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化语文教学案例清平乐 村居【设计理念】在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结合小班化教学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1、师生、生生的互动。2、教学与活动相结合。3、面向全体,异质教学。4、针对个体,同质活动。【教学内容】清平乐 村居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一幅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词的上阕长短句相间,而下阕句式整齐,每句韵脚相同,节奏感强。全词描绘了南方一户农家生活劳动的场景: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温馨、淳朴,自然。【学习目的】 对的、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学习小组的建构】本课的学习小组先采用异质组合的分组法,再采用异质组队的分组法。根据各项语文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朗读能力、书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的强弱进行组合。本班共有24人,分为6组,每组4人,分别为1,2,3,4号。把1、2、3、4号同学,在异质组合的分组法中1、2、3、4号同学作为学习伙伴,其中1号为本小组组长,语文阅读,书写等综合能力较强,2号为本小组中相对较弱的同学,3,4号属于中档水平。在异质组队的分组法所有1号的同学座位一组,所有2号的同学也作为一组,所有3号一组,所有4号一组为一组。
3、【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读读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也有一种情趣,我们二年级学过词串: 金秋 烟波 水乡 芦苇 菱藕 荷塘 夕阳 归舟 渔歌 枫叶 灯火 月光 请每个小组1号和2号;3号和4号互相读准生字。(教师给合作认真的小组发奖励品:“花”,希望能通过鼓励使他们对韵文有感性的结识。)2、师:请每一小组里的2号同学起立,边读边想象,读出其中的韵味。(学习过的词串,交给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读,增强他们的自信。) 3、师:今天我们来读一首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看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的韵味读出来。板书课题。 师:这个字读“乐”,一起读课题。 生读。 师:古代的词是可以配乐来唱的,这个课题读的时候,词牌名
4、和后面的“村居”略有停顿,一起读。 生读。 4师:看到村居你们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进行讨论1号、2号、3号、4号同学合作讨论,进行报告。(教师特别关注1号组长在小组中示范和指挥作用。给指挥得当的同学发奖励品:“花”。)每小组1号组长进行总结报告: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夕阳西下时,人们打渔的船回家了,人们在做饭。 生:我脑子里想到的是在小河边上有几户人家,他们打渔归来,他们做饭,烟囱里冒出白烟。 生:我想到有几间小茅屋,尚有一块田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 生: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心里甜滋滋的,他一手摇着蒲扇,一边低沉美丽的晚霞。 师:掌
5、声送给他。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请同学在小组里按顺序读课文,规定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其他同学认真去听,正音。 生读。 2、师:在读课文的时候,你们小组有谁什么字音读错了吗?来给我们提醒一下。 生:媚。 师:领大家读“相媚好”。 生领读。 生:溪头卧剥莲蓬。 师:把莲蓬的皮去掉叫 生:剥(bao)莲蓬。 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 生:剥(bao)香蕉。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叫 生:剥(bao)花生。 师:把苹果的皮去掉叫- 生:剥(bao)苹果。 师:错了。 师:把这两个连在一起读。 出示:剥削。 生读。 师:错了。 师:带着大
6、家读。 生领读对的读音。 生:尚有“翁媪”。 师: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什么意思。 生:主人翁。 师:那词中的主人翁是谁? 生:老公公。 师:那媪呢? 生:我猜是老奶奶。 师:是的,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就是- 生:翁媪。 3、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一生读。 另一生读。 师:先停一下,故意见要发表吗? 生:我觉得她读得是很好,但是似乎还要一点诗意。 师:等一下可以读出诗韵,你觉得她哪里读得好。哪里停顿了一下? 生:在“醉里吴音”那个地方。 师:请每小组的3号同学起立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师:再请每小组的4号同学起立一起来读一读。生读。4、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把这首词念一下。 生齐读课文。 三、精读
7、课文1、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 每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你看到了如何的情景。请每组组长总结报告。师:你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象。 生:我看到一对老夫妻坐在家门前聊家常。 生:我看到一个小孩在池塘边剥莲蓬。 生:我看到一个不是成年人,也不算小了,正在纺织着放鸡的鸡笼。 生:我还看到一个大人在耕田。 师:在什么地方耕田?生:一个大人在小溪的东边耕田。 生:我看到一个矮矮的房子里有一对老夫妻。 生:我补充一点,那个小孩还在看莲花,准备采一朵送给他妈妈。 2、师:想象真丰富。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词的大意。再请每小组一起读一读,你们觉得哪
8、些词句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的? 每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老师提醒,每个人都要发言,可以是组长先说。假如碰到不会说的同学,可以让他反复本小组同学说过的内容。小组同学报告,自由举手,不限定几号。(1)生:第二段往下数第三行,他说“最喜小儿无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我觉得他的思想是丰富的,为什么说他是“无赖”。 师:把“无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当有这样的敏感。谁来把这两句读出来。 生读。 师:对的。你再来读一遍。 另一生读。 师:小组里的同学都去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生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我有个发现,读这两句,很多同学都是笑着读的,为什么? 生:我觉得“无赖”
