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0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480950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0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0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0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0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共 14 页)2010 年广东省高考化学试卷年广东省高考化学试卷 一、解答题(共一、解答题(共 6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24 分)分)1(4 分)(2010广东)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ANH4+、Ag+、PO43、Cl BFe3+、H+、I、HCO3 CK+、Na+、NO3、MnO4 DAl3+、Mg2+、SO42、CO32 2(4 分)(2010广东)设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6gCH4中含 4NA 个 CH 键 B1molL1NaCl 溶液含有 NA 个 Na+C1molCu 和足量稀硝酸反应产生个 NA 个 NO 分子 D常温常压

2、下,22.4LCO2中含有 NA 个 CO2分子 3(4 分)(2010广东)在 298K、100kPa 时,已知:2H2O(g)2H2(g)+O2(g)H1 H2(g)+Cl2(g)2HCl(g)H2 2Cl2(g)+2H2O(g)4HCl(g)+O2(g)H3 则H3与H1和H2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H3=H1+2H2 BH3=H1+H2 CH3=H12H2 DH3=H1H2 4(4 分)(2010广东)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丙丁戊 B氢氧化物碱性:丙丁戊 C金属性:甲丙 D最外层电子数:甲乙 5(4 分)(2010广东)下列说

3、法正确的是()A乙烯和乙烷都能发生加聚反应 B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肽 C米酒变酸的过程涉及了氧化反应 D石油裂解和油脂皂化都是高分子生成小分子的过程 6(4 分)(2010广东)HA 为酸性略强与醋酸的一元弱酸,在 0.1molL1 NaA 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c(Na+)c(A)c(H+)c(OH)Bc(Na+)c(OH)c(A)c(H+)Cc(Na+)+c(OH)=c(A)+c(H+)Dc(Na+)+c(H+)=c(A)+c(OH)二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6 分,共分,共 1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分在每小题给

4、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 6 分,只选分,只选 1 个且正确的得个且正确的得 3 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得 0 分分 7(6 分)(2010广东)对实验的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第 2 页(共 14 页)A实验 1:液体分层,下层呈无色 B实验 2:烧杯中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溶解 C实验 3:试管中颜色变为红色 D实验 4:放一段时间后,饱和 CuSO4 溶液中出现蓝色晶体 8(6 分)(2010广东)铜锌原电池如图工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正极反应 Zn2e=Zn2+B电池反应:Zn+Cu2+=Zn2+Cu C在外

5、电路中,电子从负极移向正极 D盐桥中 K+移向 ZnSO4溶液 三、解答题(共三、解答题(共 4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64 分)分)9(16 分)(2010广东)固定和利用 CO2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并减少空气中的温室气体CO2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化合物,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化合物,如反应和所示(其他试剂、产物及反应条件均省略)(1)化合物的分子式为,1mol 该物质完全燃烧需消耗mol O2(2)由通过消去反应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注明反应条件)第 3 页(共 14 页)(3)与过量 C2H5OH 在酸催化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4)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物 V 能与 CO2发生类似反应

6、的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请写出其中任意一种化合物的结构简式:(5)与 CO2类似,CO 也能被固定和利用在一定条件下,CO、和 H2三者发生反应(苯环不参与反应),生成化合物和,其分子式均为 C9H8O,且都能发生银镜反应下列关于和的说法正确的有(双选,填字母)A都属于芳香烃衍生物 B都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都能与 Na 反应放出 H2 D 1mol或最多能与 4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10(16 分)(2010广东)硼酸(H3BO3)在食品、医药领域应用广泛(1)请完成 B2H6气体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2H6+6H2O=2H3BO3+(2)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

7、 H3BO3+3CH3OHB(OCH3)3+3H2O 中,H3BO3的转化率(a)在不同温度下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见图,由此图可得出:温度对应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影响是 该反应的H0(填“”、“=”或“”)(3)H3BO3溶液中存在如下反应:H3BO3(aq)+H2O(l)B(OH)4(aq)+H+(aq)已知 0.70molL1 H3BO3溶液中,上述反应于 298K 达到平衡时,c平衡(H+)=2.0105molL1,c平衡(H3BO3)c起始(H3BO3),水的电离可忽略不计,求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H2O 的平衡浓度不列入 K 的表达式中,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

