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日本学研究课题的知识图...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据_刘岩.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8140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00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日本学研究课题的知识图...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据_刘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日本学研究课题的知识图...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据_刘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日本学研究课题的知识图...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据_刘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4日本研究2023 年第 1 期刘 岩 杨 玲【内容摘要】本文借助 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工具,同时结合传统文献计量方法,对 21 世纪以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有关日本研究的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21 世纪以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日本学研究呈现从萌芽到持续发展的态势。在课题分布和类型上,涵盖了绝大部分课题类型和项目级别。在研究单位与区域分布上,呈现了以京津地区、东北地区、江浙沪、湘鄂渝四大区域为核心区域以及各省份积极参与的广泛性特征。在研究内容上,研究主题以“战后”研究为主线,涉及空间地域和国际关系、日本文化、中日文学、汉日对比、战争研究等方面,呈现多样性特征。综合而

2、言,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日本学研究呈现多学科参与的特征,研究中心从以“国际关系”为主逐步转向“战争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中日本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可视化分析,客观地揭示了 21 世纪来中国日本学研究的基本态势,为国内日本学研究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 日本学研究 知识图谱 前沿动态 可视化分析【中图分类号】G12/17 【文章编号】1003-4048(2023)01-0084-13【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6/ki.rbyj.2023.01.00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日本近代中国西南调查及馆藏图文资料整理与研究”(22BTQ

3、013)【作者简介】刘 岩,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贵阳 550025)杨 玲,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贵阳 550025)中国日本学研究课题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据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渊源,两国在政治外交、经贸往来、人文交流上彼此互动,保持着紧密的关系。由于地缘原因,中国学界十分重视对日本的研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日本学研究体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最高级别的项目,具有科学性与前瞻性。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行系统整理与考察,分析科研项目的研究热点、动态趋势等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界已有从历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4、的角度来对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或是某一年度项目课题、1整体的项目分布进行考察和分析,2学界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进行历时的、学科类别的分类整理与综合论述成果众多。3整体而言,传统的日本学研究大多分为政治、哲学、外交、经济、文学、社会、文化、艺术、教育、历史、地理等各个独立的学科进行,缺乏对其他学科领域日本研究的综合把握以及跨学科的梳理与研究。比较而言,目前尚文化研究85日本研究2023 年第 1 期中国日本学研究课题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无综合统计与分析国家社科基金相关项目中涉及日本研究的课题。2020 年,国家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为打破学科壁垒、把握并

5、了解其他学科领域为日本学研究指明了方向。4数字化时代为日本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新的研究场景,新视野、新方法、新工具的出现,意味着日本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应该把握大数据驱动下的研究特点与规律,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推进日本学研究体系的创新和研究方法的创新。5本文拟从日本学研究的立项数量分布、学科类别分布、课题主持人立项占比、立项机构及地域分布、立项项目的研究焦点和内容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考察,尝试对 21 世纪以来国家社科基金日本学相关研究项目进行科学计量统计与可视化分析,描绘出能为后续日本学领域的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的“研究知识图谱”。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研究课题的现状调查(一)立

6、项数目统计与类型分析图 1 统计了 21 世纪以来国家社科基金涉及日本学研究的立项课题走势,总立项课题数为 1107项。21 世 纪 以 来,除 2006 年(15 项)、2008 年(21 项)、2017 年(100 项)、2019 年(94 项)和2021 年(77 项)立项数量有所回落以外,其余年份立项课题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2018 年更是达到顶峰 122 项。以 2010 年为界,前 10 年的年立项平均数为 16 项,后 11 年的年立项平均数为 84项。2010 年与 2000 年相比增加了 23 项,2020 年与 2010 年相比增加了 89 项。整体而言,国家社科基金涉及日

7、本研究的立项课题数量整体呈初期平缓,后期起伏呈上升状,从立项年份与立项课题数的相关系数为 0.88 来看,呈现显著正相关态势。一方面说明国家十分重视日本研究相关领域的发展,为促进学科队伍建设,给予了持续的、稳定的项目资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随着年份的增长,国内学者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纷纷投入国家社科项目的申报并展开研究。21 世纪以来,国家社科基金日本研究相关的立项项目类别如表 1 所示,部分国家社科基金日本相关研究的项目主持人是研究机构或出版社,故无职称记录,表中标记为无。图1立项数量变化趋势资料来源:依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绘制。表121世纪以来日本研究项目类别统计资料来源:依据国家社科基金

