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东双河镇总体综合规划文本.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860695 上传时间:2024-10-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双河镇总体综合规划文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东双河镇总体综合规划文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双河镇总体综合规划文本 信阳市浉河区东双河镇总体规划文本(2005—2020)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为实现东双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2020年远景规划的目标,保证村镇的健康发展,促进村镇合理的开发建设和改造,进一步完善村镇的综合功能,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有效配置城镇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第2条 本规划是指导东双河镇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在东双河镇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与《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3条 本规划编制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河南省〈城市规划〉实施办法》; 4、国家、省、市有关小城镇规划的法规及规范 5、《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6、《村镇规划标准》及相关专业规范; 7、《信阳市总体规划》(2004—2020); 8、《信阳市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 9、《东双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 10、东双河镇的发展计划及相关文字材料及有关图纸。 第4条 规划期限 近期:2005——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第5条 本规划遵循的原则 1、区域整体性的原则 2、可持续发展原则 3、近远结合原则 4、突出特色原则 5、以人为本原则 第6条 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 1、研究确定城镇发展对策 2、研究确定城镇性质、预测城镇人口规模和与之相适应的城镇用地规模和发展方向。 3、确定区域交通系统。 4、合理布局城镇用地,使之与城镇职能相适应。 5、优化城镇环境,塑造城镇特色。 6、研究城镇发展时序,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合理引导城镇发展。 第7条 总体规划目标 1、加强村镇建设,提高东双河城镇化水平,优化镇域村镇体系格局,促进村镇协调发展,发挥村镇经济的龙头作用。 2、保持优化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创造有特色的城镇景观。 3、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并为城镇居民创造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方便的城镇空间环境。 4、完善城镇功能结构,保持良好的城镇空间形态。 第二章 镇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8条 镇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空间调控为手段遵循产业布局的客观规律,使空间产业协调配置;全面提速农业化、深化农业化、加速城镇化,形成布局合理的区域人居系统(村镇体系),协同人居系统合理经济的配套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第9条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以上提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结合东双河现状情况以及东双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特提出发展战略如下: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贯彻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注重村镇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推进城乡共同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有序利用水、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 2、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 积极推进城镇化,扩大城镇规模,使城镇在区域经济中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3、塑造城镇特色的策略 东双河镇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土壤等是城镇的自然环境,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是城镇的人工环境,文物古迹、风土民情是城镇重要的人文环境,这些都是塑造城镇特色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规划立足现状条件,因地制宜,融入景观设施,以突出东双河镇城镇特色。 