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网校(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
期数: 05 09 YWG3 017
学科:语文 年级:高三 编稿老师:冯银江
审稿老师:潘晓娟
[同步教学信息]
预 习 篇
第18课: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
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情感目标]
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学时安排:2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学习要点:
1.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时代意义;
2.学习文言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3.通读课文,翻译字词。
【孟子与《孟子》】
1.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孟子的思想能够流传久远的原因还远不只于此。在孟子的大思想的统摄之下,孟子的“王道”思想,宣传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和文明的正当的进步趋势,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愿望,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使他的学说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容易为多数人接受;而作为统治者,既然能够“王天下”,那么,这种学说就正好可以用来作为自己统治社会的工具,所以,他们会极力推行孟子的学说。
孟子的哲学人格也与他人不同,他主张人性本善,进而十分强调个人修养,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封建士大夫的出世进退准则。这种思想当然是具有更大的麻醉作用,所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精英)总是缺乏进取精神和改革社会的意识,容易被故纸堆埋没,而封建统治者也正好以此来约束全社会。
最后,长期以来,孟子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从而使他的学说得以更加久远地流传。且听听他的一些说法:“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4.《孟子》的时代意义
社会的进步,常常需要从古代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孟子对于社会出路的探索,应该说在今天还有它的积极成分。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对联“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思想界百家蜂起,“处士横议”。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首先,孟子这种求真的追求精神就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 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王道”,至今都不得而知。孟子是继承了孔子的学思想发展而成为一整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的。《史记》也曾记载“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的事实。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一、实词
1.通假字:
①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於王。
②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③盖亦反其本矣
④刑於寡妻
⑤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⑥将以衅钟
⑦无以,则王乎?
⑧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⑨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⑩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1.一词多义
爱 A.古之遗爱也(《左传》) 名词,恩惠。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形容词,吝啬。
C.吾何爱一牛? 动词,吝啬
D.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动词,加惠于人。
E.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动词,喜爱。
F.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 动词,怜惜。
G.爱而不见,搔首蜘蹰(《诗经》) 通“薆”,动词,隐藏。
H.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十分疼爱。
道 A.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名词,道路。
B.治世不一道(《商君书》) 名词,途径。
C.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名词,方法。
D.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名词,道路。
E.墨之道,兼爱之本。(《中山狼传》) 名词,思想,学说。
F.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名词,道理,规律。
G.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名词,意向。
明 A. 明发不寐。(《诗经》) 名词,日光。
B.玉免吐明。(《云仙杂记》) 名词,月光。
C.牖其前以通明。(《狱中杂记》) 名词,光明,指日月之光。
D.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 名词,白昼。
E.待明而入。(《汉书》) 名词,黎明。
F.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名词,视力。
G.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 动词,阐扬,光显。
H.明道德广崇(《屈原列传》) 动词,表明,阐明。
I.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动词,照亮。
2.词类活用
无以,则王乎? 王,wàng,我词活用为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然后从而刑之。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处罚。
是罔民也。 罔,通“网”,名词活用为动词,陷害。
仰不足以事父母。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名词活用为动词,栽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权,然后知轻重。 权,原指秤砣,现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秤称。
度,然后知长短。 度,原指丈尺,现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尺量。
刑于寡妻。 刑,通“型”,名词活用为动词,作榜样。
欲辟土地,朝秦楚。 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以一服八。 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服从。
危士臣。 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视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一个“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敬爱;
其他两个“老”都是形容词活用为我词,老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一个“幼”,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爱抚;
其他两个“幼”,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孩子。
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加点词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二、虚词
之 A.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他们
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这
C.臣未之闻也。 这件事
D.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为”表判断,译为“是”。
是诚不能也。 “也”表判断。
(2)宾语前置句
臣未之闻也。
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放在动词之前,译时还原,应为“臣未闻之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放在动词之前,译时还原,应为“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放在动词之前,译时还原,应为“然而不王者,未有之出”。
牛何之?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放在动词之前,译时还原,应为“牛之何”。
然则一羽之不举,不用车焉。 用“之”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应为“不举一羽”。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用“之”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应为“不见舆薪”。
何以异? 介词的宾语前置,应为“以何异”。
何由知吾可也? 介词的宾语前置,应为“由何知吾可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 介词的宾语前置,应为“以是后世无传焉”。
(3)状语后置句
王坐于堂上 王(于堂上)坐
有复于王者曰 有(于王)复者曰
天下可运于掌 天下可(于掌)运
构怨于诸侯 (于诸侯)构怨
然后快于心与 然后(于心)快与
吾何快于是 吾何(于是)快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为肥甘(于口)不足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于体)不足与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
耕者皆欲耕地于王之野 耕者皆欲(于王之野)耕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商贾皆欲(于王之市)藏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行旅皆欲(于王之涂)出
天下之欲疾其君才皆欲赴塑于王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于五)赴塑
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申之
【课文翻译】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知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像是冲着您说的。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不会。”
(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问:“不肯做和不能做,从外表上说来,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叫一个人向长辈弯腰作揖,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您不行王道,属于向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情。
“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诗》里面说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不过是说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保有天下,否则,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保护不了。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只不过是善于推己及人罢了。现在大王您的恩泽能够泽被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什么好处,这又是为什么呢?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凡是物体,没有不是这样的,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衡量。请大王您掂量掂量吧!
“难道大王您要兴师动众,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冒着生命的危险,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
齐宣王说:“不,我对这个有什么快活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借此得到我很想得到的东西。”
孟子问道:“大王您很想得到的东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问:“是因为好吃的东西不够吃吗?轻暖的衣着不够穿吗?还是因为文采美色不够看吗?琴瑟歌唱不够听吗?侍奉左右的宠臣不够用吗?大王您下面的臣子都能充分供给,您难道为的是这些么?”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很想得到的东西我知道了,您是想扩张领土,使秦、楚等大国北面朝见您,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齐宣王问道:“事情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哩。爬到树上去捉鱼,尽管捉不到鱼,却不会有什么后患;凭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很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竭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在后头。”
齐宣王说:“您可以把道理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反问道:“假如邹国人跟楚国人开战,大王您认为谁会得胜呢?”
齐宣王回答道:“当然楚国胜。”
孟子说:“这样说来,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现在天下拥有千里见方土地的国家一共只有九个,齐国的土地凑起来也不过只占九分之一。拿九分之一的地方去征服九分之八的地方,这跟邹国和楚国对抗又有什么两样呢?您又何不回到根本上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呢?
“现在大王您如果发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想做官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田野里种地,经商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国土上来游历,天下那些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都愿向大王您诉说。要是真能做到这样,又有谁能跟您对抗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决不可能。”
【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数,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义项相同的项(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义项相同的是( )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A.兵器拿在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
B.兵器刚接触,(士卒们)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C.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就丢下大部队拖着兵器逃跑
D.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兵器走了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A.头发花白的人,不会背着东西在路上行走
B.头发花白的人,不用担心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
C.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
D.不用害怕头发花白的人背着东西在路上行走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原因是( )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说明什么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C(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同为对“对于”)
2.A(与“直不百步耳”的“直”同为仅、只)
3.(1)B (2)C
4.D
5.说明梁国的政治和邻国不相上下,不能期望邻国的人口流向梁国。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