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重 庆 市 建 设 项 目
环境影响报告表
建设项目名称 XX县XX农业综合开发合作社生猪养殖场
建设单位(盖章) XX县XX农业综合开发合作社
编 制 时 间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制
基本情况 表1
项目名称
XX县XX农业综合开发合作社生猪养殖场
建设单位
XX县XX农业综合开发合作社
法人代表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建设地点
立项审批部门
批准文号
√
建设性质
新建 改扩建 技改
行业类别
养殖场
总 投 资
950万元
环保投资
63.0万元
投资比例
8.4%
占地面积
24012平方米
房屋建筑面积
17374 平方米
年能耗情况
煤
/ 万吨, / 煤平均含硫量 / %
电
万度
油
/ 吨
天然气
/万标米3
用 水
情 况
(万吨)
分 类
年用水量
年新鲜用水量
年重复用水量
生产用水
3.5586
3.5586
/
生活用水
0.2124
0.2124
/
绿化用水
0.3768
0.3768
/
合 计
4.1478
4.1478
/
项目基本情况:
1 项目由来
随着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工作的完成,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了库区经济的发展,国家和重庆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特别是促农政策促进该地区的发展,确保移民安稳致富。在这样的背景下,养殖业已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目前养殖生产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猪肉等畜禽肉品质较低,在开放的一体化国际市场中竞争力较差;二是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分散饲养的千家万户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差;三是动物疫病防治水平、饲料和猪肉产品的监控能力较低,保障发展和推动出口的支撑力较差。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养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养殖业在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地位,必须改造传统养殖产业、创新生产模式和经营机制,实行规模化养殖。
我国是世界生猪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猪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进入健康、快速发展阶段,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城乡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改善人们膳食结构,提高国民体质起到了显著作用。
重庆是国家支持正在建设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是国家六个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之一。未来一段时期,将坚持以推进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为重点,转变生产方式,增加优质生猪生产数量,提高猪肉质量和养殖效益,满足市场消费的多元化需求。
根据《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2008~201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畜牧业发展专项规划》、《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等规划,拟在荣昌县、合川区、XX县等生猪产业优势区县,建设优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基地,重点发展不同规模的养猪场(户),以提高示范区生猪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带动全市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XX县XX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通过市场考察论证后,于2008年在XX县树人镇万寿桥村3组新建生猪养殖场。由于生猪在养殖过程中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本项目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受项目业主单位的委托,我单位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在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和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2 评价目的
