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xx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目 录
文字部分
1. 前言 1
1.1拟建建筑物概况 1
1.2 勘察技术要求 1
1.3 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2
1.4 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2
1.5有关说明 4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5
2.1 场地位置、地形及地貌 5
2.2 地层 5
2.3 地下水 6
2.4不良地质作用 6
3.地基土的工程性能分析与评价 7
3.1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7
3.2地基土工程性能评价 7
3.3黄土湿陷性评价 7
3.4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14
3.5场地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15
4.场地地震效应 15
4.1抗震地段及建筑场地类别 15
4.2地震动参数 15
4.3地震液化判定 16
5.地基基础方案论证 16
5.1 3#楼高层建筑物 16
5.2 1、2、4#楼多层建筑物 17
6.基坑开挖与支护 18
7.结论及建议 19
附件:建(构)筑物地基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书
图表部分
序号
图 表 名 称
张数
附录№
1
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
1
1
2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
2
3
工程地质剖面图
6
3~8
4
土工试验成果报告
7
9~15
7
水质分析成果报告
2
16~17
8
土易溶盐含量分析报告
3
18~20
9
剪切波速测试报告
5
21~25
1. 前言
xx市xx路某高层住宅岩土工程详勘工作,是根据xx省某建筑设计研究院提出的建(构)筑物地基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见附件),并受xx某某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由xx院于xx年7月下旬~8月上旬完成。
1.1拟建建筑物概况
拟建建筑物概况详见表1.1。
拟建建筑物概况一览表 表1.1
建筑物
名 称
层数
高度
(m)
结构
类型
基础
类型
基础埋深
d(m)
基础
尺寸
(m、
m×m)
基础底面平均压力值pk(kPa)
地下室
层数
埋深(m)
1、2、4#楼
6
18.0
砖混
条基
2.0
1.8
200
3#楼
18
54
抗震墙
筏基
4.5
43×19
320
1
-4.5
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划分,3#楼属乙类建筑,其余为丙类建筑;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划分,3#楼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其余为丙级;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划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2 勘察技术要求
勘察目的是为施工图设计阶段提供岩土工程资料,具体技术要求是:
1) 查明场地及附近有无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对场地建筑的适宜性做出评价;
2) 查明场地地层岩性、结构、埋藏条件,提供各层地基土的物
理力学性质指标及承载力特征值;
3) 查明场地黄土湿陷性质,确定建筑场地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
4) 查明场地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5) 评价场地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6) 对场地进行地震效应分析,提供抗震设计所需参数;
7) 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对地基基础方案进行论证,提出适宜的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8) 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分析复合地基的可能性及相应参数;
