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实务 第一篇 检验检测部分 第一章 进出口商品检验概述 第一节 进出口商品检验的起源与发展 一、应了解:一、应了解:世界和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的起源与发展。16 世纪初,欧洲出现了由私人开办的商品检验公证行,这就是进出口商品检验的开端。1664 年,法国政府首创了由国家对出口商品实行检验管理的制度。19 世纪,较发达的西方国家普遍设立了商品检验机构,直到今日,活跃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各类商品检验监定机构,包括官方机构、民间私人机构和综合性检验鉴定公司,他们的业务遍及全球,涉及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和各类商品。我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公元前 2 世纪,汉朝张骞开辟了从我国甘肃、新疆到阿富汗、伊朗等国的“丝绸之路”。1864 年,英商仁记洋行来华开办公证鉴定业务,代办 LIODS(劳埃德)的船舶检验工作。我国自已办理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是从对出口棉花的检验开始的。1902 年,上海棉花业董事长程鼎向上海道申请自行设局办理棉花检验,在上海成立了上海棉花检查局,这是我国自已办理的第一个检查和取缔棉花掺杂行为的检验机构。二、应熟悉:二、应熟悉:各历史阶段我国发布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律法规的名称、主要内容和作用。1928 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工商部公布了商品出口检验暂行规则。共 8 条,应施产品为 8 类。1929 年,工商部颁布商品出口检验局暂行章程。1932 年 12 月 14 日,当时的国民政府公布了商品检验法,共 19 条,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商品检验的法律。范围包括进口和出口,对违反该法者进行罚款或进行惩处,开创了中国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法定检验的先河。1940 年汪伪政府公布了与国民政府商检法内容完全相民的商品检验法和伪工商部商品检验局组织条例,对列入种类的商品实施强制性检验。1951 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商品检验暂行条例,该条例确定了统一施检的商品种类,并规定“凡输入输出的衡量、鉴定等公证事项,统一由商品检验局办理”,体现了商检工作集中、统一的特点。1953 年,政务院在商品检验暂行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 输出输入商品检验暂行条例,进一部明确了商检局统一办理对外公证鉴定工作的职能,并将国营企业外贸合同规定应经商检的商品和应检验的动植物及其产品有无虫害、病菌的商品列为法定检验的范围,加强了对进出口商品的检验管理。1984 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条例。是一部内容完整、结构严谨的涉外经济行政法规。规定国家商检局是统一监督管理人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的这管机关,明确了商检机构的检验范围、检验内容。检验制度及对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等。1989 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商检机构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法定检验,办理进出口商品鉴定业务以及监督管理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等基本职责。1992 年 10 月国务院批准发布商检法实施条例,具体规定了商检部门主管进出品商品检验工作的法律地位,规定了法定检验、鉴定业务的范围、监督管理的各项制度。2002 年 4 月 28 日通过了修订后的新的商检法,2002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根据 WTO 规则和我国的入世承诺,对法律的立法目的。商检工作的指导原则、商检体制的构成、商检行为规范作了重要修改。第二节 进出口商品检验的作用 应了解:应了解:进出口商品检验 5 个方面的作用并理解其具体含义。进出口商品检验是国家主权的体现;是国家管理职能的体现;是提高本国出口产品质量、扩大对外出口的需要;是把好进出口商品质量关、维护国家根本利益需要;是提供国际贸易间证明、推动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需要。第三节 进出口商品检验机构概况 应熟悉:应熟悉:国家质检总局的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AQSIQ)(简称国家质检总局)是我国最大的进出口商品官方检验机构,是由原 2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 2001 年 4 月 10 日合并组建,是国务院主管全国质量、计量、出入境商品检验、出入境卫生检疫、出入境动植物检疫和认证认可、标准化等工作,并行使行政执法职能的直属机构。