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学术汉语中自我提及语的学科分布考察_周启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7220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9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术汉语中自我提及语的学科分布考察_周启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术汉语中自我提及语的学科分布考察_周启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术汉语中自我提及语的学科分布考察_周启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当代修辞学 2023 年第 2 期(总 236 期)学术汉语中自我提及语的学科分布考察*周启红1、2王海峰2(1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重庆 400031;2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提要本文通过自建现代汉语学术论文语料库,考察自我提及语如“我们”“我”“笔者”“本文”等的学科分布。研究发现,“我们”在软学科和硬学科论文中均有使用,而“我”仅出现在文学、历史和哲学论文中,其使用受学者身份等因素制约;作者自称名词“笔者”在软学科论文中有不同程度的使用,在硬学科中仅生物学论文有少量使用;抽象主体名词“本文”在软硬学科论文中使用较为普遍。总体上,不同自我提及语在软硬学

2、科论文中的使用受主观性影响,呈现一个连续统。通过对应分析的多元统计发现,与自我提及语共现的动词呈现出多样性。其中,语言学论文自我提及语的使用表现介于软学科和硬学科之间。关键词学术汉语自我提及语软学科硬学科学科分布一、引言在学术语言中,自我提及语指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用于指称自我的人称代词或名词。它们表示作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鲜明的立场,承担着权威性的责任(Hyland 2005:53),如英语中的“I、we”以及汉语中的“我、我们、笔者、本文”等。自我提及语属于立场表达的主体(主语/施事/动作发出者)部分,反映作者如何处理与读者、命题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是学术论文中重要的部分。学术英语中的自我提及语研

3、究成果丰富,研究领域涵盖了使用频次(吴格奇、潘春雷2010;陈庆斌 2021)、身份建构(Ivanic1998;吴格奇 2013:165)、人际意义(秦枫、郎曼 2013)、二语者运用/习得(Can Cangir 2019)、语体差异(黄蓉等 2016)、学科差异(Nausa 2020)、跨文化跨学科对比(Lehman 2018)等方面。相较于学术英语研究而言,学术汉语的自我提及语研究尚属起步阶段。现有学术汉语研究存在下列问题:语料规模较小(如刘锐、黄启庆、王珊2021 等),学科较为单一(如于晖、张少杰 2021 等),对自我提及语的功能、学科分布及其对应38*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

4、本文在王海峰教授读书会上多次讨论,感谢各位同门不吝赐教。本文通讯作者王海峰。DOI:10.16027/31-2043/h.2023.02.003关系缺少考察(如吴格奇、潘春雷 2010)等。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自建语料库进行标注和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自我提及语的表现形式及语篇功能有哪些?2)自我提及语在各学科中的总体分布及其差异是什么?二、研究语料和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硬学科和软学科语料,硬学科语料包括数学、物理、生物、计算机,软学科语料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语言学。为了保证语料来源时间的一致性,本研究主要采用各学科期刊的2019 年第1 期。各学科语料均为 CSSCI 和 CSCD 期刊

5、来源,各学科期刊的选择我们请教了相关专业的教授,得到领域专家的推荐。自建语料共 320 篇,每个学科各 40 篇,总字数为4134709 个,总词数为 2389235 个。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对原始语料进行分词、词性标注和抽取,由研究团队开发的“SYNLP 助手 10”“SY 立场标记语抽取与统计 10”两个工具完成以上任务,前者对语料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后者抽取自我提及语的语料。然后,由两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博士生进行统一标注。标注中需要结合语境区分作者与非作者用法/指称,根据语义特征判别是否属于自我提及语用法,属于自我提及语用法就标注为“1”,不属于自我提及语用法

