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1社戏 鲁迅【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文体知识】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故事情节一般分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人物描写一般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4、环境描写可分:自然环境描写
2、和社会环境描写。【情节有详有略】1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5去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详写的是:3、4、5、6略写的是:1、2、7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课文内容解析】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2、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
3、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 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3、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
4、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4、看戏出发前遇到那些波折?最后是怎样解决的?“我”当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起去;怕外祖母担心。怎样解决:小伙伴们解决:八叔的大船回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双喜写了“包票”。心情: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作用:“我”的心情变化描写突出了要付出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
5、的乐趣作铺垫。写波折及被解决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品质,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5、找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有哪些,并体味其运用之妙。动词:拨、点、磕、架、换(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急切、愉快心情。6、在课文第11、12节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嗅觉(水草的清香、豆麦蕴藻之香)视觉(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横笛)想象(戏台、渔火)作用: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2、写出了小朋友行
6、船之快。3、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7、具体分析以下句子及其作用。写起伏的连山如兽脊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写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记了自己。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仅表现了小伙伴们友爱、能干的优秀品质,而且通过我的嗅觉、听觉、视觉、想象四方面对平桥村优美景色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美好的自然风光。8、“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不好看。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最怕看“老旦”,
7、并不停地唱着。(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9、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10、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童年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说明甜蜜的童年回忆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
8、向往之情。11、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通过对孩子们的语言、动作以及“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双喜:“偷豆”时征求阿发的意见和对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阿发:在地里“往的摸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12、如何看待孩子们偷豆的事?(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
9、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13、返航途中,再写夜景有什么作用?如: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未到时候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呼应前文,表现”我”对社戏欲罢不舍的依依情意。【人物形象分析】1、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怎样的孩子?(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聪明)(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船又大;迅哥儿向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果断)(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聪明、细心)(4)归航偷豆时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10、考虑事情周到)(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考虑事情周到)(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做事有始有终)(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反应灵敏)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2、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11、”(淳朴、好客)(3)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3、阿发:热情好客、淳朴无私、憨厚善良、天真活泼4、桂生:机灵勤快【总结】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2春酒 琦君一、初识课文:1、作者相关知识:琦君,现当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人。1949年赴台,曾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她从散文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出版了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代表作有橘子红了七月的哀伤
12、桂花雨琦君寄小读者等。她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2、词汇积累:标注字音:枸杞、橄榄、挑剔、如法炮制、门槛、过瘾、家醅、煨炖解释字义: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Co二、整体感知:、识春酒:1、什么是“春酒”、“会酒”、“八宝酒”?明确:春酒:古称冻醪。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
13、饮用的酒。(1、2段)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3段)会酒:是“我”家除春酒外的特别节目。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5段)2、伴着思乡曲我们朗读课文并思考如下问题: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故乡的哪几件事?主要记叙了事件中的哪些事情?又体现了怎样的情怀?、品春酒:含英咀华,探寻美点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她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细细品味
14、她的这杯“春酒”,思乡之情、怀母之心、童年之味纷纷涌上心头。请找出文中打动你的细节,品味细节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美点:以这样的形式回答:通过读细节,我品味到了一种美。答案预设:童心美、母性美、民风美、人情美。童心美的典例: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明确: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不请自到”让我感受到了乡人们相处的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蜜蜂似的”,形象
15、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明确: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3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我的小花猫
16、也是个酒仙呢!明确:写出了“我”的可爱和情趣。“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而感到不满足。“走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后的失望。“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4、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靠、点、舔”这些都是小孩子特有的动作,
17、寥寥几笔,一个活泼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跃起。“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舔一舔”说明她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她很过瘾。5、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明确:写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小时候,我那企盼的神态。“眼巴巴”写出了小女孩那种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期待和向往。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而在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谁呢?(她的母亲)母性美的典例1“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
