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增城市增江街西山河涌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目 录1 综合说明11.1概述11.2水文61.3工程地质111.4工程任务和规模161.5工程选址、工程总布置及主要建筑物251.6施工组织设计311.7工程占地351.8环境影响评价371.9水土保持431.10工程管理461.11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471.12节能分析501.13工程投资估算511.14经济评价531.15今后工作的建议561.16工程主要特性表572 水文602.1流域概况602.2气象642.3水文基本资料652.4外江洪水682.5排涝区设计洪水702.6施工洪水842.7泥沙862.8水情自动测报系统863 工程地质8
2、83.1概述883.2区域地质概况883.3工程地质条件903.4水文地质条件963.5天然建筑材料963.6结论与建议964 工程任务和规模994.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工程建设的必要性994.2工程任务1064.3工程建设规模1075 工程选址、工程总布置及主要建筑物1245.1工程等别和标准1245.2工程选址1245.3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1245.4工程观测及水力监测1356 施工组织设计1376.1施工条件1376.2天然建筑材料1396.3施工导流1396.4主体工程施工1416.5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1436.6施工总进度1456.7工程招投标1477 工程占地1497.1工程占
3、地范围1497.2影响实物指标1507.3移民安置规划1527.4专业设施改、迁建1527.5占地补偿估算1527.6资金来源和占地拆迁进度1588 环境影响评价1608.1编制依据1608.2环境现状1618.3环境影响预测1638.4环境保护措施1658.5环境管理、监理与监测1678.6环境保护投资估算1699 水土保持1719.1编制依据1719.2水土保持现状1729.3水土流失预测1739.4水土保持防治方案1749.5水土保持投资估算1769.6水土保持综合评价及结论17710 工程管理17810.1 管理机构17810.2管理办法17811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18011.1工程
4、概况18011.2设计依据及原则18011.3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防护设计18011.4安全卫生评价18212 节能分析18312.1设计依据18312.2工程节能设计18412.3节能效果综合评价18513 工程投资估算18613.1编制说明18613.2投资估算表18814 经济评价19114.1概述19114.2国民经济评价19214.3财务分析19514.4综合评价195附件:1、关于广州市2010-2012年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方案(第一批)的复函(穗发改农20108号)(本册);2、增城市增江街西山河涌整治工程水文水利分析计算专题报告(另册);3、增城市增江街西山河涌整治工程地质勘察
5、报告(另册);4、增城市增江街西山河涌整治工程建设用地及拆迁补偿方案(另册);5、增城市增江街西山河涌整治工程可研设计图纸(另册);6、增城市增江街西山河涌整治工程可研估算书(另册);7、增城市增江街西山河涌整治工程可研设计计算书(另册)。1 综合说明1.1概述1.1.1工程地理位置西山河涌整治工程位于增城市增江街道办事处西山村,河涌整治起点位于西山涵闸、终点为一环路箱涵下游端,整治段总长约0.9km。增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市境东界惠州市博罗县,西连广州市白云、黄埔两区,南隔东江与东莞市相望,北接龙门县、从化市,地理位置为东经1132211403,北纬23022334,版图略呈五边形,南
6、北长60km,东西宽50km,市政府所在地为荔城街道办事处。增江街道办事处位于增城市东部,东与惠州市博罗县接壤,西隔增江与荔城街道办事处相望,属于增城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地理位置示意见图1.1-1。1.1.2区域水利规划成果及批复情况增城市水利局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为实现水利现代化,针对增城市水利设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水资源的供需情况,按照“统一规划,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综合利用;治理与开发,开源与节流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近期与远景相结合”的原则,于2001年8月完成了广东省增城市江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书(1997-2020)。该规划报告书对增城市江
7、河流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规划,在排涝工程规划方面,提出了对现有电排站进行更新改造、扩建增容以及对排涝渠、截洪渠进行综合整治的工程措施,该规划已经增城市人民政府批复。图1.1-1 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2006年,增城市水利局根据穗市长会纪200510号文关于“加快推进增城市辖区内河流的堤岸整治工作进程,在工作中注意将河流堤岸整治及城市景观建设与截污治污及处理后的污水排放和使用统筹考虑,协同进行”的部署,委托中山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进行“增城市荔城东区联围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工作,旨在解决流域内防洪、排涝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该规划对东区联围的排涝问题进行了多方案比较,推荐方案安排对原西山排
