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量的计量、量的计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5 5、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1 1、计算、计算100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表内乘法。角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通过具体实例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具体实例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 3、空间与图形、空间与图形4 4、统计、统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本册知识要点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
2、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义。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本册教学目标本册教学目标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
3、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一、原有知识背景与安排意图:一、原有知识背景与安排意图: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
4、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三、教学重点:三、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
5、知道1米100厘米。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四、教学难点:四、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估量物体的长度。五、教学建议:五、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4、教学时间:4课时。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六、课例举例:六、课例举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
6、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4、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5、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学生汇报量的结果。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
7、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生:尺子。二、自主探究:1、认识1厘米。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例)2、认识几厘米。师:我们
8、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3、用厘米量。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量松紧带的长。三、拓展运用: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对准0刻度线的。(2)正确的。(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
9、一拃、一步的长度。课后小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例)一、填空:1、量一量手掌宽厘米;1拃(zh)长厘米。2、()厘米()厘米()厘米3、15厘米9厘米()厘米40米6米()米4、填上合适的单位(米、厘米):a.小华的身高125()b.楼房高约27()c.毛巾长65()d.门高约2()e.一辆冷藏车身大约长6()二、找一找,下面哪些是线段(是线段的在内打V):三、数一数,下面图形中有几条线段:()条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习题)一、知识基础:一、知识基础:本单元重点是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知识网
10、络:二、知识网络:100以内的加减法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四、教学重点:四、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五、教学难点:五、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六、教学建议:六、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4、关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
11、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5、沟通口算、笔算、估算的联系。6、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七、课例举例:七、课例举例:课题: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2、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3、通过情境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退位的方法。教具
12、学具准备:教具学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前面情景图,观察统计表。师:你们能根据这个统计表,提出什么问题?生:略。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课题: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二、观察实践,探求新知。1、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5618(教师板书:5618)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课例)2、提出问题: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3、动手实践: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方法。4、集体订正并同时板演竖式计算的正确写法。重点交流退位的过程。同时提出问题: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从而进一步强化减法从个位减起的必要性。5、学生尝试计算6839,并说出计算方
13、法。6、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计算方法,然后全班交流。三、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2、数学门诊:8178953549381617423089183、课前搜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周围长辈的年龄,看看他们和你相互之间差多少岁。四、归纳总结,评价发展。师: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请你评价一下自己和班内同学的表现。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课例)1、在里填上“”、“”,“”或“十”、“”:72864631250763034569655913721834542983743182543183515685863492、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在里打“V”:723634537044484
14、5292834183481532544623、用竖式计算:82-3318+2960-3759-28+13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习题)4、解决问题:(1)小明有18支铅笔,爸爸又买来了25支,现在小明有多少支?(2)树上结了74个橘子,已经摘了36个,还剩多少个?(3)选择适当的条件和问题,口述应用题后,再解答:a.连环画有50本,b.科技书有40本,c.借出30本,d.又购进故事书10本,e.连环画比科技书多多少本?f.还剩多少本?g.两种书共有多少本?5、动脑筋:4364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习题)一、原有知识基础:一、原有知识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
15、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四、教学难点:四、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五、教学建议:五、教学建议: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3、教学时间:2课时。六、课例举例:六、课例举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结合
