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期末生物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886039 上传时间:2024-10-1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9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期末生物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期末生物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期末生物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 A.黑猩猩 B.大猩猩 C.森林古猿 D.北京猿人 2.下列是胎儿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的途径,其中正确的是( )。 A.胎儿→胎盘→脐带→母体 B.胎儿→脐带→胎盘→母体 C.脐带→胎盘→胎儿→母体 D.胎盘→脐带→胎儿→母体 3.一同学持续发烧近一周,不思饮食,体重明显下降.据此分析他体内有机物消耗量最大的是( )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4.将花生种子在白纸上挤压,可以看到纸上留下油迹,这说明花生中含有( ) A.蛋白质 B.糖类 C.维生素 D.脂肪 5.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消化系统由口腔、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B.胃只有贮存食物和磨碎食物的功能 C.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D.肝脏分泌的胆汁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6.以下是某小组有关淀粉酶实验的一些数据,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试管编号 加入物质 温度 加入试剂 现象 1 淀粉糊2mL+清水2mL 37℃ 碘液 变蓝 2 淀粉糊2mL+唾液2mI 0℃ 碘液 变蓝 3 淀粉糊2mL+唾液2mL 37℃ 碘液 不变蓝 4 淀粉糊2mL+唾液2mL 99℃ 碘液 变蓝 A.表中3号试管作为对照组 B.3号试管没有变蓝,是因为唾液中的酶将淀粉分解了 C.通过2、3、4三个试管的对照,说明唾液能够将淀粉分解 D.1号和2号试管的实验变量是温度 7.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胆汁不含有消化酶 B.淀粉在口腔内被分解成麦芽糖,属于化学性消化 C.一种消化酶只能消化一种或一类物质 D.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 8.呼吸道不具有的功能是( ) A.温暖进入肺的空气 B.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C.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D.湿润进入肺的空气 9.人体的呼吸是由呼吸肌的收缩或舒张从而带来肺内气压的变化,然后完成呼吸。图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 B.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C.图甲曲线cd段表示呼气,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D.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10.在餐厅就餐时,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食不言,寝不语",其中的原因是 A.影响唾液分泌 B.不利于声带的保护 C.容易咬到舌头 D.食物容易误入气管 11.尿从形成到排出体外,经过的器官依次是 A.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B.肾脏、膀胱、尿道、输尿管 C.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 D.膀胱、肾脏、输尿管、尿道 12.如图是人体内某结构血流示意图,其中①③表示血管,②表示相应的结构,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若②表示肾小球则③内流尿素较多的是 静脉血 B.若②表示肾小管,则③内葡萄糖含量会降低 C.若②表示小肠,则饭后③内营养物质含量会增加 D.若②表示肺,则①是肺动脉,流鲜红色的动脉血 13.如图为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是由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 B.①病变可能会导致血尿、蛋白尿 C.正常人②中的液体不含有葡萄糖 D.③外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便于营养物质的重吸收 14.人体的排泄途径概念图如下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指皮肤中的汗腺,汗液中含有尿素 B.②指肾脏,它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C.④指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D.⑤指输尿管,将尿液排出体外 15.近期我市电视台播报市中心血库O型血告急,许多市民纷纷到各血站无偿献血。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B.献血时,针刺入的血管是静脉 C.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D.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液成分输入病人体内。对于严重贫血者,可输入血液成分中的血浆。 16.下图为人体某一部位的血液循环示意图,c代表某器官处的毛细血管,请根据图分析下列问题,正确的是( ) A.a代表的一定是上、下腔静脉 B.如果c表示人体肺部的毛细血管,则b代表的血管是肺静脉 C.如果c代表大脑处的毛细血管,当血液流经c后氧气和养料增加 D.如果流经c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明显增加,则c处的器官是小肠 17.人体血液中起运输作用的是(  ) ①血浆 ②红细胞 ③白细胞 ④血小板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8.图是人体肺部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示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1和2分别是毛细血管和支气管分支末端 B.图中3是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C.图中4处氧气进入肺泡,二氧化碳进入血液 D.图中3是由2细小的分支末端膨大形成的 19.如图是心脏、血管的示意图,“→”表示血流方向,下列表达错误的是( ) A.甲为动脉血管 B.乙和丙都是静脉血管 C.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甲→乙→丁→丙 D.血液丁为毛细血管 20.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脑主要的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 B.脑干专门调节人体的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活动 C.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D.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 21.在整理“神经系统的组成”这一节的相关概念时,制作了如下概念图,其中对相关概念解读不正确的是() A.③和外面的鞘称为神经纤维 B.⑤具有呼吸、心跳、运动等多种神经中枢 C.①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②是①与人体其他细胞最明显的区别 22.如图是反射弧模式图,已知图中A为人体某块肌肉。请据图回答: 写出图中五个结构的名称. A.效应器;B._____;C._____;D.传入神经;E._____。 23.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图为人的缩手反射示意图,若用麻醉剂阻断图中的某一个位点,再刺激 A 时,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传导途径为:D→C→E→B→A B.若阻断位点 B 时,病人无感觉,有反应 C.若阻断位点 C 时,病人有感觉,无反应 D.