8、涝泵站、陆村排涝泵站进行扩容改建;对西山涌、陆村涌、沥口涌等进行综合整治。同年底,该规划完成并上报。但由于2006年8月增城市开展全市范围的水系规划工作,为避免与全市的水系规划冲突,增城市水利局未组织专家进行增城市荔城东区联围防洪排涝规划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技术评审,该规划未得到批复,因此其成果不能作为本次设计的依据。2007年,增城市水利局为适应增城市新形势发展需要,为把增城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稳点、生活宽裕、环境优美、文明开放大的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市中心,通过公开招标,由广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增城市水系规划报告、增城市中心城区水利专题规划。规划对增江街光辉围、荔城街莲
9、塘围等堤围进行达标加固,对增江街西山排涝泵站、荔城街夏街排涝泵站等进行重建,对增江街西山涌、荔城街罗岗涌等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该2项规划成果广州市水务局进行了技术审查,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该2项规划成果尚未得到批复,因此其成果也不能作为本次设计的依据,仅能作为本次设计参考。2008年,增城水利局委托广东省水文局广州分局,采用最新的地形和水位资料,重新确定了增江流域水面线计算边界条件及水文组合,编制并出版了增江中下游干流设计洪潮水面线复核报告,为增城市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提供有关参数。广州市水务局以“穗水规划20088号”文关于增江中下游干流设计洪潮水面线复核报告的批复对该水面线复核报告进行了
10、批复。2010年初,广州市水务局组织编制了广州市2010-2012年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方案(第一批),根据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广州市2010-2012年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方案(第一批)的复函(穗发改农20108号),同意增城市增江街西山河涌整治工程作为2010-2012年水利工程建设项目。1.1.3编制依据(1)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DL5020-93); (2)防洪标准(GB50201-94);(3)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4)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5)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6)堤防工
11、程设计规范(GB50286-98);(7)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8)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9)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10)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11)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12)增江中下游干流设计洪潮水面线复核(2008年);(13)增城市西山河涌整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4)增城市西山河涌整治工程测量资料等。1.1.4编制过程增城市增江街道办事处于2009年10月对增城市增江街西山河涌整治工程和西山排涝泵站重建工程进行了公开招标,我公司参与投标并成为中标单位,承担西
12、山河涌整治工程和西山排涝泵站重建工程的勘察设计任务。随即,我公司迅速成立了测量、勘察和设计项目组,项目组人员首先进行了现场踏勘工作、收集了相关的基础资料、并认真听取了建设单位对于工程现状的建设、运行、管理和拟重建工程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测量组完成了地形测量工作、勘察组完成了地质勘察工作。设计组按照广州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协调会会议纪要(穗水会纪200936号)文件开始进行该工程的初步设计工作。在初步设计尚未正式上报前,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0年11月下发了印发广州市本级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穗府办201083号),该办法规定:市财政投资项目应当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
