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标准化工作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对策研究1292020年4月19日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中国标准化工作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对策研究前言 建国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初步建立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构成的标准体系。截止到 底,中国已有国家标准19744项,备案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分别为3.4万项、1.2万项和86万项,基本满足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技术进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可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中国尚未建成与国际接轨的适应市场经济的标准化工作体系,标准化工作长期存在着意识淡薄、水平偏低、经费不足
2、和重要标准缺乏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经贸委管理的传统工业的行业标准中,标龄超过 的达30%,这意味着在这些领域仍在使用十几年前的技术来规范现在的产品。标准化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客观上为国外劣质和低档商品的涌入提供了便利,也制约了中国产品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适应性。 另一方面,中国的标准化工作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标准体制、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制约机制当前还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标准化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瓶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标准化工作还面临着如何满足WTO
3、有关规则和法律文件要求的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入世的有关承诺,中国进口关税的总水平将逐年降低,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制度等非关税壁垒将逐步取消,相关产业和产品将不可避免地遭受来自国外的冲击,而经过标准和技术法规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标准化工作被赋予了保护境内产业的重任。 因此,如何解决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何完善国家标准体系、改变中国标准落后的局面,如何引导和促进标准化工作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要求,是摆在政府、标准化机构、企业和标准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政府特别是标准化
4、有关部门面临着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增加投入、规范管理以及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艰巨任务。 作为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标准化工作已经成为中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属于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的范畴。可是,标准化工作为什么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支持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重点支持哪些领域,怎样支持以及支持的力度如何,都是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弄清的问题。为此,财政部委托国家经贸委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有关专家,就中国标准化工作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对策进行专题研究。 本课题在综合分析中国标准化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吸取标准化工作几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学习
5、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标准化管理模式,针对中国标准化工作长期存在的问题和在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明确了中国标准化工作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对策和工作建议。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标准化工作获得国家公共财政的支持提供依据,供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标准化政策、特别是标准化资金预算时参考。 二、中国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情况1历史沿革与贡献率 中国标准化工作真正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中央技术管理局成立,内设标准化规格处。在1955年制定的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设立国家管理技术标准的机构和逐步制定国家统一技术标准的任务。1957年在国家技术委员会内设标准局,对全国的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领
