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杜曼教育——《给父母们的50个忠告》.doc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860112 上传时间:2024-10-1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9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曼教育——《给父母们的50个忠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本文档共25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中国杜曼教育服务中心 《给父母们的50个忠告》 (很不错的一本书,一日一忠告,大家记得看,对你们一定有所启发) 我们好久好久没有用赏识的目光凝视自己的孩子了——小时候,正是这种目光把孩子包围,使他们心里充满温暖; 我们好久好久没有夸我们孩子聪明,夸我们孩子漂亮了——这正是每个孩子心灵深处强烈的需求。我们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常在干什么呢? 一个男孩兴高采烈地冲回家告诉妈妈,好消息,好消息,老师今天终于表扬我了。妈妈却说,受表扬就会翘尾巴的东西!小男孩的欢乐顿时烟消云散。 一个女孩一蹦一跳地跑回家,告诉爸爸,好消息,我得了一百分。爸爸说,隔壁的明明得了双百,你才一门一百就骄傲成这样。孩子顿时眼泪汪汪。 资料显示,我国有6000万对父母坦言:自己是失败的家长。问题出在哪里?出在父母身上,出在一种陈旧的家教观念上。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一个父亲,一个老三届毕业曾是工厂普通工人的父亲。一个女儿,一个刚生下不久就双耳全聋的女儿。二十年来两个普通的生命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系列不平凡的奇迹: 女儿小学学习跳了两级;八岁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数字倒背如流;十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并光荣地受到江总书记的接见;十六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 二十岁至今在美国最著名的聋人大学——盖劳德特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荣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人物(排行第六)。 父亲把培养女儿成才的方法进行总结,创立了“赏识教育法”。十几年来,他在全国各地致力于赏识教育的讲学推广和实验,使成千上万的家庭和孩子从此走向和谐、舒展和快乐成长的道路。 他使一大批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从此改变教育观念,学校的校风迅速好转,教育质量直线上升,一批批早慧儿童和品学兼优的学生应运而生。 如今,这位父亲创立的赏识教育法被公认为世界最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一。 《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英语BBC、日本NHK等近千家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这一教育成果。由这位父亲主编的关于赏识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著作风靡全国,并已在台湾和日本出版,一场赏识教育的旋风正在全球兴起。成功网 创造这个奇迹的父亲就是周弘,女儿就是周婷婷。 周弘的理想是:竭尽毕生精力,游学神洲大地,让赏识教育走进中国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每一所幼儿园和每一个社区。让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掌握赏识教育的方法,争做最杰出的父母和老师,培养最优秀的孩子和学生 。 周婷婷的理想是:刻苦学习,在美国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为中国的聋人事业做出贡献,做一个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 周弘:《给父母们的50个忠告》   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欣赏、赞赏,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 赏识教育是周弘老师发现、总结并倡导的一种影响广泛的家庭教育理念。 赏识教育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过程,蕴含了世界上最快乐、最有效的教育奥秘,那就是所有父母百分之百地相信自己的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只问播种、不问收获,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爱!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正是这种爱让每个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都处在一种快乐、幸福的天才状态。赏识教育就是要将这种爱延续到孩子成长的一生,普及到成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赏识教育是最神奇又最普通、最新鲜又最古老,是每个父母本来就拥有、却没有发现,本来就使用过、却无意中遗忘的教育宝藏,是人性化、人文化的家庭素质教育法宝。   