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深圳南山区前海中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871127 上传时间:2024-10-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7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南山区前海中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深圳南山区前海中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深圳南山区前海中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深圳南山区前海中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深圳南山区前海中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下图为我国一远古人类的头骨和描述,图片描述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2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下图的文物反映了当时( )A农业初兴B聚族而居C采集狩猎D贫富分化3上联壮志冲天华夏儿女;下联奋发图强 。如果要在这幅对联的下联中体现出华夏族的由来,下列内容最适合填在横线处的是( )A中华民族B尧舜禹启C炎黄子孙D六合九州4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个制度是A分封制B选举制C禅让制D世袭制51899年,北京的官员王懿荣因病在药店买药时,发现龙骨这味药上刻着符号。他认

2、为这是古文字这里的”古文字“是指( )A隶书B甲骨文C铭文D小篆6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弱肉强食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D适者生存7都江堰建成后,“旱水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说明都江堰A对周边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B可以有效预防地震等地质灾害C为巩固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D推动了四川地区的文化发展8下列哪一观点体现老子的思想主张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B“无为而治”C“民贵君轻”D“法治”9截至2019年7月6日,中国世界遗产已达55项,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

3、产最多的国家。下列对相应的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价值表述正确的是( )选项文化遗产历史价值A都江堰加强了南北地区的交流,是古代水利航运工程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B大运河集防洪、灌溉、水运于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C莫高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石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往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AABBCCDD10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区空院,上写有“楚河”“汉界”字样。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些人物有关A刘邦、项羽B陈胜、吴广C黄帝、蚩尤D项羽、蠃政11“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

4、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根据这一建议,汉武帝推行了A禅让制B分封制C削藩令D推恩令12“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下列是庐江某学校学生排演的“文景之治”课堂剧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农民李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政府奖励B县令张二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C景帝的殡妃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D文帝命人依照阿房宫修建豪华宫殿13纵观东汉一代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皇帝大都早殇,继位者必年

5、幼,母后必易临朝称制,外戚易专权这动摇了刘姓皇朝的根基,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开始动荡。这表明A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严峻C外戚专权动摇东汉统治根基D政治动荡导致农民起义爆发14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一场战役时,记下了以下几个重要地点“黎阳”“白马津”“延津”“乌巢”,他研究的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垓下之战D巨鹿之战15中医是人类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在防治疾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古代“医圣”的医学著作是()A伤寒杂病论 B唐本草C千金方 D本草纲目16根据“公元前60年”“中国汉代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范围包括今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6、”等信息判断,这是指A西汉张骞通西域B西域都护的设置C甘英出使大秦D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17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农业、手工业有长足的发展,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是指A西周春秋时期B秦汉时期C三国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18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一次人口大迁徙都伴随着浩劫与灾难。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形成于A西汉后期B西晋后期C东汉后期D东晋后期19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这些成语来历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牧野之战B城濮之战C淝水之战D巨鹿之战20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北方统一

7、B民族融合C中外交流D文化昌盛二、综合题21阅读材料,完成填空。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农作物根据图片,史前时期居民能够种植 。铸有武王伐纣铭文的青铜利簋(2)该文物反应了朝代建立的历史信息。 河南殷墟遗址出土的卜辞(3)卜辞上的文字刻写在。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的重要阶段。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古代最重的青铜器(4)该文物是。它的出土展示了朝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5)该文物反映了在农业上材质的工具和技术逐步推广。秦朝统一货币(6)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秦朝统一后的货币称为。 (7)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古代历史? 22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

8、富,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当时,各家学派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思想,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形成了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风气。(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材料二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材料三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

9、,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3)材料三是秦始皇采取的什么措施?材料四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4)材料四反映了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什么思想建议?对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他们的目的是什么?23某中学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走近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一组(思想学术组)中国古代所崇拜的对象,到后世,都合并起来,而被收容于道教之中。然所

10、谓道教,除了牵合道家之学之外,尚有一个元素,那便是神仙家。中国社会,迷信宗教,是不甚深的,此由(这是由于)孔教(儒家思想)盛行,我人之所祈求,都在人间而不在别一世界之故。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史(1)说出“道家之学”的创始人。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社会迷信宗教“不甚深”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第二组(科学技术组)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主要科技成就展蔡伦改进造纸术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祖冲之和圆周率 华佗和麻沸散(2)请你依据主题A帮助第二组归类,医学成就 农学成就 B据所学知识指出祖冲之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第三组(文学艺术组)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贾思勰(A),他的代表作品

