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三探究实验试题汇编.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765346 上传时间:2024-10-12 格式:DOC 页数:103 大小:7.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探究实验试题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高三探究实验试题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究试题汇编 1、(10分)科学家对H2O2结构的认识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最初,科学家提出了两种观点:①、②H-O-O-H。式中O→O表示配位键,即共用电子对由某原子单方面提供(在化学反应中氧氧键遇到还原剂时易断裂)。 化学家Baeyer和Villiyer为研究H2O2的结构,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 a、将C2H5OH与浓H2SO4反应,生成(C2H5)2SO4和水; b、将制得的(C2H5)2SO4与H2O2反应,只生成A和H2SO4; c、将生成的A与H2反应(已知该反应中H2作还原剂)。 ⑴用电子式表示①、②两种结构: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⑵如果H2O2的结构如①所示,实验c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A写结构简式,下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H2O2的结构如②所示,实验c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为了进一步确定H2O2的结构,还需要在实验c后添加一步实验d,请设计d的实验 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0分) 、均为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某同学向溶液中滴加溶液至恰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试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证明所生成的白色沉淀是还是.(已知: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用品及试剂: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石蕊试液、酚酞、pH试纸 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可以不填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题共12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Cu与浓H2SO4的反应,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方案(装置中的固定仪器和酒精灯均未画出) 实验选用细铜丝、98.3% H2SO4、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CCl4、NaOH溶液等药品,铜丝被卷成螺旋状,一端没入浓H2SO4中,另一端露置在液面上方。 △ 材料一:小组交流摘录 学生1:加热前,无现象发生;加热后,液面下铜丝变黑,产生气泡,有细小黑色颗粒状物质从铜丝表面进入浓硫酸中,黑色物质是什么?值得探究! 学生2:,我也观察到黑色颗粒状物质,后来逐渐转变为灰白色固体,我想该灰白色固体极有可能是未溶于浓硫酸的CuSO4。 学生3:你们是否注意到液面以上的铜丝也发黑,而且试管上部内壁有少量淡黄色S固体凝聚,会不会液面以上的铜丝与硫发生了反应,我查资料发现:2Cu+S=Cu2S(黑色)。 材料二:探究实验剪辑 实验1 将光亮的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变黑,然后插入稀硫酸中,铜丝重新变得光亮,溶液呈蓝绿色;将光亮的铜丝置入加热的硫蒸气中变黑,然后插入稀硫酸中无变化。 实验2 截取浓硫酸液面上方变黑的铜丝,插入稀硫酸中无变化;将浓硫酸液面下方变黑的铜丝,插入稀硫酸,黑色明显变浅,溶液呈蓝绿色。 实验3 将溶液中的黑色颗粒状物质,经过滤、稀硫酸洗、蒸馏水洗、干燥后放入氧气流中加热,然后冷却,用电子天平称重发现质量减少10%左右。 以下是该学习小组部分交流记录及后续探究实验的记录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A试管上方的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D、E两支试管中CCl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加热过程中,观察到A试管中出现大量白色烟雾,起初部分烟雾在试管上部内壁析出淡黄色固体物质,在持续加热浓硫酸(沸腾)时,淡黄色固体物质又慢慢地消失。写出淡黄色固体消失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 (3)对A试管中的浓H2SO4和铜丝进行加热,很快发现C试管中品红溶液褪色,但始终未见D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或沉淀。