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基础心理学
第一节绪论
概述
概述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基
础
心
理
学
感觉
感觉
知觉
知觉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
记忆
记忆
思维
思维
想象
想象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
情绪、 情感
情绪、 情感
意志
意志
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
需要
需要
动机
动机
人格倾向
人格倾向
价值观
价值观
人格
人格
能力
能力
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
气质
气质
性格
性格
•
研究对象及内容基础心理学相当于普通心理学, 以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 阐述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内容
包括: 认知; 情绪、 情感和意志; 需要和动机; 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 研究心理现象发生、 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
人的心理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非常简单, 只有感觉
的心理现象; 脊椎动物有了各种感觉器官, 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 灵长动物有了思维的萌芽; 只有到
了人类才有了思维, 才有了意识。
心理是客观事物的反应, 心理的反应不是镜子式的反应, 而是能动的反应;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像这种映像是看不见莫不着的; 心
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 又受社会的制约, 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心理学发展简史
建立: 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 孟子主张性善, 荀子主张性恶, 世硕主张有善有恶, 告子主张无善无
恶; 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
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绪
论
■学派
构造心理学: 创始人是冯特和铁钦纳, 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方法;
行为主义: 创始人是美国人华生, 主张抛开意识去研究行为, 认为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 S-R) 之间
的关系就能够预测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维特海默, 认为整体不是部分的相加, 意识经验也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结
合, 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
机能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杜威, 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 强调心理学应该研
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弗洛伊德, 认为人的意识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 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
自我、 超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为罗杰斯和马斯洛, 认为应该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
■研究心理现象
原则: 客观性原则; 辩证发展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个案法; 实验法( 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量叫自
变量; 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叫因变量, 我所要寻找的就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
系)
•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 由细胞体、 树突和轴突组成, 具有接受刺激、 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 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颈8、 胸12、 腰5、 骶5、 尾1) 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
及自主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脑干( 包括延脑、 脑桥和中脑) 、 间脑( 脑干之上, 包括丘脑<大脑皮层下除嗅
觉以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上丘脑<参与嗅觉调节>、 下丘脑<内脏活动的调节中枢>和底丘脑<
调节肌紧张>) 、 小脑( 保持身体平衡, 调节肌肉紧张度, 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
心
理
活
动
的
生
理
基
础
大脑皮层功能:
颞叶( 上回、 中回) : 听觉;
顶叶( 中央后回) : 躯体感觉;
枕叶( 枕极) : 视觉;
额叶: 躯体运动;
边缘叶: 内脏和机体环境控制中枢、 情绪调节中枢。
大脑两半球功能:
两半球解剖结构基本对称, 功能不对称, 惯用右手的人, 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和言语有关的像
概念形成、 逻辑推理、 数学运算等左半球占优势; 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知
觉和形象思维活动, 像音乐、 美术、 情绪表示和识别等。
布洛卡证明了左半球的言语优势, 罗杰.斯佩里进一步证明对于右手利的人来说她的左半球言语功能
占优势, 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
经过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
经过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巴
巴
兴奋和抑制: 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和抑制: 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甫
甫
第一信号系统: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洛
洛
第二信号系统: 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 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夫高级活动基本规律:
夫高级活动基本规律:
条件反射的抑制: 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在给予强化时条件反射会被抑制
条件反射的抑制: 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在给予强化时条件反射会被抑制
学
学
扩散和集中:
扩散和集中:
说
说
相互诱导: 当一个神经过程进行时能够引起另一个神经过程的出现。
相互诱导: 当一个神经过程进行时能够引起另一个神经过程的出现。
动力定型: 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动力定型: 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定定义: 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种种类: 类: 外部感觉( 由外部刺激引起, 包括视、 听、 嗅、 味、 皮肤感觉) ;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概述
