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868155 上传时间:2024-10-16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21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归纳总结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注】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2、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 答案:C解析: (1)C(2)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悲凉痛苦之情。颈联引典(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争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表达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解析】【分析】(1)C项,“比如白雾昏采用了比拟手法”错误,“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而“白雾昏”意思是白雾缭绕让山间日色如昏,“白雾昏”既没有拟人,也没有

3、拟物,所以没有采用比拟手法。故选C。 (2)“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颔联中主要写了山风、落石、静楼、月等景物,这是描写山上夜中的见闻,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结合诗歌的注释“诗人移居夔州”可知,诗人借这些清冷之景抒发了旅居他乡的悲凉之情,这是借景抒情;“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结合注释可知,“击柝”和“无衣”都使用典故,“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暗喻战争,作者借助这两个典故来抒情,表达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故答案为:C; 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表达

4、了诗人寓居他乡的悲凉痛苦之情。颈联引典(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争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表达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

5、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蜀中离席(唐)李商隐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注】这首诗的题目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1)颈联以“醉客”对“醒客”,与屈原渔父中的诗句“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后人认为:“此诗拟杜,既得其诗法,又得其精神。”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解析: (1)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2)颔联紧承“世路干戈”,以“未归”“犹驻”简

6、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气象阔大,感慨深沉,深得杜诗“沉郁”之精髓:以“朋友离别、世路干戈”是总起,颔联承“干戈”而感伤时势,颈联写“离群”而感伤别离,结尾以“美酒”“卓文君”的美好生活衬托浓重的忧时情怀,超脱了个人的离群之悲。全诗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颇合杜诗“顿挫”之美;把时事引入传统的离别酬酢之中,将个人的身世漂泊之感与时局的动荡不安结合起来,表现岀诗人无限的忧国伤时之情,与杜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精神相一致。 【解析】【分析】(1)本诗颈联,“醉客”指饯行席上的醉者,同时暗喻其为浑浑噩噩、不关心国事的庸碌之辈,作者以“醒客”自居,表达对“醉客”的不满和嘲讽之情。屈

7、原渔父中“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比喻说在乱世中,大家都沉沦里面不明是非,只有我一个人看的清现在的局势。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全诗看来,诗歌体现了李商隐关怀国事,忧虑时局的政治热情。诗人以矫健凄婉的笔力表达了一种深沉凝重的思想。诗歌的艺术也颇显精密,世路干戈,朋友离别是总起,下面写“干戈”而感伤时势,接着写“离群”而感伤别离,结尾却因浓重的忧时情怀而超越了个人的离群之别。全诗脉络精细,变化重重,颇具韵味。这也是李商隐极意学习杜诗的地方。诗歌以“雪岭来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的紧张局势与“座中醉客延醒客”的酒宴场面形成对比、反衬国家前景的变幻莫测。诗歌风格上二者都有沉郁顿

8、挫的风格,两者的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体现出了沉郁顿挫的特点。回答时注意结合具体诗句。 故答案为: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颔联紧承“世路干戈”,以“未归”“犹驻”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气象阔大,感慨深沉,深得杜诗“沉郁”之精髓:以“朋友离别、世路干戈”是总起,颔联承“干戈”而感伤时势,颈联写“离群”而感伤别离,结尾以“美酒”“卓文君”的美好生活衬托浓重的忧时情怀,超脱了个人的离群之悲。全诗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颇合杜诗“顿挫”之美;把时事引入传统的离别酬酢之中,将个人的身世漂泊之感与时局的动荡不安结合起来,表现岀诗人无限的忧国伤时之情,与杜诗

9、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精神相一致。【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内容、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新荷叶李清照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

10、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注】该词是为一位友人祝寿而作,这位友人信息不详。安石:谢安,字安石,才学盖世,隐居东山,后应诏出仕,官至司徒。(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前四句交代了友人举办寿宴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秋分时节,地点是某处楼台。B.这首词上片末尾两句从多个角度描写侍女,表现了她们美好的形象,也表现寿宴场面热闹。C.这首词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如上片中的“簪笏”代指宾客,下片中的“东山”代指友人。D.这首词上片侧重于描写场景,下片侧重于抒发情感,整首词语言清丽,风格典雅,主旨深远。(2)这首词的末尾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1、 (1)C(2)下片末尾两句的意思是,你是像谢安一样的人,你一定要告别隐居生活,出山为官,力挽狂澜,拯救天下黎民。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才能的赞赏之情和对友人为国为民效力的劝勉之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解析】【分析】(1)C项,“东山”不是借代手法,是用典,将友人比作谢安。故选C。(2)根据注释部分可知,这首词是作者在为朋友祝寿所写,那么在词的内容上肯定有些祝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赞美和祝愿。通读词的内容,可发现词的下片末尾两句就有此意。你是像谢安一样的人,你一定要告别隐居生活,出山为官,力挽狂澜,拯救天下黎民。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才能的赞赏之情和对友人为国为

