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个旧老鹰山总体综合规划
- 本资料来自 -
个旧市老阴山旅游区总体规划
说 明 书
(征求意见稿)
编制单位: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协作单位:个旧市建设局
个旧市规划局
个旧市旅游局
编制时间:2009年5月
- 本资料来自 -
目 录
第一章 现状概况 4
一、区位与交通 4
二、城市概况 4
三、自然条件 5
四、土地利用现状 5
五、社会经济背景 6
六、环境质量 7
七、资源利用及旅游开发状况 7
第二章 旅游资源评价 8
一、资源分布及特色 8
二、主要旅游资源及类型 8
三、旅游资源评价和分级 9
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13
第三章 开发优势与制约因素 13
一、开发优势 13
二、制约因素 15
第四章 规划依据 15
第五章 规划范围、面积及规划期限 16
一、规划范围和面积 16
二、规划期限 17
第六章 旅游区性质及发展目标 17
一、旅游区性质 17
二、建设目标和发展定位 17
第七章 规划原则 18
一、资源及环境保护原则 18
二、特色原则 18
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原则 19
四、产品创新及多样化原则 19
五、弹性和可持续性原则 19
第八章 总体布局及用地规划 20
一、布局结构 20
二、功能定位 20
三、项目配置及概念性建设规划 21
四、土地利用规划 24
第九章 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27
一、道路交通及游线规划 27
二、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29
三、电力电信工程规划 32
四、环卫设施规划 35
第十章 专项规划 36
一、生态及环境保护区划 36
二、植被恢复及绿化规划 36
三、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37
四、防灾和安全系统规划 39
五、村寨居民点调控规划 40
六、景观系统规划 40
七、建筑控制规划 42
八、旅游产品及游览组织规划 43
九、旅游宣传营销规划 43
第十一章 旅游区容量及规模预测 44
一、旅游环境容量测算 44
二、游人规模预测 45
三、旅游接待规模 45
第十二章 重点项目策划 46
一、旅游建设项目策划 46
二、旅游活动项目策划 48
第十三章 分期发展及近期建设规划 50
一、分期发展规划 50
二、近期建设规划及投资估算 51
第十四章 开发实施建议 53
一、开发模式 53
二、高起点 53
三、多元化 54
四、渐进式 54
五、政策和资金支持 54
六、区域旅游协作 54
第一章 现状概况
一、区位与交通
个旧市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红河北岸,地跨东经102º54'~103º25'和北纬23º01'~23º36'之间。市域总面积1587平方公里,辖区东与蒙自县接壤,南隔红河与元阳、金平两县相望,西与建水县交界,北与开远市毗邻。市区距省会昆明公路距离280公里,与越南老街市相距170公里。对外交通有良好的高等级公路网与周边城市联系。
规划区老阴山位于市区东面边缘,与城市近距离相邻,城市建成区已至山麓。现有一条简易公路(沥青路面)纵贯后山与市区联系。
二、城市概况
作为城市的山体景观生态屏障,老阴山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将依托个旧市区的发展,故对个旧城市应有一个简要的认识:个旧是闻名中外的锡金属王国。号称“锡都”,原红河州府驻地(2003年迁至蒙自);至2008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约20万人,城市化水平约68%,大大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作为滇东南的中心城市,个旧具有较为发达的工业、商业及文化产业,并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并于2006年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三、自然条件
气候 :个旧市属亚热带山地季风型气候,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影响,气候的垂直变化显著,寒、温、热三大气候差异并存,俗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市区内气候特征为:日照短、温差小、冬暖夏凉。年均日照1968.6小时,年均气温15.9ºC,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9.8ºC,极端最低气温-4.7ºC;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19.9ºC,极端最高气温30.3º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五至十月降水丰富,形成雨季。
老阴山气温低于市区约2-3度,但风较大,总体上气候的舒适程度要优于市区。
地形地貌:老阴山海拔高于市区约470米左右,西坡(城市面山)山体陡峭,后山为较平缓的丘陵山地,规划区坡度25%以上坡地占40%以上,开发用地具有较大的局限。此外,面山由于早年采石挖方,山体局部有损害疤痕。
林木植被:老阴山林木覆盖率约37%左右,主要树种为松、柏、按树、杨树等,其余用地为荒芜地和农耕地;山体部分区域由于土层较薄,树木成活率低,故形成现状林木分布不均,优劣不等的状况。
四、土地利用现状