外部感觉( 由外部刺激引起, 包括视、 听、 嗅、 味、 皮肤感觉) ;
内内部感觉( 身体内部刺激引起, 包括运动觉、 平衡觉、 内脏感觉) 。部感觉( 身体内部刺激引起, 包括运动觉、 平衡觉、 内脏感觉) 。
感感受性: 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感觉阈限: 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两两者成反比者成反比
感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感觉后象觉后象: : 外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 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现象。界刺激停止作用后, 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现象。
感感觉现象觉现象
正正后象: 后象:
负负后象: 后象:
感
觉
感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 使感受器发生变化的现象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 使感受器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联觉: 一种刺激不但引起一种感觉, 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觉: 一种刺激不但引起一种感觉, 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适宜刺激: 波长在380-780nm之间的电磁波也叫电波
适宜刺激: 波长在380-780nm之间的电磁波也叫电波
椎椎体细胞: 集中在中央窝及附近, 在强光下起作用, 叫明视觉器官体细胞: 集中在中央窝及附近, 在强光下起作用, 叫明视觉器官
视视觉器官觉器官: :
视视觉觉
椎椎体细胞: 集中在中央窝及附近, 在强光下起作用, 叫明视觉器官体细胞: 集中在中央窝及附近, 在强光下起作用, 叫明视觉器官
颜颜色特性: 强光下靠椎体细胞分辨颜色, 波长决定色调, 明度取决于光波色特性: 强光下靠椎体细胞分辨颜色, 波长决定色调, 明度取决于光波
的的物理强度, 饱和度取决于灰色所占比例。物理强度, 饱和度取决于灰色所占比例。
颜颜色视觉色视觉颜颜色混合: 包括色光混合( 相加混合, 更亮) 和颜料混合( 相减混合) 色混合: 包括色光混合( 相加混合, 更亮) 和颜料混合( 相减混合)
色色弱、 部分色盲、 全色盲。弱、 部分色盲、 全色盲。
色色觉异常: 觉异常:
红红绿色盲: 看不到红绿, 能看到黄蓝绿色盲: 看不到红绿, 能看到黄蓝
各各种感觉种感觉
适适宜宜刺刺激激: : 1166--2 00000hhzz
黄黄蓝色盲: 看不到黄蓝, 能看到红绿蓝色盲: 看不到黄蓝, 能看到红绿
最最敏感声音刺激: 敏感声音刺激: 11000000--4000hz.4000hz.。。老年人丧失的首先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老年人丧失的首先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
听听觉觉
听听觉特性: 音调( 由声波频率决定) 、 响度( 由声波的振幅决定) 、 音色( 由声波波形决定) 觉特性: 音调( 由声波频率决定) 、 响度( 由声波的振幅决定) 、 音色( 由声波波形决定)
嗅嗅味觉: 味觉: 嗅觉是最古老。最基本的味觉有酸( 舌边后部) 、 甜( 舌尖) 、 苦( 舌根) 、 咸( 舌边前部)
嗅觉是最古老。最基本的味觉有酸( 舌边后部) 、 甜( 舌尖) 、 苦( 舌根) 、 咸( 舌边前部)
痛痛觉: 觉: 痛觉最难适应。内脏痛性质不清, 定位不准, 且具有放射现象痛觉最难适应。内脏痛性质不清, 定位不准, 且具有放射现象
定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应。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
合, 来源于感觉又不同于感觉。
①、 感觉只反应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
①、 感觉只反应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
与感觉
与感觉
②、 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各种感觉协调活动的结
②、 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各种感觉协调活动的结
果;
果;
鉴别
鉴别
③、 感觉不依赖个人的知识和经验, 知觉受其影响。
③、 感觉不依赖个人的知识和经验, 知觉受其影响。
整体性
整体性
知
觉
选择性
选择性
特性
恒常性
恒常性
理解性
理解性
空间知觉: 大小、 形状、 方位、 距离。
空间知觉: 大小、 形状、 方位、 距离。
时间知觉: 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
时间知觉: 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
应。
应。
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种
种
类
类
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定义: 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应。
种类: 情景、 情绪、 语义、 动作记忆。
记忆及过程
记忆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 再现) →再认
▲遗忘曲线( 先快后慢)
遗忘: 艾宾浩斯是对记忆和遗忘进行试验研究的创始人
定义: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记
忆
表象( 心象∕形象记忆)
直观形象性
片段不稳定性
可操作性
概括性
特征
①记住信息的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
瞬时( 或感觉) 记忆
②容量大, 保持时间短。图像( 0.25-1s) 、 声像( 1s)
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记忆容量: 7±2( 5-9)
三个记忆系统
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记忆方式: 语义、 形象。
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干扰(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造成
首因效应: 系列开头比中间的材料记得好;
近因效应: 系列末尾比中间的材料记得好。
定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
间接性: 能以之间作用于感官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事物加以认识
特征
概括性: 能够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 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思维操作基本形式: 分析、 综合、 抽象、 概括。
动作思维: 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垒积木)
根据思维形态
形象思维: 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画画)
抽象思维:
以词进行判断、 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 是思维最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思
维
种类
辅合思维: 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 公式解题)
发散思维: 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
根据探索问题答案方向
根据是否具有创造性:
再造性思维: 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 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定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应, 以词来标示记载。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 又是思维借以进行的单元。
概念概念内涵: 包涵的事物本质属性, 内涵越深属性属性越多, 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少, 外延越窄( 鸟比动物的内涵深)
概念的掌握: 个体掌握概念是由深到浅的掌握概念的层次反映了她的思维发展水平
定义: 被试者按照一定要求, 遵循一定规则去解决提出的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问
问
迁移的作用: 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正、 负迁移)
原型启发的作用: 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定势的作用: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后面从事活动的影响
题
题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解
解
决
决
算法策略: 把所有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加以尝试, 最后得出问题答案。
启发法: 运用已有经验, 在问题空间内少量搜索就能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问题解决的策略
语
言
和
言
语
语言: 是社会现象, 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 运用语言交流的过程, 是心理现象, 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运动中枢( 布洛卡中枢) : 位于左半球额下回, 损伤导致表示性失语( 表示费力不连贯)
言语运动中枢( 布洛卡中枢) : 位于左半球额下回, 损伤导致表示性失语( 表示费力不连贯)
言语听觉中枢( wernicke中枢) : 位于颞上回, 损伤导致接受性失语( 听到声音但不能辨别语音)
言语听觉中枢( wernicke中枢) : 位于颞上回, 损伤导致接受性失语( 听到声音但不能辨别语音)
言语中枢
言语中枢
视觉性言语中枢: 位于角回, 损伤引起失读症( 能看词但不理解义)
视觉性言语中枢: 位于角回, 损伤引起失读症( 能看词但不理解义)
书写性言语中枢: 位于额中回, 损伤导致失写症
书写性言语中枢: 位于额中回, 损伤导致失写症
定义: 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定义: 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
想
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的目的, 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梦)
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的目的, 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梦)
象
象
分类
分类
是在一定目的、 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游意识的进行的想象。
是在一定目的、 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游意识的进行的想象。
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
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
分类
分类
幻想
幻想
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态度的体检, 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是主体的一
种主观感受, 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
定义
情绪: 人和动物; 代表感情的反映过程; 容易外漏; 具有情境性
联系区别情感: 人特有; 代表感情的体验和感受; 不易外漏; 具有持久性
适应功能: 是机体引起生理反映发动身体能量, 适应环境的变化; (
危险时搏斗
)
动机功能: 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 提高活动效率。( 缺水喝水)
功能
组织功能: 积极和消极的对活动起不同的作用
信号功能: 传递信息, 沟通思想。( 表情是思想的信号)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强调植物神经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情
绪
情
感
情绪理论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情绪的生理机制在丘脑, 身体的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沙浩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情绪的产生由外界刺激、 机体生理变化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汤姆金斯-伊扎德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 喜悦和悲伤)
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
情绪变化的维度和两极性
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
紧张度有紧张和放松的两极
基本情绪: 快乐、 愤怒、 悲哀、 恐惧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
复合情绪: 敌意(愤怒、 厌恶、 轻蔑) 、 焦虑( 恐惧、 内疚、 痛苦)
心境( 心情) : 一种微弱、 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按情绪状态激情:
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种类
应激: 出现意外事件或危险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
美感
高级情感
理智感
定义: 有意识地确立目的, 调节和支配行动, 并经过克服困难和挫折, 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双趋势冲突: 只能选择其一。(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趋势冲突: 只能选择其一。(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式冲突: 两者只能避开一个。
双避式冲突: 两者只能避开一个。
意
志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
趋避式冲突: 既有利又有弊时的矛盾心情。
趋避式冲突: 既有利又有弊时的矛盾心情。
双重趋避式冲突: 权衡对自己有利有弊的多个目标
双重趋避式冲突: 权衡对自己有利有弊的多个目标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执行决定的阶段
执行决定的阶段
意志的自觉性( 独立性)
意志的自觉性( 独立性)
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
意志的坚韧性
意志的坚韧性
意志的自制性( 自制力)
意志的自制性( 自制力)
定义: 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 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
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 情感和行为, 是区别于她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特性: 独特性、 整体性、 稳定性、 功能性、 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定义: 顺利有效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斯尔皮曼二因素论( G人人都有, S因人而异)