4、科教兴镇和人才强镇战略 针对东双河劳动力资源量大质不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有较好硬环境和政策优势,但是缺乏信息与技术支撑;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缺乏名牌产品,规模小的现状特征,特提出科教兴镇战略,增大科技教育投资,切实的将劳动力资源成为最大质优的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撑,使科技进步成为工业上规模、创名牌的发展道路,从而达到靠人才强镇的目的。 5、引凤筑巢战略:改变思路,立足东双河镇的现状实际情况,变筑巢引凤为引凤筑巢,在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的框架下,大力改善镇域的投资软环境和硬环境,创新机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工业上规模,项目作支撑的发展思路。 6、扬长补短战略:东双河市信阳毛尖的主产地之一,也是国家优质板栗生产基地。要围绕茶叶和板栗做文章,坚持把茶叶改良和板栗生产作为重点来抓。推行水产养殖和林草牧相结合的生态示范园区养殖模式。树立大农业观点,因地制宜的优化农、林、牧、渔结构。 第10条 战略目标: 根据以上提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提出总的目标和阶段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5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率不低于信阳市的11%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00元,达到或超过信阳市平均水平。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城镇人口达到49%以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阶段目标。规划从2005到2020年,发展目标和战略步骤分2个阶段,实现镇域经济的巨大发展与突破。 第一阶段:至2010年,首先在稳固各项特色农业发展的同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完善镇域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完备的专业市场体系,促进东双河镇经济的发展,加强集镇区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亿元,年均增1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9500元。 第二阶段:至2020年,镇域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配套完全,人民生活彻底改善。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16.5亿元。年均增长率1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00元,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章 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11条 镇域人口发展目标:2010年镇域总人口将达到58000人,2020年镇域总人口将达到66000人。 第12条 镇域城镇人口和城市化水平:近期2010年镇域的城镇化水平达到35%,远期2020年镇域的城镇化水平达到49%。 第13条 村镇发展战略:强化中心,展开镇区;点线发展,优化布局;共享设施,深化内涵。 1、强化中心,展开镇区。强化中心:即进一步强化中心镇区的建设,提高其对周边乡镇与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展开镇区:既展开城镇框架,拉大城镇规模,发挥城镇的集聚、商贸服务职能。 2、点线发展,优化布局:以107国道、杜平公路为主要发展轴。107国道是东双河镇得天独厚的资源,在这条轴线上集中了信阳市大量工贸企业,是东双河镇今后开发的重点地区。随着杜平公路接通,沿杜平公路必将成为镇域的另一经济增长轴。 3、共享设施,深化内涵 协同村镇的布局,经济、合理的布局镇域内的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以人为本,以深化内涵的方式推进整个镇域的城镇化进程,使城镇化进程具有可持续性。 第14条 镇域村镇发展时序:近期2005—2010年发展马店村为中心村。远期2011—2020年发展何湾村、响山村为中心村。 第15条 规模等级结构:通过对现有各行政村的交通、经济、规模等条件的分析,规划将东双河镇镇域村镇等级结构划分为1—7—11,即一个中心镇区,七个中心村,11个基层村。 东双河镇区:全镇经济、文化、科教、信息、行政管理中心,以农副产品集散和加工、商贸、旅游服务为主要产业支撑的商贸小城镇,信阳市区的南部门户。 