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祖国曲艺园地中一朵耀眼的奇葩扬州评话漫议学士学位论文.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782317 上传时间:2024-10-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祖国曲艺园地中一朵耀眼的奇葩扬州评话漫议学士学位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祖国曲艺园地中一朵耀眼的奇葩扬州评话漫议学士学位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祖国曲艺园地中一朵耀眼的奇葩扬州评话漫议学士学位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祖国曲艺园地中一朵耀眼的奇葩扬州评话漫议学士学位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祖国曲艺园地中一朵耀眼的奇葩扬州评话漫议学士学位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疆艺术学院 毕业论文祖国曲艺园地中一朵耀眼的奇葩扬州评话漫议毕业生姓名: 指 导 老师: 专 业 名称: 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方向)学 位 级别: 学士学位班 级: 2007级文管 学 号: 50740140 论文提交日期: 2011 年5月9 日论文答辩日期: 2011 年5月14日答 辩 小组: 答辩组长: 祖国曲艺园地中一朵耀眼的奇葩扬州评话漫议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现代化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传统的娱乐方式正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困境。扬州评话正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扬州评话的介绍,进而对扬州评话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扬州评话在传承与保护方面的一些建议。关键词:扬州评话 艺

2、人 书目 传承 保护 扬州在历史上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戏曲艺术传统,发达的交通和繁荣的经济,营造了扬州优越的戏曲文化生长环境,使扬州几度成为南方戏曲中心。扬州评话作为扬州曲艺的代表,是祖国曲艺园地里一朵耀眼的奇葩,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听戏要听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这句话即是一大见证。然而,时过境迁,扬州评话当年的风光已经不再,甚至渐渐被年轻人所淡忘。扬州评话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显得刻不容缓,笔者就扬州评话发展做了粗浅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扬州评话的传承与保护有所帮助。一、扬州评话概述(一) 扬州评话评话是曲艺的一个类别,俗称“说书”。它渊源于唐宋以来的“说话”、“讲史”等,而以演说历史故事

3、为主,包括北方的评书、四川评书、湖北评书、苏州评话等。扬州评话则是其中一朵耀眼的奇葩。扬州评话也叫“维扬评话”、“评词”与“扬州弹词”,合称“说书”。 二零零六年五月扬州评话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评话继承宋元平话,始于明朝末年,发展于清朝初年,到清代中叶的时候就达到了极盛阶段,流行于苏北各地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以醒木、折扇、手帕等为道具,一人表演,用扬州方言说表。评话艺人说书所用底本多来源于长篇章回小说,经艺人根据受众需要加工、增饰,也有部分为自创书目。”1(45)(二)扬州评话的历史沿革扬州评话晚明已盛,清初迅速发展。柳敬亭弟子居辅臣技艺高超,很受推崇。“据费轩

4、扬州梦香词,康熙时扬州评话不但艺人多、书目多,而且每书各有名家,到乾隆时评话艺人更多。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记大东门书场:规模不小,听讲条件舒适,说书人所受待遇也有体面。另有说书人出入富贵人家说书、婚庆寿诞酒宴说书、茶社说书、专门的游湖歌船上说书、庙会说书等等,当时评话已遍及扬州。”2扬州画舫录卷十一记说书名家和书目云:“郡中称绝技者:吴天绪三国志,徐广如东汉,王德山水浒记,高晋公五美图,浦天玉清风闸,房山年玉蜻蜓,曹天衡善恶图,顾进章靖难故事,邹必显飞跎传,谎陈四扬州话,皆独步一时。近今如王景山,陶景章,陈达三,薛家洪,谌耀廷,倪兆芳,陈天恭,亦可追武前人。”扬州评话发展快,得益于通俗文艺的全面

