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科版(2017)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测试卷(含答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新教科版)第三单元测试卷考试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卷面分:3分。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一、填空题。(每个词只能用一次,选错或者使用别的词不能得分,每空2分,共20分)1_常常是一些物品,如核桃夹等;_常常是一些方法,如夹、砸等。2杠杆、轮轴、斜面等是常见的_。3车轮在被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改进和发展。但不论怎样改进,它的基本结构没有发生变化。车轮属于_,是一种简单机械。4用有轮的手推车运送物品比用平板运送物品更_、灵活。5_是一种组合工具,锋利的刀刃和锥形的刀尖是_,刀刃和把手绕着中间的转轴转动,可
2、以看作_。6_是重要的印刷技术之一。7书本、电脑、_、广播等都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工具为劳动而生,使工作更轻松、方便。( )2木棍、轮子、砖块三种工具只可以用来取核桃仁。( )3用水果刀切开苹果,运用了斜面的原理。( )4利用斜面从低处往高处搬运物体比直接从低处往高处搬运物体要省力。( )5用小石头撬动大石头的过程中,杠杆起到了省力的作用。( )6解剖剪刀柄长,刀刃短,这样设计可以使使用者对刀刃的控制更加灵敏、精准,但不省力。( )7活字印刷包括检字、刷墨、拓印三个步骤。( )8滑轮不属于轮轴。( )9阅读书本可以快速地获取信息,但缺乏直观、文字理解有难度。视
3、频详细,直观生动,但往往看完一段视频比阅读一段图文所花的时间要多。( )10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与工具、技术的发展没有任何关系。(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如图所示的三种工具,主要用来开啤酒瓶盖的是( )。 A.葡萄酒开瓶器 B.起子 C.镊子2下列工具中,最适合取出完整核桃仁的是( )。 A.核桃夹 B.剪刀 C.羊角锤3如图,工人师傅用一块木板将货物搬上车,这里利用的简单机械是( )。A杠杆 B斜面 C轮轴4在做利用斜面搬运物体的模拟实验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体沿斜面由高处滑到低处时,不需要人用力,借助物体的重力即可B将物体沿斜面由低处拉到高处时,动作要快,用力不要求均
4、匀C实验中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将物体由低处搬运到高处时所用力的大小5下图中,大石头被撬得最远的是( )。 A B C6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发明了不同的杠杆。打捞网也是杠杆的一种,它的原理是( )。A增大力的作用效果B扩展力的作用范围C改变力的作用方向7下列设施或物品中,应用轮轴原理的是( )。 A.盘山公路 B.扳手 C.跷跷板8在用平板和手推车运送物品的测试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搬运的物品越重越好,这样才能凸显车轮省力的特点B沿曲线搬运时可选择运输一些液体,从而凸显车轮灵活、平稳的优势C用手推车搬运物品更省时、省力、灵活、平稳、便利9.当你发现自己组的实验结果和别的小组不同时,你会(
5、)。A改成其他组的结果 B坚持自己的观点 C思考原因,重新实验10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再到铅活字印刷的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印刷术的发展伴随着印刷工具的进步B印刷工具的发展促进了印刷技术的发展C活字印刷需要刻字、排版,十分麻烦,对人类社会进步并没有什么意义四、综合题。(共40分)1生活中的工具。(14分)(1)将下列物品或设施与对应的简单机械连起来。(5分)(2)如图是工人正拿着撬棍撬水泥板的情形,请指出图中标出的位置分别对应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中的哪一个。(3分)(3)分别指出下列工具的轮和轴。(4分)(4)下图所示的工具中,能用来剪下白纸中的图形的是( )。2投石机是古代战争
6、中的攻城利器。如图是一座人力投石机,主体是一根巨大的炮杆,长端用炮兜装载石块,短端系上炮索,当命令下达时,一队士兵同时拉动炮索使炮杆转动,将装在炮兜中的石块抛出。(9分)(1)由以上资料可知,投石机利用了_原理。(2)请在图中指明投石机的支点、阻力点和用力点。(3分)(3)投石机工作时,是绕着_转动的。改变投石机支点的位置或高度_(填“会”或“不会”)影响其作用效果。3工具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例如农村吃水变化三部曲:从“挑水”到“有水”再到“放心水”。(12分)(1)村民每天早上从家里出发,通过崎岖的山路,艰难地从山上把水挑到家里。如图
7、是一位村民挑水的场景。图中村民挑水用的扁担,可以看作是( )这种简单机械。A杠杆 B斜面 C轮轴图中村民走路的石阶,可以看作是( )这种简单机械。A杠杆 B斜面 C轮轴(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具与技术的革新,村民现在不用去山上挑水了。现在,自来水管通进每家每户,人们取水很方便。如图是村民家放水的情景,其中水龙头是_轮轴的变形,它由半径较大的_轮 和半径较小的_轴 组成。(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工具可以给生活带来便利B技术和工具都是不能改进的C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明新的工具,创造新的技术4科学小组的同学需要制作萝卜独轮车模型。(5分)(1)制作独轮车时需要通