国家质检总局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设有 35 个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CIQ),承担所辖行政区域内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和临督管理工作,是综合性的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机关。第四节 进出口商品检验业务范围 应熟悉:应熟悉:进出口商品 10 个方面的检验业务及其内容。按检验项目来分,主要包括以下业务:(1)品质检验(2)数量,重量检验(3)包装检验(4)安全性能检验(5)卫生检验(6)进出口财产鉴定(7)船泊,集装箱等运载工具装运技术条件鉴定(8)残损鉴定(9)集装箱货物检验(10)其他鉴定业务 第五节 进出口商品检验依据和方法 一、应了解:一、应了解:进出口商品检验依据的含义;检验依据是进行进出口检验的根据,也是据以衡量进出口商品是否合格的标准。进出口商品检验中按性质不同对检验依据的分类;检验依据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法律依据、法规依据、部门规章依据、地方性法规 和规章依据、国际公约依据、国际惯例依据和贸易合同依据等。感官检验方法的含义;感观检验方法是凭借检验人员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感官能量来检验鉴定商品的现状或某种特性的方法。感官检验方法的应用对象和特点;应用对象:在众多的进出口项目中有一部分商品、项目只能用感官检验方法来检验其优劣、等级、真假。例如,罐头食品和茶叶等的色、香、味,酒类产品的优劣、等级、牌号,音响产品的音质,纺织品的手感,皮毛制品的柔软程度等。特点:感官检验的测定过程是生理和心理的过程,检验的结果一般是定性而非定量,要通过检验员的语言进行描述。因此,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检验人员的资历、所受的教育和训练、经验、性格、风格的影响以及同一检验人员因检验当时的环境条件、心理精神状态、体力等的变化的影响。但感观检验方法简单、方便、迅速、灵活,有些项目是仪器设备所检验不了的。物理检验方法的含义;使用各种工具和仪器设备,对检验对象的物理结构,物理性能和物理量进行检测的方法,称为物理检测方法。物理检验方法的检验范围和项目;对于不同的检验范围(检测对象和检测要求),所需检测的项目(检测方法和试验方法)也不同。常见检验项目有:(1)对几何量、物理量的检测,主要是对一些常见的几何量、物理量和有关程度的检测,例如,长度、角度、面积、体积、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误差、小孔位置误差、光洁度、表面缺陷、表面轮廓、表面粗糙度、各种传动件的几何量、速度、加速度、周期、频率、压强、温度、湿度、导热率、热容量、电压、电流、电容、电感、电能、音频电平、电功率、电功率因素及频率、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值、电气强度等。(2)对物理性能的检测,主要是对商品或其部件的力学性能、电气安全性能及其寿命以及物理显微组织分析。化学检验方法的含义;化学检验方法也叫化学分析方法,它主要通过化学反应的结果来分析试样是否含有某种成分及其含量,从而确定商品的等级,品位,优劣和真伪。从内容来分,常规的化学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定性分析在进出口商品检验中的作用;定性分析是指鉴定商品样品中所含物质的成分。常用来检验鉴别假冒或虚报商品名称。定量分析在进出口商品检验中的作用;定量分析用在对影响人畜健康的物质的限制以及生产上对高纯物质的需求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检测仪器的不断更新,其中许多限制最后是由定量的指标给出。定量分析中常见的化学项目和物理项目;定量分析中常见的化学项目:纯度、酸碱度、碘值、羟值、皂化值、灰分以及各种 杂质含量;定量分析中常见的物理项目:密度、熔点、燃点、沸点、倾点、露点、粘度、折光率、比旋度、色度、熔融指数等。化学检验方法中物理、物理化学和化学三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化学分析按其分析机理可分为物理、物理化学、化学三种分析方法。物理方法是利用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如对密度、熔点等物理量的测定。3物理化学方法是利用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所产生的物理现象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例如比色分析法、库仑分析法、比浊分析法、电解分析法等。化学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例如重量分析法、容量分析法、气体分析法等。仪器分析方法的含义;仪器分析方法是指使用仪器设备对某一试样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等。仪器分析方法在进出口商品检验中的作用;仪器分析法它主要应用于痕量和超痕量成分的检测,它速度快,效率和灵敏度都很高,是目前先进的分析检验方法。进出口商品检验中常用的分析仪器及其应用;进出口商品检验中常用的分析仪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仪(ICP-AES),主要用于金属、矿产品、化工品、食品等商品中绝大多数金属离子和少数非金属离子的分析测定;气相色谱仪(GC),主要用于测定农兽药残留量、食品添加剂等,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主要用于测定化工原料中的醇、醛、酮类,食品中的糖、氨基酸、脂肪酸类、食品添加剂、防腐剂以及农兽药残留量,药品中的维生素、抗菌素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主要用于有机物分析检测。