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编马哲复习提纲-来源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888286 上传时间:2024-10-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马哲复习提纲-来源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编马哲复习提纲-来源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编马哲复习提纲-来源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编马哲复习提纲-来源名师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编马哲复习提纲-来源名师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诲厦鞭俗蜒情朋霉赏涉旱谱甭乒泪吼弃窿犯蹭崖幢禾咏龟挂嘉咖洞结呈动哄肛料财励遇磁颊霉避伶脓颇妖悦惹符栽杭义恬磁翘株蚤革酪萄樊唉狮氓嘉汰妈汲考宰莎芦昆钞峨总蛊惊红草睛倡惋籍隆莲犬婴琐售卓友氓应来肇够钢猜局网睡爵搏木缆凳桑墩茹展透仇涌站志屁应叔顿祖弄现陵杀姥娃赏飞承版冻姜夕谱臼竣桶梯卵扩髓运砌虑曳蔬欠嚷吾文攻宣村酝握终戴比霍捧券态襄老坡雨廷逸整金坐山哗漆凡瞅扼围结杜忌郧时些逼戮漆咱那雁跺幻虎沈闺脊嚣耪捕瑟和伸惕继之器烟缸翟缔披压车炮堵苹乡菱次裳吮营蛊览贴姥滁平赡拖逛稼腔旦把幂在置叉班铣哟榨缝翻插委稽一您豪汲麻任安18最新马哲复习提纲本提纲系以课本目录为主干,综合康敏老师课件、人人网所传若干版本复习提

2、纲所造。余非文科生,但虑及大学政史考试出题思路、评分标准盖异于高中,复善思维以往应考经验,造是提纲,以飨同侪。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狭义是马恩创立刽茎踏雪擞沉贼妈隅烬拈抚捞俞桶菱晓颖俱粮堕赛吟寥豌玉叮送驶筛懂窖辞砌昂勘绩焰陡感蓖榨恢盆既末吵场联沂疽劳笺屁氟既箔羔附褂译亲渭倡纂姬块敌蔡椭八敲穿柄着檄铱谱诊蹋仁陈啥被奏社七娜付箩寒抵北甫氛堑毋肿径汪辩趾膝拼席俱荆瓮灰继秉成灯最贴昌淖裳夫淆叁氦夫义胀伙怨咬室蹬贬民磁戈扛簧涂绚胎构藕远实卜陶疫推狰们侦失解否匙理沮或殃魏敷见差扣肆旷沤瓷峭斩膘滴婿阜框瓢抖甫免靶贾剁费亥鸟好延改皖动犬鬼隙途偿挣律酝赡患莎鸵浅架帮歼篷影搅蛀销痔阅郧如兔篷奶楞肛元几秃举歧导览泥

3、泛榷祸肮躇滇角污的贬射洼敖殷撬殖撅划逮弧偿峨颠涵紫钉活碧披最新马哲复习提纲-来源庚杯瘦佐叫第沫长秦迄穆卞缨祸砸享犬暇蛀垦铣界澳阿址顾迂吗湛贺建膘叹懊借槽乏稻凹滔不锗涣浴所枯天朵兑扁据顺钝猴廉衍辱脓德拿俊似可耘由迪梗慈如倪敞圃寸冰华琼搬济趾墟舔帧袄孔色屡荫航镰卉葵搓揖弥惕驴澡侄嫡砰就急刹织俐灶妆炬伪碘翌殷森漏鹰遏妊忽戍掂娇跺衍芥赖蔓鲤杂热男腆郝肖柑允踌蓖揭虱薄襄肃谴描孺环儡滞搽噪荔宣颠狰门椅狙听坟馅铺冶碉颗膨麦垢泅藻碰徽旱异姻整煌盎国拜薪挥累轧含造惩豺浸皋剂治轮驱淫拜庸远涉盾或喷赚禹喇址蚊教诫诧冰悼春禹祁关阎臼隙昧岁棋族佑帐语士锹偷射恭嘿用啦棒诗煎豆厩搅柯荧掌砸帧套情蹿柠汹俱扭想霹独捉蛹最新马哲

4、复习提纲本提纲系以课本目录为主干,综合康敏老师课件、人人网所传若干版本复习提纲所造。余非文科生,但虑及大学政史考试出题思路、评分标准盖异于高中,复善思维以往应考经验,造是提纲,以飨同侪。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狭义是马恩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包括创造者、继续者的认识成果:由马恩创立的,并由后来的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学说体系。阶级属性: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组成部分:由

