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信息时代的非遗资源开发利用...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评述_赵雪芹.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6463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时代的非遗资源开发利用...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评述_赵雪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信息时代的非遗资源开发利用...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评述_赵雪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信息时代的非遗资源开发利用...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评述_赵雪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22023年第19卷第3期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人类社会已经步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手段使非遗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方式得以创新。然而,关于如何在信息时代进行非遗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尚处于不断探索、推进的阶段。2021年7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许鑫教授所著的 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围绕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主题进行深入探索,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信息时代非遗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一方面,从理论层面为非遗开发利用实践提供了支撑,丰富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体系,奠定了

2、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与传播的基础;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为非遗资源的组织提供了指导,着眼于信息时代新技术在非遗开发利用中的应用,为更好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有利条件。综上,该书是我国非遗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的代表作之一,对于梳理和厘清我国非遗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情况、促进非遗领域研究方法创新、拓展非遗开发利用思路以及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 主要内容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书主要从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信息组织、资源聚合、信息分析、信息传播等视角展开研究。从数字化建设视角,该书梳理了非遗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原则、相关技术,分析了非遗数字资源的分类、组织、存储、加工处理的演变过

3、程,并从记忆工程和文化传播视域分析了非遗数字化存档和传播路径。从信息组织视角,该书将元数据、主题词表、主题图、关键事件等技术运用于非遗信息资源组织,如基于DC(Dublin Core)元数据设计了非遗数字资源的元数据规范,实现了非遗数字资源与其他资源之间的交互与共享。从资源聚合视角,该书运用分众分类聚合和关联数据聚合方法对徽州文化数字资源进行多维度聚合,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上对徽州文化数字资源进行聚合,使徽州文化知识网络更加全面、系统。从信息分析视角,该书针对非遗的抢救性、生产性、生活性与开发性保护视域提出对策,如运用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与内容分析等方法分析非遗刺绣商品信息、非遗的

4、传播特征问题。从信息传播视角,该书分析了非遗信息资源在纸质出版物、网络媒体等不同媒介中的传播方式,利用内容分析、对比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和技术分析非遗信息资源传播的特征与问题,据此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非遗文化内容传播。2 主要特点(1)问题意识强烈,观点清晰且新颖。在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尤为重要,只有以问题为导向,才能推动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该书以非遗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母问题,每个章节都是对该问题的回答,同时个别章节可作为独立的子问题。从内容上看,首先,在对国内非遗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基础上,聚焦抢救性、生产性、生活性、开发性4个视角下的非遗信息资源

5、建设,重点对图书馆的非遗保护工作进行评述。其次,对非遗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信息组织、信息分析展开研究。凝聚非遗传承人无数心血的非遗信息资源在非遗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进行数字化建设、组织和分析十分必要。再次,对非遗传播方式进行研究,研究纪录片、语义出版等非遗传播形式。最后,以中华烹饪文化资源为研究个案,将语义网技术应用于资源知识库构建,以论证信息技术在非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可行性。由此可看出,作者严格按照解决问题的逻辑详细分析各个角度下的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体现了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新颖的研究视角,为更加深入、积极地探究非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新视角。信息时代的非遗资源开发利用探索

6、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评述书评信息时代的非遗资源开发利用探索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评述赵雪芹,李天娥732023年第19卷第3期(2)定性与定量结合,研究方法丰富。定性与定量并重是该书的一大特点,书中运用了文献计量、网络调研、问卷调查、眼动实验、文本挖掘、案例分析、主题词表、主题图、关联数据、社会网络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本体、可视化等定性/定量方法和相关技术。例如,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近年来国内非遗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把握国内主流研究趋势;利用眼动实验、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不同个体对于剪纸文化的认知偏差,以探究影响个体偏差的因素。其中,该书运用较多的方法是文本挖掘技术,如第五章以文本挖掘技术为主

7、,以网络调研、态势分析(SWTO)、可视化、案例分析等方法为辅,分别对非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非遗刺绣商品营销、非遗民俗文化传播、非遗旅游产品开发4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现状调查、数据采集、数据挖掘与分析、案例选取等过程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同时,该书还以具体非遗资源为案例对象,充分展现了信息技术在非遗资源组织中的应用过程,如基于主题词表的中医食疗知识库设计、基于主题图技术的京剧昆曲资源组织等。总言之,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研究方法丰富是该书的一大重要特点,凸显了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3)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论证严谨。就写作风格而言,该书语言简练、突出重点、凝聚观点,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对