本次评价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摸清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本底状况及周围环境特征,通过对该项目地实地调查、了解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工艺、污染物的产污节点,为建设项目环评的工程分析作好基础工作,算清建设项目投产后的污染物排放情况,预测建设项目建成后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得出本项目的环境可行性,并从技术角度论证项目拟采取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按照“总量控制”的要求提出有关方案及防治污染的对策与建议,综合分析得出项目在拟建地建设可行与否的结论,为项目环境管理提供审批依据,为建设项目工程设计提供支持。
3 评价重点
根据拟建项目的产污特点,结合区域环境现状及相关环保政策、标准,确定本评价工作内容及重点为:工程分析、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及技术经济论证、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和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风险评价、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
4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
(3)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
(4)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条例》(HJ/T2.1~2.3-1993);
(5)《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
(6)《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物控制标准》(GB18599-2001);
(8)《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
(9)《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4号);
(10)《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
5主要建设内容
5.1主体工程
2008年在XX县树人镇万寿桥村3组新建生猪养殖场,新建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生活设施等建筑物,项目组成的主要内容为:项目办公综合楼(含职工宿舍)5层楼,占地面积为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食堂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育肥舍建筑面积10550平方米(含保育舍);母猪圈舍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饲料加工房、仓库、隔离舍、消毒房2674平方米。项目的平面布置示意图见附表,其组成内容祥见表1-1。该项目占地面积36亩,建筑面积17374平方米,总投资950万元,该生猪养殖场现有母猪750头、公猪86头,年存栏生猪6100头,年出栏商品猪12200头。
表1-1 主要建构物一览表
序号
工程类别
建构物名称
面积(m2)
备注
1
生产工程
种猪妊娠舍
1500
产房
1100
保育舍
1400
育肥圈舍
9150
隔离舍
100
2
生活设施
办公住宅综合楼
1250
食堂
300
3
公用工程
供水
蓄水池1200 m3
供电
猪粪堆肥场
600m3
污水处理设施
400m3/d
沉淀池
200 m3
2个
4
辅助工程
饲料加工房及库房
2644
消毒房
30
5
总图及运输工程
5.2公用工程
(1)给排水系统
给水系统:供水含养殖、生活用水和绿化用水等,本工程的给排水按《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对原有设施进行改造。本项目养殖、生活、消防和绿化用水均来自于项目区外的地下水,管道采用PPR铝塑复合管,同时在场区内修建容量为1200m3的蓄水池。猪场给水管网系统采用生产,生活和消防共同给水系统,为保证供水的连续性,场区给水管布置成环状。
排水系统:在场内实行“雨污分流”,雨水沟均采用矩形,浆砌砖结构型式,最终排至万寿桥溪沟。在饲养区的各圈舍和生产办公区根据地形修建污水排放管网,场内排尿管道用PVC管,最终进入修建的沼气池处理后实现综合利用,产生的沼气可作为燃料,产生的沼液可用于场区的绿化和浇灌周围林地植被,也可用作附近农民的农肥。
(2)供电工程
本工程的用电设备均为三类负荷,对电源无特殊要求。养殖场电源电压380/220V,由树人供电所安装至场区。
(3)通讯、绿化工程
拟安装1部固定电话,同时主要管理人员配置移动电话;在场区空地进行绿化,建设绿化隔离带,场区绿化率达30%以上。
(4)消防
遵照国家有关规定和“以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以尽量减少和消灭火灾隐患,达到安全生产为目的。各建筑物结构造型、墙、柱、梁、板等均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设计,耐火等级为二级。
消防路线 猪场有专用公路与之相连,消防道路畅通,满足扑救条件。
室内消防措施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规定,室内消防水量为10L/S。消防给水以蓄水池为主要供水源,水压完全能满足设计要求。室内消防管道竖向成环状。