6、就标注为“0”,标注完成后进行分类、统计和研究。遇到标注不一致的情况,即经过讨论后重新标注,以保证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Tau)达到 08 以上。三、自我提及语的形式与语篇功能根据实际语料,本文将自我提及语表现形式分为三类,具体成员如下:1)人称代词:我、我们、本人2)作者自称名词:笔者3)抽象主体名词:本文、拙文、拙著、文章、本实验、本研究、本项目31人称代词考察发现,“我”在软学科中有所使用,“我们”在软硬学科中均有使用,“本人”仅偶现于软学科中,我们重点讨论前两项。311“我”汉语学术语篇中第一人称代词“我”是作者自称,代表行文作者表达立场。(1)我觉得这与其说是一种理论,还

7、不如说是看待诗歌文本的一个视角。(文学)下列情况中的“我”不属于自我提及语,予以排除:(2)他在自传中写道:“,我身患肺结核”(文学)自我提及语“我”的具体语篇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个人观点构建和文章向导。个人观点构建旨在营造表达主体对认知对象的看法,突出作者个人见解。例如:(3)我的理解是,意见和人的个性或者说自我意识联系在一起。(哲学)诸如此类的表达还有“我的评析”“提出我的解释”“就我所见”等。48文章向导是指表达主体引导读者理解文章,提示论述视角,指示述及范围或相关问题等。例如:(4)这里,我从一名史学工作者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历史)考察结果显示,“我”的用例仅在文学、历史、哲

8、学语料中发现,使用者多为学界权威专家,旨在强调个人看法。例如:(5)请允许我就新时代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问题说一些想法(历史)例(5)出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著名教授钱乘旦在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312“我们”在学术语篇中,“我们”的语篇功能主要有三种:个人观点构建、集体观点构建和文章向导。第一,个人观点构建。虽然“我们”是集体指代,不同于“我”的个人指代,但仍可表达个人观点建构。在文学、历史、哲学和语言学语料中,独作在表达个人观点时常使用“我们”。例如:(6)我们认为:,“唐乐”歌辞代表了其中一条途径。(文学)例(6)论文作者署名为一人,属于个人观点的构建。我们发现,“我们”作为个人观点

9、的构建功能常体现在软学科中,在硬学科中极少使用。第二,集体观点构建。硬学科团队合作较多,一篇文章中多位作者属于普遍现象,所以“我们”指称多位共同作者,属于集体观点的构建。例如:(7)我们发现坡向与萌生能力也有一定的关系(生物)例(7)作者数量为两人,“我们”表达的是集体观点的构建。第三,文章向导。即提示操作过程等(Tang John 1999)。(8)我们进一步简化了它的输入结构和学习过程。(计算机)32作者自称名词作者自称名词成员主要是“笔者”。“笔者”字面意思为“执笔的人”“写这篇文章的人”(田松 2018)。在学术论文中“笔者”的使用频率常高于“我”,介于第一人称“我”与隐身第三人称(“

10、执笔者”)之间(王鸿博 2018)。从语用层面看,“笔者”比“我”更适当、更委婉(王殿雷2012)。在观点构建和文章向导等语篇功能上,“笔者”比“我”具有客观性。“笔者”在文学、历史、哲学和语言学等软学科中均有用例。例如:(9)根据笔者数年来的考证及掌握的一手资料来看(文学)硬学科中仅在生物学语料中发现 6 例,其他硬学科未发现用例。(10)笔者实验室前期对根系内生真菌进行了初步调查。(生物)33抽象主体名词抽象主体名词用于指称作者所写的文章。不同于前两类的是,抽象主体名词目的是隐藏作者,更具客观性。主要包括“本文”“拙文”“拙著”“文章”“本研究”“本实验”“本项目”。其成员比较多,本小节重