12、民效力的劝勉之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故答案为:C; 下片末尾两句的意思是,你是像谢安一样的人,你一定要告别隐居生活,出山为官,力挽狂澜,拯救天下黎民。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才能的赞赏之情和对友人为国为民效力的劝勉之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注意正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歌的作者、注释、背景等方面入手,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再判断选项的正误。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情感鉴赏能力,注意抓住表达情感的句子。读通诗歌的基本内容,找出诗中表达情感的句子,筛选重点词组织答案。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长安月夜白居易喧喧车骑帝王州

13、 , 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注】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帝王州:指都城长安。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B.“羁病”交代了作者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隐忧。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D.两

14、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E.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 (1)B,D(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理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

15、“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回思的深厚友情。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缺乏依据;D项,第一首诗中的“三五夜”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第二首诗中的“三五夜”指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故选BD。 (2)第一首诗歌通过京城元宵之夜的热闹与诗人在这个时候因内心的原因无法进行游玩,导致一种心灵的空虚,突出自己的孤苦郁闷情怀;第二首诗歌实写中秋之月的自己,又想象自己思念的家乡亲友,表现出内心的郁闷沮丧,这是一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衬托内心的郁闷,更加显示出友谊的深厚。 故答案为:BD;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

16、”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理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回思的深厚友情。【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手法,最后分析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题徐都

17、官新居假山梅尧臣太湖万穴古山骨 , 共结峰岚势不孤。苔径三层平木末,河流一道接墙隅。已知谷口多花药,只欠林间落狖鼯。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注】古山骨:指石。木末:树梢。狖(yn):长尾猿。此泛指猿猴。鼯(w):鼠名,俗称飞鼠,形似蝙蝠。巾鞲(gu):代指徐都官。巾:冠的一种。鞲:革制袖套。遗老:年老历练的人,此泛指老者。肯:可肯。(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指取太湖石为假山,不径言石而言“古山骨”,写出假山具有山的骨髓。“峰岚”不仅写出山形,而且绘出山神,颇有云气蓊郁之感。B.颔联写假山有崎岖小路达于峰顶,高于园中之树,山下河流一道,自墙外引入。于是,假

18、山、真树、活水,彼此浑溶无间,大得自然意趣。C.颈联暗用西汉隐士郑子真身居谷口而名动京师的典故,并且说此地没有猿猴飞鼠之类的卑劣小人,赞美主人公徐都官的雅韵高德。D.本诗由景及人,既写出园林建构之巧妙,又表现了园林主人的情趣。全诗笔力雄劲,格调明快,不施藻饰,瘦劲挺拔,很能体现宋诗的艺术特色。(2)尾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颇深,请试着鉴赏尾联的思想内容。 答案:C解析: (1)C(2)尾联句意为:谁陪伴徐都官游览这座新建的假山,(当然答案是我)请问徐都官可肯邀请里中老者来一同游览。表面上,是说与人分享,其乐更甚;深一层的意思是,为官者当与民同乐。写出希望徐

19、都官能与民同乐的心意,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解析】【分析】(1)C项,“颈联暗用西汉隐士郑子真身居谷口而名动京师的典故,并且说此地没有猿猴飞鼠之类的卑劣小人,赞美主人公徐都官的雅韵高德”说法错误,颈联“只欠”一词说明遗憾的是假山之上还缺少野生动物。此句作一转折,翻进一层表现诗人的审美趣味,说明人造之景巧夺天工,毕竟比不上万象皆备的大 自然,点明所咏乃是假山。故选C。(2)本题,题目是:尾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颇深,请试着鉴赏尾联的思想内容。要求赏析思想内容的诗句是诗歌的尾联,“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意思是:谁陪侍你在这园中尽情游乐,可肯召唤乡