6、导,同年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1958年国家技术委员会颁布第一号国家标准GB1标准幅面与格式、首页、续页与封面的要求;1962年国务院发布中国第一个标准化管理法规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1963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制定了19631972年标准化发展规划。至1966年,中国已颁布国家标准1000多项。 1978年,国家标准总局成立,同年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88年全国人大经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中国标准化工作开始进入法制管理阶段。国家技术监督局负责全国标准化管理工作以后,1998年改名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直属国务院领导,
7、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计量和质量工作。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同年成立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由于标准已经从最初的具有保证产品通用、互换和配套的功能发展成为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这些生产要素的基本组织依据和管理依据,使得标准化工作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是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必然对国家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标准也是契约合同、法律法规和产品检测等合格评定的技术依据,标准化工作能够经过影响对外出口贸易,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外贸出口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亮点,以采
8、标产品出口创汇为例,广东省 采标产品出口额约350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山东省有138家企业的主导产品全部实现采标,采标产品出口创汇234.87亿美元;辽宁省采标产品7085项,出口创汇56.84亿美元,约占总出口额的一半。 可是,由于标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间接的,无法用简单的投入产出来统计它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等经济指标的贡献率,因而人们往往忽视了标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根据美国商务部计算机科学技术标准研究所估计,使用标准后的效益与制定标准的投入比值约为251。另据德国经济学家多年的研究成果,从60年代到现在,德国每年的GDP总值中,标准化所做的贡献约占1.1%。 中
9、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人民币,中国的贡献率按同样的1.1%来计算,标准化的贡献将近100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总投入还不足5亿元人民币。下面的4个实例能够作为标准对中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的佐证。 例1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标准涵盖了从原材料选购直至形成产品的全过程,为企业和社会带来了效益。1994年贯标后生产的四台250000/500产品,材料成本每台节约36.1万元,每台每年节约电费45万元,综合效益324.4万元。 例2中国电动工具行业由于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标准,推动了电动工具产品的外贸出口,电动工具的出口总量和创汇金额增长迅速。已经成为第一大电动工具出
10、口国, 出口创汇超过12亿美元,出口量也从1990年的60万台增长到 的9458万台。例3海尔集团标准化工作的战略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构筑了适应技术创新和市场快速反映的企业技术标准平台。 ,海尔集团实现营业额602亿元,出口创汇4.2亿美元。 例4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通信领域的高技术企业,积极参加标准化工作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 出口额达3.4亿美元,并出口到通讯技术发达的德国。 2基本概念 标准化是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和
11、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 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中国的标准化和标准的含义符合ISO/IEC导则2的规定,但与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以下简称WTO/TBT协议)给出的标准定义不同。WTO/TBT协议规定,“标准是由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为了通用或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标准也能够包括或专门规定用于产品、加工或生产方法的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 中国标准由国家标
12、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层次构成。对需要在全国范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制定国家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制定行业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制定地方标准。 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对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 标准化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类。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它