5、发达和互相渗透。如说水浒传,尽管已有柳敬亭和王德山等名师,仍有戏曲演员范松年另辟蹊径,移大花面叫跳技艺入评话,别开生面。后来邓光斗以“跳打水浒”闻名,简直结合了说书与武技表演。口技表演被称为“隔壁戏”,善于模仿各种人物和复杂生活情境,评话家浦天玉同谎陈四等多人都是口技名家。浦天玉说清风闸最能驾驭“声音”艺术,得益于口技工夫。说书成为受人喜爱的行业,形成家学和流派,优秀艺人很受尊崇,有不少相关民谣。评话流派纷呈,极大地推动内容的发展、和技艺的提高。邓光斗一派水浒以“武说”见长;又有宋承章一派水浒以口风泼辣见长。三国演义名家李国辉以“文说”见长;蓝玉春和夏玉台则倾向“武说”。说飞跎传的邹必显善于调

6、侃世态人情。说绿牡丹的王坤山刚柔并济。而由浦天玉的清风闸到龚午亭的“皮五辣子”故事,最能玩味市井人物和市井风情,也最得市民喜爱。各派之间,激烈竞争,也相互学习,都有发展。晚清、清末及民国,尽管社会动荡,评话依然繁盛。水浒有堂门章门、王派马派,三国有“八骏马”,有康派费派,清风闸分文辣武辣,八窍珠、绿牡丹、施公案等多种书目都不断创新,有不同说法,这种创作活力令人惊叹。而四百多年发展统绪可理,道光咸丰以下传承辈分可理,更是非常珍贵的文艺现象。(三)扬州评话鼎盛时期及其代表人物扬州评话,约成于明代晚期。清初,经济复苏,扬州评话也得到勃兴和发展。到了清代中叶,扬州评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扬州评话繁盛之时

7、,扬州城内用“书场林立”一词亦不为过,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描述了大东门书场的情形,并讲“各门街巷皆有之”。“据费轩扬州梦香词,康熙时扬州评话不但艺人多、书目多,而且每书各有名家,到乾隆时评话艺人更多。到了晚清民国,扬州教场一方寸之地,南北不过五百步,东西不足四百步,书场有六七家,最大的可容六百人,小的也在二百人左右,终年营业。除了纯粹的书场,还有大量茶馆兼书场,更不用去说上游船、做堂会的了。扬州评话的阵地除扬州这个大本营,周围的泰州、南通、淮安、盐城、江南的镇江、南京都是扬州评话的演出范围。王少堂时,更把扬州评话说到了上海。外地人到扬州的也以听扬州评话为幸。”3据龚午亭传云:“道过扬州者归其乡,

8、人必问曰:闻龚午亭清风闸否?或无以应,则诽笑之,以为怪事。是以过扬州者,以得闻为幸,恒夸于众,以鸣得意。”扬州评话代表人物王少堂,原名德庄,学名煦和,祖籍江都宜陵。清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生于扬州安乐巷,九岁那年搬家住到板井巷。王少堂生在一个说书世家,大伯王金章和父亲王玉堂均以说水浒谋生。少堂从小受父亲调教,经过父亲严格的基础训练,他在说工、做工、脸面工这三大基本功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于是九岁开始以艺名少堂登台,十二岁正式从业,以其年少才俊在扬州书坛崭露头角。然而十七岁那年,他在教场与说三国的康国华和说西汉的刘春山两位前辈对档失利,听众日少,倍感羞愧,遂谢台求艺。他兼取康国华、刘春山、朱德春

9、等名家之长,技艺大进,二十岁又重登书坛,以其说表细致、刻画入微见长,又以神形兼备、描摹殆尽取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当时扬州评话四大名家之一。“成名后的王少堂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是继续向社会、向人生汲取营养。他学京剧,练吐字运气;习拳法,练架势;收古玩,赏字画,从书画的浓、淡、疏、密之道中领悟说书的紧慢起落,从而做到口、手、身、步、神协调一致。王少堂评话的特点:一是吐字圆润,音不飘浮,句句落实;二是起落有方,词名不苟,千回一说;三是念度庄重,表说认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期,王少堂的水浒曾在上海七家电台同播,受到广大听众的好评。他与梅兰芳、胡蝶等明星在同一电台演播,最终赢得了“听戏