能力结构理论:
赛斯顿群因素论: 智力活动由多种原始因素共同作用
人
格
影响能力发展因素: 遗传、 环境和教育
人
定义: 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格
特
征
外在表现: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气质
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影响工作效率
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组 性格: 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成
定义: 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
需要
人
格
倾
向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量越强, 关系到个体的生存。越高越晚;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
高层次需要有益于健康
定义: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 并维持这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动机
种类: 生理性和社会性、 有意识和无意识、 内在和外在
定势: (13和B)
本我→快乐原则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人格结构动力理论: 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类型理论: 荣格内外向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内向
外向
人
格
理
论
共同特质: 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共有的、 相同的特质
奥尔波特
首要特质: 最典型、 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个人特质: 个人所特有
中心特质: 代表一个人主义行为倾向
次要特质: 只在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
卡特尔: 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16PF)
外倾( E:好交际, 喜欢聚会)
外倾( E:好交际, 喜欢聚会)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PEN
PEN
)
艾森克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艾森克人格结构维度理论神经质( N:
神经质( N: 易激动、 发怒、 沮丧)
易激动、 发怒、 沮丧
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精神质( P:
)
精神质( P: 自自我为中心、 冷酷我为中心、 冷酷)
神经质( N)
神经质( N)
外倾性
外倾性
(E)
(E)
经验开放性(O)
经验开放性(O)
人格五因素模型
人格五因素模型
宜人性
宜人性
(A)
(A)
认真性
认真性
(C)
(C)
研究对象和范围
简史
概述
研究方法
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化
社会化与自我社会角色及理论
自我、 身份与自尊
社
会
心
理
学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与归因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归因
社会动机概述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主要社会动机
社交情绪
态度形成
态度态度转变
态度测量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体语沟通
沟通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人际吸引
人际互动
从众
社会影响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模仿、 暗示和社会感染
爱情
爱情、 婚姻与家庭: 婚姻
离婚
家庭
◐19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
学导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F.H奥尔波特: 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定义
G.W奥尔波特: 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 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她人现实的、
n研究对象和范围
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
勒温公式: B=f( P, E) 。即行为是个体及其情景的函数。
社会心理: 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 个体、 人际、 群体及社会层面
德.艾宾浩斯: 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 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概 n简史
哲学思辨阶段( 启蒙) :古希腊至19世纪上半叶。根据社会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阶段( 形成期) :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
述
美.霍兰德:
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达尔文进化论、 德国民族心理学、 法国
群众心理学、 英国本能心理学、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
实证分析阶段( 确立期) : 始自20世纪20年代。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心理研究从定性
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勒温: 社会心理学之父; F.H奥尔波特: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遵循主要原则: 价值中立、 系统性、 伦理原则
n研究方法主要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访谈和问卷) 、 档案法
社会学习论: 经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 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
行为有决定作用。学习过程有3机制: 联想、 强化与模仿。
社会交换论: 创始人是美.霍曼斯, 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
论。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 价值命题、 剥夺-满足命题、 侵犯-赞同命题。
n主要理论流派
符号互动论: 主张在与她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景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 特别重
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 符号(语言、 文字) 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 意识与潜意识、 性本能、 生本能与死本能、 人格结
构) ;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 。
概念: 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 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她人交往, 接受社会影响, 学习掌握