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现状较为简单,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林地:分散分布于区内的不同区域,西面较为集中,主要为次生林及人工种植林及少量经济林;
荒芜地:主要为一些荒山荒坡地,由于土层贫薄,林木难以成活,故形成荒芜地。
耕地:由于无灌溉水源,所有耕地均为旱耕地,大部分山坡耕地质量较差。
村庄用地:主要涉及大箐,对门山,小大坡三个村庄的用地,
规模均不大。
老阴山旅游区用地现状一览表
序
号
用地
名称
面 积
(公顷)
占总用地比例
备 注
1
林地
511.3
37.4%
包括灌木林、经济林地
2
游赏用地
31.8
2.3%
宝华公园、山顶已开发游览区
3
村庄用地
36.7
2.7%
4
荒山地
308.4
22.6%
5
耕地
387.2
28.3%
6
道路用地
91.6
6.7%
不含规划区外公路
7
总计
1367
100%
五、社会经济背景
规划区内现有老厂镇对门山村委会的三个自然村(大箐、对门山、小大坡),共有居民户293户,1194人,几乎全部为农业人口,90%以上为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由于缺水,耕地全部为旱耕地,主要农作物为包谷,洋芋,蔬菜及果树、药材种植等,人均年收
入约3600元,经济较为落后。
老阴山规划区村庄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
村名
户数
人口数
人均年收入
(元)
民族构成
主要农作物
大 箐
103
392
3000
彝族占99%
土豆、玉米、蔬菜、水果、药材等
对门山
(村委会)
127
517
3900
彝族占
98%
土豆、玉米、蔬菜、水果、药材等
小大坡
63
285
4033
彝族占
78%
土豆、玉米、蔬菜、水果、药材等
总计
293
1194
平均3644
六、环境质量
规划区内除三个自然村外,区内及其周边无任何工业生产设施或集中的居民区,区内由于无任何污染源,人为活动的干扰小,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保持良好。但区内林木覆盖率偏低。
七、资源利用及旅游开发状况
老阴山虽然与个旧城市关系密切,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年来都较为缓慢和滞后,除作为城市公园的宝华公园外,已建的旅览设施和内容主要集中在老阴山顶,规模和内容均较单一:目前有观景茶室及管理用房,近年民间集资建成的宝华寺、塔,一块滑翔伞坡道以及较为简陋的小吃摊点等。此外,自山脚的宝华公园至山顶,建有一条缆车索道(1997年建),2003年,自宝华公园至山顶,建设了一条宽约3米的石阶登山道,对吸引游人登山游览老阴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老阴山游人构成主要为当地城市居民,日均游人量约1000人次左右。
总之,老阴山的旅游开发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内容单一,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层次不高,特别是基础设施,如用水,通达性道路交通等方面,均显得较为薄弱。
第二章 旅游资源评价
一、资源分布及特色
老阴山风景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即面山部分和后山部分。
面山:为一南北走向的带状山体轮廊,主要景观资源为悬崖陡坡与林木,包含宝华公园、采矿坑道、索道及登山大道等景点及游览设施。面山山体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和市区的个旧湖一起形成了个旧著名的湖光山色之佳景。
后山:山峦起伏,地势相对平缓,主要风景旅游资源有山寨民居,山林、草场、农作物田园风光等;其开敞的环境空间及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未来有关旅游项目和设施开发建设较为理想的场所。
二、主要旅游资源及类型
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的有关条目和标准,结合对老阴山风景旅游资源的实地调查,对老阴山旅游区规划区内的有关景观及旅游资源类别进行统计和整理,详见下表。
老阴山旅游区旅游资源分类表
主 类
亚 类
基 本 类
地文
景观
综合自然旅游地
山岳型旅游地 垂直山体自然地带
地质地貌过程形迹
凸 峰 山体峰丛 岩壁与悬崖
生物
景观
林 木
山 林 树 丛
草 地
草 场 疏林草地
农耕种植
农作物景观 果 园
天象与气候景观
天气与气候现象
山中云雾 避暑气候 山 风
遗址
遗迹
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
废弃锡矿生产地
建筑与
设施
综合人文旅游地
登山休闲游览地 宗教活动场所
公园游憩区域 文化活动场所 景物观赏点
景观建筑与附属
景观设施
佛塔 楼阁 建筑小品
居住地与社区
村寨乡土建筑
交通建筑
缆车索道
旅游商品
地方旅游商品
特色饮食 锡工艺品 山区生态农产品
人文
活动
民间习俗
彝寨民俗风情 宝华寺宗教活动
现代节庆
个旧锡文化旅游文化节
7大主类
14亚类
31个基本类
通过上表可知,老阴山旅游区在8项主类中具有7项,占87.5%;在31项亚类中具有14项,占45.2 %;在155项基本类中具有31项,占20 %;
三、旅游资源评价和分级
风景旅游资源评价是为总体规划提供资源分析及规划方案的依
据之一。为了较为准确和科学地评价风景旅游资源的地位、级次,确定规划方案及其保护和开发时序,本规划选择了“景点”作为评价层中的基本单元,通过对景点及有关旅游资源的评价分级,从而对整个旅游区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主要特征作出综合概括。
● 评价标准和方法
