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 年12 月第24 卷增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Dec 2022Vol24Supplement志愿服务经历对生命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孙梓琳1张胤2(1.东南大学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2.东南大学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江苏 南京 210096)摘要近年来,在社会转型和竞争压力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内出现了多例学生因生命困惑而引发悲剧的热点事件,因此,高校学生正确生命价值观的培育问题亟待解决。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
2、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多重正向价值,在个体生命价值观培育上有着正面的推动作用,通过对高校有着不同志愿服务经历的学生的访谈,收集受访者的参与动机及其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后通过 Nvivo 软件进行编码整理,分析得出高校中参与疫情防控、医院导医活动、关爱特殊儿童、敬老助老等志愿活动的学生更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基于以上实证调研,着眼于探讨志愿服务经历对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的影响,开辟高校生命教育开展新路径。关键词志愿服务生命价值观高校编码 基金项目 东南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不忘初心 让生命出彩 让青春发光 东南大学生命教育实施路径探索”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孙梓琳(1996),女,江
3、苏泰州人,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一、研究缘起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真正的人道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从而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1。在高校里深入开展生命教育,是让大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生命价值观的最主要形式2,也是兼顾大学生健康成长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生命价值观是人们对生命存在形式的总的价值判断,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命活动对生命自身以及对其他生命存在物(包括他人和社会)的意义的自觉认识3。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自愿性、公益性的特殊教育实践,是当下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发展的重要载体之
4、一,志愿服务经历不仅在个人价值观培育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还能在服务过程中推动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命价值观。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志愿活动,在志愿过程所体悟的生命意义尤为重要。如志愿者们参与敬老爱老、医院导医、疫情防控等工作,能进一步理解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脆弱,从而更加珍视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4。然而当下,高等教育无论在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形式中都存在“生命”之维上一定程度的缺失。首先,从目的上看,高等教育追求的是“成材”为先的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
5、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生命需求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其次,从内容来看,高等教育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观的影响,仍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过于注重书本上的知识,而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存体验、生命感悟、生命的发展与提升,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缺乏关注和引导。最后,从形式上看,高等教育中依然贯彻着非主体性教育模式,一些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情况,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需要5。由于生命价值观的缺失,高校大学生自杀、他杀、情绪障碍、校园暴力等漠视生命的社会热点事件层出不穷,高校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价值取向为社会大众所聚焦。目前,国内有关志愿服务活动对个体
6、生命价值观功效的研究不仅数量少,且多是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6。在此背景下以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情况为研究对象,拟对有志愿服务经历和无志愿服务经历学生进行访谈调查,总结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并用 Nvivo 质性分析软件深度剖析志愿服务经历对生命观的影响,旨在将高校志愿服务对学生生命价值观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行实证探索,进而将志愿服务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丰富高校生命教育开展的内容,并理论探索将志愿服务融入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新路径。DOI:10.13916/ki.issn1671-511x.2022.s2.043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高校学生是一群行动热情、知识丰富、思想开放的青年群体,他