9) 评价桩基可行性,选择桩基持力层,提供桩基设计所需参数;
10)提供基坑支护设计所需参数,对基坑开挖与支护提出建议。
1.3 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2004);
3)《xx地裂缝场地勘察与工程设计规程》(DBJ 61-6-2006)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
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
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报告书中引用上述技术规范、标准时,均以其编号简称。
1.4 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依据甲方提供的建筑平面图,沿拟建建筑物周边及中心共布置勘探点14个,勘探深度15.0~60.0m,勘探点间距18.2~26.3m。
勘察工作主要采用钻探、井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综合进行。
1.4.1 钻探、井探
钻孔施工采用DPP100-4型汽车钻机,采用φ146mm合金钻头开孔。水位以上采用快速低压回转钻进;水位以下采用φ127mm螺纹钻头钻进,φ110mm终孔。钻进方式为泥浆护壁快速低压回转钻进。
井探采用人工挖掘,开口直径约0.8m,深度为10.00m。
1.4.2 岩土取样
地下水位以上土层采用φ120mm黄土薄壁取土器快速静力连续压入法取样,地下水位以下土层采用φ110mm水下薄壁取土器静压法取样,土试样质量等级为Ⅰ~Ⅱ级;砂土在岩芯或标贯器中取扰动土样,土试样质量等级为Ⅳ级。
探井采用人工井壁刻取不扰动土样,土样质量等级为Ⅰ级。
1.4.3 原位测试
1)标准贯入试验
为评价砂类土的密实程度,在取土钻孔砂层中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试验严格按《GB50021-2001》规范10.5节规定执行。
2) 波速测试
为获得抗震设计有关参数,确定建筑场地类别,在勘探点№1、№6钻孔内采用人工激振单孔检层法进行了剪切波速测试,测试深度均为20.0m,检测点间距1.00m。
测试采用DZQ6A型工程地震仪及SJ-2型地震检波器,孔内采用RSM-JQ型井下三分量检波器。
1.4.4室内土工试验
室内土工试验除进行了常规试验项目外,还进行了湿陷性、筛分等试验。采用的主要仪器有KTG98全自动固结试验仪、DJY-4四联直剪仪、JE60-L电子天平、76g圆锥仪及离心机等。
1.4.5 场地水、土腐蚀性分析
为评价场地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采取了2件地下水样,进行了水质简分析;取土样3件,进行了土易溶盐含量分析。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汇总于表1.4。
工作量汇总 表1.4
序号
工作内容
单位
数量
1
勘探点测放
个
14
2
钻 孔
m/孔
465/14
3
探井
m/孔
40/4
4
标准贯入试验
次
20
5
波速测试
点次/孔
40/4
6
取土试样
不扰动土样
件
177
扰动土样
20
7
室内土工试验
常规项目试验
件
177
固结快剪
8
筛分试验
20
8
取水试样及水质简分析
件
2
9
土的易溶盐含量分析
件
3
1.5有关说明
1) 勘探点位置是根据场地已有围墙及拟建建筑物平面图的相对关系,用钢尺施放的;
2)勘探点高程是根据甲方指定的场地北侧大门西侧xx路人行道上一消防栓地面点(假设H0=100.00m)引测的,为相对高程。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 场地位置、地形及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xx市xx路南侧,北邻清华加油站。
场地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介于99.11~99.60m。
地貌单元属浐 河Ⅲ级阶地。
2.2 地层
据勘探揭露,场地内地层自上而下依次由杂填土()、新近堆积()黄土,上更新统风积()黄土,残积()古土壤,中更新统冲积()粉质粘土、砂土组成。各层地基土的野外特征及埋藏条件详见表2.2,层位组合关系详见附录№3~15。
地基土野外特征 表2.2
地层
编号
年代
成因
岩 性 描 述
层 厚
(m~m)
层底深度
(m~m)
层底标高
(m~m)
①
杂填土:主由建筑垃圾组成,结构松散,含小量粘性土
0.50~1.30
0.50~1.30
97.95~98.90
②
黄土:褐黄色,土质均匀,具大孔结构,偶见虫孔,含钙质结核,硬塑状态
3.80~4.60
4.50~8.50
90.61~95.10
③
黄土:黄褐~褐黄色,土质较均匀,具大孔结构,偶见虫孔,含钙质结核,硬塑状态
3.90~7.90
11.30~12.40
86.71~87.81
④
古土壤:红褐色,孔隙发育,含少量钙质薄膜及结核,底部钙质结核富集,硬塑状态
4.00~4.30
15.40~16.60