16、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 名称。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3、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 等能力。4、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 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三角形卡片。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课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都在做早操,同住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
17、么?抽出实物中的角,问:你们认识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角。二、自主探究:1、找角。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的同桌。2、角的概念。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的?生:有一个点,有直直的线。师解释边和顶点。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边?3、判断下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课例)()()()()()4、做角。利用学具自制角。交流做法,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判断哪一个角大。怎样判断?师生共同操作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5、用尺子画角。从一点起,
18、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学生画角。三、拓展运用: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2、自由用角做画。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就会做。在下图中增加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角。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课例)1、下面图形中,是角的在里画“V”,不是角的在里画“X”:2、下面图形中,比直角大的在里写“大”,比直角小的在写“小”:3、数一数,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直角:4、下图中有多少个角?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习题)一、知识网络:一、知识网络: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
19、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26乘法口诀用数学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6的乘法口诀三、教学重点:三、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四、教学难点:四、教学难点:4、6的乘法口诀。五、教学建议:五、教学建议: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2、组织好教学,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3、认真抓好“用数学”的教学。4、教学时间:13课时。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六
20、、课例举例:六、课例举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 解每句口诀的含义。3、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能力。4、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小棒、卡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我们每天做几次眼保健操?(2次)。那一个星期一共要做
21、多少次眼保健操呢?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课例)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如果我们每次算乘法时都要把乘法变成加法,求出和来写到积的位置上,真是太麻烦了,我们可以把乘法算式和他们的积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只要牢记这些口诀,大家算起乘法来就会又对又快。板书:乘法口诀二、自主探究:1、请学生用小棒5根摆一把小伞。2、数一数本组同学摆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请数的快的学生说说,怎 样数的?强调: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熟的时候可以5个5个数。3、填写5连续加5,每次加得的结果。+5+5+5+55()()()()4、编5的乘法口诀。(1)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
22、,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 1551(分左右两边板书)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为了今后计算 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2)摆两把小伞用几根小棒?问: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105210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课例)这表示什么意思?(2个5是10)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二五一十”。(3)摆3把小伞用多少根小棒?用乘法算式怎样写?试编出口诀。(4)小组写出4个5相加和5个5相加的乘法算式,并编出口
23、诀。交流,完成板书。5、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熟记5的乘法口诀。三、拓展运用:1、游戏:由“一五”开始,按顺序伸手说口诀。同学合作。一边说:一五得五,一边伸出一只手;一边说:二五一十,一边伸出两只手;一边说:三五十五,一边伸出三只手:2、做“做一做”。先看清图意,再写乘法算式。用哪一句口诀?积是多少?3、答对正确答案,往前跳。05?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课例)4、对口令:一五()()()()一十四五()()三五()()()()二十五二五()()先师生对,再生生对。5、猪妈妈找孩子。小猪身上写算式,妈妈身上写口诀。6、小猴送信。小房子上写5、10、15、20、25号,小猴的信上写15、35、
24、54、25、51、53、52、53+5、555、45的算式。问学生用的哪句口诀?7、开放题:出示钟面,问: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2大格,能用5的乘法 口诀吗?拨分针,说几分钟。拓展:分针指向6、7时,你能编出口诀吗?课后小结: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课例)1、把口诀补充完整,并写出两个乘法算式:三四()四五()五六()2、看图列式并计算:3、在里封上“”、“”或“”: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习题)?个=5510441653254204223364、想一想,填一填:555333454588434373355544310106225、解决问题:a.把19块饼干分给5人,每人分4块,够分吗?b.一
25、栋楼房共6层,每层楼高3米,这栋楼房高多少米?c.明明今年6岁,她问小芳姐姐:“你今年多大了?”小芳姐姐说:“你的年龄正好是我的年龄的一半。”你说小芳姐姐今年几岁?d.妈妈买来一些鸡蛋,第一天吃了一半,第二天吃了剩下的一半,最后还剩下3个,妈妈买了多少个鸡蛋?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习题)合作学习一、适宜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的几种教学情境。一、适宜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的几种教学情境。1、收集和处理信息最适合通过合作学习进行。2、遇到疑难问题或认识模糊的问题。3、合作开展探究性学习。4、共同完成一项较大的实践活动任务。5、遇到创新性问题。6、开展合作评估。7、开展互帮互学。二、有效分组。二、有效分组。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2、小组成员的“角色互补”。组内角色分工:组织者、记录者、总结者、发言者。3、小组的维持时间。合作学习三、组织小组学习,要特别注重加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三、组织小组学习,要特别注重加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2、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习惯。3、培养他们善于倾听的习惯。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5、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习惯。四、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四、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教师不是等待,也不是观望,更不是去干自己的事情,而是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识的进程,然后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