室外消防措施 各建筑物均配置一定数量的灭火器。室外消防给水采用低压制,猪场的蓄水池可作备用消防池。
电器消防 每个电气回路按照规范要求配备完整的过载、短路、接地故障等保护措施,部分接地故障保护设置漏电保护器。开关插座、照明器靠近可燃物时,采取隔热、散热等保护措施。吸顶灯、槽灯、嵌入式灯的引入线采取非燃烧材料作隔热保护。
5.3环保工程 包括修建围墙、沼气池、排粪沟、安全填埋井、停车场等,其中围墙400米、停车场100平方米、排尿沟600米、堆粪池600立方米、消毒池50立方米、沼气池300立方米、沉淀池400立方米、安全填埋井30立方米。
6养殖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2)
表1-2 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
项 目
指 标
年产仔窝数
2.17
母猪断奶到第1次发情天数(d)
14
情期配种空怀率
15%
发情期长短误差
10%
窝断奶天数(d)
35
头胎母猪产仔数(头)
≥10
经产母猪断奶成活数(头)
≥10.7
断奶个体重kg
8.5
种公猪淘汰率%
50
种母猪淘汰率%
25
7主要工艺设备
表1-3 主要设备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1
妊娠诊断仪
台
3
2
单体限位栏
2×2×1
套
500
3
消毒喷雾器
12升不锈钢桶
台
9
4
手推粪车
台
9
5
转畜车
1.25×0.6×1
台
6
6
配电设备
套
3
7
消防设备
套
6
8
大型饲料加工设备
套
1
8机构设置
该项目实行场长负责制。
(1)、人员设置
养殖场定员37人。场长1名;后勤1名;兽医5名;辅助勤杂和饲养人员30人。
(2)、职务划分
场长:主抓生产,包括饲养管理、疾病控制、选种育种等生产性行为。
兽医:负责生产中的疾病防治,并对生产中的不合理或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或意见。
后勤:负责记录生产中的生猪的调动、生产性分析及其它后勤工作。
饲养员:负责对生猪的饲养及配合其他人员管理。
表2
产品的主要原辅材料名称及年消耗数量:
每年需混合饲料6222吨,其中:
浓缩饲料 1544吨
玉米 4046吨
麦麸 632吨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该项目位于XX县树人镇万寿桥村3组,通过调查,该项目地周围500米范围内约有127人居住,周围有大量的耕地,项目地西方有一通往树人镇公路的支公路,交通便利。
项目所在区域周围多为农田,以农作物为主,属农业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经实地调查,项目所在地的农民主要燃料为木材,对大气环境影响小;生活污水排入旱厕作农家肥,对水环境基本无影响。该项目地1000米范围内无工业企业、养殖业等企事业单位存在,因此项目所在地无主要环境问题。
所在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况 表3
3.1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3.1.1地理位置
XX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川东平行岭谷与盆周山区的过渡带,最高海拔七曜山沙子堡为2000米为XX最高点,龙孔乡大山溪口海拔118.5米是最低点。整个地势西北低东南高,由一系列平行褶皱山构成,从西北至东南依次排列西北至西南走向的黄草山、蒋家山、方斗山、七曜山山脉与向斜低山,丘陵相间分布,呈“四山夹三槽”地貌格局。
该项目地处XX县城北岸的树人镇万寿桥村3组,距树人镇约1.5公里,距新县城30公里,东与原镇江接壤,南接名山,西与虎威、保合相连,北接十直。
3.1.2地形地貌地质
全县地质构造上属四川台拗的川东陷褶束,为石生代相对隆起,中生代拗陷,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运动第一幕生存的北东向构造带。背斜呈细长平行伸层,东南翼陡,西北翼缓呈为不对称的梳状褶皱。
据《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1990)及使用规定》(2001),场区内地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反应谱周期0.35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内无断层、滑坡、边坡失稳,地下洞室等不良地质现象。
3.1.3气候及气象
XX县属热带湿润气候区。县域静风频率为47%,主导风向东风,次主导风向西风,常年以夏秋两季大风较多。夏季降雨量最多,秋季次之,冬季再次之,春季最少。山区降雨量多于沿江,江南多于江北。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8月,为31.2℃,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4.7℃,月平均气温春季上升迅速,每月变差大于4℃,8月至下年1月气温逐渐下降。气象条件如下:
历年平均气温 18.3℃
年平均最高温度 19.1℃
年平均最低温度 17.4℃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11.3小时,多年平均日照为30%
历年平均降雨量 1087.3mm
历年最大降雨量 1289.5mm
汛期(5—9月)降雨量702.1mm,占全年65.2%
非汛期(10月—次年4月)降雨量374.2mm,占全年的34.8%
历年平均风速 1.2m/s
历年最大风速 20m/s
历年平均雾日 22天
历年最多雾日 58天