18、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明确: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2“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明确:突出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3“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明确:“得意”是得到别人夸奖后一种甜蜜的神态,更能突出母亲的质朴和贤惠。4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明确:“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其实”这一副词十足地写出了母亲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
19、了。一个贤妻良母就真实地再现了出。【小结】:是呀,原爱可以如此豁达!母亲身上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女性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它承载了琦君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人情美的典例俗话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乡情是记忆中最醇厚、最温馨的怀念。1“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明确: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最好体现,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快乐,自己是非常高兴的。2“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
20、你吃十二碟。”明确:表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大方。3“席散时,会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4“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明确:醇厚的乡情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处处充满温馨充满融洽充满快乐的故乡。这正是琦君永远记忆中的故乡。思春酒:故乡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故乡的春酒,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故乡的春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道地家乡味)这些蕴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啊。光阴荏苒,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
21、乡味的春酒吗?明确: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四)拓展延伸:经典再现:从古到今,因为漂泊,因为远游,因为战争,因为心中的理想而远离故土的人,都会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思恋。因此思乡成了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作家们往往借用丰富的事物(即意象)表达对故乡无尽的情思。琦君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甜美的春酒中,除了酒,在思乡作品中常常借助哪些事物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明月、笛、乡音、秋风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日暮乡关何处是
22、?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精品赏读:台湾诗人余光中和琦君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年轻时离开大陆去了台湾,都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啊!一首乡愁道出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
23、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3安塞腰鼓 刘成章作者与背景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7部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世纪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刘成章先生,“中年变法”,放弃了原先所熟悉的诗歌、歌词等创作形式,找寻到散文这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其实,他的散文的生命内核还是激扬的浪漫,还是“信天游”的旋律。当他远离家乡到省城后,脑际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踏破岁
24、月、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面对20世纪80年代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他怎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呢?他怎能不为之而欢欣鼓舞呢?此情此景,转化成刘成章日日感悟的又在“那一瞬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语),即“安塞腰鼓”。他必须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安塞腰鼓渊流长,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击鼓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以秦国为最。以后各代多用于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到了宋代,多用于边关。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宁夏)的边界,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
25、,“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知识积累1朴实:淳朴诚实。2忘情: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3狂舞:纵情地跳舞。4闪射:闪耀,放出(光芒)。5火烈:像火一样热烈。6燥热:炎热。7恬(tin)静:安静。8飞溅:向四外溅。9亢(kng)奋:极度兴奋。亢,过度,极,很。10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吹、马叫的声音。11晦(hu)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12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13羁(j)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14蓦()然:突然,猛然。15冗(rng)杂:繁杂。16搏(b)击:奋力斗争和冲击。17烧灼(zhu):烧、烫,使受伤。18磅礴(pngb):(气势)盛大。19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
26、好到了极点。20奔突:横冲直撞;奔驰。21辐(f)射: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22翻飞:飞舞,飘扬。23戛(ji)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课文讲解理解主旨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赞美了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理清结构写作特色1多用短句 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2大量运用排比句式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
27、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3快速的节奏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快节奏
28、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把握重点 1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歌颂什么?“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
29、了的那么一股劲”句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谈谈你对“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该句的理解。“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这句突出了安塞腰鼓中体现出的激昂勃发的生命力:摆脱束缚、打破闭塞让生命充满激情的力量。3结合全文,试指出安塞腰鼓蓬勃了哪些想象。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大彻大悟!4
30、“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中“震撼”“烧灼”“威逼”,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不能。词义和力量的程度一个比一个深。5文中“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一句该怎么理解?这句话中表达了那些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消化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竟然勃发出如此激昂奋发、奇伟磅礴的生命力,实在令人钦佩和震撼。6“沉重而纷飞的思绪”指的主要是哪些思绪?痛苦与欢乐、生活的梦幻、摆脱与追求、生命与激情、力量7对文中“它使你从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句子如何理解?通过对后生们的动作描写,使你感受到生命和力量的密切关系
31、,生命因力量而再现其奇伟磅礴的气势。8文中“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一句使用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作者是写后生们的动作,突出了这力量,体现了生命力的奇伟磅礴。9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这种是侧面烘托的写法,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和观众融为了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撼力。10为什么每写完一个方面,作者就要写“好一个安塞腰鼓”?文章中有四次之多,不觉得重复吗?“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这种方法叫反复,它的作用是使语言
