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考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40篇
1.★★★君子①志道②
孟子③曰:孔子登东山④而小鲁⑤,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⑥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选自(战国)孟轲《孟子》
〔注释〕
①君子:古指品德高尚的人。②志道:立志于大道。③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自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④东山:即蒙山。⑤鲁:古代诸侯小国鲁国。⑥科:沟坎。
〔文言知识〕
说“于”:“于”是介词,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补语。上文如“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解释为“看见过大海的人,很难再被水吸引。”“在圣人门下游学的人,很难再被其他的言论所动。”又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意为“庞涓死在这棵树的下面”。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登 ②小 ③为
④故 ⑤澜 ⑥明
⑦容光 ⑧盈 ⑨行
2、翻译: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2、★晋人伐刑①(xíng)
晋人伐刑,齐桓公将救之。鲍叔②曰:“太蚤。刑不亡,晋不敝;晋不敝,齐不重。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君不如晚救之以敝晋△,齐实利。待刑亡而复存之,其名实美。”桓公乃弗救。
选自(战国)韩非 《韩非子》
〔注释〕
①刑:指古代诸侯刑国。 ②鲍叔:即鲍叔牙。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信任的大臣。
〔文言知识〕
释“使动”: 使动用法一般翻译成“使……”、“让……”;如,上文中“敝晋”的意思为“使晋国衰败”。又如,朱熹的《熟读精思》中“正身体”意为“使身体端正”;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意为“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伐 ②蚤 ③亡
④敝 ⑤重 ⑥利
2、翻译:
① 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
② 待刑亡而复存之,其名实美。
3、鲍叔劝齐桓公晚救刑国的理由是(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3.★以身作则,心平气和
父兄有善行①,子弟学之或②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词也③。君子有过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无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人,不可稍形激切也。
选自(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注释〕
①善行:好的行为;恶行,指的是不好的行为。②或:语气词,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③无庸徒事言词也:不能仅仅是说空话。
〔文学常识〕
《围炉夜话》: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效和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肖 ②教 ③正
④率 ⑤形 ⑥激切
2、翻译:
君子有过行,小人嫉之不能容。
3、“以身作则”在文中的指的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告戒作父兄的要 。
4、文中告戒人们,君子与小人相处,一定要 (用文中的话回答),也就是要君子 。
4.★王维宁嗜(shì)酒
仪真①王维宁,善诗赋,草书②尤精绝。家资巨万,性豪侈,嗜酒,每日宴客,续至者常增数席。人或劝其后计,王曰:“丈夫在世当用财,岂△为财用!”及业尽,不能自存,犹好酒不已。人又劝其耕砚可以自给,曰:“吾学书岂△为口耶?”一日,无酒不能耐,出步江上,见落日射水粼粼,大喜曰:“此中有佳处,龙宫贝阙③,或可乐吾也。”遂跃入,死焉。
选自(明)曹臣 编《舌华录》
〔注释〕
①仪真:古地名。②草书:是书法艺术一种。草书与其他书体不同,笔画常化断为连,或似断实连,又多参差、错落、钩环盘绕,枯湿杂出。 ③龙宫贝阙: 龙宫的珍奇宫殿。
〔文言知识〕
说“岂”。在古文中表反问语气的副词,意思为“难道、怎么、哪里”;也表揣测、商量、询问的语气,意为“大概、也许、是否”。如,文中“岂为财用”、“ 岂为口耶”意为“怎么能被财富所驱使”、“难道是为了糊口吗”。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善 ②资 ③嗜 ④至
⑤或 ⑥及 ⑦已 ⑧步
⑨乐
2、翻译:
人又劝其耕砚可以自给。
3、本短文中王维宁的性格特点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
从他最后的结局,告诉我们 。
5.★★裴(péi)略自赞①
温彦博②为吏部侍郎△,有选人③裴略被放,乃自赞于彦博,称解白嘲④。彦博即令嘲厅前丛竹,略曰:“竹,冬月不肯凋,夏月不肯热,肚皮不能容国士,皮外何劳生枝节。”又令嘲屏墙,略曰:“高下八九尺,东西六七步,突兀当厅坐,几许遮贤路。”彦博曰:“此语似伤博。”略曰:“即扳公肋,何止伤膊!”博惭而与官。
选自(明)曹臣 编《舌华录》
〔注释〕
①自赞:自我推荐。②温彦博:人名。③选人:候补官员。④称解白嘲:声称自己善于嘲讽。
〔文学常识〕
“吏部侍郎”及其他。 古代官职的一种称呼,从隋代开始设六部代替九卿的职权,吏部是六部之一,是掌管官吏的考绩、任免、升降、调动的官员,各部的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部下设司,各司之长称郎中,副者称员外郎。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为 ②放 ③令 ④凋
⑤遮 ⑥惭 ⑦与
2、翻译:
①肚皮不能容国士,皮外何劳生枝节。
②即扳公肋,何止伤膊!