3.1.4地表水特征
长江从涪陵马颈子入县境,自西向东,流程47公里,流经湛普、三合、名山、镇江、兴义、高镇、龙孔等乡镇,至大山溪流入忠县。除长江外,全县还有龙河、渠溪河、碧溪河三条主要河流。龙河在江池入境,由双路镇乌杨注入长江,境内流程59.5公里。渠溪河在青龙乡大河坝入境,至崇兴乡马大塘出境,境内流程50.4公里。碧溪河发源本县社坛镇,从虎威出境,境内流程35.6公里,以上河流联结县内58条支流。
全县现有水库112库,池塘2437口,渠道677条,机电提灌站42处,有效灌溉面积28.037万亩。
3.1.5植被与生物多样性
XX县雨水条件充沛,林草资源丰富。全县分布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温带类型经济动植物,种类繁多。植物有树种77科146尾231种。其中常绿阔叶乔木69种,落叶乔木103种,灌木植物59种,竹类19种,藤木38种。除有主要粮作物、经济林木外。还有珍稀水果龙眼、荔枝银杏,还分布有五倍子、野生弥猴、刺梨、蕨菜、绞股兰等有开发前景的野生植物资源。野生动物有哺乳纲兽类8个、10个科、40个种;鸟纲23目,15个科,200余种;鱼纲6个目,11个科、54种。
3.2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3.2.1行政区规划
树人镇位于长江北岸,距新县城30公里,东与原镇江接壤,南接名山,西与虎威、保合相连,北接十直,有渝巴二级公路(丰忠路)穿过,属城郊型经济圈。幅员面积89.2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769公顷,土839公顷,辖9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9137户28586人,其中场镇人口4000余人。
3.2.2教育卫生
全镇有普通中学1所,小学校3所,幼儿园1所。共有在校学生2644人,其中中学生750人,小学学生1471人,入园幼儿423人。有教职工155人,其中高级教师5人、中级教师77人、初级教师73人、后勤保障人员1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升学率98%。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镇有卫生院1个,病床30张,此外在各村还设立医疗点,基本医疗设备配备齐全,硬件设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初级卫生保健成果得到巩固,公共卫生突出事件应急指挥、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信息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
3.2.3经济概况
2008年全镇财政收入实现167万元,完成生产总值977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99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43元,实现粮食产量1.46万吨,实现可供财力407万元。
在大石板、三口井、岩口场等村建成榨菜生产基地,全年共发展榨菜1.6万亩,可产青菜头3.2万吨;渝黄1号、优质水稻、优质玉米等大面积推广种植,初步建成白江洞万亩村花椒产业基地;推广农机16台,发展农用拖拉机5台。生猪出栏2.55万余头,黄猪改良420头,培育生猪0.2万余头,山羊出栏0.8万只,家禽出栏37.8万只,推广“二杂”母猪50头,良种母猪补栏50头,实现水产420吨,培育畜牧、水产养殖大户共10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劳动转移8600余人,其中有组织转移160人。
环境质量状况 表4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4.1环境质量现状
4.1.1空气环境质量现状
据XX县环境监测站对项目地空气质量的监测可知:NO2、SO2、PM10、NH3浓度范围分别为0.020-0.038mg/m3、0.013-0.031mg/m3 、0.076-0.115mg/m3 、0.03—0.08 mg/m3,H2S未检出,见表4-1。
表4-1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一览表
指标
监测时间
SO2
(mg/m3)
NO2
(mg/m3)
PM10
(mg/m3)
H2S
(mg/m3)
NH3
(mg/m3)
1#
2011.7.6
0.027
0.025
0.085
0.001L
0.06
2011.7.7
0.018
0.020
0.081
0.001L
0.04
2011.7.8
0.024
0.028
0.098
0.001L
0.06
2011.7.9
0.021
0.038
0.115
0.001L
0.08
2011.7.10
0.024
0.027
0.086
0.001L
0.03 L
2#
2011.7.6
0.027
0.032
0.091
0.001L
0.03 L
2011.7.7
0.013
0.027
0.098
0.001L
0.03 L
2011.7.8
0.020
0.024
0.107
0.001L
0.03 L
2011.7.9
0.031
0.034
0.076
0.001L
0.03 L
2011.7.10
0.023
0.025
0.083
0.001L
0.03 L
均值
0.023
0.025
0.084
0.001L
0.0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0.15
≤0.12
≤0.15
≤0.01
≤0.20
备注:NH3和H2S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标准最高允许
