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双流华阳清河小区-3.doc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773211 上传时间:2024-10-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9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流华阳清河小区-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本文档共14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拆迁农民统建安置小区(清河小区)建设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工程概况 1.1 建筑物性质及勘察技术要求 我院通过招投标方式承担了双流县华阳镇街道办事处拟建的拆迁农民统建安置小区(清河小区)建设工程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拟建工程位于成都市双流华阳街办清河社区五组,其东为元华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该项目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52920.26m2,规划总建筑面积243257.64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99920.67m2,包括住宅建筑面积178537.02m2,非住宅建筑面积21383.65 m2,地下建筑面积43336.97 m2。拟建拆迁农民统建安置小区(清河小区)由四川华西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共包括9栋高层住宅楼以及1栋社区活动中心,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拟建建筑物性质见表1.1。 拟建物基本性质一览表          表1.1 建筑物 名称 工程安全等级 结构 类型 高度 (m) 层数 (层) 基础 型式 基础 埋深 有无 地下室 基础 荷载 地面设计标高(m) 1#~9#楼 二 剪力墙 55.80 18+1 筏板基础 -6.0m 1层 300 kPa 477.50 社区活动中心(10#楼) 三 框架 10.10 1F 独立柱 -6.0m 1层 单柱 最大约2000kN 477.50 纯地下室区域 三 框架 -1F 独立柱 -6.0m 1层 单柱 最大约1800kN 477.50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局部修订版)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的规定,拟建住宅楼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为乙级;其余拟建建筑和设施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根据拟建物的性质和勘察等级,结合拟建场地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本工程勘察的技术要求为: ①查明拟建场地内的地层结构、深度及分布,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②查明拟建场地内有无不良地质作用,并提出整治、处理方案和建议; ③查明场地是否有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建设不利的埋藏物及临近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现状。 ④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深度以及水位年变化幅度,判明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⑤对场地和地基土的地震效应进行评价,判定建筑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参数。 ⑥对场地地基土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包括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评价,承载力与变形性质评价等),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所需的岩土参数; ⑦对基础施工、地基处理提出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建议和措施。 1.2勘察技术标准 本次勘察遵循的主要技术规范和标准: ①《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局部修订版) 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④《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⑤《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⑥《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 ⑦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⑧ 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 1.3勘察工作布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局部修订版) 及《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的规定,结合建筑物的性质,对拆迁农民统建安置小区(清河小区)沿拟建物轮廓线、主要应力结合部位以及地下室边线共布置和完成钻孔343个(包括18个波速测试孔),勘探孔间距8.41~21.36m。