若阻断位点 G,病人有感觉,有反应 24.如图是神经元的结构及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 B.图中共有2个神经元 C.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神经元的组成包括①②突起和③细胞体 25.如图是神经系统结构层次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是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B.②是神经组织,具有产生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C.④是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两部分组成 D.③是脑,是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 26.如图是眼球和耳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4的调节,在7上形成视觉 B.近视眼的形成是由于4过度变凸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C.结构9能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 D.结构10能够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7.正在认真学习的你,突然听到老师喊你的名字,听到老师的声音,需要以下结构参与,请你选出听觉形成的正确顺序(  ) ①听觉神经 ②听小骨 ③外耳道 ④大脑中的一定区域 ⑤内耳内的听觉感受器 ⑥鼓膜 A.⑥③②⑤①④ B.③⑥①②⑤④ C.③⑥②⑤①④ D.③①②⑥⑤④ 28.我国北方人主要靠摄入禾谷类食物,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葡萄糖后进入血液(如图),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作为能量的来源。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Ⅰ过程可在人体口腔中进行 B.胰岛素参与调节人体的血糖平衡 C.血糖最终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被利用 D.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29.如图所示为人体局部器官的示意图,能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含量平衡的器官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 B.资源和环境问题都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都是无法修复的 D.如果粮食问题解决了,人口增长就可以不受限制了 二、实验探究综合题 31.请根据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各部位被消化程度的曲线图回答. (1)图中表示淀粉消化过程的曲线是_____。口腔中,淀粉在唾液_____酶的作用下,部分被分解为麦芽糖。 (2)蛋白质在消化道的[C]_____开始被消化。 (3)图中D代表的消化器官是_____。 32.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呼吸,人体的呼吸是通过呼吸系统来完成的。下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呼吸系统是由[ ]_________和[ ]_________组成的,人体在进行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从大气中摄取所需的_________,排出所产生的___________,人体通过_________完成外界气体和肺内气体的交换。 (2)肺约有7亿个肺泡构成。每个肺泡的壁很___________,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外面包绕着___________。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___________。 (3)我们吃饭时不随意大声说笑,因为[ ]___________是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4)我们不要用口腔代替鼻进行呼吸,因为鼻腔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___________、温暖和湿润。 33.严重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呼吸机是有效疗法之一,通过使用呼吸机改善新冠肺炎患者血氧从而使患者获得生机。图甲为是呼吸系统模式图,图乙为呼吸机工作原理示意图,呼吸机的主要部分由中空纤维膜制成,图丙表示呼吸过程肺内气压变化,请分析回答: (1)新冠肺炎是由新冠病毒引起的,写出新冠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进入肺的途径:_____(用图甲中序号和箭头表示)。 (2)一般情况下,呼吸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变得温暖、湿润、清洁,下列结构与此作用有关的是_____(①骨和软骨②鼻毛和鼻黏膜③气管内粘膜④气管内腺细胞和黏液)。当外界空气受到严重污染时,还会有一部分有害物质进入体内,说明此结构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是_____的。 (3)俗语说“食不言,寝不语”,如果边吃饭边说笑,吞咽时_____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进入气管,就会引起剧烈咳嗽。 (4)图乙中血液流经人工肺后进入血液的气体①是_____,在血液中主要是通过_____运输的。 (5)正常人的肺有弹性,当肋间肌_____时,肺会回缩导致呼气,图丙中代表吸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的阶段是_____(填“Ⅰ”或“Ⅱ”),此时胸腔容积_____(填“扩大”或“缩小”)。 (6)人工肺模拟的是肺的_____的功能。 34.“守道路畅通,保一方平安”是交通警察的职责所在,根据下列图示分析交警执勤的行为,回答相关问题: (1)刘警官看到一辆行驶不稳的汽车由远而近驶来,主要是由于图甲中[ ]_____的曲度可以调节,在_____上形成物像,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青少年如果用眼不当,会造成近视,可以配戴______加以矫正。 (2)“请出示你的驾驶证,行驶证”,随着刘警官声音的响起,司机图乙中_______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___________形成听觉。 (3)刘警官要求司机对着酒精测试仪吹气,以检测是否酒驾或醉驾,此时司机的膈肌处于_______状态,胸廓上下径缩小,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______。(“增大”或“减小”) 35.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醉洒者驾驶不稳,神志不清,还可能会“闯红灯”,更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我国管理部门近几年不断地加大处罚力度,但有些人置若罔闻.仍抱着侥幸心理酒后驾车上路.请结合如图冋答下列问题: (1)我们会自觉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这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射活动?_____(填写简单反射/复杂反射).能够感受“红灯”刺激的是眼中的[_____]_____结构. (2)“醉酒”者常常表现出走路不稳的现象,这是由于酒精麻痹了图中的[_____]_____造成的. (3)下面是甲乙二人在“酒驾”交通事故中受伤情况: 甲:眼睛失明,医生检查其眼球正常,则受伤部位可能是图中的[_____]_____. 乙:医生用针刺其指尖,此人有感觉,但是没有缩手,则受伤部位可能是图中的[_____]_____.以下能正确表示他感觉痛的传导通路的是_____ A.A→B→C→D→E B.A→B→C→F→⑤ C.E→D→C→B→A D.E→D→C→F→⑤ (4)过量饮酒有害于神经系统的健康,酒后驾车还会出现交通事故,甚至丧命. 请你为机动车司机们写一条劝告语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分析】 现代类人猿也叫猿类,常见的有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等,是灵长目猩猩科和长臂猿科的统称。这些动物因与人类的亲缘关系较近,形态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所以统称类人猿。