8、过“书本”或“电脑”获取制作信息。请你给该小组的同学提建议,他们该如何选择,并说明理由。(2)独轮车模型的制作运用了多项工具和简单机械模型,请你各举两例说明。(3分)参考答案一、1.工具 技术 2.简单机械 3.轮轴 4.省力5.剪刀 斜面 杠杆 6.活字印刷 7.手机二.1.2.3. 4.5.6.7.8. 9. 10.三.1.B 2.A 3.B 4.B 5.C 6.B 7.B 8.A 9.C 10.C2.(1)杠杆 (3)支点 会3.( 1)A B (2)轮轴 轮 轴 ( 3 )B4.( 1)建议:可以选择电脑。理由:电脑里可以播放制作过程,更加详细。(此题言之有理即可,也可以选择书本,理由
9、:文字信息会更加清楚)( 2)运用的工具:剪刀、小刀。运用的简单机械模型:轮轴、杠杆。一、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选择题1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画面时,会看到排列有序的三色发光区域( )。 A.红、黄、蓝B.红、绿、黄C.红、绿、蓝【答案】 C 【解析】【解答】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故答案为:C。【分析】所有的光都是由这三原色复合而成。2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 A.大肠杆菌B.木耳C.酵母菌D.青霉【答案】 A 【解析】【解答】真菌通常又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大肠杆菌是细菌 。故答案为:A。【分析】真菌的形态多样,一般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酵母菌属于单细胞,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
10、菌都属于多细胞的真菌。3有关放大镜的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用一只手拿着放大镜靠近一只眼睛B.可同时移动你的头部和放大镜C.放大镜前方的物体可前后移动D.放大镜可帮助人们观察单细胞生物【答案】 D 【解析】【解答】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所以放大镜不能观察到单细胞生物 。故答案为:D。【分析】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
11、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4如图所示是用( )观察到的大肠杆菌。A.电子显微镜B.光学显微镜C.放大镜【答案】 A 【解析】【解答】大肠杆菌属于微生物,只能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光学显微镜能够看清细胞和微生物,但是大肠杆菌体型极小,需要利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分析】肉眼仅仅能看清昆虫等物体,放大镜能看清毫米长的物体,显微镜能够看到细胞和微生物。5下列方法中,观察到的图像放得最大的是( )。 A.移动放大镜与被观察物体之问的距离B.移动放大镜与观察者眼睛之间的距离C.调整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答案】 C 【解析】【解答】当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增大时,
12、放大倍数远远超过移动放大镜和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分析】当肉眼无法观察到时,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当放大镜无法观察到时,可以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6我们制作的简易显微镜的镜片( )。 A.两块都是凸透镜B.两块都是凹透镜C.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D.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平面镜【答案】 A 【解析】【解答】凸透镜有放大的功能,两块凸透镜叠加能够类似于显微镜的效果,【分析】显微镜能够看到细胞、微生物等,放大倍数大。7下面四幅图是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基本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A.B.C.D.【答案】 B 【解析】【解答】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步骤;1用手撕下洋葱表皮2擦拭载玻片3用刀片把洋葱切呈薄膜状4放在载
13、玻片进行观察。【分析】洋葱表皮细胞和人类口腔上皮细胞是较容易观察的两种细胞。8下列物体的内部,不存在细胞的是( )。 A.松树B.蝗虫C.花岗岩【答案】 C 【解析】【解答】松树是植物体,蝗虫是动物体,属于生物,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花岗岩属于石头,不属于生物。【分析】细胞构成生物,生物体有排泄、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9对于微生物的特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类繁多B.生长繁殖慢C.分布广泛【答案】 B 【解析】【解答】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快,在水中生长速度极快。微生物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分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分析】利用干草和池塘水可以快速收集微生物。10草履虫、变形虫等原生动物都是
14、由( )细胞组成。 A.一个B.多个C.无数个【答案】 A 【解析】【解答】草履虫、变形虫等都属于单细胞生物,也就是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分析】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也是最基本的结构单位。11下列生物形状像草鞋的是( )。 A.草履虫B.变形虫C.鼓藻【答案】 A 【解析】【解答】草履虫形状类似草鞋,变形虫形态不固定,变换形状来适应环境的需要。鼓藻是圆形状。【分析】微生物的形态多种多样,它们的形状一般都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发展。12微生物对人类是( )。 A.有害的B.有益的C.有的有害,有的有益【答案】 C 【解析】【解答】微生物对人类的作用有好有坏,比如利用酵母菌进行面团发酵。但是也有细菌