钻孔深度均进入中风化基岩内不小于5.0m,满足规范要求。 具体勘察工作量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附图№.01)。 1.4勘察方法 ①钻孔测放与高程测量:本次勘察按业主提供的拟建物总平面图和测量基准点采用全站仪施放出拆迁农民统建安置小区(清河小区)343个钻孔的现场位置及孔口高程。 ②钻 探:采用25台XY-100型回转钻机对卵石层和基岩进行全断面取芯,以准确描述各岩、土层结构、构造、物质含量及排列组合等情况并为波速测试提供条件。 ③原位测试:对卵石层以上土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以评价场地上部土层的承载力;对卵石层进行N120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以评价卵石层的力学性质、密实度及均匀性;采用工程动测仪在钻孔内依据单孔波速检层法进行了波速测试,以获得场地内地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及其他动力参数。 ④取岩土试样做室内试验:对粉土、粉质粘土和泥质粉砂岩取原状样进行常规物理力学试验以确定其物理力学指标;对粉土和卵石取扰动样进行颗粒分析作为分类定名的依据。 ⑤腐蚀性分析:取场地地下水和土样做化学分析,以评价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5 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野外工作从2010年8月10日开始,至2010年9月10日完成全部外业工作。本工程勘察报告成果资料于2010年9月21日提交,完成的勘察工作量见表1.5: 勘 察 工 作 量 表   表1.5 工作 内容 测量 放孔 完成 钻孔 勘探总进尺 波速 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 N120动力触探试验 取水、岩、土试样及试验 取水 土的腐蚀性分析 原状 土样 扰动样 取岩样 (个) (个) (m) (孔) (次) (m) (件) (件) (件) (件) (组) 工作量 343 343 5544.70 18 119 1684.50 3 3 92 43 32 2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2.1区域地质构造 拟建场区所处的地壳为一稳定的核块,东侧距龙泉山褶皱带约20km,西侧距龙门山褶断带约50km。受喜马拉雅期运动的内力地质作用,龙门山和龙泉山构造带相对上升,而坳陷盆地相对下降,在岷江水系长期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下,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冲洪积地层,不整合于白垩系地层上,形成了当代景观的地貌。 区内的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但近年来,龙门山褶皱带比较活跃,并于2008年5月发生过汶川8.0级地震。场地位于距龙门山褶皱带东缘约50km的岷江冲洪积地层上,由于龙门山褶皱带地震活动的强度、频度严格受断裂带控制,地震影响在褶皱带以外衰减较快,并且根据成都市已有的地震地质研究成果和本次勘察查明的场地地层结构特征等综合分析可知,无论从区域地震地质背景还是场地的工程地质总体特征而言,场地稳定性良好。 2.2气象资料 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记载,成都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多年年平均降水量947mm,丰水期为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4%以上,枯水期为12月到次年的3月份,其余为平水期。丰、枯水期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50~2.50m,蒸发量多年年平均值为1020.50m,相对湿度多年年平均值为82%。 多年年平均气温16.2oC,极端最高气温为37.3oC,极端最低气温为-5.9oC。 多年年平均风速为1.35m/s,最大风速14.8m/s,极大风速为27.4m/s(1964年6月2日)。最多风向为北及北东风向,多年年平均风压力为140Pa,最大风压力为250Pa。 2.3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双流华阳街办清河社区五组,其东为元华路,南为规划道路,场地地形较为平坦,场地最高点高程477.98m,最低点地面高程475.98m,平均地面高程476.48m,最大高差约为2.00m。地貌单元属岷江Ⅰ级阶地。 2.4场地地层构成及特征 经钻探揭露,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上部覆盖层由第四系耕土(Q4pd)、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以及第四系全新统河流相冲洪积层(Q4al+pl)之粉质粘土、粉土、砂土、卵石等组成, 下伏基岩主要为白垩系灌口组(K2g)泥质粉砂岩。