忠告1 一个孩子,输不起!教好一个,造福三代! 当父母什么都有的时候,突然发现孩子没有教育好而走上了斜路,马上有种全军覆没的感觉。 有记者调查,在贪污犯罪的一此中老年干部中,他们犯罪的动机竟然是为了孩子。原来,他们忙于事业,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末了,总觉得自己亏欠孩子,试图通过物质形式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的失败。这种做法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也许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领导,能管理好上百万人的城市;也许你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能每年创造成百万上千万;也许你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教师,你已桃李满天下;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教育不成功,就不算真正的成功。 孩子是你的,更是国家的!孩子的好坏决定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一个孩子,输不起!教育好一个,造福三代! 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 忠告2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好农民不让最矮的庄稼枯萎,好父母不让最“差”的孩子自卑! 农民对待庄稼的态度,决定了庄稼的命运,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做法却往往不同。  农民日思夜想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父母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有没有想到孩子心灵深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  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行时,许多父母却一味指责,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外界环境变化时,农民都知道要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革时,父母是否想到要更新教育观念呢?  也许父母不是天才,但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做父母的不可能选择孩子,但可以改变教育孩子的态度。态度变了,孩子的命运也许会发生巨变。     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忠告3 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我女儿周婷婷自幼双耳全聋。到处求医问药收效甚微,出路只能是上聋哑学校。我研究古今中外的各种教育,终于觉醒: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孩子的身上,教育的奥秘就是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虽然婷婷双耳全聋,但是我坚信宇宙的潜能已蕴藏在女儿幼小残疾的身体里。  我对女儿的教育,是把我沸腾的父爱,化作一阵阵春风,只管播种,不问收获,永远坚信我的女儿行!奇迹出现了,婷婷上了正常小学,连跳两级;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3岁美国硕士毕业。而我我这位老三届初中毕业生,也破天荒地成了所谓的教育专家。  孩子生命成长的道路就象跑道和战场,父母应该高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1000次跌倒,我们都要坚信孩子能1001次站起来!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忠告4    寻回教育宝藏    父母都曾是教育家,请捡回遗忘的宝藏     为什么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都是好孩子,没有一个坏孩子,百分之百成功呢?其中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教育奥秘呢?  孩子说话含混不清,我们想到孩子未来清晰的口语;孩子走路歪歪倒倒,我们想到孩子未来矫健的步伐。那个时候,父母都坚信自己的孩子行!能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过程,反映了世界上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原来,这种只管付出,不求回报的,只问播种、不问收获,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过程,充满着无私的爱,体现了积极的心态,隐含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就是因为这种爱,心态和信念,让每个孩子在学说话,学走路时都处于一种快乐的,幸福的天才状态。 “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方法是父母本来就拥有,却没有意识到,本来就使用过,却无意中遗忘的最有效的,最快乐的教育宝藏! 赏识教育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 父母都曾是教育家,请捡回遗忘的宝藏! 