生物检验方法的含义。生物检验方法应用于对进出口商品卫生条件的检验,包括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组织分析法、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微生物检验方法。二、应熟悉:二、应熟悉:感官检验方法的基本要求和常用方法;感官检验中常用的方法和基本要求如下:(1)比较法。要求检验人员必须正确领会、准确掌握、合理评定检验标准或合同规定中感官检验的有关条文、疵点和缺陷的定义、分类等。用作参照物的标准样品、标准图片应由同行中的高级检验人员和专家制作并经审查通过,统一使用。(2)定性或简单定量描述法。为了感官结果的准确性,应给检验人员创造良好的检验环境和条件,尽量在专门的检验室内进行,并尽量避免使检验人员分心的谈话和干扰;对一些重要的和争议较多的商品和项目的鉴定,在制定感官检验方案时必须有综合评定这一环节,以免出现漏洞和差错;要求检验员必须反复练习,反复对比,力求在检验时比较确切地掌握这些要求,给检验对象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评定结论;同一种商品的感官检验人员之间应经常交流经验和看法,统一目光和掌握幅度,尽可能做到一致;检验所用的标样、标准照片、图谱等要妥善保管;检验人员必须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在检验评定时不能掺杂个人的成见和私心杂念,要客观、公正,力求准确。定性分析中应控制的检验条件及其作用;定性分析中,检验条件是关键,应控制的检验条件主要有:(1)反应物的浓度,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离子浓度必须足够大以保证反应发生并完全完成。(2)溶液的酸碱度,加入酸碱和缓冲溶液来调节溶液至一定的酸碱度,使许多分离反应或鉴定反应在所要求的酸碱度下能发生。(3)溶液的温度,对某些沉淀的溶解度,某些反应的速度都有较大的影响。(4)溶剂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溶剂保证反应物在其中具有恰当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使分离或鉴定反应能顺利进行。(5)干扰物质的影响,某一鉴定反应能否成功完成,达到某一鉴定结果,还应考虑干扰物质是否存在,若有,必须设法消除干扰。微生物学检验的常用方法。微生物学检验常用的方法有显微镜观察法、培养法、纯种分析法、形态观察法。第六节 进出口商品检验基本工作程序 应熟悉:应熟悉:进出口商品检验的工作程序及其基本内容。(1)受理报检。受理报检是检验机构接受申请人或委托人提出的检验要求的承诺。(2)审阅单证。报检随附单证通常包括贸易合同、信用证、提单、发票、装箱单、重量证书、品质证书或厂检报告等,这些单证包括了检验对象的基本信息;合同、信用证中的检验和议付条款等包括了检验要求和检验依据等内容。(3)明确检验依据和标准。检验依据是评定进出口商是否合格的根据,因此明确检验依据是做好进出口商品检验的前提。法定检验的依据是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委托检验的依据是贸易合同要求或国际惯例。(4)制定检验方案。检验方案是根据已确定的检验依据和方法标准以及相关工作规程,结合待检商品具体情况和实际检验工作条件,制定具体检验工作计划,它可以规范检验工作过程、指导检验人员行为;检验方案内容包括取样、制样、分析测试、现场检验鉴定项目、样品封识保留,异常情况处理等。(5)实施检验。检验的实施是进出口商品检验的主体工作,检验人员应按照制定的检验方案以高度的责任心,坚持亲自实践,独立鉴定、方法科学的检验工作准则,在取样、制样、检测、鉴定等各环节,严格按照标准或规程的要求实施检验,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结果的准确性;所有检验都应做好详细记录,包括检验时间、地点、人员、环境条件、检验具体内容和结果等。(6)报告检验结果。检验结果是进出口商品检验服务的最终产品,是评定商品合格与否的直接依据。检验报告应详细体 4现检验工作的各个过程,真实反应检验工作结果。(7)记录存档。检验工作结束后,应将所有检验原始记录整理成册,按规定要求存入档案,以备今后查阅。第二章 进出口商品检验相关理论知识 第一节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本知识 一、应了解:一、应了解:随机事件、随机变量、总体和样本的概念。随机事件(简称事件)是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用字母 A、B、C 等表示。随机变量:对随机实验的结果(或事件)数量化,即使样本空间的每一个样本点 对应一个实数()。如抛掷硬币,1 出现正面,2 出现反面,将1 对应数 1,2对应数 0,将概率 P(1)记为 P(1),P(2)记为 P(0),称 为随机变量,随机变量 是定义于样本空间,取值于实数的一个函数。总体:在一个统计问题中,称研究对象的全体为总体。样本: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所组成的集合称为样本。二、应熟悉:二、应熟悉:概率的定义;概率的统计定义:在一组不变的条件下,独立地重复做 n 次实验,如果事件 A 在 n 次实验中出现 k 次,称 k/n 为 A 出现的频率。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若频率趋于一个稳定值 p,则称 p 为事件 A 发生的概率,记作 P(A)p。概率的古典定义:若随机实验 E 的样本空间有有限个(N 个)样本点(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的。