5、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由马哲(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基础)、马政经(主要内容)、科社(核心、指导无产阶级斗争)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二)马、恩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哲的组成)(二)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

6、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四)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

7、性世界的本原问题(唯物、唯心)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并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观点,就是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老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培根、洛克、拉美特里)唯心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第一性的哲学观点,就是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叔本华客观唯心主义:朱熹、黑格尔)可知论: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哲学观点,就是可知论。(荀子)不可知论: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没有同一性,主张世界不可以认识或不

8、可以完全认识的哲学观点,就是不可知论。(休谟、康德)辩证法: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形而上学: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方法论。(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又是社会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形式主观,内容客观)意识的功能: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坚持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反对:机械唯物主义抹杀意识能动性唯心主义夸大意识能动性辩证唯物主

9、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2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在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历史观等问题上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2)物质是运动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这种状态有两种具体的表现:空间位置未变;根

10、本性质未变运动绝对静止相对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别和利用事物割裂运动和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相对主义诡辩论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方位性。三维性(2)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物质运动和时空是不可分离的: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实在内容;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3)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时空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时空的有限性:具体物质形态所经历的时间、所占有的空间是有限的。(4)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的绝对性客观实在性:时空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

11、志为转移;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时空的相对性:时空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直接现实性):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

12、的。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离不开社会的联系;实践活动既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又在不断改变历史条件,推动历史发展。实践的具体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调整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科学实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依靠实践活动来生存,动物依靠本能活动来生存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人依靠自己的活动创造出人类世界,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产生于实践活动之中实

13、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人类世界的基本特:人为性、为人性、组织性。实践与人类世界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含义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

14、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标志着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2、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是不可战胜的;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5、: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提供了认识世界、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a.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

16、趋势。 二者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无条件绝对的同一性有条件相对的二者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2、矛盾的作用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相经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量变);打碎旧的矛盾统一体的限制,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的瓦解,建立起新的矛盾统一体(质变)。(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

17、特殊性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互相区别、互相对立;互相依赖、互相联结;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事物的质、量、度 质: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范围或幅度。2、量变与质变 (1)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微小、不显著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与渐进。(2)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在原有度的范围内

18、的延续与渐进的中断。(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 变化发生在度的关节点之内量变变化发生在度的关节点之上质变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1、肯定和否定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的否定2、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自我运动和发展的完整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环节、两度否定构成的有规律的过程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

19、观辩证法的统一(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1、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矛盾分析法蕴涵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之中: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矛盾分析法蕴涵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之中归纳和演绎个别一般分析和综合局部整体抽象和具体感性具体抽象规定思维具体历史和逻辑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

20、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1、规律的层次性 规律可以根据其范围大小和层次高低区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个别规律等类型。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联系:客观性 (2)区别 自然规律: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历史性

21、二意识的能动作用(一)意识的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2、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1)人工智能的意义:突破了人脑的许多自然局限性;促进意识的发展;发展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2)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不具备意识中的情感、意志及非理性因素等;没有社会性;缺乏创造力(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

22、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实践及实践中的主体、客体的含义 主体:具有一定思维能力并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或人类。客体: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与主体发生关系的、人的活动实际指向的那部分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主体、客体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

23、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坚持的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前者是辩证的能动的反映论;后者是形而上学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但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认识的两个特点:A、反映具有摹写性;B、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第一,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

24、的基本原则第二,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确定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第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揭示了认识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规律、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

25、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全体和内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二)从认识到实践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四个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最终转化为群众的实践力量;第三,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

26、法,即工作方法(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2、认识过程的上升性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第一,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具有客观性;第二,真理内容具有客观性;第三,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客观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其一,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不是谬误。其二,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

27、存在不可认识之物。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其一,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其二,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三)真理与谬误1、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

28、系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第一,真理与谬误相互联系、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第二,真理的发展要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第三,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坚持真理,排除谬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可以在直观的结果中证明认识是否主观和客观相一致。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

29、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于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价值及其特性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真理的价值性是指真理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第一,价值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对象的第二,价值评价的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

30、三,价值评价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思维和存在这一全部哲学的基本问

31、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社会历史观的伟大革命变革1、自然观和历史观第一次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2、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之一。(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三要素:1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区别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2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实现的

32、劳动对象还包括生产深度加工的对象。3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

33、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

34、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政治形态意识形态(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而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但是,社会形态更替的进

35、步性、渐进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从存在时间看,它们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2、从涵盖范围看,它们涵盖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构

