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农民农业和农村.ppt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4835190 上传时间:2024-10-14 格式:PPTX 页数:72 大小:97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农业和农村.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农民农业和农村.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第二章 三农三农n n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三位一体的,简称“三农”。三者的顺序在论文著作或政府文件中有所不同,如农业、农村和农民,或农村、农民和农业等。从以人为本的社会学理论思维出发,可将农民列在前面,次为农业和农村。第一节第一节 农农 民民n在英语中几个相关的概念nPeasantnPeasantrynFarmFarmernLamdlordnRural peoplenRural populationnCountrymannCountry cousin 同胞,同乡,乡下人nVillagers,folks 乡亲nCountryside n.乡下,农村,总称农村居民。第一节第一节 农农 民民一、农民的概念(一)农民的定义农民有不同层次的定义。n(1)与“市民”相对的农民属性n美国索鲁金和齐默尔曼以“职业、环境、地域社会的大小、人口的异质性、社会分层、流动性、互动的类型”等八个方面来分析其差异。n n(2)做为阶级的农民n n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农民又是一个阶级,是没有土地或只占有少量土地的农民利益群体,一般与地主阶级相对立。n n n n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n n提出三次社会大分工n n第一次:游牧部落的分离。社会分化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作为阶级的农民是农业奴隶。n n第二次: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n n家庭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农业获得正式意义,农民有了相应内涵。n n财富除了表现为商品、奴隶外,还表现为土地,使农地和农民相连。n n第三次:商人阶级的出现强化了农民的意义。n n(3)作为一种职业,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n n(4)农民作为一种户籍身份,只有农村户口,以“乡下人”角色与“城里人”相比较,受着一种“二等公民”莫名的歧视。n n有学者认为:“当代的农民的定义分为两个角度、三个层次。n n两个角度是职业角度(看是否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户籍角度(看是否属于非商品粮的农村户口)。n n三个层次:一是指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劳动者,这是狭义的农民;二是指属于农村户口,并从事广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者;三是指农村总人口,这是最广义的农民(包括城市职工到农村承包荒山、荒地的)。”(二)几个区别n n孟德拉斯根据法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分析,认为在今天的法国,传统意义上的自给自足的农民已经不存在。n n在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农场主和农业工人(雇工)。发达国家的农民终结了。n n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都相对滞后,农民在国家里还是占多数。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但农业大国还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改变,目前农民仍占很大比重。中国农村的劳动者正在发生大规模的分化,但中国农民远未到终结的格局。二、中国农民的社会属性二、中国农民的社会属性n n(一)、孙本文(一)、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现代中国社会问题.农村农村问题问题n1节俭耐劳:农村人生活简单,进益微薄,不得不节省,成了习惯,不论贫富都尚节俭;由于中国人多地少,地形复杂,农民辛苦,吃苦耐劳。n2诚信朴实:农村人生活简单,交际圈限于亲邻,熟人,不易耍滑。如中国道家就是典型的自耕农代表,反对奇技演巧,主张返朴归真,继圣弃智;n3风尚保守:生活安定,迁移少,风习一致,风尚纯朴,保守;n4迷信甚深:知识浅薄,日常生产生活都迷信;n5缺乏娱乐:只有逢年过节有些少娱乐,终年辛劳,娱乐方式低级,落后。n6知识浅薄:教育落后,科技推广难,文盲多,知识少。(二)、言心哲(二)、言心哲农村社会学概论农村社会学概论(P61)优点:我国农村人“习于节俭,能耐忍苦,富于抵抗疾病,寒暑的能力”缺点:“不能合作,缺乏领导组织的才能,无创造性,一切事物只知墨守成规,审美能力尤为短少”n1守旧:农村人的成训,迷信,习惯、道德、观念不易改变,不象城市人喜新厌旧,农村人不好时髦,崇尚节俭,反对耗费,中国人的迷信心理和守旧习惯尤为明显,不易接受改革,革新和新技术知识,也不易受恶势力影响,坚守道德,中国祭祖,科学落后,习俗顽固就是表现;(三)、周登科(三)、周登科农村的农村的社会心理行为社会心理行为1恋土2勤劳、朴实。3重感情、人情。4社会需要是明显的层次性。5生活方式变化缓慢。6代沟现象突出。7精神相对贫乏。8许多封建落后的传统意识仍根深蒂固。三、农民社会地位的变迁n n在历史上,农民的社会地位处在不断的变迁之中。n n19491949年之前,中国农村存在着地主和农民两个基年之前,中国农村存在着地主和农民两个基本对立的阶级。本对立的阶级。n n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农村的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地主、作化,农村的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地主、富农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农民由小生产者变成富农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农民由小生产者变成了合作农民。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阶级。了合作农民。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阶级。n n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5050多年来,中国农民的演变过程大致多年来,中国农民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前可以分为前3030年年(1949-1978)(1949-1978)和后和后2020多年多年(1979(1979年以年以来来)。在前在前3030年里,农民阶级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演变:年里,农民阶级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演变:n n第一次是土地改革运动,使中国农民完成了由封第一次是土地改革运动,使中国农民完成了由封建依附农到个体小农的转变。建依附农到个体小农的转变。n n第二次是农业合作化,农民由个体小农转变为集第二次是农业合作化,农民由个体小农转变为集体农民。体农民。n n第三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调整了农第三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村的生产关系,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农民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决策权和选择权。