10、要听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的赞誉。”4 二、扬州评话的艺术特色扬州评话在艺术上以描写细致、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而井然不乱见长,表演讲求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风趣生动。艺人在创作和表演中还十分注意渲染扬州本地的风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一)扬州评话的说表扬州评话的说表,有“方口”与“圆口”之分。方口语句整齐,富有节奏感;圆口近似生活语言,较灵活,一般方口、圆口兼用。其表演动作幅度较小,通常身子不偏出书台桌角,两足不露出书台桌围,与说表结合,在满足听众听觉需要的同时,又给予视觉的满足。经过几代艺人的发展创造,到清代末年,形成了以充分发挥语言功能,说表细腻、动作传神、着意刻画人物为

11、基本特色的艺术风格。在表述当时当地情景,揭露事件矛盾冲突,刻画书中各色人物的形象和内心世界等方面,都能细致入微,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对于书中人物,尤擅长以扬州市井小民为对象,刻画和塑造书中当时当地的各种小人物,诸如衙役、书吏、丫环、使女、贩夫等,使之入木三分,呼之欲出。对书中环境的衬托,大量插入当时扬州的建筑设施,民风习俗,赋予书目内容以地方和时代特色。这种以富有表现力的扬州方言,通过口头说表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艺术手法,艺人统称为“表”,有“表是书中宝”之说。在这基本艺术风格前提下,艺人还根据自己的艺术修养、见闻、阅历和身材素质,创造自己的艺术特色。同时

12、也运用手势、身段、步法、眼神,表情讲究演示“虚神”;对描写人物强调寓神于情,不追求形似。(二)扬州评话艺人及书目扬州评话艺人在艺术实践中创造了各自的艺术特色,也形成了各自的传授系统。以“跳打水浒”闻名的邓光斗去世后,其子邓复堂继承书艺,为后来“堂”字辈水浒评话艺人的祖师。与邓复堂同时说水浒的著名艺人宋承章,为后来“章”字辈水浒评话艺人的始祖。王少堂继承邓、宋两门书艺,兼取各家之长,致力刻画历史人物,描绘三教九流,借助丰富的生活积累来塑造形象,经过长时间的钻研、变革、发展,形成个人说表细腻、神采夺人,具备“甜、粘、锋、辣”的独特的白描艺术风格,成为扬州评话界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与王派水浒并世

13、驰誉书坛的还有马派水浒,马派书艺也是师承邓、宋两门,以能说前、中、后水浒著称。被清末桃潭旧主扬州竹枝词初稿誉为“粲花妙舌吐珠玑”的李国辉,编演了以“文”说为主的“中三国”,和当时以“武”说三国为主的名家孙玉良、孙玉华弟兄各成一派。李国辉教的八个学生有“八骏马”之称,其中康国华造诣最高,为“康派三国”的开山祖。与李国辉齐名的另一位说三国名家蓝玉春,继承发展了老师孙玉华“武说”的特长,为蓝派艺术创始人。蓝派和康派形成了现代扬州评话三国的两大基本流派。李国辉的关门徒弟吴国良与其子吴少良,对“文”、“武”两派兼收并蓄,形成了非康非蓝,亦康亦蓝,文武相济的艺术风格,同行称之为“吴派”。同时,说其他书目的

14、评话艺人中,也涌现了不少杰出人才,如说八窍珠的朱德春,说绿牡丹的郎照明、郎照星,说西游记的戴善章,说济公传的吴小良、林笑龄等,都各有专长,各具特色。扬州评话的传统节目分为三类,其中包括讲史演义类的东汉、西汉、三国、隋唐、水浒、岳传等,公案侠义类的绿牡丹、八窍珠、九莲灯、清风闸等和属于神话灵怪类的封神榜、西游记、济公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出版了王少堂的长篇水浒,即宋江、武松、石秀、卢俊义四个“十回书”,出版了扬州评话选和扬州说书选,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根据小说编演的烈火金钢、林海雪原、红岩和夏耘等创作的挺进苏北、李真创作的广陵禁烟记等一些长篇和中短篇书目。三、扬州评话现状分析及其困境(一