忠告5      爱孩子先要懂孩子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关键在于会爱--懂孩子   中国的父母太爱孩子,但是往往不太会爱。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关键在于会爱--懂孩子!  懂孩子的秘决是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身上都仿佛隐藏着两个小人,一个是“好孩子”,另一个是“坏孩子”。“好孩子”是指孩子身上与生俱来的潜力,现在的优点、长处和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美好事物。“坏孩子”是指孩子身上的缺点、短处和父母不希望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不美好东西。懂孩子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唤醒“好孩子”,而不懂孩子的家长可能会逼出“坏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有好状态。不懂爱 ,爱变害。现在一些教育悲剧是父母不懂孩子,违反规律地教孩子,不是“拔苗助长”就是“压苗阻长”还打着“为你好”的旗帜,让孩子受不了。太多的父母用无知的“爱心”剥夺孩子快乐成长的机会。 忠告6   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   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抱怨使孩子越来越糟。  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仿佛有两个小人:一个是好孩子,一个是坏孩子。懂孩子的奥秘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唤醒好孩子。如果父母不懂孩子,一片爱心反而变成害,会逼出坏孩子。好孩子的特点是不浪费脑细胞,很安静。人不安,心不静;人一安,心就静,静能生慧。安静状态下的孩子,学习好是水到渠成的。就像农民种庄稼,庄稼长势绿油油的,没有好收成都难。 父母有好思维就能唤醒好孩子,有坏思维就会逼出坏孩子。好思维和坏思维的本质区别是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缺点!父母把孩子的优点看成百分之九十九,孩子被赏识,即使批评,孩子也知道你是为他好。百分之一是留给孩子的成长空间,永远给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 成功教育的结果是噢醒好孩子,失败教育的结果是逼出坏孩子。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抱怨使孩子越来越糟。 忠告7   先觉醒,后唤醒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生命状态的真实写照,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旦发生改变,孩子的命运将产生巨变 婷婷三岁半时还一个字不会讲,当时我看了一本名为《幼儿才能开发》的书,介绍日本教育家铃木先生用教孩子说话的方法,1年内培养出700名达到莫扎特同龄水平的小提琴神童,全世界为之轰动。 我想铃木先生能把智力正常而不是超常的孩子培养成小提琴神童,我为什么不能把我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神童呢?  婷婷还是原来的婷婷,没有变;可读过这本书后,我对婷婷的看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交认为双耳全聋的女儿只要长大有口饭吃,我这个做父亲的临终就能眼闭了。而现在我坚信宇宙的潜能在我女儿幼小残缺的身体中。 希望天下父母通过我觉醒后教育女儿成长的经历明白:我们不能选择孩子的天赋,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孩子的态度,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旦改变,孩子的命运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秋。 忠告8      强迫只会换来抵抗  教育一定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把求知的快乐带给孩子  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作报告,把一只老母鸡放到了讲台上,说:“这只老母鸡已经3天没有吃东西了,你们看我怎么喂它的?”说着一把抓住老母鸡的翅膀让鸡吃米,老母鸡头一歪,不吃。陶行知说:“看来还要加压!”又按住老母鸡的头,使劲让它吃,老母鸡昂着头,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就是不吃。   陶行知说:“看来这种方法行不通,要换个方法了。”他放开老母鸡,捋捋老母鸡的羽毛,摸摸它的头,老母鸡慢慢安静下来了,突然发现前面有米吃,冲上去一下就把米吃光了。  有此父母让孩子学习,像不像要老母鸡吃米?求知本来是人世间最大的乐事,却在父母的逼近下异化了。孩子从天生的爱学习,变成了恨学习,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是典型的强要老母鸡吃米,不想吃的硬给孩子吃,孩子求知的胃口被破坏了!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不要只盯着分数。教育一定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把求知的快乐带给孩子。 