你的猜想是:________ ___ 。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 。 (4)根据上述研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液面下方铜丝表面的黑色物质成分是_____。(写化学式) 4.(9分)茶是我国人民喜爱的饮品,其中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据测定茶叶中含有450种以上的有机成分与15种以上的元素。某化学研究小组欲探究茶叶中钙元素的含量,设计了探究实验方案如下:(已知茶叶中的铝、铁元素对钙离子的测定有影响) 步骤1:称取500克干燥的茶叶,置于通风橱中,充分灼烧使茶叶灰化,再用研钵磨细后移入烧杯中,然后将200mL 1 mol·L-1盐酸加入灰中搅拌、过滤、洗涤。 步骤2:向步骤1所得滤液中逐滴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的pH为6~7左右,使铝、铁的氢氧化物完全沉淀,再加热煮沸30 min,加入7.95 g无水碳酸钠,充分搅拌,待沉淀完全后,过滤,洗涤,过滤后得到滤液和沉淀。 步骤3:将步骤2所得的滤液稀释至500 mL,取其中的20.00 mL溶液以甲基橙作指示剂,用 0.1000mol·L-1的HCl标准溶液滴定,终点时消耗盐酸的体积为20.00 mL,计算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 1中,使茶叶灰化需要三角架、泥三角、酒精喷灯、 、 等仪器。 步骤2中,改用试剂________________来调节pH将更为方便;判断沉淀已经洗涤干净的方法是 。 步骤3中,滴定操作时,眼睛注视 。被滴定的20 mL滤液中 CO3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mol,原茶叶中钙离子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若碳酸钠试剂不纯,且所含杂质不与Ca2+反应,则测得的钙离子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__________(填下列序号之一: ①偏小 ②偏大 ③不偏 ④偏小或偏大或不偏) 5.(11分)某化学研究小组以铜为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1】:如右下图装置,电源接通后,与电池负极相连的铜丝上有大量气泡产生;与电池正极相连的铜丝由粗变细。电解开始30s内,阳极附近出现白色浑浊,然后开始出现橙黄色浑浊,此时测定溶液的pH约为10。随着沉淀量的逐渐增加,橙黄色沉淀慢慢聚集在试管底部,溶液始终未出现蓝色。 【实验2】:将实验1中试管底部的橙黄色沉淀取出,分装在两支小试管中,以后的操作和现象如下: 序号 操作 现象 ① 滴入稀硝酸溶液 沉淀溶解,有无色气泡产生,最终得到蓝色溶液。 ② 滴入稀硫酸溶液 橙黄色沉淀转变为紫红色不溶物,溶液呈现蓝色 阅读资料:常见铜的化合物颜色如下: 物质 颜色 物质 颜色 氯化铜 固体呈棕色,浓溶液呈绿色,稀溶液呈蓝色 氢氧化亚铜 (不稳定) 橙黄色 碱式氯化铜 绿色 氢氧化铜 蓝色 氧化亚铜 砖红色或橙黄色 氯化亚铜 白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铜的常见正化合价为___ _、_______,最终试管底部橙黄色沉淀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 (2)阴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阳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3)写出实验2中①、②的离子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2分)下列是某兴趣小组研究浓硫酸的氧化性的结论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①一般认为1:1的硫酸浓度大于60%,就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越浓氧化性越强,60%以下的H2SO4氧化性就不怎么强了。 ②温度也影响氧化性,如铜放于冷的浓硫酸中反应不明显,如果加热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 ③98%的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1,密度为1.84g·cm-3 据以上信息回答: (1)如图装置,同学甲先向带支管的试管中放入铜粉和3mL水,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加98%的浓硫酸10—15滴(约0.5mL),加热至沸腾,该试管中液体是否有有明显变化______ ___。试用数据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再用分液漏斗加浓硫酸10mL再加热至沸腾,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利用所示装置直接从分液漏斗中加浓硫酸10mL与铜片反应。所观察到与甲不同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最终看到与甲类似的现象,乙同学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同学进行加热,还在带支管的试管中观察到有黑色物质出现,大胆假设此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以上试题由宝安中学江和平老师供稿) 7、农民使用的氮肥主要是“氢铵”和尿素。