3、温彦博“惭而与”裴略官职的原因是
6.★白云山岳皆文章
观朱霞①,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得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华②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选自(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注释〕
①朱霞:美丽灿烂的彩霞。②黄华:飘香的菊花。
〔文学常识〕
一切景语皆情语。清末民国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人类与大自然是相通的,大自然给人以无尽的乐趣,也激起人们无限的情感。如上文所述:早晨的太阳光芒四射,人们从灿烂的朝霞中感受到青春的勃勃生机;天上的白云舒卷,又使人感受到奇妙云海的变幻莫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悟 ②明丽 ③灵奇 ④浩瀚
⑤皆 ⑥虚心 ⑦晚节 ⑧本性
2、翻译:
①观白云,悟其卷舒。
②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3、“俯仰间皆文章也”实指 ,本短文告诉我们
。
7.★★有度(dù)①(节选)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jīng)庄王②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méng)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选自(战国)韩非 《韩非子》
〔注释〕
①有度:指国家更有法度的意思。②荆庄王:即楚庄王
〔文学常识〕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表封建统治者掌握的最高权力。后来就用“社稷”代称国家。现有成语“宗庙社稷”,出自《周易·震》:“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奉 ②并 ③氓 ④启
⑤释 ⑥私 ⑦负 ⑧甚
2、翻译:
①国无常强,无常弱。
②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3、本文着重阐述了 的重要性,强调了 。
8.★说(shuì)林△上(节选)
管仲、隰(xí)朋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rǎng)寸而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战国)韩非 《韩非子》
〔注释〕
①管仲:春秋时齐国齐桓公的大臣,曾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隰(xí)朋:春秋时齐桓公的一位有德才的大臣。②孤竹:古代诸侯小国。
〔文学常识〕
说林: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之典型实例汇聚如林。《说林》所汇集共有七十一则实例,分上下两篇,内容都是就侯国内政外交方面而说服人家接受自己意见的例子。这是韩非为论述其问题准备的事实论据,多采用历史传说或寓言故事,是《韩非子》寓言的一部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从 ②反 ③迷惑 ④行
⑤居 ⑥阳 ⑦阴 ⑧壤 ⑨圣
2、翻译: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3、根据短文内容,请写出一个成语 ,其含义是: 。
9.★★知度①
明君者,非遍见万物也,明于人主之所执也。有术之主者,非一自行之也,知百官之要也。知百官之要,故事②省而国治也。明于人主之所执,故权专而奸止。奸止则说者不来,而情谕③矣;情者不饰,而事实见△矣。此谓之至治。
选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注释〕
①知度:要懂得做国君之道。此篇是尹文学派的学说。②故事:是两个词,故:所以;事:事情。③谕:使人知道。
〔文言知识〕
通假字。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意为聪明。上文“而事实见矣”中的“见”即为“现”,意为显露的意思。又,“无”可写成“亡”;“志”可写成“识”;“背”可写成“倍”;“弼”可写成“拂”;“何”可写成“曷”;“悦”可写成“说”;“叛”可写成“畔”,等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明 ②执 ③行 ④省
⑤治 ⑥说 ⑦饰 ⑧至
2、翻译:
明于人主之所执,故权专而奸止。
3、本短文告戒国君要 。
10.★★★至乐①(节选)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②无有哉?今奚(xī)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③也;所下者,贫贱大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声音;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选自(战国)庄周《庄子》
〔注释〕
①至乐:就是极大的快乐。“至乐”一文,主要是讨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与人生在世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生和死的问题。②活身者:存活身形的方法。③美服好色音声:华丽的服饰、绚丽的色彩、悦耳的声音。④贫贱大恶也:是贫穷、卑贱、夭折、恶名。
〔文言知识〕
说“奚”。 “奚”可作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意思是“什么、哪里或为什么”。 如,上文中“奚避奚处?”解释为“人们要回避什么又留意什么?”。又如,《商君书·外内》:“奚谓轻法?”意思为“为什么轻视法度呢?”除此之外,“奚”还可作名词用,一种解释为“奴役、奴仆”,另一种是指东胡种族名。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a、今奚为奚据 ( )b、其为形也亦愚哉( )
②就 ③去 ④乐 ⑤恶
⑥厚 ⑦下 ⑧苦 ⑨形
⑩愚
2、翻译:
①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
② 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3、读了上文,你认为庄子的至乐是 。
11.荀巨伯以德退敌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③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④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人,生卒不详。②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③败:毁弃。④班军:退兵,军队出征回来。
[文言知识]
释“贼”。“贼”一词多义,从感情色彩来看,均为贬义。它除了解释为“强盗”外,还可解释为“暗杀”(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残忍”(端王为人贼戾)、“敌人”(夷吾与召忽,吾贼也)等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值 ②语 ③去 ④一 ⑤义
2.翻译:
①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②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3.“一郡尽空”的意思是 ,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