8、项目数据库制作。具体而言,一般项目与青年项目构成日本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主要的两个项目类型,二者比重之和近 80%。其中,一般项目所占比重最大,达到了 53%,青年项目次之,为 23%,二者所占比重数值差额较大,青年项目数量不足一般项目的二分之一。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成果文库项目所占比例均不足 5%,与之相86日本研究2023 年第 1 期中国日本学研究课题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比,西部项目与后期资助项目占比均在 5%10%之间。值得注意的是除青年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外,其余各项目中正高级职称专家人数占据首位,说明该项目级别中项目课题主持人需要付出长期的辛劳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

9、阅历,同时也说明语言文学学科基础素养和前期积累时间漫长、成果产出较晚。6此外,在青年项目中,以中级职称人数居多,这是因为青年项目受年龄限制(35 周岁以下),申报该项目的人员多为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博士,故中级职称占比较大。综合言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涉及日本研究项目数量呈现持续性上升趋势,以一般项目与青年项目为主,高级职称专家在项目中形成了最突出的研究力量,同时从青年项目的课题主持人来看,可以推测出青年学者群体在日本研究领域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二)学科类型分布学科分类如表 2 所示,其中有 37 项重大项目未标明所设学科类别,21 世纪以来国家社科基金日本研究相关项目涉及国家社科基中的 2

10、2 个一级学科,值得注意的是在后期资助项目中艺术学、军事学和教育学这三门学科也有涉及,共计涉及25 个学科类别。表221世纪以来日本研究项目学科类别分布资料来源:依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制作。学界的日本研究作为综合性交叉学科,所涉学科类别呈现了较为明显的聚集性、不均衡性及多元性。从立项所在学科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国历史、外国文学、世界历史、语言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国文学等学科,立项数均超过 100 项。表明国内学者在日本研究方面较为关注民族和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7文学和语言、8国际局势等领域。9社会学、马列科社、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人口学等学科立项项目相对较少,不超过 10 项。由于中日两

11、国的地理位置、历史问题、复杂的国际关系等,历史研究、国际问题等领域的研究明显多于其他领域。(三)课题负责人通过对相关课题负责人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国内日本学研究学者群体貌相及核心学者信息。21 世纪以来国家社科基金关于日本研究课题共计负责人 978 名。其中,获批立项课题 1 项的学者共计 867 名,占立项课题学者总人数的 88.65%。获得 2 项课题的研究人员为 94人,共计立项课题 188 项,占总立项数的 17.00%。获批立项课题 3 项的研究人员为 16 人,共计立项48项,占总立项数的 4.34%。获批立项课题 4 项的研究人员仅为 1 人。从负责人的职称来看,副

12、高级职称的人数最多,共 382 名,占比为 39.06%;其次是正高级职称,共 341 名,占 34.87%;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占比共计达到 73.93%,证明了高级职称学者是国内日本研究领域的主要力量。此外,中级职称人数为 246 名,占比达到 25.15%;初级职称人数仅1人,占比为 0.10%。在重大、重点立项课题中主要以高级职称为主,特别是重大课题。因此,仅以青年课题与一般课题为对象,统计项目主持人的职称情况(参见表 3)。表321世纪以来日本研究项目主持人职称分布资料来源:依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制作。在一般项目中,中级和初级职称人数为 68人,副高级职称人数为 243 人,正高级

13、职称人数为 276 人,反映出在一般课题中以高级职称为主,同时其他类别职称人数并未呈现显著差异。在青年项目中,中级职称人数为 157 人,副高级职称87日本研究2023 年第 1 期中国日本学研究课题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为 83 人,正高级职称为 14 人,反映出在青年项目中中级职称仍占较大比例。青年课题中有七成以上的主持人为中级职称,这是由于青年项目受年龄限制,其申报者多是刚刚毕业的青年博士。客观上讲,他们经过系统、扎实的学术训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眼界开阔,思维活跃,研究实力代表着一个机构的科研潜力。(四)课题依托单位统计如表 4 所示,国家社科基金中涉及日本研究的单位共 326

