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1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含解析版).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480677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1.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含解析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1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含解析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1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含解析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1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含解析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1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含解析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共 24 页)2011 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7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分,满分 21 分)分)1(3 分)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下列垃圾归类不合理的是()垃圾 废易拉罐 废塑料瓶 废荧光灯管 不可再生废纸 垃圾分类 A B C D 2(3 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麦芽糖及其水解产物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B用溴水即可鉴别苯酚溶液、2,4己二烯和甲苯 C在酸性条件下,CH3CO18OC2H5的水解产物是 CH3CO18OH 和 C2H5OH D用甘氨酸()和丙氨酸()缩合最多可形成 4种二肽 3(3 分)结合图判断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和中正极均被保护 B和中负极反应均是 Fe2e=Fe2+C和中正极反应均是 O2+2H2O+4e=4OH D和中分别加入少量 K3Fe(CN)6溶液,均有蓝色沉淀 4(3 分)下列与处理方法对应的反应方程式不正确的是()第 2 页(共 24 页)A用 Na2S 去除废水中的 Hg2+:Hg2+S2=HgS B用催化法处理汽车尾气中的 CO 和 NO:CO+NOC+NO2 C向污水中投放明矾,生成能凝聚悬浮物的胶体:Al3+3H2OAl(OH)3(胶体)+3H+D用高温催化氧化法去除烃类废气(CxHy):CxHy+(x+)O2xCO2+H2O 5(3 分)25、101kP

3、a 下:2Na(s)+O2(g)=Na2O(s)H=414kJmol1 2Na(s)+O2(g)=Na2O2(s)H=511kJmol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和产物的阴阳离子个数比相等 B和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产物,转移电子数相同 C常温下 Na 与足量 O2反应生成 Na2O,随温度升高生成 Na2O 的速率逐渐加快 D25、101kPa 下:Na2O2(s)+2Na(s)=2Na2O(s)H=317kJmol1 6(3 分)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 Na2CO3和 NaHCO3混合物中 Na2CO3质量分数()A取 a 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 b 克 B取 a 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

4、,加热、蒸干、灼烧,得 b 克固体 C取 a 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 b克 D取 a 克混合物与足量 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 克固体 7(3 分)已知反应:2CH3COCH3(l)CH3COCH2COH(CH3)2(l)取等量 CH3COCH3,分别在 0和 20下,测得其转化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Yt)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 3 页(共 24 页)Ab 代表 0下 CH3COCH3的 Yt 曲线 B反应进行到 20min 末,CH3COCH3的 C升高温度可缩短反应达平衡的时间并能提高平衡转化率 D从 Y=0 到 Y=

5、0.113,CH3COCH2COH(CH3)2的 二、解答题(共二、解答题(共 4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58 分)分)8(12 分)在温度 t1和 t2下,X2(g)和 H2反应生成 HX 的平衡常数如下表:化学方程式 K(t1)K(t2)F2+H22HF 1.81036 1.91032 Cl2+H22HCl 9.71012 4.21011 Br2+H22HBr 5.6107 9.3106 I2+H22HI 43 34(1)已知 t2t1,HX 的生成反应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2)HX 的电子式是 (3)共价键的极性随共用电子对偏移程度的增大而增强,HX 共价键的极性由强到弱的顺

6、序是 (4)X2都能与 H2反应生成 HX,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5)K 的变化体现出 X2化学性质的递变性,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6)仅依据 K 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随着卤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选填字母)a在相同条件下,平衡时 X2的转化率逐渐降低 第 4 页(共 24 页)bX2与 H2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cHX 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dHX 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9(14 分)氯碱工业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示意图如右图所示(1)溶液 A 的溶质是 (2)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方程式是 (3)电解时用盐酸控制阳极区溶液的 pH 在 23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