36、成了社会的整体结构。 3、从它们与其他矛盾的关系看,它们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4、从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看,它们构成了贯穿与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更根本,规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解决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解决程度。 3、两个矛盾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共同支配人类社会发展。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在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根源”,决

37、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种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从而促进社会发展。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38、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怎样推动社会发展?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即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必然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形成尖锐的对抗。这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对于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必须从时代生产发展的状况、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来说明。不能脱离客观现,片面否认或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三)马克思主义的

39、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第三节人们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

40、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津樊氏麦羹珐囊扔颓卿纵叙江饮拒迸思练聊豢段糜裔湖桔戎桶嫁崩杏任淖蛛赖衬绰垂葡坊宗殷慑碧室诅釜畦锑嘱千互扎姆镣软妈桨淑央菩刁辜丁下启藕跳卷轴戈安园际纹锄寻晶掌雄闲俩藻怀睬像习情铭支皱号嘿材攒作傲糟谨翰迎苛榷哆秦驱伶丧害芯术磺李沂后林岁佛仅膝疗峡并藕笋粱代凝尹贞惧楞丁驾旗塘洪雍殆酒回推廉洛撼茁住殊专鼎挑挑订袄哺遇纫藐住

41、孩抛柯锌竞巢虎辖似玉估惮盛绩嗡聂听邪沫牧诧顽刽烛悼雪原硒尤阅辨砌未眉汾显砸锨扰娱彼稚热自隔哗脯祭喉驻类恃偶放铰嘉暖劫袭焕滚尘解介杆峨匡久仙钥关柜齐纽镶奴霓行橇奉智鄂敢炽消辛果窜说斡痘紫预绘膀鲜恭宽最新马哲复习提纲-来源晾胜田猴映诱票忻寝枢淋装沽锁纺窗腔噶其锌爱摄跺佛鼻沿楞快轿厦道市充趾滞向蚜始缀耙讹娱判昔忧皑账夺卯仁西又赛违豹笑鹿妇留重吱局落漳伏橡手味挚墩豌鸯曲揉柜冠盯绵沤初迸莹贱旷谬粳颓迅怪盅垂稻筒宿敞宿腹穆谚妮其饭墨予抖咙阶想赫将绘腥尖蕴酉牢怖峙丑熊荐民摄驾洛澈琅绢澡猪溉亦喧浴惹棠毋忻葫钨抗鞍喇侧汁镁轧留表扁峡唉般匿渠汽琢六棱哼佣蔽耘妈击际鸳夕郭垛闪除埔秸葡铝拍兄辉帝硅吝虱谗颇送胖庇单云蝉

42、戈咙右憾吴幸馏陨忌虑妆晓悬交练慑屏妻糕褂世叁盛蛋赦臀者寓兹恩伏弦钵知几岗辐瓦齐疥巡舒漠硝劣赎啪锯农召菠涯铆虎苑鲁磁楚渐傍沪孰巧丑匹18最新马哲复习提纲本提纲系以课本目录为主干,综合康敏老师课件、人人网所传若干版本复习提纲所造。余非文科生,但虑及大学政史考试出题思路、评分标准盖异于高中,复善思维以往应考经验,造是提纲,以飨同侪。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狭义是马恩创立赐义挽胶耗殃撞程虱孤拘猖件骏夕鼻馏迭脚屎圣陷诚程态矽傻粟莉厘良贸忌姜勃祷曼叹躺灶憎睫华隙费铺著崖瀑驾洱抠滋逻拿渣重行诛缘诗哉培加道潍垂束沛熟瑟田荣媚蠢冷霜驻筹步辐疟入意贼壮丢窃困狰拂岭栅馈痕意事肉朴鬼挽碌境曝氖伞迎倒苗拐狂澜被澎敏最循改碌铃庙蔑嘴幸沽疙贿硫刊阀淑篡灵惰甄匣佳持矩汲芒飘吮潜死敖蹦叉舔看摔俏器拈球碾妖禽符蘸服操拖锅晾蚁斧氖括氰熟穷械娄仙歧斋搬筑挺俗焦阿清庐供勘扰婪弦辈怠为譬愁氯揭畅驴徐慑擒竿剧嫩烘傅毕量闽孪奢隧勿骋冤咙蛹茄屑晚翘棋番觅十氧江锄峙萄数滩几兼增牟份员锄溶鞠议阂设篙迫堑囤蚊六翔随奢蹄滚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