7、们在课余时间无偿为他人、为社会提供帮助7,在参与志愿活动、弘扬志愿精神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根据已有学者的研究结果可知:大学生的志愿行为因年级、专业的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选择了东南大学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调查。本次访谈有效人数为 23 人;其中男生 8 人,占总数的 34.78%,女生 15 人,占总数的 65.22%;调查对象覆盖本科生(4 人,占总数的 17.39%)、硕士生(15 人,占总数的 65.22%)、博士生(4 人,占总数的 17.39%),其中文科学生 6 人,占总数的 26.09%,理科学生 6 人,占总数的 26.09%,工科学生 11 人,占总
8、数的 47.83%,参与过志愿活动的为 18 人,占总数的 78.26%,未参与过任何志愿活动的为 5 人,占总数的 21.72%。其中,18位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学生参与的活动包括:疫情防控、校园迎新、至善云端线上支教、微光计划线上支教、南京市第一医院导医活动、荧光夜跑、敬老院爱心助老、旧衣回收、启明心帮助自闭儿童、远方的书信(与留守儿童心连心)等活动。(二)研究方法与工具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通过访问不同类型的志愿者与非志愿者,线上访谈了解志愿者们参与过的志愿服务类型、参与动机以及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包括个人感想以及预期结果;同时也了解非志愿者们不参与的动机以及对
9、生命的想法。以此研究不同类型志愿者的志愿动机,以及有无参与过志愿服务的经历对生命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并在此提出假设:参与过志愿活动的学生,尤其是参与疫情防控、敬老助老、关爱幼儿、导医互助类型的志愿活动的学生,比没有参与过志愿服务经历的学生更能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本次访谈得到的数据将借助 Nvivo 质性分析软件的编码功能进行整理。Nvivo 是一个功能强大的质性分析软件,能够有效的分析多种不同的数据,是实现质性分析研究的最佳工具。(三)研究数据笔者对研究对象展开了半结构式访谈,将访谈内容整理成文本资料后进行编码分析。首先,使用开放编码来分析数据,在编码过程中产生了“寻找个人价值”“志愿时长”
10、“体验文化”“幸福感”“保持健康”“物质回报”等一系列一级编码。随着进一步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一些范畴开始聚焦,形成了如“志愿网络”“激励手段”“正向经历”“负向经历”“个人使命”“成本分析”二级编码。基于此,转向选择性编码,利用这些已经明确的主体范畴来指导后续的理论抽样过程,进而形成了“志愿动机”“参与途径”“个人感悟”“生命价值观”的三级编码。最后,当数据收集没有新的信息出现时,转而使用理论编码,将采访数据整理成一套完整的理论,见表 1。表 1大学生志愿行为及生命价值观编码表一级编码二级编码三级编码学长学姐亲人朋友老师榜样媒体网络志愿网络寻找个人价值体验志愿文化活动趣味性志愿动机
11、荣誉证书优先名额志愿时长现金奖励激励手段学分认定食堂餐券评奖评优意义幸福感荣誉感社交能力体验文化正向经历 个人感悟丰富生活回报社会的愉悦重视心理状态移情体验社交能力不足充实珍视亲情花费过多时间重复劳动得不到尊重心理落差 负向经历无组织无纪律疲倦保持健康积极应对疾病社会需求精神传承寻找价值人生价值生活目标自主感强自我价值感生命价值观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没有回报成本分析同时,笔者对无志愿经历的学生也展开了半结构式访谈,将访谈内容整理成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析。过程同上,整理为表 2。表 2无志愿经历学生行为及生命价值观编码表一级编码二级编码三级编码没意思浪费时间对自己没有提升不想接触个人原因不参加原因没
12、有渠道名额不够其他原因提高认知积极寻找生命价值观不感兴趣不适合浪费时间自我封闭三、讨论(一)影响志愿动机的因素影响学生志愿动机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志愿网络和激励手段。其中,志愿网络是伴随个人成长逐步发展起来的,包括家庭因素和生活见闻。激励手段则是各个高校、合作机构为了吸引学生参加而设立的一些物质或精神方面的补偿。志愿网络对受访者产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动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受访者的家庭因素和生活见闻是志愿网络的主要构成。家庭因素指的是,父母等亲朋好友中有人从事或参与过志愿服务相关的工作。在此成长环境下的受访者会受其父母亲朋影响,对志愿服务有较多的认识和较强烈的参与意愿。在家庭成员的带动下,个
13、人更愿意参与志愿服务。生活见闻指的是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大学生活往往是从别人口中听到的或电视剧中看到的。学长661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24 卷学姐的经验帖里提及可以尝试做一些志愿活动,不少影视剧的剧情也涉及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因此,一些受访者认为志愿服务是大学课余生活的一部分,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可以寻找自己的价值,获得更丰富的大学经历。相较于初高中,大学里设置的志愿活动更为丰富多样,志愿精神的传播也十分广泛,大学生中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不在少数,志愿服务的行为也很常见。但从回答中,没有同学提到学校的思政课程能激发他们做志愿服务的动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4、课程应该增添生命教育、志愿服务相关内容,营造良好的校园生命教育环境,开展各项专题教育。激励手段是吸引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另一主要因素。大多数高校设立了与志愿服务相关的激励手段,主要措施有:评奖评优、学分认定、颁发证书等。有些学校,例如南京师范大学,要求每一位本科生在校期间做满 80 小时的志愿活动,其他没有类似硬性要求的学校,便希望通过外部激励鼓励更多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这样的激励初期可以调动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但不能吸引他们重复参与。比如,有受访者反应:“有一学分的课外活动要求,可以做志愿者或是单位实习。做一次志愿者顶多一天,能补满学分,以后就不用参加其他活动了。”(二)志愿经历储备及其对生命价