7、释盐酸的作用:(4)电解所用的盐水需精制,去除有影响的 Ca2+、Mg2+、NH4+、SO42c(SO42)c(Ca2+)精制流程如下(淡盐水和溶液 A 来自电解池):盐泥 a 除泥沙外,还含有的物质是 过程 I 中将 NH4+转化为 N2的离子方程式是 BaSO4的溶解度比 BaCO3的小过程 II 中除去的离子有 经过程 III 处理,要求盐水 c 中剩余 Na2SO3的含量小于 5mg/L若盐水 b 中NaClO 的含量是 7.45mg/L,则处理 10m3盐水 b,至多添加 10%Na2SO3溶液 kg(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10(15 分)甲、乙两同学为探究 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

8、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 A 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第 5 页(共 24 页)实验操作和现象:操作 现象 关闭弹簧夹,滴加一定量浓硫酸,加热 A 中有白雾生成,铜片表面产生气泡 B 中有气泡冒出,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C 中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方略显浅棕色并逐渐消失 打开弹簧夹,通入 N2,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关闭 从 B、C 中分别取少量白色沉淀,加稀盐酸 均未发现白色沉淀溶解(1)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C 中白色沉淀是 ,该沉淀的生成表明 SO2具有 性(3)C 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4)分析 B 中不溶于稀盐酸的

9、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 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 ;乙在 A、B 间增加洗气瓶 D,D 中盛放的试剂是 进行实验,B 中现象:甲 大量白色沉淀 乙 少量白色沉淀 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原因:第 6 页(共 24 页)(5)合并(4)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B 中无沉淀生成,而 C 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11(17 分)常用作风信子等香精的定香剂 D 以及可用作安全玻璃夹层的高分子化合物 PVB 的合成路线如下:已知:RCHO+RCH2CHO+H2O(R、R表示

10、烃基或氢)醛与二元醇(如:乙二醇)可生成环状缩醛:(1)A 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两种峰A 的名称是 (2)A 与合成 B 的化学方程式是 (3)C 为反式结构,由 B 还原得到C 的结构式是 (4)E 能使 Br2的 CCl4溶液褪色N 由 A 经反应合成 a的反应试剂和条件是 b的反应类型是 c的化学方程式是 (5)PVAc 由一种单体经加聚反应得到,该单体的结构简式是 (6)碱性条件下,PVAc 完全水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第 7 页(共 24 页)2011 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7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1、3 分,满分分,满分 21 分)分)1(3 分)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下列垃圾归类不合理的是()垃圾 废易拉罐 废塑料瓶 废荧光灯管 不可再生废纸 垃圾分类 A B C D 【考点】F7: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分析这道题,要密切结合生活常识,根据各种废品的可利用程度来分类【解答】解:A、废易拉罐可回收利用,所以属于可回收物。B、废塑料瓶也可回收利用,所以属于可回收物。C、废荧光灯管中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所以属于有害垃圾。D、废纸可以燃烧,所以属于可燃垃圾。故选:B。【点评】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

12、省资源 2(3 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麦芽糖及其水解产物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B用溴水即可鉴别苯酚溶液、2,4己二烯和甲苯 第 8 页(共 24 页)C在酸性条件下,CH3CO18OC2H5的水解产物是 CH3CO18OH 和 C2H5OH D用甘氨酸()和丙氨酸()缩合最多可形成 4种二肽 【考点】HD: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J8:苯酚的化学性质;JG:酯的性质;K2:蔗糖、麦芽糖简介;K6: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A、麦芽糖和水解产物葡萄糖中的官能团来分析银镜反应;B、溴水与苯酚溶液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与己二烯发生加成反应而褪色,甲苯可萃取溴水中的溴;C、

13、在酸性条件下,CH3CO18OC2H5的水解产物是 CH3COOH 和 C2H518OH;D、甘氨酸和丙氨酸缩合形成二肽时可能有如下四种情况:二个甘氨酸之间;二个丙氨酸之间;甘氨酸中的氨基与丙氨酸中的羧基之间;甘氨酸中的羧基与丙氨酸中的氨基之间【解答】解:A、麦芽糖和水解产物葡萄糖中的官能团都有醛基,则麦芽糖、葡萄糖属于还原性糖可发生银镜反应,故 A 正确;B、苯酚和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2,4已二烯可以使溴水褪色,甲苯和溴水不反应,但甲苯可以萃取溴水中的溴,甲苯的密度比水的小,所以下层是水层,上层是橙红色的有机层,因此可以鉴别,故 B 正确;C、酯类水解时,酯基中的碳氧单键断键,水中的羟基与

