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越鞠丸方名考证_卢雪晴.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8148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2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越鞠丸方名考证_卢雪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越鞠丸方名考证_卢雪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越鞠丸方名考证_卢雪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建中医药 2023 年 1 月 第 54 卷 第 1 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January 2023,54(1)越鞠丸方名考证卢雪晴,罗宝珍*(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摘要:从语言文字、方剂命名规律、医理等多角度考证分析朱丹溪立“越鞠丸”方名之意,认为朱丹溪以“越鞠丸”命名的本意为提示方剂发越郁结的功效,而同方异名之“芎术丸”提示此方中川芎、苍术的重要性。期望可以通过对方名的分析研究,完善对越鞠丸功效和组方的认识,加深对方剂的理解,深化方剂命名与方剂学的联系。关键词:越鞠丸;方名;考证越鞠丸是朱丹溪所创制的方剂,首见于 丹溪心法 卷三:“越鞠

2、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1此方由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5味药组成,常运用于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相关病症的治疗,临床运用广泛。现通常认为香附为君,治气郁;川芎、苍术、栀子、神曲为臣佐之品,分解血、湿、火、食之郁2。对于“越鞠丸”的方名释义,历代以来主要有按组成药物命名和按方剂功效命名 2 种看法。一种认为“越鞠丸”方名取自栀子的别称“越桃”与川芎的别称“山鞠穷”,如 本草纲目 曰:“丹溪朱氏治六郁越鞠丸中用越桃、鞠穷,故以命名。”3另一种认为“越鞠丸”方名与其功效有关,如吴昆 医方考 载:“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4;张璐也在 张氏医通 言:“越鞠者。若人鞠躬郁伏。忽尔其气发越也。

3、”5此类观点认为“越鞠”意为发越郁结之气,是在阐明越鞠丸的功效。笔者通过文字考证、方剂命名规律佐证、医理论证等方法推求丹溪创此方之本意,认为越鞠丸之方名应是对其发越郁结功效的概括,同时,应注意到越鞠丸之同方异名“芎术丸”提示了川芎、苍术在方中的重要性。1“越鞠丸”不应为以方中药物命名栀子,原名卮,首载于 神农本草经:“卮子,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一名木丹。生川谷”6 76,其异名越桃首见于 名医别录“栀子一名越桃”7。川芎,原名芎穷,首载于 神农本草经“芎穷。味辛温无毒。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生川谷”6 24。本草纲目 载有不

4、同产地芎穷之异名:“以胡戎者为佳,故曰胡芎。古人因其根节状如马衔,谓之马衔芎。后世因其状如雀脑,收稿日期:2022-10-1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6YJA770008);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扩展)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中心课题项目(CTWX2201)通信作者:罗宝珍,E-mail:DOI:10.13260/ki.jfjtcm.2023.010094总结肾者主水,肾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在 素问水热穴论 中得到充分体现。临床上常见肾气不足所致水肿,然肾阴不足所致关门不利、水热互结、聚水成肿的病理过程亦十分常见;而对于肾与水液生成的关系,可基于象隐喻思维,类比太阳的蒸

5、腾气化过程,进一步理解肾气对于水液代谢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水气循经上泛,由下至上,发为水肿喘满的肺肾标本同病现象,亦应加以重视。在中医治学过程中,应重视经典学习,反复揣摩,进而指导临床诊疗,以加强疗效。参考文献1黄帝内经素问 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2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377.3梁媛,王小平.“肾为胃之关”探析 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4):350-353.4陈士铎.辨证奇闻 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352.5崔伯瑛.“肾者胃之关”辨析 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27(5):37-38.6景

6、岳全书上册 M.李继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361.7张仲景.伤寒论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42.8灵枢经 M.田代华,刘更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4-35.9金匮要略心典 M.李占永,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128.10 李海峰.“肾者胃之关”新识 J.中医杂志,2019,60(8):714-717.11 王洪图,贺娟.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23.12 郭瑨,贾春华,赵勇.基于隐喻结构理论的中医水代谢分析 J.世界中医药,2016,11(11):2240-2247.13 符佳

7、,赵凌.内经“水俞五十七穴”的研究进展 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2):60-64.31福建中医药第 54 卷谓之雀脑芎。其出关中者,呼为京芎,亦曰西芎;出蜀中者,为川芎;出天台者,为台芎;出江南者,为抚芎,皆因地而名也。”3近代以来,四川产川芎逐渐成为芎穷类唯一正品,并收录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代替芎穷成为官方药名,故本文中除涉及古籍引用处,其他“川芎”皆为现代含义,总代指芎穷类药物。山鞠穷首见于 左传:“叔展曰:有麦鞠乎?曰:无。有山鞠穷乎?曰:无。”杜预注曰:“麦麴、鞠穷,所以御湿。”正义曰:“本草 有芎穷者,是药草之名。”8本草纲目 中将其列为川芎之异名。据可考文献,本