忠告9 说你行,你就行 “行”这个字为什么这么灵因为它满足了孩子无形生命最大的需求---赏识 孩子动作慢,我们看成是未来的快,是慢中生快;孩子粗心,我们看成是未成的细心,是粗中生细;孩子胆小,我们看成是未来的胆大,是小中生大;孩子成绩差,我们看成是未来的好,是差中求好;用这种赏识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缺点和弱点,孩子就不怕犯错了,现在的不行就会变成未来的行。 越是胆小的孩子孩子,越渴望胆大;越是粗心的孩子越是渴望细心;越是动作慢的孩子 越渴望动作快;如果还讲他胆小,粗心,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是负面强化。就像头发少的人谈秃子问题,谁受得了?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恰恰反映了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规律。父母的教育言行要多一些正强化,少一些负面强化。 “行”这个字为什么这么灵因为它满足了孩子无形生命最大的需求---赏识。孩子在父母的赏识激励下,潜能就会像火山爆发。 忠告10 找感觉,尝甜头 让孩子尝成功的甜头,而不是吃失败的苦头 唤醒好孩子的第一招是找感觉,找什么感觉呢?找好孩子的感觉!要不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播撒天才的种子,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状态下快乐成长。 好多父母以为考高分的孩子是天才,其实天才是一种生命状态。状态好就是天才,状态不好,天才也会变成蠢材! 第二招是尝甜头,让孩子尝成功的甜头,而不是吃失败的苦头,现在父母的教育老给孩子吃苦头,过分强调孩子努力了才能成功。怀疑孩子不努力,响鼓还要重槌敲。于是问题出来了,父母整天盯着孩子的缺点,短处和不足--“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小题大做,无限夸张,唠唠叨叨,非把孩子搞得恢溜溜的,以为尽到责任了。而我教育女儿的特点是让女儿尝成功的甜头,因为对孩子而言,成功了才会去努力。父母对孩子应该“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慢慢少”要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上,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好孩子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孩子找到了天才的感觉,就能成为天才。 忠告11 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 孩子物质上是小皇帝,要啥有啥;精神上是小奴隶,没有自由。  贵州有一对双胞胎小姐妹,生活在物质生活非常富裕的家庭里。但是就是这一对漂亮的小姐妹却3次下毒,最终把 父母活活毒死在自己面前!为什么?  我到监狱去探望他们,看着她们单纯可爱的样子,黯然泪下,是父母自己不懂孩子,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我要他们为天下父母写一段话,她们流着泪写下:“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像朋友一样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真正理解孩子,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物质需求,而是精神需求。”  她们当年所有时间都被爸爸妈妈控制得很死,没有丝毫自由的她们求爸爸妈妈:“能不能给我们一点自由?”妈妈火了:“你们要自由,就和那些穷孩子一起去过吧!”啥都有,没自由的孩子就像是一颗颗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现在的孩子物质上是小皇帝,要啥有啥;精神上是小奴隶,没有自由。其实父母该给的没有给,不该给的给得太多。孩子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像翘翘板一样,严重失衡了! 忠告12 不要让“好孩子”成为负累 孩子的心灵是否舒展才是教育成就的关键。 父母用近乎神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父母自己都不完美,却想让孩子完美!孩子不能被唤醒就是因做好孩子太累太累了。 在这种心态下父母往往不允许失败,跌一跤也不行。孩子犯一次错误,一次考砸了,老师,同学,甚至爸爸妈妈都瞧不起自己。 父母教育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为什么不累呢?因为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花早开有早开的美,迟开有迟开的美,各有各的好,迟开的花也许更美。可父母缺少“花苞心态”,别人的花开了,我们的花还没开?掰开来,结果成了死花! 父母对待孩子不能苛求完美,对待成绩差的孩子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不要让好孩子感到太累,允许孩子犯错,心灵舒展的孩子才真正受学习,学习起来才有后劲! 忠告13 大拇指,竖起来 一个不会使用大拇指的民族,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悲哀。为孩子,让我们竖起大姆指! 我身上的其他肌肉都不发达,惟有大拇指肌肉特发达。女儿从小到大,只要我在她身边,我的大拇指总在她面前晃来晃去。  不同的手指有不同的含义。有的父母习惯用食指对孩子指指戳戳;别的孩子都那么聪明,你怎么那么笨? 在孩子心中,大拇指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而许多父母根本不会对孩子竖起大拇指。一次我在一所工读学校作报告,一位满脸泪痕的母亲对我说,“周老师,如果早几年听您的报告,我的儿子就不会进工读学校了,我那时不知道教育孩子要竖起大拇指。”母亲悔不当初:“为了让儿子专心做作业,我们什么哄吓招数都用过了,还是不灵。