按照国家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和标准对每一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采用赋分评价法,根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赋分;
评价系统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层次,共三大评价项目,八项评价因子(详见下表)。
老阴山风景旅游区资源评价要素及赋分标准表
评价项目
评价因子
评 价 内 容
赋 值
资
源
要
素
价
值
85分
资
源
要
素
价
值
85分
观赏游憩
使用价值
(30分)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极高的观赏、游憩和使用价值
30~22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很高的观赏、游憩和使用价值
21~13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较高的观赏、游憩和使用价值
12~6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一般的观赏、游憩和使用价值
5~1
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25分)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
25~20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全国意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
19~13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省级意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
12~6
具有地区意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
5~1
珍稀奇特
程度
(15分)
有大量珍稀物种,或景观异常奇特,或此类现向在其他地方罕见
15~13
有较多珍稀物种,或景观奇特,或此类现向在其他地方很少见
12~9
有少量珍稀物种,或景观突出,或此类现向在其他地方少见
8~4
有个别珍稀物种,或景观比较突出,或此类现向在其他地方较常见
3~1
规模、丰度和几率
(10分)
独立型资源单体规模巨大;集合型资源单体结构完整、疏密度优良;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极高
10~8
独立型资源单体规模较大;集合型资源单体结构较完整、疏密度良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很高
7~5
独立型资源单体规模中等;集合型资源单体结构较完整、疏密度较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高
4~3
独立型资源单体规模较小;集合型资源单体结构较完整、疏密度一般;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小
2~1
完整性
(5分)
形态与结构保持完整
5~4
形态与结构保持有少量变化,但不明显
3
形态与结构有明显变化
2
形态与结构有重大变化
1
资
源
影
响
力
15分
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
在世界范围内知名,或为世界承认的名牌
10~8
在全国范围内知名,或为全国性的名牌
7~5
在省范围内知名,或为省的名牌
4~3
在本地区范围内知名,或为本地区的名牌
2~1
适游期或游人适宜范围
(5分)
适游期每年超过300天,或适宜所有的游客参与使用
5~4
适游期每年超过250天,或适宜80%的游客参与使用
3
适游期每年超过150天,或适宜60%的游客参与使用
2
适游期每年超过100天,或适宜40%的游客参与使用
1
附
加
值
环境质量与安全
已受到严重污染,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20
已受到中度污染,或存在明显安全隐患
-10
已受到轻度污染,或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3
已有环保措施,安全有保障
3
● 资源评价分值及等级
特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
优良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89分;
普通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59分;
● 评价结果
通过对老阴山旅游区28个(类)景点景观和有关旅游资源点分别进行计分和分级,最终结果为:
特级旅游资源:1类,占总数的3.6 %;
优良级旅游资源: 9类,占总数的32 %;
普通级旅游资源: 18类,占总数的 64.3%。
老阴山旅游区景点景观及旅游资源评价分级表
特级旅游资源
优良级旅游资源
普通级旅游资源
景物观赏点
(山顶城市景观鸟瞰)
(共1类)
山岳型旅游地
垂直山体景观
风景林地
康体休闲度假地
宗教场所(宝华寺)
园林游憩区(宝华公园)
佛塔 楼阁
采矿坑道遗址
锡文化旅游节
(共10类)
凸峰 悬崖岩壁
丛林 草场
疏林草地
鸟类栖息地
农作物景观 果园
云雾 避暑气候地
文化活动场所
乡土民居建筑(彝寨)
建筑景观
特色市场(山顶风味小吃)
索道缆车
地方饮食 生态农产品
宗教活动 彝村民俗
民间登山活动
(共20类)
总 计
31个基本类
