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备战高一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870525 上传时间:2024-10-16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22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一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备战高一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备战高一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备战高一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备战高一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备战高一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 , 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 , 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 , 不堪带减腰围。【注】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兴元,汉中。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

2、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B.“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C.本篇语言颇为精练

3、,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D.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 (1)D(2)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

4、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解析】【分析】(1)D项,“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错。“君思我,同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一句,从白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故选D。(2)上阙开篇点题,首句词人提到“汉中”,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他

5、满怀报国之志,渴望光复故土。接着“想剑指三秦”三句,词人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然后词人笔锋一转,由“追亡事,今不见”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最后抒情:“胡尘未断”和“塞马空肥”,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写起,表达词人心中对友人不舍的离愁。“更草草离筵”三句,以“更”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充分揭示出别离

6、时的愁苦心境。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于是“安得车轮四角”,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留别苦情;“不堪带减腰围”,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别后相思。综上分析,本篇结构颇为紧凑,可以这样回答本题: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回首处”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故答案为:D;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

7、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点评】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

8、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此类题解答,第一步:点明结构技巧的类型名称。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这首词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

9、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闹嘈杂,让诗人感到无比惊讶。B.“寒光”“积雪”写出边地条件之艰苦,高悬的旗帜又显示出肃穆庄重。C.颈联两句,前句写进攻的态势,后句说防守的形势:前句写人事,后句析地形。D.本诗从军事落笔,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2)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0、A解析: (1)A(2)手法:用典,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请缨”这两个典故。作用: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昂扬意气的赞颂与仰慕抒发了诗人希望能够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解析】【分析】(1)A项,“喧闹嘈杂,让诗人感到无比惊讶”错误。“喧喧”形容吹笳击鼓声,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不是“喧闹嘈杂”的意思。“惊”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惊讶”,这里应该是“震撼”的意思。故选A。(2)这两句用典比较明显,而且“班超投笔从戎”,叙述班超的远大志向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出使外国立功,以封侯晋爵;“终军请缨”,以此典表示立志报国,请命出征或出使。这两个典故在语文教材滕王阁序中均出现过,学生应该比较熟悉。

11、分析作用要结合全诗,实际上就是分析全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故答案为:A; 手法:用典,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请缨”这两个典故。作用: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昂扬意气的赞颂与仰慕抒发了诗人希望能够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

12、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渔翁柳宗

13、元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释】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C.日出之后,“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2)下面诗句与“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心境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

14、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B.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孟浩然万山潭作)C.渔翁持鱼扣舷卖,焖炯绿瞳双脸丹。(陆游渔浦)D.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3)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渔翁形象?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诗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C解析: (1)C(2)C(3)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打破了山水的宁静”错误,这里是以动写静的手法;“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也是错误的,原诗没有体现这种

15、感情变化,表现的依然是诗人内心的孤寂。故选C。 (2)“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A项,“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B项,写诗人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坐”字一字,更显安闲。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诗中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融入闲淡之中。C项,结合“持鱼扣舷卖”“焖炯”“绿瞳”“双脸丹”等

16、分析,主要写渔翁的辛苦的生活及外貌描写,突出渔翁的艰辛。D项,“钓罢归来不系船”,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江村月落正堪眠”,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突出人物的悠闲。故选C。 (3)此题首先根据诗句“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分析,描写渔翁打水生火的日常生活,写出诗人“自由闲适”的形象。借渔翁自况,表现了诗人志趣的高洁。“欸乃一声山水绿”,通过视觉听觉写出了青山绿水之可爱,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境界,巧妙表现出诗人寄情山水、超凡脱俗的特点。最后两句,“回望天际”见白云

17、相逐,表现了诗人孤高而又略带孤寂的感情。再结合注释“本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和诗句“岩上无心云相逐”分析,表达诗人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C;C; 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文的理解的能力。本题将诗文放在句子中考查诗文合不合心境

18、,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弄清诗文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具体分析所引用诗文合不合心境。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京口(唐)陆龟蒙江边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可怜宋帝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19、。(注)宋帝,指南朝宋武帝刘裕,发迹于京口。(1)颈联采用_手法写古渡口_的特点。 (2)“苍翠无烟草自生”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句话。 解析: (1)对比;冷清(2)“自”字。这一句运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手法;以野草兀自茂盛生长来反衬 古渡口的空寂荒凉,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兴衰朝代更迭的深切惋惜和无奈之情。 【解析】【分析】(1)颈联“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中,“昔”与“今”、“千骑”“一翁”古今对比,突出了渡口现今的冷清、萧条。 (2) “草自生”以野草兀自茂盛生长来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颈联“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中,“昔”与“今”、“千骑”“一翁”古今