11、点分析在各学科中高频出现的“本文”,其余成员统计结果见 41。在学术语篇中,“本文”是指作者、研究团队所写的这篇“文章”。例如:(11)本文旨在介绍这一文本设计思想和结果。(语言学)“本”有“自己方面”的意思,“本文”相当于“这篇文章”。在学术语篇中,“本文”表达立场58主体,功能主要是引出客体。“客体”与所做研究相关,包括研究对象、研究结论、研究问题等。(12)本文采用应用最广泛的 Lee 模型(物理)在学术论文中,常用指称客体的还有“本研究”“本节”,用于提示研究的客体内容。通过对语料分析,我们发现“本文”与“我们”的功能有重叠。表达立场主体时,“本文”可以替换成“我们”。例如:(13)a

12、 本文尝试从汉语语言特性出发,对进行讨论。(语言学)b 我们尝试从汉语语言特性出发,对进行讨论。例(13)a 句的“本文”可以替换成“我们”。不过,使用“本文”“本研究”是为了凸显客观性,使用“我们”是为了增强与读者的互动性。“本文”可以用“我们”替换,但是使用“我们”的有些例句难以用“本文”替换。例如:(14)a 我们以下面两例句进行测试?(语言学)b?本文以下面两例句进行测试?例(14)b 句用“本文”替换显得不自然,因为“测试”是只有“人”才能发出的动作,抽象名词“本文”与“测试”搭配可接受度低。此外,类似的动词还有“演示”“概括”“阅读”“看出”等。综上,“本文”主要指“作者所写的文章

13、”,即指示对象而非指示自己,因此隐藏了作者,具有客观性。作者使用“本文”,而不用“我/我们”,有“去主观化”的作用,降低了文章或研究内容的主观性,它是作者故意将自己放到偏离话语中心位置的一种话语组织策略。但是我们也发现“本文”的功能也在漂移,具有了指人特征,例如“本文尝试”“本文讨论”“本文发现”等。四、自我提及语的分布及其相关对应关系41自我提及语的学科分布为了发现不同自我提及语的特点,我们对其在不同学科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考察,总体结果如表 1 和表 2。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数学物理生物计算机我44(480)23(374)50(323)0(92)0000我们246(300)120(190)528

14、(550)296(337)298(329)19(27)28(30)490本人1(44)2(35)2(33)0000(1)0(1)笔者576046370060本文535848228166164105827拙文10000000拙著10000000文章4(289)0(57)0(14)4(54)8(10)0(2)10(14)4(9)本实验0004010014本研究260249012250768续表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数学物理生物计算机本项目00000001总计4093226766184642053991343平均每万词1149743201729552634146717552893注:单位为“例”。总频次

15、是指在语料库检索直接出现的数量,标准化后的频数称为“频率”,是指按照每万词出现的频次。()里表示原始频次,例如“我”44(480),480 是原始检索的频次,44 是作者自我提及的频次。“笔者”57,数字后没有括号的表示 57 例均指作者。表 1自我提及语在各学科期刊论文中的总体使用情况表 1 显示自我提及语的总体学科分布,值得注意的有四点:第一,总体上使用自我提及语频率最高的是语言学(2955/每万词)和计算机(2893/每万词),使用频率最低的是物理(1467/每万词)和历史(743/每万词)。第二,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和数学高频使用的自我提及语为“我们”,物理和计算机高频使用的自我提

16、及语为“本文”,而生物高频使用的自我提及语是“本研究”。同时表 1 显示,各科语料均使用了“我们”和“本文”。第三,学术语言讲求“客观性”,硬学科均未发现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用例。这与硬学科多以实验数据为基准,更强调客观性(impersonality)(吴忠华、旁继贤 2009)相关,因此不使用主观性极强的第一人称单数形式;而在软学科中使用自我提及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主要是凸显个人主观意志。第四,语言学、数学、生物、物理以及计算机科学不使用“我”“本人”,数学、物理和计算机不使用“本人”,生物和物理“我们”使用的频率远远低于其他学科。可以看出,为了凸显客观性,作者有意隐藏立场主体。而软学科