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老阴山风景旅游区旅游资源及种类较多,既有登高赏景之风光景色和山林草场、悬崖山恋等自然景观,又有山寨乡土风情、宗教文化等人文景观,二者交汇融合,共同构成了老阴山具有较高游赏和开发价值的风景旅游区;同时,借助个旧、锡城的知名度,老阴山在滇南及省内也具有较高的认知度,特别是登高揽胜,观个旧金湖及城市全景,堪称老阴山一绝;此外,由于开发滞后,老阴山基本上保持着良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规划区环境质量优良,但资源的丰富性和珍稀性等方面较欠缺,资源禀赋优势不明显,但通过有关旅游开发和人为建设,是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区。
第三章 开发优势与制约因素
一、开发优势
1、区域旅游规模优势:以个(旧)、开(远)、蒙(自)滇南中心城市群为主,包含周边建水、元阳、石屏、阿泸沽洞及河口等众多著名旅游景区,形成了具有很大规模的红河旅游圈,通过多年的发展,这一旅游区域已初步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且各个子区域无论从内在的交通联系性,或旅游吸引力方面的互补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老阴山作为个旧旅游中的一员,将依托和借助这一区域旅游规模优势,通过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开发而加入到这一区域之中;
2、原生态环境及自然景观优势:老阴山旅游区所处的山地环境中,大范围内无人工设施及建设活动干扰,也无任何污染源,生态环境及山地自然景观整体保持良好,这是旅游区未来发展优越的开发利用条件之一。
3、区位优势:老阴山旅游区除了与周边众多旅游区具有良好的区域依托背景外,其开发利用优势还在于与个旧市区的密切关系,无论步行,索道或乘车,从市区至山顶均在一小时之内,与城市的近邻关系和良好的通达条件,也是老阴山旅游开发的优势。
4、空间环境和用地优势:相对于个旧市区拥挤、高密度的城市开发强度,老阴山开敞的空间环境和充足、低廉的建设用地,通过旅游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和设施的建设,使城市的发展得以外延,品质得以进一步提高。
5、开发滞后优势:老阴山除山顶小范围外,大范围内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生态与环境未受到破坏,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这种开发建设滞后的现象使其有可能立足点更高,通过充分学习或借鉴其他旅游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实现旅游区高起点,跨越式的发展。
二、制约因素
1、周边著名景区的屏蔽效应:建水、石屏、元阳及河口等红河州著名风景旅游区环峙左右,在吸引大量旅客区域受益的同时,也对个旧造成了很强的屏蔽效应,这种屏蔽效应在老阴山旅游区的发展初期,将形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2、同质旅游景区的竞争:省内山地型休闲旅游度假区众多,且开发较早,如昆明西山,大理鸡足山,武定蛳山、楚雄紫溪山等,在旅游市场中已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和先入为主的印象,短期内老阴山要与之竞争难度较大。
3、景点景观较为单一。老阴山虽具有优良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但总体来看,自然景观景物较单调,旅游资源相对来说不够丰富,特别是缺乏具有独特性的和影响力的景观或景物,资源禀赋优势不明显。
4、基础设施薄弱。老阴山现状仅为局部的小规模开发,目前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及有关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均很薄弱,特别是用水问题,成为老阴山今后规模开发的最大瓶颈和制约因素。
5其他不利因素:地方资金投入有限;大量的荒山、荒坡植被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
第四章 规划依据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
1、《旅游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
2、《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标准(GB/T 18971-2003)
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国家标准(GB50298-1999)
4、《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
5、《个旧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6、《个旧市城市总体规划》
7、个旧市政府、建设规划、旅游等部门有关老阴山旅游建设、开发的相关文件和资料。
第五章 规划范围、面积及规划期限
一、规划范围和面积
老阴山风景旅游区规划范围的划定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有利于风景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有利于游览内容的丰富性;
●有利于各类用地的可开发利用性。
据此,划定老阴山风景旅游区的规划范围为:西至老阴山脚城市建成区边缘,北至云锡供水站,南至进山公路岔口,东至大箐村、对门山村,所围合的范围包含市区面山及后山的部分林地、农耕地、村寨及荒芜地等用地,总面积为13.67K㎡,即为本次规划的控制范围,也是今后老阴山风景旅游区的管理范围.