若事件A 由 K 个基本事件组成,则 A 的概率 K P(A)。N 常见随机变量的分布;常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1.两点分布(或 0-1 分布)2.二项分布记作 (n,p)3.泊松分布记作 P()常见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1.均匀分布记作 Va,b 2.指数分布(参数为)3.正态分布 N(,)详见 P24 倒数第四行-P26 第十二行。三大抽样分布;每一个统计量都有一个抽样分布,不同的统计量可得不同的抽样分布。抽样分布将是进行统计推断的基础。当样本来自某个正态总体 N(,2)时,其样本均值,样本方差 s2,以及它们的某种组合的抽样分布已在理论的被导出,其中的三个,即 t 分布,2分布和 F 分布,号称“三大抽样分布”。详见 P30-31。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根据样本对总体进行推断是数理统计的核心,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是统计推断的两个基本内容。未知参数都需要根据样本和参数的统计含义选择适宜的统计量并作出估计,这一统计推断过程通称为参数估计。未知参数通常用 表示。参数估计有两种基本形式:点估计与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所获样本,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总体 X 的某种假设 H0做出接受或拒绝的判断。具体做法如下:1.建立假设 H0;2.选择检验统计量,给出拒绝域 W 的形式;3.给出显著性水平;4.确定临界值 c,给出拒绝域 W;55.判断。在作判断中会犯错误,要允许犯错误,我们的任务是控制犯错误的概率。在假设检验中,错误有两类:第一类错误(拒真错误):原假设 H0为真,但由于抽样的随机性,样本落在拒绝域 W 内,从而导致拒绝 H0,其发生概率记为,又称为显著性水平。第二类错误(取伪错误):原假设 H0不真,但由于抽样的随机性,样本落在 W 内,从而导致接受 H0,其发生概率记为。详见 P31-33。三、应掌握:三、应掌握:事件的关系及其运算规律;事件有四种关系:1.包含关系:若事件 A 发生必然导致事件 B 发生,即存在iA,都有iB,即A B或B A。2.相等(等价)关系:即A B和B A同时成立,记为AB。3.对立关系:非A与A称为互为对立(或互逆)的事件,非A记作 A,显然A A。4.互斥关系:若A与 B 不可能同时发生,则称A,B互斥(或互不相容)。显然,若A、B对立,则A、B互斥,反之不成立。运算规律:1.交换律:ABBA;ABBA;2.结合律:A(BC)(AB)C;A(BC)(AB)C;3.分配律:(AB)CACBC;(AB)C(AC)(BC);4.反演律:AB AB;A B AB。特别地,AAA,AAA,A+,AA,A+A,A。概率的性质;1.非负性:任何事件 A 的概率 P(A)必定是0,1中的一个数值,即 0P(A)1;2.规范性:P()1;3.有限可加性:若事件 A1,A2,An两两互斥,则有 P(A1+A2+An)P(A1)+P(A2)+P(A)4.逆事件概率:P(A)1-P(A)5.单调性:设事件 A,B 满足 A B,则 P(A)P(B),且 P(B-A)P(B)-P(A)特别地,由 AB B 可知 P(B-A)P(B-AB)P(B)-P(AB),加法公式:设 A、B 两个事件,则有 P(A+B)P(A)+P(B)-P(AB)条件概率;在实际问题中,常常需要计算在某个事件 B 已经发生的条件下,另一个事件 A 发生的概率,在概率论中称此概率为 B 已发生的条件下,A 发生的条件概率,简称 A 对 B 的条件概率,记为 P(A B)。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为:P(AB)P(A B)(P(B)0)P(B)这表明条件概率可用两个特定的(无条件)概率之商来计算。独立事件概率;设有两个事件 A 与 B,假设其中一个事件的发生不影响另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否,则称事件 A 与 B 相互独立。假如两个事件 A 与 B 相互独立,则 A 与 B 同时发生的概率为:P(AB)P(A)P(B)假如两个事件 A 与 B 相互独立,则事件 B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 A 发生的条件概率 P(A B)等于事件 A 的(无条件)概率 P(A)。因为:P(AB)P(A)P(B)P(A B)P(A)P(B)P(B)两个事件的相互独立性可以推广到多个事件的情况。独立性的事件有如下的性质:1.若事件 A,B 独立,则 A 与 B,A 与 B,A 与 B 中的每一对事件都相互独立。2.若事件 A1,A2,An相互独立,则有 P(A1+A2+An)=1 P(A1+A2+An)=1-P(A1A2 An)=1-P(A1)P(A2)P(An)利用此性质可方便地计算个独立事件至少一个发生的概率。6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以及常用统计量的描述。随机变量的分布可完整地描绘随机变量的统计规律,但求概率分布不容易且往往不必要,实际工作中有时只需要知道它的取值的平均数以及描绘分散程度的基本特性就可以了。1.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均值)2.方差 详见 P26-27 书中介绍两类常用统计量:描述样本集中位置与样本分散程度的统计量 1.描述样本集中位置的统计量 对一组样本数据,可以用一些量表示它们的位置,常用的有:(1)样本均值(2)样本中位数(3)样本众数 2.描述样本分散程度的统计量 一组数据内部总是有差别的,对一组质量特性数据,大小差异反映质量的波动。