浓度一次浓度值
采用单项质量指数法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现状评价。
其计算公式为:
Ii=Ci/Si
式中:Ii——单项污染指数;
Ci——i污染物实测浓度(mg/m3);
Si——i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mg/m3)。
从各污染物的标准指数看,NO2、SO2、PM10、 NH3、H2S 五种污染物的标准指数均低于1,从总体看,评价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二级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五种污染物均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从不同污染物对比分析看,各污染物的标准指数表现为PM10> NO2> NH3> SO2>H2S,表明该区域 PM10的污染最重,H2S污染物的污染较轻。 由此可见,PM10为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污染物,但从总体看仍满足二级标准要求,尚有一定环境容量,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4.1.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地西南边有一季节性溪沟(万寿桥溪沟),根据XX县环境监测站2011年7月6-7日对万寿桥村溪沟的监测数据可知,其水质部分指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见表4-2。
表4-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统计结果 单位:mg/L
取样点
采样时间
PH
COD
BOD5
氨氮
石油类
项目地下
游100米
2011.7.6
7.12
52.13
18.15
1.83
0.02L
2011.7.7
7.08
50.20
17.23
1.62
0.02L
《地表水环境量标准》
Ⅲ类标准
6-9
≤20
≤4
≤1.0
≤0.05
采用标准指数法对地表水质进行现状评价,
特殊水质因子:pH标准指数
pHj≤7.0 SpHj=(7.0-pHj)/(7.0-pHsd)
pHj>7.0 SpHj=(pHj-7.0)/(pHsu-7.0)
式中:SpHj——pH值的标准指数;
pHj——pH实测值;
pHsd——评价标准中pH的下限值;
pHsu——评价标准中pH的上限值;
DO的标准指数为:
DOj≥DOs SDO,j= |DOf-DOj|/DOf-DOs
DOj<DOs SDO,j=10-9DOj/DOs
式中:SDO,j——DO的标准指数;
DOf——某水温、气压条件下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计算公式常采用:DOf=468/(31.6+t),t为水温,℃;
DOj——在j点的溶解实测统计代表值,mg/L;
DO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限值,mg/L。
由表4-2可知:监测断面水体中所测的指标除COD、BOD5、氨氮浓度超标外,即Sij均大于1,其余各指标均未超标,即Sij均小于1,监测结果表明该万寿桥溪沟水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水质标准,水质较差。
4.1.3声环境质量
据XX县环境监测站对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见表4-3。项目周围声环境质量较好,声环境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Ⅰ类标准。
监测点位
监测时间
监测值(dB)
1#
7月6日昼间
48.4
7月6日夜间
44.1
7月7日昼间
46.3
7月7日夜间
45.1
2#
7月6日昼间
53.6
7月6日夜间
42.3
7月7日昼间
45.7
7月7日夜间
41.8
3#
7月6日昼间
50.5
7月6日夜间
41.9
7月7日昼间
49.4
7月7日夜间
42.6
4#
7月6日昼间
51.8
7月6日夜间
43.5
7月7日昼间
47.7
7月7日夜间
44.8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Ⅰ类 昼间55dB,夜间45dB
昼间55 夜间45
表4-3 声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一览表
主要环境敏感点和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4.2.1环境敏感点
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区周围2公里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评价区不属生态敏感与脆弱区,因此无环境敏感点。
4.2.2水环境保护目标
据实地调查,该项目附近农民的生活用水为山泉水,位于项目地上游,项目建设对附近居民饮用水源取水点无影响。项目营运期产生的粪便临时贮存于万寿桥溪沟滩地上,所排放的废水经沼气池厌氧处理后作农家肥不外排,通过现场调查本项目沉淀池中的废水在雨季有溢流现象,通过对万寿桥溪沟的水质的监测,表明该溪沟水质部分指标超标,因此本评价将万寿桥溪沟万寿桥段及下游水体作为水环境保护目标。
4.2.3空气和声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现场踏勘情况,该项目地周围500米范围内约有127人居住,该项目营运期可能对附近村民有影响,因此本评价将500米范围内的居民作为空气和声环境保护目标。