二、规划期限
老阴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年限自2010年至2030年,按20年时间规划控制。同时,为便于规划和建设目标的阶段性操作和分期实施,同时有利于和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及地方“十年规划”相衔接,将规划年限划分为近、中、远三期,即: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规划将根据以上分期,原则制定该时段内的发展和建设目标。
第六章 旅游区性质及发展目标
一、旅游区性质
综合考虑老阴山风景旅游区的资源类型、景观典型特征、游赏特点及发展建设主要功能,确定老阴山风景旅游区的性质为:
个旧老阴山旅游区是以独特的山地自然景观为主要特征,集登山游览、宗教活动、观景娱乐,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等活动为一体的郊野型旅游区。
二、建设目标和发展定位
近期(2015年):将老阴山建设成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较为完善,生态环境优良,旅游功能基本齐全,在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区和国家AA景区,并成为滇南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中期(2020年):将老阴山建设成环境优美,各项旅游功能齐全并具一定规模,以高端商务和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省级旅游区和国家AAA旅游景区。
远期(2030年):将老阴山建设成特色突出,各项旅游设施和功能完善,环境优良,具有典型地方旅游形象并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国家AAAA旅游景区。
第七章 规划原则
一、资源及环境保护原则
始终贯彻和遵循“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的基本原则,维护老阴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在对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和培育的基础上,通过适度的开发、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分区,合理的规划布局,促使老阴山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特色原则
要确立老阴山景区在滇东南旅游区中的地位,必须使其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旅游产品上,以休闲度假为特色;在视觉景观上,以山体林木和城市景观为特色,在与周边旅游区不雷同,互补性强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原则
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繁荣,必须以其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支撑。老阴山风景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当务之急是解决进入性交通的优化改善和供水问题;通过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其项目建设和长远发展奠下良好基础。
四、产品创新及多样化原则
针对老阴山目前游览内容较单一,旅游产品不够丰富的缺陷,应努力策划和积极引进、开发有关项目,在常规旅游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敢为人先,打造老阴山所特有的旅游产品和项目,以此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市场的认可和提高知名度。
五、弹性和可持续性原则
任何规划理念和技术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旅游发展的进程更是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制约,故规划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次完成,在开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随机性的不可预见因素,因此,规划应通过阶段性控制,为长远发展留有余地,在建设目标与时限上具有一定伸缩性,为老阴山的长久持续发展和后人更精彩的发挥提供可能。