13、标准是推荐性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的地方标准,在本行政区域内是强制性标准。 3标准数量及构成 截止到 ,中国颁布国家标准19744项,其中国家经贸委管理的传统行业和服务业(以下简称“委管行业”)有国家标准11935项,占总数的60%;备案行业标准34000项,其中委管行业的行业标准22260项,占总数的65%;备案地方标准1 多项。截止到1999年,备案企业标准86万多项。图1. 底委管行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所占比重图2. 底委管的部分行业标准分布情况中国标准的构成一般按层次、性质和对象进行分类,习惯分为产品标准、工作标准、方法标准和基础标准
14、。近年来,考虑到安全、卫生和环保的需要,最终将标准细分为产品、方法、基础、安全、卫生、环保、管理和其它八个类别。加入WTO以后中国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标准在国际贸易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确保了货物质量的一致性。为促进国际贸易,减少因技术性要求、产品标准的过分差异造成的不必要障碍,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各方达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WTO/TBT),包括了技术法规和标准、技术条例和标准的一致性,等等。协议要求各成员之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并遵循国民待遇原则。协议还规定,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和实施形式不应给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制定标准法规及合格评定
15、所形成的贸易障碍,即经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进口的商品提出了苛刻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要求,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或者增加产品成本和拖延时间。虽然各成员国都承诺遵守WTO/TBT协议,但由于对技术要求合理性的界定比较复杂,而技术优势方“合理”提出的严格要求或高指标也会造成事实上的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非但没有被消除,反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合法保护。 加入WTO以后,中国将遵守WTO/TBT协议,标准化工作面临一个适应规则和与国际接轨的问题,需要一个按协议要求实现标准化工作转型的过程。因此,研究WTO/TBT协议的有关规则,消除不符合规则精
16、神的体制性障碍,解决标准水平偏低等滞后性问题,重视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建设,对于保护境内产业和扩大出口这一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等国凭借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法规和认证体系,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出口。因此,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所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状况和体系构成,对于建立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具有借鉴意义。1有关中国标准化的入世承诺及其差距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法律文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及附件1A过渡性审议机制条款要求中国提交的信息和附件9服务贸易减让表以及中国工作组报告书中所做的承诺,中国所有的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应符
17、合WTO/TBT协议,并接受有关标准制定、采纳和实施的良好行为规范,使用国际标准作为技术法规基础的比例,在5年内再增加10%。实质性条款主要体现了国民待遇原则、无贸易障碍原则、以国际标准为基础的原则和透明度原则。 按照这些承诺和原则的要求,中国的标准化工作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对技术法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定位一直不明确,现行技术法规没有形成体系、存在管理混乱和透明度低的问题。认为强制性标准就是技术法规,混淆了行政规定与技术文件的概念,在逻辑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由于中国的强制性标准大多是从生产角度制定的,存在过繁、过严和过细的缺点,包含了一些非强制性要求,
18、很容易被其它成员国认为是人为地制造贸易障碍和技术壁垒。 (2)推荐性标准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难以符合有关标准制定、采纳和实施的良好行为规范的要求。对于没有采用国际标准且标准水平较低的产品很多,按国民待遇原则,进口产品也应享有境内产品相同的待遇,标准的差异导致了产品水平的差异,必然会对国内产业形成冲击,需要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尽快修订或制定出能够保护境内企业的标准体系。 (3)合格评定机构的非选择性、认证收费的内外不统一和缺乏有关信息,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无贸易障碍原则和透明度原则。按照上述承诺,认证机构的选择应由申请人决定,认证的标志、费用、受理期限和程序应统一,认证机构的选择也与产品生产地无
19、关。2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主要由技术法规、自愿性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三部分组成,欧洲共同体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做法和经验特别值得中国借鉴。 2.1美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美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主要由美国联邦法规及认可组成。 美国联邦政府各部门颁布的综合性的长期使用的法典,按照政治、经济、工农业、贸易等各方面内容共分为50卷。其中与进出口业务有关的法规很多,如第七卷农业,第四卷动物及动物制品,第15卷商业和对外贸易,第16卷商业,第17卷商品与安全贸易,第21卷食品和药物,第27卷酒、烟草制品和轻武器,第40卷环境保护,第46卷水路运输,第49卷交