最后一招,儿子做作业时,我和他爸轮流拿一把刀在他面前逼他。结果学习没上去,倒把孩子逼进了工读学校。。。。” 一个不会使用大拇指的民族,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悲哀。为孩子,为我们竖起大拇指! 忠告14 优点不说不得了 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孩子的无形生命像一棵棵的果树,果树有果枝(优点),也有疯枝(缺点),父母抱怨的目光盯着不长果实的疯枝,疯枝就会疯长,父母赏识的目光盯住果枝上,果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硕果累累。 父母习惯性地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 希望孩子动作快,老说孩子慢;  希望孩子细心,老说孩子粗心;  希望孩子胆大,老说孩子胆小;  希望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的缺点反而得到了强化。往往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而赏识教育的观点恰恰相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忠告15 豆腐嘴,铁心肠  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态度平静,但坚持原则不让步。  现在的孩子不听话,脾气犟。其实是父母“刀子嘴,豆腐心”的结果。  父母批评起孩子来,嘴巴象刀子,丝毫不在乎孩子的尊严,孩子一哭二闹,父母又心软得像豆腐,再苛刻的要求也满足。于是孩子从斗争,失败,再斗争中发现:原来爸爸妈妈都是纸老虎!孩子无形生命营养不良,就会转向有形生命索取,这也是学习不好的孩子,对父母的物质要求越多的原因。“刀子嘴,豆腐心”反映了赏识教育的“跷跷板原理”,孩子有形生命的一端高高翘起,而无形生命的一端严重下坠,孩子的心理失衡了。 赏识教育提出:豆腐嘴,铁心肠。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态度要平静,但坚持原则不让步。原则就像高压电,说不能碰就不能碰。但态度要平静而理智,而不是践踏孩子的自尊,用情绪伤害孩子。 父母嘴巴不节制,用发泄情绪对待孩子,不坚持原则,则他们在孩子面前是毫无威信可言的,他们只能教育出任性,顽劣的孩子。 16 把挫折,当存折 一个人能经受多大的苦难,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恼,这时父母要鼓励孩子不怕失败,给孩子人生的智慧;把挫折,当存折,化苦难,为宝藏。   一个小姑娘,刚学溜冰,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还是摔得四脚朝天,小女孩伤心地坐在地上,眼泪汪汪地看着周围的人优美的姿势。这时,一位大哥哥把她扶起来,亲切地说:“小妹妹,溜冰就要不怕摔跤。从现在起,你准备好了,摔50次跤你就学会了。”  于是,小姑娘勇敢地站了起来,1次,2次,3次。。。。。  每多跌一跤,小姑娘知道自己离成功更近了,数到第21次时,小姑娘再也不用往下数了,因为她已经学会了。  不害怕失败比允许失败更进了一步,因为孩子已经看清了失败的本质,现在的失败就是未来的成功。挫折是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育婷婷的经历告诉我,一个人能经受多大的苦难,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忠告17  把成功,作驿站 一心想成功的孩子;成功了膨胀,失败了压抑;专心成长的孩子,经得起挫折,充满了幸福感,是可持续发展的成功!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快乐?是从古至今父母都希望孩子做人上人,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如果用成功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成功了,容易自满;失败了,又没有后劲。看成绩,论名次,让大多数孩子都沦为了人下人。人下人的孩子很压抑,他们都感到你好我不好,活得太无聊。有些孩子只是成绩好,就以为一好百好,成了人上人,目空一切,落得众叛亲离,孤家寡人。有些孩子一会儿人上人,一会儿人下人,这样的孩子更痛苦,就像玻璃杯,一会零上40度,一会零下40度,搞不好就会爆炸,小小年龄变成了人外人。人上人,人下人,人外人的孩子,都是你恨我,我恨你,恨来恨去恨自己,对自己不满,对别人不满,对社会不满,内心发出的声音也是我恨你。  赏识教育提出:把成功,作驿站,每次成功,都是成长路上的一个休息点。   成功容易停止,而成长是一刻不停的。孩子的一生,都永远走在成长的路上。 父母把眼光放在孩子的成长上,孩子的生命状态就舒展了。 忠告18  玩是学,学是玩 孩子贪玩就是贪学习,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  玩和学习其实是一回事,爱玩的孩子就是爱学习的孩子,会玩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玩成师,苦成匠:玩可培养出大师,苦只能生产匠才。古往今来,真正的大师都是玩出来的。  孩子贪玩就是贪学习,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农村孩子玩泥巴,也是一种学习。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玩在这个充满创造力的时代更加重要。父母不能因为孩子贪玩而给孩子任何的指责,这是一种罪过。孩子博览群书是贪学习,玩电脑也是在贪学习。   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呢?因为我们把学习和玩分开了,把学习变成了苦,孩子就害怕了;好些父母还不让孩子玩,结果,孩子玩也玩不好,学也学不好。压抑成了强化,禁止反而是一种诱惑。