8、草纲目 中首次将越鞠丸方名释为方中栀子与川芎合称3,清莫枚士 研经言 中也有言:“丹溪治六郁越鞠丸方,以川芎、山栀为主,缘川芎即 左传 鞠穷,山栀 本草 一名越桃,故各摘取一字以名之,以见能治郁者之全在乎此。”9但从历代医书中可以看出,“越桃”这种别称的使用相对较少,纵观朱丹溪的著作,除一剂“越桃散”中用越桃代指栀子,其余均用“栀子”“山栀”之名,而非“越桃”。至于“山鞠穷”,并无医书中用此名代指川芎,虽然 本草纲目 中列其为川芎之异名,但这更像是一种单纯的考证,即可以认为 左传 中的“山鞠穷”是川芎,但医界并未将“山鞠穷”作为川芎的异名使用。所以,由上可知“越桃”和“山鞠穷”虽然可以代指栀子

9、与川芎,但并不是常用的药物异名,丹溪将其用作方名的可能性较小。另外,根据方剂的命名规律,当以方中药物命名时,若药味不多,可将所有药物都列在方名中;其次是取方中一味或多味主要药物为方名10,而从丹溪心法 中可以分析出丹溪更注重苍术、川芎2味药在越鞠丸中的作用,而非栀子与川芎。丹溪心法卷三六郁:“苍术、抚芎,总解诸郁,随证加入诸药。凡郁皆在中焦,以苍术、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假如食在气上,提其气则食自降矣。”1即丹溪认为苍术与川芎在治疗郁证上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二者提升气机以开郁,任何症状的郁证都可以加入,起着“总解诸郁”的作用。丹溪对气、湿、痰、热、血六郁的分治用药上,苍术与川芎皆用于六郁之中每一

10、种,这正是丹溪对苍术与川芎“总解诸郁”的运用。而六种郁证之中,只有热郁方中加入了栀子,说明栀子的作用主要在于清热泻火,比起“总解诸郁”的苍术、川芎,以及现代通常认为的君药香附,其重要性似乎要低于这3味药物。若将栀子作为组成药物来为方剂命名,并不能突出方剂的主药,有悖于方剂命名的规律,不应是丹溪命名的思路。同时从 丹溪心法 原文“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中可知,“芎术丸”为越鞠丸之同方异名1。作为同方异名,可以明显看出“芎术丸”以方中药物“川芎”“苍术”命名。而同方异名的方剂,大多用不同的命名方式来体现方剂不同的特点,当其中一个名称为方中药物组成时,其余名称多以方剂功效或方剂其他特点来命名,

11、极少出现同方异名均以方中药物命名的情况,尤其是当同方异名的方剂为一人所定时11,故将“越鞠丸”也视为栀子与川芎这2味药的别称命名的说法不可取。并且从“芎术丸”中可以看出丹溪在表示川芎时可用“芎”字做简称,既然如此,何必再用一“鞠”字代指“山鞠穷”来表示川芎呢?综上所述,越鞠丸不应是由栀子的异名“越桃”和川芎的异名“山鞠穷”命名。2“越鞠”浅释首先,从字义上来看,“越”字的本义为“度”,说文解字 记载:“越,度也,从走戉声”12,辞源 中可见其有“逾越、消散、发扬”的含义13 3928-3929。“鞠”字在 说文解字 中的解释为“蹋鞠也”12 382,辞源中可见其还有“鞠躬、弯曲”的含义13 4

12、440-4441。故“越鞠”可以理解为对一种弯曲的状态进行发越、消散,使其恢复正常状态。其中“越”的这种用法在医学著作中较为常见,如 黄帝内经素问:“其高者,因而越之”,王冰注:“越,谓越扬也”14;张介宾 类经:“越,发扬也,谓升散之,涌吐之”15,说明对病位在上,可以通过发越的方法来治疗。“鞠”字虽然不常见,但后世历代以来有将“越鞠丸”称作“越曲丸”者,如李梴在 医学入门 中释越鞠丸:“鞠,郁也。药能发越其郁结之气。方多误为越曲”16,中医方剂大辞典 中也将“越曲丸”列为“越鞠丸”的同方异名17。而“曲”用于表达“弯曲”“郁结”者较常见,在丹溪 格致余论18中可见:“东阳王仲延遇诸途,来告

13、曰:我每日食物必屈曲自鬲而下,且硬涩作微痛,它无所苦,此何病予曰:污血在胃脘之口,气因郁而为痰,此必食物所致,明以告我。”说明丹溪认为食物下行不顺所导致的膈下疼痛,是因为气血郁在胃脘,此处即是用“曲”来表达食物郁结于胃脘的状态。故根据笔者推论,“越鞠”意同“越曲”,均是表达发越郁结之意。“越鞠”所表达的发越郁结功效也与朱丹溪的治郁思路相契合。如丹溪在书中所述,郁证的病位为“郁在中焦”,而治疗郁证的整体思路便是“开提其气以升之”,即开提气机使中焦郁结向上发越而出。在 丹溪心法 中丹溪弟子戴元礼也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