20、通等。 部门性法规包括: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颁布的涉及大部分食品、药物和化妆品的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公平包装和标签法、联邦进口牛奶法、茶叶进口法、联邦烈性毒物法,美国消费产品安全委员会颁布的消费产品安全法、联邦有害物质法、防毒包装法、易燃纤维法和冷冻设备安全法等,还经过联邦法规指导预告法规草案和经过的新法规,以及有关法规的新闻。 对于有关安全和健康类产品,进入美国的市场必须先获得美国权威部门的检测颁发的认可证。计算机、玩具、通信设备、电视和传输设备符合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标准(FCC)和美国保险商实验室标准(UL)的认证,食品、药品、添加剂、化妆品、洗涤用品和医疗设备符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标准
21、(FDA)的认证等。有15000种产品应获得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的CPSC安全标志,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应有符合美国联邦委员会FTC规则认可的纺织产品标明成份和商品标签,以限制含有未经FTC认可成份的纺织品进入美国市场。 2.2 欧洲共同体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欧洲共同体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包括欧共体指令、欧洲标准、合格评定程序、CE标志和市场监督。 欧盟理事会批准并发布的关于技术协调和标准化的新方法规定,欧洲共同体指令是对成员国有约束力的法律,指令的内容仅限于卫生和安全等有关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由技术标准规定。技术标准由厂商根据市场决定,能够采用国际标准、欧洲标准、协会标准或行业标准。欧盟的技
22、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由300个欧盟指令和上万个技术标准构成。该体系有效地消除了欧盟内部的贸易壁垒,但对欧盟以外的国家造成了贸易障碍。 欧盟规定,进口产品必须满足指令的要求才能在欧盟销售。由于这些指令和技术标准要求很高,即使美国的一些产品也难以达到要求。美国指责欧盟对美国的激素牛肉和转基因食品等许多出口产品制定限制性指令,阻碍了美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 欧洲共同体在标准化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最大限度地采用国际标准作为欧洲标准,加速制定尚无国际标准的欧洲标准,要求欧共体各成员国把欧洲标准纳入本国标准; (2)加速制定保障人体健康、人身安全、环境和消费者利益的欧洲标准。在欧共体各成员国制定有关法令
23、条例时,要优先引用这些标准,产品要满足这些标准的基本要求; (3)欧共体各成员国制定的国家标准和技术法规要有高度的透明度,以便相互了解,及时优先、检查、修改或撤销可能形成贸易技术壁垒的标准和技术法规。 “CE”标志是强制认证标志,不论是欧盟内部企业还是其它国家生产的产品,要想在欧盟市场上自由流通,就必须获得“CE”标志,表明产品符合欧共体指令的基本要求,“CE”标志具有强制性。欧盟对40的产品要求经过“CE”认证。“CE”标志将逐渐取代各成员国的符合性标志,是表明产品符合欧共体指令的唯一标志。 2.3 日本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日本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主要包括技术法规和标准、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与
24、合格评定程序和绿色技术壁垒。 (1)技术法规繁多。机械制造业有劳动安全与健康法和气瓶生产检验法;化学工业有化工产品制造与检验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和化妆品成分管理法;农副产品有食品与日用消费品管理法、蔬菜水果进口检验法、肉类制品进口检验法和包装与标签法;汽车法规有:废气排放检验法和限制噪音法;纺织品有产品含毒物质限制法、商标管理法和外国标签管理法等。 (2)技术标准数量多,很多技术标准不同于国际通行的标准。进入日本市场的产品,不但要符合国际标准,还须符合日本标准。日本对进口商品规格要求很严,在品质、形状、尺寸和检验方法上均规定了特定标准,进口货物入境须经严格的检验,不满足有关规格标准的产品不能进入
25、日本市场。日本进口商品规格标准中有一种是任意型规格,即在日本消费者心目中自然形成的产品成分、规格、形状等。 (3)日本的认证制度分为强制性和自愿性两类。强制性认证以法律形式执行,认证的对象主要是消费品、电器产品、液化石油器具和煤气用具等。自愿性认证由企业自愿申请,适用于强制性以外的产品,采用JIS认证标志。进口前要对产品进行质量认证,或对其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进行合格评定。质量认证按产品分类,由各有关的政府部门管理,并使用各自的认证标志。日本通产省所管理认证的产品占全国认证产品总数的90左右。 (4)日本经过立法手段,制定了强制性技术法规,包括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和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进口
26、产品不但要求质量符合标准,而且生产、运输、消费及废弃物处理过程也要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日本要求产品包装应有利于回收处理,不能对环境产生污染。日本的食品药品标准对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的要求也十分严格。3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技术壁垒往往经过标准法规繁多、技术要求严格、技术指标苛刻、检测手段先进、检测费用昂贵、合格评定程序繁杂来实现,一般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提法上的巧妙性,形式上的合法性,手段上的隐蔽性等特点,安全、卫生、环保、包装、标志和标签等要求是设置壁垒的重点。这些国家还以借保护环境、人类动植物的卫生和安全健康为由,经过对