14、所,立项数为 1 项的单位共计 174家,占总数的 53.37%;立项数为 25 次(含 5次)以内的单位有 97 家,占总数的 29.76%;获得 610 次(含 10 次)立项的单位占 10.84%;获得 10 次及以上的立项单位较少,共 19 家,占总数的 5.83%。综合来看,有近半数以上的单位获得 2 次及以上课题立项,有半数以上的单位仅获得 1 次课题立项,反映出日本研究学界既依赖核心研究机构,同时逐渐形成了潜在力量型机构。具体而言,中国社会科学院(47 项)是立项数最多的单位,超过 20 项的单位依次为东北师范大学(34 项)、复旦大学(28 项)、南开大学(26 项)、吉林大学

15、(22 项)。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高等院校立项所属学院为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或历史文化学院,而东北师范大学获得立项的所属学院除上述三个学院外,还涉及传媒科学学院和留学生教育学院等,且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专门研究日本的综合科研机构之一,所以在院校中立项数最多。在立项数超过 10 项但未超过 20 项的单位中,北京大学、暨南大学各有 19 项,北京师范大学 18 项,华东师范大学 17 项,中山大学和南京大学各 15项,厦门大学 13 项,武汉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天津社会科学院各 12 项,浙江大学和辽宁大学各 11 项。此外,在上述 19 家单位中,

16、除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天津社会科学院属于科研院所外,其余 17 所单位均为高等院校,且除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和西南大学为 211 工程院校外,其余 14 所高等院校均为 985 工程院校。足见上述高等院校作为国内排名前列的高校,其研究实力之雄厚、学术积累之丰富可以说是我国日本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单位。表421世纪以来日本研究立项单位资料来源:依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制作。从依托单位的类型来看,21 世纪以来涉及日本研究的单位主要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级党政机关为主(参见表 5)。表521世纪以来日本研究立项单位类型总览资料来源:依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制作。涉及高等院校 280 所,既有国内排

17、名前列的985、211 工程院校,也有普通高校。高等院校数量占涉及日本研究单位总数的 85.89%,相关立项课题数量达到 983 项,占立项课题总数的 88.80%,无论是从涉及单位占比,还是涉及立项课题数量占比都处于领先地位。此外,涉及科研院所 27家,占单位总数的 8.28%,相关立项课题数量 103项,占立项课题总数的 9.30%。在 27 家科研院所中,既有诸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直属科研院所,也有诸如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等军队科研院所,此外还有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哈尔滨市社会科学

18、院、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等省市一级社会科学院所等。涉及各级党校 11 家,主要包括中共中央党校(2 项)、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 项)、中共大连市委党校(1项)、中共福建省委委党校(1 项)、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党校(1 项)等。除上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级党校外,涉及日本研究的单位还有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3 项)、国家图书馆(1 项)、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2 项)、88日本研究2023 年第 1 期中国日本学研究课题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新闻出版总署(1 项)、五洲传播出版社(1 项)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 项)等。通过对日本研究相关课题所在单位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参见表 6),得出

19、日本研究立项课题在中国各省份的区域分布情况。从省域角度看,课题数量分布具有明显不均衡性与集中性的特点。表621世纪以来日本研究的空间分布资料来源:依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制作。第一层次的北京、上海、吉林、辽宁、江苏、浙江、广东的立项课题数量均大于 50 项,明显高于其他省份。第二层次为山东、河南、湖北、重庆、湖南、福建,立项课题数量大于 20 项。第三层次有黑龙江、内蒙古、山西、四川、云南、广西等 6 个省份,立项课题数量大于 10 项。其余省份的科研立项课题数量集中在第四层次,立项课题数低于 10 项。具体而言,从各省(含直辖市、自治区)来看,北京、上海、吉林、江苏的日本相关研究立项课题数

20、量最多,分别为 188 项、114项、86 项、82 项,尤其是排第一位的北京,课题总数约占总立项课题的 17.00%,体现了强大的学术影响力与学科研究能力。总体上看,涉及日本研究的国家社科项目覆盖了国内各省(含直辖市、自治区),但同时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区域分布呈现了从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逐渐递减的特征。从区域来看,华东地区立项数量第一,涉及课题 339 项,占日本研究课题总数的 30.62%;华北地区紧随其后,涉及课题 294 项,约占总立项课题数的 26.56%;然后是东北地区,共有 167 项,约占 15.09%,华中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依次排列。整体区域排序与