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氢铵”化肥进行了专项研究: (1)预测:根据已有知识和“氢铵”的名称,该小组预测该“氢铵”是碳酸或亚硫酸或硫酸的铵盐。 (2)验证和探究:①NH4+的验证:取少量固体药品于试管中,然后 。 ②阴离子的探究: a.取少量固体药品于试管中,然后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下列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溴水无明显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再向滴加稀盐酸反应后的试管中,加Ba(OH)2溶液,无明显现象。 初步结论:“氢铵”是 的铵盐。 b.要进一步确定“氢铵”的成分还需要补做如下实验:取适量“氢铵”配制成溶液,取试液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 。 (3)该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二个实验方案测定该化肥的含氮量,请你阅读后解释方案中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评价: A 方案(一):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放入上图方案(一)的烧瓶中,滴加过量NaOH浓溶液,充分微热,按如图装置,通过实验测定烧杯增加的质量(忽略漏斗中附着溶液的质量)。然后进行计算,可得化肥的含氮量。 方案(二):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放入上图方案(二)的烧瓶中,滴加过量NaOH浓溶液,充分微热,按如图装置(A管可以上下移动),测量生成的氨气体积(设所测体积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然后进行计算,可得化肥的含氮量。 方案(二)图中导管a的作用是 请你评价上述两套方案是否合理。若合理只需要说明结论;若不合理,请简要说明原因,并指出修改方案(若要添加仪器、药品,请说明添加的位置、名称) 方案(一): 方案(二): 8、某省2005年工业(主要是热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24×106 t,全省酸雨污染比较严重。分析降雨成分发现,雨水中阴离子仍以硫酸根离子为主,约占阴离子总量的61.9%,阳离子以铵根离子为主,约占阳离子总量的84.1%。阴离子中SO42-和NO3-的质量比为4.13∶1,NO3-的比例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回答下列问题: ⑴ 该省大气污染特征是 A.煤烟型 B.机动车尾气型 C.由煤烟型向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转化 D.由机动车尾气型向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转化 ⑵ 请你提出该省防治酸雨的两条主要措施 ; 。 ⑶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拟选择“不同地点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分析”的课题进行探究。 ①如果你参加该课题的探究,在小组讨论测定地点时,你建议选择的测定地点分别 是 。 ②通过查阅资料后发现,1994年以前,人们常采用HgCl2、NaCl的混合溶液吸收二氧化硫,1994年国家颁布标准(GB/T15262-94)规定用甲醛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变更吸收剂的原因除了用甲醛溶液的吸收效果比较好外,另一个原因可能是 。 0.2 0.4 0.6 0.8 1.0 SO2(μg) A 0 5.0 10.0 15.0 20.0 ③甲醛溶液吸收二氧化硫以后发生了如下反应,生成稳定的羟基甲磺酸: HCHO+H2SO3→ 该反应类型属于 。测定时,只需向吸 收空气的甲醛吸收液中加入适量NaOH和指示剂,SO2 与指示剂、甲醛反应生成可溶性紫红色化合物,根据 溶液颜色深浅(用吸光度A表示,可由仪器进行测量), 就能确定二氧化硫的含量。实验测得SO2含量与溶液 的吸光度A的关系如右图所示。若欲测定某地空气中 二氧化硫的含量(mg·m-3),除需要测定吸光度A外还需要记录的数据为 。 9、某教科书对“铝热反应”实验的现象有这样的描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耀眼的光芒”,“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已知:Al、Fe的熔点、沸点数据如下: 物质 Al Fe 熔点(℃) 660 1535 沸点(℃) 2467 2750 (1)某同学猜测,铝热反应所得到的熔融物是铁铝合金。理由是:该反应放热能使铁熔化,而铝的熔点比铁低,所以铁和铝能形成合金。你认为他的解释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 (2)根据已有知识找出一种验证产物中有Fe的最简单方法: 。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上述所得的熔融物中含有金属铝。