中心村:规划将东双河镇规模较大、具备区位优势、有一定影响和带动力的村庄做为中心村进行建设,以带动更小的村庄发展。共计规划7个中心村。七个分别为:王家店(商贸)、左店(综合型)、马店(综合型)、双桥(旅游服务型)、杜河(综合型)、响山(综合型)、何湾(综合型)。 基层村:十一个分别为敖湾、周庙、白庙、付河、保民、翟洼、徐洼、塘埂、土寨、黄楼、彭洼。 第16条 村镇体系建设的重点 (1)强化中心镇建设,扩大镇区规模,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改善镇容镇貌,增强镇区发展活力和对区域经济影响力和吸引力。 (2)加强中心村规划建设,结合自身条件,发展特色经济,壮大经济力量,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增强服务能力。 (3)以中心村规划建设为基础,对一些较小的自然村落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改善居民点分布散乱的局面,推进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及基层村的集聚。 (4)以三级村镇体系网络为基础,分级配置文化教育、社会服务等公建设施,加强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积极开展镇区及村与村之间的经济协作。 (5)搞好村庄规划管理,本着节约耕地的原则,规范宅基地审批,控制居住用地盲目夸大和村庄空心化。鼓励建设村级公共服务设施。 第17条 迁村并点规划 针对东双河镇域部分村庄规模较小,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配套困难,服务设施严重缺乏。规划建议通过迁村并点的方法,变散乱为集中,统一规划,合理选址,加强对建设用地的管理,使规模小的自然村落逐步向行政村、镇区或条件较好的地方合并、搬迁,形成人口规模在500人以上,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居民点。 根据国家村镇建设用地标准和东双河镇域发展情况,确定中心镇区人均建设用地在140㎡/人以内,中心村控制在140㎡/人以内,基层村控制在150㎡以内。 第四章 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18条 镇域交通规划: 对于道路交通规划,今后应依据区域间的空间联系,结合未来的村镇体系格局和产业布局,完善镇域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对于镇域内主次干道应依据现有状况,按照其通行能力,提高路面质量和公路等级,完善道路交通网的结构布局。 改善境内107道的沿路环境和路面质量,建设用地尽量避免对国道的穿越;加快杜平路、南信叶公路镇区改线的建设。加强对沿线桥涵的维修;完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联系,对主要道路进行硬化处理;镇区建设货运车站和停车场,增加对外贸易、交通用地。 第19条 镇域电力、邮电、通讯设施规划 配合信阳市电力,规划期内应从信阳市直接引入110kv高压线路,并配置35kv的变电站。 完善自身电力,邮电网络,确保各行政村的电力线路和邮政线路;远期争取电话普及率达到70%。 规划在中心镇区及各中心村设邮政、电信所,远期形成全镇有线电视网络,达到村村接收有线电视。 医疗卫生:加强完善中心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条件,提高服务质量,达到综合医院标准,各中心村分别设医疗门诊站,各基层村(行政村)设医疗门诊所。 第20条 教育、文体、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教育:镇区设中心中学,各中心村分别设中学1所,各基层村分别设小学,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教学条件,逐步普及电教化教学,增加完善教育设备,全面推广素质教育。规划期末完全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文体:中心镇建一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内设影剧院、图书阅览室、青少年、老年活动站等项目,在各中心村、行政村设文化活动站,大力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达100%。 医疗卫生:加强完善中心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条件,提高服务质量,达到综合医院标准,各中心村分别设医疗门诊站,各基层村(行政村)设医疗门诊所。 第21条 水利防洪设施建设规划 规划应对镇域内输水灌渠和排洪渠道进行疏浚,确保雨季的排水畅通及农田灌溉用水,同时还要加强镇域内地下水资源及水电机井的管理、合理布置井群,保护地下水资源,对于地表水资源要搞好池塘、河渠两岸的绿化及环境保护工作,注意防止水体污染,依据防洪法规及规划规模,镇域范围内除镇区(镇区双河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以外的河流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标准。 第22条 环境保护规划 加强镇域内水源地的保护,划定保护范围,保证水源水质达到饮用水的标准。中心镇区严格控制有污染水体和有气体、粉尘污染的工业。