14、碳氧双键结合形成羧基,所以 CH3CO18OC2H5的水解产物是 CH3COOH 和 C2H518OH,故 C 错误;D、两个氨基酸分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酸或碱的存在下加热,通过一分子的氨基与另一分子的羧基间脱去一分子水,缩合形成含有肽键的化合物,成为成肽反应。因此甘氨酸和丙氨酸混合缩合是既可以是自身缩合:二个甘氨酸之间,二个丙氨酸之间(共有 2 种),也可是甘氨酸中的氨基与丙氨酸中的羧基之间;甘氨酸中的羧基与丙氨酸中的氨基之间,所以一共有4 种二肽,故 D 正确。故选:C。第 9 页(共 24 页)【点评】本题考查醛基、苯酚、双键、酯基、氨基、羧基的性质,常用银镜反应来检验醛基,检

15、验苯酚常用氯化铁溶液和溴水 3(3 分)结合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和中正极均被保护 B和中负极反应均是 Fe2e=Fe2+C和中正极反应均是 O2+2H2O+4e=4OH D和中分别加入少量 K3Fe(CN)6溶液,均有蓝色沉淀 【考点】BH: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BI: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锌比铁活泼,装置中锌做负极,负极反应为:Zn2e=Zn2+,铁做正极,溶液呈中性,发生吸氧腐蚀,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铁比铜活泼,装置中铁为负极,反应式为:Fe2e=Fe2+,正极为铜,电解质溶液呈酸性,所以正极的反应式为:2H+2e=H2;检验 F

16、e2+离子可用 K3Fe(CN)6生成蓝色的 Fe3Fe(CN)62沉淀【解答】解:A、题给装置 I、II 都是原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首先被腐蚀,不活泼金属作正极,被保护;故 A 对;B、I 中的负极反应式为:Zn2e=Zn2+,而 II 中负极是铁,反应式为:Fe2e=Fe2+,故 B 错;C、I 溶液显中性,其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而 II 溶液显酸性,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故 C 错;D、I 中没有 Fe2+,不能与 K3Fe(CN)6生成蓝色的 Fe3Fe(CN)62沉淀,故 D 错;第 10 页(共 24 页)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原电池的工作原

17、理以及金属的腐蚀及防护等知识,做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反应 4(3 分)下列与处理方法对应的反应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用 Na2S 去除废水中的 Hg2+:Hg2+S2=HgS B用催化法处理汽车尾气中的 CO 和 NO:CO+NOC+NO2 C向污水中投放明矾,生成能凝聚悬浮物的胶体:Al3+3H2OAl(OH)3(胶体)+3H+D用高温催化氧化法去除烃类废气(CxHy):CxHy+(x+)O2xCO2+H2O 【考点】49:离子方程式的书写;PE: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除杂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24:实验设计题;52:元素及其化合物【分析】A、Hg2+和 S2易结合形成难溶性的 HgS

18、;B、NO 的氧化性强于 CO,反应产物为 N2和 CO2;C、明矾净水是 Al3+水解生成了吸附性较强的 Al(OH)3胶体;D、碳、氢化合物在高温下可被氧气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解答】解:A、Hg2+和 S2易结合形成难溶性的 HgS,可用 Na2S 去除废水中的 Hg2+,离子方程式为:Hg2+S2=HgS,故 A 正确;B、NO 的氧化性强于 CO,反应产物为 N2和 CO2,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N2+2CO2,故 B 错误;C、明矾在溶液中电离出的 Al3+水解生成的 Al(OH)3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离子方程式为 Al3+3H2OAl(OH)3(胶