请填写下列表格: 所用试剂 实验操作及现象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0、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一月初党中央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胡锦涛在大会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庄严宣告,利用十五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同学们,请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将来挤身科研前沿做准备。 以下素材是某课外实验小组的实验记录,请根据实验记录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内容:铜与硝酸反应有关问题的探讨。 实验器材:电线细铜丝,1mol•L-1HNO3,14mol•L-1HNO3,碱石灰,Cu(NO3)2晶体, 玻璃丝,酒精灯,试管,夹持器械,火柴。 实验记录如下。 步骤 实验操作 现象记录 1 将1g细铜丝放入盛有10mL1mol•L-1 HNO3的试管中加热 铜丝表面有无色气体逸出,溶液变成天蓝色 2 将1g细铜丝放入盛有10mL的14mol•L-1HNO3的试管中 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绿色由深到浅,未见到蓝色。 3 将硝酸铜晶体配成饱和溶液 深蓝色溶液 4 向饱和的硝酸铜溶液中不断滴加14mol•L-1HNO3 溶液仍呈深蓝色 已知:Cu2+可以和NH3形成类似[Ag(NH3)2]+的复杂离子[Cu(NH3)4]2+,NH3分子也可以换成其他分子或离子。 请回答: ⑴稀硝酸与铜丝反应后,所得溶液呈天蓝色的化学粒子符号是 (写化学式)。 ⑵使饱和硝酸铜溶液呈深蓝色的化学粒子符号可能是 。 ⑶有资料上介绍浓硝酸与铜丝反应后所得溶液颜色显蓝色,实验中得到却是绿色 溶液,试写出显绿色的可能原因 ,设计两种不同的简单的实验方法证明你的解释: 方案① ; 方案② 。 (选自山西《学习方法报》) 11、已知化合物甲和乙都不溶于水,甲可溶于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98%的硫酸,而乙不溶。现有一份甲和乙的混合物样品,通过实验进行分离,可得到固体甲。(实验中使用的过滤器是用于过滤强酸性液体的耐酸过滤器) 请填写表中空格,完成由上述混合物得到固体甲的实验设计。 序号 实验步骤 简述实验操作 (不必叙述如何组装实验装置) ① 溶解 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98%H2SO4,充分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 ② ③ ④ ⑤ ⑥ 检验沉淀 是否洗净 12、学习了元素周期律后,同学们对第四周期过渡元素氧化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否只有二氧化锰能催化氯酸钾受热分解?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铬等对氯酸钾的受热分解有没有催化作用?对此他们进行了实验探究。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部分实验报告。 I 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实验仪器及试剂: 实验仪器:带铁夹的铁架台、带橡皮塞的导管、量气装置、过滤装置、电子天平、药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实验试剂:二氧化锰、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铬和氯酸钾 III 实验步骤:略 IV 实验数据: 实验 编号 KClO3(g) 氧化物 产生气体(mL) 耗时(s) 化学式 质量(g) 回收 (已折算到标况) 1 0.60 - - - 10 480 2 0.60 MnO2 0.20 90% 67.2 36.5 3 0.60 CuO 0.20 90% 67.2 79.5 4 0.60 Fe2O3 0.20 90% 67.2 34.7 5 0.60 Cr2O3 0.20 异常 67.2 188.3 V 实验讨论: (1)在氧化物的回收过程中,要进行过滤操作,所用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编号3的实验中KClO3的分解率为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3)在用Cr2O3 做研究实验时,发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同时绿色的混合物变成了橘黄色。该刺激性气体是________(填分子式),可用______________试纸检验。上述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I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工业制纯碱时,第一步通过饱和食盐水、氨和二氧化碳反应,获得碳酸氢钠晶体,它的反应原理可以用下面的方程式表示: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饱和)=NaHCO3↓+NH4Cl。以上反应的总结果是放热反应。请设计一个实验:用最简单的实验装置模拟实现这一过程,获得碳酸氢钠晶体。