健全环境保护、监测、管理机构,发挥监督、执法作用,广泛宣传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知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条件,建立环境保护运行机制,强调工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五章 镇域村镇体系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建议 第23条 强化政府在村镇规划实施中的直接行为,实施集中发展的政策。对中心镇区和中心村在规模上和经济职能上进行强化。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政策上、财政投资上和产业上实施差异优惠,诱导和组织资金、劳动力和产业向中心村镇集聚,从而通过体系内不同的村镇的差别性增长,形成一个良好的村镇群体格局和空间开发态势。 第24条 强化政府在城市规划中的控制和引导行为,加快村镇规划的法制建设。东双河镇人民政府是镇域村镇体系规划组织编制和实施的主体。规划经法定程序审批后即具有法律效应,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必须严格遵守。为了使规划得以有效实施,应当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全镇各级村镇应在此村镇体系规划指导下编制中心村规划,乡镇企业要结合小城镇建设相对集中发展,节省用地,保护环境。 第25条 合理配置镇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最大限度的做到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共享,节约建设投资,推动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改善镇域道路交通系统,重点建设对村镇体系格局影响重大的交通干道。同时重视区域环境保护,制止废水、废渣、废气的到处排放,整体上改善村镇发展的大环境质量。 第26条 大力拓展城建建设的资金渠道。要加快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村镇的建设发展奠定经济基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广纳城建资金,建立城镇发展基金,从财政投入、土地出让金、公共设施有偿使用等;制定发展村镇的优惠政策吸引集体、个体、民营企业甚至外资来村镇投资办企业,壮大村镇经济,加快村镇建设。 第27条 注重村镇发展的政策研究,不断增强居民的城建意识,为城镇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创造条件。 第28条 树立全局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经济区域协作,建立区域整体协调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并减少内耗,促进城镇的健康发展。 第29条 加强村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首先要对村镇土地利用加强管理,优化内部结构提高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严格控制乱占耕地现象。其次要改善村镇供水、供电、排污、绿化状况,重视环境保护,维持村镇生态环境。同时要加强对村镇建设和管理的培训工作,培养和引进懂得和善于村镇建设与管理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以保证村镇体系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广大村镇的优化发展。 第六章 中心镇区总体规划 第30条 城镇性质 全镇经济、文化、科教、信息、行政管理中心,以农副产品集散和加工、商贸、旅游服务为主要产业支撑的商贸小城镇,信阳市区的南部门户。 第31条 城镇人口规模 城镇人口规模为:2010年21000人,2020年33000人。 第32条 城镇用地规模 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4.2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127 m2/人;近期(至2010年)建设用地271 ha,人均132.0m2/人;远期控制发展备用地0.8km²。 第33条 城镇发展目标 1、科学合理的城镇布局结构,城镇用地集中紧凑发展,功能结构清晰,各项用地指标及趋于平衡又符合东双河镇区的现状特点,保障现代化城镇的基本要求。 2、确定城镇主导产业,加快工业组团建设,积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建立富有东双河镇特色的现代化、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城镇产业体系,加快资源、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通过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动城镇的经济增长,增强东双河镇在区域辐射能力。 3、完善城镇金融贸易、商业服务、行政办公、文化娱乐、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提高和健全城镇服务职能。 4、拓宽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形成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为城镇经营环境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5、强化城镇特色,加强沿河生态竹林的保护和双河等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完善的园林绿化体系,提高城镇的环境质量。 