第八章 总体布局及用地规划
一、布局结构
根据老阴山规划区域特点及项目设置内容,综合考虑空间、景观用地及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规划配置,确定老阴山风景旅游区的结构骨架和布局体系为:一带、三村、五区、七片(简称1.3.5.7布局结构),即:
一带:面山生态及景观带;
三村:大箐、对门山、小大坡三个民俗村落旅游点(农家园);
五区:山顶休闲观光区、公园游览区(宝华公园)、旅游地产开发区、草甸牧场游览区、农业生态游览区等五个主景区;
七片:高尔夫练习球场、旅游飞艇基地、民俗体育活动场、风力发电场、接待中心旅游宾馆、矿洞及工业遗址、旅游管理服务等七项有关旅游活动、游赏和接待服务、管理的项目。
二、功能定位
通过以上布局结构,可确定老阴山五大旅游功能为:休闲游赏、旅游度假、山地健身锻炼、生态观光旅游、宗教和历史文化。
休闲游赏:山顶游览、休憩、赏景、村寨农家乐休闲,采矿坑道遗址游览。
旅游度假:宾馆酒店高端综合服务;旅游地产开发;
山地健身锻炼:登山健身,山地自行车及滑翔体验;
生态旅游:森林浴、生态种植园、农作物景观、
宗教和历史文化:宝华寺宗教活动、矿山历史遗址、锡文化。
三、项目配置及概念性建设规划
根据布局结构及功能分区所设置的“一带三村五区七片”,就有关项目配置及规划建设要点作为如下规划:
一带:面山带作为城市景观及生态屏障,要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严禁取土采石等破坏山体的行为,建设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山体绿化和植被恢复,逐年提高林木覆盖率,同时,要采取措施,对面山山体的创伤面进行修复。
三村: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结合旅游开发,对大箐、对门山、小大坡三个彝族村寨按照民谷旅游村的发展进行村庄规划,开辟农家园(院)、家庭接待、民俗活动、农家体验等民俗旅游服务,促进农民的转产及脱贫。
五区:对五个主要景区的规划和建设设想如下:
1、山顶休闲观光区
规划建设要点:在现有设施基础上,增建悬崖观景长廊、游道及护栏设施,完善宗教寺庙区建设(控制建筑规模,加强环境绿化建设),整治和改造饮食摊点(提升档次,建成旅游风味小吃街);同时,选址增建一业余滑翔练习坡道(原坡道供专业滑翔者用)。
2、公园游览区
规划建设要点:在原宝华公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园景和游览内容,作为老阴山风景旅游区的组成部分,按城市公园进行建设管理。
3、草甸牧场游览区
规划建设要点:利用老厂镇辟建的万亩草场,开展旅游观光及游赏活动。在该区不建设任何人工设施,以纯自然牧场景观为主,但在草场边缘可集中建1~2处休息服务点,为游人提供停留简单服务。
4、旅游地产开发区
规划建设要点:旅游地产是将旅游业与房地产结合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产业模式,顺应中国旅游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的发展趋势,旅游地产将成为新的开发热点和商业卖点。利用老阴山优良的环境和气候,于规划区中部设旅游地产开发区,通过高尔夫球场(练习场)建设及周边地块的开发,建设度假别墅及相关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将游览、娱乐、运动、餐饮购物、休疗养和休闲养生等多项内容融入其中;开发应着眼于投资或追求高生活质量的人群,如产权式度假别墅、分时度假酒店等旅游商务投资模式,通过旅游地产区的开发,推动旅游投资并带动旅游区的繁荣与发展。
5、农耕生态游赏区
规划建设要点:将山中的部分农耕地,逐步转向到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方向上来,如成片种植油菜花,向日葵,果园及有关绿色种植园等,春花秋实,形成季节性农作物景观,吸引游人上山踏青、采摘和游赏,展现老阴山生态田园风光。
七片:为规划区中拟建或开发利用的七个与旅游相关的特有单项。
1、旅游宾馆片
规划建设要点:作为旅游区的接待中心,拟建一星级综合性旅游酒店,规模200~250客房间,相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满足度假、会务、团队、散客住宿需求,并弥补市区高档酒店不足的状况。
2、风力发电场片