19、体)+3H+,故 C 正确;D、碳、氢化合物在高温下可被氧气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可用高温催化氧化法去除烃类废气,化学方程式为:CxHy+(x+)O2xCO2+H2O,故 D正确。第 11 页(共 24 页)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反应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为的正确书写 5(3 分)25、101kPa 下:2Na(s)+O2(g)=Na2O(s)H=414kJmol1 2Na(s)+O2(g)=Na2O2(s)H=511kJmol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和产物的阴阳离子个数比相等 B和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产物,转移电子数相同 C常温下 Na 与足量 O2反应生成 Na2O

20、,随温度升高生成 Na2O 的速率逐渐加快 D25、101kPa 下:Na2O2(s)+2Na(s)=2Na2O(s)H=317kJmol1 【考点】BE:热化学方程式;GE:钠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517: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52:元素及其化合物【分析】A、Na2O 中阴阳离子个数之比为 1:2,Na2O2中阴阳离子个数之比为1:2;B、由钠原子的个数及钠元素的化合价分析转移的电子数;C、常温下 Na 与足量 O2反应生成 Na2O,随温度升高生成 Na2O2的速率逐渐加快;D、利用已知的两个反应和盖斯定律来分析;【解答】解:A、在 Na2O 中阳离子是钠离子、阴离子是氧离子,N

21、a2O2中阳离子是钠离子、阴离子是过氧根离子,因此阴、阳离子的个数比都是 1:2,和产物的阴阳离子个数比相等,故 A 正确;B、由钠原子守恒可知,和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产物时,钠元素的化合价都是由 0 升高到+1 价,则转移的电子数相同,故 B 正确;C、常温下 Na 与足量 O2反应生成 Na2O,随温度升高生成 Na2O2的速率逐渐加第 12 页(共 24 页)快,而不是氧化钠,故 C 错误;D、热化学方程式 25、101kPa 下:2Na(s)+O2(g)Na2O(s)H=414kJmol1,2Na(s)+O2(g)Na2O2(s)H=511kJmol1,2可得:Na2O2(s)+2Na(s

22、)2Na2O(s)H=317kJmol1,故 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是一综合题,考查化学键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盖斯定律,考查了多个考点,设点全面,题目难度适中 6(3 分)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 Na2CO3和 NaHCO3混合物中 Na2CO3质量分数()A取 a 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 b 克 B取 a 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 b 克固体 C取 a 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 b克 D取 a 克混合物与足量 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 克固体 【考点】U5:化学实验方案的评

23、价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6:压轴题【分析】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关键看根据测量数据能否计算出结果 A、此方案利用碳酸氢钠的不稳定性,利用差量法即可计算质量分数;B、根据钠守恒,可列方程组求解;C、C 项应先把水蒸气排除才合理;D、根据质量关系,可列方程组求解【解答】解:A、在 Na2CO3和 NaHCO3中,加热能分解的只有 NaHCO3,故 A项成立;第 13 页(共 24 页)B、反应后加热、蒸干、灼烧得到的固体产物是 NaCl,Na2CO3和 NaHCO3转化为 NaCl 时的固体质量变化不同,由钠元素守恒和质量关系,可列方程组计算,故 B 项成立;C、C 项中碱石灰可以同时吸收 CO2和

24、水蒸气,则无法计算,故 C 项错误;D、Na2CO3和 NaHCO3转化为 BaCO3时的固体质量变化不同,利用质量关系来计算,故 D 项成立。故选:C。【点评】本题看似是实验设计,实际上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考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不同 7(3 分)已知反应:2CH3COCH3(l)CH3COCH2COH(CH3)2(l)取等量 CH3COCH3,分别在 0和 20下,测得其转化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Yt)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 代表 0下 CH3COCH3的 Yt 曲线 B反应进行到 20min 末,CH3COCH3的 C升高温度可缩短反应达平衡的时间并能提高平衡转化率 D

25、从 Y=0 到 Y=0.113,CH3COCH2COH(CH3)2的 【考点】CM:转化率随温度、压强的变化曲线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6:压轴题【分析】分析图象题时注意曲线的变化,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时的时间就越少,曲线的斜率就越大;根据图象可以看出温度越高CH3COCH3转化的越少,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CH3COCH3第 14 页(共 24 页)的转化率反而降低,分析图象,当反应进行到 66min 时 a、b 曲线对应的转化分数均相同,都是 0.113,这说明此时生成的 CH3COCH2COH(CH3)2一样多【解答】解:A、温度越高反应速率就越快,到达平衡的