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 【详解】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故选C。 【点睛】 理解掌握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是解题的关键。 2.B 【分析】 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从母体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氧,而胎儿产生的废物也是经胎盘由母体排出体外的。 【详解】 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里融合为受精卵, 解析:B 【分析】 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从母体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氧,而胎儿产生的废物也是经胎盘由母体排出体外的。 【详解】 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里融合为受精卵,在由受精卵分裂发育成胚泡的过程中,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的卵黄;胚泡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内膜后,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胚胎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和脐带经母体排出体外的。胎儿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的途径,正确的是胎儿→脐带→胎盘→母体血液→体外。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胎儿的发育。 3.B 【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包括:脂肪、糖类、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其中能够供给人体能量的是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据此作答。 【详解】 糖类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主要能源,人体所需的能量70%都来自于糖类;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细胞的修复以及更新有重要作用;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一般储存在皮下备用;维生素、水、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 感冒发烧一般不思饮食,说明不能从食物中获得糖类来提供能量。只能启用体内储存的脂肪,因此,他体内有机物消耗最大的是脂肪,使体重明显下降。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4.D 【分析】 种子的成分如下图: , 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容易燃烧,而无机物是不含碳的,熔点高,不易燃烧。不同种子的成分有所差异。 5.C 【详解】 A.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肝门,A错误。 B.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主要是储存食物、软化和初步消化蛋白质,也能吸收少量的水和无机盐、酒精,B错误。 C.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C正确。 D.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够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进行物理性消化,D错误。 6.B 【分析】 题目是探究实验题,探究温度对唾液的消化作用有影响吗?变量是温度,据此答题。 【详解】 A.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故表中1号试管加入清水,放置于37℃环境中是对照组,其它是实验组,A错误。 B.3号试管放置于37℃环境中,温度适宜,唾液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了,故滴加碘液不变蓝,B正确。 C.2号试管温度太低,4号试管温度太高,唾液活性受到影响不消化淀粉,故通过2、3、4三个试管的对照,说明温度对唾液的消化作用有影响,C错误。 D.1号和2号试管有两个变量:温度和唾液,故不能形成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B。 7.C 【分析】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包括肝脏、唾液腺、胰腺,小腺体包括肠腺和胃腺。 【详解】 A.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只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A正确。 B.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属于化学性消化,B正确。 C.消化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一种消化酶只能对相应的物质起消化作用,对另外的物质没有消化作用,C错误。 D.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包括肝脏、唾液腺、胰腺,小腺体包括肠腺和胃腺,D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8.B 【分析】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入通道,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道的功能是能够清洁、湿润和温暖空气。 【详解】 呼吸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鼻腔能预热吸入的冷空气,鼻腔内的黏液还能杀灭一些细菌并能湿润吸入的空气,鼻毛和鼻腔内的黏液能阻挡和粘住吸入的灰尘和细菌,对吸入的空气起到过滤作用。因此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故选B。 【点睛】 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道对空气的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 9.B 【分析】 当人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 【详解】 A.图甲曲线ab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吸气,A错误。 B.图甲曲线ab段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吸气,人体吸气时,膈肌收缩,应处于图乙中的B位置,B正确。 C.图甲曲线cd段,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表示呼气,C错误。 D.图甲曲线de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吸气,人体吸气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D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吸气、呼吸时膈肌、胸廓的状态和肺内压的大小。 10.D 【分析】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人的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解答即可。 【详解】 人的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气管在前,食管在后,气体和食物各行其道,有条不紊,这就要归功于会厌软骨。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倘若吃饭时谈笑风生就会使会厌软骨来不及向后倾斜,不能及时将喉门盖住,导致食物“呛”入气管的事故发生。因此,俗话讲“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是有科学道理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组成。 