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0-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880921 上传时间:2024-10-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0-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0-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0-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课外文言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少同学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理一理课外文言文怎么考怎么答!先来两道题感受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答: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

2、之术乎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内修政教(整治、整顿)(2)终申子之身(去世)(3)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曾经)(4)申子有怨色(脸色或表情)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申不害者 马之千里者B.以干昭侯 皆以美于徐公C.我将奚听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申子乃辟舍请罪曰乃入见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答: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5.请简要说说文中的韩昭侯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答:知人善用;明法度;善于说理;坚持原则。(答出两点即可)6.简要谈谈你对文中“修功劳,视次第”的理解,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答:按照功

3、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这样做有助于维持君王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译文】申不害,是郑国的卑贱小臣,学习黄帝、老子和法家刑名的学说,用来向韩昭侯求取官职。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国相,(申不害)对内整治教化国家,对外应对诸侯,十五年的时间,直到申不害去世,国家治理得很好,军事力量很强盛。申不害曾经请求让他的堂兄做个官,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一脸不高兴。韩昭侯说:“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现在我是同意你的请求来破坏你制定的法度呢,还是施行你定的法度而拒绝你的请求呢?你曾经教导我要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现在你却有私人的请求,我该听取哪种意见呢?”申不害于是退避一段距离,请求(昭侯)治罪

4、说:“您真是我企望效力的贤明君主!”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庄宗大怒,命叱去斩之。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数之曰:“汝为县令,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奈何纵民稼穑,以供岁赋,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以待天子驰逐?汝罪当死,亟请行刑!”诸伶复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赦之。(节选自冯梦龙智囊语智部中牟令)【注释】伶人:乐工,即现在以演戏为业的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中牟令当马而谏(劝谏)(2)数之曰(数落)(3)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听说,知道)(4)以供岁赋(赋税)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5、(D) A.后唐庄宗猎于中牟 舜发于畎亩之中 B.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其真无马邪 C.汝为县令 山峦为晴雪所洗 D.以待天子驰逐以告先帝之灵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答:你为什么不让百姓忍饥挨饿,让田地荒芜。4.从庄宗最终赦免了县令可以看出,庄宗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答:庄宗是一个从谏如流、知错就改、宽宏大量、有气度的明君。5.伶人敬新磨通过什么样的说话方式使庄宗最终改变了主意?答:正话反说,旁敲侧击。【译文】后唐庄宗在中牟狩猎的时候,将百姓的田地践踏得面目全非,中牟县县令挡在庄宗马前劝谏。庄宗听后十分生气,让身边的随从将县令带出去斩首。有个叫敬新磨的乐

6、工立即带着其他乐工去追赶被押走的县令,然后将他带到庄宗的马前。数落县令说:“你身为本地的县令,难道不知道天子喜欢狩猎吗?为什么要纵容百姓辛勤耕种和收获,以便缴纳每年的赋税,你为什么不让百姓忍饥挨饿,让田地荒芜,好让天子能够尽情地驱马奔跑、追逐野兽呢?你真是罪该万死,皇上请您立即下令将他处死吧!”其他乐工也在一旁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起来,下令赦免了县令。以下六大考点涵盖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要考点:考点一:划分句子节奏 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调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7、(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麦(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考点二: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技巧1: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技巧2: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

8、,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技巧3: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技巧4:古今对照法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

9、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技巧5: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考点三: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1: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结构助词,译作“的”;助词,不译;动词,译作“去”“往”“到”等。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

10、理解和筛选。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技巧2: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技巧3: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考点四:句子翻译 1. 紧抓关键词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为:他们自己说他们

11、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译出大意计1分,“妻子”“绝境”解释各0.5分)2. 翻译特殊文言句式(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2)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 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

12、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句中“花之隐逸”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13、。例:“能谤讥于市朝。”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愿陛下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3)省略句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省略主语。如: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省略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省略宾语。如:人不知(之)而不愠。(论语) 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如: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14、。(口技) 省略介词。如: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峡)(4)固定句式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童趣) “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如: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塞翁失马) “何以”:相当于“凭借什么”。如:何以战?(曹刿论战)(5)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但意思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考点五:文意理解 1. 文意

15、理解(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

16、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在做答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总结概括,结合主要词句,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题干所问问题。2. 拓展延伸(1)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解释一般规律。如昆明中考有一年第12题要求“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有何作用。” 那么在文段中筛选提取有关两人的事迹信息,然后再“同中求异”。注意从表象入手,要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剖析材料,理清各自表达的深层意义,揭示个性特征。(2)鉴赏分析类。这类题目要求说出两文

17、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两篇文章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之处。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着重从文章本身出发去思考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议论评价型。解答此类题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能违背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考生在做答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要地阐述。(4)启示感悟型。此类题目的解答,要求考生既要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来谈。答题要求: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尊重原文,深入发掘。依据原文,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解剖分析。注意答题层次。启示感悟类题目,往往设计问题时都有“你得到什么启示”“你是如何看的”

18、“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因此在解答时,先回答“我得到什么启示”“我认为”等,再按顺序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彘:猪。(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B.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C.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D.母

19、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子之妻教育孩子的错误表现为_(不少于6个字),曾子教育孩子的态度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是_。 【答案】 (1)A(2)不讲信用,不守诚信;言而有信(或“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言传身教”“言行一致”“言行若一”) 【解析】【分析】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所以其停顿为: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故选A。 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