13、研究报告和审查初步设计及概算;估算总投资1000万元以下(不含1000万元)的市财政投资项目,仅需编报项目建议书(视同可行性研究报告);估算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3000万元以下(不含3000万元)的市财政投资项目,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可合并报批,仅需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本项目估算总投资小于3000万元;根据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广州市2010-2012年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方案(第一批)的复函(穗发改农20108号),该项目已列入广州市2010-2012年水利工程规划建设项目,视为已立项。因此,本项目不需编报项目建议书,可直接编报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以上规定,我
14、公司于2011年4月开始编制西山河涌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历时约6个月,形成本报告供上级有关部门审批。本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增城市水务局、增江街道办事处水利管理所、西山排涝泵站管理站等单位和个人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1.2水文1.2.1自然地理概况增城市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分为中低山谷地、丘陵河谷平原、冲积平原三种类型,各占总面积约三分之一。境内西、北部山丘高程多在100m500m(珠基,下同)之间;中、南部岗(台)地介于丘陵区与平原区之间,高程多在海拔50m以下,地势平缓;南部东江北岸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面高程多在海拔10m以下,地势低洼。 西山涌是东区联围内的一条主要排水河涌
15、。东区联围位于增江河东岸的增江街道办事处,该堤线总长约7.4km,围内总面积21.89km2。本工程地处增城市增江东岸冲积平原,紧邻增江,西山涌出口位于东区联围1+100桩号处的西山村委旁。西山涌出口以上集雨面积10.89km2,其汇水支流呈叶脉状分布。排涝区内原始地貌为珠江三角洲淤积、冲积平原和低山丘陵,总体地势东高西低,地面高程介于5.5m252.0m,西南部为平原,地形平坦开阔,东部为丘陵。1.2.2水文气象增江流域属低纬度亚热带季风气侯区,受东南亚季风影响很大,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年平均气温高,湿度大,夏季高温湿润,冬季无严寒天气,无霜期大于300天,气候特点是炎热多雨,长夏无冬。
16、距工程所在地最近的气象站为荔城站(增城站)。荔城站于1958年12月设站至今,观测的主要项目有气温、蒸发、降雨、湿度、风向风力等。据该气象站资料统计,工程所在地的主要气象特性为: 气温:多年平均气温21.6,最高年平均气温22.3(1966年),最低年平均气温21.1(1976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2(1980年7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9(1963年1月15日);夏季49月平均气温为27。降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914mm。降雨存在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的特点。降雨年内分配为:46月多季风雨,降雨量占全年的46.7%;79月多台风雨,降雨量占全年的36.3%; 10下年3月降
17、雨量占全年的17.0%。增城气象站最大年降雨量为2692mm(1983年),为多年平均降雨量的1.41倍,最小年降雨量为1204mm(1963年),仅为多年平均降雨量的63%。蒸发: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172.7mm,59月蒸发量占全年蒸发量的70%。湿度:流域内水汽充沛,湿度较大,平均相对湿度达84%,极端最大相对湿度99%。风向风力:夏季多吹东南风和偏南风,冬季多吹北风和偏北风。多年平均风速2.5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5m/s,极端最大风速35.4 m/s。增江流域主要的水文、水位测站有:新家埔、麒麟咀、香溪、龙门和渡头,以上五站均为国家级水文站,由广东省水文局管理。另外,增江增城市
18、境内还先后设有正果、荔城、初溪、甩洲等水位站。本项目集水区内无实测洪水资料,距离项目区较近的水文站为新家埔站和麒麟咀站,较近的水位站为荔城站和初溪站。1.2.3设计洪水本项目集水区内无实测洪水资料,因此本工程的设计洪水由暴雨资料推求。1.2.3.1设计暴雨设计暴雨采用2种方法进行计算,即实测资料法和查算手册法。实测资料法采用本流域附近的麒麟咀水文站19542009年共56年历年最大1、6、24小时实测系列的暴雨资料进行频率分析,并采用P型理论频率曲线适线后,求得麒麟咀站最大1、6、24小时的设计暴雨参数。查算手册法采用2003年编制颁布的广东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中各历时点暴雨均值Ht、变差系数C
19、V值和CS =3.5CV,计算设计点暴雨。经计算,由实测暴雨推求的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和由查算手册求得的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相差7.95.0;最大6小时设计暴雨两者相差10.26.3;最大1小时设计暴雨两者相差11.27.5,由实测资料推求的设计暴雨都比由查算手册的同频率成果小,因查算手册充分考虑了地区综合因素,计算成果较为可靠,应用也比较广泛,偏安全考虑,本次采用由查算手册推求的设计点暴雨成果。由本工程集水面积F可查出各历时的点面换算系数t,则可求得本排涝区不同频率的最大1小时、6小时和24小时的设计面暴雨值。设计暴雨成果见表1.2-1。表1.2-1 设计暴雨成果表类别 时段最大1小时最大6