20、里的老者相伴相随?诗人撇开自已和朋友,着意提到“里中遗老”(遗老,指老者),颇耐寻味。徐都官新居假山既成,却未“对外开放”,连里中老者亦未能一饱眼福。诗人既以先游为快,也就想到这一层,才有此一问:“谁侍巾鞲(巾鞲,代指徐都官;鞲,臂套)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这一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颇深,表面上,是说与人分享,其乐更甚;深一层的意思是,为官者当与民同乐。这与诗人好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末尾一段的措意不谋而合。于是诗的境界得到提高。只是诗人不说“应”相呼而只问“肯”否,措辞很委婉,希望徐都官能与民同乐的心意,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故答案为:C;尾联句意为:谁

21、陪伴徐都官游览这座新建的假山,(当然答案是我)请问徐都官可肯邀请里中老者来一同游览。表面上,是说与人分享,其乐更甚;深一层的意思是,为官者当与民同乐。写出希望徐都官能与民同乐的心意,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情感的能力。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在赏析诗歌关键诗句时,要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体会诗人情感,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可以从

22、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节选)卢仝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诔议送书信,白领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注】斜封三道印: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苏息:困乏后得到休息。(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送茶军将的叩门声,惊醒了诗人日高丈五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B.“闻道”二句言采茶人的辛苦,意思

23、是听说每到新年茶农采茶进山里,蛰虫都被惊动春风也开始吹起,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C.本诗的节选部分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收到友人所送新茶,第二层写采茶人的辛苦,第三层用奇特比喻寄托诗人心志。D.诗人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盂简所赠新茶之后写下这首即兴作品。全诗句式长短不拘,错落有致,行文挥洒自如,直抒胸臆,一气呵成。(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2)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互相尊重与怀念的感情。包裹用白绢斜封加三道印,足见友人对诗人的尊重,诗人打开书信宛如见了谏议的面,表现对友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刻同情。无数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

24、崖峭壁之上采摘茶叶,诗人期待茶农们的苦日子能有尽头。对朝廷的不满。天下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何时才能走到终点?诗人为茶农呼喊,对当时朝廷的课税制度的不满。 【解析】【分析】(1)C选项“第三层用奇特比喻”错误,第三层没用奇特比喻。故选C。 (2)头两句写送茶军将的叩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字里行间流溢两人的互相尊重与真挚友谊。卢仝除了着重强调品茶的审美、功能和愉悦外,更把品茶的境界放眼到饮水不忘挖井

25、人的感恩与同情,放眼到天下百万茶农的艰辛劳作。天子杯中茶,却为茶农汗。在此卢仝质问有二:一问统治阶级能不能体恤民情和茶农之疾苦生活;二问采用代问式,代好友孟谏议问上苍,天下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何时才能走到终点?卢仝之所以为茶农呼喊,实际上也针对当时朝廷的课税制度。自公元782年,户部侍郎赵赞茶禁出台,在“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之后,茶税遍行。朝廷加税开征“贡茶”,负担和压力全部落在茶农身上。天子须尝茶,地方官不敢怠慢,有此溜须拍马机会,总也想挖空心思弄出点新奇的“崖上茶”、“山巅茶”来孝敬皇上。为此,常常发生茶农因攀爬悬崖采茶而堕落山谷。“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为之而呼喊的卢

26、仝,实则是把读者导引到为民请愿,为茶农分忧的主题思想。 故答案为:C; 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互相尊重与怀念的感情。包裹用白绢斜封加三道印,足见友人对诗人的尊重,诗人打开书信宛如见了谏议的面,表现对友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刻同情。无数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茶叶,诗人期待茶农们的苦日子能有尽头。对朝廷的不满。天下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何时才能走到终点?诗人为茶农呼喊,对当时朝廷的课税制度的不满。【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

27、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魏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为诗中重要的意象,北雁南归,加之地僻荒寒从而引起作者滞留边疆的深沉乡愁。B.作者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表现边地特有的

28、景物,雁归故乡、泾河不流、塞角高咽,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的边塞风光图。C.诗歌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写二人久别难聚,思念深切,与开头的“牵愁”形成照应,点明思友的主旨。D.这首边塞羁旅行役律诗景象萧瑟,感情悲怆,和盛唐边塞诗歌的昂扬向上的格调有较大差异。(2)自古诗人词客,登临送目,引动多少情思,而独登尤甚。请简要分析本诗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独登高楼所见所感的异同。 答案:C解析: (1)C(2)同:所见景象皆色调凄冷,都引动了身处异地的孤独、思念之情。 异:李煜被囚于宋,登楼所见是缺月、梧桐、深院等寂寞秋色,引发的是无法排遣的故都之思、亡国之痛:魏野作客异乡,登楼所见是“惟有雁”“更无州”