27、商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制定较高的指标,实施绿色技术壁垒。 3.1 美国的技术壁垒状况 美国在标准法规等方面的技术壁垒主要表现为利用安全、卫生检疫及各种包装、标签规定对进口商品进行严格检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制订了的法规对各种药物的认证,包装、标识及检测试验的方法等做了规定,甚至包括非处方销药品和器械上的警告词句。限制进口产品的法律还有:食品、药品、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公平包装和标签法、婴儿药法、茶叶进口法、婴儿食品法、联邦危险品法、家庭冷藏法、控制放射性的健康与安全法、植物检疫法、联邦植物虫害法和动物福利法。 美国还利用推行其国内的生产加工方法及其它标准设置技术壁垒。例如,美国
28、在空气净化法和防污染法中明确规定,所有进口汽车都必须安装防污装置,并制定了十分苛刻的技术标准,从而使得排气量过大的汽车等被挡在美国市场之外。 对于进口商品,美国利用安全、卫生检疫及各种包装、标签规定会进行严格的检查。为了对商品的安全性能进行认证,外国商品必须经过UL认证后才能顺利地进入美国市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很难达到UL标准水平。海关对进口货物的查验非常严格,包括标明原产地、是否贴上所要求的特殊标志或标签、方法是否符合要求等。 3.2 欧盟的技术壁垒状况 欧共体最先意识到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重要性,同时其成员国也是设置技术壁垒最严重的国家,特别在有关汽车、电机、机械和制药产业更为明显。欧
29、共体各国技术标准水平较高,法规较严。欧共体不但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法规,而且各国也有各自的严格标准,它们对进口商品能够随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从总体来看,要进入欧共体市场的产品应至少达到三个条件之一,即: = 1 * GB3 符合欧洲标准EN,取得CEN认证标志; = 2 * GB3 符合欧洲指令,取得欧共体安全认证标志CE; = 3 * GB3 取得ISO 9000合格证书。 德国当前应用的工业标准约1.5万种,产品是否符合德国工业标准是能否进口的关键。德国法律规定,机器、工具、家用器具、运动设备、玩具等,应遵照当前德国承认的有关安全的机器工程条例。英国法律规定所有在英国销售的电热毯必须符合
30、英国技术标准3456号的安全要求,标签上应说明人躺在床上时这种毯子是否可用,必须注明是盖毯还是床垫。法国政府规定,所有的进口玩具都必须符合政府颁布的NFS 51-202和NFS 51-203法令中的安全标准。 欧洲共同体指令对不同产品有不同的认证要求,实行自我认证的要保存一套完整资料而且要先寄样品到该国检验。在国家之间互相承认检验(认证)结果之前,外国产品要进入欧洲市场,就必须取得一个欧洲国家的认证。欧共体决议要求对输入欧洲共同体的产品根据统一标准接受安全和卫生检查,任何海关在检查时如果发现进口的产品不符合欧洲标准,或者认为可能会危及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不但有权中止报关手续,还应该立即通知其它
31、海关口岸。 美国商业日报发表的题为欧洲联盟使用标准作为贸易武器的文章指出,产品标准,特别是欧洲联盟规定的产品标准是一大贸易壁垒,对美国的公司产生数以十亿计美元的影响。美国商务部估计各种标准至少直接影响美国500亿美元的出口,而且成为阻碍另外200400亿美元货物出口的障碍。 3.3 日本的技术壁垒状况 战后的日本以贸易立国,经过发展贸易,成功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成功地保护了国内产业,这与日本带有强列保护色彩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是分不开的。日本有名目繁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只有极少数是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当外国产口进入日本市场时,不但要求符合国际标准,还要求与日本的标准相吻合。日本在法规药品法和化妆
32、品法中要求药品、化妆品必须在日本政府指定的实验室进行试验。日本要求技术标准在合同中体现,并附在信用证上,进口货物入境时要由日本官员检验是否符合各种技术性标准。 进入日本市场的商品,其规格堪称抑制国外商品进入日本市场的枷锁。强制型规格主要指商品(如医药、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电器和计算仪器等)在品质、形状、尺寸和检验方法上均应满足特定的标准,否则就不能在日本制造与销售;任意型规格主要是指日本消费者心目中自然形成的产品,其中的JIS规格(工业品)、JAC规格(农产品)、G标志、SG标志和ST标志等均为日本消费者所熟知,不满足这些标准要求的产品也很难进入日本市场。 关于产品检验方面,日本规定对不同时间
33、进口的同种商品,每一次都要有一个检验过程。而对本国同类商品,只需一次性对生产厂家进行检验就能够经过,这是明显的歧视性待遇。从1991年起,日本开始对进口水产品实施外国厂商注册制度,日本政府规定,进口商在进口水产品时,必须事先将进口的水产品品名和数量报告给厚生省,然后由政府的检验机构或厚生省于1989年授权指定的57个实验室之一检验合格后方能通关。检测项目包括微生物、农兽药残留及大肠肝菌等共计近30个,通关手续也较繁琐。 3.4 西方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技术壁垒案例 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遭受贸易性技术壁垒限制的案例大约是发达国家的3.5倍,WTO发达成员国的技术壁垒已经成为中国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34、据统计,近几年技术壁垒对中国产品出口的影响每年在540亿美元以上,中国约有60%的出口企业遭受过国外的技术壁垒。 (1)技术法规壁垒 1999年12月7日,欧盟正式发布1999/815EC指令(以下简称“禁令”)。采取措施禁止销售供三岁以下儿童使用的放入口的包含以下六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中的一种或多种(DINP、DEHP、DBP、DIDP、DNOP、BBP)的聚氯乙烯软塑料玩具及儿童用品。欧盟称,该“禁令”的目的“确保一个高水平的儿童健康和安全保护”。 中国是世界玩具出口第一大国,年出口金额5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50%以上,每年解决约150万劳动力就业。其四分之一以上出口到欧盟各国,金额1