82.61~83.71
⑤
黄土:黄褐~褐黄色,土质较均匀,具大孔结构,偶见虫孔,含钙质结核,可塑状态
5.60~8.00
21.70~23.90
75.54~77.80
地基土野外特征 续表2.2
地层
编号
年代
成因
岩 性 描 述
层 厚
(m~m)
层底深度
(m~m)
层底标高
(m~m)
⑥-1
粉土:灰黄色,含少量粉细砂,饱和,密实状态,局部夹有粉质粘土薄层
0.70~2.40
23.90~28.00
71.60~75.40
⑥
中砂:黄褐色,石英、长石质,级配较好,含氧化铁和云母。湿~饱和,密实状态,呈透镜体或条带状分布于④层
10.40~12.80
34.60~34.90
64.39~64.80
⑦
粉质粘土:黄褐色,大孔结构,偶见虫孔及蜗牛壳,土质均匀,以可塑状态为主。层中有粗砂夹层
12.80~13.40
47.70~48.00
64.39~64.80
⑧
粉质粘土:黄褐色~灰黄色,含氧化铁斑点条纹,可塑状态
最大揭露厚度12.30m
2.3 地下水
本次勘察期间,各勘探点均遇到了地下水,其稳定水位埋深介于18.90~19.20m,相应标高介于79.97~80.70m,该地下水属潜水类型,据《xx城市工程地质图集》,场地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0~2.0m。
2.4不良地质作用
参照《xx市工程地质图集》及较近期有关专家收集整理的xx城市地裂缝分布图, 地裂缝从场地北侧xx路程通过,场地距地裂缝最近大于100m,满足《DBJ 61-6-2006》表5.1.4中二类建筑的
最小避让距离,场地可不考虑地裂缝的影响。
此外,拟建场地及附近未发现影响场地稳定性的其它不良地质作用。
3.地基土的工程性能分析与评价
3.1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据室内土工试验成果(附录9~15),经数理统计,各层地基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值列于表3.1-1。
为评价砂类土的密实程度,在砂土中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经分层统计结果列于表3.1-2。
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N)统计 表3.1-2
统计值(击)
指标
地层
n
范围值
⑥
20
38~80
56.4
13.953
0.247
3.2地基土工程性能评价
根据表3.1统计结果,结合各层土的野外特征,对各层土的工程性能评价如下:
②层:=0.96MPa-1,=0.10,属高压缩性,硬塑状态,具有湿陷性。
③层:=0.37MPa-1,=0.32,属中压缩性,可塑状态,具有湿陷性。
④层:= 0.20MPa-1,=0.23,属中压缩性,硬塑状态。
⑤层:= 0.27MPa-1,=0.66,属中压缩性,软塑状态。
⑥-1层:=56.4击,属密实状态。
⑥层:=0.21MPa-1,属中压缩性,密实状态。
⑦层:=0.28MPa-1,=0.46,属中压缩性,可塑状态。
⑧层:=0.40MPa-1,=0.45,属中压缩性,可塑状态。
3.3黄土湿陷性评价
根据室内土工试验结果表(附录№9~15),按《GB 50025-2004》规范4.4.4式,计算了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Δzs,计算结果列于表3.3-1。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Δzs从天然地面起算。
自重湿陷量计算值 表3.2-1
勘探点编号№
起止深度
(m~m)
(mm)
(mm)
(mm)
场地湿陷
类型
1
3.50~4.50
1000
0.043
0.9
38.7
253.8
自重
4.50~5.50
1000
0.047
42.3
6.50~7.50
1000
0.032
28.8
7.50~8.50
1000
0.015
13.5
8.50~9.50
1000
0.030
27.0
9.50~10.50
1000
0.026
23.4
10.50~12.10
1600
0.020
28.8
12.10~13.50
1400
0.016
20.2
13.50~15.00
1500
0.023
31.1
3
3.50~4.50
1000
0.041
36.9
216.0
自重
4.50~5.50
1000
0.060
54
5.50~6.50
1000
0.062
55.8
7.50~8.50
1000
0.026
23.4
8.50~9.50
1000
0.023
20.7
9.50~10.50
1000
0.028
25.2
4
0.70~1.50
800
0.023
16.6
122.4
自重
1.50~2.50
1000
0.026
23.4
5.50~6.50
1000
0.018
16.2
10.75~12.40
1650
0.020
29.7
12.40~13.75
1350
0.030
36.5
6
4.50~5.50
1000
0.048
43.2
271.1
自重
5.50~6.50
1000
0.047
42.3
6.50~7.20
700