8、1(16 分)(2010广东)碳酸锂广泛应用于陶瓷和医药等领域已 锂辉石(主要成分为 Li2OAl2O34SiO2)为原材料制备 Li2CO3的工艺流程如下:已知:Fe3+、Al3+、Fe2+和 Mg2+以氢氧化物形式完全沉淀时,溶液的 pH 分别为 3.2、5.2、9.7 和 12.4;Li2SO4、LiOH 和 Li2CO3在 303K 下的溶解度分别为 34.2g、12.7g 和 1.3g(1)步骤前,B锂辉石要粉碎成细颗粒的目的是(2)步骤中,酸浸后得到的酸性溶液中含有 Li+、SO42,另含有 Al3+、Fe3+、Fe2+、Mg2+、Ca2+、Na+等杂质,需在搅拌下加入(填“石灰石

9、”、“氯化钙”或“稀硫酸”)以调节溶液的 pH 到 6.06.5,沉淀部分杂质离子,然后分离得到浸出液 第 4 页(共 14 页)(3)步骤 2 中,将适量的 H2O2溶液、石灰乳和 Na2CO3溶液依次加入浸出液中,可除去的杂质金属离子有(4)步骤 3 中,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为(5)从母液中可回收的主要物质是 12(16 分)(2010广东)某科研小组用 MnO2和浓盐酸制备 Cl2时,利用刚吸收过少量SO2的 NaOH 溶液对其尾气进行吸收处理(1)请完成 SO2与过量 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2NaOH=(2)反应 Cl2+Na2SO3+2NaOH2NaCl+Na2SO4

10、+H2O 中的还原剂为(3)吸收尾气一段时间后,吸收液(强碱性)中肯定存在 Cl、OH 和 SO42请设计实验,探究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空气的 CO2的影响)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 1:只存在 SO32 假设 2:既不存在 SO32也不存在 ClO 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答题卡上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限选实验试剂:3moL/LH2SO4、1moL/LNaOH、0.01mol/LKMnO4、淀粉KI 溶液、紫色石蕊试液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 1:取少量吸收液于试管中,滴加3moL/LH2SO4至溶液呈酸性,然后将所得溶液分置于 A、B 试管中/步骤

11、2:步骤 3:第 5 页(共 14 页)2010 年广东省高考化学试卷年广东省高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一、解答题(共 6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24 分)分)1(4 分)(2010广东)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ANH4+、Ag+、PO43、Cl BFe3+、H+、I、HCO3 CK+、Na+、NO3、MnO4 DAl3+、Mg2+、SO42、CO32【分析】根据离子能否相互结合生成水、气体、沉淀、弱电解质,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能否相互促进水解来分析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解答】解:A、因 Ag+、Cl能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则该组离子在溶液

12、中不能大量共存,故 A 错误;B、因 Fe3+、I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3+、HCO3能发生相互促进水解的反应,H+、HCO3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一定不能大量共存,故 B 错误;C、因该组离子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沉淀、弱电解质,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相互促进水解,则能大量共存,故 C 正确;D、因 Al3+、CO32能互促进水解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二氧化碳或 HCO3离子气体,Mg2+、CO32能结合生成沉淀,则不能大量共存,故 D 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问题,明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之间能否发生氧化还原、能否相互促进水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学生只要熟悉常

13、见离子的性质即可解答 2(4 分)(2010广东)设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6gCH4中含 4NA 个 CH 键 B1molL1NaCl 溶液含有 NA 个 Na+C1molCu 和足量稀硝酸反应产生个 NA 个 NO 分子 D常温常压下,22.4LCO2中含有 NA 个 CO2分子【分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则先计算物质的物质的量再结合有关物质状态、物质结构、电子转移数目、电离、水解的等知识点就可以顺利解决此题【解答】解:A、依据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甲烷分子中有四个碳氢键,且 n=1mol,N=nNA=NA,故 A 对;B、未给体积直接利用溶液的

14、浓度代替指定物质的物质的量,故 B 错;C、根据电子守恒计算,1molCu 失 2mole,HNO3还原为 NO,只生成 molNO,因此不应产生 NA 个 NO 分子,故 C 错;D、忽视了 22.4L/mol 的使用条件,注意该题是常温常压,22.4LCO2不是 1mol,故 D 错;故选:A【点评】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考点中常出现审题误区,忽视外界条件的限制,如:清楚外界条件,才能准确推断制定物质的物质的量看到常温常压,就认为无法确定某物质的物质的量,不清楚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微粒个数等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3(4 分)(2010广东)在 298K、100kPa 时,已知:第 6 页(共