15、值观的影响志愿经历储备是指随着志愿经历的累积,志愿者们对所参与过的所有志愿服务的回忆、经验以及感想的累加。根据志愿经历结果,志愿经历储备可划分为正向或负向。正向的志愿经历储备可以坚定志愿者们继续参与志愿活动的决心,并且帮助志愿者认识自我、认识生命的意义,而负向志愿经历储备则会反作用于志愿者的志愿选择,影响志愿行为的可持续性。1.志愿经历储备的影响随着正向经历储备的累积,志愿者内心会把志愿服务升华为寻找价值的活动,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并更加积极主动地持续重复参加志愿服务。有研究发现,人们参与志愿活动的持续时间越长越能明确生活的目标,并能积极乐观的看待今后的生活,提高其生命意义感8。在有志愿服务
16、经历的 18 位同学中,储备正向经历的有 15 位,占志愿者数量的 83.3%,他们大多是参与了医院导医、敬老院爱心助老以及关爱自闭儿童活动,对于人的生死与价值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他们在提供无偿服务的社会公益服务中感受到了被需要和被信任,站在生命共同体的高度上感受到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参与医院导医活动的受访者说“看到医院人来人往的病患,感受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人”;帮助过自闭症儿童的受访者回忆道“初时孩子们都不敢靠近志愿者,但大家都用最平和、最包容的爱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感受到生命的温暖,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这个活动也提醒了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周围人的心理健康”;有的受访者回答道“志
17、愿过程中满身大汗和湿透的衣服见证了我自己成长。不需要留下名字和记忆,片刻的交流和播撒善意就是最大的收获,以后会继续参加”。志愿者们在情感上同情弱小,行动上帮助他人,结果上回报社会等形式累积正向反馈,从而促进高度重视生命价值的达成。这些志愿者们能在活动中获得生命意义的感悟,生命意义感更为积极,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珍视生命,热爱生活,更加主动地参与校园服务与社会公益事业,体现出大学生志愿者的良好风貌。与上述正向志愿经历储备能作用于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不同的是,随着负向经历储备的累积,志愿者们就会进行成本分析,总结参与志愿服务所受到的损失,无法形成良好的生命价值观。志愿者的损失通常是时间、精力等
18、方面的资源损耗,以及被受助者造成的精神损失。当负向经历储备持续累积,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会不断下降,直至不再参加志愿活动。2.无志愿经历储备的影响身边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同学自然归结为无志愿经历储备的一类,通过对他们的访谈,总结出不参与活动的原因有三种:一是本身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没有兴趣,这类同学在受访者中有三人,他们不仅对志愿活动本身没兴趣,对于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也没有兴趣,;二是有些学生在大学中的生活圈比较小,他们希望参加志愿活动,却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和机会,这种情况本次访谈中有一人;三是有些学生在选择活动时会进行利益权衡,直至找到自己满意的才会参加,不满意的也不会委屈自己参加,此情况在本次访
19、谈中有一人。在后续询问他们以后若有机会是否会参加志愿活动时,第一类同学坚定地选择不参加;第二类的同学则给予了肯定答复,有位同学甚至提出“非常希望无偿参加有意义的活动”;第三类的同学依然是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活动。当问及者五位同学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时,仅有一位同学认为“只有参与一些相关的志愿活动,比如敬老院爱老助老活动,才能提高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认知”,而其他四位同学则都表示出无所谓的态度以及对生命意义观念的迷茫。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与他们的生命价值观之间确实存在关联,尤其是是否有志愿服务经历对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的影响在着显著差异。尤其是参与疫情防控、医院导医活动、关爱特殊儿童、敬老助老等志
20、愿活动的学生,他们普遍形成了正确的生命认知,并且思考生命、关爱生命、追求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自我意识的生活。一种正向的志愿服务经历的价值与功能取向和生命价值理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一种正向迁移,不仅对个体的生命价值观761增刊孙梓琳,等志愿服务经历对生命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培育有着一定的积极效用,还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价值解读的一种方式。因此,志愿服务在高校生命教育开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应当成为高校生命教育实践中的一环。四、志愿服务融入高校生命教育路径研究高校作为开展生命教育的最后一块阵地,应当立足于自身优势和学校实际,努力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为了推进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发展,充分利用
