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喘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轻症阶段中医
优化诊疗方案
方案说明: 本方案适用于喘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呼吸衰竭的轻症患者。
一、 诊断
( 一)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1- ) 。
( 1) 气短喘促, 呼吸困难, 甚至张口抬肩, 鼻翼煽动, 不能平卧, 口唇发绀。
( 2) 多有慢性咳嗽、 心悸等病史, 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 3) 呈桶状胸, 叩诊呈过清音, 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 肝浊音界下移。两肺呼吸音低, 可及干、 湿性啰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 下肢浮肿, 颈静脉怒张。
( 4) 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
( 1) 具备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常见原因, 如气管-支气管感染, 主要是病毒、 细菌的感染。部分病例加重的原因难以确定, 环境理化因素改变可能有作用。
(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主要症状是气促加重, 常伴有喘息、 胸闷、 咳嗽加剧、 痰量增加、 痰液颜色和( 或) 黏度改变以及发热等, 另外亦可出现全身不适、 失眠、 嗜睡、 疲乏抑郁和精神紊乱等症状。
( 3) 出现运动耐力下降、 发热和( 或) 胸部影像异常时可能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征兆。气促加重, 咳嗽痰量增多及出现脓性痰常提示细菌感染。
( 4) 与加重前的病史、 症状、 体征、 肺功能测定、 动脉血气检测和其它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 对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严重程度甚为重要。
( 二) 证候诊断
1.外寒内饮证: 受凉后出现头痛、 身痛, 发热畏寒, 咳嗽, 气急, 喉中痰声漉辘, 痰色白清稀, 胸闷气憋。舌质淡, 苔薄白, 脉滑, 脉浮紧或弦紧。
2.风热犯肺证: 发热, 恶风或恶热, 头痛、 肢体酸痛, 咳嗽咽痛, 气急, 痰黄质稠, 舌质红, 苔薄白或黄, 脉滑或脉浮数。
3.痰浊壅肺证: 咳嗽喘息, 咯唾痰涎, 量多, 胸胁膨满, 气短, 不得平卧, 心胸憋闷, 脘痞纳少, 倦怠无力, 怕风、 易汗, 稍劳即著, 苔薄腻或白腻或浊腻, 脉滑。
4.痰热壅肺证: 咳喘气涌, 胸闷灼热, 痰黄而稠, 面红, 咽干, 身热, 渴喜冷饮, 舌苔黄腻, 脉滑数。
5.肺气郁闭证: 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 发时突然呼吸短促, 息粗气憋, 胸闷, 咽中如窒, 但喉中痰鸣不甚, 或无痰声。平素多忧思抑郁, 失眠、 心悸。苔薄, 脉弦。
6.虚喘: 1) 肺虚: 喘促短气, 声音低, 咳声低弱, 吐痰稀白, 自汗畏风, 舌淡, 脉软弱。
2) 肾虚: 喘促日久, 动则喘甚, 呼多吸少, 行瘦神疲, 汗出肢冷, 舌质淡, 脉沉弱。
二、 治疗方案
( 一)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中成药或静脉使用中药注射剂
1.外寒内饮证
治法: 散寒解表, 宣肺平喘。
方药: 小青龙汤加减。麻黄、 桂枝、 细辛、 干姜、 制半夏、 白芍、 五味子、 炙甘草等。
2.风热犯肺证
治法: 疏散风热, 清肺平喘。
方药: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金银花、 连翘、 竹叶、 荆芥、 牛蒡子、 淡豆豉、 桔梗、 麻黄、 杏仁、 生石膏、 甘草等。
3.痰浊壅肺证
治法: 化痰宣肺, 降浊平喘。
方药: 苏子降气汤加减。苏子、 半夏、 前胡、 陈皮、 厚朴、 当归、 肉桂、 甘草等。
4.痰热壅肺证
治法: 清热化痰, 降气平喘
方药: 桑白皮汤加减。 桑白皮、 半夏、 苏子、 黄芩、 栀子、 杏仁、 贝母、 黄连等
5.肺气郁闭证
治法: 开郁宣肺, 理气通络。
推荐方药: 五磨饮子加减。木香、 沉香( 后下) 、 槟榔、 枳实、 台乌药等。
6.虚喘: 1) 肺虚证:
治法: 补肺益气
方药: 补肺汤加减。人参、 黄芪、 熟地、 五味子、 桑白皮等。
2) 肾虚证:
治法: 补肾纳气。
方药: 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 山药、 山茱萸、 泽泻、 茯苓、 丹皮、 桂枝、 附片
( 二) 针刺治疗
疏风解表, 取风池、 列缺、 外关等穴; 清热解表, 取风池、 大椎、 曲池、 合谷等穴; 平喘取定喘、 大椎、 天突、 肺腧等穴; 化痰取丰隆、 鱼际等穴; 胸闷取内关、 膻中等穴。
可选用针刺手法针疗仪刺激20分钟, 每日1~2次。
( 三) 穴位外敷
外寒内饮证、 痰浊壅肺证可选用穴位敷贴: 将白芥子、 川椒目各等份, 全蝎适量共研末, 用姜汁调拌后, 掺入冰片适量, 外敷双侧肺俞、 膏肓俞、 四花穴、 膻中穴, 以皮肤灼痛难忍, 发疱, 溃烂为度。每日1次。对皮肤过敏者慎用。
( 四) 超声雾化吸入
超声雾化仪内加入生理盐水10ml、 痰热清10ml雾化吸入。每日2次。
( 五) 护理
护理内容包括健康教育、 合理氧疗、 保持气道通畅、 有效排痰、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生活指导。
三、 疗效评价
( 一) 评价标准
1.证候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喘病”病症相关标准拟定, 证候积分率=( 治疗前的证候积分-治疗后的证候积分) /治疗前的积分×100%。
临床控制: 临床症状、 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证候积分率≥95%;
显效: 临床症状、 体征明显改进, 证候积分率≥70%;
有效: 临床症状、 体征均有好转, 证候积分率≥30%;
无效: 临床症状、 体征无明改进甚或加重, 证候积分不足30%。
2.呼吸困难程度的评估
可用MRC呼吸困难量表进行评价。
0级: 除非剧烈活动, 无明显呼吸困难;
1级: 当快走或上缓坡时有气短;
2级: 由于呼吸困难比同龄人步行得慢, 或者以自己的速度在平地上行走时需要停下来呼吸;
3级: 在平地上步行100m或数分钟后需要停下来呼吸;
4级: 明显的呼吸困难而不能离开房屋或者当穿脱衣服时气短。
( 二) 评价方法
1.入院当天记录中医症候积分, 按MRC呼吸困难量表评估患者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 评估患者意识障碍状态。
2.治疗后第1、 3、 7天重复对中医症候和呼吸困难程度进行评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