20、对比,也突出了渡口现今的冷清、萧条,全诗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兴衰朝代更迭的深切惋惜和无奈之情。 故答案为:对比 冷清 “自”字。这一句运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手法;以野草兀自茂盛生长来反衬 古渡口的空寂荒凉,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兴衰朝代更迭的深切惋惜和无奈之情。【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

21、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刘禹锡空斋寂寂不生尘,药物方书绕病身。纤草数茎胜静地,幽禽忽至似佳宾。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1) 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 (1)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2)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解析】【分析】(1)这两句明显写

22、景,可以从描写手法(动静的角度)、结构(照应上文)来分析。前句“纤草数茎胜静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后句“幽禽忽至”,突然飞来几只幽禽,以鸟的飞来衬托幽静的环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景都与情相关,这里的环境的幽静与题目的“独坐”联系起来,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在结构上此句的“静”与上文“空斋寂寂”形成照应。 (2)尾联“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中“莫教风景属他人”,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同向洛阳闲度日”中“闲度日”说明作者没有得到重用,身处困境,但他依然劝诫朋友“莫教风景属他人”,这里其实也是自我劝慰,体现了他的豁达乐观;“闲度日”,每天只能无所事事,聊以度日,也暗

23、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故答案为: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 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24、完成下面小题。 汉水伤稼(唐)许浑西北楼开四望通,残霞成绮月悬弓。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廒空。才微分薄忧何益,却欲回心学钓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残霞成绮月悬弓”一句将霞比罗绮,月比弯弓,呈现的是一幅美丽的薄暮画面。B.三四句写夜间秋风大作,水灾骤至,“浮天水”三字写出了江村顿成泽国的境况。C.第五,六两句描述的内容,与李绅悯农展示的境况基本相同,情感也很相近。D.全诗从登楼四望落笔,由所见写至所思,情感起伏跌宕,委婉曲折,却脉络清晰。(2)请结合颈联和尾联简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C解析: (1)C(2)颈联两句写灾

25、后绿苗尽毁、粮仓皆空的凄惨境况,表明作者心系农事民生,对农民深切同情,也为水灾重创国计民生深深忧虑。尾联写自己面对灾情,“才微分薄”,只能徒忧而无力拯救、心生归隐以求解脱的无奈。 【解析】【分析】(1)C项,“与李绅悯农展示的境况基本相同”错误,本诗第五、六两句为“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廒空”,描述的内容是:山上山下千顷庄稼就顷刻间付诸东流,仓里新收与旧存的粮食都被洗劫一空。反映了封建社会水利失修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而李绅悯农通过写农民种田多么辛苦,来告诉人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所以两者展示的境况不同。故选C。 (2)诗中写的是一年八月的一次水灾。它反映了封建社会水利失修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

26、及诗人爱莫能助的心情。颈联“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廒空”写洪水之下的郢州,千顷绿苗淹没殆尽,万仓粮食转眼成空,损失严重。“尽”和“空”再现了百姓劫后余生的凄凉景象。尾联“才微分薄忧何益,却欲回心学钓翁”写自己面对灾情,“才微分薄”,忧也无益。当时作者任郢州刺史,目睹人民遭此横祸而无能为力,不能兴修水利为百姓造福,于是想归隐田园。作者的打算去官归隐,似有难言之苦衷。此诗是作者“轸念疲羸”而作,表现出他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故答案为:C; 颈联两句写灾后绿苗尽毁、粮仓皆空的凄惨境况,表明作者心系农事民生,对农民深切同情,也为水灾重创国计民生深深忧虑。尾联写自己面对灾情,“才微分薄”,只能徒忧而无

27、力拯救、心生归隐以求解脱的无奈。【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7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松树塘万松歌(节选)洪亮吉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一峰云青一

28、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注】嘉庆初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遣成新疆伊犁。此诗写于途经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之松树塘之后。九死:十分危险的境地,这里指诗人在贬谪中身处危境。(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描写峰陡松直的画面,“无蒙茸”的景象衬托出翠峰青松的奇异。B.五六句用青烟来比喻山峰上的青云,用白雪来比喻山峰,写景生动形象。C.诗中青白赤墨的色彩对比令人应接不暇,为松树塘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D.诗人所写的边塞风物是亲眼目睹,奇妙真实,与岑参边塞诗有相通之处。(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