也有一些用来表示数据内部差异或分散程度的量,其中常用的有样本极差、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和样本变异系数。详见 P28-29。第二节 标准化基本知识 一、应了解:一、应了解:标准化工作的管理;我国自 1989 年 4 月 1 日起施行,并于 1990 年 4 月 6 日由国务院第 53 号令发布施行。中国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各种标准代号的含义;制定国际标准的主要国际组织 序 号 代 号 含 义 1 BISFA 国际人造纤维标准化局 2 CAC 食品法典委员会 3 CCC 关税合作理事会 4 CIE 国际照明委员会 5 CISPR 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 6 IAEA 国际原子能机构 7 IATA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 8 ICAO 国际民航组织 9 ICRP 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 10 ICRU 国际辐射单位和测量委员会 11 IDF 国际乳制品联合会 12 IEC 国际电工委员会 13 IFLA 国际签书馆协会和学会联合会 14 IIR 国际制冷学会 15 ILO 国际劳工组织 16 IMO 国际海事组织 17 IOOC 国际橄榄油理事会 18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19 ITU 国际电信联盟 20 OIE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21 OIML 国际法制计量组织 722 OIV 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局 23 UIC 国际铁路联盟 24 UNESCO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25 WHO 世界卫生组织 26 WIPO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国家标准代号及含义 代 号 含 义 管 理 部 门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性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荐性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方法的分类。从方法的准确度可将标准方法分成四个类型 1.基本单位测量法;2.权威方法;3.标准参考方法;4.现场方法;以上四种方法的准确性与应用范围恰好成反比,基本单位测量法的准确度最高,而现场方法的应用范围最广。二、应熟悉:二、应熟悉:标准化的作用;标准化在当今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标准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尺度。标准化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标准化为组织现代化生产和流通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同时,标准化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2.标准化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全面的发展,提高社会效益。标准化是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新科研成果或新技术一旦纳入相应标准,就能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3.标准化是提高产品质量,维护浪费者利益的有力保证。只有按标准进行生产和检验,才能保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高质量的产品必须以高水平的标准为依据。4.标准化对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和贸易发展,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方面具有重大作用。5.大量的环保标准、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制定发布,并用法律形式强制执行,对保障人民和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社会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具有重大作用。标准的级别和分类。标准的级别:从世界范围来看,标准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性标准、国家标准、专业团体标准和公司标准。我国目前将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 标准的分类:为了不同的目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标准分类。