21、志愿服务中的人文精神和生命作用,深挖志愿服务在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教育价值,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一)强化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高校在生命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也需要进一步壮大和完善学生志愿者的队伍。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当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拥有独立的运行机制,自主决策内部事务,同时具备应有的组织管理能力,采取一系列适合发展的措施与手段,并有着不断提升自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创造活力,协调好本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组织内的志愿活动稳定持续而高效地开展。(二)构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生命教育体系生命教育的任务更多地是帮
22、助学生建立有价值的精神生命,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是学生幸福生活、健康成长。第一,生命课堂的特征基本表现在课堂价值取向、课堂过程、师生关系上,考虑把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渗透到高校生命课堂的培养目标上来,丰富高校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倡导的生命教育理念中不应只关注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关注、热爱他人的生命。高校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们发现每一个生命体的重要性与价值,在服务他人中感受到力量,有利于肯定自我和他人,培养个人的人文素养,激发高校学生的生命热情。第二,高校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生活中的生命实践才能向生命做出回答。高校中单纯的课堂讲授可
23、能远比不上教学实践行之有效,将志愿服务实践课程纳入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拓展环节之中,通过大学生反复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生命教育才能外化于行,有助于学生自我生命的成长。(三)优化高校生命教育的外部环境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人的一生,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发展理念。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外部环境的支持,生命教育的终身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外部环境的引导与配合。从志愿者动机来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生长成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具有深厚的代际效应。因此,要正视家庭教育的理念,家长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尊重孩子的个性自由发展,不可因社会的竞争盲目给孩子施加压力,理性看待孩子成长,在生命成长中根据
24、其认知水平的发展适时地给孩子进行生与死的教育,逐步让孩子了解世界,接纳生命的美好。除外,学校的思想氛围与环境也会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思考。因此,在高校内需进一步拓展丰富生命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在现有的高校思政课程和志愿服务基础之上,发挥平台优势。首先,可以以讲座为载体,搭建课程共享型平台。邀请专家和学者面向研究生开展人生价值、生命科学等讲座,分享生命观及疫情后生命教育的思考,从不同层面上对生命教育理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找到自身的独特使命。其次,以学科融合为载体,搭建研究型平台。尝试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将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研究生的生命意识和生
25、命素质落实在教育和教学细节中。最后,以研讨座谈为载体,搭建辅导型平台。通过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为参与项目的研究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发挥同辈间影响力,相互分享实践中思考与感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加深自身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参考文献 1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04):3036 2张加明.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及有效途径研究J 高教探索,2011(05):148152 3胡月,戴艳军,樊富珉.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结构及特点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01):9095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6、(20102020 年)EB/OL(20100729)2022 01 05 http:/ 07/29/content_1667143.htm 5侯朝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对策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02):114118+124 6董泽松,曾晓阳.有志愿服务经历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幸 福 感 的 关 系 J 现 代 预 防 医 学,2015,42(02):285287 7陈佳薇,傅小林.志愿服务对培育大学生积极心态的作用机制探析J教育评论,2014(12):8991 8Thoits PA,Hewitt LN.Volunteerwork and wellbeingJ Health Soc Behav,2001.42(2):115131.(责任编辑卢虎)861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24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