29、“冻不流”的边塞凄苦之境,引发思乡念友之情。【解析】【分析】(1)C项,“写二人久别难聚,思念深切”错误。主要表达身处异乡的满怀愁情,不仅是对朋友的思念。尾联“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这两句是说:你在异乡作小官,我在异乡作异客,其中的客愁,是你我两人都难以收拾的。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呼应了开头的“牵愁”,点明了主旨。故选C。 (2)首联以设问形式开篇,先是自问身处异乡何处最易牵发个人愁绪,接着自答孤身一人独自登上边远城楼,这就足“答案”。“日暮北来惟有雁”,秋季黄昏,抬眼望去,眼前看到的唯有振翅而飞的北归雁群,尽管是“平沙万里绝人烟”,但却仍是“衡阳雁去无留意”,北来的雁群仿

30、佛毫无留意,头也不同地向着南方的中原飞去了。渐渐地“几行归雁云边断”,心中不南涌起“何处行人不断肠”的愁怨。诗人的家同本在中原,但却不得不滞留两北边陲一望着那越飞越远的雁儿,令作者伤感。引发思乡念友之情。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

31、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同:所见景象皆色调凄冷,都引动了身处异地的孤独、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C; 同:所见景象皆色调凄冷,都引动了身处异地的孤独、思念之情。 异:李煜被囚于宋,登楼所见是缺月、梧桐、深院等寂寞秋色,引发的是无法排遣的故都之思、亡国之痛:魏野作客异乡,登楼所见是“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的边塞凄苦之境,引发思乡念友之情。【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32、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两人借登楼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分析的时候借助两人的生活背景、个人经历、词句的内容等,如李煜被囚于宋,登楼只见缺月、梧桐、深院,由寂寞秋色引发的是无法排遣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魏野作客异乡,借登楼所见的“惟有雁

33、”“更无州”“冻不流”,描述了边塞的凄苦之境,由此引发思乡之情。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 , 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阖闾城,苏州城。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34、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案:D解析: (1)D(2)相同点:都遭

35、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解析】【分析】(1)D选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之景。故选D。 (2)由注释“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和“王昌龄,

36、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可知,两首诗的主人公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写了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故答案为:D; 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

37、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点: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点评】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 此题考核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注

38、意抓诗歌中表达情感的词句。鉴赏诗歌情感需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先要阅读诗歌,通过关键词句理清诗歌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要求组织答案。 表达技巧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桂香多露裛 , 石响细泉回。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注释】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裛(y):通“浥”,沾湿。莱(li):草名,即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

39、项是( ) A.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B.“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C.“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D.“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D解析: (1)D(2

40、)联想。“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比喻。“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动静结合。“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多角度描写(嗅觉、听觉、视觉相结合)。“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描写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是从嗅觉的角度;流

41、水打击溪石,叮咚有声,是从听觉的角度;回环流转的细流,是从视觉的角度。多角度描写展现了宁静清新的环境。【解析】【分析】(1)D项,“含蓄委婉”错误,从诗中来看,“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意思是“仕进的路已绝,不如回头返故乡去剪来草过日子罢了”,这是直接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应是“直抒胸臆”。故选D项。 (2)诗歌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宿云鹏际落”写的是“云”,意思是“宿云如落鹏之翼”,这是诗人的联想,“残月蚌中开”写的是“残月”,意思是“残月如开于蚌中之珠”,这两句又使用比喻的修辞。从“薜荔摇

42、青气”开始的六句极写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有序,很见功力。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句中用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了生命力的“摇”字,生动地描画出了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郁勃、无以自守的情态,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在上三句中,诗人用笔由视觉而到嗅觉,“石响”句更进而写到听觉,由泉水奔泻的“石响”又转而看到回环流转的细泉。“抱叶”二句转写动物,这就使画面更充满活力,线条、色彩、音响以至整个情调更其动人了。考生结合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D; 联想。“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比喻。“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

43、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动静结合。“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多角度描写(嗅觉、听觉、视觉相结合)。“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描写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是从嗅觉的角度;流水打击溪石,叮咚有声,是从听觉的角度;回环流转的细流,是从视觉的角度。多角度描写展现了宁静清新的环境。【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

44、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

45、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 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注】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B.“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

46、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D.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 (1)B(2)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

47、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解析】【分析】(1)B项,“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作者落泪的原因并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的原因。“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故选B。 (2)本词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