20、小时最大24小时暴雨均值Ht(mm)60102147变差参数Cv0.40.520.49点面换算系数0.9790.9890.998P=10%Kp1.561.6841.649设计面暴雨(mm)91.63169.88241.92P=5%Kp1.8172.031.967设计面暴雨(mm)106.73204.78288.571.2.3.2设计洪水由于西山涌集雨范围内约30%为丘陵山地,根据地形情况初拟2个排水分区方案:方案一:分区排水,高水高排方案。为减轻平原区河涌排水压力,降低电排工程投资,将山丘区洪水高水高排入增江。由于西山涌集雨范围内的山丘分布在河涌上游,实现高水高排则需在东部山地15m高程处开挖
21、9.36km截洪沟以拦截山水入西山涌后直接排出增江(将西山涌两岸大堤顶加高到1215m高程,即将现西山涌改造为高排渠)。而西山涌集雨范围内平原地区的涝水可在现西山涌旁开挖2.13km新排渠排除(即开挖一条低排渠)。根据西山涌两岸现状及相关土地利用规划,将现状西山涌改造为高排渠和新开挖低排渠将涉及大量的征地问题,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不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此方案工程投资大,难以实施,故本次设计不予推荐。方案二:通仓排水方案(现状排水方案)。目前涝区已形成山地洪水和平原区涝水一并进入西山涌,由西山水闸和泵站共同排出的排水系统,经过多年的运行,符合该区实际,且与增城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相符,该方案对现
22、状西山涌改变较小,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综上所述,西山涌排水不适合采用高水高排的分区方案,而西山涌现有的通仓排水方案符合本区实际,因此本次设计按现状排水分区方案进行设计洪水计算。由于本工程排水区无洪水观测资料,因此采用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本工程为河道整治工程,河道出口处集雨面积较小,仅为10.89km2,因此本次设计洪水采用推理公式法(1988年修订)及广东省洪峰流量经验公式法两种方法计算,考虑到初步设计中西山涌的远期洪水采用城市水文学法进行计算,并结合增江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市发展进程,本次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增加城市水文学法进行对比。采用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西山涌出口断面不同频率洪峰流
23、量,见表1.2-2。表1.2-2 西山涌典型断面洪峰流量成果表断面说明集雨面积(km2)干流河长(km)坡降()经验公式法(m3/s)推理公式(m3/s)城市水文学(m3/s)P=5%P=10%P=5%P=10%P=0.5aP=1aP=3aP=5a西山涌河口处10.895.864.9280.763.480.161.055.566.182.990.7从表1.2-2可知,经验公式法和推理公式法的计算成果比较接近,相对差最大值仅为3.7%;推理公式法10年一遇洪峰流量与城市水文学法的P=1a计算成果接近,20年一遇洪峰流量与城市水文学法的P=3a计算成果接近。经验公式法是利用图解试算法及最小二乘法求
24、解,一般适合于广东省流域面积小于10km2的工程,同时经验公式只能得出设计洪峰,无法计算出洪水过程线。而推理公式能较好地反映降雨过程的变化,且洪峰流量和洪水过程线的推求也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果较为合理,本次设计西山涌设计洪峰流量采用推理公式的计算成果。1.2.3.3施工洪水增江荔城段天然情况下枯水期水位较低,但因初溪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导致闸前水位抬高。根据印发的通知,目前初溪蓄水位为6.00m,本工程出口位于增江初溪水利枢纽上游约8km,根据广东省增城市增江河水资源综合利用暨初溪水电站初步设计报告中回水计算成果,该段的水位比闸坝前雍高约0.015m。因此,本次设计采用6.02m作为外江施
25、工期设计水位。由于初溪蓄水的影响,西山涌口水位也受增江蓄水位的顶托。如围内西山涌口水位高于增江水位时,可开启西山水闸自排,否则就需开启泵站抽排,近期,西山涌口控制最高水位为5.80m,因此,采用5.80m作为内河施工期设计水位。由于本排涝区无枯水期实测流量资料,故本工程排涝区枯水期设计洪水流量也由设计暴雨推求。采用类比法推求得到排涝区枯水期P10和P20的设计洪水见表1.2-3。表1.2-3 枯水期设计洪水流量成果表 断面名称设计洪水流量(m3/s)104月103月114月113月Q10%Q20%Q10%Q20%Q10%Q20%Q10%Q20%西山涌出口25.021.019.414.722.7
26、19.514.611.11.3工程地质1.3.1工程地质勘察经过为查明工程区范围内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及填筑土料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为河涌整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以及相关岩土参数。依据本工程勘察设计招标文件,中山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本次工作最初于2010年5月31日进场,并完成了ZK9、ZK10、ZK13、ZK14、ZK16、ZK22钻孔的现场钻探工作,后又于2011年5月18日进场,完成了其余11个钻孔的现场钻探工作,随后转入室内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本工程勘察现场钻探实际完成陆上累计总进尺共369.1m。1.3.2区域地质概况区域南