15、14 页)2H2O(g)2H2(g)+O2(g)H1 H2(g)+Cl2(g)2HCl(g)H2 2Cl2(g)+2H2O(g)4HCl(g)+O2(g)H3 则H3与H1和H2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H3=H1+2H2 BH3=H1+H2 CH3=H12H2 DH3=H1H2【分析】根据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 2Cl2(g)+2H2O(g)=4HCl(g)+O2(g)可由另两个反应加和得到,则由盖斯定律可知,H3应为另两个反应反应热的加和【解答】解:2H2O(g)=2H2(g)+O2(g)H1;H2(g)+Cl2(g)=2HCl(g)H2;2Cl2(g)+2H2O(g)=4HCl(g)+

16、O2(g)H3;则反应=+2,由盖斯定律可知,H3=H1+2H2,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盖斯定律来计算反应热的关系,明确化学反应的关系,在加和反应时等号同侧的相加,当乘以一个系数时反应热也要乘以这个系数来解答即可 4(4 分)(2010广东)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丙丁戊 B氢氧化物碱性:丙丁戊 C金属性:甲丙 D最外层电子数:甲乙【分析】根据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结合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比较原子半径、碱性、金属性等问题【解答】解:A、丙、丁、戊在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则有丙丁戊,故 A 错误;B、丙

17、、丁、戊在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从左到右之间减弱,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则有氢氧化物碱性:丙丁戊,故 B 正确;C、甲、丙在同一主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故甲丙,故 C 错误;D、甲、乙在同一周期,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逐渐增大,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则有甲乙,故 D 错误 故选 B【点评】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及应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元素周期律的主要内容,把握比较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5(4 分)(2010广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烯和乙烷都能发生加聚反应 B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肽 C米酒变酸的过程涉及了氧化反

18、应 D石油裂解和油脂皂化都是高分子生成小分子的过程 第 7 页(共 14 页)【分析】乙烯含有不饱和键,能发生加成和加聚反应;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最终产物是氨基酸;米酒变酸就由于醇中的羟基被氧化为羧基,涉及到了氧化反应;所谓高分子化合物,是指由众多原子或原子团主要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相对分子量在一万以上的化合物,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解答】解:A、乙烷是饱和烃,不能发生加聚反应,故 A 错;B、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故 B 错;C、酒精生成酸的过程发生了氧化反应,故 C 正确;D、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则油脂皂化不是高分子生成小分子的反应,故 D 错 故选 C【点评】本题考查常见

19、有机物的性质,学习中要准确把握,注意积累,易错点为高分子化合物的认识 6(4 分)(2010广东)HA 为酸性略强与醋酸的一元弱酸,在 0.1molL1 NaA 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c(Na+)c(A)c(H+)c(OH)Bc(Na+)c(OH)c(A)c(H+)Cc(Na+)+c(OH)=c(A)+c(H+)Dc(Na+)+c(H+)=c(A)+c(OH)【分析】根据 HA 为一元弱酸,则在 0.1molL1 NaA 溶液中利用盐类水解及电荷守恒来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关系【解答】解:A、因 HA 为一元弱酸,则 NaA 溶液中 A+H20HA+OH,即溶液显碱性,则 c(OH)c(

20、H+),故 A 错误;B、由溶液中 A+H20HA+OH,则 c(OH)c(H+),但水解的程度很弱,则 c(A)c(OH)c(H+),故 B 错误;C、由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阳离子带的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带的电荷总数,则 c(Na+)+c(H+)=c(A)+c(OH),故 C 错误;D、由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阳离子带的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带的电荷总数,则 c(Na+)+c(H+)=c(A)+c(OH),故 D 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溶液中离子的关系,正确利用水解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是解答的关键,并注意溶液中水解的程度及利用电荷守恒来分析解答即可 二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双项选择题:本大题

21、共 2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6 分,共分,共 1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 6 分,只选分,只选 1 个且正确的得个且正确的得 3 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得 0 分分 7(6 分)(2010广东)对实验的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A实验 1:液体分层,下层呈无色 B实验 2:烧杯中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溶解 第 8 页(共 14 页)C实验 3:试管中颜色变为红色 D实验 4:放一段时间后,饱和 CuSO4 溶液中出现蓝色晶体【分析】A、根据萃取的原理来回答;B、根据可溶性的铝