第34条 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确定东双河镇镇区主要以保留现状建设区为基础,重点开发东双河新区和工业组团,同时带动双河北区发展。规划期内镇区向东和向北发展为主导方向;远期可考虑依赖107国道向西跨越国道发展。 第35条 城镇空间形态 跨河发展、组团结构、分期建设、“田园”风格、绿色贯穿。 第36条 城镇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心两带三组团” 一心两带:一心即在双河东和南信叶公路两侧形成镇区行政、医疗、商贸中心;两带即沿双河和京广铁路的防护绿化带。 功能上划分三个组团:双河北的文教生活组团、老街的生活居住组团、和沿107的工业商贸组团。 第37条 居住用地规划 对老街区进行改造,改善居住生活环境,使其成为一个生活居住组团;近期以开发河东新区为重点;远期在双河北原刘畈村的基础上安排生活居住用地。整体上可划分为:老街居住组团、南部居住组团和北部居住组团。 规划居住建筑用地135ha,占镇区总建设用地32.1%,人均居住建设用地为40.9m²。近期(2005—2010年)规划居住建设用地93ha,人均居住建设用地44.3m²。 居住用地的建设需注意以下几点: (1)规定应加强居住用地的开发与管理,严格划分农民宅基地和综合开发居住用地。 (2)规划应加强居住用地开发的详细规划工作,做到规划一块,开发一块,滚动发展。 (3)规划应结合老区改造和新区开发,尽可能减小建筑密度、提高容积率、协调发展,以保证镇区景观的良好发展。 第38条 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规划镇区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镇区西北临近107国道集中布置。工业沿107国道布置,对外联系方便,利于城镇持续发展。 保留现状的东双河粮库和刘畈冷库。对刘畈冷库在其现状的规模上作适当的扩大。中石油储备库应充分考虑其消防安全隐患。 规划工业及仓储用地73.3ha,占城镇建设用的比例 的17.5%。 第39条 行政办公用地 行政管理用地主要集中布局在京九路东侧,行政广场四周。行政管理用地位于镇区南部较平坦的地段。随着镇政府往东迁移,将会拉动镇区向东发展构成镇区新的行政管理中心。行政用地5.1ha,人均1.5 m2。 第40条 文体科技用地 Ⅰ、文化设施:结合双河在镇区北部靠近双河建设一处文化活动中心,以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求。 Ⅱ、体育设施:结合镇区高中建设一处体育场,倡导全民健身,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Ⅲ、科技设施:规划结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一处农林牧业科技推广培训中心,负责全镇范围的农牧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对农民的科学技能培训;完善建设计划生育指导站。 文体科技用地6.5ha,人均2.0 m2。 第41条 教育设施用地 镇区现有中学2所、小学2所,规划基本保留现状学校位置,但规模适当扩大,同时增加幼儿园用地,在北部居住组团新建幼儿园一所。 教育设施用地16.3ha,人均4.9 m2。 第42条 医疗保健设施用地布局 东双河现状卫生院占地面积3845m²,现有25张病床,在职职工43人。 规划保留现状卫生院,进一步完善卫生院人员及装备,主要加强技术改造,扩充医疗设备,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规模扩大至50----100床位。 医疗保健设施用地2.4ha,人均0.7 m2。 第43条 商业金融用地布局 以京九路和南信叶公路为轴线规划商业街和商业金融用地,使东双河镇区的商业气息更加浓厚。 河东新区商业用地其商贸活动主要服务于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沿107的商业用地其商贸活动主要服务于区域商品流通。沿107的商业用地:扩大茶叶市场规模,新建土特产小商品市场。在河东新区紧邻京九路西侧集中设置商贸城以及金融设施。 商业金融用地56.4ha,人均17.1 m2。 第44条 公用工程用地 规划垃圾转运站3处,配建东双河变电站,水厂以及环卫管理站等市政工程设施。 公用工程用地7.4ha。 第45条 对外交通用地 为了减少西北部工业组团和市场的交通对107国道的影响,规划紧邻107国道东侧20米设置国道的辅道,避免国道车量和镇区内部交通的交叉。同时靠近107国道,紧邻工业组团和市场设一货运站。占地面积1.1ha。 第46条 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时序 第一阶段:2005~2010年(即近期建设规划),依托镇区建成区现状,积极开发河东新区;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壮大工业组团规模;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镇区职能结构。 第二阶段:2011~2020年,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按照规划完善道路网体系,进一步调整用地结构和职能布局,重点完善建设双河北区各类文体科技设施、茶叶土特产市场和北部工业组团,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使东双河镇成为环境优美,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人民安居乐业,集商贸、农副产品集散加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综合性小城镇。 