27、部为东莞断凹盆地,由第三系红色砂砾岩组成,上部发育有第四系滨海相沉积层,岩性以砂质粘土、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淤泥、粉砂质淤泥和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砂岩、砂砾岩、砾岩为主;东北部为加里东构造形成的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岩,主要为片麻石英岩、混合片麻岩等;西北部以燕山中期侵入岩中粒斑状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中粒黑云母花岗岩。该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划为华南准地台(一级单元)湘桂赣粤褶皱带(二级单元)粤中坳褶束(三级单元)的中部。本区在地质史上,曾经历过多次的构造运动。其中,燕山运动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而且对形成区域构造格局影
28、响尤为深远。此次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北东向至北北东向的断裂规模宏大,多次大面积的酸性岩浆侵入和喷溢交替出现,以及动力变质和接触变质作用分布普遍。构造运动形成的大断裂,基本上控制了本地区大地构造格局,其中有些断裂至今仍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如罗浮山大断裂(新塘大断裂):正断层,东起罗浮山南麓沿东江北岸向南西西延伸,到庙头又突然转向北西西方向,一直到瘦狗岭。勘察场地位于我国华南地震区,东南沿海地震亚区,广州阳江地震带的北段,该区是我国南部内陆与海域交接的重要地震活动区带之一。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地震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相当地震基本烈度为度)。1.3.3工程地质
29、条件本次勘察在场地内揭露地层主要为填筑土、第四系冲积成因(Q4al)的粉质粘土、粘土、泥炭土、粉细砂、中粗砂、砾石、砾砂,残积(Q4el)成因的砂质粘性土及燕山期黑云母石英片岩等,依据现场钻探成果资料,按岩土层的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及工程性质自上而下分为8个工程地质层。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表1.3-1,各岩土层的渗透性、基底摩擦系数等地质参数建议值见表1.3-2。表1.3-1 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 指 标岩土层序及名称承载力特征值ak(KPa)压缩摸量Es1-2(MPa)快 剪 慢 剪固 结 快 剪cq(kPa)q(O)cs(kPa)s(O)ccq(kPa)cq(O)填土(粉质粘土
30、)854.1714.513.2 9.618.37.816.2 填筑土(砂土)1006.30021.0粉质粘土1005.0914.715.010.316.88.118.5-1泥炭土704.584.51.86.018.62.317.3-1粉细砂1108.0022.5-2中粗砂15011.5025.8-3砾质粗砂18013.6027.2淤泥质土603.055.52.54.317.83.015.2粘土1505.0714.8 13.7 4.516.512.214.8 -1粉细砂12011.0024.0-2砾砂20025.3032.5-3砾石25029.5035.0-4砾质粗砂20025.3035.0残积
31、土1804.528.614.3-1全风化黑云母石英片岩300-2全风化黑云母石英片岩600-3全风化黑云母石英片岩2000表1.3-2 各岩土层渗透性、基底摩擦系数等地质参数建议值表地基土层地基土质类别渗透破坏形式允 许水力比降J渗透系数(cm/s)基底摩擦系数()坡高5m内(永久)边坡坡率填土(砂土)管 涌0.105.3510-30.3511.50填土(粉质粘土)流 土0.306.3010-50.2512.00粉质粘土流 土0.423.2010-60.3011.25-1粉细砂管 涌0.122.3010-30.4012.00-2中粗砂管 涌0.105.8010-30.4212.00淤泥质土流
32、土0.305.2010-60.1812.00粘土流 土0.457.0810-70.3011.251.3.4水文地质条件本次勘察在场地内多数钻孔中均见地下水,为潜水类型,赋存于第四系地层中。根据本次勘探成果,场地内地下水位埋藏深度为2.407.00m,地下水位标高为2.406.80m。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河水及增江河流补给。地下水位明显受季节影响,一般雨季水位普遍上升,旱季下降,水位变化幅度约在0.501.50m。根据附近西山排涝泵站工程水质分析结果,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的规定,场地内地表河流水对混凝土具有一般酸性型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在干湿
33、交替作用的环境条件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具有一般酸性型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在干湿交替作用的环境条件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1.3.5天然建筑材料本工程所用天然建筑材料为土料、块石和砼粗细骨料等。土料可利用本工程的开挖土;块石和其他天然建筑材料的用量很小,从附近的建材市场购买即可;本工程所用砼主要采用商品砼。1.3.6结论与建议1、本工程勘察场地及附近未发现有影响场地稳定性的古河道、暗浜、古冲沟、古塘、决口口门、沙丘、溶洞、地下坑穴、埋藏谷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没有地裂缝、滑坡体、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及影响场地稳定的构造作用,场地是