0.070
44.1
8.50~9.50
1000
0.032
28.8
9.50~10.75
1250
0.018
20.3
10.75~11.60
850
0.062
47.4
13.75~15.60
1850
0.027
45.0
自重湿陷量计算值 表3.2-1
勘探点编号№
起止深度
(m~m)
(mm)
(mm)
(mm)
场地湿陷
类型
7
3.50~4.50
1000
0.017
0.9
15.3
161.2
自重
4.50~5.80
1300
0.035
41
5.80~6.50
700
0.038
23.9
9.50~11.30
1800
0.022
35.6
11.30~12.25
950
0.023
19.7
12.25~13.75
1500
0.019
25.7
9
2.50~3.50
1000
0.025
22.5
180.9
自重
3.50~4.50
1000
0.025
22.5
4.50~5.50
1000
0.033
29.7
5.50~6.50
1000
0.024
21.6
6.50~7.50
1000
0.04
36
7.50~8.50
1000
0.036
32.4
8.50~9.50
1000
0.018
16.2
10
3.50~4.50
1000
0.041
36.9
315.2
自重
5.50~6.50
1000
0.045
40.5
6.50~7.50
1000
0.105
94.5
7.50~8.50
1000
0.042
37.8
8.50~9.50
1000
0.023
20.7
9.50~10.75
1250
0.025
28.1
10.75~12.30
1550
0.018
25.1
15.25~16.60
1350
0.026
31.6
12
3.50~4.50
1000
0.021
18.9
167.1
自重
4.50~5.50
1000
0.038
34.2
5.50~6.50
1000
0.026
23.4
6.50~7.50
1000
0.016
14.4
7.50~8.50
1000
0.016
14.4
8.50~9.50
1000
0.017
15.3
10.75~12.20
1450
0.017
22.2
13.75~15.25
1500
0.018
24.3
自重湿陷量计算值 表3.2-1
勘探点编号№
起止深度
(m~m)
(mm)
(mm)
(mm)
场地湿陷
类型
14
2.50~3.50
1000
0.024
0.9
21.6
自重
3.50~4.50
1000
0.019
17.1
4.50~5.50
1000
0.043
38.7
5.50~6.50
1000
0.05
45
6.50~7.50
1000
0.064
57.6
7.50~8.50
1000
0.053
47.7
8.50~9.50
1000
0.029
26.1
10.75~12.40
1650
0.015
22.3
假设拟建建筑物室内地坪标高为100.50m,拟建3#楼基础埋深为4.50m,基底标高为96.00m,拟建1#、2#、4#楼基础埋深为2.0m,基底标高为98.50m,按《GB50025-2004》规范4.4.5式计算湿陷量的计算值列于表3.3-2。
湿陷量的计算值表 表3.3-2
勘探点
编号№
起止深度
(m~m)
计算
厚度
hi(mm)
湿陷系数
δs
修正
系数
β
分层湿陷量计算值
△si (mm)
湿陷量
计算值
△s (mm)
地基湿
陷等级
1
3.50~4.50
1000
0.071
1.5
106.5
497.8
Ⅱ级
(中等)
4.50~5.50
1000
0.039
58.5
5.50~6.50
1000
0.041
61.5
6.50~7.50
1000
0.052
78.0
7.50~8.50
1000
0.034
51.0
8.50~9.50
1000
0.045
1.0
45.0
9.50~10.50
1000
0.031
31.0
10.50~12.10
1600
0.022
35.2
13.50~15.00
1500
0.023
0.9
31.1
3
3.29~3.50
210
0.038
11.5
12.0
484.4
Ⅱ级
(中等)
3.50~4.50
1000
0.065
97.5
4.50~5.50
1000
0.065
97.5
5.50~6.50
1000
0.056
84.0
6.50~7.50
1000
0.037
55.5
7.50~8.29
790
0.053
62.8
8.29~8.50
210
0.053
1.0
11.1
8.50~9.50
1000
0.028
28.0
9.50~10.50
1000
0.036
36.0
4
3.60~4.50
900
0.039
11.5
52.7
334.9
Ⅱ级
(中等)
4.50~5.50
1000
0.040
60.0
5.50~6.50
1000
0.061
91.5
6.50~7.50
1000
0.020
30.0
7.50~8.50
1000
0.024
36.0
10.75~12.40
1650
0.020
1.0
33.0
12.40~13.60
1200
0.023
27.6
13.60~13.75
150
0.030
0.9
4.1
湿陷量的计算值表 表3.3-2
勘探点
编号№
起止深度
(m~m)
计算
厚度
hi(mm)
湿陷系数
δs