15、)、扬州评话发展现状1、书目的差距。“建国初期,有关部门曾对从柳敬亭到王少堂约三百年间扬州评话的传统书目作过调查,当时初步查清和后来陆续发现至今还有人讲演或留有遗稿的书目有三十三部,有些仅存书名或大致内容,书词已经失传或有待发现的书目有十九部,实事求是地说,这还不可能是扬州评话的全部家当”5。而现在扬州曲艺团评话艺人常说的传统书目不过十四部,新编书目八部。而且有些书目只是在综艺晚会上说个段子而已,还有些新创书目是应景的,量身定制的“一次性产品”。甚至有些书目虽在文学上造诣很高,但还不适合在书台上表演。2、艺人队伍的差距。以晚清及民国为例,其时,扬州经济已衰落,而扬州评话艺人仍有二三百人之多,且

16、流派纷呈,咸丰年间最著名的有龚午亭的清风闸、邓光斗和宋承章的水浒、李国辉与蓝玉春的三国、王坤山的绿牡丹等等。嗣后,水浒更有堂门章门、王派马派,三国有“八骏马”、康派吴派,清风闸有文辣武辣,八窍珠、绿牡丹、施公案等各有不同派流和师承。而反观现在的扬州评话艺人,除了已退休的老演员当年是家传或师带徒随团学艺的,中年骨干是一九八四年在扬州戏剧学校艺训班培训一年后加入曲艺团的,年轻的演员则是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曲艺班中专毕业后进团的,在老演员身上还可看出各自的风格和流派,在中青年演员身上则看不分明或偶露踪迹了。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差距。3、传播范围的差距。“嘉庆之后,因漕运改道,盐政改革,扬州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17、扬州评话听众锐减。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扬州成为江北军事前哨,当地富商豪绅为避战乱,纷纷东迁泰州、东台一带经营。扬州的评话艺人,为生计亦相随至泰州、东台演出,有的更向里下河地区的高邮、兴化、宝应、盐城等地谋生。演出地域扩大,从艺人员很快由原来在扬州时的几十人增至两百余人,扬州评话在苏北地区扩大了影响。”6到如今扬州评话虽一刻也不曾被人们忘记,但往昔那繁荣景象已不复存在。尽管扬州城内还有书场,但扬州评话的场所不断萎缩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市辖范围内现在只有八家,而收费的场所只有两家。如扬州曲艺团自建的大光明书场,只要两元就能听一下午的扬州评话。但即使这样也只能保证每天的上座率只有

18、五六成。据曲艺团负责人介绍,也曾将价格上调至五元,这样却连五六成的上座率也都没有了。书场是扬州评话的战场,是扬州评话传播的主要阵地。书场少,影响力自然大不起来。尤其是各乡镇,目前还没有书场的设置。很多老年人都很喜欢扬州评话,可是他们只能等着每天下午半小时的广播听评话。这样就在无形中失去了相当大的一个市场,也严重制约了扬州评话的传播和影响。(二)扬州评话所处困境1、扬州评话无本可说扬州评话除了三国、水浒、皮五辣子等,扬州评话这百十年来,就多了一部清风闸,其它的都是老书目。扬州评话演员杨明坤说道,“曲艺团现在不缺好的演员,就缺好的本子。”难说“无本之话”,已经成为了扬州评话最大的难题。表面上看扬州