现将各岩土层岩性特征从上至下分述如下: ① 耕植土(Q4pd):灰~深灰色,稍湿~湿,松散状态。含植物根系及少量氧化铁锰质斑点,部分地段下部为粉土及粘性土。层厚0.60~0.90m,分布于场地内大部分地段。 ② 素填土(Q4ml):灰色~黄灰色,稍湿~湿,松散状态。主要由粉土、粘性土、砂土和卵砾石等组成,层厚0.60~1.70m,分布于场地内局部地段。 ③ 粉质粘土(Q4al+pl):黄灰~灰褐色,湿~很湿,可塑状态。可搓成土条。其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顶板埋深0.60~1.70m,层厚0.80~5.40m。呈层状、透镜体状分布于场地内大部分地段。标贯击数N一般为3.0~6.0击,平均击数为5.0击。 ④ 粉土(Q4al+pl):黄灰~灰黄色,稍湿~很湿,中密~密实状态。含砂较重,部分地段含少量氧化铁斑点,不易搓成土条。其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顶板埋深0.60~5.00m,层厚0.40~5.90m。呈层状、透镜体状分布于场地内大部分地段。标贯击数N一般为2.9~5.0击,平均击数为3.6击。 ⑤ 细砂(Q4al+pl):黄灰~灰褐色,饱和,松散状态。主要成分为石英、岩屑、暗色矿物及云母等,较洁净,部分地段夹薄层粉砂或中砂。顶板埋深1.80~6.00m,厚度为0.30~3.80m,以层状、透镜体分布于场地内部分地段。标贯击数N一般为1.9~2.8击,平均击数为2.3击。 ⑥ 中砂(Q4al+pl):青灰~灰色,饱和、松散状态。主要成分为石英、岩屑、暗色矿物及云母等,较洁净,部分地段含约10~30%的卵砾石。顶板埋深4.70~8.20m,层厚0.70~3.20m。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场地内部分地段的卵石土中。N120修正后击数一般为0.5~2.0击,平均击数为0.83击。 ⑦ 卵石(Q4al+pl):灰色,成分以花岗岩、闪长岩为主,次为石英岩、灰岩、砂岩、泥岩等。颗粒圆状~次圆状,分选较好,微风化为主,少量中等~强风化。被各粒级砂土和圆砾充填。顶板埋深1.70~6.60m,全场地分布。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室内颗粒分析结果,按其颗粒组成、充填物含量、密实程度,卵石可分为以下四个亚层: 7-1)松散卵石:卵石含量50%~55%左右,一般直径2~8cm。被中细砂充填,并含少量泥质成分。颗粒交错排列,部分接触。层厚0.30~3.00m。以层状、透镜体状分布于场地内部分地段。N120修正后击数一般为1.0~4.0击,平均击数为2.66击。 7-2)稍密卵石:卵石含量55%~60%左右,一般直径4~8cm。被中粗砂充填,并含少量泥质成分。颗粒交错排列,部分接触。层厚0.30~7.30m。以层状、透镜体状分布于场地内大部分地段。N120修正后击数一般为4.0~7.0击,平均击数为5.52击。 7-3)中密卵石:卵石含量占60%~70%左右,一般直径4~10cm,含少量漂石,被中粗砂和砾砂充填,并含10%左右的圆砾。颗粒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层厚0.40~5.00m,以层状、透镜体状分布于场地内大部分地段。N120修正后击数一般为7.0~10.0击,平均击数为8.37击。 7-4)密实卵石:卵石含量>70%,一般直径10~20cm,含较多漂石。被中粗砂和砾砂充填,并含15%左右的圆砾。颗粒交错排列,连续接触。层厚0.30~6.80m,以层状、透镜体状分布于场地内大部分地段。N120修正后击数一般为10.0~15.0击,平均击数为13.75击。 ⑧ 泥质粉砂岩(K2g):紫红~灰绿色,粉砂质结构,厚层~巨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主要碎屑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次为云母及其他暗色矿物。层理较发育,产状近于水平,裂面多粗糙,少充填。按其风化程度的不同,泥质粉砂岩可分为以下两个亚层: 8-1)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岩体结构已基本破坏,裂隙发育,岩质较软,岩芯呈碎块状或短柱状。岩石类别为极软岩,较破碎,岩体质量等级为V级。顶板埋深7.80~10.50m,厚度0.30~1.50m,分布于场地内部分地段。 8-2)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岩体结构部分破坏,节理裂隙较发育,层理较清晰,岩芯呈短柱状及长柱状。岩石类别为极软岩,较完整,岩体质量等级为V级。分布连续,顶板埋深8.40~11.70m,最大揭示厚度8.70m。 以上各地层的空间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附图№.02~102)。 2.5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2.5.1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条件 根据收集的水文地质资料、邻近场地详勘资料及本次勘察结果,场地地下水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分布于素填土和耕土中的上层滞水,主要靠大气降水渗透补给;二是孔隙型潜水,赋存于卵石、砂层和粉土中,为场地主要含水层;三是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基岩裂隙中,三种水的水力联系较小。