15、对人类生活产生危害,比如病毒生物。【分析】考察人类生活和生物活动的关系。微小生物对人类有好有坏。13下列是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水中微生物,其中是草履虫的是( )。 A.B.C.D.【答案】 A 【解析】【解答】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动物,雌雄同体。故答案为:A。【分析】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14存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下列显微镜中能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是( )显微镜编号1234目镜1010155物镜510540A.1B.2C.3D.4【答案】 A 【解析】【解答】1号、2
16、号、3号、4号放大倍数依次是50、100 、75 、200倍。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数目越少。所以选1号。故答案为:A。【分析】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总放大倍数。15观察草履虫时,常放一些脱脂棉纤维,目的是( )。 A.使草履虫运动缓慢,便于观察B.方便盖玻片的存放【答案】 A 【解析】【解答】草履虫生活在水中,靠体表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运动速度较快,用显微镜观察其结构时,不易看清。放少量棉花纤维,可以限制草履虫的活动范围,减慢它的运动速度,便于观察。故答案为:A。【分析】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16下列透明玻璃
17、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A.B.C.【答案】 C 【解析】【解答】具有一定的凸度的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放大镜的结构特点。17用放大镜观察到蟋蟀的耳朵长在( )。 A.蟋蟀的头上B.蟋蟀的脚上C.蟋蟀的胸部【答案】 B 【解析】【解答】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故答案为:B。【分析】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18下面全是晶体的一组是( )。 A.糖、碱、盐B.水晶、雪花、玻璃C.盐、味精、珍珠【答案】 A 【解析
18、】【解答】A、糖、碱、盐都是晶体,符合题意。B、水晶、雪花是晶体。玻璃是非晶体。不符合题意。C、盐、味精是晶体。珍珠是非晶体。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19我们在课堂上制作晶体的方法是( )。 A.搅拌B.过滤C.蒸发【答案】 C 【解析】【解答】可以降温结晶,也可以蒸发溶剂结晶。故答案为:C。【分析】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20把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按照先
19、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准备两个放大镜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问的距离A.B.C.【答案】 C 【解析】【解答】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准备两个放大镜;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问的距离;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故答案为:C。【分析】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构成的,放大倍数比较大的一种实验室器材。掌握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21关于放大镜及其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以放大镜和人的头部不动,前后移动物体,从而得到清晰的图像B.使用放大镜能观察到物体更多的细节,获得更多信息C.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就越大【答案】 C 【解析】【解
20、答】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故答案为:C。【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22下面选项不能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是( )。 A.昆虫的复眼B.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C.不同昆虫的触角不同D.洋葱的表皮细胞【答案】 D 【解析】【解答】A.昆虫的复眼可以利用放大镜来观察到,不符合题意; B.蟋蟀的“耳朵”可以利用放大镜观察到,不符合题意; C.昆虫的触角可以利用放大镜观察到,不符合题意; D.洋葱的表皮细胞体积微小,不能借助放大镜观察到,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显微镜比放大镜具有更高的放大倍数,可以观察到细胞结构