26、时间就越短,由图象可看出曲线 b 首先到达平衡,所以曲线 b 表示的是 20时的 Yt 曲线,故A 错;B、当反应进行到 20min 时,从图象中可以看出 b 曲线对应的转化分数高于 a曲线对应的转化分数,这说明 b 曲线在 20时对应的反应速率快,所以1,故 B 错;C、根据图象温度越高 CH3COCH3转化的越少,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即正方应是放热反应,故 C 错;D、根据图象可以看出当反应进行到 66min 时 a、b 曲线对应的转化分数均相同,都是 0.113,这说明此时生成的 CH3COCH2COH(CH3)2一样多,所以从 Y=0 到 Y=0.113,CH3COCH2

27、COH(CH3)2的,故 D 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图象题,做题时注意观察曲线的变化趋势,以及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象正确判断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 二、解答题(共二、解答题(共 4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58 分)分)8(12 分)在温度 t1和 t2下,X2(g)和 H2反应生成 HX 的平衡常数如下表:化学方程式 K(t1)K(t2)F2+H22HF 1.81036 1.91032 Cl2+H22HCl 9.71012 4.21011 Br2+H22HBr 5.6107 9.3106 I2+H22HI 43 34 第 15 页(共 24 页)

28、(1)已知 t2t1,HX 的生成反应是放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2)HX 的电子式是(3)共价键的极性随共用电子对偏移程度的增大而增强,HX 共价键的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F、HCl、HBr、HI(4)X2都能与 H2反应生成 HX,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7(5)K 的变化体现出 X2化学性质的递变性,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6)仅依据 K 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随着卤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ad(选填字母)a在相同条件下,平衡时 X2的转化率逐渐降低 bX2与 H2反应的剧烈程度逐

29、渐减弱 cHX 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dHX 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考点】43:电子式;BA: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C8: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E5:卤素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比较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1)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减小,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HX 的生成反应为放热反应;(2)HX 中 H 与 X 以一对共用电子对结合,电子式为:(3)F、Cl、Br、I 的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小,故 HX 共价键的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HF、HCl、HBr、HI;(4)X2都能与 H2反应生成 HX 的原因是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7,得一个电子或形成一个共用电子对时,即可形成 8 电子稳定结构;(5)平衡常

30、数越大,说明反应越易进行,F、Cl、Br、I 的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依次减弱;(6)K 值越大,说明反应的正向程度越大,即转化率越高,反应的正向程度越第 16 页(共 24 页)小,说明生成物越不稳定,越易分解【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 HX 的生成反应是发热反应;(2)HX 属于共价化合物,HX 之间形成的化学键是极性共价键,因此 HX的电子式是;(3)F、Cl、Br、I 属于A,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原子核外

31、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导致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因此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从而导致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即这四种元素得到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所以 HF 键的极性最强,HI 的极性最弱,因此 HX 共价键的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HF、HCl、HBr、HI;(4)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7 个,在反应中均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到 8电子的稳定结构而 H 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也想得到一个电子而得到 2 电子的稳定结构,因此卤素单质与氢气化合时易通过一对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合物 HX;(5)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越易进行,F、Cl、Br、I 的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同一主族元素从上

32、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依次减弱造成的(6)K 值越大,说明反应的正向程度越大,即转化率越高,a 正确;反应的正向程度越小,说明生成物越不稳定,越易分解,因此选项 d 正确;而选项 c与 K 的大小无直接联系 故答案为:(1)放热;(2);(3)HF、HCl、HBr、HI;(4)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7;(5)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6)ad【点评】用图表表述化学过程或呈现背景信息是化学常用的表达方式,全面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9(14 分)氯碱工业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示意图如右图所示(1)溶液