11、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开凿许多石窟。山西大同(B)的龙门石窟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石窟。东晋的祖冲之(C)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3)上面第三组的总结有ABC(如图所示,字母前下划线部分为错误的人名或地名)三处错误,请你帮他们改正。A 、B 、C 24“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历史上的变法和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某同学搜集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见上表),请根据所学知识将上表中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区别开来,将上表内措

12、施的序号填写在下表相应位置。(2)请选择上表中关于商鞅变法内容的两项措施,谈谈改革措施的具体作用。材料二 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各种看法。观点一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观点二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3)依据材料二说明关于魏孝文帝改革的两个观点有什么不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的颧骨高突。平均脑量均为1043 毫升。身材粗短,男性平均身高为162厘米,女性平均身高为152厘米,其面部较现代人稍短,而向前伸出,前额低平,鼻子宽扁,眼眶上缘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嘴部前伸,牙齿粗大,上下颚骨向前突出,没有下颏。故B符合题意;元谋人 体貌特征:从化du石产地出土的两个牙齿得知,此为同一个体的上中门齿,石化程度很深,并陈显浅灰白色,其形体粗壮硕大,磨蚀程度不高,切缘刚露出齿质,可能属于青年男性个体,这两颗牙齿

14、的特征是齿冠基部肿厚,底结节发达,呈圆丘状突起,有发达的指状突,舌面有铲形舌窝。故A不符合题意;山顶洞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是晚期智人的主要代表。这时,猿人的各方面特征已经基本上接近于现代人。山顶洞人的体质比北京人已经有很大进步,头骨的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颏突出,脑量已经达到1300-1500毫升,体胳特征和现代人极为相似。故C不符合题意;半坡人的体貌特征是长脸、高鼻梁、宽额、眼睛并不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A解析A【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据此分析可知题

15、干文物反映的是农业初兴。A项正确;河姆渡居民时期过着定居生活,图片没有体现聚族而居,排除B项;河姆渡居民时期会种植农作物,图片没有涉及采集狩猎,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农具,没有体现贫富分化,排除D项。故选A项。3C解析C【详解】根据题干“这幅对联的下联中体现出华夏族的由来”结合所学知识,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C正确;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华夏儿女与中华民族不对等,排除A;尧舜禹是部落联盟首领,启是夏朝的第二个国王,不能对应华夏儿女,排除B;六合九州泛指天下和宇宙

16、,不能与华夏儿女形成对仗关系,排除D。故选C。4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这一政策被称为分封制,故A项符合题意;选举制与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没有直接联系,故B不符合题意;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题干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5B解析B

17、【详解】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清朝末年,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田地里挖到的兽骨和龟甲,卖给药店,这些兽骨和龟甲被称为“龙骨”,是一种中药。19世纪末,著名学者王懿荣在买回来的药材里,发现了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符号,他断定这是中国失传已久的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6C解析C【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可以看出国家数量逐渐变少,表明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国家逐渐走向统一,故C正确;ABD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概

18、括和说明,不是历史发展趋势,故错误。综上故选C。7A解析A【详解】根据材料“水旱”、“无荒年”,可判断与农业生产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江水奔腾而下,但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了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故选项A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都江堰可以有效预防地震等地质灾害,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都江堰为巩固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都江堰推动了四川地区的文化发展,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8B解析B【详解】老子是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有

19、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主张“无为而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孔子的主张,“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法治”是韩非子的主张。故答案选B,排除ACD三项。9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城是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故D正确;战国时期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是集防洪、灌溉、水运于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故A错误;隋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促进南粮北运,尤其是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故B错误;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 莫高

20、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不是道教,故C错误。综上答案D。10A解析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为争夺天下发生战争,史称楚汉战争。很长一段时期内,双方互有胜负,谁都无法灭掉谁,于是在公元前203年,双方讲和,以鸿沟为界划分土地,以西归汉,以东归楚,这就是象棋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来源。故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11D解析D【详解】根据题干“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反映了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其历史原因在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再根据题干“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

21、而稍弱矣”可知在后来的实施过程中发展为“推恩令”,故D正确;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与题干无关,故A错误;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错误;汉景帝在位期间,晁错向景帝提出削藩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错误;故选D。12D解析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文景之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命人依照阿房宫修建豪华宫殿,与秦始皇相关,秦朝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骊山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可知“文帝命人依照阿房宫修建豪华宫殿”,与“文景之治”的史实不符。选项D符合题意;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