规划建设要点:利用华电拟投资建设的老阴山风电项目,将其开辟为观光及科普场所。作为云南的首座风力发电场,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及旅游吸引力。
3、民俗体育观演场片
规划建设要点:于村寨附近,辟建民俗体育活动场地,将彝寨村民的有关传统民俗活动集中展演,作为农家乐及民俗文化,使之成为老阴山旅游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观之内容。
4、飞艇基地片
规划建设要点:拟引进和建设的飞艇项目。在规划区中将建一地面基地。该项目在云南目前为空白,在国内也不多见,如能成功实施,将成为个旧乃至云南旅游的一大卖点。飞艇旅游既可作为高空观光体验,也可作为交通工具,如可与元阳等周边风景旅游区串联,开展空中游赏观景活动。
5、高尔夫练习球场片
规划建设要点:结合旅游地产的开发,规划建设一非标准高尔夫球场,作为大众化的高尔夫娱乐练习用球场,规模8~10洞;该项建设也是老阴山旅游地产开发区的配套建设项目之一。
6、矿洞及工业遗址参观游览片
规划建设要点:将金湖文化广场旁的矿洞及原厂房建筑和设备予以保留,作为工业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利用,具体可分为洞外和洞内两大部分进行改造利用。洞外:保留和改造原有采矿建筑,将其作为“矿山俱乐部”,内容为茶室、纪念品店、矿山历史展室等,将锡文化作为金湖文化广场及老阴山旅游的一部分融于其中;洞内:利用废弃坑道矿洞,经整理修缮,并利用原有轨道矿车,开展矿洞探秘体验。也可考虑于洞中开设“矿工酒吧”、“矿工茶室”,使其成为休闲娱乐场所。
7、旅游管理服务片
规划建设要点:老阴山全面开发并形成旅游景区后,需要有
一个管理机构,对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保护和经营等进行全方位的协调和统一管理,从而有利于旅游区的有序开发和良性发展。
四、土地利用规划
1、土地利用现状: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现状较为简单,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林地:分散分布于区内的不同区域,西面较为集中,主要为次生林及人工种植林及少量经济林;
荒芜地:主要为一些荒山荒坡地,由于土层贫薄,林木难以成活,故形成荒芜地。
耕地:由于无灌溉水源,所有耕地均为旱耕地,大部分山坡耕地质量较差。
村庄用地:主要涉及大箐,对门山,小大坡三个村庄的用地,规模均不大。
2、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荒芜地较多,林木覆盖率不高,部分宜林荒山未充分利用;部分坡度大于25%耕地的开垦造成水土流失,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3、用地规划:根据规划区内现状土地利用的程度及旅游开发的需要,对土地进行有关整合及规划布局,其原则是充分考虑山地特点,突出环境效益,尽量保护原有耕地,适当设置建设用地,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林地:含现有林地及规划荒山宜林地,是老阴山风景旅游区中集生态、水土保持、风景景观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用地;
牧草地:人工草场,具有畜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用地功能;
种植园用地:利用部分耕地及荒地,种植经济果木林及观赏性农作物,具有农业经济与旅游相合的用地功能;
耕地:对区内的优良农地尽量保留,但对坡度大于25%的耕地应退耕还林;部分耕地逐步转化到为旅游服务的观光农业或生态农业上来;
村庄建设用地:对区内三个村庄予以保留,但要控制发展规模及农户宅基地,村庄建设集中紧凑,集约化发展;
游赏及旅游设施建设用地:含宝华公园、山顶宗教及观景休闲,旅游宾馆,民族体育场,飞艇基地及管理服务等用地,分散布置于旅游区各景区之中。
旅游地产开发用地:位于规划区中部,包括高尔夫练习球场;主要用于度假别墅及相关旅游配套设施的开发;此类用地可作为商业开发,市场化运作。
风力发电场建设用地:该用地为清洁能源建设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用地功能,性质为工业用地,用地规模根据专项设计确定。
其他用地;道路,停车场,供水,供电设施等用地;
老阴山旅游区用地规划一览表
序号
用 地
名 称
面 积
(公顷)
比 例
备 注
1
旅游设施
建设用地
42.8
3.1%
含山顶景区、旅游管理区、旅游酒店区、民俗体育场、飞艇基地等用地。
