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8—2019马原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773800 上传时间:2024-10-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马原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2019马原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考形式:闭卷 题型 一、 单项选择(10题,10分) 二、 多项选择(10题,20分) 三、 简答题(5题,40分) 四、 论述题(两题,第一题12分,第二题18分) 复习要点(红色标注为重点内容)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第二节 正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一、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复习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基本立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人民) 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的的科学总结 基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2)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我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4.联系的含义、特点、发展 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4)联系具有条件性 发展 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烦人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6.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再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7.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8.实践与认识的含义和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第一的理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放映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9.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的内容。 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辨证发展过程。 10.实践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的理由是什么?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是诶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人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发展的规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真理总是同谬论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12.社会历史观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物质生产力中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13.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4,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变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怎样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6.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什么是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一定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7.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物质世界的三大发展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物质世界的三大发展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 18.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作用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主要组成。 即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殖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20.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分别是什么?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1.什么是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劳资什么关系?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2.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政治制度的本质及其意识形态的本质分别是什么?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政治制度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2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含义、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主要形式: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 第五种是微观规制。 作用 : 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24.垄断资本向世界扩张的主要经济动因。 首先,将国内过生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2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原因、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与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在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26、为什么说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27.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 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的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28.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2)对社会上层惊喜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3)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4)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5)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6)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实得分数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