第三阶段:2020年以后的较长时间内,在已建成的镇区基础上,主要向东部和北部地段滚动发展,有限制的向西扩展建设。这一阶段是东双河镇的鼎盛时期。城镇职能更完善,城镇结构更合理,城镇用地结构更平衡,城镇生态环境更优美,人民生活更富裕。 第七章 近期建设规划 第47条 规划原则 1、协调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协调,符合资源、环境财力的实际情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善投资环境。 3、集中建设、紧凑发展,建设一片成一片。 4、合理调控土地供应量,满足城镇发展对规划提出的“刚性”和“弹性”的需要。 第48条 规划期限和城镇规模 近期建设规划年限:2005-2010年,近期人口规模为21000人,用地规模为273ha,人均建设用地130m²。 第49条 城镇近期建设指导思想 1、完善城镇职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统筹安排各项设施的建设。 2、依托现有基础设施,集中紧凑,填空补齐,由里向外发展。 3、注重城镇发展的阶段性和合理性,为远期的发展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并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4、为发展新兴产业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5、逐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绿化水平,初步形成城镇的生态框架。 第50条 近期开发的重点地段 1、东部河东新区的建设 京九路是东双河镇的黄金地段,具有好的区位、交通和环境条件,随着其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该地段也将是东双河城镇建设投资的热点,通过对该区的建设完善行政办公机构,对带动整个镇的发展和对总体规划的贯彻实施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首先,该地段是东双河的“黄金地段”,在经济上相当可行,可以在短时期内通过房地产业的开发建设积累起一笔可观的城镇建设资金。 其次,该地段位于滨河地带,通过市场力量的运用,将迅速显著改善东双河的投资环境,增强吸引力。 再次,通过房地产资源、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集聚,将大大增强东双河镇中心镇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从而带动整个城镇的发展。 2、工业组团的启动 企业是城镇的经济细胞,使城镇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的主要创造者,为企业发展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是城镇总体规划的出发点之一。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工作的重心不应当在聚焦于如何搞好一两个大企业,而是应当集中于如何吸引外来和民间投资上,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工业组团紧邻107国道,又距信阳市较近,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近期建设建议采取“筑巢引凤”的策略,应是基础先行,完善工业组团的基础配套设施是近期建设的主要任务。目前几家企业将入驻,再加上正在建设的中石油储备库,这些将迅速形成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另外该地段开发拆迁的成本较低。如果配以适当的政策条件,整个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前景相当广阔。 3、扩大茶叶市场规模,建立土特产市场 东双河镇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地之一,继续围绕茶叶做文章,做大做强。依托茶叶市场现状建设的基础,扩大其规模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优化环境。 近期在紧邻茶叶市场设置土特产市场,围绕为过境旅游服务。 第51条 近期建设主要内容 近期建设以镇政府东迁为契机带动城镇发展,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发展河北文教组团和西北部工业区,安排有关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如市场、体育场等);同时壮大茶叶市场规模,新建部分道路,改造老街区。妥善处理好出水店水库移民的安置问题。 至规划期末,镇区形成格局完整、道路完善、环境优美的产业比较发达、生活相对优裕的现代化小城镇。 1、居住用地安排 搞好居住小区建设,结合出水店水库移民的安置和外围零星村庄建设用地逐步撤销并入规划镇区,规划近期居住用地93.1ha,比重34.3%,人均34.1m²/人。 2、生产设施用地 近期开发西北部工业组团建设,规划生产设施用地68.3ha,比重25.2%,人均32.5m²/人。 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a、行政办公 近期将镇政府搬迁至新区,同时将其他一些行政办公用地进行集中设置整合、建设,使之机构完善、职能集中。