33、A 的溶质是NaOH 第 17 页(共 24 页)(2)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方程式是2Cl+2H2OH2+Cl2+2OH(3)电解时用盐酸控制阳极区溶液的 pH 在 23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盐酸的作用:Cl2与水的反应为 Cl2+H2OHCl+HClO,增大 HCl 的浓度使平衡逆向移动减少 Cl2在水中的溶解,有利于 Cl2的逸出(4)电解所用的盐水需精制,去除有影响的 Ca2+、Mg2+、NH4+、SO42c(SO42)c(Ca2+)精制流程如下(淡盐水和溶液 A 来自电解池):盐泥 a 除泥沙外,还含有的物质是Mg(OH)2 过 程 I 中 将 NH4+转 化 为 N2的 离 子 方

34、程 式 是 2NH4+3Cl2+8OHN2+6Cl+8H2O BaSO4的溶解度比 BaCO3的小过程 II 中除去的离子有SO42、Ca2+经过程 III 处理,要求盐水 c 中剩余 Na2SO3的含量小于 5mg/L若盐水 b 中NaClO 的含量是 7.45mg/L,则处理 10m3盐水 b,至多添加 10%Na2SO3溶液1.76kg(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考点】BH: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DK:以氯碱工业为基础的化工生产简介;PP:粗盐提纯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7:综合实验题;51I:电化学专题;52:元素及其化合物【分析】(1)根据电极反应判断阴极产物;(2)根据两极的反应

35、书写电解反应式;(3)根据阳极产物和平衡移动原理分析;第 18 页(共 24 页)(4)根据杂质离子和溶液的酸碱性判断能反应生成的沉淀;根据 A 溶液成分和可能具有的性质,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和质量守恒定律书写离子方程式;根据溶液成分和溶解度大小判断生成的沉淀;根据反应方程式和质量守恒解答【解 答】解:(1)电 解 饱 和 食 盐 水 时,阴 极 反 应 式 为:2H2O+2e2OH+H2,阳极反应式为:2Cl2eCl2,阴极产物为 NaOH 和 H2,阳极产物是 Cl2,据此可以确定溶液 A 的溶质是 NaOH,故答案为:NaOH;(2)根据阳极极和阴极的反应式可得电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Cl

36、+2H2OH2+Cl2+2OH,故答案为:2Cl+2H2OH2+Cl2+2OH;(3)电解时用盐酸控制阳极区溶液的 pH 在 23 的作用是促使化学平衡Cl2+H2OHCl+HClO 向左移动,减少 Cl2在水中的溶解,有利于 Cl2的逸出,故答案为:Cl2与水的反应为 Cl2+H2OHCl+HClO,增大 HCl 的浓度使平衡逆向移动减少 Cl2在水中的溶解,有利于 Cl2的逸出;(4)根据粗盐水和淡盐水的化学成分,代入题给精制盐水的流程进行分析,可知过程 I 是将 Mg2+转化为 Mg(OH)2沉淀除去,即盐泥 a 中除泥沙外,还含有的物质是 Mg(OH)2,故答案为:Mg(OH)2;将

37、NH4+转化为 N2的氧化剂是 Cl2,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NH4+3Cl2+8OHN2+6Cl+8H2O,故答案为:2NH4+3Cl2+8OHN2+6Cl+8H2O;过程 II 是利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将溶液中的 Ca2+和 SO42分别转化为CaCO3和 BaSO4沉淀除去,故答案为:SO42、Ca2+;NaClO 与 Na2SO3溶 液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NaClO+Na2SO3NaCl+Na2SO4,若盐水 b 中 NaClO 的含量是 7.45mg/L,则处理 10m3盐水 b时至少需要 10%Na2SO3溶液,若盐水 c 中剩余 Na2SO3的含量为 5mg/L

38、,则还需添加 10%Na2SO3溶液 50g10%=0.5kg,因此至多添加 10%Na2SO3溶液 的质量为 1.26kg+0.5kg=1.76kg故答案为:1.76 第 19 页(共 24 页)【点评】本题考查饱和食盐水的电解和粗盐的提纯,题目较为综合,注意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以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题时注意题中所给信息,用守恒的方法解答 10(15 分)甲、乙两同学为探究 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 A 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实验操作和现象:操作 现象 关闭弹簧夹,滴加一定量浓硫酸,加热 A 中有白雾生成,