17、中的文学、历史和哲学均有所使用,是作者为了凸显立场主体。从软学科硬学科两个大类来看,自我提及语各小类数据对比见表 2:软学科硬学科FreqNormFreqFreqNormFreq2p第一人称(单)11708800911300 第一人称(复)119089483579074100 作者自称名词20015060061411100 抽象主体名词512384157814928262000 注:单位为“例”。()内为每万词出现的频率,p005。Freq 为原始频次,NormFreq 为标准频次,标准频次=原始频次/语料库大小*10000。表 2软学科与硬学科论文中自我提及语各小类对比表2 显示,四类自我提

18、及语在软学科和硬学科两个大类之间的差异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第一人称单数(我)、第一人称复数(我们)、作者指向名词(笔者)、抽象主体名词(本文、文章、本实验、本研究、本项目)均呈现显著差异。这说明,软硬学科在自我提及语使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学科对学术78语言词语存在选择倾向。从使用频率来看,硬学科使用抽象名词(1492/万词)高于软学科(384/万词),软硬学科均使用第一人称复数,硬学科几乎不使用第一人称单数和作者自称名词。42自我提及语共现动词的多样性考察与自我提及语共现的动词情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语篇特性。我们发现,自我提及语共现动词呈现多样性特征。词语的多样性,即类符与型符之比(type

19、-token ratio,简称 TT),也就是文本中词语种类数与词语总个数的比值。本小节的多样性是借用词语多样性的计算方法来计算节点词(自我提及语)与共现动词的多样性。刘锐等(2021)计算共现词(搭配)多样性公式为:V=TT(1C)(1)V 表示多样性,TT(type-token ratio)表示型符和类符的比值,1C 表示权重,C表示高频项目(high-frequency item)的占比。刘文指出高频项目是指共现词前几位总数占总的共现词数量的比值。但公式(1)有一定缺陷,它未考虑到,如果 C=1,(1C)结果为 0,V 整体为 0,不能进行多类语料或多学科词语多样性的比较。该公式对高频项

20、目的确定不够科学,取前多少位高频词是一个人为调节的参数,不具有普遍性,不同学科需要针对性调整。因此,本文提出一种相对合理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高频项目个数的方案。根据“齐普夫定律”(Zipf s law):词出现的绝对频率 f 与按绝对频率从大到小编号的序号 r 的乘积大体上稳定于一个常数(Zipf 1949:24):rf=C(2)图 1生物学科语料前 100 词频图公式(2)显示,r 表示词频排序序号,f 表示序号为 r 对应的词频,C 表示一个常数。齐普夫定律呈现幂律分布,语料库中词频和词语位序信息成反比,词频越高,词语的位序数越小(越靠前)。高频词语会集中出现在按词频从高到低排序的

21、“头部”,而低频词会呈现一个长尾效应。例如,图 1是生物学语料中的词频与位次关系图,词频从高到低前三位分别是“的”(9733 次),“和”(3309 次),“生态”(3104 次)。图 1 显示,横轴为位次信息,从左向右为高频前 100 词的位次信息,纵轴为词语对应的频次信息。从横轴来看,越靠近左边位次靠前,词频越高;第一位词语“的”频次最高为 9733 次,第二位词语“和”的频次为 3309 次,从第一位到第二位呈“断崖式”下降,从第二位“和”到第三位的“生态”下降趋势远远小于从第一位到第二位。受齐普夫定律和数学思想“梯度”(gradient)(图 2)的启发,可以在“断崖”处做一个分界线确

22、定高频的位次信息。引进梯度下降概念来确定高频词语的位次信息,梯度绝对值最大处代表变化最快的地方,这当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学意义的梯度求解过程;我们引进梯度是为了找到下降最大的位置,即依据共现词的频次信88图 2梯度下降示意图息做一个从高到低的排序,找到梯度绝对值最大值即高频词的分界线,具体思路如下:已知某词语的所有共现词集合 CN,(cifreq,cirank)CN,其中cifreq,cirank分别表示共现词ci的词频和降序排序序号,根据齐普夫定律,可知:cifreq*cirank=k,k 为常数;定义ci处的梯度为 grad(ci)=(ci+1freqci1freq)/2,当i=1 时,