21、。23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培养微生物的是( )。 A.干草B.池塘里的水C.盐水D.鱼缸里的水【答案】 C 【解析】【解答】A.干草可以用来培养微生物,不符合题意; B.池塘里的水可以用来培养微生物,不符合题意; C.盐水不可以用来培养微生物,符合题意; D.鱼缸里的水可以用来培养微生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微生物适宜的生长环境。24把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 b准备两个放大镜c.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d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A.bdcaB.bacdC.bcdaD.abcd【答案】 A 【解析】【解答】
22、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步骤是:准备两个放大镜;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找到最清晰物像的距离;将此距离固定。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25要使玻片右上角的图像移到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应该是向( ) A.右上角B.右下角C.左上角【答案】 A 【解析】【解答】由于显微镜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所以要使玻片右上角的像移动到中央,应该将物体往右上角移动。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成像特点。26倍数大的放大镜,其视野( )。 A.大B.小C.一样【答案】 B 【解析】【解答】放大镜放大的倍数越大,放大镜中的视野就越小。
23、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具有中间厚两边薄的结构,具有放大物体的功能。27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时,应该选取( )做成玻片。 A.果肉B.洋葱根C.洋葱叶D.干枯的表皮【答案】 A 【解析】【解答】在观察洋葱细胞时,应该选择细胞数目较多的果肉,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利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时,应选择细胞数目较多、细胞饱满的结构或组织。这样才能便于我们观察研究。28把印有英文字母b的薄纸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图像是英文字母( )。 A.dB.bC.qD.p【答案】 D 【解析】【解答】显微镜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像,所以“b”经过显微镜得到
24、的是“p”,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29下图所示的是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不同昆虫的触角,其中是蝗虫的触角的是( )。 A.B.C.D.【答案】 A 【解析】【解答】蝗虫的触角具有细长的特点,如丝状,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蝗虫触角的外形特点。30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 )大小的微小物体。 A. 毫米B. 毫米C. 毫米【答案】 A 【解析】【解答】五分之一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是人的最高视力看
25、清楚的大小。 故答案为:A。 【分析】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二、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选择题31观察如图所示的地球结构模型剖面,地球的结构从里到外依次是( )。A地核、地幔、地壳B地幔、地核、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答案:A3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A24小时 B一个月 C一年答案:C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托勒密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B哥白尼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C科学探索需要不断寻找新证据,来排除或修正观点答案:C34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不同,这是因为(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答案
26、:B35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A太阳 B地球 C地球公转轨道答案:B36我们用塑料小球代表地球,用手电筒代表太阳来进行实验,探究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这种实验称为( )。A对比实验 B演示实验 C模拟实验答案:C37坐在转椅上,顺时针转动转椅,观察到周围的景物是( )运动的。A逆时针 B顺时针 C自北向南答案:A385月8日下午2时,状状的爸爸坐飞机前往美国纽约出差,飞行约12小时后到达目的地,此时美国机场显示的时间竟然还是5月8日下午2时。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地球在不停地自东向西自转B美国机场的时钟在12小时之前停止了工作C美国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
27、12小时答案:C39猫头鹰在夜晚活动,郁金香在白天开放,都是受( )的影响。A昼夜交替 B四季变化 C太阳热量答案:A40下列动物中不需要冬眠的是( )。A刺猬 B熊猫 C乌龟答案:B三、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选择题41撬棍在生活中的运用。(1)图中这个简单机械装置称为( )。 A.杠杆B.轮轴C.斜面(2)图中小明向下压撬棍的力( )木箱的重力 A.大于B.等于C.小于(3)如果将A点向8点靠近,那么撬起木箱时( )。 A.用力大小不变B.变得省力 c.变得费力(4)如果小明向下压撬棍50厘米,那么木箱向上抬起的距离( )。 A.小于50厘米B.等于50厘米C.大于50厘米【答案】 (1)A(2