22、盐和氨水反应的情况以及氢氧化铝不溶于弱碱的性质进行分析;C、根据三价铁离子与硫氰酸钾发生反应的现象来回答;D、根据氧化钙的吸水性和饱和硫酸铜溶液失水后的变化来分析;【解答】解:A、四氯化碳和水互不相溶且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故溶液分层,下层为溶有碘的四氯化碳,显紫色,故 A 错误;B、生成的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和氯化铝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且不溶于氨水中,故 B 错误;C、铁离子遇硫氰酸根显红色,常用硫氰酸钾检验铁离子的存在,故 C 正确;D、氧化钙有吸水性,使硫酸铜饱和溶液中的水减少,故析出晶体,故 D 正确 故选 CD【点评】本题以实验装置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基本

23、知识的掌握,是一道形式新颖的题目 8(6 分)(2010广东)铜锌原电池如图工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正极反应 Zn2e=Zn2+B电池反应:Zn+Cu2+=Zn2+Cu C在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移向正极 D盐桥中 K+移向 ZnSO4溶液【分析】原电池中负极为较活泼金属,发生氧化反应,在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移向正极,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反应的总方程式为:Zn+Cu2+=Zn2+Cu【解答】解:A、Zn 是负极,故 A 错误;B、电池总反应和没有形成原电池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同,故 B 正确;C、根据闭合回路的电流方向,在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故 C 正确;D、在溶液中,阳离子往

24、正极移动,K+移向 CuSO4 溶液,故 D 错误;故选:BC【点评】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盐桥在原电池中的作用是代替了单一溶液体系,注意电子的流向 三、解答题(共三、解答题(共 4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64 分)分)9(16 分)(2010广东)固定和利用 CO2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并减少空气中的温室气体CO2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化合物,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化合物,如反应和所示(其他试剂、产物及反应条件均省略)第 9 页(共 14 页)(1)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8H8,1mol 该物质完全燃烧需消耗10mol O2(2)由通过消去反应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注明反应条件)(3)与过量 C2H5OH 在酸催化

25、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4)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物 V 能与 CO2发生类似反应的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请写出其中任意一种化合物的结构简式:(任写一种)(5)与 CO2类似,CO 也能被固定和利用在一定条件下,CO、和 H2三者发生反应(苯环不参与反应),生成化合物和,其分子式均为 C9H8O,且都能发生银镜反应下列关于和的说法正确的有AB(双选,填字母)A都属于芳香烃衍生物 B都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都能与 Na 反应放出 H2 D 1mol或最多能与 4mol H2发生加成反应【分析】(1)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简式书写分子式,据有机物燃烧的通式来看耗氧量

26、;(2)根据卤代烃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实质来书写方程式;(3)根据羧酸和醇的酯化反应的实质来书写方程式;(4)根据反应的实质是发生的加成反应来回答;(5)根据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回答【解答】解:(1)由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可以写出其分子式为:C8H8,根据烃 CxHy 耗氧量为 x+y/4,则耗氧量为 10mol,故答案为:C8H8;10;第 10 页(共 14 页)(2)卤代烃能通过消去反应,消去小分子溴化氢,方程式为:;故答案为:;(3)1mol中含有 2mol 羧基,与 2molC2H5OH 在酸催化下发生酯化反应,得到对应的酯,故答案为:;(4)化合物 V 能与 CO2发生类似反应

27、的反应,即原理是:O=C=O 中的一个碳氧键断开,有机物断开碳氧键加成,有两种加成方式,故答案为:(任写一种);(5)的分子式为 C8H6,比 C9H8O 少一个 CH2O,并且均能发生银镜反应,故生成的化合物和中有醛基和双键,结构简式分别为,A、B 正确,1mol 化合物或中含醛基和双键各 1mol,苯环消耗 3mol,因此最多消耗氢气 5mol,故 D 错误,有机物中没有和钠反应的官能团,故 C 错误,故答案为:AB【点评】本题是一道有机化学推断题,考查角度广,难度大,是现在高考的难点和热点 10(16 分)(2010广东)硼酸(H3BO3)在食品、医药领域应用广泛(1)请完成 B2H6气