21、省份排序虽然有变化,但依旧可以看出课题数主要以北京、上海、吉林、江苏四省为主。立项课题数量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华东地区占了其四,分别为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呈现出显著的聚集效应;华北地区的内蒙古、山西、河北的课题数较少,并未和北京和天津一样立项数可观,体现了华北地区的日本研究领域主要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趋势与特征;值得注意的是东北地区,虽然只有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但吉林与辽宁立项课题数量排名均位列前十,表明东北三省同样是日本研究的主力之一。综合言之,学界以京津地区、东北地区、江浙沪地区、湘鄂渝四大核心区域为主在日本研究领域展开研究。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研究的学术热点(一)研究热点统计分析

22、历年课题的关键词可以把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研究的热点。本文使用 CiteSpace软件生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研究热点及关联知识图谱(参见图 2)和词频排序前 20 位的关键词列表。图2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资料来源:依据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89日本研究2023 年第 1 期中国日本学研究课题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表7高频次关键词及高中心度关键词统计资料来源:作者依据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软件制作。在 CiteSpace 中中介性大于 0.1 的节点则被认为是关键节点,10节点越大,越能体现研究的热度,关键节点中心性越高,越能体现它的核心地位。从表 7 所反映的信息来

23、看,有关日本研究的项目中高频出现且中心度 0.1 的关键词依次为“中日”“日语”“日本文学”“中日关系”“战后”“中国文学”“翻译”“影响”。上述关键词反映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研究的热点,包含对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的探讨。其中“战后”的中心度为 1.2,是整个领域研究的核心阶段,延伸出若干重要节点,是日本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视角与知识基础,与其他关键词的密切度最高。相关研究主题基本集中于跨时代、跨时期(如“近代”“古代”“明治时期”“江户时期”等)的国际政治关系、文学文化、语言认知和特殊时期(如“侵华战争时期”“冷战后”“战后”等)中日关系、日美同盟、中韩日语言对比、中日文学、馆藏史料、殖民地台

24、湾问题、钓鱼岛争端及战争暴行等多领域的研究方向,体现出国内学者对日本研究论述角度之多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研究的最大的两个节点是“近代”与“中日”,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研究热点生成的关键词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方面:第一,国际关系和政治外交。不仅有代表区域的“东亚”,还有代表国家的“美国”“英国”,以及代表地区的“东北”“内蒙古”“台湾”“琉球群岛”“钓鱼岛问题”等关键词,说明国内学界一方面关注不同时期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尤其以与美国的“日美同盟”,与中国的“钓鱼岛问题”为研究热点。另一方面,关注日本在侵华战争时期的殖民地东北、内蒙古、台湾等地的各种殖民政策及社会教化问题。

25、第二,语言学研究。包括“日语”“汉语”“汉日”“语料库”“日语学习者”等。说明国内学者较为关注以汉日两门语言对比的认知语言学和类型学研究及日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及研究产出等。第三,文学研究。从关键词“日本文学”“中国文学”“中国形象”“日本作家”等可以看出在日本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不仅对不同时期的日本文学予以关注,如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战后文学等。还重视对不同派别的日本文学的研究,如古典文学、唯美文学、“原爆文学”等,另外国内学者针对日本的作家作品展开研究,如中岛敦、泉镜花、横光利一、藤原定家、谷崎润一郎等作家,并针对作家作品中的中国认知进行分析,除此以外,中国文学的日本译介传播、影响、中日文学

26、的相互影响等也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第四,抗战时期研究。以“侵华战争时期”“南京大屠杀”“罪证”等关键词为代表,学界对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对华思想战、文化侵略、殖民统治、细菌战、慰安妇及南京大屠杀史等均有研究。抗战时期的相关研究独立成群,其中“南京大屠杀”出现频次为 19 次,说明学界对这一特殊历史事件的研究尤为关注。第五,馆藏文献或史料研究。如“日本馆藏”“文献整理”“中日韩”等关键词体现出国内学者注重对日本馆藏的中国传统文化抄物写本、历史档案、祭祀文献和佛教经典等的整理研究。第六,“影响”研究、“比较研究”、“对策”研究、“文献整理”研究等成为了该领域的主流研究方法。从频次来看,“比较研究”(3