28、)C(3)B(4)A 【解析】【解答】(1)根据杠杆的结构,我们得出图中这个简单机械装置称为杠杆;(2)由于撬棍属于省力杠杆,所以小明向下压撬棍的力小于木箱的重力;(3)如果将A点向8点靠近,那么撬起木箱时变得省力;(4)根据杠杆原理,如果小明向下压撬棍50厘米,那么木箱向上抬起的距离小于50厘米。【分析】根据杠杆的结构以及杠杆原理,可以解决本题。42选择题。 (1)下面几个斜面中,省力效果最好的是( )。 A.B.C.(2)( )没有应用斜面省力的原理。 A.盘山公路B.开瓶器C.螺母(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杠杆、轮轴、动滑轮、斜面都可以省力B.坡度为90。的斜面最省力C.沿
29、斜面提升重物一定是费力的【答案】 (1)C(2)B(3)A 【解析】【解答】斜面的坡度越大,重力沿着斜面向下的分子就越大,越容易省力。所以对于斜面,坡度越大,越省力。【分析】重点掌握坡度越大,越省力。43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因其形似汉字“金”字,故称“金字塔”。古代埃及、西亚和墨西哥等都有金字塔,以埃及的最著名。埃及金字塔共70余座。金宇塔是用石块砌成的,其中最重的石块达15吨,那么古埃及人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将这些巨石搬上去的呢?考古学家有很多种“学说”,其中一种认为古埃及人使用盘旋的斜坡帮助他们建造金字塔等建筑物。他们也用树干做成的滚轴来搬运这些大石块。古埃及人可能利用( )的原理把巨石
30、搬到高处来建造金字塔。A.轮轴省力B.滑轮省力C.斜面省力【答案】 C 【解析】【解答】斜面的坡度越大,重力沿着斜面向下的分子就越大,越费力。所以对于斜面,坡度越大,越费力。【分析】滑轮、斜面以及轮轴是三个不一样的概念,要注意用概念去理解生活的事物。44如图所示,小明和爸爸两个人玩跷跷板。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1)跷跷板可以看作一种( )。 A.杠杆B.斜面C.轮轴(2)如果把爸爸的位置看成是阻力点,那么小明的位置是( )。 A.支点B.用力点C.阻力点(3)现在跷跷板处于水平平衡状态,小明要想将跷跷板压下去,应该让( )。 A.爸爸离支点更近些B.小明离支点更近些C.爸爸离支点更远些(4)如
31、果爸爸的质量是小明的两倍,爸爸坐的位置离支点的距离是30厘米,小明坐的位置离支点的距离大于( )厘米时,才能把跷跷板压下去。 A.30B.60C.45(5)如图所示,用两根蜡烛和一个支架做成了一个 “跷跷板”,两根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重量减轻的速度相同,两分钟后,蜡烛的位置怎么变化?( )。 A.长蜡烛升高,短蜡烛下降B.短蜡烛升高,长蜡烛下降C.保持原位不动【答案】 (1)A(2)B(3)A(4)B(5)B 【解析】【解答】支点就是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点,在平衡杠杆中,动力臂*动力等于阻力*阻力臂,两者相等才可以平衡。如果爸爸是动力,则小明就是阻力。判断蜡烛如何运动时,可采取极值法,两边质量都为
32、0.1,则右边的力臂较大,短蜡烛的力臂与力的乘机较大,所以短蜡烛升高。【分析】在平衡杠杆的条件中,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45选择题。 (1)下列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B.C.(2)小杆秤的支点在( )。 A.杆秤提绳的位置B.秤盘的悬挂位置C.挂秤砣的位置(3)把杆秤提绳的位置向秤盘方向移动,秤的最大称重( )。 A.变小B.变大C.不变(4)如图所示,用开瓶器打开瓶盖的过程中,开瓶器的支点在( )。A.瓶盖边缘B.瓶盖凹陷处C.手与开瓶器接触的位置【答案】 (1)A(2)A(3)B(4)B 【解析】【解答】阻力臂大于动力臂,这个杠杆是费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这个杠杆是省力杠杆。
33、在杠杆的平衡条件中,阻力乘以阻力臂等于动力乘以动力臂。支点是硬棒绕着某一固定点旋转的位置。【分析】如果杠杆平衡,增大阻力,要减少阻力臂来维持杠杆平衡;增大动力,要减少动力臂来维持平衡。46【拓展题投石车】投石车是利用杠杆原理抛射石弹的大型人力远射兵器。我国在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投石车,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但宋代较隋唐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将投石车用于攻守城,还用于野战。古代西方投石车也是主要进攻手段之一,波斯人、希腊人都曾经大量地使用过它。最初的投石车结构很简单,主体是一根巨大的杠杆,长端用皮套或木筐装载石块,短端系上几十根绳索,当命令下达时,数十人同时拉动绳索,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块抛出。仔细观察图片,我们可以得知,图片中的投石车是( )。A.省力杠杆B.费力杠杆C.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答案】 B 【解析】【解答】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为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为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为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图中投石车阻力臂大于动力臂,是费力杠杆。【分析】能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关系47选择题。 (1)拧螺丝钉时,我们选用( )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