玩,就让孩子痛痛快快地玩;学,让孩子安安心心地学。这样才符合教育的规律。   千万不要把玩和学习对立起来,应和孩子一起“玩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忠告19  重过程,轻结果 好多父母芝麻捡了不少,西瓜却丢了。  一时的学习成绩和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态相比,前者是芝麻,后者是西瓜。  父母在功利心态的驱使下,往往过分看重分数这个芝麻,而丢了孩子的生命状态,“我是好孩子”这个西瓜。  父母经常把“考了多少分?”挂在嘴边,考得好,“肯德基”,考不好,“皮带炒肉丝”(惩罚孩子),结果将教育异化了。   我见了女儿,第一句话就是:心情好不好?感觉怎么样?如果女儿心情不好,说明她的无形生命有“心结”,我会千方百计帮他化解。我始终让女儿的心里热乎乎、甜丝丝的。孩子的心情好,就会快乐而轻松地飞,否则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  懂得教育规律的父母,应该注重孩子的生命状态是否舒展。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是科学的,孩子学习得开心,生活得快乐,成绩好是必然的。 教育孩子按规律,有好过程不愁没有好结果。 忠告20  打就好?拔就高 农民种庄稼,只要肯拔,庄稼肯定高?但农民为什么不拔?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多少父母在这个问题上感到疑惑。  这好像是问:农民能不能拔庄稼?农民种庄稼只要肯拔,庄稼一定高;那么父母教育孩子,只要肯打,孩子成绩一定好。 但是农民为什么不拔庄稼?因为他们懂得规律,拔高的庄稼是假的高,因为根断了,没有生命力。  同样打出来的好成绩,也是假的好,孩子在恐惧中学习,甚至是恨学习。这样的学习好,是以牺牲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代价的,没有后劲。  父母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把打孩子,骂孩子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但这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我们做父母的教育孩子真应该像农民种庄稼的态度:要按规律! 忠告21 称接纳,后升华 一个人越恨自己的缺陷,这个缺陷对你的伤害就越大。 父母往往不能容忍孩子的缺点,其实孩子的每天都在成长,现在的缺点很可能就是未来最大的优点。 对待孩子的缺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接纳,后升华接纳是前提,孩子学说话时,口齿无论多么不清楚,学走路时,无论多么歪歪倒倒,父母都是无条件地全接纳。 孩子考试就像当初学走路,同次考咂了,就像跌了一跤,鼓励他、扶起他,他最后一定会走得好的。 但面对孩子的学习,父母的态度出了大问题。 要反过来学习,对待孩子学走路的那种态度,越是孩子跌跤的时候,父母越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宽容。 但只接纳不升华,就变成了纵容孩子。接纳是尊重了孩子的天怕,保持了自然,这还不够,还要主动升华,引导孩子找出问题的结症,走向成功。 忠告22 融进去,诱出来 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很久以前有个王子,得了一种怪病:总觉得自己变成了大公鸡,整天躲在桌子下面学公鸡“喔喔”地叫,没有一个医生能治好他的病。最后国王悬赏:无论是谁,只要能治好王子的病,重重有赏。一个流浪汉揭了榜,他向国王保证:“治不好,你就杀了我的头!”流浪汉一看王子,两眼就放光了:“哇!你是大公鸡!我也是!”,说着他就下钻到桌子下面,王子“喔喔”地叫,他也跟着“喔喔”地叫,王子跳,他也跟着跳,扮了几天大公鸡后,流浪汉和王子融进去了,两人成了好朋友。有一天,流浪汉突然从桌子底下钻出来:“我不做大公鸡了,我要做人咯!”王子也钻了出来:“我不做大公鸡了,我要做人咯!”就这样王子的病治好了。 父母教育孩子也要先融进去、和孩子心灵相通了,好孩子就会被你诱出来。 走进孩子的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忠告23 解心结,出心牢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败笔是:远离生命,不谈人生。 现在的孩子高智商,高自尊、高敏感、高脆弱,心情一好,一好百好;心情一坏,一了百了。父母再用“打是亲,骂是爱”的方式根本行不通,那是一种不尊重生命的教育方式。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败笔是:远离生命,不谈人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没人帮他们及时化解,慢慢就成了心结。心结有点儿像便密,大便憋在肚子里,几天不排出去就已经吃不消了,更何况是经年累月的心结,越来越多的心结不能及时化解,长期郁结,“硬化”成“心牢”孩子仿佛在自己的心中筑了一个牢房,孩子的心灵在地狱中煎熬,走不出来。 越是聪明的孩子,越容易受伤害,越容易形成心结,甚至走向心牢。我研究发现,90%以上成绩不好的孩子绝对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情问题、心结问题、心牢问题。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没有烦恼,父母的责任就是不断的化解孩子的心结,让孩子快乐轻松地成长。忠告24 忠告24 抚创伤,疗心病 很多孩子看起来刁蛮创造性,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坏孩子”,而是他们受到太多的伤害和委屈。 赏识教育“好孩子快乐营”里有一个叫林必成的10岁孩子,大家都说他:“林必成林必成,出口必伤人”,她说的每一句都像刀子,说得你心口疼。老师、父母都拿她没办法。 