22、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选项ABC与“文景之治”的史实相符,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D。13C解析C【详解】根据题干“即皇帝大都早殇,继位者必年幼,母后必易临朝称制,外戚易专权这动摇了刘姓皇朝的根基”说明东汉中期,皇帝早死,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外戚专权动摇了东汉统治的根基,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政治动荡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内容,排除ABD。故选C。14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

23、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官渡之战中涉及的地名与材料信息进行匹配。15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书中,收录了300对个药方,到现在仍被人们所借鉴,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所以A项符合题意;唐本草是唐高宗时期修订编写的,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B项不符

24、合题意;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被称为药王,C项不符合题意;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翻译为多国文字,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6B解析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范围包括今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故选B。17D解析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属于它的表现。东晋南朝时,

25、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_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故D符合题意;西周春秋时期江南还未得到充分的开发,故A不符合题意;秦汉时期,江南地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故B不符合题意;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程度还是有限的,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18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西晋末年,匈奴等乘八王之乱起兵,西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B正确

26、,ACD错误。综上故选B。19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淝水之战时期,苻坚以“投鞭断流”表明其军队强大;苻坚望东晋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是晋兵,胆战心惊,最后溃败,一路上“风声鹤唳”,故C符合题意;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 。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

27、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0B解析B【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各民族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和谐,民族融合。因此据“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在题干信息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

28、选B。二、综合题21(1)水稻(2)周或西周(3)龟甲或兽骨、 形成与发展 (4)司母戊鼎、商 (5)铁制、牛耕(6)圆形方孔半两钱 (7)考古发现 、释读文字(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距解析(1)水稻(2)周或西周(3)龟甲或兽骨、 形成与发展 (4)司母戊鼎、商 (5)铁制、牛耕(6)圆形方孔半两钱 (7)考古发现 、释读文字(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地处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2)依据图片信息铸有武王伐纣铭文的青铜利簋可知,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3)依

29、据所学可知,清末发现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主要记载商朝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4)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古代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它的出土展示了商朝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5)依据所学可知,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该文物反映了铁制、牛耕在农业上材质的工具和技术逐步推广。(6)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的货币称为圆形方孔半两钱; (7)依据所学可知,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现 、释读文字了解古代历史。22(1)百家争鸣(2)孔子;仁和礼(3)焚书坑儒(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5)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统治。【详解】(1解析(1)百

30、家争鸣(2)孔子;仁和礼(3)焚书坑儒(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5)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统治。【详解】(1)局面根据材料中的“当时,各家学派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思想,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形成了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风气”,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根据材料中的“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人物为孔子,其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3)措施根据材料中的“,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

31、律销毁”,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5)目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对儒家思想持反对的态度,而汉武帝持推崇的态度,但都是统治者在治国中的具体措施,其目的都是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统治。23(1)老子。儒家思想盛行,注重现世。(2)A医学成就;农学成就;B祖冲之创制大明历。(3)A;将贾思勰改为王羲之;B将山西大同改为河南洛阳;C将祖冲之改为顾恺之。【详解】解析(1)老子。儒家思想盛行,注重现世。(2)

32、A医学成就;农学成就;B祖冲之创制大明历。(3)A;将贾思勰改为王羲之;B将山西大同改为河南洛阳;C将祖冲之改为顾恺之。【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道家治学”的创始人是老子。根据“此由(这是由于)孔教(儒家思想)盛行,我人之所祈求,都在人间而不在别一世界之故”可知中国社会迷信宗教“不甚深”的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盛行,注重现世。(2)结合所学内容和所学可知,A医学成就包括;农学成就包括;B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是创制大明历。(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作品,所以应该将贾思勰改为王羲之;将山西大同改为河南洛阳;将祖冲之改

33、为顾恺之。24(1)(2)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军战斗力。奖励耕织,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3)不同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解析(1)(2)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军战斗力。奖励耕织,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3)不同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影响魏孝文帝的改革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详解】(1)根

34、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为确立封建统治,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内容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所以属于商鞅变法的措施的有。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后,实行改革,要求鲜卑人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等,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所以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的有。(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激发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提高了秦军战斗力。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35、免除徭役,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设立县制,由国君任命官吏治理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加强了君主的权力。(3)根据观点一“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可知,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根据观点二“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可知,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魏孝文帝的改革的积极影响有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