孔隙水和裂隙水受大气降水、地下水迳流以及江安河渗水补给,并通过地下径流和蒸发方式排泄。 2.5.2 地下水位 各孔地下水稳定水位于勘察结束后统一量测,其量测时间均大于终孔后24h,量测精度为±2cm,实测得地下水稳定水水位埋深在自然地面下0.40~0.90m。勘察时属丰水期,据了解,场地地下水水位年变化幅度约2m。场地地下水近期内年最高水位标高约476.0m。 2.5.3水文地质参数 根据含水层性质和工程经验,拟建场地卵石层的平均渗透系数k值约为30m/d,泥质粉砂岩渗透系数k值<0.5m/d。在进行降水设计时,宜进行井点抽水试验准确确定渗透系数k值。 2.6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 2.6.1 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本次勘察在76、168和183号孔内取得3件水试样,根据水质分析报告,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局部修订版)第12.2的规定作水的腐蚀性评价见表2.6.1。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表 表2.6.1 1、按Ⅱ类环境类型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孔号 腐蚀介质 SO42-(mg/L) Mg2+(mg/L) NH4+(mg/L) OH-(mg/L) 总矿化度(mg/L) 76 83.8 <300 35.5 <2000 0 <500 0.00 <43000 415.9 <20000 168 105.2 28.6 0 0.00 401.4 83 68.1 25.0 0 0.00 367.4 腐蚀性 微 微 微 微 微 结论:该地下水按环境类型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2、按A类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孔号 项 目 PH值 侵蚀性CO2(mg/L) HCO3-(mmol/L) 76 7.20 >6.5 0.00 <15 5.76 >1.0 168 7.42 0.00 4.81 83 7.37 0.00 5.09 腐蚀性 微 微 微 结论:该地下水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3、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孔号 项目 水中的Cl-含量:Cl-+SO42-×0.25(mg/L) 76 37.95 <10000 168 42.20 83 32.93 腐蚀性 微 结论:该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 评判结果表明,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 2.6.2 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本次勘察在10、99和283号钻孔中共取3件土试样进行土的腐蚀性试验,根据土的腐蚀性分析报告,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局部修订版)第12.2条的规定对土的腐蚀性评价如下,见表2.6.2。 土的腐蚀性评价表 表2.6.2 1、按Ⅱ类环境类型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取样孔号 腐蚀介质 SO42-(mg/kg) Mg2+(mg/kg) NH4+(mg/kg) OH-(mg/kg) 10 47.5 <300× 1.5 14.0 < 2000×1.5 0.00 < 500× 1.5 0.00 < 43000× 1.5 99 148.4 12.0 0.00 0.00 283 106.8 13.7 0.00 0.00 腐蚀性 微 微 微 微 结论:该场地土按环境类型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2、按A类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取样孔号 项目 PH值 10 7.27 >6.5 99 7.50 283 7.41 腐蚀性 微 结论:该场地土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3、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取样孔号 项目 土中的Cl-含量:Cl-+SO42-×0.25(mg/kg) 10 42.88 <250 99 62.50 283 56.20 腐蚀性 微 结论:该场地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 评判结果表明,场地土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 3 岩、土的测试成果 3.1 土工试验 本次勘察,采取了粉质粘土和粉土原状样,粉土和卵石扰动样,进行粉质粘土和粉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及粉土和卵石的颗分试验,土工试验报告附后(见附件5),土工试验成果统计值见表3.1-1和表3.1-2。 