我问她:“必成,在这里心情好不好?” “不好!” 我又问:“孩子想不想和周伯伯谈心?” “不想!你讲话老土” 我不慌不忙:“孩子,你身边有没有好人?” 她头一扭:“忘记了!” “孩子,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你身边没有一个好人,都是坏人?”这时她好奇地盯着我。 我告诉她:“因为你内心深处感到自己不是好孩子!你心口疼,伤害人,攻击人,搞平衡,对不对?”孩子呆了:“其实你是最善良的孩子,伯伯知道你受了太多的委屈。”孩子一听到“委屈”两个字,眼泪就出来了。紧接着我又问:“想不想和周伯伯谈心?”“想!”“想不想跟周伯伯交朋友?”“想”......后来林必成成了“好孩子快乐营”里最优秀的孩子。 很多孩子看起来刁蛮创造性,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坏孩子”,而是他们受到太多的伤害和委屈。他们是披着狼皮的羊,只要把狼皮扒掉,可爱的小绵羊就出来了。忠告25 忠告25 高目标化为低要求 目标定得太高,孩子容易放弃;目标要刚刚好,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 婷婷小时候打算盘从1加到100,是全班最慢的。回来对我说:“爸爸,我不想打算盘了。”我于是对婷婷的高目标化为低要求:将要实现的高目标分解为多项低要求的多个小项目。我把从1加到100的每10位的答案写在墙上,婷婷每打对10位,全家人都为她鼓掌欢呼,10层全搭完,自信心找到了。婷婷打完10次,全家人了围着她欢呼10次,自卑,恐惧一扫而空。本来害怕打算盘的婷婷,第二天就对我说,爸爸我就喜欢在你面前打算盘。因为我对婷婷的要求降低了,每次都是从成功走向成功,她在我这里找到了安全感。不到1个月,婷婷打算盘全班第1名。 现在很多孩子没有自信、成绩不好的根本原因是父母“高标准,高要求”的结果。 目标定得太高,要求太严,容易破坏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容易放弃;目标要刚刚好,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把一个大目标分成几个小项目,让孩子从成功走向成功!忠告26 忠告26 够朋友,孩子王 孩子本来是父母最天然的朋友,但一些父母却把孩子变成自己最亲密的敌人 有位父亲整天和自己的儿子闹闹轰轰,父子没上没下,没大没小。外人看了说:孩子这样教,将来肯定没出息。十几年过去了,谁知道这个孩子轻松考上了清华。别的父母一看傻眼了,都想知道他教育儿子的秘决到底是什么? 这位父亲说:“还不是讲的好,讲了你们也做不到。”他越是不说,那些父母越想知道:“你就说说吧,儿子这一代做不到,用在孙子身上总可以吧?” 这位父亲被逼无赖,说:“我教育儿子的秘决其实很简单,就4个字。在我儿子4岁生日时,我正式和他结拜兄弟。” 我教育婷婷也是3个字“够朋友”。做父亲的要是都能和孩子结拜兄弟,做母亲的能和孩子拜姐妹,父母和孩子就可以成为真正的朋友了。 孩子本来是父母最天然的朋友,和孩子不够朋友的父母却把孩子变成了自己最亲密的敌人。 父母和孩子成为朋友还不够,还要做孩子王,在教育的过程中态度平静,坚持原则!爱孩子要爱得有力量,给孩子安全感。忠告27 忠告27 不要白见黑,要黑见白 反正是钻牛角尖,为什么不要教孩子钻光明的牛角尖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美伊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夜,去伊拉克谈判,缓解了冲突。当时人们问他:为什么全世界都看到战争乌云密布,而你却看到了和平的一线曙光? 他说是中学老师的一堂课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 当时老师拿出一张白纸,中间有一个黑点。问同学们看见了什么?全班同学齐声喊道:一个黑点! 老师说,这么大一张白纸你们没有看见,怎么只盯着一个黑点呢?看来还是黑暗有吸引力。 教室鸦雀无声。 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老师又问:同学们这回又看见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一个白点!老师欣慰地说: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 现在父母看孩子不顺眼,就是白见黑,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短处和不足上,让孩子在“我是坏孩子”的感觉中沉沦;如果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上,就是黑见白,孩子就会在“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升华! 忠告28 心中有佛,满目是佛 心中有佛,满目是佛;心中有屎,满目是屎! 苏东坡喜欢跟佛印斗嘴。一天他对佛印说:“和尚,我看你一身黄袈裟,越看越像一泡屎!”说完以后,哈哈大笑。佛印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乐呵呵地回答:“施主,我看你倒是越看越像一尊佛呀!”苏东坡乐坏了,以为斗嘴赢了,回家后告诉妹妹。苏小妹听了,肚子都笑痛了:“哥呀,你上当了,人家佛印心中有佛,所以满目是佛,看什么都是佛。而你呢,是心中有屎,满目是屎,看什么都是屎!” 父母在教孩子学说话是、学走路时,能够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就是心中有佛。随着孩子的长大,优点一天比一天多了,可父母却总盯着孩子的缺点、短处。这时父母心里装的是什么就不好说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明白孩子是发展中的孩子,凡事发生多往好处想,养成阳光思维习惯! 忠告29 好孩子,人中人 教育要培养与谐,与周围人和谐,与大自然和谐的人,让孩子做人中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总结出人有4种: 人下人,是你好我不好,活得太无聊。 