19、评话不应该无书可说,甚至应该有好书可说的。殷伯达的一代儒将陈毅、李真的王少堂都曾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文学奖。但是,从文本到书台还有一段非常漫长而艰辛的道路。由于文本作者并不一定十分了解扬州评话的语言特色,往往文气有余而趣味不足,这就需要评话演员对文本进行大刀阔斧的再创作,加入很多包袱、噱头,所谓“噱乃书中宝”。读者看小说,可以等着书中高潮的出现,可书台下的听众不能等,几分钟就要有个高潮掀起来,不然听众就会坐不住。特别是每段书的最后,都要设计一个悬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悬念够悬,听众才会再来。所以说一个文学本想要用扬州评话表演就必须进行“二度创作”,而这样的创作往往只取原文

20、本的故事骨架,重新添加血肉。如今,一代儒将陈毅和王少堂都没能成为扬州书场中的主打,要想成为水浒、三国那样的经典,还需要两三代评话演员的继续打磨。其次,愿意花精力写评话本的扬州作家找不出几个。为扬州曲艺创作多年的曹廷昌,凭借着烛泪和悠悠运河柳连获两届“芦花奖”文学奖,写了很多弹词和清曲的本子,就是不敢写扬州评话本,“太难写了,不了解扬州方言,根本无从下手。”“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一直是圈内的“快手”,出书著作的速度非常快,但谈起写扬州评话,也感到非常困难。早在一九八零年,他就曾和评话演员李信堂合作创作评话本闹寿堂,一个半小时的段子,写了近一年,修改了数十次。他深有感触地说,作家和评话演员对于

21、文本的要求相去甚远。此后,他也不再轻易涉足评话本的创作。”7当然,评话本稿费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扬州市文化局杨文昭说,现在作家写一集电视剧剧本起步价就要上万,两三天就能写好。而扬州评话呢?两三年磨出一个长篇,稿费可能只有几千,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2、老演员另谋出路,新演员培养脱节扬州评话传统的表演内容、程式与时代产生了差距,同时随着电视的普及,书场逐渐门可罗雀起来。就算挂着“国家一级演员杨明坤”的戗牌,偌大的大光明书场里,听书的都不足十人。曾经那种门庭若市的繁华场面已不复存在。目前扬州曲艺团有评话演员十二人,在岗七人,退休五人。很多老评话演员受不了书场的冷落,陆续离开了

22、书台。据扬州曲艺团负责人提供资料,从一九七五年到二零零七年,三十二年间共招收学员七批,五十人,目前大部分都转业或改行了,或者选择“下海”,从事婚庆行业,当起了司仪。或者从事其他行业现在扬州电视台有几个栏目收视率较高的栏目:今日生活、绿杨茶馆、大地飞歌,都是由扬州评话演员主持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说书的工资太微薄。目前曲艺团是事业编制,政府财政发75工资,团内补贴25。演员们虽然都能拿到全额工资,但比起司仪、主持等就显得微博多了。“扬州评话一般都是采取传统的家族式和师带徒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授的,这使得扬州评话是无法以文字传给后人的。何时运气、何时吐字、如何控制每个字的长度,都是无法以文

23、字记载的。然而只有将这种贯穿在书目中的表演精髓继承下来,扬州评话才算是真正传承。”8现在扬州评话演员只有十二人,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下,年轻演员的成长过于缓慢,这就使得扬州评话队伍增长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嫌苦怕累、赚钱少,观众少,也使得一些人学学就走了,这也使得扬州评话队伍处于一个无法壮大的状态。尽管二零零七年,扬州艺校联合曲艺团,面向全社会招开办了曲艺班。招收了十七名学员,对他们进行评话表演的传授。但最终能够留下来的只有八个,同时这八个学员还不是专门表演的扬州评话演员,他们还兼扬州弹词和扬州清曲表演。从某种程度讲,这样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还不能提高评话演员技艺,优化评话队伍。由于人员的不确