34、稳定的,适宜本工程的建设实施。2、本工程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判为类,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0s。本工程场地基本烈度为度,根据建筑物级别,设计烈度为度,对场地内的饱和粉砂、粉细砂和中粗砂等可不进行液化判别和处理,但场地内分布的淤泥质土属于对震陷敏感的地层,应注意其不利影响。3、本工程场地内地表河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均具有一般酸性型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在干湿交替作用的环境条件下均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均具有弱腐蚀性。4、本工程河渠地基土中多数地段均分布有较厚的淤泥质土、淤泥等软弱土层,容易引起渠岸边坡开挖时滑移、塌岸等发生。5、本工程勘察场地地基土上部填土未经处理一般
35、不宜直接作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上部粉质粘土层可作为较小荷载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上部粉细砂、中粗砂等砂层承载力稍高,可作为较小荷载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上部淤泥质土等软弱土层物理力学性质较差,承载力低,未经处理不宜直接作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中部粘土、粉砂层可以作为一般建筑物基础的一般天然地基持力层,但埋深较大;中部砾砂、砾石层及深部各风化带基岩是建筑物各类基础的良好地基持力层。6、本工程河涌整治主要是对河渠进行清淤、扩宽,边坡防护、砌置挡墙等整治工作,对承载力要求不高,可考虑将填筑土层进行夯实、砂垫层等适当处理后作为地基持力层;也可以浅部粉质粘土或砂层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对于重
36、要的、荷载较大的桥梁等跨渠建筑物,可在建筑物的主体部位采用砼预制桩或钻孔灌注桩基础,以中部砾砂层、砾石层或深部各风化带基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次要部位可采用天然浅基形式,以地基土上部粉质粘土或砂层为天然地基持力层。1.4工程任务和规模1.4.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1.4.1.1历史洪涝灾害和水利工程现状增江流域地形属丘陵盆地及中、低山地形,且临近南海,雨量充沛、洪水较为频繁。46月为主汛期,暴雨主要是锋面雨;79月为后汛期,暴雨多为台风雨。最大洪水一般发生于49月,一次洪水过程一般为35天,洪水特点是水情复杂、遭遇多种。实测最大洪水发生在1959年6月,麒麟咀实测洪峰流量4180m3/s,导致增
37、江市共124处决堤,流域内受淹农田20.3万亩,倒塌房屋28234间,受灾人口12.03万人,淹死14人,冲毁了广深铁路和广汕公路等,西山围荔江花园段决堤;1966年洪水全市共41处决堤,受淹农田5万亩,倒塌房屋2301间,淹死1人,陆村围决堤;1968年洪水全市共23处决堤,淹没农田8.2万亩,倒塌房屋2261间,受灾人口9万人,淹死2人,陆村围决堤。除此以外1974年、1980年、1987年等均有较大洪水发生。受暴雨和增江洪水双重影响,西山涌排涝区低洼地在暴雨期间经常受淹,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因初溪水利枢纽的建设运行,增江设计常水位抬高至6.0m,造成围内涝水基
38、本不能自排。目前,西山涌涝水仅在初溪开闸放水时方有机会自排,大多数时间均通过西山排涝泵站向外抽排。东区联围是增江街规模最大的堤围,东区联围现有水利工程设施主要有堤围、排涝泵站、水闸和配套内河涌。东区联围始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围内集水面积21.89km2,堤围总长7.4km,目前已完成达标加固,全围干堤、水闸除西山排涝泵站外均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新元泵站不在东区联围干堤上)。经实地调查,西山河涌存在以下诸多问题:(1)河道断面不规则,宽窄不等,河槽多年未经疏浚,淤积严重,各种违章种植树木及其它植物生长茂盛,缩窄了过水断面,严重影响河涌过流。(2)原河道岸线极不规则,大部分河段岸线不顺
39、,既不利于行洪且不够美观;同时河岸堤顶高程不足、断面单薄,不满足防内洪的要求,需要加高加固。(3)现有跨河、穿堤建筑物大部分设计标准低、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存在安全隐患,且设计断面狭窄,不能满足行洪要求,需拆除重建相应建筑物。(4)河堤顶路面不贯通,路面狭窄,且均为土路,严重制约日常管理和防汛抢险。(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低洼地越来越少,使围内的调蓄能力下降;同时由于城市发展建设和道路改善,不透水地面面积大大增加。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西山涌及两岸地区的涝灾频繁。1.4.1.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按照增城市“两城两区”建设,构建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实施公园化的发展战略,西山涌排水