主要环境保护对象及其保护目标见表4-4
表4-4 环境保护对象及其保护目标一览表
环境
要素
环境保护对象
名称
方位
距离
猪舍(m)
人数
环境目标
空气
环境
万寿桥村3组居民
西
500
约20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万寿桥村3组居民
北
500
约35人
万寿桥村3组居民
南
600
约60人
万寿桥村3组居民
东
500
约12人
地表水
环境
万寿桥溪沟
西南
约80米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
声环境
场界外1米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1类标准
评价使用标准 表5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1)环境空气
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PM10 日均浓度0.15mg/m3;SO2 小时浓度0.50 mg/m3,日均浓度0.15 mg/m3; NO2 小时浓度0.24 mg/m3,日均浓度0.12 mg/m3。NH3和H2S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标准,NH3、H2S最高允许浓度一次浓度值分别为 0.20 mg/m3 、0.01 mg/m3。
(2)水环境
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标准值如表5-1。
表5-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 单位:mg/L
序号
指标
Ⅲ类标准
序号
指标
Ⅲ类标准
1
COD
20
4
TP
0.2
2
BOD5
4
5
高锰酸盐指数
6
3
NH3-N
1.0
6
石油类
0.05
(3)环境噪声
执行《声环境质量》(GB3096-2008)1 类标准,昼间55dB(A),夜间45dB(A)。
污
染
物
排
放
标
准
污
染
物
排
放
标
准
(1)废气
废气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中集约化畜禽养殖业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氨、硫化氢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的二级标准,见表5-2。
表5-2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控制项目
标准值
臭气浓度(无量纲)
70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
氨
1.5mg/m3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的二级标准
硫化氢
0.06 mg/m3
(2)废水
本项目产生的废水经沼气池处理后全部用于田间施肥,不排入水体。废水排水量参照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18596-2001中的表4,其相关指标数值如表5-3:
表5-3 集约化畜禽养殖业干清粪工艺最高允许排水量
种类
猪(m3/百头·天)
鸡(m3/百头·天)
牛(m3/百头·天)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标准值
1.2
1.8
0.5
0.7
17
20
备注:废水最高允许排放量的单位中,百头、千只均指存栏数;
春、秋季废水最高允许排放量按冬、夏两季的平均值计算。
(3)噪声
项目区厂界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1类标准,昼间55dB(A),夜间45dB(A)。
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施工阶段(土石方),昼间75dB(A),夜间55dB(A)。
(4)固废
沼气发酵产生的废物应符合《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8-87)。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中规定用于直接还田的畜禽粪便,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经无害化处理后的废渣、应符合表6的规定,其相关指标数值如表5-4。
表5-4 畜禽养殖业废渣无害化环境标准
控制项目
指标
蛔虫卵
死亡率≥95%
粪大肠菌群数
≤105个/kg
畜禽粪便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并且须符合《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后,才能进行土地利用,禁止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直接施入农田。《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经无害化处理后的堆肥应符合表7,其相关指标数值如表5-5。
表5-5 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
编号
项 目
卫 生 标 准
1
堆肥温度
最高堆温达50~55℃以上,持续5~7天
2
蛔虫卵死亡率
95-100%
3
粪大肠菌值
101-102
4
苍 蝇
有效地控制苍蝇孳生,粪堆周围没有活动的蛆,蛹或新羽化的成蝇