11.A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尿的排出,首先明确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详解】 泌尿系统的结构图如下: 如图,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肾中形成的尿液,经 解析:A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尿的排出,首先明确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详解】 泌尿系统的结构图如下: 如图,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肾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所以,尿液排出体外的顺序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故选A。 【点睛】 尿的排出可结合着泌尿系统的组成图示掌握。 12.C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血液流经某器官后,血液成分的变化,根据与之相连的血管或血液成分的变化,判断器官名称。 【详解】 A.若②表示肾小球,①③分别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内流的都是动脉血,A错 解析:C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血液流经某器官后,血液成分的变化,根据与之相连的血管或血液成分的变化,判断器官名称。 【详解】 A.若②表示肾小球,①③分别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内流的都是动脉血,A错误。 B.若②表示肾小管,原尿中葡萄糖经肾小管重吸收,则③内葡萄糖含量会升高,B错误。 C.若②表示小肠,经过小肠后的血液含氧量减少,养料增多,C正确。 D.若②表示肺,①是肺动脉,流静脉血,③是肺静脉,丙内流动的血液是动脉血,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各器官的功能。 13.C 【分析】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图中①是肾小球,②是肾小囊,③是肾小管。 【详解】 AD、①是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其终端汇合成一 解析:C 【分析】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图中①是肾小球,②是肾小囊,③是肾小管。 【详解】 AD、①是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其终端汇合成一条出球小动脉,③是肾小管,外有包绕在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AD正确; B、若某人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可能是①肾小球发生病变,导致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使蛋白质和血细胞滤过到原尿中,而肾小管不能重吸收,因此血细胞、蛋白质随尿排出,导致血尿、蛋白尿。B正确; C、当血液入球小动脉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②肾小囊形成原尿,即②中液体的形成需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因此②肾小囊液体内含有葡萄糖,C错误; 故选C 【点睛】 尿液的形成、肾脏的结构功能等是考查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同学们应详细了解,重点掌握。 14.D 【分析】 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有三种途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 解析:D 【分析】 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有三种途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 【详解】 A.①指皮肤中的汗腺,汗腺分泌汗液,汗液中含有尿素,故A正确。 B.②指肾脏,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囊,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故B正确。 C.④指膀胱,暂时储存尿液。膀胱中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而在合适的地方进行排尿,故C正确。 D.⑤指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排泄的途径,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5.D 【详解】 试题分析:A、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ml不会影响身体健康,A正确; B、静脉血管一般都位于浅表部位,且压力小,容易止血,所以医生抽血时针刺入体表的静脉血管,B正确; C、大量输血时,必须实行同型输血原则,C正确; D、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内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缺铁或缺蛋白质易患贫血,严重贫血患者主要是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浓度过低,但总血量并不减少,所以输入浓缩的红细胞悬液即可,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输血的原则、意义及无偿献血的范围,容易题,属于理解层次。 16.D 【分析】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即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可见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据此解答。 【详解】 A.静脉是把身体各部分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即静脉→心脏,动脉是把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分的血管,所以A代表的一定是静脉,但不一定是上、下腔静脉,也可能是肺静脉,A错误。 B.血液流经C肺泡外毛细血管网时,肺泡中氧气浓度比血液中的氧气浓度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肺泡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静脉血就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根据血液流动方向(箭头)可知B代表的血管是肺动脉,A代表的血管是肺静脉,流经C后,血液发生的变化是静脉血变成动脉血,B错误。 C.血液流经组织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参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所以若如果C代表大脑处的毛细血管,当血液流经C后氧气和养料减少,C错误。 D.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小肠时,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变得含养料丰富,因此如果流经C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明显增加,这时C代表的器官是小肠,D正确。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 17.B 【分析】 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及各部分的功能,据此答题。 【详解】 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人体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红细胞具有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的作用,血小板具有促进止血和凝血的作用,白细胞具有保护和防御,吞噬病菌的作用。血液的成份如图: 可见血液中具有运输作用的是血浆和红细胞。 【点睛】 血液的成分可以借助于血液分层示意图进行掌握。 18.C 【分析】 观图可知:1表示毛细血管、2表示支气管分支末端、3表示肺泡、4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详解】 A.图示表示的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图中1和2分别是毛细血管和支气管分支末端,A正确。 