疗保险,有80人享受牧区养老保险,107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583元,西尼呼都格嘎查集体积累62926元。现南深井地区为西尼呼都格嘎查的主要农业生产区,绝大多数嘎查牧民已禁牧从事二、三产业;符合农村养老保险要求的老龄牧民已领到农村养保险金,生活基本得到保障。
几年来,西尼呼都格嘎查党支部始终将深化“三级联创”,开展“双链双推”、“双培双带”活动作为加强支部党建工作,发展嘎查经济的有效途径来抓。在深化“三级联创”,开展“双链双推”和“双培双带”活动中,按照旗委、政府转移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退牧还草、公益林补偿政策,重点发展S317线路边经济,引导牧民向第三产业转型,现已初步形成餐饮、机修、运输、商品零售等经营格局。2006年,按照旗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部署,由上级专项拨款68999.60元,支部自筹资金51120.40元,对口帮扶单位盟纪检委资助10000元,建成了一所面积154平方米的活动场所,于2006年10月交付使用,并通过盟、旗两级主管部门的审查、验收。旗委组织部配发了15套学习桌椅、2个书柜、一个授课黑板,经协调,旗教育局给西尼呼都格嘎查赠送了微机1台、办公桌椅3套,改善了嘎查的办公、学习条件。
自2004年退牧还草工程启动后,我镇伊和呼都格嘎查和努日盖嘎查、巴丹吉林嘎查三个退牧还草区有持证户50户77人,分支户18户33人参加了此项工程。我镇于2005年开始实施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在镇公益林项目区,享受护林员政策的有94户,94人,享受分支户政策的有77户145人,参加50岁以上养老保险98人,30--50岁基本养老保险的有207人。
雅镇境内有世界排名第四、中国排名第三,堪称“沙漠珠穆朗玛峰”的巴丹吉林沙漠,2005年晋升为国家沙漠地质公园,2006年又入选“中国50个最值得外国人去的地方”和“中国30个最值得探险的地方”,极具品牌效应和旅游开发潜力。
3.3.3 农业生产条件现状
搬迁至沙林呼都格地区的移民,大都是祖祖辈辈在草原上放牧的牧户,其中以蒙古族为主。他们长期以草原为家,以放牧为主,从未经营过农业生产,不懂种植技术。搬迁户因生态恶化,造成生活水平下降,自身积蓄少,无力在农业生产中增加投入,年年效益低,生产力水平低,生活质量差。主、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需政府通过项目扶持、帮助搬迁户加快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产生活质量。
3.4 自然灾害
项目区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旱灾、风灾、冰雹、霜冻和寒潮。
旱灾:干旱是影响XX旗畜牧业发展的最大灾害性气候之一。春季干旱,牧草不能及时返青,易造成牲畜乏弱死亡;初夏干旱,牧草枯萎,牲畜吃不饱;伏秋干旱,牧草枯死,使冬场牧草储量下降,不仅影响牲畜当年膘情,造成牲畜乏弱,还影响越冬度春。俗有“春旱不算旱,秋旱枯死根”之说。1961~1998年,发生大旱灾年9年,大旱频率23.7%,平均4.2年有一个大旱年。发生旱年17年。频率44.7%,平均2.2年有一个旱年。
风灾: 风灾也是项目区主要灾害之一,由于项目区处于中纬度,为西风带所控制,常年盛行西风,又受地形影响,全年最多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大于等于17米/秒以上大风日有54.1天,最少年份14天。1999年大风26天,扬沙29天,浮尘4天。春季大风有时连续刮5-6天,大风的频繁出现,极易引起风蚀沙化,常常伴有沙暴。牧草、农作物易被打死。
冰雹:冰雹灾害每年均有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春季的冰雹能使出土幼苗被打毁,夏季的冰雹能打断作物的叶子、茎秆致使减产,秋季的冰雹打落作物的籽粒,严重时造成颗粒无收。
霜冻:初霜冻日期一般出现在9月初,大田作物基本成熟,个别年份秋霜来的早,对未成熟(晚田)作物造成冻害。终霜冻日期平均在5月下旬,大田作物已见幼苗,且此时绝大多数是轻霜,对幼苗影响不大,有些年份春霜较重,甚至是严霜,危害很大。
寒潮:由于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入侵造成剧烈降温而形成寒潮。寒潮入侵往往伴有大风、降雪和沙暴等恶劣天气。入侵时间一般在每年的9月下旬到次年的5月下旬,每年最初的寒潮和最终的寒潮入侵正是农作物的成熟期和幼苗期,所以对作物危害较大。
3.5 土地利用现状
3.5.1 土地利用结构
本次规划对项目区边界内总面积和参与整理的土地面积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范》规定的分类标准进行统计,项目区边界内的总土地面积为358.35 hm2。其中,农用地219.25hm2(耕地188.06hm2、林地29.37 hm2、其他农用地1.82 hm2);建设用地2.13 hm2(住宅用地2.13hm2);未利用地136.97hm2(未利用土地136.97hm2),多年来由于当地经济条件有限等原因,一直未加以合理开发利用。扣除不整理区域(农村宅基地),总建设规模为356.22 hm2。项目区目前土地利用结构详见表3.5.1-1所示。