39、铜片表面产生气泡 B 中有气泡冒出,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C 中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方略显浅棕色并逐渐消失 打开弹簧夹,通入 N2,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关闭 从 B、C 中分别取少量白色沉淀,加稀盐酸 均未发现白色沉淀溶解(1)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H2SO4CuSO4+SO2+2H2O(2)C 中白色沉淀是BaSO4,该沉淀的生成表明 SO2具有还原性(3)C 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2NO+O22NO2(4)分析 B 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 第 20 页(共 24 页)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甲在原有操作之前

40、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通 N2一段时间,排除装置中的空气;乙在 A、B 间增加洗气瓶 D,D 中盛放的试剂是饱和 NaHSO3溶液 进行实验,B 中现象:甲 大量白色沉淀 乙 少量白色沉淀 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原因:甲:SO42+Ba2+BaSO4,乙:2Ba2+2SO2+O2+2H2O2BaSO4+4H+,白雾的量远多于装置中 O2的量(5)合并(4)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B 中无沉淀生成,而 C 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 BaSO3沉淀 【考点】F5: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U2: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菁优网版

41、权所有【专题】16:压轴题【分析】(1)由题给实验目的和实验可知,A 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Cu+2H2SO4CuSO4+SO2+2H2O;(2)C 中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盐酸,说明沉淀是 BaSO4,原因是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能将 SO2氧化为 SO42,说明 SO2具有还原性;(3)C 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则是硝酸还原生成的 NO,遇 O2生成了红棕色的 NO2之故,化学方程式是 2NO+O22NO2;(4)甲同学为排除装置内空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 Cu 与浓硫酸反应前,可先通一会儿 N2;乙同学为除去白雾或 SO2中的 SO3,可在 A、B 间增加一个盛放浓硫酸或饱和

42、NaHSO3溶液的洗气瓶;由于甲同学没有排除白雾的干扰,生成 BaSO4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SO42+Ba2+BaSO4;乙同学没有排除空气的干扰,其生成 BaSO4的离子方程式为2Ba2+2SO2+O2+2H2O2BaSO4+4H+;(5)合并甲、乙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时,B 中无沉淀生成,C 中产生白色沉第 21 页(共 24 页)淀,说明 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 BaSO3沉淀【解答】解:(1)铜和浓硫酸加热条件下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CuSO4+SO2+2H2O;(2)A 中生成气体 SO2,C 中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盐酸,说明 C 中沉

43、淀为是BaSO4,原因是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能将 SO2氧化为SO42,说明 SO2具有还原性;(3)C 中发生的反应是 3SO2+3Ba2+2NO3+2H2O3BaSO4+2NO+4H+,C 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则是硝酸还原生成的 NO 遇 O2生成了红棕色的NO2之故,化学方程式是 2NO+O22NO2;(4)A 中白雾与氯化钡反应能生成 BaSO4沉淀,故其可能含有 SO3或H2SO4,;甲同学为排除装置内空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 Cu 与浓硫酸反应前,可先通一会儿 N2;A 中白雾可能含有 SO3或 H2SO4,乙同学为除去白雾或 SO2中的 SO3,可在 A、B

44、间增加一个盛放浓硫酸或饱和 NaHSO3溶液的洗气瓶;在甲、乙两同学的实验中,B 中均出现了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说明该白色沉淀都是 BaSO4,由于甲同学没有排除白雾的干扰,故生成BaSO4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SO42+Ba2+BaSO4;乙同学没有排除空气的干扰,其生成 BaSO4的离子方程式为 2Ba2+2SO2+O2+2H2O2BaSO4+4H+,白雾的量远多于装置中氧气的量,所以甲中产生大量白色沉淀,乙中产生少量白色沉淀;(5)合并甲、乙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时,B 中无沉淀生成,C 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 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 BaSO3沉淀 故答案为:(1)Cu+2