27、9 次)是最受欢迎的方法之一;而从中心性来看,“对策”研究(0.36)影响较深远。除上述主要研究对象外,“儒学”和“传播”的频次也较高,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在日本的传播和中日伦理道德对比研究得到了较多关注。综上所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研究的学术热点以“战后”为中心向四周分散成不同节点,反映出该研究领域具有显著的跨学科性与延展性。该领域研究不仅对日本不同时代的人文政治予以关注,同时也就日本某一时期的具体领域展开研究,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具体化、更加全面的视角,赋予了跨学科拓展的可能性。90日本研究2023 年第 1 期中国日本学研究课题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二)前沿领域关键词突现度可以反映

28、特定时间内的研究热点。11图 3 中Keywords为关键词,Year 为检索数据年份的数据,Strength为突现强度,突现强度越大,说明前沿越明显。Begin 为某一关键词研究热点的起始年份,End 为终止年份,关键词的突现年份,即该研究领域在某一较短时间段内追踪的热点。运用 CiteSpace 软件中的突现词分析功能,科学设置阈值,得出 21 世纪以来我国日本研究前沿统计结果。图3突现关键词(前25位)资料来源:依据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首先,从研究前沿的形成时间上看,“冷战后”作为研究前沿开始出现。从关键词热度持续时长来看,“日本文学”持续时间最长,自 2008 年到

29、 2015,共持续 7 年。其次是“中国形象”和“日语”持续了 5 年,其余关键词大多持续 13 年。除“中国形象”是以中国为主体外,另外两个关键词集中于日本本体研究,体现学术界对日本文学和语言学的深度理解,且“日本文学”和“日语”的突现起始时间一致,均是 2008 年,在这一时期,既有对不同题材日本文学的古典文学、说话文学、战争文学、唯美文学等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探讨,也有通过具体对象古事记或传统戏剧狂言等来进行日本语言文字和古典文学的研究。在持续时间较长的突现词有以中国为研究主体的“中国形象”一词,该关键词从2010 年持续到 2015年,2010 年 9 月 7日中国渔船与日本巡逻船在钓鱼岛

30、发生相撞,12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形象”也一度成为了研究热点。其次,从空间地理角度上值得注意,在所有突现词汇中,针对日本对外关系的关键词有“中日关系”“美日”“中日韩”“冲绳”等,在进入 2013 年后,突现词的持续时间开始缩短,新的突现词的出现频率年际增多。从地理学上看,这些关键词突破了之前集中谈论中日关系、日美同盟的国际政治层面,拓展到中日韩经济发展对比、冲绳文学等经济学和文学的多元视角。从上述关键词来看,学界从国际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学的视角并以更细化的方式对日本的对外政策、区域合作、战争文学等展开探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研究早期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从 2018 年开始,“

31、近代日本”“中国”“在华”“对比”“汉日”“中日韩”等术语迅速成为热点,这也体现出学界的日本研究开始倾向于通过侵华战争时期的史料对日本在华军事、语言、新闻、医学、社会文化的操纵过程、战后日本战犯审判、历史认识等方面进行整理和研究。最后,从研究前沿突现值上看,“日本文学”突现值最大,为 10.97;“近代日本”排在二位,数值为 9.18,主要涉及近代日本的政治、对外关系、战争暴行等方面;“日语”位于第三,为 8.14。由图 3 可知,2013 年之前,“日本文学”“日语”强度在 10 左右,“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关键词的强度都在 5 左右,可以看出前期学界的日本比较研究的关注度凸显,主要围绕中

32、日文学、汉日语言对比等展开。2013 年之后,“战后”“近代日本”“对比”“汉日”“中国”等关键词的突现强度都超过 3,可以预见,今后学界的日本研究将进一步生发,逐步以近代历史为时代背景展开研究,研究话题如何变迁值得学者们高度关注。综上所述,在国家社科基金日本研究相关项目中虽然关注的具体问题有较强的活跃性,涉及许多主题,但国际政治和中日对比研究一直贯穿始终。从这些关键词的突现度和突现的时间节点来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日本研究随着国内学者的挖掘,近代日本研究得以深化,与之相应的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反映出学者们重视在更详细的联动空间内对文化互动、历史交流、影响流变、国际关系等课题展开

33、研究。91日本研究2023 年第 1 期中国日本学研究课题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三)未来发展趋势CiteSpace 的关键词聚类功能可以明确某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13通过 CiteSpace 生成学科研究热点及关联知识图谱(图 4)与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图 5)。图4关键词知识聚类图谱资料来源:依据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图5关键词聚类时间线资料来源:依据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图 4 聚类图中的轮廓值是按大小顺序排列的,轮廓值大小反映了轮廓内部节点的紧密和分离程度。其中 N=198,E=215,Pruning:Pathfinder,Modularit