表3.5.1-1 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公顷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三级地类
项目区行政村
名称
地类
代号
西尼呼都格
嘎查
所占
比例
沙林呼都格嘎查
所占
比例
农用地
耕地
水浇地
113
0.00
0.00%
0.00
0.00%
旱地
114
77.93
59.50%
110.13
48.90%
林地
有林地
131
2.47
1.89%
26.90
11.94%
其他农用地
农村道路
153
1.18
0.90%
0.00
0.00%
农田水利用地
156
0.62
0.47%
0.02
0.01%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土地
荒草地
311
48.78
37.24%
88.19
39.15%
合计
130.98
100.00%
225.24
100.00%
3.5.2 土地利用程度
项目区农用地开发利用程度采用以下指标:
1)土地垦殖率,即耕地面积与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土地开发程度和种植业发展程度。项目区土地垦殖率为52.79%。
2)土地利用率,即项目区已利用土地面积与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土地利用程度。项目区土地利用率为61.55%。
3)耕地复种率,即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根据当地乡镇提供的情况,项目区土地耕作为一年一熟,耕地复种率为100%。
3.5.3 耕地质量现状
项目区土壤质地多为沙质壤土,易遭风蚀,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0.5%,全氮含量0.12%,速效磷平均含量为4.72ppm,速效钾平均含量169.7ppm,是土壤肥力中下地区。目前,项目区内有机井23眼,土质灌溉渠道6200米,用来灌溉项目区内部分耕地。
3.5.4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项目区土地种植小麦、青贮玉米,玉米亩产700公斤,单价1.4元/公斤,成本384元/亩,纯收入600元/ 亩。从目前状况分析比较,经过土地整理后青贮玉米的种植效益最大,每亩纯收入达740元左右。
3.6 基础设施条件
3.6.1 交通条件
项目区周边以及项目区内几乎没有道路,不能满足一般生产生活需要,目前,项目区内的交通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道路大部分均是土路,缺乏维修,一些路面已经遭到破坏,增加了车辆行驶的危险性;(2)田间道路标准低,地表土层裸露,一遇雨季,路面泥泞难行,不利于村民的出行和生产活动;(3)一部分田间道是自然踩实形成的土路,布局零乱,不合理,道路利用效率偏低;(4)项目区尚缺乏直接进入田间的生产道路,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便。
3.6.2 排灌设施
项目区内现有灌溉井23眼,已报废13眼,剩余10眼也破损不堪,很难重新利用。土质灌溉渠道5110米,现在因年久失修,渗漏严重,已基本不能使用(见插图3-5)。过路涵2座,没有任何地面取水建筑物设施。
目前项目区内排灌系统设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项目区内现有的灌溉井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2)现有渠系工程标准低,且损坏严重。(3)项目区内缺少灌排及交叉建筑物,导致灌排水不畅。
3.6.3 电力设施
由于项目区需新打机井,需新增通往项目区的电力设施或配套柴油发电机,增设变压器,架设高低压线路,以保证项目区实施后的灌溉设施用电的需要。
3.6.3 农田防护设施
项目区内目前无防护林带。
4 项目分析
4.1 项目合法性分析
4.1.1 法律法规
本项目符合《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4.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本项目符合《XX旗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XX旗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1.3 其他规划
本项目符合《XX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的规定。
4.2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项目区土地利用主要限制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干旱