规划近期行政办公用地6.5ha,比重0.2%,人均0.31m²/人。 b、文体科技 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农牧业科技推广站和体育场。 c、教育设施 完善2所中学,所小学,新建1所幼儿园。 d、商业金融及市场 建设新区商业中心和扩大茶叶市场规模,强化东双河镇区的商贸服务功能。 近期累计规划公建设施用地51.9 ha,比重18.9%,人均18.m²/人。 4、公用工程设施 近期累计公用工程设施用地9.2ha,比重3.4%,人均4.4m²/人。近期应尽快筹建小型消防站,并配备消防站常备消防器材,购置手抬消防机动泵,配置水带、水枪等器材,重要公共民用建筑应根据国家规范设消防水池。规划近期在道路新建和改建时,应按间隔120米设1个消火栓的密度进行规划设置。在扩建的城区和新建的生活区内,应严格按照国家《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布置消火栓。 第52条 近期建设控制和引导规定 近期建设应结合规划城镇道路系统圈层推进,建设东部河东新区并配套完善该片区的城镇服务功能,严格控制旧街区的开发活动,重点建设东部行政办公区和西北工业区,新建用地要注意金融商贸设施的建设,居住区应连片开发,创造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通过土地的合理置换拉动旧城环境改造和更新。 1、近期建设重点地段应在批准后的总体规划指导下,做好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建设用地详细规划经审批后方可执行。 2、新建小区要求首先建设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容积率控制在1.0—1.5,日照间距1.2以上,绿地率30%以上。 3、建设东双河水厂,注意水厂周围环境的整治,供水厂绿地率不低于45%。 4、绿地率控制:居住用地不低于30%,旧街区改造不低于25%;公共设施—医院、宾馆用地不低于50%;科研、学校用地不低于40%;文体娱乐设施、体育设施用地不低于35%。 第53条 近期建设规划实施政策 1、制定城镇各项发展政策,增强城镇综合实力 2、理顺规划管理体制,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3、加强各个层次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4、加强总体规划的法制建设,依法建设和实施总体规划 5、科学经营城镇,多方筹措城镇建设资金 第八章 总体阶段各专业工程规划 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 第54条 对外交通 由于东双河距离信阳市较近,因此东双河镇区的对外交通主要通过在107国道和南信叶公路上的公交停靠站,解决对外交通需求。 第55条 城镇道路系统规划原则 1、建立与集镇区规模相协调,布局合理的集镇区路网系统,并能适应交通结构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 2、解决好道路路网密度,处理好内部与外部的交通联系。 3、以道路交通功能为准,合理设计道路红线宽度和横断面形式,为人流、车流创建一个舒适、安全的运行空间。 4、道路系统与用地规划相一致,改善土地开发条件,促进土地增值,带动经济发展。 5、充分考虑远景用地规模的扩大,在规划道路系统时,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第56条 道路分级 根据国家相关规范和东双河镇区特殊的地形条件,将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 (1)主干道路:是镇区的主要交通道路,是联系各组团,各功能区与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 (2)次干道路:是各组团内的道路,主要为联系各区地块与主干路网之间通道,在交通上起到汇集与分流作用。红线宽度一般控制在20-30米之间。 (3)支路:集镇区道路除主、次干道外规划为支路,红线宽度控制在8-15米左右。 第57条 道路断面规划 规划的道路横断面形式共6种: A-A断面:40m (5.5—5.0—2.0—15.0—2.0—5.0—5.5) B-B断面:30m (6.0—18.0—6.0) C-C断面:20m (4.0—12.0—4.0) D-D断面:15m (3.5—8.0—3.5) E-E断面:8m (1.0—6.0—1.0) 第58条 规划道路用地指标 主次干道总长度25.3km 路网密度6.1km/km2。 第59条 停车场规划 停车场是道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路外独立设置,以满足停车需要。共规划停车场3处,结合货运停车场设置停车场。另外各单位内部均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配套建设专用停车设施。停车场规划建设时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建设部通知》(88)公(交、管)字90号文件规定执行。人均停车场面积不足1m2,应在其它公建设施建设时预留停车场位置。停车场占地面积4.3ha,人均1.02m²。 第60条 公交停靠站 结合停车场和国道两侧设置公交停靠站。 第61条 加油站 规划保留东双河镇区2处加油站,占地20000m2左右。 第二节 镇区给排水工程规划 第62条 规划预测近期(2010年)城镇用水量为1.1万m3/d;远期2020年城镇用水量为1.9万m3/d。 