修正
系数
β
分层湿陷量计算值
△si (mm)
湿陷量
计算值
△s (mm)
地基湿
陷等级
6
3.17~3.50
330
0.080
1.5
39.6
574.9
Ⅱ级
(中等)
3.50~4.50
1000
0.063
94.5
4.50~5.50
1000
0.083
124.5
5.50~6.50
1000
0.046
69.0
6.50~7.20
700
0.066
69.3
8.50~9.50
1000
0.049
1.0
49.0
9.50~10.75
1250
0.025
31.3
10.75~11.60
850
0.062
52.7
13.75~15.60
1850
0.027
0.9
45.0
7
1.50~2.50
1000
0.056
1.5
84.0
700.9
Ⅱ级
(中等)
2.50~3.50
1000
0.071
106.5
3.50~4.50
1000
0.079
118.5
4.50~5.61
1110
0.071
118.2
5.61~5.80
190
0.071
1.0
13.5
5.80~6.50
700
0.100
70.0
6.50~7.50
1000
0.058
58.0
7.50~8.50
1000
0.017
17.0
8.50~9.50
1000
0.015
15.0
9.50~10.61
1110
0.037
41.1
10.61~11.30
690
0.022
0.9
13.7
11.30~12.25
950
0.023
19.7
12.25~13.75
1500
0.019
25.7
9
0.57~1.50
930
0.054
1.5
75.3
Ⅱ级
(中等)
1.50~2.50
1000
0.056
84.0
2.50~3.50
1000
0.050
75.0
3.50~4.50
1000
0.066
99.0
4.50~5.50
1000
0.065
97.5
5.50~5.57
70
0.071
7.5
5.57~6.50
930
0.071
66.0
湿陷量的计算值表 表3.3-2
勘探点
编号№
起止深度
(m~m)
计算
厚度
hi(mm)
湿陷系数
δs
修正
系数
β
分层湿陷量计算值
△si (mm)
湿陷量
计算值
△s (mm)
地基湿
陷等级
9
6.50~7.50
1000
0.069
1.0
69.0
666.3
Ⅱ级
(中等)
7.50~8.50
1000
0.055
55.0
8.50~9.50
1000
0.038
38.0
10
0.71~1.50
790
0.077
1.5
91.2
953.8
Ⅲ级
(严重)
1.50~2.50
1000
0.112
168.0
2.50~3.50
1000
0.06
90.0
3.50~4.50
1000
0.079
118.5
4.50~5.50
1000
0.054
81.0
5.50~5.71
210
0.068
21.4
5.71~6.50
790
0.068
1.0
53.7
6.50~7.50
1000
0.09
90.0
7.50~8.50
1000
0.08
80.0
8.50~9.50
1000
0.048
48.0
9.50~10.71
1210
0.045
54.4
10.71~10.75
40
0.025
0.9
0.9
10.75~12.30
1550
0.018
25.1
15.25~16.60
1350
0.026
31.6
12
1.30~2.50
1200
0.089
1.5
160.2
813.9
Ⅱ级
(中等)
2.50~3.50
1000
0.088
132
3.50~4.50
1000
0.076
114
4.50~5.50
1000
0.087
130.5
5.50~5.75
250
0.081
30.4
5.75~6.50
750
0.081
1.0
60.8
6.50~7.50
1000
0.048
48.0
7.50~8.50
1000
0.049
49.0
8.50~9.50
1000
0.020
20.0
9.50~10.75
1250
0.018
22.5
10.75~12.20
1450
0.017
0.9
22.2
13.75~15.25
1500
0.018
24.3
湿陷量的计算值表 表3.3-2
勘探点
编号№
起止深度
(m~m)
计算
厚度
hi(mm)
湿陷系数
δs
修正
系数
β
分层湿陷量计算值
△si (mm)
湿陷量
计算值
△s (mm)
地基湿
陷等级
14
0.90~1.50
600
0.086
1.5
77.4
805.0
Ⅱ级
(中等)
1.50~2.50
1000
0.095
142.5
2.50~3.50
1000
0.083
124.5
3.50~4.50
1000
0.067
100.5
4.50~5.50
1000
0.052
78.0
5.50~5.61
110
0.070
11.5
5.61~6.50
890
0.070
1.0
62.3
6.50~7.50
1000
0.076
76.0
7.50~8.50
1000
0.066
66.0
8.50~9.50
1000
0.044
44.0
10.75~12.40
1650
0.015
0.9
22.3