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粉质粘土)        表3.1-1 土名 指 标 统计数n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x 标准差б 变异系数δ 统计修正系数ψ 标准值 粉 质 粘 土 含水率W(%) 39 34.7 19.2 26.1 2.460 0.094 密度ρ(g/m3) 39 2.02 1.87 1.96 0.034 0.017 比重GS 39 2.74 2.72 2.72 0.006 0.002 孔隙比eo 39 0.966 0.627 0.758 0.064 0.084 饱和度Sr(%) 39 98 84 94 2.314 0.025 液限Wl(%) 39 42.2 28.3 33.4 1.974 0.059 塑限WP(%) 39 25.2 13.8 20.3 1.666 0.082 塑性指数IP 39 17.0 10.5 13.2 1.671 0.127 液性指数IL 39 0.70 0.27 0.44 0.136 0.307 压缩系数a1-2(MPa-1) 39 0.45 0.22 0.32 0.066 0.203 压缩模量Es(MPa) 39 7.6 4.1 5.6 0.919 0.164 内摩擦角ψ(度) 39 19.4 12.7 16.6 1.865 0.112 0.97 16.1 内聚力C(kPa) 39 55 21 38 9.810 0.260 0.93 35.2 根据上表的统计结果: 1) 粉质粘土的压缩系数a1-2范围值为0.22~0.45MPa-1,平均值为0.32MPa-1,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对地基土压缩性等级的划分标准,粉质粘土属于中压缩性土; 2)粉质粘土的液性指数IL范围值为0.27~0.70,平均值为0.44,其状态为可塑。 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粉土)         表3.1-2 土名 指 标 统计数n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x 标准差б 变异系数δ 统计修正系数ψ 标准值 粉 土 含水率W(%) 53 33.4 19.0 27.9 2.879 0.103 密度ρ(g/m3) 53 2.08 1.87 1.93 0.045 0.023 比重GS 53 2.71 2.70 2.70 0.005 0.002 孔隙比eo 53 0.919 0.550 0.791 0.078 0.098 饱和度Sr(%) 53 100 91 95 2.330 0.024 液限Wl(%) 53 37.1 25.6 32.2 2.119 0.066 塑限WP(%) 53 27.8 16.3 23.1 2.145 0.093 塑性指数IP 53 9.9 8.2 9.1 0.423 0.046 液性指数IL 53 0.76 0.29 0.53 0.133 0.251 压缩系数a1-2(MPa-1) 53 0.50 0.24 0.37 0.066 0.177 压缩模量Es(MPa) 53 6.6 3.7 4.9 0.772 0.156 内摩擦角ψ(度) 53 18.8 8.3 12.8 2.898 0.226 0.95 12.1 内聚力C(kPa) 53 36 10 21 7.435 0.359 0.92 19.2 根据上表的统计结果: 1) 粉土的压缩系数a1-2范围值为0.24~0.50 MPa-1,平均值为0.37MPa-1,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对地基土压缩性等级的划分标准,粉土属于中压缩性土; 2)粉土的孔隙比范围值为0.550~0.919,平均值为0.791,其密实度为中密~密实,局部为稍密; 3)粉土的含水量范围值为19.0~33.4,平均值为27.9,其湿度以湿为主,部分为稍湿、很湿。 3.2岩石试验 本次勘察共取32组岩样作抗压试验,详见《岩石试验报告》,岩石试验成果统计值见表3.2。 岩石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3.2 岩 石 名 称 指 标 样本 容量 最 大 值 最 小 值 平 均 值 标 准 差 变异系数 统计修正 系 数 标准值 中风化 泥质粉砂岩 天然密度 ρo(g/cm3) 32 2.57 2.36 2.44 0.053 0.022 天然极限抗压强度 Ro(MPa) 32 14.59 5.36 8.82 2.366 0.268 0.92 8.10 饱和极限抗压强度 Rw(MPa) 32 6.72 2.88 4.48 1.175 0.262 0.92 4.12 根据上表的统计结果: 1)中风化泥质粉砂岩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4.12MPa,按坚硬程度划分属于极软岩; 2)根据饱和抗压强度和天然抗压强度的比值,泥质粉砂岩属于软化岩石; 3)根据现场取芯鉴别,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的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的完整程度为较破碎; 4)综上所述,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和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的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均为V级。 3.3标准贯入试验 为获取上部土层的力学指标,本次勘察对场地内的粉质粘土、粉土和砂土共进行了116次标准贯入试验,测试数据统计结果见表3.3。