29、“忘九死”的主要原因。 答案:B解析: (1)B(2)景致吸引。诗人初次见到奇伟瑰怪的西域美景,沉醉其间,忘却了被贬流放的痛苦。性格狂放。诗人自称为“狂客”,豁达豪放,不惧坎坷磨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品行刚直。诗人虽处困境,却因青松的笔直向上,激发起奋发进取、坚守气节的决心。 【解析】【分析】(1)B项,“用白雪来比喻山峰”错误,“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意思是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是白云似雪。故选B。 (2)本题,“大笑一呼忘九死”,意思是仰天大笑对松高呼忘记九死。“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

30、笼烟白凝雪。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意思是,千座山峰万座山峰是同一峰,峰顶峭壁耸立草木再不蒙茏。千棵松树万棵松树是同一松,树干全都矗立向上直插天空。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红松梢为橘红云杉梢为墨绿,树阴如黑云带雨扫除迎红日。前八句写松树塘万松,采用了以万松与天山万峰相映衬的构思。结合注释,嘉庆初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遣成新疆伊犁。此诗写于途经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之松树塘之后。景致迷人,所以忘掉自己被贬的身份。“好奇狂客忽至此”,意思是好奇而狂荡不羁的我忽至此。当作者即“好奇狂客”经过此地,意外见到如此奇境而满足了他的“好奇”的审美心理后,

31、就不禁要“大笑一呼忘九死”了。“九死”指自己原本犯有死罪而被流放,现在居然忘掉自己的处境与身份,而忘情地大笑狂呼,这固然显示出作者豪放的胸襟、狂放的性情、刚直的品行,同时亦反映了松树塘风光之令人激动与陶醉。作者大笑之后,又策马在松树塘道上驰骋,欲饱览这松树云石,直到尽头,他是非常的欣喜与向往。据此整理答案。 故答案为:B; 景致吸引。诗人初次见到奇伟瑰怪的西域美景,沉醉其间,忘却了被贬流放的痛苦。性格狂放。诗人自称为“狂客”,豁达豪放,不惧坎坷磨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品行刚直。诗人虽处困境,却因青松的笔直向上,激发起奋发进取、坚守气节的决心。【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

32、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 , 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

33、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注释】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磧西经过此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2)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 (1)B(2)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

34、、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解析】【分析】(1)B项,“悲伤的惜别之情”错,整首诗感情豪迈,虽写送别,但从“岂能愁见”“真是英雄一丈夫”等可以看出并没有悲伤之情。故选B。 (2)本题考生可以围绕李副使“英雄”的特点去原文一句句找,关注意象还有关键词。如首联“火山”、“赤亭”这样的意象暗示旅程艰苦。也表明李副使不畏艰险、毅然前行的豪迈。颔联“月”的意象,“惯度”“岂能愁”这样的关键字眼可见他经常出入边地,早已置乡愁于脑后。尾联“功名只向马上取”

35、表现他志向远大,希望立功扬名。 故答案为:B; 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

36、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三登乐范成大 路转横塘 , 风卷地,水肥帆饱。眼双明,旷怀浩渺。问菟裘 , 无恙否,天教重到。木落雾收,故山更好。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算年来,识翁者少。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归鬓任霜,醉红未老。(注释)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词为多年在外的诗人归乡时所作。横塘: 地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菟裘:此处指诗人家乡吴县石湖。醉红:指酒醉后面庞泛红。(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

37、一项是( ) A.词作开篇点明行迹;“水肥帆饱”不仅描写看到的景色,亦寓有归乡时的心情。B.“无恙否”既是揣测,又流露出隐隐的担忧,这种心情与“近乡情更怯”颇相似。C.“休荡桨”写舟行水上,已无需荡桨,意在表现风力迅猛,浪推船行,极为迅速。D.“喜山林”三句是说虽然作者离家日久,但故乡山林的遗迹依然,还是旧日模样。(2)“横塘”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诗句中“横塘”的情感内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复见花开人又老,横塘寂寂柳依依。(唐李嘉祐伤吴中)B.散客出门斜月在,两眉愁思问横塘。(唐韩偓横塘)C.道出横塘跨石梁,塘南塘北稻花香。(宋程师孟入涌泉道中)D.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

38、杨系画船。(宋范成大横塘)(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C解析: (1)C(2)C(3)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水肥帆饱”,“旷怀浩渺”,“故山更好”,“喜山林”“醉红未老”等句表达了作者归家时的喜悦和对自然山林的热爱之情;并通过“算年来,识翁者少”等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解析】【分析】(1)C项,“意在表现风力迅猛,浪推船行,极为迅速”错误,诗中“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句意为不要荡桨,恐怕惊扰了鱼和鸟儿,并未表现风力大小。故选C。 (2)A项,诗句意为“又见花开但人衰老”,可见“横塘”流露出一种感叹时光易逝的情感。B项,“两眉愁

