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卷及答案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要塞(si) 国殇(shng) 悄然(qio) 杳无消息(yo)B仲裁(zhng ) 飞漱(s) 颔首(hn) 眼翳(y)C黝黑(yu) 娴熟(xin) 滞留(zh) 轩邈(mio)D遁形(dn) 粲然(cn) 绯红(fi) 炽热(ch)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逛了一天公园,回家后我已经筋疲力尽了。B这次考试班上只有肖东同学没及格,他可真是鹤立鸡群呀。C当敌人冲进大厅的时候,只见他正襟危坐,那副处变不惊、视死如归的气节真让人敬佩
2、!D雷锋精神应该继续继承发扬,这一点无可置疑。4、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福州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B近年来,海交会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C通过开展赛龙舟、包粽子活动,可以使屈原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5、对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A对比 互文 拟人 夸张B对比 对偶 拟人 拟人C
3、对偶 对偶 拟人 夸张D对偶 互文 拟人 拟人6、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生总是与苦难同行。 , ; , , 。在苦难中奋起有的人甘于沉沦而有的人不甘于沉寂终获得了成功苦难成了他抱怨命运的理由ABCD7、名句默写。(1)树树皆秋色,_。 (王绩野望)(2)_,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3)夕日欲颓,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4)_?松柏有本性。 (刘祯赠从弟(其二)(5)晴川历历汉阳树,_。 (崔颢黄鹤楼)(6)_,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7)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中“_,_” 两句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意境相似。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太行
4、、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
5、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注释)第:房屋、宅
6、子、家。 曩:以往、过去。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惩山北之塞(_)(2)杂然相许(_)(3)是山余亦未登(_)(4)向吾远游冀雍(_)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4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三、现代文阅读。(30分)1、飘逝的风筝徐国平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
7、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8、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
9、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
10、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
11、,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1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我选_句:_3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
12、,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2、再见,萤火虫扳指一算,我至少二十余年没见萤火虫了。发源西山的昆玉河,加上湖、林、塘、苇、野鸭玉渊潭堪称京城最清洁的水园子了,也是惟剩野趣的地儿,她的湖冰和早樱都很美。即便如此,其夏夜却让我黯然神伤,那一盏盏清凉似风的小灯笼呢?那明明灭灭、影影幢幢的小幽灵呢?连续几个夏季,我一无所获。我知道,对水源有洁癖的萤火虫,若不在这落脚,恐怕城里也就无处投亲了。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小时候,这是我沉迷夏夜的两大缘由。故乡有个说法:天上几多星,地上几多萤。所以,每捉了它,却不敢久留,先请进小玻璃瓶,凝神一会,轻轻吹口气,送它跑了。我怕天上少了一颗星。
13、萤虽虫,民间很少以虫称之,其绰号数不过来:蚈、照、夜光、景天、挟火、宵烛、宵行、丹鸟、耀夜、熠耀、夜游女子我最喜欢的还是“流萤”。一个“流”字,将其隐隐约约、稍纵即逝、亦真亦幻的飘曳感、玲珑感、梦游感全勾画了出来。萤之美,除了流态,更在于光,那是一种难形容的光,或者说它只能被用去形容别的。那光,或说青色,或说黄绿,还有说冰蓝,我觉得皆似,又皆非。你刚想说它忧郁,又觉不失灿烂;你刚想说它冷幽,又觉颇含灼情总之,有一抹谜语气质,一股童话的味道。它静静的、微微的,很聪慧、很羞涩,像什么人的目光。它能激发你无穷的灵感。民间的两个说法,“腐草化萤”和“囊萤夜读”,都被科学证了伪,指成迷信和虚构。我想,现
14、代人真蠢啊,竟拿这么浪漫的事开刀,没劲。古人重意境和梦游,不问虚实,擅长诗意地消费。面对流萤这般影影绰绰,人的精神难道不该缥缈些吗?腐草化萤,化腐朽为神奇,多可爱的想象,多灿烂的心愿。较之现代人的刻板和物理,古生活有种务虚之美。长大后翻古书,方知白日听蝉、黑夜赏萤,乃文人最心仪的暑乐。一聒一静,一炎一凉,没有这俩伴,夏天就丢了魂,孩子就丢了魂,风雅者就丢了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这首七夕,我以为是萤文中最好的。作为虫,“萤”字飞入古诗中的频率,大概超过蝴蝶、堪与蟋蟀并列。“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夕
15、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我想,一方面和彼时萤繁有关,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方面古人对萤的注视和美学欣赏,已成雅习。那时候,不仅有萤,且有闲、有心、有情。问问现在的城里孩子,谁见过流萤?我问过,一个没有。现代人与一只萤火虫相遇的概率,已小于日全食。曾看到一篇哀悼萤火虫的科普文章,称其比华南虎等明星更重要,因为它属于“指示物种”,意思是说,在自然界,它属广泛性、基础性、标识性的生物,若其濒危,证明生态环境已极恶劣。萤很单薄,水污染、光污染、农药化肥,乃其致命敌。如今,北京夜空中常见一朵一朵的闪烁,比树高,比云低那是人在放夜筝,上面绑了发光器。还有一年,和朋友在厦门海滩放孔明灯,当它飘到很远很远,
16、只剩一个似是而非的小点时,我觉得像极了流萤每见它们,总是想起童年的萤火,想起流萤照亮的草丛和小径,想起那会儿的露天电影,想起父母的电筒和唤孩子回家的喊声那一刻,我体会到难以名状的美和疼痛。(节选自王开岭古典之殇,有改动)1文章的第段和第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萤火虫的特点?试简要概括。2请用直白的语言说说下面加点句子的意思。面对流萤这般影影绰绰,人的精神难道不该缥缈些吗?3阅读第段,试概括本段的两层语意。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那一刻,我体会到难以名状的美和疼痛”这句话的理解。四、写作题(40分)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我们拥有知识,拥有青春,拥有激情。有时我们也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
17、生活太累。其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值得我们珍惜的很多很多。请以“珍惜所拥有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600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作文要求:文体不限,主题明确,思想健康,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参考答案:一 CBBAB山山唯落晖 经纶世务者 沉鳞竞跃 岂不罹凝寒 芳草萋萋鹦鹉洲 工欲善其事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二 1 (1)苦于 (2)赞同 (3)这 (4)先前,原来 2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3 (1)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七八岁,刚开始换牙,蹦蹦跳跳地前往帮助他们。(2)走过钱塘,渡过长江
18、,走着到了泰山的北面。 4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三 1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2选(1):“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选(2):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3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4回答“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
19、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1生活习性:形态特征。2现代人应该感性一点,多一点可爱的想象,多一点对诗意的追求。3(1)萤火虫是生态环境的标识性物种。(或:萤火虫的存亡标志生态环境的好坏。或:萤火虫在自然界很重要,是生态环境好坏的标志。)(2)萤火虫濒危的主要原因。(或:萤火虫的濒危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各种污染)4作者体会到的“美”是记忆中的萤火虫的美,是有萤火虫的那个时代很美(或萤火虫勾起的过往的人与事很美)。作者体会到的“疼痛”则是现在很难见到萤火虫的惆怅,现代人已经很难感受萤火虫带来的无限想象和诗意的遗憾。(或:美好的事物与时光流逝的感伤)四 1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