按照标准的性质来分,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按照标准的约束性来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三、应掌握:三、应掌握:标准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标准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标准化的概念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为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广义的标准化,指对同类型的产品和工程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并据以投产和建设。狭义的标准化,是指产品标准化,即对产品的质量、规格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统一的技术规定。标准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物质资料标准化、方法和程序标准化、概念标准化。标准化的基本原理 通常是指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1.统一原理 8统一原理就是为了保证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秩序和效率,对事物和形成、功能或其它特性,确定适合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的一致规范,并且这种一致规范与被取代的对象在功能上达到等效。2.简化原理 简化原理就是为了经济有效地满足需要,对标准化对象的结构,形式,规格或其它性能进行筛选提炼,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可替换的环节,精炼并确定满足全面需要所必要的高效能的环节,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3.协调原理 协调原理就是为了使标准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并产生实际效果,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协调好系统内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建立和保持相互一致,适应或平衡关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4.最优化原理 最优化原理就是按照特定和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对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使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标准的概念;所谓的标准,是指依据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可综合结果,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对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活动中重复性事物和概念,由公认机构批准,以特定的程序和形式颁发的统一规定。标准(分析)方法的评定。一个优良的标准(分析)方法,必须具有高准确性,可靠性与适用性。理想的分析方法应该是准确度好,精密度高,灵敏度高,检测限低,分析空白低,线性范围宽,基体效益小,耐变性强。但是一个好的分析方法,未必是一个实用的方法。作为一个使用方法,还要求方法的适用性强,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消耗费用低等。第三节 计量学基本知识 一、应了解:一、应了解:I.量的种类;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建议和我国国家标准,物理量按其学科可划分为十一类:1.空间和时间的量,如长度、角度、时间、速度、加速度等;2.周期及有关现象的量,如频率、波长、振幅、阻尼系数等;3.力学的量,如质量、密度、力、功、能、流量等;4.热学的量,如热力学温度、热量、热容、热导率等;5.电磁学的量,如电流、电势、电压、电容、磁通、磁导等;6.光及有关电磁辐射的量,如发光强度、光通量、照度、辐射强度、辐射通量等 7.声学的量,如声压、声速、声功率、声强等;8.物理化学及分子物理学的量,如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渗透压、玻耳兹曼常数等;9.原子和核子的物理的量,如原子质量、电子质量、普朗克常数等;10.核反应和电离辐射的量,如粒子通量密度、能通量密度、活度、吸收剂量等;11.固体物理学的量,如霍尔系数、汤姆逊系数、里查逊系数等。II.单位制的组成;1.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2.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 III.量值传递的方式;1.用实物标准进行逐级传递 2.用传递标准全面考核(MAP)进行传递 3.用发放标准物质(CRM)进行传递 4.用发播标准信号进行传递 IV.计量基准和计量标准;91.在特定领域内具有最高计量特征的计量标准称为计量基准。2.计量标准是将计量基准量值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的一类计量器具。V.标准物质的分类。标准物质按其技术特征分为三大类:1.化学成分分析或纯度方面的标准物质 2.物理特性与物理化学特性测量的标准物质 3.工程技术特性测量的标准物质 根据国际惯例并考虑国内实际情况,中国标准物质按其学科专业分为十三类:1.