人上人,是我好你不好,未来也不妙。 人外人,是我不好你也别好,整个世界乱糟糟。 这3种人都不好,教育要培养孩子做舒展,快乐的人中人,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总结出来的第4种人。人中人的特点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世界才美好。 人中人,是让每个孩子的生命像黄山上的松树,各有所长,彼此不同,千姿百态,展现生命奇观。尊重孩子的生命差异,唤醒孩子无限潜能。 人中人的孩子失败了不会压抑,成功了不会膨胀,懂能人生的智慧,成长的每天都充满了幸福感。 忠告30 不要易变难,要难变易 对孩子的潜力来说,没有难易之分,感兴趣的难变易;不感兴趣的,容易的也变得难了。 孩子为什么害怕学习?国为父母违背了教育的规律,从小就让孩子觉得学习很难! 在父母高目标下、严要求下,孩子经常被考试打败,尝不了甜头,对学习产生了恐惧感,于是易变难。 孩子现在学英语口语很难,但为什么孩子当初学说话不难呢?因为父母从来没有觉得学说话难,孩子在容易的心态中,学会了最难的口语,这是难变易。 父母还要用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把学习当游戏,和孩子玩学习。引导孩子自己去找答案,如果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孩子会感觉爸爸妈妈比自己聪明,反而把孩子自学的能力破坏了。久而久之,产生依赖心理。 父母教育孩子要恰到好处,引而不发。对孩子的潜力来说,没有难易之分,感兴趣的难变易,不感兴趣的,容易的也变得难了。 忠告31 为困顿的孩子点一盏灯 为心灵困顿的孩子在幽暗让点灯引导孩子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遭遇一些无法摆脱的困境,那种无助的感觉,就像黑暗中孤独的旅人,需要有人在黑暗中为孩子点一盏灯,引导孩子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一个男孩子数学考试从没超过8分,换了不知多少个班,所有老师都讨厌他,怪他拖班级后腿。每次考数学他就紧张得发抖。后来,又换了一个班级。一次数学测验,班主任看着被考试吓得发抖的孩子,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就走到孩子身边。孩子一看老师过来了,吓坏了!哪知道老师轻轻地摸了他的头,小声说:“孩子,我们都姓刘”。 孩子的眼泪顿时流出来了。之后他慢慢从数学上找到感觉。大学毕业第一件事是请刘老师吃饭,他说:“老师,我一辈子也没想到,你摸了我的头说一句我们都姓刘,我就感到自己有希望了!” 为孩子黑暗中点一盏灯的人,可以是父母,可以是老师,可以是朋友,甚至可以是陌生人不经意的一句鼓励的话。。。。。 孩子的心灵脆弱,他们多么渴望得到赏识,让我们为心灵困顿的孩子在幽暗处点亮一盏灯,引导孩子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忠告32 要明包暗,不要暗包明 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比健康的身体更重要。凡事发生往好处想,就是明包暗;凡事发生往坏处想,就是暗包明。 有一位很懂教育的老奶奶和孙女一起超过一条臭水沟,孙女说:“奶奶,这条水沟又脏又臭,真讨厌。”奶奶笑着说:“孩子,你想不想知道这条水沟几十年前,几百年前是什么样子?”小孙女很兴趣。“在奶奶很小的时候,这条水沟清澈见底,小河流水象唱歌。奶奶在水河边一玩就是半天,多开心!是我们人类没爱惜好,让水污染了。孩子,随着我们人类的成长,现在又开始注意环保了。。。等你长大后,臭水沟又会变成清澈如初了。”孙女听了奶奶的话,笑了:“奶奶,我一定要为环保出力。” “明包暗,暗包明”还指父母在批评帮助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看到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先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爱他的,是为他好,再指出孩子的缺点。也就是说先赏识,后批评。这样的过程才是科学的,合乎孩子心理规律的。 忠告33 换个角度看孩子 父母其实是是放大的孩子,孩子其实是缩小的大人,换个角度看孩子。 教育孩子心态决定看法,思路决定出路。 一座破庙,小和尚们都说不好看。只有一休和尚把头伸到裤裆下面,倒着看:“很好看啊!”几个小和尚倒过来一试:果然好看。老和尚发现了很恼火,把他们赶走了。见没人,老和尚也忍不住也把头伸到裤裆下看,咦真是好看了! 好多父母教育孩子之所以有问题,只是一念之差。 为什么父母教得那么痛苦呢?倒过来,看到本质,也就那么简单。真理和谬论只有一步之遥,需要把思维“倒过来”。 很多优秀的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塌糊涂。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父母一旦对自己的孩子太爱了,就容易失态,失去了平常心。现在提出一种“换子教学”就是倡导自己教别人的孩子,就能保持平常心了。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把你的孩子看成是人类的孩子,是万物之灵。做父母的要尊重他,而不是改造他。想到这点,就能“跳出去”了。 忠告34 把孩子看作小大人 不要以为孩子小,要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他;不要以为孩子大,要像保护婴儿一样保护他。 父母为什么不能和孩子做好朋友?是父母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拉大了。父母总认为:我们吃的盐比你的饭还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夸大这种差异,就和孩子产生了距离。其实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