23、梯度为grad(ci)=c2freqc1freq,当i=N 时,梯度为 grad(ci)=cNfreqcN1freq;高频项目分界点为 argmax|grad(ci)|。经过测验,词语频次信息差距最大值是处于前几位的词语。根据高频词的词频排序信息,可以找到梯度下降最大值。根据公式(1),使用 Python 编写程序进行计算,结果见表 3: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数学生物物理计算机高频数量4357211322162高频占比04021023009031041021057型符数101421776731103282类符88133927183075类符/型符比08057061050040058029026多样

24、性032045046045027034022011注:右一位置,以“例”为计算单位。表 3各学科期刊论文中与“本文”共现的动词表 3 显示,“本文”在各学科期刊论文共现的动词呈现出几个特点:第一,与“本文”共现动词(右一)类符数最高的是语言学,共有 39 个,最低的为文学和历史,只有 8 个。文学语料、历史学语料类符数未超过 10 个,而生物、物理、哲学语料、语言学语料、数学语料的类符数量均超过了 10 个。第二,从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哲学论文语料中与“本文”共现动词更具多样性。自我提及语与共现动词的多样性结果见表 4。总的来看,“我们”在生物学科中更具多样性,“本文”在哲学中更具多样性,“我”

25、“笔者”在文学中更具有多样性,“本研究”本实验在语言学中更具有多样性,“本人”在历史和哲学中更具有多样性。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我们”“本文”在各学科中均有使用,而“拙文”“拙著”“本项目”仅各出现 1 例,不具多样性。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数学生物物理计算机我051033041我们041044025037020072056021笔者0770360510270本文03204504604502703402201198续表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数学生物物理计算机拙文0拙著0本人00505本项目0本研究05050640330210本实验06602505注:“”表示未出现用例。“0”表示出现的类符只有 1 例。

26、表 4自我提及语与共现动词(右一位置)多样性43自我提及语与学科的对应关系为全面反映不同学科在学术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探究学科与语言使用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对学术论文语料数据进行对应分析。表 1 显示学科论文中的数据分布,对应分析的数据类型为行列表形式,其中行代表的是具体的语言项目,列代表的是学科,数值采用了标准化处理,即每万词的标准频率,使用 语言作图,结果见图 3:图 3自我提及语与各学科对应关系图3 显示,自我提及语与学科语言使用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本研究”靠近物理和生物学,“本人”“文章”“笔者”“我”靠近文学和历史,“我们”靠近语言学,“本文”“本实验”与数学和计算机最近。从

27、维度1(dimension1)来看,生物、物理和计算机位于维度1 纵轴右边(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语言和数学接近右向,而文学、历史和哲学位于纵轴左边(第二象限)。该维度基本区分了软学科和硬学科,可以看出,语言学介于软学科和硬学科的中间,其解释力为57%,具有较高的解释力。从维度 2(dimension2)来看,生物、物理、文学和历史位于横轴上方(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而哲学位于临界点,语言、数学和计算机位于横轴下方(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其解释力只有 311%。究其原因,学科有交叉,语言形式选择有交叠。比如,一般认为,在纯硬学科中,应避免主观性,但是在数学学科中也使用了“我们”,以增强言者和读

28、者的互动性。软学科表达主观性较强,也使用了客观性较高的自我提及语“本研究”。09从图 3 可以看出,语言学有别于软学科的文学和历史,更靠近数学。从自我提及语的使用也侧面印证了“语言学是介于软硬学科之间的学科”(陈明远 1983:16),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在自我提及语的使用方面,语言学更靠近数学。上述对应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提及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软硬学科的语言差异。五、影响自我提及语分布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学科知识构建的主观性差异是自我提及语使用差异的一大动因。从显现作者自我程度来看,第一类为第一人称单数,凸显程度最高;第二类是第一人称复数,第三类是作者自称名词,第二类和第三类凸显程度比第一类