钢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2.有色金属金属中气体成分分析标准物质;3.建材成分分析标准物质;4.核材料成分分析与放射性测量标准物质;5.高分子材料特性测量标准物质;6.化工产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7.地质矿产成分分析标准物质;8.环境化学分析标准物质;9.临床化学分析与药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10.食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11.煤炭石油成分分析和物理特性测量标准物质;12.物理特性与物理化学特性测量标准物质;13.工程技术特性测量标准物质 二、应熟悉:二、应熟悉:I.量的概念;物质世界的存在状态和运动是多种多样的,自然科学的任务在于探索物质运动的规律.量就是阐述运动规律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概念.II.量值和量值统一;由一个数和合适的计量单位表示的量称为量值.量值统一是在单位量值传递中,所用的各级标准计量器具以及由它们检定或校准的计量器具的量值,都可以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它们的量值在规定误差范围保持一致.III.计量的概念和方法;计量是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计量的方法:直接计量法和间接计量法.IV.单位和单位制的概念;计量单位是约定采用的特定量,用以定量表示具有相同量纲的量。为给定量制建立的一组单位构成计量单位制。V.量值传递和计量检定的概念、必要性;量值传递是将国家计量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检定(或其他传递)传递给下一级的计量标准,并依次逐级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计量对象的量值准确一致。必要性:对于新的或修理后的计量器具,必须用适当等级的计量标准来确定其计量特性,对于使用中的计量器具,由于磨损,使用不当,维护不良,环境影响或零件,不间内在质量的变化等而引起的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变化,是否在允许范围之内,也必须用适当等级的计量标准对其进行周期检定。另外,有些计量器具必须借助适当等级的计量标准来确定其示值和其他计量性能。计量检定是指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确定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检定是进行量值传递或量值溯源以及保证量值准确一致的重要措施。VI.标准物质的特性、分级和用途。10特性:均匀性,稳定性 分级:以及标准物质,二级标准物质 用途:1.标准物质是检验、评价、鉴定新技术和新方法的重要手段。2.标准物质常被用作校正物。3.标准物质用作确定物质特性量值的工作标准,是控制分析测试质量的有力工具。4.标准物质用于实验室内部的质量保证。5.标准物质用于实验室之间的质量保证。三、应掌握:三、应掌握:单位的换算方法;量纲法则的作用;量纲法则:任何量的表达式,其等号两边必须具有相同的量纲式。应用量纲法则可以检查物理公式的正确性。中国法定计量单位的组成和正确使用。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包括:1.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2.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3.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4.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5.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6.由词头和以上单位所构成的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单位制的组成;1.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2.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 第三章 进出口商品抽样检验 第一节 产品质量及质量检验 一、应了解:一、应了解:检验鉴定机构检验的特点以及与企业检验的区别;1 检验鉴定机构的检验一般是在企业检验的基础上进行,通常采用抽样检验的办法。检验鉴定机构的任何一个检验工作,都涉及到质量和信誉的问题,检验鉴定机构必须以独立的第三方身份,以公正的立场,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案和抽样方法,客观,准确的评价所检验产品的质量情况,以供有关方面作为交接结算,判断责任的依据。2.从目的和职能来看,均不同于企业的检验。企业对于产品的检验一般为购入检验,工序检验,性能检验,耐久检验,库存检验,出厂检验。其目的是从企业的效益出发,保证产品符合技术标准及合同要求,保证订货方和消费者得到符合要求的产品,为广大消费者服务,维护企业自身的商业信誉。检验鉴定机构的检验主要是监督检验,校核检验,认定检验,最终检验,交接检验。其目的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产品数量,质量在独立检验基础上进行公正的评价,供有关方作为交接结算,判定责任归属的依据。从检验的职能来看,企业的检验偏重于预防和审核职能,检验鉴定机构的检验偏重于保证和评价职能。