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3.3 指 标 值 样本容量 最大值(击) 最小值(击) 平均值(击) 标准差(击) 变异系数 统计修正系数 统计标准值(击) 粉质粘土 50 6.0 3.0 5.0 0.807 0.163 0.96 4.8 粉 土 53 5.0 2.9 3.6 0.634 0.175 0.96 3.4 细 砂 13 2.8 1.9 2.3 0.435 0.193 0.90 2.1 3.4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本次勘察采用N120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对砂卵石层及卵石层中分布的中砂进行原位测试,各层的N120动力触探试验指标统计值见表3.4。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成果统计表     表3.4 土层名称 样本容量 最大值(击) 最小值(击) 平均值(击) 标准差(击) 变异 系数 统计修正系数 统计标准值(击) 中 砂 17 2.0 0.5 0.83 0.203 0.245 0.89 0.74 松散卵石 155 4.0 1.0 2.66 0.316 0.118 0.98 2.62 稍密卵石 437 7.0 4.0 5.52 0.659 0.119 0.99 5.47 中密卵石 361 10.0 7.0 8.37 1.023 0.122 0.99 8.23 密实卵石 396 15.0 10.0 13.75 1.586 0.115 0.99 13.61 注:N120大于15击按15击计。 3.5波速测试 本次勘察共在18个钻孔内进行单孔检层法波速测试(详见《波速测试成果报告》),综合分析,拟建场地覆盖层范围内各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为227~314m/s,建议该场地地微动卓越周期采用0.175s(计算深度至中风化顶界面)。各地层的剪切波速及其他动力参数见表3.5。 各地基土层波速及动力学参数统计表       表3.5 岩土名称 天然重度 压缩波速 剪切波速 动弹性 模量 动剪切 模量 动泊松比 γ (kN/m3) Vp (m/s) Vs (m/s) Ed (MPa) Gd (MPa) σd 耕 土 17.0 327 131 82 29 0.428 细 砂 16.5 316 117 64 23 0.432 中 砂 16.5 406 145 98 34 0.425 粉 土 18.5 469 174 159 56 0.417 粉质粘土 18.8 510 189 192 67 0.414 松散卵石 21.0 794 331 642 230 0.378 稍密卵石 21.5 889 370 824 295 0.368 中密卵石 22.0 979 408 1020 366 0.359 密实卵石 22.5 1140 476 1425 511 0.342 强风化 泥质粉砂岩 21.7 919 383 887 317 0.365 中风化 泥质粉砂岩 23.5 1230 513 1721 616 0.333 4 建筑场地的稳定性及地震效应评价 4.1建筑场地的稳定性 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地貌单一,无断裂通过,无影响场地稳定性的重大不良地质作用,为稳定场地,适宜建筑。 4.2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4.2.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的划分,本场地所在的双流县华阳镇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4.2.2场地土的抗震分类 根据《成都市市区抗震设防区划图》、《成都市市区场地地震效应综合评价图》可知,拟建场地划分为B区,场地分区为良好(B1、B2);拟建场地各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为227~314m/s,建议场地的地微动卓越周期T=0.175s。综合分析,本场地土属中软~中硬场地土,Ⅱ类建筑场地,为对建筑抗震有利地段,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4.2.3细粒土液化判别 1)粉土液化判别 根据土工试验结果,场地粉土粘粒含量大于10%,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附录P的规定,场地粉土在7度地震烈度下为非液化土。 2)砂土液化判别 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附录P的规定,场地中砂和厚度小于1m的细砂可判为不液化土。 对于厚度大于1m的细砂,结合场地地下水埋藏情况,采用N标贯击数对细砂的液化情况进行判别,其判别过程及结果详见表4.2.3。 细砂液化判别计算表     表4.2.3 孔号 标准贯入点底深度ds(m) 地下水位标高(m) 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No(击) 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cr(击) 标准贯入击数实测值(击) 是否 液化 液化 指数 液化 等级 53 5.50 476.0 8 10.91 3.00 液化 8.29 中等 80 4.50 476.0 8 10.18 3.00 液化 9.17 中等 110 3.80 476.0 8 9.95 2.00 液化 8.79 中等 268 2.30 476.0 8 8.38 2.00 液化 28.94 严重 304 4.40 476.0 8 10.12 3.00 液化 12.66 中等 根据上表计算结果,在7度地震烈度条件下,饱和细砂液化等级为中等~严重。按最不利情况考虑,场地细砂液化等级按严重考虑。 5 岩土工程评价 5.1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 综合各项测试,结合成都地区已有工程经验,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见表5.1-1、表5.1-2。 