可供选择的实验用品有:6mol/L的盐酸、6mol/L的硫酸、浓氨水、氢氧化钠、消石灰、石灰石、氯化氨、食盐蒸馏水和冰,以及中学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1)画出实验装置示意图(包括反应时容器中的物质),并在图中玻璃容器旁自左至右分别用A,B,C等符号标明(请见题后说明)。 (2)请写出上图中A,B,C等各玻璃容器中盛放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3)利用在本题所提供的实验用品,如何判断得到的产品是碳酸氢钠的结晶,而不是碳酸氢铵或食盐结晶。 说明:本题装置示意图中的仪器可以用下面的方式表示。 敞口玻璃容器 有塞玻璃容器 玻璃漏斗 分液漏斗 玻璃导管 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玻璃导管之间的连接胶管等,在示意图中不必画出,如需要加热,在需要加热的仪器下方,标以“Δ”表示。 1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二氧化硫的制备实验探究。 ⑴当用过量的铁粉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时,发现生成的气体冷却后体积比理论计算所得二氧化硫的体积要多。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并说明验证的方法: 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当用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硫时发现,铜与热的浓硫酸反应后没有得到预期的蓝色溶液,而是得到白色沉淀。请你预测可能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证白色沉淀主要成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某同学为研究硝酸与镁的反应,进行图示实验,实验现象及相关数据如下:(a)A中为一定浓度的硝酸与Mg片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通过B后,在B中只生成一种盐,剩余气体遇空气不变色,其体积为原体积的一半。(b)从C进入D中的气体有两种,且体积比为1∶1。(c)将D加热一段时间后,E中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逐渐恋蓝。(设实验前,装置中的空气已排尽;气体的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 已知:2NO2+2NaOH=NaNO3+NaNO2+H2O,NO2+NO+2NaOH=2NaNO2+H2O,且水蒸气的体积忽略不计,实验中的液体药品均过量。请回答: ⑴硝酸与Mg片反应生成的气体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⑵硝酸在装置A的反应中所表现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出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若向反应后的A中加入足量的NaOH固体,使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其体积为硝酸与Mg片反应生成的气体体积的1/4(同温同压),写出符合上述实验事实的硝酸与Mg片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试题由松岗中学何建文老师供稿) 16、某化学学习小组欲设计一套实验装置来电解饱和食盐水,并测量电解产生的氢气的体积(预计H2的体积6ml左右)同时检验氯气的氧化性。现有以下的仪器可供选择: (1)若要完成以上的实验,将所给仪器连成一整套装置,各种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填编号)是:A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接 ; (2)炭棒接直流电源的 极; (3)能说明氯气具有氧化性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假定装入的饱和食盐水为50mL(电解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当测得的氢气为5.6mL(标准状况)时停止通电。摇匀U形管内的溶液后溶液的pH约为__________。 17、已知SiO、SO和CO都是酸性氧化物,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Mg和Na的化学性质也具有一定相似性。 Ⅰ.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Mg与SO反应的实验。 (1)选择制取SO的合适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10%的H2SO4溶液 ②80%的H2SO4溶液 ③Na2SO3固体 ④ CaSO固体 (2)写出装置B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装置C中NaOH溶液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该装置是否有不足之处?______。如果有,请一一说明__________。 Ⅱ.