34、y Q=0.833(数 字 0.3 为 结 构 显 著),Mean Silhouette S=0.955(一般数值 0.5 为合理),二者数值均在合理的范围内,说明本研究聚类显著。这些聚类反映出学界在日本学研究领域发展状态与问题热点,共包括“#0 中国文学”“#1 琉球群岛”“#2 中国”“#3 日本文化”“#4 日韩”“#5中日”“#6 南京大屠杀”“#7 中国共产党”“#8 语料库”“#9 中日关系”“#10 日语”“#11 审判”共 12个聚类,本研究对意义相近的关键词再次进行合并归类,最终得到四个日本研究的热点领域:第一个方面涉及空间地域和国际关系,包括“中日”“日韩”和“琉球群岛”,

35、表明学界在日本学研究领域所开展的广泛的跨区域互动;第二个方面涉及日本文化,如“中国”“日本文化”,说明学界亦不乏从传统型的文化视角对日本学展开的考察;第三个方面是文学研究,如“中国文学”,呈现了对异国文学的理解,可为国别文学提供新思路;第四个方面为日语语言学领域,包括“语料库”“日语”,展现了日语语言学这项主流研究也是国内学者耕耘与探寻的关键领域;第五个方面为战争研究,包括“南京大屠杀”“中国共产党”“审判”,体现了学界对历史特殊时期的重视,尤其是保持着对战争的关注,以拓宽国际视野,提高民族意识。1.空间地域和国际关系类:学界在空间地域和国际关系研究方面的关键词有“中日”“日韩”“东亚”“日美

36、”“日德”等。其中的研究方向包括领土争端、经济贸易和政治外交等。(1)中国与日本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拥有两千多年的交流和往来历史。国家社科立项中日本研究相关的中日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领土争端。其中日本与中国的领土争端又分为琉球群岛问题和钓鱼岛争端。具体而言,包括对领土的归属考、讨论钓鱼岛争端视野下琉球法律地位问题、针对钓鱼岛问题的对策研究、探究琉球的历史归属、查究近现代中国、日本、琉球关系、关于琉球地位的认知与交涉研究等。第二,经济贸易。学界也密切关注着日本经济问题,不仅对日本某一时期的经济状况、贸易政策进行研究,还从中日对比视角展开综合研究。如以日本明治和平成时期为背景,分析

37、该时期的财政、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或是剖析二战后日本在东南亚经济外交中的形象、日本经济内外循环关系,亦有对21 世纪日本经济前景的预测、新时代的经济转型研究。也有中日财政政策、中日近代对外经济政策、中日开港与贸易变迁研究等从中日对比的角度展开的考察。第三,政治外交。学界对日本的政治动态和中日关系持以一定的关注,包括日方领导人的外交思想、日本对中政策和中日关系,如日本福田康夫内阁的对外关系调整、近年来日本在涉藏问题上的立场、日本改宪动向及日本政92日本研究2023 年第 1 期中国日本学研究课题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治右倾化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除此以外还对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建构、21 世纪中日战略

38、关系等围绕中日战略关系展开研究。(2)日本与其他国家学界不仅对与日本同属亚洲的韩国、泰国、印度等周边邻国开展了关联研究,也在更广阔的空间地域范围内进行了相关研究。对日本与其他国家方面的研究主要显现以下几点:第一,领土争端。日本除了与中国有领土争端外,与俄罗斯和韩国也存在岛屿争议,学界对此也持以关注。如对日俄岛屿、领土问题的历史渊源及政策研究、日韩岛屿和海洋权益争端解决机制研究等。第二,经济贸易。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在多元领域与各国的经济往来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其中包括日本加入 TPP 谈判、“中日韩+”、RCEP协议等日本与各国的经济协作关系的研究,并由此类协定或合作关系展开的对东亚

39、贸易网络、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研究。第三,政治同盟。学界在日本对外政治外交方面颇为关注,尤其以日本对外的同盟关系成为重心,日本与美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均建立了盟友关系,如在美日海权同盟战略、印美日海洋安全合作、“印太战略”等战略框架下日本与各国合作趋势和前景研究。第四,法律问题。学界对日本法律的研究涵盖了国际法、环境保护法、宪法、反垄断法、海洋法、劳动法等,如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研究、国际法视角下的中日战后历史遗留问题、日本劳动法研究、战后琉球法律等。2.日本文化:日本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学界在日本文化方面主要围绕“中国”和“日本文化”两大聚类展开研究,即日本本土文化研