28、体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2H6+6H2O=2H3BO3+6H2(2)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 H3BO3+3CH3OHB(OCH3)3+3H2O 中,H3BO3的转化率(a)在不同温度下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见图,由此图可得出:温度对应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影响是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 该反应的H0(填“”、“=”或“”)(3)H3BO3溶液中存在如下反应:H3BO3(aq)+H2O(l)B(OH)4(aq)+H+(aq)已知 0.70molL1 H3BO3溶液中,上述反应于 298K 达到平衡时,c平衡(H+)=2.0105molL1,c平衡(H3BO3)c起始(H3BO

29、3),水的电离可忽略不计,求此温度下第 11 页(共 14 页)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H2O 的平衡浓度不列入 K 的表达式中,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判断出反应物;(2)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由图象可以看出,温度升高,H3BO3的转化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应为吸热反应(3)根据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可以计算出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的 B、O 原子个数在反应前后相等,由氢原子守恒则产物只能是 H2,故答案为:6H2;(2)由图象可知,温度升高,H3BO3的转化率增大,故升高温度是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是吸热

30、反应,HO,故答案为: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3)根据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K5.71010,故答案为 5.71010【点评】本题考查平衡移动的图象题,做题时注意曲线的变化趋势,此为做题的关键 11(16 分)(2010广东)碳酸锂广泛应用于陶瓷和医药等领域已 锂辉石(主要成分为 Li2OAl2O34SiO2)为原材料制备 Li2CO3的工艺流程如下:已知:Fe3+、Al3+、Fe2+和 Mg2+以氢氧化物形式完全沉淀时,溶液的 pH 分别为 3.2、5.2、9.7 和 12.4;Li2SO4、LiOH 和 Li2CO3在 303K 下的溶解度分别为 34.2g、12.7g 和 1

31、.3g(1)步骤前,B锂辉石要粉碎成细颗粒的目的是增大固液接触面积,加快浸出反应速率,提高浸出率(2)步骤中,酸浸后得到的酸性溶液中含有 Li+、SO42,另含有 Al3+、Fe3+、Fe2+、Mg2+、Ca2+、Na+等杂质,需在搅拌下加入石灰石(填“石灰石”、“氯化钙”或“稀硫酸”)以调节溶液的 pH 到 6.06.5,沉淀部分杂质离子,然后分离得到浸出液(3)步骤 2 中,将适量的 H2O2溶液、石灰乳和 Na2CO3溶液依次加入浸出液中,可除去的杂质金属离子有Fe2+、Mg2+、Ca2+(4)步骤 3 中,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为2Li+CO32=Li2CO3(5)从母液中可回收的主要物质

32、是Na2SO4【分析】(1)从反应速率的角度来分析;第 12 页(共 14 页)(2)抓住题目中的“酸性溶液”,“调节溶液的 pH 到 6.06.5”,从所给试剂中选择符合条件的药品;(3)H2O2是强氧化剂,可把 Fe2+氧化成 Fe3+,石灰乳和碳酸钠都是沉淀剂,使溶液中的Fe2+、Mg2+、Ca2+;(4)分析 Li2SO4、LiOH 和 Li2CO3在 303K 下的溶解度分别为 34.2g、12.7g 和 1.3g 可知,Li2CO3最易沉淀;(5)由元素守恒可知,母液中存在较多的 Na+、SO42【解答】解:(1)固体颗粒越小,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同时可使锂元素尽可能多地溶解到酸中,

33、故答案为:(1)增大固液接触面积,加快浸出反应速率,提高浸出率;(2)所给三种物质中,只有 CaCO3能够降低溶液的酸度,提高溶液的 pH 到 6.06.5,可除去 Fe3+、Al3+,故答案为:石灰石;(3)步骤中加入 H2O2溶液,可将 Fe2+氧化为 Fe3+,然后加入石灰乳可除去其中的 Fe3+和 Mg2+,再加入 Na2CO3溶液可除去 Ca2+此时溶液中的离子主要有 Li+、Na+、SO42,故答案为:Fe2+、Mg2+、Ca2+;(4)步骤加入饱和 Na2CO3溶液后,主要使 Li+转化为 Li2CO3沉淀,故答案为:2Li+CO32=Li2CO3;(5)反应后,溶液中的 Na2