B.图中3是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B正确。 C.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在人体肺泡处氧的浓度最高,因此当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C错误。 D. 肺中的支气管经多次反复分枝成无数细支气管,它们的末端膨大成囊,囊的四周有很多突出的小囊泡,即为肺泡。故图中3肺泡是由2支气管细小的分支末端膨大形成的,D正确。 故选C。 19.B 【分析】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甲是流出心脏的血管是动脉,乙是动脉血管,丙是静脉,丁是毛细血管。 【详解】 A.甲是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的血管,是动脉,A正确。 B.乙血管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丙血管由分支流向主干是静脉血管,且丙上有静脉瓣,B错误。 C.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因此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甲→乙→丁→丙,C正确。 D.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故丁为毛细血管,D正确。 故选B。 【点睛】 掌握血管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0.D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 解析:D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详解】 A.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A正确。 B.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B正确。 C.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C正确。 D.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D错误。 故选D。 21.B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 解析:B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集中出现的部位称为灰质。图中①神经元,②突起,③轴突,④脑,⑤脑干。 【详解】 A.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A正确。 B.⑤脑干是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的桥梁。脑干中有许多能够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将直接影响呼吸和心脏的活动甚至危及生命,大脑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错误。 C.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①神经元, C正确。 D.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具有凸起是与人体其他细胞最明显的区别,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神经系统的组成,平时只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的积累。 22.传出神经 神经中枢 感受器 【详解】 试题分析: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基本结构,包括A效应器,B、传出神经,C神经中枢,D传入神经,E感受器着五部分组成。神经冲动在反射弧的传递是:感 解析:传出神经 神经中枢 感受器 【详解】 试题分析: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基本结构,包括A效应器,B、传出神经,C神经中枢,D传入神经,E感受器着五部分组成。神经冲动在反射弧的传递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3.C 【分析】 观图可知: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传出神经,D效应器,E神经中枢,G传导纤维,H大脑皮层。 【详解】 A.缩手反射属于简单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缩手反射的传导途径是:A感受器→B传入神 解析:C 【分析】 观图可知: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传出神经,D效应器,E神经中枢,G传导纤维,H大脑皮层。 【详解】 A.缩手反射属于简单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缩手反射的传导途径是:A感受器→B传入神经→E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D效应器,A错误。 B.B表示传入神经上的一点,若阻断位点B,病人手不能动,也无感觉,B错误。 C.C表示传出神经上的一点,若阻断位点C,病人手不能动,但有感觉,C正确。 D.G表示由脊髓向上传导的神经上的一点,若阻断位点G,病人手能动,但没有感觉,D错误。 故选C。 24.D 【分析】 观图可知:①神经末梢、②轴突、③树突、④细胞体,解答即可。 【详解】 A.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由图可知,图中共有2个神经元,B正确。 C. 解析:D 【分析】 观图可知:①神经末梢、②轴突、③树突、④细胞体,解答即可。 【详解】 A.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由图可知,图中共有2个神经元,B正确。 C.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C正确。 D.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④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②轴突和③树突,D错误。 故选D。 25.C 【分析】 图中①是神经细胞,②是神经组织,③是脑,④是神经系统。 【详解】 A.①是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 B.②神经组织主要由 解析:C 【分析】 图中①是神经细胞,②是神经组织,③是脑,④是神经系统。 【详解】 A.①是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 B.②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B正确。 C.④是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C错误。 D.③是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大脑皮层里有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分,D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6.A 【分析】 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解析:A 【分析】 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图中1虹膜、2瞳孔、3角膜、4晶状体、5巩膜、6脉络膜、7视网膜。8鼓膜、10耳蜗、9半规管、11咽鼓管。 【详解】 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2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4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7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故A错误;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4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故B正确;结构9半规管能够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对维持人体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生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