开,农民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决策权和选择权。第二节第二节 三农问题的由来三农问题的由来n n农民真苦n n农村真穷n n农业真危险n n2000年3约,湖北监利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总理的上书中,指出n n盲流如“洪水”n n负担如泰山n n债台如珠峰n n干部如蝗虫n n责任如枷锁n n政策如谎言政策如谎言n n假话如真理假话如真理n n结论是结论是n n农民真苦农民真苦n n农村真穷农村真穷n n农业真危险农业真危险n n李的上书震动全国,三农危机杯全国瞩目李的上书震动全国,三农危机杯全国瞩目n n一、建国前后:土地改革农民群众耕者有其田农业取得发展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后经集体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阶段,中国三农困境大致形成n二、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丰田单干,借该农村改革序幕,三农困境出现转折,至1984年,中国农民过上相对最好的日子n三、80年代后期,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出现风波,通货膨胀和政治风波相互影响局势复杂,城市受影响,农民日子亦不好过n四、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城市的高速发展,支持了打工经济,一时民工如潮,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卖粮难初步得到缓解n五、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财政组建感到财力不足,为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全面推行分税制改革,地方财政空虚,公家对农村投入少,摊派重,农民负担问题再次凸显。n六、农民负担过重,种田亏本,非农就业机会攻给不足使打工成本上升,城乡差距继续加大。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措施缓解差距,目前中国进入城市反哺农业阶段。第二节第二节 农农 业业第二节第二节 农农 业业一、农业的概念n n农业是人类依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农业是人类依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和自然力,通过人们的劳动去协调生物和环境之和自然力,通过人们的劳动去协调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一个生产部门。的一个生产部门。n n换句话说,农业是通过人类劳动去实现植物和动换句话说,农业是通过人类劳动去实现植物和动物的再生产,来获得物质资料的社会物质生产部物的再生产,来获得物质资料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门。二、农业生产的特性农业生产具有许多特点。表现为:农业生产具有许多特点。表现为:n n第一,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第一,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n n第二,农业生产在广大的空间进行,具有较大分散性。第二,农业生产在广大的空间进行,具有较大分散性。n n第三,农业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不一致,农产品的生产第三,农业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不一致,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有强烈的季节性。和流通有强烈的季节性。n n第四,一些农产品既是农业生产的最终成果,又是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第四,一些农产品既是农业生产的最终成果,又是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双重性。程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双重性。三、农业的范围与产业结构n n从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来分,农业可以区分为狭义的农业和广义的农业。狭义的农业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第三节第三节 农农 村村一、农村和农村社区的概念n n农村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以农业为主农村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居民聚居地。要职业的居民聚居地。n n农村社区与农村的含义相近,一般指以农业生产农村社区与农村的含义相近,一般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区别,有五方面特征: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区别,有五方面特征:n n人口密度稀疏,同质性强;人口密度稀疏,同质性强;n n经济活动简单,自给自足性强;经济活动简单,自给自足性强;n n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简明;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简明;n n家庭起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邻里关系密切;家庭起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邻里关系密切;n n风俗习惯成训,民间宗教意识较深厚。风俗习惯成训,民间宗教意识较深厚。二、农村的类型n n农村分类,是认识农村的一种方法。依不同的标准,农村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按地理形态分类n n山村。主要位于山顶或山腰、山脚下,当地的居民通常被称为山民,山民除耕地外,也以竹、木、果、茶、狩猎、渔猎等为生。n n渔村。顾名思义,渔村大都处于海岸、江边、湖滨或其他近水的地方。当地居民即渔民的职业主要是摆渡、捕鱼、晒盐等。n n平原村。比较常见的一种农村类型。(二)按经济活动分n n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村。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村。n n以经营蚕桑为主的农村。以经营蚕桑为主的农村。n n以畜牧为主的农村。以畜牧为主的农村。n n以林业为主的农村。以林业为主的农村。n n以蔬菜、果树为主的农村。以蔬菜、果树为主的农村。n n非农业为主的农村。非农业为主的农村。(三)按人口分类n n疏居制的农村。n n密居制的农村。n n单姓农村。n n复姓农村。(四)按聚落形态分类n n条带状农村。n n团状农村。(五)按农村历史的长短分类n n按存在时间久远程度可划分为旧村和新村。三、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与区别n n与农村相对,城市是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的、以与农村相对,城市是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地域共同体。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地域共同体。n n农村与城市同为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因此二者农村与城市同为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因此二者不存在绝对的分别。农村向城市的转化这一动态不存在绝对的分别。