40、区作为中心城区的一部分,将建设成为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百花盛开、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文化产业和国际化会议休闲城。西山涌排涝标准不足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1天排干。随着东区高科技工业园、东湖居委和西山村经济发展,区内农田面积逐步缩小,城镇道路面积越来越多,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西山涌排水区急需按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提高排涝标准。西山涌两岸堤防堤顶高程不足、断面单薄,不满足防内洪的要求,需要加高加固;且两岸河堤极不规则,堤顶路面不贯通,既不利于行洪且不利于工程运行管理,沿河景观杂乱无章,不够美观,与城市发展水平不配套,急需整治。西山涌的跨河、穿堤建筑物大部分设计标准低、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存在安全隐患,
41、且设计断面狭窄,不能满足行洪要求,要消除工程隐患、确保防洪安全,必须拆除重建相应的跨河穿堤建筑物。综上所述,对西山河涌进行综合整治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1.4.2工程任务西山涌的主要任务是排涝,设计排涝面积10.89km2,通过对西山涌的整治,使其满足区域排涝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减轻涝灾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该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由于西山涌两岸地势低洼,因此西山涌河堤还承担防西山涌内洪的防洪任务。此外,根据增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纲要,西山河涌也担负改善水环境和营造水景观的功能,西山河涌属一类河涌。因此,西山河涌整治应综合考虑排涝过流
42、、堤岸、水环境、水景观等功能。1.4.3河涌排涝范围、标准和流量根据治涝设计方案,西山河涌承泄西山涌上游山丘区洪水和下游平原区涝水,因此西山河涌出口控制的范围为10.89km2。根据广东省水利厅广东省防洪(潮)标准和治涝标准(试行)(粤水电总字19954号文)规定,治涝设计标准按涝区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产生的径流量,城镇及菜地按1天排干设计,农田按3天排干设计;情况特殊的治涝对象,其治涝标准经专题论证后,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提高或降低。另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广州市防洪(潮)规划的批复(粤府函199851号文)规定,调整完善区、重点发展区、镇区和工业区按20年一遇24小时设计暴雨一天排
43、干;承担镇(区)管辖城区及花卉菜地排涝任务的泵站,按10年一遇24小时设计暴雨,要求1天排干。结合西山排涝泵站集水面积内现状和规划情况,近期排涝区内受涝灾的低洼地主要为菜地、鱼塘。因此,近期设计排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24小时设计暴雨要求1天排干。远期排涝区内的菜地、鱼塘将填高发展为新的居住和公园用地,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涝区将发展为人口超50万人的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届时,受涝灾的低洼地主要为目前已经建成的水东片居住区房屋和道路。因此,远期设计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24小时设计暴雨不成灾。根据以上分析,西山涌的排水区总集水面积为10.89km2,近期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远期排涝标准为2
44、0年一遇。西山涌的设计流量按相应频率的洪峰流量确定,根据水文章节的计算,其1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为61.0m3/s,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为80.1m3/s。1.4.4河涌两岸河堤防洪标准西山涌一环路以下两岸河堤主要保护西山村委的水东片区,根据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其防洪保护对象如下:防护面积0.11万亩(其中耕地346.4亩、鱼塘为100亩),人口5160人。防护区属增城市中心城区的一小部分,因此按城市的重要性来看属于一般城镇,依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城市防洪等级属于等,其防洪标准应为2050年一遇;考虑到其防护的人口较小,仅约0.5万人,因此,其防洪标准可取规范的下限,即20年一遇。防护区总人口5160人,总面积0.11万亩(其中耕地346.4亩、鱼塘为100亩),依据防洪标准(GB50201-94),按乡村的等级来看属于级,其防洪标准应为1020年一遇;考虑到防护区内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农作物多为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因此,其防洪标准可取规范的上限,即20年一遇。综合以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