9、的意思是特别顽皮。小孩比较调皮。在剥莲蓬,所以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顽皮。 生:由于是老夫老妻最喜欢的小儿。 生:由于我觉得那个小孩子是天真活泼可爱,他的笑是甜的,所以我们读的时候是笑眯眯的。 生:我觉得他卧剥莲蓬应当很开心,所以我们笑着读。 师:是啊,我们读的时候觉得非常有童趣。刚才你们说,小孩很可爱,很调皮,很活泼,就是 生:无赖。 师:是你们自己读懂的。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 请每组1号同学一起读。 师:谁和他比一比,再请每组2号同学读一读。师:表情非常好。3、4号同学一起读。 生读 (2)师:你觉得哪有哪些词句的理解是需要讨论一下的。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不理解。 师:你觉得
10、“相媚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这一对老夫妻很恩爱。 师:非常好。 生:我觉得是整个家庭的和睦。由于我看图上,按照文中的意思应当是大儿子,他年纪大了,就去锄地,中儿子不能去,就在家里织鸡笼,小儿子虽然没事,但他会思考。师:我理解是夫妻俩很恩爱,他把相媚好推到整个家庭,为他的发现鼓掌。 师:这是老夫妻俩聊天的情景,下面就请每小组的同学来演一演。1号同学说一说旁白,2号同学演一演其中的一个儿子,3号同学演老爷爷,4号同学演老奶奶。旁白:“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 ” “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又说”(给足学生演的时间,教师相机指导。选择一到两组上台表演。)师
11、:多么温馨的情景,我们再读。 生读。 师:我们还可以想象,诗人多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 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这里的醉仅仅指的是醉酒吗? 生:我觉得不光是醉酒人醉,尚有看到这样的场面,陶醉了。 生:我觉得是他们一对夫妻说方言在聊天很开心,陶醉在里面。 师:当时作者在什么地方居住? 生:吴国。由于吴国的话就是吴音。 师:当时作者住的地方归吴国管,所以说的是吴音,和我们这里的吴音同样吗? 生:不同样。 师:我们读懂了“醉”,有陶醉的意思,也是我们自己读懂的。尚有哪里? 生:“谁家”,是什么意思? 师:是作者发出的疑问,对吗? (3)师:茅檐低下
12、,溪上青青草。从青青草,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草地更加青了。 生:我觉得是春天吧,小草都窜出来了,青青的,绿油油的,给我清爽的感觉。 师:把清爽的感觉读出来。 同学在小组里试读,每组推荐一位起身朗读。师:给他们点掌声。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 生:茅檐低小,低小是什么意思。 师:我来回答,我从你的提问中又发现一个问题。从茅檐低小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这家人很贫穷。连茅屋都又低又小。 师:从这里还看出一个问题,是什么? 生:假如是贫穷的话,怎么还喝酒,怎么还醉呢? 师:尚有什么问题? 生:茅檐的“檐”是什么意思。 3、
13、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重要,老夫妻的生活不富裕,还没小康呢,他们怎么会沉浸在其中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想法,组长写下来。 小组讨论,交流。 生:也许是他们很幸福,以水当酒。 生:我觉得他们不久乐,看到三个儿子在干活,不知不觉陶醉在里。 生:我觉得他们生活很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富裕,他们有三个儿子。所以他们过得不久乐。 师:是的,精神上富裕是金钱买不到的。 生:他们虽然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幸福,他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他们一家是非常和蔼的。 师:你说了两个意思,这样的环境很 生:优美。 师:第二个是这样的家庭很 生:幸福。 师: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生:他们老两口觉得自己的儿子
14、很懂事,所以陶醉在里面了。并且其乐融融,他们陶醉在天伦之乐中。 师:好一个天伦之乐。老两口陶醉在和睦的村居中,和美的村居中,课文中尚有谁在醉? 生:作者。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 生:读者。 师:也就是 生:我们。 4、师:你能不能把陶醉的感觉读出来。 小组分句朗读,一人一句,领略其中的含义,读出韵味。师:哪一组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还缺陷什么。 师配乐。 男生读。 师:读得真好。奖励你推荐一个人来读。 女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沉浸在村居的情景中。 生齐读。 四、课内作业1、师:老师又被陶醉了,辛弃疾的村居给我们带来了宁静,带来了美好,我们不能从他笔下的村居中走出来,让我们继续用自己的
15、方式回味课文。每组1号同学写一写读完这篇词的感受。2号同学自己去背一背,边背边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3、4号同学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互相说一说。 作业期间,老师巡视,给予不同同学不同的指导。2、师:语文是有韵味的,语文学习是有韵味的,我们的村居,我们的生活也应当是有韵味的。谢谢大家。【教学反思】小班化教学已经推行了好一阵子,我们觉得小班化教学就是均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不知如何做到分层教育,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于是理论站在我们结识的前沿,实践拖着我们前进的步伐。四人小组的合作在新课程实行后已经不算新鲜了,但是我的分组合作却让人耳目一新,让老话题焕发了新光彩。在初期的合作学习中,每一个四人小组里,有1、2、3、4号四位同学,这四位同学属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优势学习资源与劣势学习资源得到互补,得以均衡发展,不仅仅是具有常态四人小组合作中的学习资源共享的目的,尚有协助、均衡的目的。在某些朗读活动中,我还安排学生1号一组,2号一组,3号一组,4号一组,同样层次的学生在一起,参与活动,教师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分派难易不同的学习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就摘到苹果。这样的同质组合达成了因材施教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获得不同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