24、定,大大影响了学员坚持扬州评话的决心,绝大部分学员只能选择参加学校的高考班,报考艺术类大学。3、扬州评话听众趋于老龄化现在已步入老年社会,一般单位都是男六十岁、女五十五岁退休,有的重、苦、脏、累工种退休更早些,而人的平均寿命在延长,晚年生活至少有二十年,即使到了人老眼花的年龄亦不影响听书,这部分人已经是书客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如,电影、KTV等。这些娱乐形式往往是年轻人娱乐放松的首选。现在的年轻人虽然知道扬州评话,但听扬州评话,那还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更不用说外地来扬州的人。比起和一群老人在一起听评话,他们往往还是会选择比较现代的娱乐形式。再加上现在生活节奏加快,社会

25、竞争剧烈,工作压力大等原因,使得年轻人很少有耐心,有时间,静下心来欣赏古老的曲艺。这样就使得扬州评话的市场受众主体局限在六十岁左右的退休老人身上,这样就使得扬州评话变成了老年人专有的娱乐休闲方式,暂时的失去年轻人这个庞大的受众群体。4、扬州评话的书场少扬州评话繁盛之时,用书场林立形容扬州城内的说书场一点也不为过。“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中有一首诗:书词到处说隋唐,英雄好汉各一方,诸葛花园疏理道,弥陀寺巷斗鸡场。按诸葛花园、疏理道、弥陀巷、斗技场、集中在今东关街到彩衣巷一带。距离如此近,书场如此密集,这种繁盛程度令人惊叹。”9(330)现如今扬州评话虽一刻也没有离开扬州,但随时间推移在扬州市辖内相对固

26、定的演出场所只有八个,其中收费的仅剩扬州教场由扬州曲艺团自建的大光明书场和广陵路的二分明月书场。每场两元,都不能保证上座率。扬州评话现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无本可说,演出队伍萎缩、后继乏人,听众老化,书场稀少,生存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亟待有效保护。四、扬州评话弘扬与发展的建议(一)扬州评话演员自身创新现在已步入老龄社会,平均年轻也相对延长,这使得扬州评话的老年市场还是相当广阔的。但是,由于部分老年人身体健康上的问题,以及书场少、路途远等原因,他们中的更多还是会选择每天半小时的广播来听评话,这就使得书场市场空间进一步缩小,因此,年轻市场是扬州评话急需争取的对象。但扬州评话多用古语,部分年轻人很难

27、准确理解评话演员表述的意思。扬州评话很好,但这样很难牢牢抓住年轻人这个有力市场。扬州评话不是几百年前的节奏,扬州评话是活的,是与时俱进的,是贴近生活的。时代不同,扬州评话也应该有所变化。评话演员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年轻的演员认真学习老师教授的百年经典,再根据现实情况做到随机应变。现在的评话工作者在表演传统书目的时候应该准备两套书词和两种说法,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情节评话演员可以根据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受众,不同的场合,说法和故事的语句的组合做出灵活的变动。比如老听众,专家,喜欢听原汁原味扬州评话,演员就应该把评话本子原生态的传统样式展现出来,保持原汁原味,就保持了扬州评话这门非物质文化

28、遗产的精髓。但这样是不够的,对于年轻朋友,对于大学生,评话演员如果再用原汁原味的语法、原汁原味的速度,他们就不能接受,他们就会不懂了。因此评话演员理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引用大量当代流行语句,结合现代思想,把故事重新讲述出来。必要时,也可以扬州方言与普通话兼顾把故事讲清楚。使年轻人觉得扬州评话并不是“老古董”、“老顽固”,扬州评话是随着时代不断成长的。(二)建立专业的扬州评话本写作团队评话书目的一度创作始终是短腿,这几年虽然也有几个本子,但从文本到书台还得经过了一段相当漫长的修改过程的。同时,评话本创作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超过小说、剧本的,不了解扬州方言的话,是不能写出符合扬州评话本来的。所