20、。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曾子之妻教育孩子的错误在于父母欺骗孩子,说话不算话。父母对孩子说话要算数,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守信的榜样;大而言之是处世为人要讲诚信的问题。 故答案为:A; 不讲信用,不守诚信 。 言而有信(或“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言传身教”“言行一致”“言行若一”)【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

21、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 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粥:稠粥。日昃:太阳偏西。(选自范仲淹苦学)(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范仲淹二岁而孤_日昃始食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幼而无父;才(2)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3

22、)勤奋好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句子意思,注意“始”这里是才的意思。(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或:有时; 辄:于是,就;沃: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3)结合范仲淹的动作和语言分析,从“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可以看出范仲淹勤奋好学;从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以看出范仲淹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故答案为:幼而无父;才 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勤奋好学,有远大的政治抱

23、负。【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24、节选自诗话总龟)【注】出自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_又欲作“推”字_(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 【答案】 (1)在;想要(2)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3)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

25、的含义。结合课内所学“于”翻译为“在”;“欲”翻译为“想要”。 (2)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引手:伸手;势:动作。 (3)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故答案为:在;想要 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

26、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出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分析。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

27、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

28、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选自韩非子)【注】越:越国。睫:眼睫毛。庄蹻(qi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1)下列与“臣之妻私臣”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B.属予作文以记之C.王之伐越,何也D.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翻译下列语句。 皆以美于徐公。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3)【甲】文中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_。【乙】文中楚庄王想要伐越的原因是:_。 (4)【甲】、【乙】两文都以_的说理方法进行劝谏。 (5)读完【甲】、【乙】两文,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 (1)D(2

29、)都认为(我)比徐公美。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3)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4)设喻(类比、比喻)(5)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 【解析】【分析】(1) “臣之妻私臣”中的“之” 意思是结构助词,的。A宾语前置的标志。B代词。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结构助词,的。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以:认为;于: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都认为(我)比徐公美。故:因此;见人:看清别人;自见:看清自己。故

30、此句可以翻译为: 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 (3)结合【甲】文内容分析,答题时要从进谏和纳谏两个方面分析,首先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让齐威王认识到王之蔽甚矣的现实,然后下令纳谏,采取的方法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样一年以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据此可知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乙】文楚庄王想要伐越的原因文中楚庄王和庄子说的非常清楚,就是: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 (4)结合两文的内容分析说理的方法,【甲】文邹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类比进行劝谏,【乙】文庄子

31、用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为喻,因此两文都用了设喻(类比、比喻)。 (5)结合两文内容进行分析,【甲】文中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虚心纳谏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乙】结尾的议论句就揭示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即: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从两文的劝谏方法分析,都采用了设喻(类比、比喻)的说理方法,这种方法既形象易懂,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采取直接劝谏的方法,可能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这启示我们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 故答案为:D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 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楚

32、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 设喻(类比、比喻) 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

33、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说理方法的能力。文章常见的说理方法有:举例说理;道理说理;比喻说理;对比说理。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这样的题属于开放式试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获得的启示,只要符

34、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附参考译文】 【乙】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就像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在境内作乱,官吏却不能禁止,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见识就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国的念头。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所以说:自己认清自己才叫作明智。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方山子传

35、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

36、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B.折节读书 折:改变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2)给句子划出停顿(限断三处): 余 既 耸 然 异 之 独 念 方 山 子 少 时 使 酒 好 剑 用 财 如 粪

37、 土。(3)翻译句子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 “隐”字 “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晚乃遁于光、黄间A.B.C.D.(5)有人说方山子传一文是苏轼被贬至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结合传记内容以及苏轼当时的处境阐明理由。 【答案】 (1)C(2)余 既 耸 然 异 之| 独 念 方 山 子 少 时 |使 酒 好 剑| 用 财 如

38、粪 土。(3)(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方山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4)B(5)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隐退以明志,苏轼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当方山子得知苏轼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不答”“笑”从无声到有声,从内心痛苦到庆幸自己远离官场,妻子奴婢“自得之意”实是苏轼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苏轼这篇传记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

39、象的折射。 【解析】【分析】(1)C. 矍然:惊讶睁眼相视貌。故选C。 (2)根据句意: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故句子划分为: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本题注意关键词:蔬食:吃素食。故:原因。两句都要补出主语方山子。 (4)B.是描述他的“侠”。故选B。 (5)考此题很难,围绕“自悲不遇”结合文中一两处内容分析即可。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方山子又与苏轼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得失,且“自谓一世豪士”,气宇轩昂,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报国利民的的英雄

40、,竟然落得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之中。朝政黑暗,世道不公,苏轼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两人同属“不遇”,所以苏轼文中通过这些实例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虽未直言,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且“园宅壮丽,与公侯等”。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完全摒弃了这些荣华富贵,捐弃功名利禄,决然远离尘嚣,遥迹山林,自愿过起艰苦的隐居生活,原因就是由于对北宋政权极度不满和丧失了信心。苏轼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为方山子抱不平,骨子里是在发泄对宋朝廷的愤怒,作者通篇无一字一句愤懑之语,可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苏轼对统治者的痛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

41、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故答案为:C 余 既 耸 然 异 之| 独 念 方 山 子 少 时 |使 酒 好 剑| 用 财 如 粪 土。 (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方山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B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隐退以明志,苏轼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当方山子得知苏轼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不答”“笑”从无声到有声,从内心痛苦到庆幸自己远离官场,妻子奴婢“自得之意”实是苏轼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苏轼

42、这篇传记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理解,仔细辨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断句,注意括号里的限制条件。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

43、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进行判断选择。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的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

44、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

45、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 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