40、究和中日文化互动影响研究。在日本文化方面,主要呈现以下领域:第一,民俗学。民俗学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枢纽,14学界主要从民俗学家着手,考察其在民俗学领域的建树,受到关注的日本民俗、民族学家有柳田国男和白鸟芳郎。早期日本民俗学又称为柳田国男民俗学,15学界针对柳田国男及其民俗学的研究有民俗文学、日本神灵记忆的建构、日本民俗学的解构与重构等。还有学者从日本民俗学家对中国民俗的研究视角展开,对白鸟芳郎所撰华南文化史研究进行了汉译与研究。第二,艺术美学。对于艺术的研究也是国家社科日本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中日之间的艺术文化在融合中创新,在交流中借鉴,涉及戏剧、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方面,如中国傩戏与日本

41、能剧戏本比较、“潇湘八景”在日本绘画中的接受、中国当代文艺中的日本、中日书法交流、丝绸之路输日佛教石刻等。第三,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以日常文化形态构建出来,如小说、影视、体育和风俗习惯等,这类研究基本以中日对比的角度展开,如中日体育发展策略的比较、福建南拳和日本空手道的体育文化流变考察、日本大众传媒转型、1980 年后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此外还有中日古代拔牙风俗、中日瓷器装饰比较等对两国皆有的风俗习惯进行比较的研究。第四,文化认同。学界还较为重视文化身份的认同,如殖民时期及后殖民时代的身份认同,华裔、日裔的民族认同、抗日战争的国家认同等,如二战期间日裔美国人拘禁问题、冲绳闽人三十六姓后

42、裔的历史记忆、当代日本华裔作家群的文化身份认同、日据时期台湾知识分子的民族认同、日本侵华遗孤的认同、两岸媒体民族认同感下抗日集体记忆话语等。第五,宗教。自隋唐时代儒家文化传入日本起,日本便将儒教文化与自身文化融合发展,随着时代的更迭和两国之间的海上通商,儒家文化逐渐渗透在日本社会中,所以对日本儒家文化的研究也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学界主要从特定时代儒家文化在日本的接受和发展、历史视野下的儒学这两大视角展开,如探究了近世、江户时代、近代、战后和现代日本的儒教文化及其在日本的接受情况,另还从政治思想史和社会史视野对儒家思想和儒学在日本的历时发展进行了考察。3.文学研究:近年来,全球视野下的文学译介成为

43、学界热议话题。学界在文学研究方面又分为日本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学研究两大方面。在中国文学研究方面,研究视角主要围绕中国古典典籍、文学等在日本的传播、翻译、译介、接受、受容与影响等方面展开。第一,从作品上看,主要以古代典籍为主,具体涵盖诗经 史记 文馆词林 文心雕龙 左传 国语 春秋庄子及四大名著、明清小说等。其中关于史93日本研究2023 年第 1 期中国日本学研究课题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记的研究较多,如史记日本古注、史记接受史、史记汇编、史记学等研究,另外还有文心雕龙在日本的传播和校注研究,日本左传 春秋学史、国语研究史、明清小说续书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古典四大名著在日本大众语境下的漫画改编等。

44、第二,从体裁来看,关注古代文章学、唐宋文学、说唱文学、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抗战文学、华人华侨文学、民族民间文学等,主要关注中国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如宋元文章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唐宋文学的校勘和接受、说唱文学文献整理、抗战文学中的日本形象、华人华侨文学的历时发展、民间文学的译介与影响研究等。第三,重视学术史研究,包括日本学者的宋诗研究史、日本的中国戏剧研究史、现代文学译介史、日本学者所撰“中国文学史”、日本楚辞学、中日书法交流史、鲁迅学史、杜诗学研究、唐诗学研究、中国词学研究、乐府学研究等。第四,晚清民国时期的留日学者受到关注。中国留日群体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五四时期发挥了重