8、于读者而言,就算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也可以理解作者提出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因为书中有大量翔实的叙述和严谨的论证。因而,对于图情档领域研究者而言,该书可作为拓宽研究视野、增加研究兴趣的著作;对于其他读者而言,该书可作为理解和掌握非遗信息资源组织及相关主题的一部科普性作品。该书的贡献不仅在于详细的理论梳理和严谨的实验论证,还在于其将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用系统化的方式来阐述。作者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准则,使理论梳理、方法设计、应用拓展之间环环相扣,将非遗数字化保护理念贯彻始终。作为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的阶段性著作,其可作为现阶段学界内外了解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读书

9、目之一。3 研究创新(1)揭示信息时代非遗保护的发展方向。当前,不可逆的信息化浪潮已经影响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正在重构文化信息资源的形态与结构。此外,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受众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Z世代”,因此融合信息技术的非遗保护发展将成为不可忽视的主流趋势,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非遗保护的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的活态化传承,使非遗文化能够融入“Z世代”的生活方式;二是实现非遗文化产业的革新,推动非遗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激发公众对非遗文化的消费需求。该书诠释了信息时代非遗信息资源如何与信息技术融合,以各种非遗资源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公众对非遗数字化中信息技术的采纳情况

10、、非遗文化产品开发、非遗文化传播等,深入而具体地展示了在遵循非遗保护理论与文化传承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将非遗文化内涵通过信息技术更好地呈现给公众,这也是今后非遗从业者和研究者亟须思考和努力的方向。(2)彰显图书情报学科人文情怀的研究成果。许鑫教授认为,在信息时代,非遗保护在很多方面与数字资源建设息息相关,这引发了研究者从图书情报学科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作为图书情报学科的学者,许鑫教授深感于时代赋予的职责,即为非遗保护贡献新的研究视角,助力非遗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截至目前,许鑫教授就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相关主题发表了20余篇论文,研究涉及京剧、昆曲、歌仔戏、瓯塑、湖口青阳腔、二十四

11、节气、刺绣、越剧、徽州文化、剪纸等类型的非遗传承项目,可谓形成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体系。总之,在信息时代,图情人应当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发挥人文精神,关注那些分散、无序的非遗信息资源,使之有序化、结构化,从而帮助其更好地传承、传播、发扬。从这个方面来看,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彰显图书情报学科人文情怀的研究成果,该书无论是在对图情理论与方法的运用上,还是在对非遗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文化+科技”为非遗传播注入活力。在信息时代,文化与科技属于辩证统一关系。曹继军指出,文化对科技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又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保护领域内的“文化+科技”

12、能够为非遗文化提供新的传承与延续方式,为非遗传播注入活力。该书紧跟时代主题,探索新时代非遗信息资源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方式,比如:研究社交媒体对于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对非遗保护机构的微博、微信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未来科技在非遗传播方面的应用应更加多元化,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扩展现实(XR)等742023年第19卷第3期交互技术实现非遗文化远程体验,有助于非遗项目走近社会公众,让非遗“活”起来。在信息化环境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非遗保护带来更多可能性。2021年8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指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专业记录水平”

13、,说明信息技术在非遗资源形成之初就已发挥重要作用。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出版进一步说明目前信息技术与非遗信息资源的结合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后的非遗研究应更加注重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区块链、5G、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予非遗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元素。这里的“新”体现为新的文化传承空间、文化体验方式、文化传播业态,促进新技术环境下非遗信息资源的创新性开发,从而有效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赵雪芹 李天娥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服务中的大数据处理与智能应用改变了信息资源存储、组织与开发利用的形态,从而提出了网络信息服务组织模式创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应用

14、中的安全问题日趋突出,并成为其应用推进的障碍。在此背景下,武汉大学胡昌平教授团队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项目等支持下,将网络信息服务与安全保障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以国家战略和现实需求为导向,立足于我国建设网络强国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数字信息服务和网络安全保障实施研究。其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宏观规划决策,同时应用于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服务行业规划。丛书由胡昌平教授担任主编,共包括12册,主要围绕网络信息服务体制、体系和管理研究,着重于信息服务的行业架构、技术支持和面向国家创新发展的服务推进研究;在服务与安全一体化保障体制下构建网络信息服务安全保障体系,同步推进网络信息环境治理和服

15、务监督的社会化实施。12册分别为 数字信息服务与网络安全保障一体化组织研究 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面向产业链的跨行业信息服务融合 数字智能背景下的用户信息交互与服务研究 网络社区知识聚合与服务研究 公共安全大数据智能化管理与服务 云环境下国家数字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 协同构架下网络信息安全全面保障研究 国家安全体制下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云服务安全风险识别与管理 信息服务的战略管理与社会监督 网络信息环境治理与安全的法律保障。本丛书的起点高,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新型国家的信息服务体制与信息保障体系”(06&ZD031)和“云环境下国家数字学术资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研究”(14ZDB168)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为基础;分册著者包括来自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的学者,在网络信息服务与安全保障领域具有丰富成果。丛书已于2022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网络信息服务与安全保障研究学术丛书书 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