29、以专业的评话本写作团队还是相当重要的,培养专业的评话本写作团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必须先了解扬州方言和扬州评话说表的特点,然后才能针对这些特点,结合现代流行元素,融入年轻人喜欢用的语言特色,创作现代人感兴趣的评话本。那么在这之前扬州评话也不能依旧单纯的讲老本子,新本的创作不能就此放下。所以我们在培养专业评话本写作团队的同时,应该培养评话演员具备“编、导、演”为一身的能力,会写会说,这样既能保证有本可讲,也可以根据听众反馈进行不断修改,以扩大扬州评话受众范围。(三)加大评话人才的培养力度传人的培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要,这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的,它的保护需要传人,这也是非物质文化

30、遗产保护的重点。扬州评话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评话演员脱节困境,因此,扬州评话在新人培养方面便显得至关重要。扬州评话的发展需要出人出书,对于扬州评话人才的教育培养是一刻也不能间断的。现在虽然在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已经开设扬州评话表演的相关课程,也算是扬州评话在培养新人方面一大进步,但培养出来的还不是专业的评话演员。所以,应该请专业的老评话演员和评话本创作的作家亲自授课,不断培养能说会写的专业评话演员,以壮大扬州评话的表演队伍。在培养专业评话演员的同时,还要在普通学校发展业余评话演员,扩大扬州评话的演员队伍,并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身边的人。(四)多设书场,扩大影响扬州评话原本属于大众文化,而现在成了“小

31、众”文化,因为书场少了,书客少了,只有少数老头、老太听书了。书场少,评话演员就没有了表演的地方,听众没有了听评话的地方,这就导致了扬州评话在扬州的听众逐渐减少,尤其是在各乡镇,目前还没有开设书场讲扬州评话。书场的数量直接关系到扬州评话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所以应该多设书场,抓住那些想听却因为找不到或不方便的听众。同时,书场多了,听众才会多起来,这样有助于吸引新观众,也有利于激发年轻人对扬州评话的好奇心,从而加入到扬州评话的队伍中来。综上所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说表的古老曲种,流行于江苏北部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扬州评话始于明朝末年,发展于清朝初年 ,到清代中叶的时候

32、达到了极盛阶段。扬州评话描写细致入微、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但竟然不乱而见长,讲求剧情细节丰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生动有趣。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历史性它是中国传统说书艺术的活化石;文学性它是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优秀典范;艺术性它是从日常生活语言中提炼加工而成的语言结晶。是祖国曲艺园地中一朵耀眼的奇葩。但扬州评话发展到今天正不断面临无本可说,演出队伍萎缩、后继乏人,听众老化,书场稀少等困境。所以扬州评话的保护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扬州评话历史久,价值高,也有较好的继续发展基础,若能抓紧时机,认真努力,扬州评话再创辉煌是可能的。参考文献:1 董国炎.扬州评话研究A.2009年,社会

33、科学文献出版社.2 董国炎.扬州评话论纲.扬州大学学报N.2004年4月.3 赵昌智.对扬州评话的观察和思考.扬州曲艺网 2007年.4 吴思.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扬州曲艺网,2006年.5 赵昌智.对扬州评话的观察和思考.扬州曲艺网 2007年.6 王鑫.扬州评话:复兴旗帜如何聚.中国文化报N.2009年12月6日第1版.7 王鑫.扬州评话这几年.扬州晚报N.2008年9月8日第2版.8 马伟.如何讲扬州评话.剧影月报J.2009年第3期.9 董国炎.扬州评话研究A.2009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0 马伟.如何讲扬州评话.剧影月报J.2009年第3期.Topic: country fol

34、k art in a dazzling wonderful garden- Yangzhou Storytelling Man Yeemachen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 variety of modern entertainment abound.Traditional forms of entertainment are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no one is interested.Yangzhou Storytelling is one of the words,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words of Yangzhou Storytelling, Yangzhou Storytelling, then turn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development, Yangzhou Storytelling Finally, if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recommendations.Keywords: Yangzhou Storytelling artists bibliographic heritage protection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