农村向城市的转化这一动态的过程说明二者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联系和互动。的过程说明二者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联系和互动。(一)代表性研究n n农村和城市终究在许多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不农村和城市终究在许多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不少的学者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少的学者对此进行比较研究。n n例如,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例如,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通过描述社会联系的转变揭示出以共同体一书中通过描述社会联系的转变揭示出以共同体联系为主的传统农村社会与以社会联系为主的现联系为主的传统农村社会与以社会联系为主的现代都市社会的不同。代都市社会的不同。(二)城乡差别的比较农村与城市间较为普遍的特征有十个方面:农村与城市间较为普遍的特征有十个方面:n n人口密度。人口密度。n n人口同质性。人口同质性。n n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n n职业。职业。n n社会分化。社会分化。n n社会流动。社会流动。n n社会交往。社会交往。n n组织。组织。n n环境。环境。n n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三)、农村人格与城市人格比较(三)、农村人格与城市人格比较1非理性人格与理性人格:非理性人格与理性人格:城市人格的最大特征就是理性化人格,城市人待人接物感情投入少,不太讲义气,不讲关系、人情、多用理智,工于计算,精明圆滑,目的性,功利性强,“用头脑(Hand)代替良心(heart)对他人作出反应”,另外,城市守时,守秩序,强调步调一致,“守纪律,讲原则”,农村人则相反。三、农村人格与城市人格比较三、农村人格与城市人格比较2热情型人格与冷漠型人格:热情型人格与冷漠型人格:城市生活具有非人格性,城市人对待他人态度陌生,冷漠、敌视、逃避交往,而农村人则热情好客,纯朴友好,乐于助人。三、农村人格与城市人格比较三、农村人格与城市人格比较3受控型人格与自由型人格:受控型人格与自由型人格:农村人受血缘、地缘、宗教之类的社会束缚较多,思想,行为多受控制,道德约束力强;城市人则获得了人格自由,满足了人性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会生活的非人性,“没有任何地方的人象大城市人群中的一样倍感孤独和失落”城市中的精神病,心理变态多于农村,城市人所定的精神压力和神经刺激远大于农村人,城市中的人人格容易解?,行为失范较多,越轨和犯罪率高于农村。四、农村小康(一)什么是农村小康n n19911991年年1111月月2929日,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中指出:“总的目标是:总的目标是: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广大农民的生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广大农民的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丰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居住环境改善,健康丰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居住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n n解决解决“三农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也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所做出任务。这也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所做出的客观判断。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地增长,在的客观判断。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地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村。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村。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已经不仅仅是农民和农村的问村经济发展,目前已经不仅仅是农民和农村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题,而且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第四节第四节 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战略地位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战略地位n n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n n把“三农问题”提到战略地位高度来认识,认为“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二、入世后面临的挑战和影响n n20012001年年1212月月1111日,经过日,经过1515年的漫长谈判,中国终于正式加年的漫长谈判,中国终于正式加入有入有“经济联合国经济联合国”之称的世界贸易组织。之称的世界贸易组织。n n加入加入WTOWTO,我国农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这个机,我国农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对我国农民、农业和农村而言,远非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对我国农民、农业和农村而言,远非一条通衢大道。在拥有大量机遇的同时,我国农业在参与一条通衢大道。在拥有大量机遇的同时,我国农业在参与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直接面临着风险。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直接面临着风险。(一)负面影响n n加入加入WTOWTO也就意味着降低农产品关税,取消各种也就意味着降低农产品关税,取消各种非关税政策,国内农产品市场将逐步扩大对外开非关税政策,国内农产品市场将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等。放等。n n由于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业经营主体由于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竞争力,农业管理体制和国际贸易制度不相缺乏竞争力,农业管理体制和国际贸易制度不相适应,因此入世就不可避免地使我国农业面临着适应,因此入世就不可避免地使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严峻的挑战。这个挑战主要表现在:n n对农业生产的影响。n n对农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n n短时间内不利于粮食调控。(二)积极作用n n改善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环境。改善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环境。n n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业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领域内吸纳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业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领域内吸纳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质量。