12.颜氏家训
不屈二姓,夷、齐之节也①;何事非君,伊、箕之义也②。自春秋以来,家有奔亡,国有吞灭,君臣固无常分③矣。然而君子之交绝无恶声,一旦屈膝而事人,岂以存亡而改虑?陈孔章居袁裁书,则呼操为豺狼;在魏制檄,则目绍为蛇虺。在时君所命,不得自专④,然亦文人之巨患也,当务从容消息⑤之。
选自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
①二姓:指改朝换代中的前后两个王朝。因王朝更迭,多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姓氏之间。上文中的伯夷和叔齐为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两人争让王位,。纣王乱,二人奔周,周武王灭商后,两人以归顺周朝为耻,不食周粟,隐居到首阳山,后饿死山中。②伊:即伊尹。曾佐汤灭桀,封为宰相。汤死后,拥立汤的长孙太甲为商王,但太甲暴虐无道。伊把他放逐到桐宫,直到他改邪归正后,才迎回交还了政权。箕:商纣王的叔父。纣王暴虐,箕子进谏不听,又不愿彰君之恶而取悦于民,于是披发装疯为奴。后为周武王陈述了九条治国大法。
③分:名分,职位。 ④自专:自己作主 ⑤消息:斟酌
[文化常识]
话说“家”“国”。古代汉语中,“家”和“国”不能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国家”一词。奴隶社会中,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俗称“诸侯国”,而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事 ②固 ③绝 ④书 ⑤目
2.翻译:
①不屈二姓,夷、齐之节也
②君子之交绝无恶声
3.上文中的“陈孔章”是小说 《 》中的人物。他思想性格上的最大特点是 。
13.高帝求贤诏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②下③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④称⑤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⑥、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⑦病,勿遣。
选自 汉·班固 《汉书》
[注释]
①伯:通“霸”,诸侯的盟主。②昌:指御史大夫周昌 ③下:向下传达。④意:思想。⑤称:符合 ⑥行:行为,作为。 义:通“仪”,相貌。⑦癃(láng):驼背。
[文言知识]
释“士奚由进!”。文言文中,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经常会前置,如《岳阳楼记》中,“吾谁与归?”;又如《种树郭橐驼传》中,“故不我若也。”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士由奚进!”,即“贤士们从哪里去进仕做官呢!”。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特 ②尊显 ③诣 ④觉
2.翻译:
①皆待贤人而成名
②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
3.“必身劝”中的“身” 的意思是 ,它和成语 中的“身”同义。
14.蔡洪赴洛
蔡洪①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②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③,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④。昔武王伐纣,迁顽民⑤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选自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蔡洪:晋吴郡人。②幕府:官署衙门 ③仄陋:平民陋室 ④常处:固定的地方。⑤顽民:刁顽之民。
[文化常识]
话说“清谈与中古辩风”。先秦时代的名家与纵横家开启了中古士人辩论的先河。西晋时代,清谈之风已经大畅于士林,两晋时代纵横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清谈的言语功夫上,他们受名家影响,论辩极具逻辑性。能言善辩是清谈名士必须具备的一种修养和功夫。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异 ②盈 ③璧 ④邑
2.翻译:
①圣贤所出,何必常处
②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3.文中蔡洪先 ,随后又 ,再 。其咄咄逼人的声势,体现了纵横家的气派。
15.送杨寘序(节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①,细者为羽②。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③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④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选自 宋·欧阳修《送杨寘序》
[注释]
①宫:是最低音。②羽:是最高音。 ③雍雍:鸟和鸣声。 ④伯奇:周宣王大臣尹吉甫的儿子,为父亲所猜忌,投河自尽。
[文化常识]
话说“序”。 “序”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又称赠序,相当于临别赠言的文体。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等。此文便是欧阳修用来给即将远行福建省南平县的杨寘送行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为 ②至 ③作 ④道
2.翻译:
①夫琴之为技小矣
②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
3.文中运用 修辞,对琴声进行了生动的描摹,其中如“崩崖裂石,高山出 泉,风雨夜至”的是“ ”之声,而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③之相鸣”的是“ ”之声。
16.淳于髡使赵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①之赵请救兵,赍②金百斤,车马十驷③。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④,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⑤满篝,污邪⑥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选自 西汉·司马迁 《史记·滑稽列传》
[注释]
①淳于髡:复姓淳于。②赍(jī):以礼物送人 ③驷:驾同一车的四匹马。 ④禳田者:向天乞求丰收的人。⑤瓯窭:狭小的高地。 ⑥污邪:水洼地。
[文言知识]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当形容词后面跟上宾语时,它就被活用为了动词:意动和使动。意动表示对宾语的认识,可以用“以xx为xx”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可用“认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语译,如:“先生少之乎?”的意思是“先生认为少吗?”。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之 ②绝 ③益
2.翻译:
①笑岂有说乎?