2
公园用地
23.2
1.7%
宝华公园
3
旅游地产开发用地
98.4
7.2%
含高尔夫练习球场
4
风力发电场
用地
23.8
1.7%
5
村庄建设用地
56.3
4.1%
6
林 地
597.2
43.7%
7
牧草场用地
80.9
5.9%
8
果木林地
79.8
5.8%
9
农 耕 地
208.7
15.3%
10
道路交通用地
150.4
11%
含车行道、步行道、自行车道、
停车场等
11
其他用地
5.5
0.4%
供水、供电、环卫设施等
总 计
1367
100%
注:林地、果木林地、牧草场地、公园用地加上各景区、景点的绿地,绿地率要达到60%以上。
第九章 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一、道路交通及游线规划
1、规划原则
尽量利用和结合现有道路和游道改造完善;
新规划道路的开辟应充分结合地形条件,以不损坏自然生态和景观为前提;
多种道路交通形式相结合,满足区内外旅游交通和游览的要求。
2、道路交通规划
● 外部交通联系道路:在现状道路基础上,改善市区从南、北两个方面进入老阴山的路况,分别对两段道路进行升级,将其作为进入旅游区的主要通道;
● 区内机动车道:现状有一条简易公路纵贯老阴山,规划结合用地开发和项目设置区域,补充和完善区内车行道路,在原单线公路的基础上,于内部形成两个环路,较好的解决了区内各主要开发建设区的交通需求;
● 步行游道:规划以车行道为骨架,再分出若干步行支路,联系各主要景点和活动区。
● 山地自行车道:为充分利用山地环境及丰富游览活动,规划在区内南部开辟了一条山地自行车环线,为山地自行车运动爱好者提供场地条件,同时,也是旅游区的特色活动项目之一。
● 其他交通形式:现索道缆车仍予于保留,通过今后老阴山的开发和发展,改变目前效益不佳的状况;飞艇既是旅游体验活动项目,也是交通工具,可作为个旧周边旅游区的交通联系方式之一予以发展。
3、静态交通设施
停车场由于受山地的限制,不宜大规模设置,规划采取在主要景区和游人集散处分散、分片设置的方式进行布局,规模每处20~50个停车泊位;此外,沿区内车道主线,考虑于村寨和主要景区设置旅游车站,作为以后旅游班车的固定停靠和候车点,以
方便散客的进山往返。
老阴山旅游区道路规划建设一览表
道路类别
长度
(KM)
现状路况
规划等级
建设
性质
备 注
外部交通
道路
21
简易公路
三级油路
改 造
南段:市区至大箐村岔口12km
北段:8号洞至云锡供水站9km
旅游区车行道(主道)
8
简易公路
四级旅游公路
改 造
沥青路面
旅游区车行道(辅道)
6.5
四级旅游公路
新 建
沥青路面
步行游道
18.8
山道小路
路宽1.5~1.8米
改造+
新建
石块铺砌
山地
自行车道
7
路宽2.5~3米
新 建
砂石路面
二、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一)给水工程规划
1、老阴山给水现状
现状老阴山生活用水(山顶游览区、村寨)主要由云锡公司半坡供水站供给,但存在着设备老化、管网容量小、安全可靠性差、供水成本高等问题,连现状都满足不了用水需求,山上用水多年一直呈紧缺状态,因此如何解决好老阴山的供水问题,将成为今后旅游区建设和发展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2、给水工程规划
(1)、用水量预测:规划根据宾馆酒店及城乡居民用水量的有关标准,同时结合老阴山的实际情况,并综合考虑旅游区的建设和发展规模需要,预测旅游区近、中期的需水量。见下表
用水分类
用 水 量
游客及区内
人员用水量
(立方米/日)
人员类别
人数
最高日用水量标准(
(升/人。日)
用水量
(立方米/日)
住宿游客
800
300
240
员工及村寨
居民
1500
150
225
非住宿游客
2500
20
50
小计
4800
515
景点景区绿化浇洒用水量
(立方米/日)
51(按生活用水量的10%计)
未预见管网漏失水量
(立方米/日)
77(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5%计)
合计水量
(立方米/日)
643
消防用水量
根据消防用水量规范,建成区一次灭火用水量为10升/秒, 灭火持续时间为2小时,同一时间火灾次数为1次。此水量为储备水量。不计入水厂日产水量, 但清水池应有预防消防水量被取作他用的措施。
远期按游客及用水量增长1.4倍,估算旅游区综合用水量约1500M3/日。
(2)、水源、水厂及供水站规划
水源:为保证旅游区的用水质量及安全可靠性,并本着节约投资的原则,近中期将仍采用云锡供水站水源,远期视发展情况再开辟新水源;
水厂及供水站:根据云锡老阴山供水方案,规划将利用原大小坡蓄水池,通过改造和扩设 ,作为旅游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