第63条 给水规划原则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水质的需求,也要考虑水资源条件的约束,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充分挖掘节水潜力、搞好节水规划,建设节约型小城镇。 第二、重视加强污水处理,保护环境,实现污水资源化。 第64条 规划近期内(2010年前)建设一座供水量为1.1万m3/d的水厂,水源地位于双河的上游。规划水厂位于镇区的南部,信叶公路南侧,具体位置可详见图纸。 2011—2020年扩大水厂的规模,使其达到1.9万m3/d的供水规模。 第65条 规划给水管网系统采用生活、工业、消防共用的给水系统。管网布置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结合镇区地形的起伏以及供水的安全性、经济性,供水管径为D100-D400mm,并在局部地段设置给水加压泵站。规划供水管网布置在道路的东侧和南侧。 给水控制点自由水头不低于28米。消火栓布置按照消防设计规范的要求布置,消火栓间距不超过120米;消防时控制点自由水头不低于10米。 第66条 水源卫生防护应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当地卫生防疫等相关部门建立必要的卫生防护制度。取水井周围100米范围内为水源地保护区,保护区范围内不得设置水坑及渗水公厕。 第67条 镇区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 第68条 预测近期污水量为7700 m3/d;规划期末(2020年)污水量为13000m3/d。 第69条 规划镇区建设1处污水处理厂,位于双河下游,规模为13000m3/d。 污水处理程度采用二级生化处理。一期建设规模7000m3/d,二期建设规模13000m3/d。污水处理厂远离镇区建设,用地2ha左右。处理后的污水排入双河时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厂周围需设卫生防护带,宽度控制在80米左右。 第70条 污水管道布置在道路的东侧和南侧,管径一般为D400-D600。 第71条 暴雨强度公式:Q=2058P0.341/(t+11.9)0.723 第72条 雨水排放采用分区排放体制,各个功能区均有单独的雨水排除系统。雨水排放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自然水体。雨水管道规格一般为DN400-800。雨水管布置在道路的北侧和西侧。 第三节 电力、信息系统规划 第73条 负荷预测 东双河镇最大负荷近期(2010)将达0.5万kw(同时系数为0.9),平均负荷密度为3000kw/k㎡; 2020年,东双河镇用电负荷将达1.2万kw(同时系数为0.75),平均负荷密度为5000kw/k㎡。 第74条 电源选择 依据《信阳市总体规划》,35kv电源线路引自镇区以北信阳市宝石桥110kv变电站。 规划近期在东双河镇区北新建一座35kv变电站,占地1.1ha,近期主变规模为8000kvA,远期主变规模达到2×1万kvA,并应根据具体情况预留扩建空间。 第75条 供电电压 东双河镇公用网采用35/10/0.4KV三个电压等级。依据负荷预测,区内规划新建14座公用配电房(开关站),大型公建及用电大户采用10kv专线供给。 第73条 所有10kv中压配电线路均应采用电缆沟道方式敷设于主、次干道的路东、路南,有条件的新建380v/220v低压配电线路及新建小区可采用地埋电缆。 第76条 邮政设施发展规划 规划将原有邮政营业所搬迁到南信叶公路的南侧,扩建为邮政支局,占地6000㎡。 内分散布置邮政服务网点(所)7处,使各网点(所)服务半径不大于1000m,以方便居民生活。繁华地段及居民区规划设置邮政报刊零售亭,街头信筒每0.5平方公里规划一处,方便群众生活,满足社会需要。 第77条 电讯规划 近期末(2010),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7000门,装机量达到6500门,程控电话普及率达到30部/百人。 规划期末(2020),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5000门,装机量达到13200门,程控电话普及率达到40部/百人。 规划在镇东新建一座电信支局,占地6000㎡,最终规模为2-3万门。 镇内道路上的各种电讯线路应统筹考虑、管位统一,采用电缆敷设于地下管道内或架空敷设。通向各村的光缆在集镇区采用地埋形式,出集镇区采用架空形式。规划要求集镇区通讯电缆布置在镇区道路的北侧和西侧。 第78条 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规划在镇政府院内建设广播电台站,集镇区各居住区及镇域各村庄。至规划期末进户率应达到70%以上。 要求通信、有线电视、宽带信息网在集镇区以地埋形式同管道不同管孔敷设。出集镇区后广电线路沿道路与电信线路同侧异杆架设。 第四节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第79条 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结合自然特征与规划城镇结构,绿地系统总体结构为“一轴、一带+多点”。 一轴:在东双河两侧建设沿河公园绿带,将几个功能组团有机的联系起来。 一带:规划在京广铁路两侧设置宽度不低于30m的防护林带。形成贯穿镇区南北的大型绿带。 第80条 规划指标体系 西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75米宽的防护绿地,用于防尘、降噪。 近期2010年规划绿化用地38.0公顷,人均18.1m²,其中公共绿地16.7公顷,人均8.0m²;远期2020年规划绿化用地43.6公顷,人均18.3m²,其中公共绿地3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