45、要作用。相关立项主要关注近代以来留日美术家、清末民初的留日学者群像、晚清文人的留学趋势、探讨晚清日语译才培养机制与中国翻译文学近代化进程的关系等。第五,重视作家研究,包括鲁迅、莫言、赖和等。其中与鲁迅相关的课题最多,如日本鲁迅学核心概念的探源、日本文艺作品中的鲁迅形象、鲁迅经验在战后日本文学中的思想重建,此外还有莫言文学的传播和与本土作家的对比研究、日据时期赖和文学的思想实践等。第六,重视杂志、报纸、期刊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为宣传和发动群众,出现了很多报刊杂志,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外报刊也对中国战场的新闻事实十分关心,所以学界对该时期的报刊杂志也有所关注,主要关注的有抗日文艺期刊、东北日报、在华

46、日系、俄系中文报刊等,分别对此类报刊的报道内容、外刊翻译和文化选择、新闻侵略和殖民传播等开展了考察。第七,重视藏本。日本馆藏着大量中国文学经典和史料,如释氏六帖 事林广记 三体诗幻云抄 周易注疏 敦煌秘笈切韵等文本的整理研究及辛亥革命档案、抗战新四军档案、八路军档案等史料的翻译整理。在日本文学研究方面,对日本作家作品、佛教经典的研究成为国家社科的重要选题。第一,对日本的作家展开研究。从作家朝代来看,有古代作家如藤原定家、大典显常等,近现作家如志贺直哉、村上龙、川端康成、尾崎红叶、宫本百合子、堀田善卫等。另外,学界除对日本本土作家展开了研究以外,对日裔作家如石黑一雄也进行了考察。对作家的主要研究

47、方向有作家经典作品研究、文学思想流变、作品改写、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性研究等。第二,重视日本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对日本传统文学作品如源氏物语,和歌集百咏和歌,对杜律的札记杜律发挥,以及古代汉文集本朝文粹等的译介和形象研究。涉及日本诸多文学作品,体现了学者们对日本文学作品的广泛关注。第三,从体裁来看,涉及公案作品、神话、五山文学、假名草子文学、反战文学等,如研究某体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等,具体而言,如日本作家宫本百合子在作品中的反战叙述,日本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日本江户时期公案作品的研究、日本五山文学中的杜甫形象研究等。第四,抄物写本也受到了学界关注,主要是对如奈良至镰仓时期日本

48、汉籍钞本研究、日本古写经本续古今译经图纪 首楞严经、日藏文选古钞本的整理研究。另外,中日文学的对比研究也是立项热点。第一,中日文学的翻译研究。主要对两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传播展开了研究,如清末日文科技文献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社会主义经典文献在日本的翻译与传播研究、中日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等。第二,哲学思想。对哲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中国对日本哲学影响和中日哲学比较研究两大方面,中国哲学思想对于推动日本社会的改变和进步有着重大意义,本是同根的中日哲学思想因为社会变迁发生嬗变。相关研究如京都学派的历史哲学研究、中日两国环境哲学比较、道家哲学对日本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近世日本儒家生态哲学思想、中日学科创

49、新视域下的公共哲学对比等。4.语言学研究:由聚类“语料库”、“日语”和表 8 可知,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语言学94日本研究2023 年第 1 期习、汉日对比、翻译学、语言学理论四个方面。表8关键词聚类表资料来源:依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制作。第一,语言学习。日语语言学习研究涉及语言能力测试与评价、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二外学习等,研究主题较为广泛。国内学者以语言学本体为基础,围绕语言学习展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高级日语学习者言语行为、大学日语学术论文写作及教材开发、日语教学语法系统、日语学习者产出性词汇能力、二外学习之语法学习、语篇加工能力及学习动机和日语复合动词教学方略等。

50、第二,汉日对比。研究对象涵盖文字、语法、词汇、语音、语义、语言类型学等方面。由整理得知汉日对比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分为两个视角,一方面是传统研究视角,如语法、语音、文字、词汇等汉日对比研究;另一方面是新兴研究视角,如语言类型学、语料库构建等。包括汉日被动语态的历时与共时研究、类型学视野下的汉日语语法特征对比、日汉指称表达、汉日语致使结构对比、情感词汇的汉日对比、历史语义学视阈下情感词汇的汉日对比、面向言语行为分析的日语多模态语料库建设、日本汉字词语料库建设等。第三,翻译学。21 世纪以来翻译学研究的重心分为翻译教学、翻译理论、语料库翻译等视角,跨学科属性凸显,但对口译的关注尚显不足。如日本诗歌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