35、4亿美元。据保守统计,出口欧盟的玩具约有60%使用了PVC原料,其中供三岁以下儿童使用的占50,因此“禁令” 直接影响到中国4亿美元以上的玩具出口。 (2)技术标准壁垒 中国出口额居第一位的机电类产品,由于受发达国家在噪声、电磁污染、节能性、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标准限制,1992年有8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影响。 (3)合格评定壁垒 很多国家法律规定:没有经过指定机构认可的产品,不准进入市场销售,如美国的FDA、UL认证、欧盟的CE认证,还有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等。90年代初,江西全省的玩具出口每年都创汇5000多万。当欧盟和美国宣布对进口玩具实行安全认证时,由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
36、视,没有一家企业经过认证,转眼间就丧失了市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由,要求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中国每年约74亿美元商品的出口受到影响。 (4)绿色技术壁垒 1998年,美、加、英、欧盟等相继以天牛虫问题为由,禁止中国所有未经熏蒸处理的木制包装进入其境内,这一规定使包装成本增加了20%。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和有毒物质含量标准规定到了近乎苛求的地步,过去中国大量出口冻猪肉和冻兔肉到欧洲,现在都被禁止。同样中国的很多纺织品由于环保原因不得不退出国际市场。仅1996年,欧盟国家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22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产品
37、占90%。 应当承认,这些国家提出的技术要求是合理的,至少在表面上并没有违背WTO/TBT协议,因此难以启动争端解决机制。因此,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提高标准水平和企业产品的竞争力。4建立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必要性和制约因素 加入WTO后,中国的进口关税将从 的15.8%逐步降到 的10%,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制度等非关税壁垒也将逐步被弱化和消除,由于缺乏保护措施,一些国内产业将面临国外产品冲击,甚至国内市场可能成为一些国外劣质产品的倾销地,直接威胁到中国的经济安全和境内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十分必要,也是今后中国政府和标准化工作的中心任务。 在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体
38、系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有利于安全、卫生和环保的原则,凡是有关安全、卫生、人身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技术要求均可成为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理由。 (2)差异性原则,凡是有关民族习惯、因地理位置不同引起的独特资源和气候条件的技术要求均可成为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理由。 (3)比较优势原则,与技术性贸易措施有关的技术要求与国外相比一定要有比较优势并加以突出。 (4)可操作性原则,技术性贸易措施需要经过具体的技术要求加以实现,具有可操作性,有软硬件保障。 (5)经济性原则,因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而产生的成本提高应控制在国内制造商和国内市场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6)效率原则,应保证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及时
39、有效,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能够及时制定、修改或废除标准和技术法规中的有关条款。当然,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制约因素有很多,中国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体制性障碍,以及由这种障碍所引发的标准水平偏低、市场需求脱节、标准意识薄弱、专业人才短缺和经费长期不足等滞后性问题都是主要的制约因素。消除中国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和解决标准化工作滞后性问题,与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不可分离,是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建立过程是动态的,是经过调整技术法规和标准的技术内容来实现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制修订过程在本质上就是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过程。标准技术水平及其所规范的产品或产业的技术水平是决
40、定技术性贸易措施能否发挥作用的核心因素。也就是说,只有对那些具备一定竞争能力或竞争潜力的产品,提高其技术法规和产品标准的水平,建立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才能发挥作用;而对于竞争能力偏低的产品或产业,在规定基本要求的同时应辅以其它保护性措施。因此,加强标准化工作是建立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和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的基础,提高标准水平是标准化工作的核心。在制定中国标准时应尽可能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健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信息服务体系和预警机制,鼓励和促进企业按高水平的标准组织生产,有助于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研究如何在标准和技术法规中合理利用WTO/TBT协议规则和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