据表3.3-2计算结果,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Δzs=122.4~315.2mm,大于70mm,拟建场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表3.3-2计算结果,湿陷量的计算值Δs=334.9~953.8mm,结合场地地区域资料,地基湿陷等级宜为Ⅱ级(中等)。
3.4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表3.1统计结果,采用多种方法并结合xx地区建筑经验,综合确定的各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列于表3.4。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表3.4
地层
编号
②层
黄土
③层
黄土
④层
古土壤
⑤层
黄土
⑥层
中砂
⑥-1层
粉土
⑦层
粉质粘土
⑧层
粉质粘土
(kPa)
130
160
180
170
350
200
220
200
3.5场地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据《GB50021-2001》规范附录G划分,场地环境类别为Ⅲ类。
3.5.1 地下水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
根据水质分析结果(附录№16 ~17 ),按《GB50021-2001》规范第12.2.1~12.2.4条判定,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3.5.2 场地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
据土易溶盐含量分析结果报告(附录№180~20),按《GB50021-2001》第12.2.1~12.2.4条判定,场地②层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无腐蚀性。
4.场地地震效应
4.1抗震地段及建筑场地类别
按场地岩土工程条件,拟建场地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根据勘探点№1、6剪切波速测试成果表(附录№21~25),按《GB50011-2001》规范第4.1.5条公式计算的地表下20m深度范围内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分别为263.9 m/s、264.1m/s,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m,按《GB50011-2001》规范表4.1.6划分,建筑的场地类别为Ⅱ类。
4.2地震动参数
据《GB 50011-2001》规范附录A,xx市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4.3地震液化判定
据勘察结果,场地20.0m深度范围内无可液化地层,场地可不考虑地震液化问题。
5.地基基础方案论证
拟建场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3#楼高层建筑物地基湿陷等级为Ⅱ级(中等),1#、2#、4#楼多层建筑物地基湿陷等级为Ⅲ级(严重)。据《GB50025-2004》规范规定,3#楼为乙类建筑物,应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其最小处理厚度应不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的2/3,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150mm。1#、2#、4#楼为丙类建筑,地基处理宜采用整片处理,地基处理厚度不应小于3.00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200mm。故拟建各建筑物天然地基方案均不成立。
5.1 3#楼高层建筑物
5.1.1孔内深层强夯法(DDC工法)
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②层、③层黄土的天然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为19.2%和22.3%,其塑限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为18.7%和18.3%,适宜采用挤密法处理地基,可采用孔内孔内深层强夯法(DDC工法)复合地基方案。
按前述假设条件,3#楼基底标高为96.00m,为消除桩间土的湿陷性,DDC工法应采用挤密成孔,重锤夯扩方案,桩身材料宜采用素混凝土或水泥水,成孔直径Φ400,夯扩后桩径不小于450mm,建议有效桩长不小于10.0m,桩端进入④层古土壤中部。当选择合适的桩间距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可达到400kPa,复合地基承载力可以满足上部荷载要求。
