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老年人现状.ppt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868593 上传时间:2024-10-16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老年人现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老年人现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老龄化的现状组长:张权组员:杨刚,琚建,马杰,黄耀威,王晓飞,李发晋,邵斌 在人口达到13亿的今天,中国面临的人口挑战大多是与老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首先,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超过1.3亿人,随着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出生高峰的人口即将进入老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尽管现在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已经很少,但由于育龄夫妇的数量依然庞大,未来30多年时间里,人口总量仍将增长到15亿左右才能静止下来。根据联合国的人口预测结果,到2040年前后,印度人口数量将超过中国,中国将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中国仍将长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在中国已经进入“未富先老”的社会阶段,如何赡养老人家中老人是现在很多家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124”的家庭模式中,即夫妻2人抚养1个孩子,还有4个老人的家庭。所以养老问题就成了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接下来是对当前养老模式的讨论一.家庭养老模式二.社区养老模式三.机构养老模式一.家庭养老模式现在很多老人都是由自己的子女赡养,平时吃住都和子女在要一起。身体还行的还可以帮衬着孩子带带孙子,孙女,或者买菜,烧饭。但有些身体有病的老人,就还需要子女来照顾,特别是那些瘫痪在床的老人,还需要子女有一人终日侍奉在身旁,这无疑是对家庭状况并不富裕的家庭的雪上加霜。但是现在有些专家提出来专业化的家庭养老模式,认为这可能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成本最低的一种就业方式。专业化家庭养老模式:中国有70%的老人其实是低收入的,针对这类人群,唐钧指出,在退休之后可以选择回去照顾自己的父亲、母亲,由政府发社会工资,选择回家照顾老人的劳动者,要跟社区签一个协议,必须参加各种的专业培训。每个社区都要有社会工作机构,社工定期的对家庭照料做出评估。其实中国的家庭养老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着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还有为人子女的百善孝为先。而西方人因为较早的独立生活,与父母分开生活,导致子女与父母的感情没有像中国的子女与父母一般深厚。还有就是对于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认识,很多人认为这2者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居家养老并不是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是近年来的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首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里的“家”是指的养老的一种载体,与建立在家庭经济基础上的家庭养老是有本质区别的。居家养老是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在自身的实践中提出的。在人口老龄化初期,由于这些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基础比较雄厚。在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时,大多是采取了对老年人进行集中供养的方式,建立了老年人之家、老年公寓、老人院等等,把那些在家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都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照料。这种照料方式,虽然设施比较完善,照料的也非常周到。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高龄化出现以后,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数越来越多,成为政府在财政上的一种负担。住在院舍中的老年人,由于远离自己生活地的街区,平时难以与亲人见面,产生了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和忧伤。集中在院舍的老年人,由于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死亡情况是经常发生的,这给老年人造成了心理的恐惧和精神上的压力,不利于他们安度晚年。因此,集中的养老方式不是唯一的最好的养老方式。集中院舍养老存在的这些弊端,在实践中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二.社区养老模式 近年来,社区养老模式已在全国部分省市先后展开。据郭晋云了解,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南京、青岛、大连、哈尔滨、广州等地都在探索“社区养老”的新型模式。这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卫生保健、法律援助、精神慰藉等的社区养老模式,既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子女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照顾老人的遗憾,还节约了建设养老院的资金。如果要发展好社区养老,那有一个群体就不得不提一下社工。近年来,国家围绕专业社区工作陆续出台了职业水平评价、继续教育、民办社工服务发展、专业岗位设置等方面的政策,社会工作职业生涯得到了进一步保障。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已达余万人,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多家。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副司长柳拯日前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发展论坛上表示,到年,我国将培养直接面向一线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万人,以适应社会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由此可见,现在我国社会对社工还是很急缺的。对于我国社工发展不如人意,原因是多样的。1.对社工这个职业的认识不够,内地很多大学还没有社会工作学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在国外和香港都已经比较成熟了。2.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政府对于社会工作者没有良好的福利制度和薪酬,导致社工的社会地位不高。3.中国的家庭仍有那种“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家庭问题不想找社工来解决。要想做好社区养老,社区的文化设施和运动设施必不可少,这种基础设施又是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中国经济发到的大城市这一点其实已经做的不错,比如北京和上海,都在努力做积极化养老,所谓积极老龄化,一个因素就是把高龄失能失智者需要长期护理的阶段缩到最短,以积极的方式把经费降到最低。2006年,剑桥大学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从中国访问回去后在讲堂上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不是掠夺和侵略。当我在那里,看到老人们在公园唱歌锻炼展现出的和谐时,感到那才是人类发展的方向!虽然这不代表我们国家的普遍状况,但至少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三.机构养老模式 现在的社会机构养老的形式有政府投资兴办的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以及近些年发展趋势较快的合资或个人投资的养老机构,如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在那些设施完善且服务良好的养老院,出现了“一床难求”的现象。但在那些设施差一点或民办的养老院里却是人烟稀少。对于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缓慢的原因也是多因素的。1.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观念,认为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去是不孝的行为,老人和孩子丢不起这个人。2.政府对这些半公益半营利的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不够。3.民间资本对这种半公益半营利的养老机构没什么投资兴趣,而我国的公益基金在养老方面好像比较欠缺。除了上述的3种基本养老的形式,现今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养老形式,如上海的消费养老。所谓“消费养老”,即指消费者在购买企业的产品后,企业把消费者的消费视为对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企业的一部分利润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给消费者,帮助消费者在日常正常的消费过中,积累一笔可观的资金作为“补充养老金”。消费养老模式到底好不好,我们现在还不能妄下评论。但这至少为我国养老资金来源探索一个新途径,为养老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也是一种探索。下面是我对整个社会养老的一些想法1.在生活中,政府能否对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费,每月补助100或200元,这独立于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也许有人会说这会不会给我们的财政带来重负?我们来算一笔帐,截止2011年末,中国大陆有1.23亿65岁及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的9.1,我们按1.2亿算,1.2X12X200=2880亿,而我国2011年GDP为45000多万亿,我想拿出2000多亿应该不是那么困难吧。2.在医疗方面,能否让老年人就医享受免费治疗。现今医疗改开展的如火如荼,虽然要实现全社会的免费治疗是不可能的,但对老年人能否实行,我觉得可以尝试下。3.在精神需求方面,政府的文化部门应邀请一些戏剧团队为老年人送上他们喜欢的戏剧和歌谣,组织老年人观看他们那个时代的电影。同时举办老年人大学和老年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谢谢观赏 Office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