45、H2SO4CuSO4+SO2+2H2O;(2)BaSO4,还原;(3)2NO+O22NO2,(4)通 N2一段时间,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饱和 NaHSO3溶液;甲:SO42+Ba2+BaSO4,乙:2Ba2+2SO2+O2+2H2O2BaSO4+4H+,白雾的量远多于装置中 O2的量;(5)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 BaSO3沉淀【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 SO2的制取、性质及 BaSO3、BaSO4的性质知识等,第 22 页(共 24 页)同时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分析、检验、推断等基本技能,充分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等,综合性强 11(17 分)常用作风信子等香精的定香剂 D 以及

46、可用作安全玻璃夹层的高分子化合物 PVB 的合成路线如下:已知:RCHO+RCH2CHO+H2O(R、R表示烃基或氢)醛与二元醇(如:乙二醇)可生成环状缩醛:(1)A 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两种峰A 的名称是乙醛(2)A 与合成B 的化学方程式是(3)C 为反式结构,由 B 还原得到C 的结构式是(4)E 能使 Br2的 CCl4溶液褪色N 由 A 经反应合成 a的反应试剂和条件是稀 NaOH;加热 b的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 c的化学方程式是 第 23 页(共 24 页)(5)PVAc 由 一 种 单 体 经 加 聚 反 应 得 到,该 单 体 的 结 构 简 式 是 CH3COOCH=CH2(6)碱

47、 性 条 件 下,PVAc 完 全 水 解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是 【考点】HB:有机物的推断;HC:有机物的合成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6:压轴题【分析】根据 A 的分子式和 A 转化为 B 的反应条件,结合题给信息 I 和 A 的核磁共振氢谱,可以确定 A 为乙醛,B 为;由 C 为反式结构,由 B 还原得到,可以确定 C 中仍具有 C=C,被还原的基团应是CHO,由此即可确定 C 的结构式;根据 D 的分子式C11H12O2,可以确定其不饱和度为 6,结合生成 D 的反应条件,可确定 D 为,进而确定 M 为乙酸;由 PVB 的结构简式和题给信息 II 可确定其单体之一是 CH3(C

48、H2)2CHO,即 N 为 CH3(CH2)2CHO;另一高分子化合物 PVA 为,进而推出 PVAc 的单体为CH3COOCH=CH2;由 A 和 N 的结构简式,结合题给信息 I 即可推出 E 为,CH3CH=CHCHO,F 为 CH3(CH2)3OH由此即可按题设要求回答有关问题【解答】解:(1)A 的分子式是 C2H4O,且 A 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两种峰,因此 A 只能是乙醛,故答案为:乙醛;(2)A 为 乙 醛,B 为 ,反 应 的 方 程 式 为,故答案为:;(3)C 为反式结构,说明 C 中含有碳碳双键又因为 C 由 B 还原得到,B 中第 24 页(共 24 页)含有醛基,因此

49、C 中含有羟基,故 C 的结构简式是,故答案为:;(4)根据 PVB 的结构简式并结合信息可推出 N 的结构简式是 CH3(CH2)2CHO,又因为 E 能使 Br2的 CCl4溶液褪色,所以 E 是 2 分子乙醛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的,即 E 的结构简式是 CH3CH=CHCHO,然后 E 通过氢气加成得到 F,所以 F 的结构简式是 CH3CH2CH2CH2OHF 经过催化氧化得到 N,方程式为,故答案为:a 稀NaOH;加热;b 加成反应;c;(5)由 C 和 D 的结构简式可知 M 是乙酸,由 PVB 和 N 的结构简式可知 PVA的结构简式是聚乙烯醇,因此 PVAC 的单体是乙酸乙烯酯,结构简式是CH3COOCH=CH2,故答案为:CH3COOCH=CH2;(6)PVAc 的单体为 CH3COOCH=CH2,则 PVAc 为,含有酯基,能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和乙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合成,题目难度较大,解答本题时注意把握题中的隐含信息,如各小题的中的信息,为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把握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