工程分析 表6
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XX县XX农业综合开发合作社生猪养殖场于2008年租用原XX第四中学校校址作为生猪养殖场,属于补办环评手续,圈舍及办公综合楼等建筑已存在,不存在施工期,因此本环评主要对项目营运期作重点分析。
产仔
妊娠
配种
种猪引进
出售
育肥
保育
断奶
哺乳
饲养全过程产生废水、噪声、臭气、固废
图1 工艺流程图
6 主要污染工序及产污环节:
本项目为生猪饲养,属畜牧业。可概括为四个主要环节:①备料过程、②饲养过程、③排泄物处理、④肥料利用过程。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2:
饲料准备
生猪饲养
公猪、母猪饲养
恶臭
废饲料
猪 粪
猪尿及冲冼废水
沼气利用
恶臭
生物堆存发酵
污水处理工程
作农田肥料
图2 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
6.1废气
生猪在饲养过程中,在猪舍、猪粪贮存场所、污水处理工程等场所会产生恶臭气体,这类恶臭气体主要为氨、硫化氢、三甲基氨等。几种主要恶臭物质的理化性质详见表6-1。
表6-1 恶臭物质理化特征
恶臭物质
分子式
嗅阈值(ppm)
臭气特征
三甲基胺
(COH3)N
0.000027
臭鱼味
氨
NH3
1.54
刺激味
硫化氢
H2S
0.0041
臭蛋味
粪臭基硫酸
0.0000056
粪便臭
由于上述恶臭气体发生源分布于猪舍、废水处理设施、固废堆置与处置设施,发生源占地面积较大,目前从经济上和技术上均无成熟的收集处置措施,其排放属无组织排放形式,需通过加强管理措施与绿化等防护手段进行减免与防护。经类比调查,对主要排放源的源强特征详见表6-2。
表6-2 恶臭源强一览表
序号
排放源
有防护措施(mg/m3)
无防护措施(mg/m3)
H2S
NH3
H2S
NH3
1
猪舍
0.06
0.5
0.7
2
2
贮粪池、堆肥池
0.6
5
8
10
通过加强管理,采取及时清运猪粪尿、进行场区绿化防护等措施后,可使养殖场恶臭气体的产生量大大减少,恶臭气体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小。
6.2废水
项目建成后,废水主要包括猪尿、冲洗废水和生活废水。项目投入运行后,本工程劳动定员为37人,每人生活污水产生量按150L/d计,则共产生生活污水5.55m3/d,项目建成后年存栏种猪750头、商品猪1220头,采取干清粪工艺,通过对该生猪养殖场用水量调查,该养殖场日用水量平均为292.5吨/天,生产废水产生量按用水量的85%计,则生产废水日产生量为82.89吨/天,综上所述项目运营期生产、生活废水产生量合计为87.84m3/d,年产生量为32061m3。
废水有机物浓度高、悬浮物多、氨氮含量高、臭味大,其养殖废水水质部分指标如下:COD 1500mg/l、BOD5 1000mg/l、SS 640mg/l、氨氮120mg/l、粪大肠菌群数0.49×106个/L,废水排入沼气池处理后,全部用于农田肥料,在农田建设田间沼液贮存池,贮存池的体积能有效贮存40天的沼液,即体积为1171m3。
沼气池发酵处理后对COD、BOD5、SS、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60.0%、65.0%、53.1%、41.7%。见表6-3。
表6-3 污水进出水质汇总表 单位:mg/L
名称
COD
BOD5
SS
氨氮
进水浓度
1500
1000
640
120
出水浓度
600
350
300
70
该项目水平衡图如图3(单位:t/d):
消耗4.87
29.28
27.63
污水处理
生态还田
32.50
圈舍
消耗0.29
1.65
1.94
新鲜水量
37.88
生活用水
绿化用水
3.44
图3 水平衡图
6.3噪声
主要是饲料加工设备、运输汽车等产生的噪声以及生猪无规律的吼叫声。该项目在营运过程中,生猪日常饲养过程产生的吼叫声(间歇式),按5头生猪同时吼叫的概率,通过叠加后其噪声值约为80dB(A)左右;饲料加工设备类比其它养殖场,其噪声值约为75dB(A)左右;运输汽车的噪声值为82dB(A)。
6.4固废
主要是养殖场工作人员的生活垃圾和饲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猪粪、沼渣和废饮料。 项目投入营运后,养殖场职工37人,产生系数按0.64kg/d·人计算,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24kg,则年产生生活垃圾约7.5吨。根据《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相关系数,生猪的猪粪产生量为2kg/头.天,该养殖场常年存栏种猪6100头、商品猪12200头,则该项目猪粪产生量为13.95吨/天。废饲料预计日产生量约16.8kg,则年产生量为62.4吨,另外,沼气池将产生部分沼渣,产生量约为24.0吨/年。
其排放量见表6-4。
表6-4 固体废物排放量 单位:t/a
生活垃圾
猪粪
废饲料
沼渣
7.5
5091.75
6132
24.0
6.5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是一种节约资源、净化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形态,一种生态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能量流转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总过程,形成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新增长方式。
(1)工艺先进性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