项目区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干燥少雨,风大多沙,降水少且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89.3mm且多集中在7-8月份,多以暴雨方式。多按平均蒸发量可达3329.5mm,为降雨量的37倍。降水多集中在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而该地区大都在5月份开始耕作,干旱的气候条件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种植。本次设计采取渠道衬砌的节水灌溉方式,以解决项目区旱灾。
2)大风
项目区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大于等于17米/秒以上大风日有54.1天,最少年份14天。全年沙尘暴日数20-30天,风灾已成为当地主要灾害之一,土壤风蚀正使表层土壤有机质被连续吹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在项目区四周以及田间道路两侧栽植农田防护林,就能有效的减少风害。
4.3 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新增耕地来源于未利用土地,即荒草地。项目区内有大片的荒草地,目前当地经济能力有限,荒草地一直未能合理利用,处于未利用状态。结合本次规划的水利等设施的布设可将荒草地整理为耕地。现有未利用土地面积136.97hm2。
4.4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4.4.1 灌溉水源
a) 地表水
项目区气候干燥少雨,蒸发强烈,附近无季节性河流,故地表水不发育。
b) 地下水
项目区由第四系沙粒层组成潜水含水层,赋存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单井出水量30-60吨/小时。地下水补给方式主要接受主要接受降水入渗补给、灌溉入渗补给、区外侧向补给量。
4.4.2 灌溉设计标准
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在综合考虑项目区的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水方式等因素后,本次规划中取灌溉工程设计灌溉保证率为75%。
4.4.3 需水量预测
a) 灌溉制度的确定
灌溉制度是灌区进行水土资源平衡、渠系设计的基本依据。目前项目区内种植小麦和青贮玉米。作为需水量的典型设计。在平均灌溉条件下,一年灌水次数为4次,灌水定额为50m3/亩,合计灌溉定额为200m3/亩。
b) 需水量预测
在本次需水预测中不考虑人畜饮水及工矿企业用水,只考虑项目区内农、林业的灌溉需水。
今后项目区农业主要是发展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衬砌渠道节水灌溉方式,农田全部实现畦灌。根据对项目区灌溉制度的分析,在项目区种植玉米,在75%的中等干旱年份,一年灌水次数为4次,灌水定额为50 m3/亩,合计灌溉定额为200 m3/亩,而项目区实际灌溉面积为307.24ha(包括项目区的防护林占地面积)。由于本项目采用防渗衬砌灌溉,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0。
计算灌溉年需水量为:
W=S×M/η (公式4.4.3—3)
式中: W—年灌溉需水量(m3);
S—灌溉面积(亩);
M—灌溉定额(m3/亩),取200 m3/亩;
η—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70)。
项目区需水量计算见表4.4.31。
表4.4.31 项目区作物需水量计算表(p=75%)
作物名称
净灌溉定额(m3/亩)
灌溉水利用系数
灌溉面积(hm2)
用水量(万m3)
玉米
200
0.70
307.24
131.67
4.4.4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水量平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保证率下的水量供需平衡。因此,在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之前,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根据项目区的气候特征,依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划采用低压管道节水灌溉方式,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
a)灌溉水源的分析计算
项目区内气候干燥,干旱少雨,无河流流经项目区,故不考虑项目区的地表水资源。
根据当地水利局提供的水资源评价成果分析,项目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主要补给源为降水入渗和侧向流入补给等组成,地下水可开采量采用开采系数法计算,根据项目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经验,开采系数选用0.75。
1)降水入渗补给量W降
降水入渗补给是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可根据由灌溉保证率选取的典型降雨年和降雨入渗补给系数计算:
W降=0.001apF (公式4.4.4—1)
式中: W降-年降水入渗补给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