DDC工法复合地基应进行专门设计,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其施工及质量检测应按有关规范规定执行。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
5.1.2钻孔灌注桩基础
由于场地为②、③、④层为自重湿陷性土层,当采用钻孔灌注桩时,建议先采用素土挤密桩法消除地基土湿陷性。桩端置于④层古土壤顶部,填料可采用素土。在消除地基湿陷后,可选择⑥层可中粗砂做为桩端持力层。桩长可选用22.0m、26.0m,桩径建议采用0.6m或0.70m。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 uk估算参数列于表5.1.2-1。
钻孔灌注桩Q uk估算参数 表5.1.2-1
地 层
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 (kPa)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 (kPa)
未挤密前
挤密后
②层 黄土
-15
60
③层 黄土
-15
60
④层 古土壤
50
50
⑤层 黄土
55
55
⑥层 中粗砂
80
80
1700
⑥-1层 粉土
60
60
⑦层 粉质粘土
65
65
900
⑧层 粉质粘土
70
70
900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按现场载荷试验确定。
5.2 1、2、4#楼多层建筑物
拟建1、2、4#楼均为6层建筑物,基础埋深为2.00m,为丙类建筑,据《GB50025-2005》规范第6.1.5条规定,当控制剩余湿陷量不大于200mm时,经计算各建筑物的最小地基处理厚度详见表5.2。
多层建筑地基处理厚度 表5.2
建筑物名称
基础底面标高
(m)
控制剩余湿陷量
的最小处理厚度(m)
挤密桩建议桩长(m)
桩端地层层号
1#楼
98.00
5.40
8.0
③、④
2#楼
98.00
7.29
8.0
③
4#楼
98.00
6.00
8.0
③、④
由于地基处理厚度较大,因此建议采用灰土挤密桩法进行整片地基处理。灰土挤密桩桩径可采用0.40m,沉管成孔,桩身采用拌合均匀的3:7灰土,桩身灰土最小压实系数不小于0.97,桩间土最小挤密系数不小于0.84。根据已有工程经验,地基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达200kPa以上,可满足建筑物上部荷载的要求。
采用灰土挤密桩法地基处理后,地基仍有部分湿陷量未消除,按《GB50025-2004》规范规定,仍应采取结构措施和检漏防水措施。
采用灰土挤密桩方案应进行专门的设计工作。施工应满足《JGJ79-2002》规范的有关规定。施工前应先进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试验,并在施工完成后按有关规定对复合地基进行检测工作。
6.基坑开挖与支护
场地整平后,3#楼基坑深度约为4.50m,1、2、4#楼基坑深度约为2.00m,根据勘察结果,开挖深度内由松散的①层杂填土、②层黄土组成,建议采取放坡开挖,坡比可采用1:0.5。如无放坡条件,应采取支护措施,可采用土钉墙支护的方案,支护应进行专门设计,支护设计所需岩土工程参数可按表6采用。
基坑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可不考虑基坑降水问题。
支护设计岩土工程参数 表6
指标
地层
(kN/m3)
C
(kPa)
(°)
①
16.0
5
15
②
14.4
28.4
20.4
7.结论及建议
1) 拟建场地未发现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适宜建筑。
2) 各层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按表3.1-1~3.1-3选用,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可按表3.4中数值采用。
3) 拟建场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3#楼建筑物地基的湿陷等级为Ⅱ级(中等),1、2、4#楼建筑物地基的湿陷等级为Ⅲ级(严重)。
4) xx市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场地可不考虑地震液化问题。
5) 场地地下水属潜水类型,稳定水位深度18.90~19.20m,标高79.97~80.70m。场地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0~2.0m。
6)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无腐蚀性。
7) 3#楼高层建筑建议采用DDC工法,1、2、4#楼多层建筑建议
采用灰土挤密桩。详见正文5。
8) 基坑开挖详见正文6。
9) xx市标准冻土深度小于60cm。
10) 施工前应对场地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