39、思”表现了一种感伤情怀。C项,“塘南塘北稻花香”可见诗人心中对美好生活表达的喜悦之情。D项,送客分别,细雨飘洒,流露的是离别的感伤。C项情感欢愉,其他三项表达伤感之情,故选C。 (3)本题尤其需要看注释,抓词眼,上阙写了水涨扬帆,双眼明亮,胸怀宽广,问家乡吴县石湖是否安好,喊出“故山更好”,表现对家乡的热爱;而下阙所写喜爱山林,酒醉后面庞泛红却还未年老,除了表现归家的喜悦,还表现了对山林的热爱之情。兴致高昂地回家后,却发现这么些年来,认识“我”的人很少,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在总结归纳答案的时候,注意多角度思考答题。 故答案为:C;C; 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水肥帆饱”,“

40、旷怀浩渺”,“故山更好”,“喜山林”“醉红未老”等句表达了作者归家时的喜悦和对自然山林的热爱之情;并通过“算年来,识翁者少”等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评价作品中意象的特点与作用,把握诗歌感情的能力。在仔细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行探究。 ABD三项中的“横塘”是寄托离愁别绪的地名,用以抒发愁苦之情。C中的

41、“横塘”是作者行途中经过的地点,表现的是山川的美好,没有愁苦之情的寄托。 (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10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彬州旅舍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萧湘去?阮郎归秦观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 , 迢迢清夜徂。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注】此词作于词人被贬郴州时。丽谯:城们楼。小单于:唐代大角曲

42、名,此借指角声。(1)请根据踏莎行郴州旅舍上阙的内容,概括词人“恨”的原因。 (2)阮郎归上阙中“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3)词人在“郴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句和“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句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解析: (1)遭遇贬谪,不被重用、不被人理解。孤身飘零,对远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2)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漫天风雨,庭院深深,城楼传来的曲声打破了夜的清寂漫漫的长夜就在孤独和冥想中悄然度过,描绘了一幅寂静凄清的画面,烘托渲染了孤寂哀伤的情感。(3)相同:都表现了远离家乡的羁旅思乡之情和孤寂哀伤之感。 不同:“郴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多了人

43、生仕途、理想抱负难以施展所产生的愤懑之情。【解析】【分析】(1)“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

44、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诗人是行船要到他处去。此中诗人心情黯淡,推断应是诗人贬谪途中,故而应传达的是诗人遭遇贬谪,不被重用的惆怅痛苦之情。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

45、乡之情,更何况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啊。这两句正是意在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一个“闭”字,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更有杜鹃声声,催人“不如归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阳沉沉,正坠西土,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好像他整个的身心都被吞噬在这片充斥天宇的惨淡愁云之中。“斜阳”后再着一“暮”字,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

46、开暮色。“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词人或许是在感叹自己生命将暮,或许在感叹仕途将暮。独在异乡,偏听子规,子规子规,何时子归。诗人或许又在感叹自己离别亲人,远离家乡的哀愁吧。词的上片写出了词人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据以上分析可以概括词人“恨”得原因。 (2)“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是在开头,诗歌中开头的诗句经常有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氛围、烘托情感、为下面的内容或情感做铺垫等作用。“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以简练的笔触勾勒了一个寂静幽深的环境,为全词奠定了哀伤孤寂的感情基调。满天风雨冲破了南方的严寒,似乎呼唤着春天的到来。然而词人枯寂

47、的心房,却毫无复苏的希望。环顾所居庭院的四周,深沉而又空虚,人世间除旧岁、迎新年的气象一点也看不到。寥寥十二字,不仅点明了时间破寒之初,点明了地点湘南的庭院;而且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既写了湖南南部辽阔的天空,也写了蜗居一室狭小的贬所。更堪注意的是,在凄凉孤寂的氛围中,隐然寓有他人的欢娱。因为除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围炉守岁,乐叙天伦,个中意味,不言自明。由此可见,词人此处用了隐寓的手法,让读者以经验和想像来补充他所描写的环境,也借此来烘托他孤寂的心情。 (3)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写离乡日远,音讯久疏,连用二事,贴切而又自然。鸿雁传书的典故,出于汉书苏武传。衡阳有回雁峰,相传鸿雁至此而北返。这两个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