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实验室制Si”的研究,它们以课本为基础,查阅资料得到以下可供参考的信息: ①业上在高温时用C还原SiO2可制得Si ②Mg在点燃的条件下即可与SiO2反应 ③金属硅化物与稀H2SO4反应生成硫酸盐与SiH4 ④Si和SiO2均不与稀H2SO4反应 ⑤SiH4在空气中自然 他们在研究报告中记载着“……选用合适的物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再用足量稀硫酸溶解固体产物;然后过滤、洗涤、干燥;最后称量……在用稀硫酸溶解固体产物时,发现有爆鸣声和火花,其产率也只有预期值的63%左右”。 (1)该小组“实验室制Si”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你估计“用稀硫酸溶解固体产物时,发现有爆鸣声和火花”的原因是 。 18、硫酸铁(PFS)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广泛用于水的处理。用铁的氧化物为原料来制取聚合硫酸铁,为控制水解时Fe3+的浓度,防止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原料中的Fe3+必须先还原为Fe2+。实验步骤如下: I 酸溶 II 取样分析 IV 氧化、水解、聚合 III 还原 FeO Fe2O3 Fe3O4 红褐色溶液 28%H2SO4 Fe 产品 NaClO3 H2SO4 (1)用98%的硫酸配制28%的硫酸,所需的玻璃仪器除量筒外,还有 。 (a) 容量瓶 (b) 烧杯 (c) 烧瓶 (2)步骤II取样分析溶液中的Fe2+、Fe3+的含量,目的是 。 (a) 控制溶液中Fe2+与Fe3+含量比 (b) 确定下一步还原所需铁的量 (c) 确定氧化Fe2+所需NaClO3的量 (d) 确保铁的氧化物酸溶完全 (3)用NaClO3氧化时反应方程式如下: 6FeSO4 + NaClO3 + 3H2SO4 → 3Fe2(SO4)3 + NaCl + 3H2O 若改用HNO3氧化,则反应方程式如下 6FeSO4 + 2HNO3 + 3H2SO4 → 3Fe2(SO4)3 + NO↑ + 4H2O 已知1mol HNO3价格0.16元、1mol NaClO3价格0.45元,评价用HNO3代替NaClO3作氧化剂的得弊,利是 ,弊是 。 聚合硫酸铁溶液中SO42¯与Fe3+物质的量之比不是3:2。根据下列供选择的试剂和基本操作,测定聚合硫酸铁产品溶液中SO42¯与Fe3+物质的量之比。 (4)测定时所需的试剂 。 (a) NaOH (b) FeSO4 (c) BaCl2 (d) NaClO3 (5)需要测定 和 的质量(填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6)选出测定过程中所需的基本操作 (按操作先后顺序列出)。 (a) 萃取、分液 (b) 过滤、洗涤 (c) 蒸发、结晶 (d) 冷却、称量 (e)烘干或灼烧 19、从含银、铜、金和铂的金属废料中提取金、银、铂的一种工艺如下: 根据以上工艺回答下列问题: (1)电解时,以金属废料为阳极,纯铜为阴极,CuSO4溶液为电解液,写出电解方程式: 阳极: 阴极: ; (2)AgCl溶于氨水后所得的溶液含有的一种阳离子,在碱性条件下,也可用葡萄糖将其还原为银,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写出步骤(4)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4)金和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u + 6HNO3(浓)= Au(NO3)3 + 3NO2↑+ 3H2O 但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小,所以金和浓硝酸几乎不反应,但金却可以溶于王水,试简要解释之: 。 20、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A和 C、B和D分别位于同主族,且B、D质子数之和是A、C质子数之和的2倍;E在同周期 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 (1)A2B和A2D的沸点较高者是 (填化学式),其原因是 ; (2)B形成的双原子分子里,从轨道重叠的角度来看共价键的类型有 ; (3)E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 (3)用多孔的石墨电极电解滴有酚酞的C和E形成的化合物的饱和溶液。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 极(填电极名称)附近出现红色;另一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可用 检验该极所得产物。电解的总反应方程式为 。 21、研究表明,火灾中绝大多数人的第一死因并非高温烘烤或火烧,而是慌乱奔跑时吸入烟雾中毒。且起火的建筑装修越豪华,这一点越明显。聚氯乙烯是制作装修材料的最常用原料,失火时聚氯乙烯在不同的温度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其过程大体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火灾中由聚氯乙烯产生的有害气体,其化学成分主要是 ,你认为其中含量最大的为 ,在火灾现场,为防止气体中毒的防护措施是 ; (2)工业上用乙烯和氯气为原料经下列各步合成PVC: 一定条件 ③ 一定条件 ② 一定条件 ① 乙烯 甲 乙 PVC 乙是PVC的单体,其结构简式为 ,反应①、③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