29、第一人称单数低;最后一类是抽象名词非指人,是作者最为隐性的参与方式(阮先玉 2018:80)。客观性是指研究中消除或减少研究者的个人因素对研究过程的影响。理论上,科学家个人的愿望和态度不应该影响到他的观察。主观性是指话语中会包含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沈家煊 2001)。作为一种非常正式的文体,学术语篇的目的是客观地呈现研究者的研究问题、过程、方法和结论。叙述要尽量客观、真实,不带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经过前面的考察,自我提及语的使用在主观性上存在一个连续统,见图 4:图 4自我提及语的主观性连续统图 4 显示,越靠左主观性越强,越靠右客观性越强。“我们”居于中间位置,使独立观点成为群体观点,

30、以构建学术同盟。从语用上来看,越靠左,作者个人身份建构越强。作者提出一种新理论或观点,可能是对前人结论的印证、补充、说明,也可能是推翻前人的观点,意味着对前人看法的某种修正、否定,或多或少产生一定的“面子”威胁。选择使用中间的成分(如“我们”),维护了读者和作者的积极面子,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其观点更容易被接受。隐性的非人称抽象名词作为作者构建身份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这种威胁(Myers 1989),因此越靠右,作者身份建构能力越弱,则面子威胁越小。从学术文化上看,学术有“道”,在汉语学术语篇中不太使用“我”而选择使用“我们”,首先,这是作者自谦的表达,儒家思想主张“和”与“同”,

31、学术论文中不使用“我”表达观点是一种淡化自我(张雪凤、王滨 2010)、礼貌的策略(Chen2020);第二,与读者互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观点更容易被接受;第三,作者提供了学术共同体,让作者观点变成一种“集体化的声音”(张钰钗 2019),维护其积极面子;第四,一篇文章从初稿到发表,吸收了同行、编辑、审稿人等多人的观点,是集体智慧成果的展现,作者使用“我们”更具周全性。总之,“我”多用于建构作者个人身份;“我们”增强互动,以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本文/本研究”等抽象名词意在拉开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增强客观性。我们对汉语二语学习者的建议是,在学术写作中不提倡使用“我”;在强调客观性时,可使用

32、抽象名词“本文/本研究”;在强调与读者互动性时,可使用“我们”。19六、结语本文从宏观上呈现自我提及语的总体分布及其特征,从微观上细致描写“我”“我们”“笔者”“本文”的功能。语言学、数学、生物、物理以及计算机科学多使用“我们”“本文”,未发现使用“我”“本人”情况;数学、物理和计算机不使用“笔者”,生物和物理使用“我们”的频率远远低于其他学科。自我提及语共现动词呈现多样性,自我提及语的使用在主观性上存在一个连续统。通过对应分析的多元统计,本文印证了语言学表达方式介于软学科和硬学科之间。注释 Becher(1994)将学科知识分为四大类,即纯硬学科、纯软学科、应用硬学科和应用软学科。本研究在B

33、echer(1994)对学科四种分类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 GBT13754(2009)和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做一个分类,由于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宏观的语言差异,对学科内部纯理和纯应用不作区分,研究将纯硬学科和应用硬学科统称为“硬学科”,把纯软学科和应用软学科统称为“软学科”。设置了添加自定义词典的功能,提高分词准确率。本文自建语言学类自定义词典,比如词汇附带习得、产出导向法等,共 6358 个。该工具是研究者开发的工具。Kendalls Tau=(CD)/(C+D)。还包括“拙作”“本课题”等,本研究所用期刊论文语料未出现用例。仅在文学中发现 1