②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3.淳于髡向齐威王讲述了一个故事,意在告诉他
。
17.一举而三役济
祥符①中,禁②火。时丁晋公③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④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选自 宋·沈括 《梦溪笔谈》
[注释]
①祥符:即大中祥符,宋真宗的年号(1008——1016)。 ②禁:古时皇帝住的地方为禁中。③丁晋公:名丁渭,北宋大臣。 ④决:疏通水道。
[文化常识]
话说“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著作。它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主 ②不日 ③毕 ④实 ⑤济
2.翻译:
①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
②一举而三役济
3.文中的三役具体指哪三役?
①
②
③
18.东窗事发
桧①之欲杀岳飞也,于东窗下与妻王氏谋之。王氏曰:“擒虎易,纵虎难!”
其意遂决。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桧归,无何而死。未几,子熺亦死。王氏设蘸②,方士伏章③,见熺荷铁枷,问:“太师何在?”熺曰:“在酆都④。”方士如其言而往,见桧与万俟卨⑤俱荷铁枷,倍受诸苦。桧曰:“可烦⑥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选自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
[注释]
①桧:秦桧。北宋末历任左思谏、御史中丞。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②蘸:祈祷神灵的祭礼,后专指道士、和尚为禳除灾祸所设的道场。 ③伏章:做道场的一种方式。即伏地呈表给上天。 ④酆都:迷信传说,指阴间。⑤万俟卨(mòqíxiè):宋朝尚书右仆射,与秦桧勾结共同陷害岳飞。 ⑥烦:烦劳。
[文化常识]
话说“东窗事发”。 原指在东窗下密谋陷害岳飞一事败露。后喻阴谋败露,或罪案遭揭发,将被惩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谋 ②决 ③无何 ④如
2.翻译:
①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
②可烦⑥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3.“擒虎易,纵虎难”与成语“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两个词,意思相同吗?
19.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①,并穷绮丽以饰舆②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③,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惆然自失。
选自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①争豪:比阔斗富。②舆:马车、轿子。 ③扶疏:大树的枝、干四处延伸的样子。
[文言知识]
话说“穷”。“穷”在现代汉语中常作形容词用,可在古代汉语中,却经常被用作动词,如《桃花源记》中,“欲穷其林”的“穷”是“走完、走尽”的意思。文中的“并穷绮丽以饰舆服”同样也作动词用,是“用尽”的意思。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许 ②示 ③讫 ④疾 ⑤悉
2.翻译:
①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②如恺许比,甚众。
3.“不足恨”一句正确的翻译是 。
(1)不值得痛恨。 (2)不值得遗憾。
(3)不足以痛恨。 (4)不足以遗憾。
20.南辕北辙
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
[借鉴与启示]
“南辕北辙”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驾 ②用 ③数
2.翻译:
①吾御者善。
②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3.“我欲之楚”和“此非楚之路也”中,两个“之”在语法上的区别是 。
21.卖蒜老叟①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②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③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④不肯告人姓氏。
选自 清袁枚《子不语正编》
注释:①叟:古代对老人的称呼。 ②寂然:安静的样子。 ③纵:放。
④卒:终,结束。
文学常识: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人。著有《小仓山文集》、《随园诗话》等。袁枚是性灵诗派的代表人物,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当时,和他的诗歌主张与风格相似的诗人还有郑燮、赵翼和黄景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精: ②至:
③绝: ④睨:
⑤良久: ⑥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