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 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 社会心理、 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社会化
载体: 家庭、 学校、 大众传播媒体、 参照群体。
概念: 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 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 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社会角色
社
会
化
与
自
我
角色扮演三要素: 角色期待、 角色领悟、 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 生理、 心理、 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 的认知。
概念: 客我: 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她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
镜我: 是由她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自我
身份
自我的五个层面: 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理想自我、 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定义: 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特点: 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
概念: 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
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
扬长避短、 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概念: 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某个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 行
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 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
印象形成
认知者的经验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社
会
知
觉
与
归
因
概念: 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首因效应: 初次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 陌生人)
形成效应近因效应: 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 熟人)
光环效应: 对她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 ( 明星)
刻板效应: 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物较为固定的看法: ( 河南人)
加法模式( 肯∕否定越多, 印象越好∕差)
加法模式( 肯∕否定越多, 印象越好∕差)
平均模式
平均模式
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模式
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
概念: 个体根据有关信息、 线索对自己和她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归因不但是一种心理过程, 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
内因与外因
行为原因的分类
稳定性与易变性原因
可控性与不可控性原因
归因
不变性原则( 系列失窃案与案犯)
归因原则折扣原则( 失窃时一人和多人在场)
协变原则: 涉及次级客体、 行为主体及背景, 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影响归因因素: 社会视角、 自我价值保护、 观察位置。
概念: 是人的社会需要引起的个体行为, 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过程: 需要→未满足状态→满足状态→新的需要
激活功能: 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 使机体处于活动状态
概述
指向功能: 使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维持与调节功能:
功能
社
会
动
机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关系: 倒U型曲线: 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社
会
动
机
与
社
交
情
是个体害怕孤独, 希望与她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和动机亲和起源于依恋
亲和的作用: 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获得信息; 减轻社会压力; 避免窘境
成就动机: 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有价值的工作, 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主要
社会动机权力动机: 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她人的心理倾向
定义: 是个体有意伤害她人的行动。
侵犯动机原因: 性本能; 行为受阻; 习得的无能为力
影响因素: 情绪唤起水平; 道德发展水平; 自我控制能力; 社会角色与群体; 媒体
利她动机: 个体有益于她人、 公众和社会, 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概念: 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 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
社
绪交
社交焦虑: 与人交往时觉得不舒服、 不自然, 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情
常见类型嫉妒: 与她人比较发现自己不如她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 愤怒、 怨恨情绪
羞耻: 因人格、 能力、 外貌等缺陷或思想行为与社会常态不一致产生的痛苦情绪
内疚: 认为自己对实际或想象的过失有责任, 产生强烈不安、 羞愧和负罪感
绪
概念: 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特点: 内在性、 对象性、 稳定性。
认知成分
认知成分
成分情感成分
成分情感成分
一般情况下三种成分协调一致, 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主导
一般情况下三种成分协调一致, 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主导
行为倾向成分。
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 态度决定行为。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价值大小决定态度程度强弱
价值观经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
越是接近价值体系中心的价值, 越是接近态度体系中心
的态度, 对个体的意义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力也越大。
态
度
工具性功能( 趋利避害)
自我防御功能( 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态度, 有利于减少焦虑, 转移情绪冲动)
价值表现功能( 经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
认知功能( 已经形成的态度, 会影响新的情景的认识)
态度的功能
态度的功能
态度的属性: 方向、 强度、 深度、 向中度、 外显度
态度的属性:
态度的形成: 包括依从→认同→内化→不易转变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形成:
涉及的四个要素: 传递者、 沟通信息、 接受者、 情景因素
态度转变
海德的平衡理论( POX模式) :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
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原因: 逻辑的矛盾、 文化价值冲突、 观念的矛盾、 新旧经验相悖
理论
态度测量: 常见方法: 量表法、 投射法、 行为反应测量法( 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
概念: 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包括人沟通和大众沟通。
结构: 信息源、 信息、 通道、 接受者、 反馈、 障碍、 背景。
功能: 1获取信息的手段、 2思想交流和情感分享的工具、 3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因素、 4减少冲突
和改进人际关系的途径、 5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概述
分类: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上行下行与平行沟通、 单向与双向、 口头与书面、 现实与虚拟
沟沟
网络: 正式( 链式、 轮式、 圆周式、 全通道式、 Y式) 、 非正式( 流言式、 集束式、 偶然式)
通
目光( 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 与面部表情、 身体运动与触摸、 姿势与服饰
通
与
人
际
关
体语
沟通
亲密距离: 0-45cm
人际距离个人距离: 45-120cm
社交距离: 120-360cm
公众距离: 360-750cm
概念: 是人与人之间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特点: 个体性( 双方会影响彼此关系)
、 、
直接性( 能感受到存在) 情感性( 吸引或排斥)
建立与发展阶段: 定向、 情感探索、 情感交流、 稳定交往
原则
原则
自我暴露: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自我暴露的基础上的。程度由浅入深:
情趣爱好→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隐私
理论
理论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相互性、 交换性、 自我价值保护、 平等原则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相互性、 交换性、 自我价值保护、 平等原则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舒茨) : 包容需要、 支配需要、 情感需要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舒茨) : 包容需要、 支配需要、 情感需要
人际
系
关系
概念: 个体与她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 分为亲和、 喜欢和爱情。
概念: 个体与她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 分为亲和、 喜欢和爱情。
人际
人际
影响因素: 熟悉与邻近、 相似性、 互补、 外貌、 才能、 人格品质( 真诚、
影响因素: 熟悉与邻近、 相似性、 互补、 外貌、 才能、 人格品质( 真诚、
吸引
吸引
诚实、 理解、 忠诚、 真实、 可信)
诚实、 理解、 忠诚、 真实、 可信)
概念: 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
概念: 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
人际
人际
合作( 积极、 肯定的关系时) : 目标一致、 共识与规范、 相互依赖
合作( 积极、 肯定的关系时) : 目标一致、 共识与规范、 相互依赖
互动主要形式竞争( 消极、 否定的关系时) : 目理性竞争标难得、 一方赢或共赢、 规范
互动主要形式竞争( 消极、 否定的关系时) : 目理性竞争标难得、 一方赢或共赢、 规范
概念: 是指在她人的作用下, 个体的思想、 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概念
概念
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
: 在群体压力下, 个体在认知、 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 在群体压力下, 个体在认知、
、
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能够是真实存在的夜能够是想象的
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能够是真实存在的夜能够是想象的
特点群群体压力能够在个体意识到( 理性选择从众) 或没有意识到( 不自觉从众) 的情况下发生体压力能够在个体意识到( 理性选择从众) 或没有意识到( 不自觉从众) 的情况下发生
特点
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 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 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从众
从众
功能: 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 共同价值观; 使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功能: 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 共同价值观; 使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类型: 真从众、 权益从众、 反从众。
类型: 真从众、 权益从众、 反从众。
从众行为原因: 寻找行为参照、 对偏离的恐惧、 群体凝聚力。
从众行为原因: 寻找行为参照、 对偏离的恐惧、 群体凝聚力。
社
会
影
响
影响从众因素: 群体因素、 个体人格因素、 情景的明确性。
影响从众因素: 群体因素、 个体人格因素、 情景的明确性。
概念: 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她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反之称为社会抑制
概念: 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她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反之称为社会抑制
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
结伴效应: 结伴时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 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
结伴效应: 结伴时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 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
两种效应
两种效应
观众效应: 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及观众多少对活动效率有影响。
观众效应: 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及观众多少对活动效率有影响。
社会惰化: 群体完成一件任务时, 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社会惰化: 群体完成一件任务时, 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概念: 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 个体受她人的影响仿照她人, 使自己的行为与她人相同
概念: 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 个体受她人的影响仿照她人, 使自己的行为与她人相同
特点: 自愿产生、 非控制性的
特点: 自愿产生、 非控制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