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南京玄武区外国语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886306 上传时间:2024-10-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玄武区外国语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南京玄武区外国语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南京玄武区外国语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南京玄武区外国语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南京玄武区外国语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下图是早期人类制造工具的方法,采用这些方法制造的工具是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青铜工具D铁制工具2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图中哪处文化遗存的考古成果可为此提供史料实证AABBCCDD3“蚩尤作兵伐黄帝,黃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吞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传说中能引起早灾的鬼怪),雨止,遂杀蚩尤。”上述材料A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B记述涿鹿之战的真实历史C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征D说明古代曾存在神仙鬼怪4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一种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通俗读物。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是A导致

2、商亡周立B开创皇帝制度C神权王权结合D中央集权确立5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A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B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C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D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6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A晋文公B楚庄王C秦穆公D齐桓公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3、”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A确立县制,便于国家管理B承认土地私有,快速发展经济C严明法度,稳定社会秩序D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积极性8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提出“兼爱”“非攻”思想的是( )A孟子B墨子C庄子D韩非9下表中的信息反映了( )A早期国家的变革B中央官制的变化C中央集权的加强D走向统一的趋势10下图揭竿而起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黄巾起义B牧野之战C大泽乡起义D刘邦项羽起义11“贤良对策治春秋,抑罢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这首诗中的场景最早开始于( )A秦始皇时期B汉高祖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12思想家王韬说“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

4、心而已。”下面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B秦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D汉武帝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13东汉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和寿命统计表(下表)反映了东汉后期皇帝和帝瑞帝安帝顺常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住年龄(岁)1011311281512149寿命(岁)27231303936341454A吸取秦亡教训,与民休养生息B诸侯王国叛乱,威胁中央集权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引起政治腐败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出现地方割据14与以下示意图中相关的史实是(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设立郡县,巩固中央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5下列关于纸及造纸术的

5、叙述,错误的是A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我国西汉时期B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C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数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播出去的D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16下图图示反映的是A张骞通西域B丝绸之路C班超出使西域D甘英出使大秦17如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带来的影响是A减少了战争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阻碍民族交融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18我国古代史上曾建立了一个政权,关键词司马炎、短暂统一、八王之乱。根据这三个提示语可判断,这个政权是( )A东汉B西晋C东晋D前秦19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战役,下列成语典故与其有关的是投鞭于江,足

6、断其流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破釜沉舟ABCD20下面是张燕同学制作的历史人物简介的知识卡片,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人物祖冲之B身份杰出科学家C生活时代南朝D主要成就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擅长绘画,代表作女史箴图二、综合题2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进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三三幅画像材料四“舜逼尧

7、,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杀)其君者也。”说难请回答(1)材料一咏叹的是哪个原始农耕遗址?其“普及”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2)试据材料二归纳华夏族形成的特点,并举一例加以说明。(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人物间首领位置的更替与哪项制度有关?(4)材料四对尧舜禹首领位置的更替持何看法?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对立的现象?22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材料二材料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中李白盛赞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2)依据材料二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创立的

8、政治制度的名称?(4)材料三是一幅与秦朝有关的想象图,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次事件爆发的时间地点是什么?(5)请写出这次事件的领导者以及口号? (6)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从秦帝国的兴亡史中,你得到哪些启发?23古代农业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粟、稻的种植,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 材料三 (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9、材料四 (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令荆州)跨南楚之畜,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根据材料一,列举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表现。(2)材料二中的文物反映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怎样的变化?(3)材料三表明了汉景帝怎样的观点?为此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举一例说明。(4)根据材料四,简述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原因。24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落后到开发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既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也

10、是政治中心,地位十分优越和显赫。同期的南方,经济一直远远落后于北方。虽然对于农业来说,南方拥有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等优越条件,但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人口稀少的局限,直至东汉末,江南地区还是一个林莽地带,土旷人稀,经济停滞在原始状态,有广大肥沃的土地未得到开发利用。摘编自区永圻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材料二 西晋末年起,北方战乱连绵,中原人民越淮渡江涌向江南。据估算,自永嘉至刘宋之际,南徙的编户齐民约有90万户。南迁的士族,在支持东晋、南朝政权时,为了“殖产兴利”到处“求田问舍”,大规模开垦土地。他们兴修水利多利用自然河道,以减少人工成本。随着旱地作物和铁犁牛耕的大量传入,不仅农业生