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   表5.1-1 岩  土 名 称 重度γ (kN/m3) 压缩 模量 Es(MPa) 变形 模量Eo(MPa) 粘聚力 C(kPa) 内摩 擦角 φ(o) 承载力特征值fak(kPa) 天然极限抗压强度Ro (MPa) 饱和极限抗压强度 Rw (MPa) 素填土 17.5 2.5 8 8.0 80 粉质粘土 18.8 5.0 25.0 12.0 120 粉 土 18.5 4.5 15.0 10.0 110 细 砂 18.0 4.0 0 12.0 100 中 砂 19.5 4.5 0 15.0 120 松散卵石 20.0 10.0 0 22.0 170 稍密卵石 21.5 19.0 0 28.0 300 中密卵石 22.0 28.0 0 35.0 600 密实卵石 23.0 35.0 0 40.0 800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21.7 20.0 50.0 35.0 300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23.5 非压 缩性 900 8.10 4.12 桩基设计参数建议值   表5.1-2 岩  土 名 称 人工挖孔桩 预应力管桩(PHC) qpk(kPa) qsik(kPa) qpk(kPa) qsik(kPa) 粉质粘土 55 60 粉土 42 52 细砂 18 30 中砂 35 48 松散卵石 65 85 稍密卵石 2400 90 105 中密卵石 4000 130 9000 150 密实卵石 6000 150 11000 180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2200 140 6000 160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6500 135 12500 180 5.2 基床系数 根据成都市基床系数Ks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建议场地中砂Ks=7.0 MN/m3,松散卵石Ks=16.0 MN/m3,稍密卵石Ks=28.0 MN/m3,中密卵石Ks=40.0 MN/m3,密实卵石Ks=45.0 MN/m3,强风化泥质粉砂岩Ks=40.0MN/m3,中风化泥质粉砂岩Ks=55.0MN/m3。可在基坑开挖到预定深度后进行圆板载荷试验,以获得准确的地基基床系数Ks值。 5.3地基土的承载力评价 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8.2.6条规定,须进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验算。 1、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 各拟建建筑预计基础埋深为-6.00m(基底标高为471.50m),基底标高以下地基以中砂、卵石和泥质粉砂岩等为主,部分地段为粉质粘土、粉土和细砂,土层的地基承载力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2.4式进行修正: fa=fak+ηbγ(b-3)+ηdγm(d-0.5)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见表5.3-1: 各拟建建筑主要地基土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计算结果    表5.3-1 项目 土名 fak b d ηb ηd r rm fa 粉质粘土 120 6 6.0 0.3 1.6 8.8 10.0 215.9 粉土 110 6 6.0 0.3 1.5 8.5 200.1 细砂 100 6 6.0 8.0 100.0 中砂 120 6 6.0 3.0 4.4 9.5 447.5 松散卵石 170 6 6.0 3.0 4.4 10.0 502.0 稍密卵石 300 6 6.0 3.0 4.4 11.5 645.5 中密卵石 600 6 6.0 3.0 4.4 12.0 950.0 密实卵石 800 6 6.0 3.0 4.4 13.0 1159.0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300 6 6.0 2.0 3.0 11.7 535.2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900 6 6.0 13.5 900.0 注:地下水位按-1.0m计算,b—基础宽度,≥6m时按6m计算;d—基础埋深;ηb、ηd—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强风化岩石按风化后的土进行修正,中风化岩石不进行基础深宽修正。 2、根据地基极限承载力特征值fu估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 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8.2.7条及附录A规定,估算地基极限承载力特征值fu: 其中, b=6m,l=40m,d=6.0m。 其余参数及计算结果见表5.3-2。 各拟建建筑主要地基土极限承载力估算结果  表5.3-2 项目 土名 (°) (kPa) = /k (k=2.5) 粉质粘土 12.0 1.69 2.97 9.28 0.94 1.032 1.048 8.8 10 468.9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