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质量。n n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的调整,加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的调整,加速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和效益。n n有利于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农村的改革和发展。n n有利于增强我国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的主动权。有利于增强我国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的主动权。三、应对策略n n中国的人口主要在农村,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中国农村发展严重滞后,这是中国的具体国情。可以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或衰退,都源于农民、农业和农村的问题,即“三农问题”。(一)加强农村工作的领导n n制定政策,完善政策,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制定政策,完善政策,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n n加强立法加强立法n n加强制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制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n n合理组织农民,将农村纳入现代化轨道;合理组织农民,将农村纳入现代化轨道;n n动员社会各界,全方位支援农民、农业和农村,缩小城乡动员社会各界,全方位支援农民、农业和农村,缩小城乡观念和心态的差距;观念和心态的差距;n n加大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n n发挥农村基层政府的领导作用,提高管理效率;发挥农村基层政府的领导作用,提高管理效率;n n保护农业,建立农民利益保护机制,防止压抑和挫伤农民保护农业,建立农民利益保护机制,防止压抑和挫伤农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各种事件和行为的发生和蔓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各种事件和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延。(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n n农业发展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应按照因地制宜和充分发挥资源优农业发展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应按照因地制宜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增强国际竞争力;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增强国际竞争力;n n采取相应措施,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依靠科学技术,采取相应措施,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乡镇企业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发挥其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实现乡镇企业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发挥其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主导作用;的主导作用;n n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立足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一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立足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一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二是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度,增强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益;二是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度,增强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益;n n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n n开展农村生态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实施天然林防护工程,开展农村生态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实施天然林防护工程,扩大退耕还林规模,推进休牧还草,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同时做好扩大退耕还林规模,推进休牧还草,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同时做好后续产业的开发,以保障农民长期的生活来源和有关地方必要的财政收入。后续产业的开发,以保障农民长期的生活来源和有关地方必要的财政收入。(三)走城乡一体化道路n n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均衡城乡政策,加快农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均衡城乡政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构筑城乡一体的社会和国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构筑城乡一体的社会和国民经济格局,将城乡间、部门间和群体间的关联民经济格局,将城乡间、部门间和群体间的关联优势,以及资本、技术、自然资源与劳动等生产优势,以及资本、技术、自然资源与劳动等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优势发挥出来,这是解决要素合理配置的优势发挥出来,这是解决“三农三农问题问题”的重要途径。的重要途径。(四)选择可持续发展n n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础。n n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农业中,发展仍然是第一位的。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农业中,发展仍然是第一位的。n n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系。n n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其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保护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其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