11、产水平提高,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以及制茶、漆器等手工业也都有显著发展。搞编自赵常兴、安鲁六朝移民与江南经济区的形成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原人民南迁的主要历史原因是什么?据材料指出,南迁士族对江南经济开发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解析A【详解】锤击、碰砧和砸击都是对石头进行打击制作,所以制造出来的是打制石器,故选A;综上所述可知BCD都与题意不符,排除。2A解析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就曾种植水稻,在图示A

12、的位置,故A符合题意;B位于黄河流域,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粟,故B不符合题意;C位于红山文化区,出图的主要是玉器,故C不符合题意;图示D是马坝人遗址和石峡文化遗址位于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2千米处的狮子岩,1958年,闻名中外的“马坝人”头盖骨在此被发现。“马坝人”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古人类,为12.9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它为完善我国原始人类发展的序列提供了相当重要的资料。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3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神话传说,其中,有有价值的信息,也有人为加工部分,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征,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4A解析A【详解】根据漫画中的内容结

13、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武王伐纣的史实。公元前1046年,以西周部落为主的联军在周武王的带领下起兵讨伐商王纣,双方在牧野大战,最终导致商王朝灭亡。所以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是导致商亡周立。故A符合题意;开创皇帝制度的是秦始皇,与材料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神权王权结合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确立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5A解析A【详解】根据材料“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可知,商朝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A项正确;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排除B项;距今I000

14、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活有四季之分,没有体现注重记录农业活动,排除D项。故选A项。6D解析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选D项;晋文公、楚庄王和秦穆公称霸中原都是在齐桓公之后,排除ABC项。故选D项。7C解析C【详解】依据题干“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大致意思是,下令百姓五

15、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视,实行连坐。不告发奸恶者处以腰斩,告发奸恶者给予和斩获敌人首级相同的赏赐,藏匿奸恶者给予和投降敌人相同的惩罚反映的商鞅变法实行法治,法律的严酷;“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意思是,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他人遗物,上中没有蟊贼强盗。反映了是社会比较稳定。故选项C符合题意;推行县制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但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奖励耕织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但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8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

16、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B项正确;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排除A项;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排除C项;韩非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B。9C解析C【详解】从分封制,到秦汉的郡县制,再到通过刺史加强监察,可得出这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表现,故C项正确;秦汉不是早期国家,排除A;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秦朝已经统一,排除D。10C解析C【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

17、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被称为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描述的就是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1D解析D【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中“抑罢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使儒家教育官方化。从此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8、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故D项符合题意;秦始皇时期实行“焚书坑儒”的文化措施,打压儒家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汉高祖时期和汉景帝时期,主要采取“黄老之学”而非儒家思想,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2C解析C【详解】“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反映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等获得民心,西汉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C项正确;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没有体现“得民心”,排除A项;秦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治

19、,没有体现“得民心”,排除B项;汉武帝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没有体现“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排除D项。故选C项。13C解析C【详解】根据材料中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项正确;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材料中无法体现东汉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与民休养

20、生息的政策,排除A项;东汉后期,农民起义,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材料中也无法体现诸侯王叛乱,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反映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出现地方割据,排除D项。故选C项。14C解析C【详解】从图片的时间轴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之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民族交融,C项正确;A项是春秋战国时期,B项是秦朝,D项是西汉,排除ABD项。故选C。15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在西汉前期就发明了纸,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数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播

21、出去的。因此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表述错误,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6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良马、葡萄、胡桃等从西域传入到中原”“丝织品、漆器等从中原传入到西域”,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丝绸之路西域和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故B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抵御匈奴,后开辟了丝绸之路,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命班超出使西域,给西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从西域带了当地的土特产。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东罗马帝国),这是古代中国人最远的一次西行探险。然而甘英一行到达波斯湾而未能继续

22、西行,望洋兴叹一番,只得失望而归。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7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开始南迁,为南方的发展带来的先进的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选项B符合题意;AC项表述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18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司马炎、结束分裂、八王之乱”可以判断出这个政权是西晋,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晋惠帝时期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