广义的质量概念与狭义的质量概念的区别;“反映实体满足满足规定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这是狭义的质量概念,指产品符合满足社会一定需要而规定的技术条件的总和,即产品的技术性能。广义的质量概念包括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合起来称为综合质量或全面质量。了解一些常见的质量指标的用途。1 合格品率指标,不合格品率指标,合格品数,不合格品数等。这些质量指标用于评定工序质量或产品当前实际质量。2 可接受质量水平(AQL),极限质量(LQ),平均检出质量(AOQ)等。这些质量指标用以实施抽样检验,判断检验批是否满足用户要求。113 某个质量指标的平均值,均方差等。这些质量指标用于计量方式下估计检验批的质量情况。二、应熟悉:二、应熟悉:单位产品质量与批量产品质量的概念及关系;单位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就可称之为单位产品质量。批量产品中的不合格品数量和比率或某个质量特性值即批量产品质量。批量产品的质量取决于单位产品的质量。熟悉质量特性值的分类;质量特性值可分为计量值和计数值两种。熟悉单位产品的质量指标与批质量指标的区别;一个批的产品的质量指标与单位产品的质量指标稍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1 批中所有单位产品的某个质量指标的平均值 2 批中所有单位产品的某个质量指标的均方差 3 批中所有单位产品的某个质量指标的变异系数(即均方差与平均值的比值)4 批中不合格品所占比例(不合格品率)5 批中单位产品平均缺陷值 熟悉质量标准、质量指标和抽样检验标准之间的关系;质量指标就是质量标准。抽样检验标准和质量标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抽样检验标准是为了检验产品质量是否达到质量标准的判断规则,目的是判断产品质量是“合格”还是“不合格”。质量指标(标准)是抽样检验标准的基础,抽样检验标准是产品质量的保证。熟悉质量检验的分类方法;1 根据判定方法分类:1)计数检验;2)计量检验 2 根据检验的数量分类:1)全数检验;2)抽样检验 熟悉计数、计量检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1计数检验的特点如下:1)计数检验中仅仅把产品分为合格品或不合格品,手续比较简单,检验费用亦较节省。这一点在产品具有多种质量特性时更为显著。比如一个产品有二十种质量特性时,用计数检验可能只用一个抽样方案,就能做出批接受与否的判断,而计量检验则需要二十个抽样方案,才能做出结论。2)如果某产品仅能区分为合格品与不合格品,那么只能采用计数检验。3)计数检验不需要预先假定分布律,而计量检验则必须预先假定分布律,如正态分布等。2 计量检验的特点如下:1)在计量检验中,只需要较少的样品。即样本大小相同时,计量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或保护性比计数检验结果高。在相同置信水平下进行批质量估计,计量检验的样本量将少于计数检验。因为计量检验比计数检验更为精密,因而能够提供更多,更详细的产品质量信息。2)计量检验中对产品是否符合规格要求,能给予一个明确的测定值。对计数检验来说有时对产品的某些质量特性仅具有一个不太明确的界限。3)在计量检验中,误差的测定容易进行。3 对一般的成批产品抽样检验,常常采用计数检验方案。但对质量不易过关的产品,具有破坏性的和本身很贵重的产品,或者本身不贵重担检验费用很高的产品,由于希望尽量减少检验产品的个数,应采用计量检验方案。熟悉全数、抽样检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1 全数检验给人提供较多的质量信息,给人以心理安全感,似乎能保证“万无一失”,其实不然,由于检验工作单调,检验人员疲劳,可能导致漏检,误检现象。因此全数检验适用于批量少,质量特性少且质量不稳定,非破坏性的商品检验。全数检验在大多数场合下,要耗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 抽样检验同全数检验相比,检验的产品数量减少了,节约了检验费用,人力和时间。但它提供的产品质量信息少,也可能误判,存在接受“不合格“批和拒收“合格”批的风险。但若能避免抽样时所犯错误,其可靠性甚至优于全数检验。因此,抽样检验适用于批量较大,价值较低,质量特性多且质量较稳定或具有破坏性的商品检验,不适用于质量差异程度大的商品批。三、应掌握:三、应掌握:产品质量的概念;产品质量就是产品适用性。12质量特性和质量特性值的概念;质量特性指的是每一种产品或每一个部件,零件本身的一种质量状况。质量特性通过数量化的途径加以表示,就称为质量特性值。质量指标的概念;质量指标是指用来定量评价质量的质量特性值。质量评定的概念;产品的质量评定即对产品质量在检验结果基础上的评价。质量检验的概念。质量检验是对产品质量的一种测定,比较及判断的活动。第二节 抽样检验的术语及符号 一、应了解:一、应了解:抽查特性曲线及相关知识;以质量水平为横坐标,Pa为纵坐标划出的曲线,称为抽检特性曲线或抽查特性曲线,简称 OC 曲线。OC 曲线有三类:A 类:对于给定的抽样方案,表示批接收概率与批质量水平函数关系的曲线。B 类:对于给定的抽样方案,表示批接收概率与过程质量水平函数关系的曲线。C 类:对于给定的抽样方案,表示单位产品接收概率与过程质量水平函数关系的曲线。鉴别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鉴别比指对应接收概率为 10%的质量水平与对应接收概率为 95%的质量水平之比,用代号 OR 表示。也有用连续 OC 曲线上点(PQL,1-)与点(CQL,)直线的斜率来定义。过程平均的概念;过程平均指一系列初次检验批的平均质量水平。中位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