41、是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关键。5公共财政应支持建立重点领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做的承诺及时间表,各行业应进行产业竞争力研究及如何运用世贸规则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选择与国家经济运行安全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产业和重点产品,集中力量完成国家和行业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建设工作。在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以产品或产业为主线,参照欧共体模式,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提出技术法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制配套的自愿性标准,同时加强相关的标志要求、合格评定程序规定、产品检验和市场监督工作。 ,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90%。以机电产品为例,进出口总额2081.8亿美元,占全国
42、外贸比重的43.9%;出口1053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比重的42.3%;根据“十五”规划,到 ,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将占全国商品出口比重的50%,仍将是中国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可是,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附加值和出口比重都偏低,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依靠更低的成本也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加入WTO后,传统工业均面临着提高技术含量等更加严峻的挑战,出口最多、贡献最大、潜力最大、受冲击也最大,急需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保护。传统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对于其中的重要产业和重点产品,应由各行业协会和专业标委会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法规、配套标准与合格评
43、定的专项研究。重要领域和重点产品的确定应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和国家经济安全原则,入世以后受到冲击的程度及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发电设备、石化设备和农业机械等大型成套装备、汽车零部件、热轧薄板、化纤产品、成品油、合成纤维等均属于重要产业或重点产品,其技术法规、配套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等有关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专项研究工作和标准制修订工作,所需经费由公共财政予以重点支持。图3. 底国家标准按类别构成分布图4国际标准化工作国际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性组织负责起草的标准。根据WTO/TBT协议的规定,凡是有相应国际标准的,成员国在制定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时应
44、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推进采用国际标准是中国标准化工作的一项基本政策。 当前,中国共有300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ISO和IEC的技术委员会相对应,其中的154个委员会属于委管行业,超过总数的50%。ISO现有技术委员会(TC)187个、分技术委员会(SC)550个,中国承担了其中的1个TC和5个SC的秘书处工作。IEC现有技术委员会(TC)89个、分技术委员会(SC)107个, 截止到 底,ISO共制定国际标准12569项(另有补充件、修改件907项),IEC共制定国际标准4176项(另有补充件、修改件922项)表1 底国家标准采标分布情况统计采用国际国外标准的名称和数量I
45、SO, 4453项IEC,1911项其它, 2502项等同采用1091项979项109项等效采用1744项479项705项非等效采用1618项453项1688项表2 底委管行业的行业标准采标状况序号 行业名称 标准数量 采标数量(采标率) 采用ISO和IEC标准数量 采用国外先 进标准数量1机械84521561(19%)8407212纺织888221(25%)1101113化工1764632(36%)2983344石 油1746166(10%)281385冶金700226(32%)361906建材611263(43%)412227有 色62157(9%)14438包 装193(16%)039汽
46、 车591154(26%)569810石 化845420(50%)5136911煤 炭90818(2%)12612商 业3587(2%)70合 计175693728(21%)14932235注:主要工业行业标准的采标率仅为21%,扣除采用国外先进标准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比率不到10%;总计16745项。在中国已经制定的19744项国家标准中,共有8621项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标率为43.7%,等同采用和修改采用的占24%。在16745项ISO、IEC标准中,有6300项被转化为中国的国家标准,转化率为38%。其中,机械行业对应的ISO/IEC标准4417项,转化率为52%。 5管理
47、机构设置 中国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标准化法实施条例规定了标准化管理机构及其各自的管理范围: (1)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 (2)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3)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标准化工作; (4)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5)市、县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分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是国家标准的主管机构,也负责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备案工作。有关卫生、环保、工程建设和用于军事的国家标准分别由卫生部、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