23、”,故选B;东汉是刘秀建立,A错误;东晋是司马睿建立,C错误;前秦是苻坚建立,D错误。19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383年,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前秦的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势强,宣称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但是因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的八公山上的草木,误认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前秦军在东晋军队渡河时后撤,结果自乱阵脚溃不成军。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和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了,因此昼夜不敢停歇,因此成语典故与其有关的是,D项符合题意;而破釜沉舟与秦末项羽有关

24、,排除。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20D解析D【详解】根据图片可知,这是祖冲之。他是南朝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女史箴图的作者是顾恺之,D项错误,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二、综合题21(1)半坡遗址;水稻。(2)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意思相近即可)。例如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的融合(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的融合)。(3)禅让制。(4)材料四认为尧舜禹之间首解析(1)半坡遗址;水稻。(2)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意思相近即可)。例如炎帝部落与

25、黄帝部落的融合(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的融合)。(3)禅让制。(4)材料四认为尧舜禹之间首领位置更替是通过威逼获得的。因年代久远,缺少必要的佐证,因此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至于历史真相如何,仍有待进一步考证。(答案开放,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依据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信息提示,结合课本所学,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有特色的是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图案,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有人面网纹、双鱼纹等;半坡原始居民开始农耕生活,主要粮食作物是粟。(2)依据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

26、,渐进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皇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3)依据材料三人物图帝尧、帝舜、夏禹。结合课本所学,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制”。(4)依据材料四“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杀)其君者也。”认为尧舜禹之间首

27、领位置更替是通过威逼获得的,这种说法课本上知识点禅让制不同,但是因年代久远,缺少必要的佐证,因此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至于历史真相如何,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22(1)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中央集权制度(4)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5)陈胜,吴广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解析(1)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中央集权制度(4)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5)陈胜,吴广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暴政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详解】(1)

2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准备,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赵等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2)措施由图中所示内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措施之一为统一文字,秦始皇为消除文字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另一个措施为统一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3)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4)由图所示情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为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元年(

29、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6)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从秦灭亡的原因这个角度来谈启发,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23(1)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粟、稻的种植;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

30、方面的发展。(2)出现铁器和牛耕。(3)以农为本;实行休养生息重农桑、兴水利、轻税费解析(1)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粟、稻的种植;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2)出现铁器和牛耕。(3)以农为本;实行休养生息重农桑、兴水利、轻税费。(4)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方战乱,北方大量农民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比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粟、稻的cl种植,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的信息可知,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表现是农业与农耕聚

31、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粟、稻的种植;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文物反映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的变化是出现铁器和牛耕。(3)依据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的信息可知,材料三表明了汉景帝以农为本的观点;为此他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实行休养生息重农桑、兴水利、轻税费。(4)根据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令荆州)跨南楚之畜,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

32、衣天下”的信息可知,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北方大量农民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比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4(1)原因远离政治中心、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广大地区尚未开发。(任意2点即可)(2)原因八王之乱、西晋灭亡,北方战乱。作用大规模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引进旱地作物和铁犁牛耕技术。(3)解析(1)原因远离政治中心、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广大地区尚未开发。(任意2点即可)(2)原因八王之乱、西晋灭亡,北方战乱。作用大规模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引进旱地作物和铁犁牛耕技术。(3)因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33、自然环境优越,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统治者重视经济开发,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任意3点即可)【详解】(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既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地位十分优越和显赫”“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人口稀少的局限有广大肥沃的土地未得到开发利用”。可将原因归纳为:远离政治中心;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广大地区尚未开发。(2)根据材料“西晋末年起,北方战乱连绵,中原人民越淮渡江涌向江南。”结合所学可知,八王之乱、西晋灭亡,北方战乱。根据材料“大规模开垦土地。他们兴修水利多利用自然河道,以减少人工成本。随着旱地作物和铁犁牛耕的大量传入,不仅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以及制茶、漆器等手工业也都有显著发展。”可以归纳南迁士族对江南经济开发起到的作用是大规模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引进旱地作物和铁犁牛耕技术。(3)根据材料“大规模开垦土地。他们兴修水利多利用自然河道,以减少人工成本。随着旱地作物和铁犁牛耕的大量传入,不仅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以及制茶、漆器等手工业也都有显著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因素有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环境优越,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统治者重视经济开发,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