32、有了一种鼓的韵律,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文章中还多次运用反复,如:词语的反复:隆隆,隆隆,隆隆句子的反复:愈捶愈烈!愈捶愈烈!愈捶愈烈! 段与段的反复: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而且在反复咏叹之中常有变化,每次都有新意,层层递进,把情感步步推向高峰,更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拓展阅读安塞腰鼓赏析金梅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
33、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融,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和力量之泉的整
34、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
35、表现。(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厚夫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最早发表于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后被选入多家散文选本;1996年收入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羊想云彩(此散文集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目前,又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陕北高原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就是边关要地:秦始皇时期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筑长城,修直道,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
36、沈括等一代武将、文臣到陕北,领导过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而明朝时期九镇之一的“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了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务。可以这样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它置于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古代战争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地消失了。然而,这种于激情和力量中的仪式,却深深地根植于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陕北的乡间,腰鼓成为一种娱乐形式,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20世纪以,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央进驻延安13年,以及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延安精神”走向全国,“安塞腰鼓”
37、这种原纯民间的广场文化形式,也渐渐走进庙堂,进入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远不要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塞腰鼓”曾经如何在亚非拉走红;也不要说20世纪80年代初,“第五代导演”陈凯歌一炮打响的黄土地中“安塞腰鼓”是如何征服西欧观众的心灵;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我们国家许多次大型的国家庆典,均有“安塞腰鼓”出场。某种意义上,“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换句话说,“安塞腰鼓”是用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表现诗的内容。对于散文家刘成章说,他生于黄土地,长
38、于黄土地,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主要的是,他对高原生命有深刻的体认,他的骨子里有种高原地域特有的诗意的浪漫情怀,而成为陕北高原上的一位“歌手”,一位著名的浪漫诗人。20世纪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刘成章先生,“中年变法”,放弃了原先所熟悉的诗歌、歌词等创作形式,找寻到散文这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其实,他的散文的生命内核还是激扬的浪漫,还是“信天游”的旋律。当他远离家乡到省城后,脑际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踏破岁月、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面对20世纪80年代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他怎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呢?他怎能不为之而欢欣鼓舞呢?此情此
39、景,转化成刘成章日日感悟的又在“那一瞬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语),即“安塞腰鼓”。他必须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因此,安塞腰鼓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征: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五情发而为辞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直抒胸臆。这种挚爱既表现为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表现为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语词激昂,酣畅淋漓,如大河滔滔
40、,一泻千里。如,“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等等。作家把黄土高原的元气和魂魄,一下子攫得淋漓尽致!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文心雕龙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为了确保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
41、诗的方式加以强化。这篇散文的诗意美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在的意蕴美;另一方面是语词、句式乃至整体节奏上,均经过一番苦心孤诣的设计,使整个散文充满一种神奇的形式美。当然,这种设计宛若天成,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作家的丰富而生动的情感世界。一是文笔峭厉。为了表现激扬而飞动的“安塞腰鼓”,作家在语句上大胆地刀削斧砍,仅保留枝干,使其产生奇谲美的效果。你看,安塞腰鼓开头“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一句自成一段,兀立于天地之间,实令人为之感喟。像这样的语句,在这篇仅有千字的散文中比比皆是。二是语句铿锵。作家在散文中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直接使用了一连串短语。这样,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倾泻而出,
42、欲止不能。如,“一捶起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几字一顿,频频出击,使语势自然激越、昂奋。三是善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散文的气势和力量。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
43、生和排解”“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语句汪洋恣肆,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河山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四是作家通过具有音乐性的复叠咏叹,进一步加强散文中情感的传达。在安塞腰鼓中,作家有意识地在每个层次之末,单独设计“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咏叹句式,而且在反复咏叹之中常有变化,每段都有新意,层层递进,直把情感步步推向高峰,同时更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第三,
44、想像奇伟,意境雄浑。德国19世纪著名的美学家狄尔泰曾指出:“最高意义上的诗是在想像中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刘勰也曾说过:“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文心雕龙神思)刘成章“那唤起一系列想像的构想过程的力量,自心灵深处,自那被生活的欢乐、痛苦、情绪、激情、奋求振荡着的心灵底层”。(刘小枫诗化哲学)“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在刘成章的脑际孕育、旋转,仿佛地底突腾运行的火山岩浆,最后有最彻底、最尽兴的喷发。于是,灿烂的意象在瞬息之间纷翻飞舞,不绝的大河波涛汹涌,生命的畅想在历史和现实间遨游你看,刘成章在这样的场景上展开其想像的:无风之季,黄土高原上的一片高粱地里,兀立着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这是一个“于无声
45、处听惊雷”的背景!然而,当后生们的鼓槌擂起的时候,在作家的眼里,“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作家的脑际迅速集合真实生活体验的记忆,展开思维的翅膀,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于是便有了鼓点是“骤雨”、流苏是“旋风”、瞳仁是“火花”、风姿是“斗虎”的丰富联想。你再看,这“安塞腰鼓”,既“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刻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刻变得亢奋了”,也使作家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你再听,在作家的耳畔,“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声音,而这“隆隆”的声音,既仿佛“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索”,又仿佛“隆隆隆隆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作家在创造力的世界中“神与物游”,读者也跟随着心宇驰骋,思绪万千。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选自名作赏析2001年第5期)4庆祝旧历元旦林语堂一、预习:作家作品简介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