34、SO4以及加入的过量 Na2CO3便留在母液中,可回收的主要物质为 Na2SO4,故答案为:Na2SO4【点评】钠、铝、铁、铜及其化合物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物质,特别是铝、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命题的重点将是钠及其化合物(特别是 Na2O2、Na2CO3、NaHCO3)的性质、铝及其化合物的两性、Fe2+与 Fe3+之间的转化关系、铜的冶炼及 Cu(OH)2的性质等估计以后高考试题将会在选择题中以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鉴别与分离等角度考查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也会在非选择题中以金属元素的性质为载体,通过推断题、实验题,考查考生运用金属元素的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

35、题的能力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将成为以后高考命题的新亮点 12(16 分)(2010广东)某科研小组用 MnO2和浓盐酸制备 Cl2时,利用刚吸收过少量SO2的 NaOH 溶液对其尾气进行吸收处理(1)请完成 SO2与过量 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2NaOH=Na2SO3+H2O(2)反应 Cl2+Na2SO3+2NaOH2NaCl+Na2SO4+H2O 中的还原剂为Na2SO3(3)吸收尾气一段时间后,吸收液(强碱性)中肯定存在 Cl、OH 和 SO42请设计实验,探究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空气的 CO2的影响)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 1:只存在 S

36、O32 假设 2:既不存在 SO32也不存在 ClO 假设 3:只存在 ClO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答题卡上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限选实验试剂:3moL/LH2SO4、1moL/LNaOH、0.01mol/LKMnO4、淀粉KI 溶液、紫色石蕊试液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 1:取少量吸收液于试管中,滴加3moL/LH2SO4至溶液呈酸性,然后将所得溶液分置于 A、B 试管中/步骤 2:在 A 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若先变红后褪色,证明有 ClO,否则无 步骤 3:在 B 试管中滴加若紫红色褪去,证明有 SO32,否则无 第 13 页(共 14 页)0.01molL1KM

37、nO4溶液【分析】(1)氢氧化钠过量,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2)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来判断;(3)根据反应原理:Cl2+Na2SO3+2NaOH2NaCl+Na2SO4+H2O,可假设 1、溶液中可能存在只存在 SO32,2、既不存在 SO32也不存在 ClO,3、SO32、ClO都存在;根据所限制实验试剂和 SO32、ClO的性质,先加入硫酸至酸性,若存在 SO32、ClO,分别生成了 H2SO3和 HClO;因为 HClO 具有酸性和漂白性,选择紫色石蕊试液,证明有 ClO的存在;H2SO3具有还原性,选择具有强氧化性高锰酸钾溶液,证

38、明 SO32的存在【解答】解:(1)SO2与过量 NaOH 溶液反应,因 NaOH 过量,故生成的是正盐,化学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H2O;故答案为:Na2SO3+H2O;(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反应物 Na2SO3中的 S元素的价态从+4+6,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则表现还原性,还原剂为 Na2SO3,故答案为:Na2SO3;(3)根据反应原理:Cl2+Na2SO3+2NaOH2NaCl+Na2SO4+H2O,可提出以下假设:假设 1、溶液中可能存在只存在 SO32,假设 2、既不存在 SO32也不存在 ClO,假设 3、SO32和 C

39、lO不能共存,所以另一种假设判断为只有 ClO;故答案为:只有 ClO;因为吸收液呈碱性,先取少量吸收液于试管中,滴加 3moLL1 H2SO4至溶液呈酸性,然后将所得溶液分置于 A、B 试管中先加入硫酸的试管,若存在 SO32、ClO,分别生成了 H2SO3和 HClO;在 A 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若先变红后褪色,证明有 ClO,否则无;在 B 试管中滴加 0.01molL1KMnO4溶液,若紫红色褪去,证明有 SO32,否则无 故答案为: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 1:取少量吸收液于试管中,滴加 3 moLL1 H2SO4至溶液呈酸性,然后将所得溶液分置于 A、B 试管中 步骤 2:在 A 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若先变红后褪色,证明有 ClO,否则无 步骤 3:在 B 试管中滴加 0.01molL1KMnO4溶液 若紫红色褪去,证明有 SO32,否则无【点评】本题属于实验探究题,要根据实验原理提出假设,再利用物质的性质加以验证,如利用次氯酸的酸性和漂白性验证是否含有次氯酸根离子,利用亚硫酸的还原性验证是否含有亚硫酸根离子 第 14 页(共 14 页)参与本试卷答题和审题的老师有:王老师;zlg731114;梁老师 1;赵老师;xuchh;723383(排名不分先后)菁优网菁优网 2016 年年 5 月月 14 日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