14、矣。”1进一步说明丹溪所论之郁病的主要病机为中焦有结聚而不得发越,体内正常升降变化受到阻碍,故治疗当使“不得发越”的郁结发越而出,即是“越鞠”之意。32卢雪晴 等:越鞠丸方名考证第 1 期同时还可以通过相似的方剂名称“越婢汤”“越涎散”“越痛散”等,窥见此类方剂命名的规律。朱丹溪在 丹溪手镜 中言:“越婢汤,发越脾气”19,即是认为越婢汤意为发越脾脏郁结之气,故丹溪命名越鞠丸的思路也很可能是为了表达方剂发越郁结的功效。另有研究认为“越婢汤”即是“越痹汤”,方名之意是发越水汽之痹20,虽与丹溪看法不同,但也证明了越婢汤方名意在表达方剂功效,即通过发越某种病理因素来治疗病证。而主治小儿风热喉痹的越

15、涎散出自 普济方:“越涎散,鸭嘴胆矾,乌梅一个大者去皮令含咽。少顷必吐出痰”21,其方名应表达方剂发越、涌吐痰涎之功效。又如证治准绳女科:“越痛散。治血气虚寒,身体作痛”22,用越痛散治疗经期血气不足所导致的身痛,“越痛”即是发越、消散疼痛之意,是对方剂功效的概括。由以上可见,此类方剂的命名含义均是发越某种病理因素,以达到方剂的功效,故可以推测认为“越鞠丸”方名之意也应是发越郁结,意在表达方剂的功效。3越鞠丸同方异名“芎术丸”对组方的启示前文论述了“越鞠丸”方名意在表达方剂发越郁结的功效,而“芎术丸”作为丹溪本人所提出的“越鞠丸”之同方异名,突出了丹溪对方中川芎与苍术的重视,为我们对越鞠丸组方

16、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角度。对于越鞠丸中的组成药物,目前普遍认为方中香附为君药,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川芎与苍术行气活血、燥湿运脾解,分解血郁与湿郁2。但正如前文所论述,丹溪心法 中明言“苍术、抚芎,总解诸郁”,并在六郁的分治中均有入方,再加“芎术丸”之命名,笔者从丹溪立方之本意来推测,苍术与川芎在方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应作为君药来看待。现代也有研究认为,朱丹溪所论郁证的主要病机为气血不和,郁闭在中焦,这也解释了临床上越鞠丸所治病证常以“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中焦脾胃系统症状为多见23。而苍术不仅善治湿郁,其建运中焦、行气解郁、化痰消食、活血之效皆有,强胃健脾,升降消导,直

17、中病机,可以总解诸郁24。川芎则可以行气活血,其辛温走窜之性可带动苍术之药性,两者相辅相成,调和气血,运转中焦,促使中焦的升降变化恢复正常,以开郁闭、散郁结、解诸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越鞠丸”方名的本义是提示方剂发越郁结的功效,其同方异名之“芎术丸”则提示了川芎与苍术在方中的重要性,两者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朱丹溪立此方之意。了解越鞠丸命名的渊源,可以帮助我们从丹溪命名的思路出发,追溯医家立方的初衷,更好地理解越鞠丸的组方与功效。同时在考释越鞠丸方名时,也用到了丹溪的学术思想与方剂学知识进行佐证,可以看出方剂命名与方剂学两者联系密切,互相为证。一方面,方剂的命名浓缩了医者对此方剂的理解,

18、蕴含了医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对方名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方剂的理解,在对方剂理法方药进行研究时可考虑方名带来的启示;另一方面,在对方名进行阐释时,不能脱离医家的学术思想与时代背景,对方剂理法方药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考释方名的内涵。参考文献1朱震亨.丹溪心法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05-206.2李冀.方剂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82.3李时珍.本草纲目:上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37-838.4吴昆.医方考 M.洪青山,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61.5张璐.张氏医通 M.李静芳,建一,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

19、995:348.6神农本草经 M.吴普,述.孙星衍,孙冯翼,辑.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名医别录(辑校本)M.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44.8十三经注疏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883.9研经言 M.莫枚士,述.王绪鳌,毛雪静,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9.10 朱玲,李思迪,叶祖光,等.从中医经典名方命名解析古代方剂命名规律 J.中医杂志,2018,59(15):1291-1294.11 柴瑞霁.越鞠丸释名小议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0,13(1):56.12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增订本):一 M.上海:上海

20、古籍出版社,2018:271,382.13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上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4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7.15 张介宾.类经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339.16 李梃.医学入门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7.17 彭怀仁.中医方剂大辞典:第10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07.18 朱震亨.格致余论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6.19 朱震亨.丹溪医集 M.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研究室,编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90.20 张苇航.“越婢汤”当为“越痹汤”再证 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6):16-18,26.21 朱棣.普济方:第9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58.22 王肯堂.证治准绳(六):女科 M.臧载阳,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6.23 官文芳,苏亮.越鞠丸的核心药组结构之浅论 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8):17-18.24 孙闵,杨勇,张一鸣,等.越鞠丸组方思路及苍术为君之探讨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6):2390-2392.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