34、 例,历史 2 例,哲学 2 例。“写作者”出现 4 例,均不指称作者,“作者”未见用例,均不是指称作者,所以未纳入统计。一般会将书稿中的“我”会改成“笔者”,原因是“我”的主观性太强,而“笔者”更为客观,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宋思佳编辑指出这点。感谢刘锐老师邮件答疑,感谢苏琪老师、张虹科、李子超提出的建议。梯度的定义:grad f(x0,x1,xn)=yx0,yx1,yxn()参考文献陈庆斌2021学术期刊论文摘要中作者立场标记的对比研究,外语学刊 第 2 期。陈明远1983 语言学与现代科学,四川人民出版社。黄蓉、蒋梦、毛莉莉、许雪芬2016第一人称代词在英语科技文本和小说文本中的使用情况对比

35、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语文学刊 第 8 期。刘锐、黄启庆、王珊2021汉语学术语篇转述标记的形式、功能与分布,当代修辞学 第 6 期。秦枫、郎曼2013人称代词 we 在英语科技论文中的人际意义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5 期。阮先玉2018 英汉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对比研究,中国原子能出版社。沈家煊2001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4 期。田松2018“笔者”、客观性与人文学科的科学迷思,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第 4 期。王殿雷2012谁是“笔者”,咬文嚼字 第 3 期。王鸿博2018笔者我也 对学术写作中“我”的讨论,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第 3 期。吴格

36、奇、潘春雷2010汉语学术论文中作者立场标记语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 第 3 期。29吴格奇2013 英汉学术论文中的作者身份构建对比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吴忠华、庞继贤2009英语研究论文中作者自我身份建构分析 以第一人称代词使用为例,外语教育第 9 辑。于晖、张少杰2021汉语学术语篇的多声系统探究,当代修辞学 第 6 期。张雪凤、王滨2010孔孟关于自我定位与人我相和论及其现代意义,云南社会科学 第 5 期。张钰钗2019汉语学术论文结语部分的立场标记语研究 以语言学和社会学论文为例,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an,T Cangir,H 2019 A corpus-assisted comp

37、arative analysis of self-mention markers in doctoral dissertationsof literary studies written in turkey and the UK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42,100796Chen,2020 Single author self-reference: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Journal of English forAcademic Purposes,45,100856-

38、14Hyland,K2005 Metadisc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 London:ContinunmIvanic,1998 Writing and Identity:The Discours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 Amsterdan:JohnBenjaminsMyers,G1989 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in scientific articles Applied Linguistics,10(1),1-35Nausa,2020 I

39、dentity projection in the oral presentations of colombian PhD students:Disciplinary differencesSystem(Linkping),94,102351Lehman,I M2018 Authorial Presence in English Academic Texts:A Comparative Study of Student Writing acrossCultures and Disciplines Peter Lang GmbHTang,John,S 1999 TheIin identity:E

40、xploring writer identity in student academic writing through thefirst person pronou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New York,NY),18,S23-S39Zipf,G K1949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 Boston:Addison-Wesley PressDisciplinary Distribution of Self-mentio

41、n Markers inAcademic Chinese DiscourseZhou Qihong Wang Haifeng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isciplinary distribution of self-mention markers such as“women”(we),“wo”(I),“bizhe”(the author)and“ben wen”(the article)through a self-built Chinese academic paper corpusThe study finds that“women”is used

42、 in both soft and hard disciplines papers,while“wo”only appeares in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losophy papers,and its use is often affected by such factors as scholar s identity,etcThe author s self-proclaimed noun“bizhe”is used in soft disciplines papers in varying degrees,and is used rarelyin biolog

43、y papers in hard disciplines The abstract subject noun“ben wen”is commonly used in soft and harddisciplines papers In general,the usage of different self-mention markers in hard and soft disciplines papers isinfluenced by subjectivity and is presented as a continuum The paper also finds that verbs t

44、hat co-occur with self-mention markers show diversity The linguistics is found to be intermediate between soft and hard science papersthrough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of correspondence analysisKeywords:academic Chinese,self-mention markers,soft disciplines,hard disciplines,disciplinary distribution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